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落主义 瑛太满地伤了的库存

当前所在位置: >
热门微信号:
庞大的图书库存都去哪儿了?
作者: 浏览数: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阅读,只需一秒。精彩,尽在掌握!去向1、切三刀:旧书翻新初听“切三刀”,可能很多人以为是手术用语。其实出版界的“切三刀”也算是做手术,不过是
去向1、切三刀:旧书翻新初听“切三刀”,可能很多人以为是手术用语。其实出版界的“切三刀”也算是做手术,不过是给书做“整容手术”:将书脊外的三面各切一刀,换掉旧书的书名、封面和版权页,除去书边沿上的磨痕和尘灰,将旧书彻底翻新。“切三刀”的核心是书的再策划。封面、书名肯定要换,原则上也应该换书号。但是,有些出版社或民营出版商为了省钱,不换书号,只换封面、书名。结果,翻新后的书,封面上的书名和版权页上的书名对不上。只换封面、书名而不换书号的“切三刀”书,实质上还是旧书,很不受发行渠道欢迎,所以很多出版社“切”书时还是“忍痛”换了书号。笔者的一位朋友操作过很多“切三刀”的书,其中有不少书上市后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化表现。如,把《牛奶可乐经济学》切成《一分钟读懂经济学》;把《少有人走的路》切成《永不说放弃》;把《疗伤的对话》切成《安慰的艺术》;把《听懂德鲁克》切成《德鲁克最后的演讲》等。这些书原本有几千甚至上万册的库存,“切三刀”再策划后,全都一售而空。当然,业内也有一些没操守的“切法”,对书进行过度翻新和再包装。很多读者在网上看到同一作者出了很多书,买回家一看,好几本都是内容一样的书,只是书名、封面换了而已。尤其是外版书,翻新的频率更是高得吓人。很多外版书在五年的版权周期内,连续翻新过七八次之多,导致有些读者时常质疑自己是不是买了盗版书。《安慰的艺术》(出版年:2013-1)与《疗伤的对话》(出版年:2011-4) 作者:南希·格尔马丁去向2、论斤卖:低折扣出售并非所有“切三刀”的书都能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很多书被切过两次甚至三次,依然留有大量的库存。当这些库存成为真正的死书时,出版商就要考虑其他的处理办法了。在众多处理库存的办法中,低折扣出售曾经是很多出版商的重要选择。所谓低折扣出售,一般指的是将书以一折或两折的优惠价,成批卖给书贩子。这些书贩子中有很多都是当年以盗版起家的。在上世纪80、90年代图书销售的黄金时代,他们靠盗版赚得盆满钵满。到了当代,盗版利润越来越薄,有些人则干起了“倒卖图书”的生意。如果你以为街边那些“五元店”、“十元店”乃至“论斤卖”的书店里,把书像白菜一样堆成小山卖的,都是盗版书,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这些书里不但有正版,而且为数不少,多是转卖的低折扣书。很多学校的小书摊、街道旁边骑三轮的书贩子,也都是从这些渠道获得书的。有图书经销商推出按斤卖书的方式销售图书,相对优惠的价格吸引了不少市民选购图书。去向3、等回购:有些书做出来就不是为了卖的中国出版界还有一个奇观,就是一部分书之所以被生产出来,不是为了在市场上卖出去,而是为了政府回购。比如那些有“外宣”性质的图书,尤其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多语种版本的书。这些书出版后,基本上都留在了库里。鉴于其对外宣“做出了贡献”,国家会以比较好的折扣回购这部分库存。很多出版商将书的定价定得很高,印出来扔到库里,专门等着政府回购。笔者的一位朋友曾经运作过一本英文书,印出来后只发行了几百本。年底给国家报库存时,多报了几千本,结果很快就收到了半价回购的单子。为赶时间,后来不得不让印厂连夜加印。由于时间太紧张,书脊的胶都是用火烤干的。去向4、搞捐献:馆配“希望小学”“农家书屋”除了政府回购外,为“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社区书屋”、“希望小学”图书馆等地方配书也是处理库存的很好办法。很多为跟风而做出的垃圾书,摇身一变成了“馆配”图书。还有一些书是出版单位在有补贴或没补贴的情况下捐赠给各种图书馆或农村书屋的。