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付福利费记在哪个科目科目取消了吗

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应付福利费科目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应付福利费科目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新会计准则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代替了“应付福利费”,那么原有的“应付福利费”科目余额该如何处理_百度知道 新会计准则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代替了“应付福利费”,那么原有的“应付福利费”科目余额该如何处理 08年底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有结余应怎样做账务处理? 1、职工福利费和工会经费有余额,可以继续挂账,留作以后年度使用。 2、如果账面上不打算保留余额的话: (1)工会经费余额不作调整,继续挂账。也就是说,工会经费允许有余额。 (2)应付福利费贷方余额 借:应付福利费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应付福利费借方余额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应付福利费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应付职工薪酬是代替了应付工资,不是代替应付福利费,而且应付福利费在新会计准则下已经取消了,不能再计提,产生福利费时直接在管理费用下面设置二级科目福利费就可以了 应付福利费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011年新的会计准则废除哪些科目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11年新的会计准则废除哪些科目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应付职工薪酬 应付职工薪酬 应付职工薪酬是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按照“工资,奖金,津贴,补贴”、“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补偿”、"非货币性福利"、"其它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等应付职工薪酬项目进行明细核算。简介  应付职工薪酬是企业会计科目之一。 科目应用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工资,奖金,津贴,补贴”、“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补偿”、"非货币性福利"、"其它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等应付职工薪酬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账务处理  (一)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向职工支付工资、奖金、津贴等,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    企业从应付职工薪酬中扣还的各种款项(代垫的家属药费、个人所得税等), 借记本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等科目。   企业向职工支付职工福利费,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科目。   企业支付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用于工会运作和职工培训,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企业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向职工给予的补偿,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   (二)计提比例:   医疗保险费:10% (注意:各地的缴纳比率是有差别的,如上海是:12%)   养老保险费:12% (注意:各地的缴纳比率是有差别的,如上海是:22%)   失业费:2% (注意:各地的缴纳比率是有差别的,如上海是:2%)   工伤保险:1% (注意:各地的缴纳比率是有差别的,如上海是:0.5%)   生育保险:1% (注意:各地的缴纳比率是有差别的,如上海是:0.5%)   住房公积金:10.5% (注意:各地的缴纳比率是有差别的,如上海是:7%)   工会经费:2%   职工教育经费:2.5%   (三)企业应当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对发生的职工薪酬分别以下情况进行处理    生产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科目,贷记本科目。   管理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   销售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销售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   应由在建工程、研发支出负担的职工薪酬,借记“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   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   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借记“利润分配――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科目,贷记本科目。   非货币性福利按产品或商品的市场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职工薪酬  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一)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二)职工福利费;   (三)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   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   (四)住房公积金;   (五)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六)非货币性福利;   (七)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   (八)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会计准则  (一)企业年金基金,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0 号――企业年   金基金》。   (二)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1 号――   股份支付》。 计量  一、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外,应当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应由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   (二)应由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   (三)上述(一)和(二)之外的其他职工薪酬,计入当期损益。   二、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并按照准则第四条的规定处理。   三、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损益:   (一)企业已经制定正式的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提出自愿裁减建议,并即将实施。该计划或建议应当包括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职工所在部门、职位及数量;根据有关规定按工作类别或职位确定的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补偿金额;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时间。   (二)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裁减建议。 披露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职工薪酬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应当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及其期末应   付未付金额。   (二)应当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   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三)应当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四)为职工提供的非货币性福利,及其计算依据。   (五)应当支付的因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及其期末应付未   付金额。   (六)其他职工薪酬。   因自愿接受裁减建议的职工数量、补偿标准等不确定而产生的或有负债,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 号――或有事项》披露。 1.借:生产成本9800其他应收款20贷:应付职工薪酬9820支付时,借;应付职工薪酬9820贷:银行存款9800营业外收入20
2.车间管理人员借:制造费用32300贷:应付职工薪酬32300支付时,借:应付职工薪酬32300贷:银行存款32300
3.管理人员借:管理费用26300贷:应付职工薪酬26300支付时,借:应付职工薪酬26300贷:银行存款26300,相关津贴可以计入应付职工薪酬下的福利费明细科目,仅供参考 他的工资发放分录肯定是错误的,工资必须通过应付职工薪酬计提后再发放

