营销是营销管理创造需求求还是满足需求?

是满足需求还是创造需求_给营销员补补课_天涯博客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这样的:跑市场,做营销,学策划,励志成为优秀经理人。跑市场能吃苦耐劳,做营销要坚持不懈;学策划需全盘考虑;当管理者应虚怀若谷;优秀经理人方可运筹帷幄!请给营销员补补课。
今日访问:
总访问量: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第56687位
(154)(10)(34)(13)(16)(21)(7)(7)(13)(15)(16)(2)
(1)(1)(22)(47)(83)
  是满足需求还是创造需求?在iPhone新产品发布会上,身着紧身牛仔裤的乔布斯指着自己的窄小裤兜说,“如果我们想在裤兜里塞进去一个产品,那它应该是什么?”紧接着,乔布斯拿出了iPhone:“没错,就是它!”这是典型的乔布斯式的提问方式,即: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虽然乔布斯只是漫不经心地自问自答,但一点都不妨碍他对于消费者的启发和诱导:第一,iPhone精致小巧,适合装进窄小的裤兜里;第二,时尚的外观加完美的体验,足以令我们一见倾心;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部分,iPhone其实是网络时代可以移动的个人掌上电脑,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话手机。事实上,就像乔布斯从消费者角度定义iPhone一样,将产品镶嵌在消费者生活方式中,才是产品畅销的制胜法宝!消费者的问题与无中生有的创造1998年,摩托罗拉推出“铱星计划”:由77颗近地卫星组成的星群,让用户从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打电话。它误以为此技术必定会受到消费者青睐,但消费者并不买账,最终这个建立在跨国家、组织、技术和多个管理层面的复杂技术创新体系,宣告失败。我们一直忽视了一个隐藏的真相:目标只是组织内部的一种假设,相反,消费者需求总是表现为各种问题而非目标!组织目标只对内部员工有约束作用,而对于外部消费者无用!一般来说,消费者越是不满或抱怨,越是需要不断创新,相反,消费者已经很满意了,创新等同于画蛇添足!这恰好与之前我们奉为经典的“目标管理”相左:满意或满意度是目标追求的结果,不满甚至抱怨才是创新的开始!问题管理本身也分两种,一种来自消费者的不满或抱怨,我们解决的各种不满等同于工业时代的满足需求;另外一种创造需求与满足需求无关,它来自消费者期望中的一种生活方式。一般来说,消费者常常这样表达他们期望中的一种生活方式:“假如产品……这样而不是那样……就好了”,我们把它转换成内部管理者的语言,就变成了乔布斯提出的“消费者裤兜里,应该装进怎样的产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需求!第一,满足需求仅仅局限于原有产品的改善或持续改善,而创造需求则是“无中生有”,通过新产品创造出新需求;第二,满足需求通常发生在工业品质量以及服务业的满意度上,创造需求则是来自消费者期望中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实,诺基亚的产品多达1000多个型号,从满足顾客需求的角度出发,诺基亚足以将各个类型的消费者一网打尽,但这也导致了诺基亚倒退到工业生产时代的老路上,生产而不再创造。事实上,当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的时候,顾客要的并不是改良性的设计,而是革命性的创新。显然,按照传统产品的设计方式,无法创造出令顾客“喜出望外”的产品。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创造需求,必定是“无中生有”。当然“无中生有”也分两种:一种是系统尚不成熟时,像爱迪生一样发明这个系统;另外一种是系统已经成熟了,像乔布斯一样,将产品镶嵌在成熟的商业系统中。相对于缺乏技术(尤其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而言,后一种才是创造需求的常态。五官或手足的微角度观察在现实的市场中,精确定义一个产品功能或市场价值,由产品所对应的消费者部位所决定,而并不是产品质量或功能所决定。譬如,汽车是什么?从代步(也就是足部)的角度来看,汽车当然是价格越便宜越好,假如汽车价格贵到大多数人都无法购买,汽车代步的功能也就无法实现了;但是,如果我们从消费者的眼睛来看,汽车就变成了形状或颜色的同义词:形状越是符合当下的特色,汽车产品越畅销;颜色越是当下的流行色,汽车越是受到消费者青睐。再譬如,餐饮是什么?许多餐饮老板常常将推出新菜肴当做餐饮企业的创新,但是,有一家中国餐饮企业,却在没有新菜肴推出的情况下,生意忽然间变得兴旺热闹起来!它的做法其实也很简单:将原本封闭的食客们看不见的厨房,装上了一面透明的大玻璃,食客只要一进大门,立即被红火的炒菜场面所感染!这就是“眼睛”微角度的力量!因此,从消费者五官或手足的微角度提出问题——包括了眼睛(颜色)、耳朵(声音)、嘴巴(味道)或手足等,我们才会知道哪些产品功能多余、哪些才是消费者需求的关键要素。也就是说,问题或提问,不仅受制于组织层面的大角度,还取决于消费者层面的微角度,某种程度上,消费者层面的微角度比组织层面的大角度,更为困难!原因在于,组织层面大角度(内部是产品,外部是需求),几乎是一个常识。但是,一个产品究竟对应着消费者哪个具体部位或行为?却是不确定的,100人个可能就会出现100种不同见解。