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均年收入2007年市统计局公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信息分类名称&
经济运行/统计分析/全社会
2014年江津统计分析 第7期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超额完成年初目标
结构,产业,投资,财政,收支
2014年江津统计分析 第7期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超额完成年初目标
201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及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1576”发展思路和年初的各项工作安排,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方面工作,全面推进我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指标超额完成年初目标任务。
一、国民经济较快增长,主要指标平稳运行
2013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城市发展新区排位
城市发展新区排位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 #规模工业总产值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批发零售业销售额(亿元)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 #出口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 #税收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亿元)
201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6.6亿元,增长14.1%(不变价),分别高于全国和重庆市平均水平6.4和1.8个百分点,在城市发展新区中排第3位,比去年同期上升1位,创下撤市设区以来的最好水平,仅比壁山县、潼南县低2.5和0.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6.4亿元,增长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7%,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00.1亿元,增长17.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77.8%,拉动GDP增长11.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50.0亿元,增长16.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64.0%,拉动GDP增长9.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1亿元,增长10.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7.5%,拉动GDP增长2.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6:61.7:24.7,第一、三产业占比分别比上年下降0.7和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提高1.7个百分点。全年经济运行表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一)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园区贡献日益突出
2013年,全区273户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05.8亿元,同比增长24.0%,超额完成年初重庆市和区政府目标任务(重庆市下达860亿元,区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为增速22%)。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六大亮点:一是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2013年,工业经济在前几年招商引资的丰硕成果和大量工业投资产生的后续效应下,生产明显加快,实现平稳快速增长。全区工业总产值超1100亿元,其中规上工业产值905.8亿元,增长24.0%,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64.0%,拉动GDP上升9.0个百分点,是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二是亿元以上企业同比增加21户。2013年,全区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156户,比去年末增加21户。其中:50亿元以上的企业1户,30-50亿元企业6户,10-30亿元以上企业13户,1-10亿元企业136户。三是园区工业保持高位运行。全年四个工业园区新投产项目128个,比上年增加26个;累计投产企业达561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826.1亿元,比去年增加173.7亿元,增长为26.6%,比全区规模以上平均增速快2.6个百分点,拉动其增长23.8个百分点。其中:德感工业园66户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66.7亿元,比去年增加45.5亿元,增长20.6%;珞璜工业园76户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89.3亿元,比去年增加69.6亿元,增长31.7%;双福新区79户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68.4亿元,比去年增加58.4亿元,增长27.8%;白沙工业园3户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7亿元,同比增长13.2%。四是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显现。全区装备制造、汽摩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型材料制造、食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242户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82.7亿元,增长25.0%,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86.4%,比去年同期提高个百分点。其中:59户新型材料制造业企业完成产值198.3亿元,增长38.3%,是五大产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比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快14.3个百分点,是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的引擎;86户汽摩及零部件企业完成总产值227.7亿元,增长24.8%,是总量最大的产业;68户装备制造企业完成产值227.0元,增长20.0%;19户电子信息企业完成产值81.2亿元,增长32.7%;10户食品加工企业完成产值48.5亿元,下降2.8%。