若有补贴,出版单位则名利双收;即使没有补贴,出版社也因此获得了声誉,是较为低廉的广告行为。笔者的一位朋友曾经负责把库里的励志、经管库存书,用换了书名的新封皮包裹一下,捐献给了西部中小学的图书馆。虽然这是捐赠图书,但却是十足的欺骗。孩子看书名封面以为适合自己阅读,但打开却发现读不懂……何家英《读书图》当然,政府回购、补贴捐赠、“馆配”等处理方式仅限于国有出版单位,是靠体制力量给出版单位开的小灶。去向5、化纸浆:由书籍变回纸浆,是对出版最大的讽刺处理库存最为传统也是最为常见的方式是报废化浆。一些积压了很多年的旧书,无法“切三刀”翻新,低折扣出售也没有人要,捐都捐不出去。这时,出版商多半会考虑将其报废。这种处理库存的方法,仍然是目前出版机构最常用的。确定化浆之前,出版单位会派专人将书的封面撕掉,然后将这些被撕掉封面的书以一千多元一吨的价格卖出。这些书被当作废纸拉走,最终化为纸浆。古代造纸流程图虽说化浆是最常见的库存处理方式,但很多出版单位会延迟化浆处理。图书在库里可以算是出版单位的资产,一旦化浆处理了,资产会马上缩水。所以,国有单位处理库存的周期远比民营出版单位长。对书来说,报废化浆也是它们所能得到的最惨烈的下场。整个库房满地碎片,封面撕烂,整齐的书籍变成一片狼藉,场面极为不堪。笔者有位朋友曾经参与处理单位的库存,回来后很感慨地说,以后再也不想做书了。从纸浆到纸再到书籍,最后又化成了纸浆,这个轮回是对出版最大的讽刺。结语&如何处理库存图书,报废化浆算是国际通用的处理方式。但切三刀、论斤卖、等回购、搞捐献却是国外同行甚少听闻的中国特色。从国外经验看,发展数字出版与按需印刷是解决库存问题的最优办法。
手机版地址:
微信号:dalongorg
达龙工作室打造幼教、励志、日常、养生、读书、公益类信息平台:每日至少5篇, 囊括一篇幼教技巧类、一篇励志方法类、一篇日常知识类、一篇健康养生类、一篇读书感悟类、一篇日常窍门类等当然也有公益信息和网站建设知识!适合年龄段0-100岁
TA的热门文章
推荐养生微信帐号
热门文章排行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2庞大的图书库存去了哪里?
时间: 10:16  编辑:杨帆
旧书翻新,回购,捐献,甚至很多书变回纸浆&
中国每年出版40多万种图书,是美国的两倍,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出版大国。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也是名符其实的&第一库存大国&。仅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2012年的全国图书库存总值达884.05亿元。同期销售额是693.59亿元,扣除不占库存的课本200亿元,账面上的存销比接近2:1。实际上,很多出版社的存销比甚至超过4:1。
按国际惯例,图书行业较为合理的存销比是1:1,可见中国出版界的库存比例是多么大。一个问题便由此而来:如此庞大的库存,最终都去了哪儿?
去向1. 切三刀:旧书翻新
初听&切三刀&,可能很多人以为是手术用语。其实出版界的&切三刀&也算是做手术,不过是给书做&整容手术&:将书脊外的三面各切一刀,换掉旧书的书名、封面和版权页,除去书边沿上的磨痕和尘灰,将旧书彻底翻新。
&切三刀&的核心是书的再策划。封面、书名肯定要换,原则上也应该换书号。但是,有些出版社或民营出版商为了省钱,不换书号,只换封面、书名。结果,翻新后的书,封面上的书名和版权页上的书名对不上。只换封面、书名而不换书号的&切三刀&书,实质上还是旧书,很不受发行渠道欢迎,所以很多出版社&切&书时还是&忍痛&换了书号。
很多&切三刀&的书上市后还能取得良好的市场表现。如,把《牛奶可乐经济学》切成《一分钟读懂经济学》;把《少有人走的路》切成《永不说放弃》;把《疗伤的对话》切成《安慰的艺术》;把《听懂德鲁克》切成《德鲁克最后的演讲》等。这些书原本有几千甚至上万册的库存,&切三刀&再策划后,全都一售而空。
当然,业内也有一些没操守的&切法&,对书进行过度翻新和再包装。很多读者在网上看到同一作者出了很多书,买回家一看,好几本都是内容一样的书,只是书名、封面换了而已。尤其是外版书,翻新的频率更是高得吓人。很多外版书在五年的版权周期内,连续翻新过七八次之多,导致有些读者时常质疑自己是不是买了盗版书。