福利费处理是正确的,至于余额,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应用指南规定:“没有规定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企业应当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实际情况,合理预计当期应付职工薪酬。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大于预计金额的,应当补提应付职工薪酬;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小于预计金额的,应当冲回多提的应付职工薪酬。” 正常做的话,计提的时候应该是:
借:管理费用贷:应付职工薪酬

发放的时候:
借:应付职工薪酬贷:库存现金

你没发现你上面写的分录,库存现金这项多冲了吗?那就冲回来好了
这样做分录改正:
借:库存现金贷:应付职工薪酬 福利费不再计提了,改在费用中据实列支,总额掌握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4%。 只能是补提了,前期处理的不对。
借:管理费用―工资
福利费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福利费
借方余额自然就解决了 工资和社保完整的做法如下:
先计提工资
工资(含个人缴纳部分社保和公积金)先计提,计入相关费用
借:管理费用等――工资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然后发工资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贷:银行存款等(实际发的工资)
其他应付款――社保(扣除个人缴纳部分的社保和公积金)
应交税费――个人所得税(扣除个税部分)
然后还有计提单位缴纳的社保及公积金
借:管理费用――社保(社保和公积金)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保(含公积金)
然后缴纳社保和公积金的时候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保
其他应付款――社保
贷:银行存款等

社保和公积金分个人缴纳部分和单位缴纳部分,个人缴纳部分,是直接从个人的工资里面扣的,你的第一个分录,其实是计提单位缴纳部分的公积金,而不是全部的,还有一半是从工资里扣的
所以第二个分录才会那么做,其他应付款就是从个人工资里扣除的个人缴纳部分,应付职工薪酬-公积金是第一个分录计提的单位缴纳部分

第三个其意思是员工家属生病了,单位先帮垫了医药费,做账
借:其他应收款
贷:银行存款
现在发工资的时候,把这部分钱从员工的工资里面扣出来,同时还要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所以这么做分录 这种情况一般是公司的资产提供给员工个人使用。比如,公司给高管配汽车,那么汽车的累计折旧就不计入管理费用,而是计入了应付职工薪酬。不知道你说的分配是什么意思,计提的时候是有分配的,比如管理人员的,直接生产人员的等等,发放的时候就冲减,没有分配的问题。只要是支付给职工的,或者为职工支付的费用,都通过这个科目,没有例外。 应付职工薪酬是企业会计科目之一。
  科目应用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工资,奖金,津贴,补贴”、“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补偿”、&非货币性福利&、&其它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等应付职工薪酬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账务处理
  (一)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向职工支付工资、奖金、津贴等,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企业从应付职工薪酬中扣还的各种款项(代垫的家属药费、个人所得税等),借记本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等科目。企业向职工支付职工福利费,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科目。企业支付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用于工会运作和职工培训,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企业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向职工给予的补偿,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二)计提比例:医疗保险费:10%养老保险费:12%失业费:2%住房公积金:10.5%工会经费:2%职工教育经费:2.5%(三)企业应当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对发生的职工薪酬分别以下情况进行处理生产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科目,贷记本科目。管理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销售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销售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应由在建工程、研发支出负担的职工薪酬,借记“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借记“利润分配――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科目,贷记本科目。非货币性福利按产品或商品的市场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职工薪酬
  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一)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二)职工福利费;(三)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四)住房公积金;(五)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六)非货币性福利;(七)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八)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会计准则
  (一)企业年金基金,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二)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
  一、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外,应当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下列情况处理:(一)应由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二)应由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三)上述(一)和(二)之外的其他职工薪酬,计入当期损益。二、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并按照准则第四条的规定处理。三、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损益:(一)企业已经制定正式的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提出自愿裁减建议,并即将实施。该计划或建议应当包括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职工所在部门、职位及数量;根据有关规定按工作类别或职位确定的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补偿金额;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时间。(二)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裁减建议。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职工薪酬有关的下列信息:(一)应当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二)应当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三)应当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四)为职工提供的非货币性福利,及其计算依据。(五)应当支付的因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六)其他职工薪酬。因自愿接受裁减建议的职工数量、补偿标准等不确定而产生的或有负债,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披露。 应付职工薪酬,是过去的应付工资,新的会计法,已经不用再计提福利费了,养老保险不能在原来福利费列支
如果是上市公司,07年计提的福利费在年报时是会做为审计调整冲回的。要是不是的话,你就放在那就好!无须在改. 应付职工薪酬不是把原来的应付福利费换了一个说法。