五是企业效益明显提升。2013年,全区273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27.0亿元,同比增长35.9%;实现利润总额88.1亿元,同比增长30.7%,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245家规模工业企业增加21.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29家,比去年同期减少4个,下降12.1%;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38.7%,比去年同期提高25.3个百分点。六是节能降耗成效明显。2013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量788.5万吨,比上年下降25.6%;天然气消费量2.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5.1%;电力消费量45.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3%。综合能源消费量441.1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3.2%,比工业总产值增速低10.9个百分点,比工业增加值增速低3.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2%,基本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进度。
(二)投资强劲增长,建筑和房地产业稳步发展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2013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8.6亿元,在城市发展新区中居第3位;同比增长30.7%,增速比年初13%的目标快17.7个百分点,在城市发展新区中居6位。其中建设与改造投资356.4亿元,增长21.1%;房地产开发投资96.2亿元,增长87.4%;农户投资5.9亿元,增长14.7%。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呈现三大亮点:一是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区共完成工业投资195.6亿元,同比增长30.8%,投资总额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9.9%,对全区投资的贡献率为31.0%,拉动长9.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163.1亿元,同比增长18.4%,占工业投资总额的8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32.2亿元,同比增长177.6%,占工业投资总额的16.5%。295个工业项目中,本年完成投资上亿元的项目有45个,今年已完成投资104.9亿元,开工至现在累计完成投资157.9亿元。二是新开工项目建设进度较快。全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有400个,完成投资178.3亿元,同比增长60.2%,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38.9%。其中已完工的项目有240个,占新开工项目的60%;人民广场遗爱池商业工程地下空间项目、教师周转宿舍工程项目、新建果树研究基地14个项目本年完成投资占计划总投资90%以上的项目有14个,占新开工项目3.5%。三是第三产业投资贡献超六成。2013年,全区第三产业成投资250.2万元,同比增长35.6%,对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达61.0%,拉动其增长18.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既是三次产业投资中总量最大的,也是增速最快的,总量比第一产业(12.2亿元)和第二产业(196.2亿元)分别多出238.0亿元和54.0亿元;增速比第一产业(-25.3%)和第二产业(30.8%)分别快60.9和4.8个百分点。
2、建筑业产值税收同步增长。2013年,全区共有建设施工项目920个,实现建筑业在地总产值234.0亿元,增长45.2%。其中由区外企业进行施工建设的项目411个,占全区项目总数的44.7%;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8.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9.3%,占全区在地建筑业总产值的80.3%。其中:由区外企业进行施工建设的项目411个,占项目总数的44.7%;实现产值188亿元,占在地建筑业产值的80.3%;区内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46.0亿元,仅占在地建筑业产值的19.7%。从在地项目上看完成总产值最多的重庆建工第三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的恒大金碧天下项目3.8亿元;其次是重庆建工住宅建设有限公司的典江津行政中心项目2.5亿元。建筑业营业税实现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886万元,增长32.7%;实现增加值40.1亿元,增长26.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13.8%,拉动GDP上升2.0个百分点。
3、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随着鼎山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滨江品质之城的加快建设以及金科地产、云南城投、北京智元新天等优质地产的加入,江津融入主城、产城融合的区位优势得到了进一步显现,许多周边区县的纷纷前来购房。2013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96.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4.9亿元,增长87.4%,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快速增长,继续助推房屋施工、竣工面积快速增长。全区施工房屋建筑面积768.6万平方米,增长44.5%;竣工房屋建筑面积238.9万平方米,增长131.8%;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90.6万平方米,增长9.3%。
(三)商品繁荣活跃,市场物价趋于平稳