去向2. 论斤卖:低折扣出售
并非所有&切三刀&的书都能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很多书被切过两次甚至三次,依然留有大量的库存。当这些库存成为真正的死书时,出版商就要考虑其他的处理办法了。在众多处理库存的办法中,低折扣出售曾经是很多出版商的重要选择。
所谓低折扣出售,一般指的是将书以一折或两折的优惠价,成批卖给书贩子。这些书贩子中有很多都是当年以盗版起家的。在上世纪80、90年代图书销售的黄金时代,他们靠盗版赚得盆满钵满。到了当代,盗版利润越来越薄,有些人则干起了&倒卖图书&的生意。
如果你以为街边那些&五元店&、&十元店&乃至&论斤卖&的书店里,把书像白菜一样堆成小山卖的,都是盗版书,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这些书里不但有正版,而且为数不少,多是转卖的低折扣书。很多学校的小书摊、街道旁边骑三轮的书贩子,也都是从这些渠道获得书的。
去向3. 等回购: 有些书能出版就不是为了出售的
中国出版界还有一个奇观,就是一部分书之所以被生产出来,不是为了在市场上卖出去,而是为了回购。比如那些有宣传性质的图书,尤其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多语种版本的书。这些书出版后,基本上都留在了库里。鉴于其对 &做出了贡献&,国家会以比较好的折扣回购这部分库存。
很多出版商将书的定价定得很高,印出来扔到库里,专门等着政府回购。笔者的一位朋友曾经运作过一本英文书,印出来后只发行了几百本。年底给国家报库存时,多报了几千本,结果很快就收到了半价回购的单子。为赶时间,后来不得不让印厂连夜加印。由于时间太紧张,书脊的胶都是用火烤干的。
去向4. 捐献:馆配给&希望小学&&农家书屋&
除了政府回购外,为&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社区书屋&、&希望小学&图书馆等地方配书也是处理库存的很好办法。很多为跟风而做出的垃圾书,摇身一变成了&馆配&图书。还有一些书是出版单位在有补贴或没补贴的情况下捐赠给各种图书馆或农村书屋的。若有补贴,出版单位则名利双收;即使没有补贴,出版社也因此获得了声誉,是较为低廉的广告行为。
笔者的一位朋友曾经负责把库里的励志、经管库存书,用换了书名的新封皮包裹一下,捐献给了西部中小学的图书馆。虽然这是捐赠图书,但却是十足的欺骗。孩子看书名封面以为适合自己阅读,但打开却发现读不懂&&
当然,政府回购、补贴捐赠、&馆配&等处理方式仅限于国有出版单位,是靠体制力量给出版单位开的小灶。
去向5. 化纸浆:
由书籍变回纸浆,是对出版最大的讽刺
处理库存最为传统也是最为常见的方式是报废化浆。一些积压了很多年的旧书,无法&切三刀&翻新,低折扣出售也没有人要,捐都捐不出去。这时,出版商多半会考虑将其报废。这种处理库存的方法,仍然是目前出版机构最常用的。
确定化浆之前,出版单位会派专人将书的封面撕掉,然后将这些被撕掉封面的书以一千多元一吨的价格卖出。这些书被当作废纸拉走,最终化为纸浆。
虽说化浆是最常见的库存处理方式,但很多出版单位会延迟化浆处理。图书在库里可以算是出版单位的资产,一旦化浆处理了,资产会马上缩水。所以,国有单位处理库存的周期远比民营出版单位长。
对书来说,报废化浆也是它们所能得到的最惨烈的下场。整个库房满地碎片,封面撕烂,整齐的书籍变成一片狼藉,场面极为不堪。笔者有位朋友曾经参与处理单位的库存,回来后很感慨地说,以后再也不想做书了。从纸浆到纸再到书籍,最后又化成了纸浆,这个轮回是对出版最大的讽刺。
如何处理库存图书,报废化浆算是国际通用的处理方式。但切三刀、论斤卖、等回购、搞捐献却是国外同行甚少听闻的中国特色。从国外经验看,发展数字出版与按需印刷是解决库存问题的最优办法。
(来自腾讯文化观察)
------分隔线----------------------------
------分隔线----------------------------
本报新闻今日排行榜
最新图片文章
大道·读图
广州试水冰鲜鸡
  版权所有 (C) 广东新快报媒体广告有限公司加入微博,记录点滴,分享感动,握手明星
文化观察 观身边 察天下
庞大的图书库存都去哪儿了?