应付职工薪酬是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162个一级会计科目之一。

应付职工薪酬主要核算“员工工资”、“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补偿”等应付职工薪酬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原来的应付福利费已经取消,福利费改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设明细科目-职工福利。

养老保险也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设明细科目-社会保险费。

福利费不再按工资计提14%,应在职工薪酬-职工福利科目据实列支。但超过工资14%部分,应作所得税前纳税调整/

列支员工福利费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
贷:现金

按收益对象分配时
借:管理费用(非生产人员)
借:生产成本(生产人员)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 嗯,就像楼上说的那样,福利费按新会计准则不能再计提了,07年的余额可以继续使用,就是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还有其他应付款中的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公积金,养老金的合计。

如果是上市公司,07年计提的福利费在年报时是会做为审计调整冲回的。

这个科目按照“工资,奖金,津贴,补贴”、“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补偿”、&非货币性福利&、&其它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等应付职工薪酬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工资福利五险一金的计提和支付,举例说明。

管理人员工资10000,五险个人8%,单位32%,住房个人和单位均10%
1)计提工资
借:管理费用―工资1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10000
2)发放工资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10000
贷:库存现金8200
其他应付款―养老、医疗等800
其他应付款―住房1000
3)单位计提社保
借:管理费用―工资4200
贷:其他应付款―养老、医疗等3200
其他应付款―住房1000
4)交纳五险一金
借:其他应付款―养老、医疗等4000
其他应付款―住房2000
贷:银行存款6000

关于职工福利,新准则规定,职工福利不预先计提,发生时据实列支。如果超出税法规定计提比例(工资薪金总额的14%),超出部分缴纳所得税。
例如,发放过节费500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500
贷:库存现金500 以下金额纯属简单举例看的哈!
发放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10万
贷:应付职工薪酬-个人部分三险一金2万
应交税费-个税所得税1万
银行存款7万
工资分配进成本时:
借:相关成本或费用科目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10万
应付职工薪酬-单位部分五险一金3万
缴纳社保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个人部分三险一金2万
应付职工薪酬-单位部分五险一金3万
贷:银行存款5万 比如交社保
支付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_社保3600(公司部分)
其他应收款―应收代交职工社保个人部分1200
贷银行存款4800
以上金额是举例,公司缴纳时按社保的缴费单来支付,实际支付的金额按公司和个人分2部分来做账。
发工资时扣除职工社保个人部分分录
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工资35000
贷应交税费―个税800
其他应收款―收回代交职工社保个人部分1200
银行存款或现金33000
月末计提分录
借管理费用―社保3600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保3600
公积金等也同样处理 不是已经告诉你实发工资20000了。
借:应付工资20000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20000 借:应付职工薪酬24000
贷:现金20000
其他应付款-公司负担3000
其他应付款-个人负担1000 借:管理费用――工资24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20000
其他应付款――代扣保险4000 准确的说
公司从职工工资里扣除该职工个人应负担的保险费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1000
贷:其他应付款―某项保险费1000
发放工资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20000
贷:银行存款20000
缴纳保险费时:
借:管理费用3000
其他应付款―某项保险费1000
贷:银行存款4000 审计说得对。变化后的做法不完全对,个人所得税也不应该由公司承担,如果承担则计算方法不同。 应付职工薪酬在实际发放时做成本就行了,除非老板想控制利润水平,否则没有必要预先计提。
比如2月份发工资5万,就在2月做了发工资的凭证,然后再做结转的凭证就好了 预提时: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发放时: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银行存款

差额5000,再补做一笔
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冲平即可。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那就再补提5000元嘛,计入成本或费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应付福利费科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