2013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5亿元,在城市发展新区中排第3位;同比增长15.8%,比年初15%的增长目标快0.8个百分点,在城市发展新区中排第6位。全区商贸经济发展呈现六大亮点:一是限上商贸单位突破500家。截止12月底,全区共有限上商贸单位514家,比去年同期增加40家。其中:法人单位193家,比去年同期增加58家;产业活动单位19家,保持不变;个体户302家,比去年同期减少18家。分行业看:批发业71家(企业68家),比去年同期增加20家,零售业218家(企业85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6家,住宿餐饮业225家(企业40家),比去年同期减少2家。二是居民消费档次提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高档生活用品的需求更多。2013年,全区共销售汽车8251辆,实现销售额15.0亿元,增长32.5%;金属材料类销售额15.4亿元,增长117.7%;石油及制品类销售额27.3亿元,增长39.3%;家用电器类销售额5.1亿元,增长21.6%;金银珠宝类销售5109万元,同比增长27.8%。三是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增长较快。2013年,全区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346.7亿元,增长20.8%,比去年同期快2.6个百分点,其中:106家限上批发零售法人企业实现销售额165.6亿元,增长39.7%,比全区平均增幅快18.9个百分点;124家个体户实现销售额26.8亿元,增长19.0%。四是市场物价总体平稳。2013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2.7%,连续3个月保持稳定。其中,八大类消费品中衣着类价格上涨最多,达6.3%,食品类上涨4.1%,居住类上涨2.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0%,烟酒类上涨0.6%,只有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略微下降1.7%。
(四)财政税收快速增长,金融运行态势平稳
2013年,全区实现公共预算财政收入38.5亿元,增长30.5%。其中税收收入23.3亿元,增长29.1%,总量在城市发展新区中排第2位,增速排第1位。税收收入中工商税收实现18.5亿元,增长29.1%,其中:营业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三大主体税种分别完成5.9亿元、3.7亿元和2.4亿元,分别增长32.1%、41.4%和48.0%。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9.9亿元,增长11.1%,比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慢19.4个百分点,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及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分别完成13.6、10.0、7.2和2.5亿元,占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总额的47.6%。
截至12月底,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96.6亿元,比年初增加78.9亿元,增长18.9%,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余额357.0亿元,比年初增加43.7亿元,增长14.0%。本外币贷款余额266.8亿元,比年初增加44.3亿元,增长19.9%。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比为53.7%,比年初增加0.4个百分点。
(五)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对外贸易增长迅猛
1、旅游发展如火如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改变,今年以来我区旅游市场异常火爆。全年共接待游客900.4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29.7万人,增长34.2%;其中四面山接待游客186.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46.3万人,增长33.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9亿元,增长35.9%,其中四面山实现9.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6.3亿元,增长33.9%。同时,出入境游客也不断增加,全年入境游客6.2万人次,增长18.0%;申请出国(境)人数2.4万人次,增长33.9%。六是市场物价趋于平稳。
2、对外贸易增长迅猛。全区进出口总额实现6.96亿美元,同口径增长23.6%,其中出口额5.36亿美元,同口径增长23.2%。润通动力实现出口2.4亿美元,同比增长24.3%。招商引资稳步推进,全区招商引资项目23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5个,10亿元以上项目27个,合同引资101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72亿元,增长40.9%。北京汽车、浦东线缆、华电电力、中国物流、法派香港、普洛斯、上海丰树等一批重大项目以及三一重工、鲁花集团等知名企业纷纷入驻江津。。
(六)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现代农业初具规模
2013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66.4亿元,增长5.1%。粮油、蔬菜、柑橘、畜禽和花椒五大农业支柱产业稳定发展,保供能力进一步提升。66.5万吨,比上年增加0.7万吨,增产1.1%,其中:稻谷产量36.8万吨,增产2.1%;玉米产量13.4万吨,增产2.2%,红薯产量11.1万吨,减产0.3%。蔬菜产量75.7万吨,增产5.9%;花椒产量2.6万吨,减产1.9%;水果产量21.6万吨,增产8.3%,其中柑橘产量14.5万吨,增产9.5%。肉类总产量9.8万吨,增长2.9%,其中猪肉产量7.5万吨,增长2.1%。生猪年末存栏66.2万头,增长1.1%;生猪出栏101.3万头,增长1.2%;家禽出栏1104.2万只,增长4%;禽蛋产量2.4万吨,增长2.5%;水产品产量1.7万吨,增长1.8%。
现代农业园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新增规模流转土地7000亩,累计流转4.5万亩;新开工建设产业区公路50公里,新建水库7口,山坪塘4座,整治山坪塘31口;新引进鸿庄、恩泽等8家企业入驻,园区现有农民合作社124家,今年新增17家(其中股份合作9家)。黄庄粮油市级示范工程区2000亩超高产粮油科技示范基地基本建成;锦程“橘香四季”无病毒种苗繁育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并建成晚熟柑橘示范园3000亩;建成500亩台湾蔬菜科技示范园,广萌、翰阳等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6000亩;烨恒、两江等企业花卉苗木基地2500亩;渝欣建成库容量2000吨的冷冻冷藏库和年产1000吨的海鲜产品精加工生产线;金之灿“雅农自耕园”、燕坝巴渝新居等休闲观光点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萍萌”黄金硒瓜、东魁杨梅等吸引市内外自采游客2万余人次。
(七)人民收入逐渐提高,居民消费稳步增长