中国每年出版40多万种图书,是美国的两倍,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出版大国。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也是名符其实的“第一库存大国”。仅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2012年的全国图书库存总值达884.05亿元。同期销售额是693.59亿元,扣除不占库存的课本200亿元,账面上的存销比接近2:1。实际上,很多出版社的存销比甚至超过4:1。  按国际惯例,图书行业较为合理的存销比是1:1,可见中国出版界的库存比例是多么大。一个问题便由此而来:如此庞大的库存,最终都去了哪儿?
本文系腾讯文化“文化观察”独家稿件,作者:有毛僧。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去向1、切三刀:旧书翻新
初听“切三刀”,可能很多人以为是手术用语。其实出版界的“切三刀”也算是做手术,不过是给书做“整容手术”:将书脊外的三面各切一刀,换掉旧书的书名、封面和版权页,除去书边沿上的磨痕和尘灰,将旧书彻底翻新。
“切三刀”的核心是书的再策划。封面、书名肯定要换,原则上也应该换书号。但是,有些出版社或民营出版商为了省钱,不换书号,只换封面、书名。结果,翻新后的书,封面上的书名和版权页上的书名对不上。只换封面、书名而不换书号的“切三刀”书,实质上还是旧书,很不受发行渠道欢迎,所以很多出版社“切”书时还是“忍痛”换了书号。
笔者的一位朋友操作过很多“切三刀”的书,其中有不少书上市后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化表现。如,把《牛奶可乐经济学》切成《一分钟读懂经济学》;把《少有人走的路》切成《永不说放弃》;把《疗伤的对话》切成《安慰的艺术》;把《听懂德鲁克》切成《德鲁克最后的演讲》等。这些书原本有几千甚至上万册的库存,“切三刀”再策划后,全都一售而空。
当然,业内也有一些没操守的“切法”,对书进行过度翻新和再包装。很多读者在网上看到同一作者出了很多书,买回家一看,好几本都是内容一样的书,只是书名、封面换了而已。尤其是外版书,翻新的频率更是高得吓人。很多外版书在五年的版权周期内,连续翻新过七八次之多,导致有些读者时常质疑自己是不是买了盗版书。
《安慰的艺术》(出版年:2013-1)与《疗伤的对话》(出版年:2011-4) 作者:南希?格尔马丁
去向2、论斤卖:低折扣出售
并非所有“切三刀”的书都能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很多书被切过两次甚至三次,依然留有大量的库存。当这些库存成为真正的死书时,出版商就要考虑其他的处理办法了。在众多处理库存的办法中,低折扣出售曾经是很多出版商的重要选择。
所谓低折扣出售,一般指的是将书以一折或两折的优惠价,成批卖给书贩子。这些书贩子中有很多都是当年以盗版起家的。在上世纪80、90年代图书销售的黄金时代,他们靠盗版赚得盆满钵满。到了当代,盗版利润越来越薄,有些人则干起了“倒卖图书”的生意。
如果你以为街边那些“五元店”、“十元店”乃至“论斤卖”的书店里,把书像白菜一样堆成小山卖的,都是盗版书,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这些书里不但有正版,而且为数不少,多是转卖的低折扣书。很多学校的小书摊、街道旁边骑三轮的书贩子,也都是从这些渠道获得书的。
有图书经销商推出按斤卖书的方式销售图书,相对优惠的价格吸引了不少市民选购图书。
去向3、等回购:有些书做出来就不是为了卖的
中国出版界还有一个奇观,就是一部分书之所以被生产出来,不是为了在市场上卖出去,而是为了政府回购。比如那些有“外宣”性质的图书,尤其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多语种版本的书。这些书出版后,基本上都留在了库里。鉴于其对外宣“做出了贡献”,国家会以比较好的折扣回购这部分库存。
很多出版商将书的定价定得很高,印出来扔到库里,专门等着政府回购。笔者的一位朋友曾经运作过一本英文书,印出来后只发行了几百本。年底给国家报库存时,多报了几千本,结果很快就收到了半价回购的单子。为赶时间,后来不得不让印厂连夜加印。由于时间太紧张,书脊的胶都是用火烤干的。
去向4、搞捐献:馆配“希望小学”“农家书屋”