因此,只有选对了消费者层面的微角度,才有可能正确地定义企业内部产品,从而将产品镶嵌在消费者的生活中一起运行。微角度的拆分或细分原则,再次证明了一个事实:角度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网络上一个流传故事,说明了角度不同,结论大相径庭:一个人看到“岛上的人都不穿鞋子,这里没有市场”,另一个人则惊呼道:“天哪!岛上的人都不穿鞋子,市场实在太庞大了!”这其中,事物本身没有变化,唯一改变的是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即角度。事实上,由于缺乏角度意识,一些人并没有意识到,技术发明是典型的内部范畴,它导致一个错误观念,就是将新发明与新需求之间画等号,而实际上,技术发明与技术应用,是两回事。如同工业社会之于蒸汽技术发明一样,创造需求并且赚得盆满钵满的人,并非蒸汽机技术的发明人而是使用蒸汽技术的铁路公司。事实上,当知识成为了人人皆知的常识,所谓的创新,90%以上都是来自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只有不足10%来自纯粹意义上的技术发明。极端式生存目标管理假设消费者需求相同或相似,恰好相反,问题管理在于发现需求不同点。通俗点说,假如仅仅为了生活质量改善(譬如通话功能),那么,我们会选择诺基亚而不是iPhone。虽然我们几乎说不清楚,究竟是移动互联网成就了iPhone,还是iPhone迎合了移动互联网?但我们却清楚一个事实:iPhone确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通过手机上网。这也是满足需求与创造需求之间的区别之一:在已经发现需求的前提下,满足需求很简单,只要质量好或价格便宜,产品就会源源不断地卖出去;但是,创造需求却是另外一回事,它表现为现有产品与消费者所期望生活方式的不匹配!许多人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抽象的“价值观”也会成为产品?原因很简单:工业产品三要素(质量、价格、功能)全部由老板们做主,而老板们唯一不能替代消费者做主的就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当下消费者口号不再是满意或不满意,而是喜欢或不喜欢——前者代表着顾客对于产品质量或价格的满意度,后者才代表着消费者生活方式的独立主张,即价值观!当消费者根据个人喜好或价值观选择产品时,也就是生活方式的世界里,意味着两件事的发生:制造上,企业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创造上,企业越是极端,越是创造新需求。譬如,作为老牌的制鞋公司,耐克能否提供一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耐克鞋?一位顾客是这样做的:他首先登录耐克公司的业务网站,轻点鼠标挑选了一系列的“制鞋零件”——包括了粉红底色、减震装置、亮黄色衬里、勾形标志等。很快,这位顾客就收到了耐克公司邮寄的一双自己设计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耐克鞋!事实上,耐克公司只是将一双完整鞋子,拆分为鞋子的各种散件,并且允许顾客通过网络技术自由搭配组合,顾客个性化需求就顺利完成了。如同中国古老的游戏“七巧板”,简简单单的七块纸板,却流传千年而长盛不衰,原因在于:七巧板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看似简单的七块纸板却可以拼接出无穷多的任意图案。与工业企业试图满足顾客需求不同,七巧板的结论是“顾客自己满足自己”。只有当产品本身成为一个开放系统,允许顾客参与到产品生产或制造中来,我们才会把它称之为 “活产品”,相反,之前工业品不允许顾客参与产品制造过程中来,我们只能把它称之为“死产品”。因此,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本质上是将选择权重新交还到消费者手中。再譬如,乔布斯是如何发明iPad的?它首先来自于乔布斯对于键盘的切齿痛恨!虽然人人习惯于键盘。但乔布斯却对键盘产生极度的厌恶:这个该死的键盘,硬是不能让我把电脑装进兜里!那么,是不是可以有一种没有键盘的电脑?于是,他把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切为二,丢弃了键盘部分,从此有了“平板电脑”这一称呼!再譬如,中国的老字号稻香村、全聚德等,都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只做一样,绝不染指其他!当下中国企业的所谓多元化,其实都是利润诱惑的结果:看见利润的机会,不去做才是傻瓜。但是,随着时间的拉长,企业终会明白一个道理:那部分不该得的利润,最终会以失败的代价还给社会。事实上,企业个体越极端,整个社会反而越和谐!最后,无论制造业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还是在创造上企业越是极端越是容易成功,本质上都是尊重消费者的个性或价值观,从生活质量层面转向了生活方式层面。分类: |市场营销是创造需求还是满足需求?为什么
市场营销是创造需求还是满足需求?为什么
市场营销的核心是对需求的管理,而管理的需求可以是满足已有的,也可以是新创造的。
市场营销下一个通俗的定义.市场营销是企业为了实现利润目标,主动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综合运用6P策略,努力满足需求和创造需求的综合性经营活动和管理过程.