随着全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08元,增长9.9%,总量在城市发展新区中排第5位,增速在城市发展新区中居第2位。其中工资性收入14642元,占家庭总收入的60.7%,仍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893元,增长8.7%,其中食品支出6979元,占家庭总支出的41.3%,是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渠道。因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79元,增收1011元,增长13.4%,总量在城市发展新区中排第4位,增速排第2位。其中工资性收入5468元,增长14.3%;经营性收入4620元,增长11.7%;财产性收入385元,增长14.3%;转移性收入806元,增长16.8%。
二、需要引起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工业持续增长动力不足。一是超两成企业产值呈负增长。全区273户规模以上企业中,产值呈负增长的企业有55户,占企业总数20.1%;累计完成产值102.1亿元,共减少产值28.3亿元。其中,金东方、昌进制冷等4户企业本年无统计数据,共减少产值6.44亿元;中粮粮油、川江车辆等20户企业产值下降20%以上;重齿公司、万里控股等31户企业产值下降率在20%以内。二是新增规上企业拉动力弱。全区新增的32户规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0.5亿元,户数占11.7%,产值却只占2.3%,户均产值仅为6413万元,对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6.1%,仅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个百分点,难以支撑全区工业的快速增长。其中,全年产值低于5000万元的就有16户,而最小的重庆康强铝制品有限公司仅实现产值2146万元。三是企业融资成本较高。201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费用达到12.2亿元,比上年净增8837万元,同比增长7.8%,其中占绝对比重的利息支出达到11.3亿元,比上年净增1.0亿元,增长10.0%。
(二)投资增长缺乏项目支撑。2013年,全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共600个,但目前完成投资为80%以上或已经完工的项目已达419个,占69.8%。其中,全部完工的项目达360个,占项目总数的60%,剩下的240个投资项目中,除去因故停(缓)建的项目有7个、单纯购置性项目5个。而在建项目只有228个,其中:累计完成投资占计划总投资95%以上的项目有15个,累计完成投资占计划总投资90%以上的项目有33个;累计完成投资占计划总投资80-90%的项目有26个。由此看出,多数项目接近完工和已经完工,同时,在建项目偏少是影响我区投资总额大小的根本原因,我区投资长足增长严重乏力。根据目前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和七大平台和及28个镇街了解到的投资情况看,镇街近年来新引进项目较少,七大平台主要是进度缓慢的重点项目。因此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要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难度较大。
(三)商贸经济发展较慢。一是限上商贸企业竞争力弱。在45家批发企业中,销售额上亿元的只有24家;61家零售企业中,销售额上亿的只有12家,销售额在5000万以下的就有40家; 32家住宿餐饮企业中,营业额上亿元的只有1家,1000万-1亿元的12家,其余的均在1000万元以下。二是商圈带动作用尚未显现。人民广场遗爱池商圈标志性建筑“盛世莲花”目前已建成并面向市民开放,商圈周围的商业中心建设一期工程31万平方米已动工修建;二期房屋征收工作已完成,约20万平方米的建设工程已开工;遗爱池商业工程地下空间项目也完成投资8373万元,但离建成投入使用形成商圈效应还尚需时日。三是大型商贸市场建设进度慢。目前,我区专业市场建设参差不齐。攀宝钢材批发市场建成营业,但入驻单位仅有13家,其中属企业法人的7家,3家是销售公司,3家是工业,1家是咨询公司;其余6家不是法人企业,商贸、个体超市、网吧、工业各1家,另外2家公司注册在其他区县,江津只是一个项目部或经营部。另外,双福国际农贸城市场主体基本建成;和润国际汽摩城第一期工程全面完工;双宝综合交易市场已签协议,企业方保证金基本到位,目前在进行施工前期手续办理,待办好用地审批手续可以动工。西部公路物流园于2012年已签协议,但由于项目内部资金出现短缺,至今没有进展。冠强物流汽车城已签约,并已划拨首期工程用地200余亩,搬迁已启动,目前项目正在设计阶段,预计需3个月。
(四)辖区内建筑企业等级低竞争弱。全区共有建筑企业125家,但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只有82家,且资质等级偏低,规模普遍不大。其中:特级企业无,一级资质企业只有7家,比永川少1家、比长寿少1家、比万州少2家、比涪陵少8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部分企业参与竞争的能力不强,只能承建一些建设规模相对较小的施工项目,有个别企业甚至承接不到业务。82家注册地建筑企业实现产值94.9亿元,而我区在地建筑业产值达234亿元,其中在江津范围内实现的产值仅有46.0亿元,仅占在地建筑业产值的19.7%。
三、对2014年经济增长的初步判断
从国内经济发展走势看。2014年,国家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增加消费需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随着政策效应与改革红利逐步释放,宏观经济将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态势。
从重庆市经济发展态势看。重庆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目标,不断优化内陆开放环境。特别是市委四届三次全会通过的《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将进一步提升重庆核心竞争力,产业集聚增强,发展后劲不断释放。
从江津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动力看。江津作为五大功能区划分中的城市发展新区,着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部分在建工业项目投产,将为工业经济发展增添活力;渝黔铁路新线江津段全线动工,第三军医大、江习高速江津段等重大项目动工建设,可望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增长;双福国际农贸城、和润国际汽摩城等专业市场开市营业,将加快千亿商贸大区发展步伐。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受国际国内市场萎缩,经济低迷的影响,部分企业将会呈现投资意向不稳、生产经营形势下滑等现象,2014年全区经济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发展压力和挑战依然严峻,据区发改委测算,预计增长13%左右。
四、几点建议