除了政府回购外,为“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社区书屋”、“希望小学”图书馆等地方配书也是处理库存的很好办法。很多为跟风而做出的垃圾书,摇身一变成了“馆配”图书。还有一些书是出版单位在有补贴或没补贴的情况下捐赠给各种图书馆或农村书屋的。若有补贴,出版单位则名利双收;即使没有补贴,出版社也因此获得了声誉,是较为低廉的广告行为。
笔者的一位朋友曾经负责把库里的励志、经管库存书,用换了书名的新封皮包裹一下,捐献给了西部中小学的图书馆。虽然这是捐赠图书,但却是十足的欺骗。孩子看书名封面以为适合自己阅读,但打开却发现读不懂……
何家英《读书图》
当然,政府回购、补贴捐赠、“馆配”等处理方式仅限于国有出版单位,是靠体制力量给出版单位开的小灶。
去向5、化纸浆:由书籍变回纸浆,是对出版最大的讽刺
处理库存最为传统也是最为常见的方式是报废化浆。一些积压了很多年的旧书,无法“切三刀”翻新,低折扣出售也没有人要,捐都捐不出去。这时,出版商多半会考虑将其报废。这种处理库存的方法,仍然是目前出版机构最常用的。
确定化浆之前,出版单位会派专人将书的封面撕掉,然后将这些被撕掉封面的书以一千多元一吨的价格卖出。这些书被当作废纸拉走,最终化为纸浆。
古代造纸流程图
虽说化浆是最常见的库存处理方式,但很多出版单位会延迟化浆处理。图书在库里可以算是出版单位的资产,一旦化浆处理了,资产会马上缩水。所以,国有单位处理库存的周期远比民营出版单位长。
对书来说,报废化浆也是它们所能得到的最惨烈的下场。整个库房满地碎片,封面撕烂,整齐的书籍变成一片狼藉,场面极为不堪。笔者有位朋友曾经参与处理单位的库存,回来后很感慨地说,以后再也不想做书了。从纸浆到纸再到书籍,最后又化成了纸浆,这个轮回是对出版最大的讽刺。
如何处理库存图书,报废化浆算是国际通用的处理方式。但切三刀、论斤卖、等回购、搞捐献却是国外同行甚少听闻的中国特色。从国外经验看,发展数字出版与按需印刷是解决库存问题的最优办法。
本文披露的图书库存内情使你震惊吗?
专题评价:
#图书库存#
还能输入140字
微信扫一扫,每天收获一点新文化
发评论得Q币
欢迎广大网友踊跃参与发表评论!评奖规则:评论获置顶的1名网友,奖励50q币。选出高质量评论20条,每人10q币。
第192期:乡土文学的前世今生:如何从政治先锋到落寞无声
第191期:一梦250年,《红楼梦》为何成绝响?
第190期:"红学":是学术还是"皇帝的新装"?
第189期:郭德纲为什么比陈佩斯幸运?
第189期:为"文化极品"招魂: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器物文化
第150期:《文讯》事件启示录:台湾文化界从不文人相轻
第149期:老百姓的文化狂欢:香港书展能带给内地什么启发?
第148期:台湾文化不死 文人积聚救杂志
第147期:中国农民为什么自杀?
第146期:低调回归:老字号生活书店能走多远
第145期:"消费"历史:逐渐庸俗化的当代通俗史叙述
第144期:南渡北归:逝去的民国多样化历史叙述
第143期:天下幻灭:中西碰撞下的晚近历史叙述
第142期:革新与图强:进化论思潮下的晚近历史叙述
第141期:好文渐绝种:谁阉割了高考作文的文学性
第140期:文化失序下的高考:时代洪流中的四考生
第139期:谁动了她的胸罩:作弊为何屡禁不止
第138期:作家的面子 : 为钱写作丢人吗?
第137期:传统出版业死循环:做书是死,不做书也是死
第135期:出版业乱象:"嫖客"心态搞文化
第134期:致我们渐无追求的青春文学
第133期:博士后当中学教师:屈才还是进步?
第132期:从汶川到芦山:回看新闻当事人
第131期:凤凰万人坑:被金钱绑架的文物古迹
第130期:剪刀与颜料 : 文艺作品删改趣事
第129期:文学批评有底线 才会有自由
第128期:中国影评人的黄昏:未生已死?
第127期:朝鲜画家:画领袖画最崇高
第126期:张国荣十年忌:理想艺人缺位下的中国产物
第125期:影响中国几代人的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
第124期:花甲知青:时代中的人与文
第123期:画布上的中国:从四幅画看中国农民流变
出品腾讯文化
撰稿有毛僧
编辑李岩 徐贝
设计吕沛东
分享到关闭
分享按钮不再出现?确定取消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绿色“心脏”律动中国 菲亚特动力科技重磅出击2014上海宝马展生意社:11月21日粘胶短纤库存偏低03月27日美达股份锦纶DTY为26800元德国纺织品服装销售遭遇罕见下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洒落主义 瑛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