的感言:谢谢啦,呵呵
其他回答 (2)
是满足需求.需求是不能被创造的.人的需求只有那么几种:衣,食,住,行,交往.
欲望是无限的,要满足的具有购买力的欲望.
市场营销就是已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的,是满足需求
等待您来回答
营销广告领域专家你的营销战略是创造需求还是满足需求?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企业库 产品库 行业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是:&&-&&&-&& -&&正文
你的营销战略是创造需求还是满足需求?
市场的核心就是需求和满足需求的供给之间的变化关系,当市场进入买方意义上的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时,需求就成了强势因素,而如何去发掘需求,甚至于创造需求,就成了企业营销战略的主轴。但中国有句老话:物极必反,用在现代营销上也同样适用。过度的重视创造需求,需求并不是使用不竭的能源,它也有它的局限性,尤其是大家伙一哄而上去创造需求的时候,这种战略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避开残酷的红海竞争,去创造蓝海战略。当你把创造需求当作一种任务、一种索求的时候,创造需求也就变成了一种被动的神话。
其实在企业的战略当中,无论是创造需求还是满足需求,其实只是一种概念上的变化而已,用辨证的观点解释就是这两个概念其实是相互转换的。
蓝海战略的定义就是避开血腥搏杀的传统市场,去开辟自己宽松的蓝色海洋。
这个定义完全符合目前的市场竞争环境,无论是创造需求的定位还是满足需求的定位,评价是否好战略只有一个标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创造需求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别人有的,我去改进,别人没有的,我去创造。创造需求有很多种方式,在90年代初期,摩托车行业由于竞争激烈,大家伙一股脑的以价格战拼杀的时候,行业利润急剧下降,行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但上海市政府的一个禁止摩托车上牌的决定,让许多摩托车厂家如丧考妣,却让当时的济南轻骑看到了另一个充满生机的市场:助力车。结果济南轻骑的助力车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甚至将这种效应扩展到了江浙市场,经销商为了能够拿到货,不惜在轻骑销售公司门口拿着现金等候。
创造需求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在不断的调研中寻找事实的依据,创造机会。创造需求不是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著名的济南三株当年凭借其保健的概念创造了一个庞大的需求市场,几年内,把触角伸到了大部分的农村,但就是一个湖南的小小农妇就将一个年销售达40多亿元的企业轻易的打倒了,而且一直无法恢复元气。三株的失败,当然有许多其他原因,但当它创造需求的时候,就忽略了创造需求的基础,导致夸大需求功效,人为的扯断需求的基础,失败只是迟早的事情。
创造需求需要有资源支撑。可口可乐不断的开发新产品新市场,不断的在创造需求中获得成功,但为什么曾经发誓要与可口可乐在西南一拼高下,誓言创造新需求的四川某企业,还不到半年,就偃旗息鼓了?为什么成功开发了VCD需求的安徽某企业,却眼巴巴的看着别人在自己开发的肥沃需求市场上大口吃肉,自己却无能为力?因为创造需求是需要资源支撑的。
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比别人先行一步,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有这样的条件,回归到实事求是的营销战略,才是我们大多数企业的选择。
在大多数时候,与其和行业巨头去争抢谁更能创造需求,还不如把眼光放在如何去满足现有的需求上。细心的人们都会留意到最近几年,空调界杀出了一匹黑马:志高空调。它的出现和发展,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它既没有创造流行的概念,也没有刻意的去表白自己的特殊,只是那么轻描淡写的把自己的关心敞开给普通的消费者。虽然空调已经宣称进入微利时代,但毕竟中国这么大,普通消费者的群体非常庞大,现有的需求是否已经满足?志高给出了答案。
当你的企业不能创造需求的时候,你也大可不必苦恼,或许发现现有的需求、满足现有的需求更能体现你的企业价值。
你在给企业规划营销战略的时候,是否应该好好静下心来分析一下呢?而不是武断的把创造需求碰捧为上宾,而完全忽视满足现有的需求呢?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张东方)
责任编辑: 编辑:李含 来源:中国营销传播网本信息仅供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
&&相关链接
·&06/07/29
·&06/07/29
·&06/07/26
·&06/07/26
·&06/07/25
·&06/07/25
·&06/07/29
·&06/07/29
·&06/07/29
·&06/07/29
·&06/07/29
·&06/07/29
·&06/07/29
·&06/07/29
·&06/07/29