(一)增强工业主导意识,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工业经济工业是全区的主导产业,是确保全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核心支撑力量。2013年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达53.4%,比2007年(39.3%)提高了14.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一旦感冒,全区经济就会软弱乏力,因此,要常开招商引资补药,增强工业经济体质,为全区经济健康增长提供动力。一是要大力发展工业总部经济,变生产车间为研发机构。要根据全区工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大力引进产业带动力强的外资项目和企业“总部经济”项目入驻江津,不断新增工业发展的储备项目,构建工业经济增长的阶梯发展效应。二是要做强五大产业集群,壮大工业经济整体实力。目前我区五大产业仅有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两大产业达200亿级,新型材料接近200亿元,电子信息和食品工业两大产业分别只有81.2亿元和48.5亿元,因此要结合园区功能分区,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逐渐形成企业梯次发展格局。三是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发展提速增效。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落实创新政策和考核,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扩大开放,形成自主创新内在动力。四是要扶持微型企业做大做强。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微型企业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是园区发展的延伸,同时也是镇街全面协调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各镇街部门要将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的发展摆上重要日程,抓好抓实。
(二)加大项目促建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协议引资金额大,实际到位资金少,项目建设进展慢,是我区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对在建项目加强跟踪监测,倒排工期加快建设,帮助解决在建企业贷款、融资等问题,提高项目履约率;二是对已落地未开工建设的项目要查找原因,分析问题,并创造条件使其尽快早日开工建设;三是要保证引进项目按时落地,要打破常规、特事特办,要实打实、硬碰硬地抓项目落地工作,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
通过商圈建设、市场扩张、物流发展、旅游驱动等不断提升江津城市凝聚力,刺激消费市场发展,逐步改变第三产业“短板”格局,使经济增长朝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一是加快商圈和市场建设。积极推进遗爱池商圈建设,使其尽快形成规模,增强江津商业的集聚性和对外扩散性,培植商贸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大双福国际农贸城、攀宝钢材市场和和润汽摩市场入驻商户的招商引资力度,使其尽快形成规模经济;要结合江津实际,引进一批特色商贸企业入驻东部新城、双福新区、滨江美食街等,打造具有江津特色的商业街区。二是全力发展旅游经济。以四面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契机,不断加快“六个一”精品旅游工程建设,加大四面山、中山综合旅游开发深度,启动、竣工、推进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开展“七夕”东方爱情节、猫山西瓜节、石门晚熟柑橘采果节等活动,吸引各地游客来江津消费,提升江津人气。三是进一步发展现代物流。要切实完善江津物流中心和深水港口码头基础设施建设,畅通运输渠道,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强力吸引外资,通过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现代营销模式,进而形成以工业园区、专业批发市场、大型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品牌专卖、便民利民店铺、仓储式商场等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物流配送流通体系。四是要加速打造金融后援服务基地。推动重庆金融后援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打造“西部一流、国内领先”的金融后援服务基地;除继续加大与银行的融资对接外,各政府公司,各企业主体尝试通过信托、债券、股权转让、风投、租赁等方式融资,积极拓展融资模式;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强与上级的协调对接,优化金融服务流程,扩大业务权限,拓展业务领域,创新管理方式、服务方式,推进金融产品创新。
(四)强化招商引资针对性,为经济增长增添活力
近年来,我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仅2013年,全区就引进项目232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125个,10亿元以上项目27个,协议引资101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72亿元,同比增长40.9%。但仍存在招商引资项目多,落地项目少;小项目多,大项目少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招商引资工作中我们要针对性地招商,不能盲目招商,要结合“千亿强区”、千亿各产业集群的发展,园区间进行错位招商,产业链招商,突出自身特色;要拓宽招商领域,特别注意目前我区经济发展的“短腿”的第一、三产业项目的招商,加大对交通运输企业、批发零售企业、各类高校等项目的引进;要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建立健全服务外商的长效机制,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切实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真正实现全社会招商,爱商、亲商、护商的良好局面;要跟踪落实好历次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全力统筹协调衔接项目资金的落实到位,提高项目履约率。
主题相关信息
主 办: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重庆市江津区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 址:重庆市江津区滨江大道中段60号 电 话:023--- 邮 编:402260 邮 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市人均年收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