成都九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本站通用网址: 糖酒快讯&&食品通&&网上糖酒会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客户服务热线: 028-- 传 真:028- 客服邮箱: 投 稿:对话科特勒:中国营销 创造新方法满足新需求
时间:日&&作者:吴悦&&点击:
&& &&有效营销
编者按: 月中旬,  岁高龄的菲利普·科特勒&五次来到中国。继以 P为代名词的“垂直”之后,这位风靡中国 0年的国际大师带来了“水平营销”理论,以期为同质化竞争严重的营销界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作为“ 00 菲利普。科特勒新思维全球巡回论坛(中国站)”的主办方之一,本报得以多次近距离接触菲利普·科特勒及其做实务的弟弟米尔顿·科特勒,同时我们也采访了许多本土做营销、研究营销的人士。大师的理论能否解决当前的问题?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在这里记录下来,算是对科特勒理论的一次反思。&   &对话营销大师&   &营销在全球是通用的&   &中国:营销才刚刚开始&   &《中国经营报》:哥哥菲利普是& 次来中国,弟弟米尔顿来中国次数不下 0次,你们认为中国企业目前在营销上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米尔顿·科特勒:中国企业在营销上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执行,由于财务方面的限制,营销不能被完全执行。企业经常面临促销活动资金不足、缺少市场调研经费等问题。因为很多企业是私人的,缺乏现金,也不展望未来,他们知道营销,但并不实施营销,企业充满投机性和短视行为。&   &菲利普·科特勒:其实全球的企业都是如此,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还有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创造力,大家一定要打破箱子,进行思考。有时候企业离业务太近是看不到创意的,我建议可以请专门的创意公司为企业带来创意。&   &《中国经营报》:目前有种观点,认为菲利普所提出的营销体系建立在一种理想的市场模型中,但就中国市场来看,其市场营销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企业﹖你们两位对中国企业有什么建议吗?&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对于中国企业是否呢?或者西方的营销细分、价值、客户、有关的权益等词语对中国的环境适用吗?我的答案是营销在全球是通用的。中国有多少自己的世界品牌呢?因此,营销在中国才刚刚开始,还要很多的工作要做。&   &米尔顿·科特勒:联想、海尔、TCL正在走出中国,可以看到中国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是昂贵的,所以我相信中国企业在国外购买全球品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就像联想收构IBM&PC业务。我认为海尔应该收购美泰克,但是他把钱花到了电脑、电视等其他地方,TCL属于太进取的企业了,Tomson是个落后的公司,我不知道TCL为什么要收购它。我想法国除了食品、酒、奢侈品,其他行业都没有全球顶级的公司。&   &营销未来:创造新方法满足新需求&   &《中国经营报》:能否预测未来的营销是怎样的?&   &菲利普·科特勒: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形象,“营销”这个概念也不例外,但这个形象在很多人头脑中都是模糊的。一些CEO认为好的营销就是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这种答案都是错误的。所以营销学本身也是需要营销。很多企业只做了整个营销工作的最后一步,即宣传和促销,这只占整个营销的 %。不要忘记对销售何种产品做出决策也是营销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需要对营销有更清晰的概念。&   &米尔顿·科特勒:从技术层面讲,营销工具更加电子化,自动化。就中国来说,市场营销将更加本土化,以后将在营销上投入更多,市场调查、数据库的建设等。营销将更加有力的反映在互联网作为分销渠道上,美国有  %的商品在网上销售。&   &《中国经营报》: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商业环境,而菲利普的营销体系是在 0年前建立的,你认为互联网将对营销有什么影响?&   &菲利普·科特勒:互联网并没有改变营销的本质,而是使营销达到更多的受众。聪明的公司还会利用互联网进行市场调查等。&   &米尔顿·科特勒:每天互联网都在创造新的需求,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提供新的服务。&   &营销科特勒:兄弟的联手&   &《中国经营报》:兄弟二人都在营销界,有联手的味道。两位是如何给自己定位的?有人认为弟弟米尔顿是一个商人?&   &菲利普·科特勒:我扮演两种角色,  %的时间里是一个学者,新思维的思考者;  %的时间里我还是一个为大公司服务的咨询师。&   &米尔顿·科特勒:我更多的是营销实战。我们不只是学者,我们服务于公司,让公司有更好的盈利。& 来源:中国经营报
精彩文章 魅力排行榜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造需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