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刚进入安徽网上订货系统农经系统工作前身就是信...

  我刚刚利用圆通快递给国家信访局局长舒晓琴邮寄了八块红薯,代表我十次在国家信访局网站信访,八次我们地方给我的同样的结果,不予处理,感谢信访工作者把我的信件层层的转交,你们辛苦了,不知道局长会不会收下,圆通单号;.登录圆通官网,关注包裹流程。  起因是日,我第一次在国家网上信访局信访,“我是江苏市邳州市铁富镇半店村的农民,是江苏的最北边,地处山东安徽河南交界处,最有名的淮海战役就在我们那打过,就在这样一块充满色彩的土地上竟有着众多的贪官,从我记事起,陆现省,郑士传,陆绍强,马凤江,魏宏云,后面还有两位,我就不知道了,因为这两年我不在家。我记得选举那天,村书记为了当这个官,台上领导废话连篇,台后打手云集,堪称武林争霸,就这样选出这些村官哪有几个是为百姓说话的,干了几年房子车钱有了,就不干了,谁也查不到,他们的车谁给买的,房子谁给盖,在只有几千人口的村子,只有六个生产队村子老百姓怎么没有买汽车,没有盖几栋房子,我爸妈在我们村是最能吃苦的,干了一辈子没有盖上两层楼房,还有我邻居的叔叔大爷的,在我们村建筑队,一干就是几十年,那时一天只有十几块钱,干到现在,这两年才盖上简单的两层小楼,我们想知道这些贪官的那弄钱用的。前几年为了开发九龙沟旅游项目,这些官赚了不少,当时是陆绍强魏宏云执政,我家的果园全部被占用,那可是我爸妈辛苦好几年开垦,把里面的石头一块块的捡出来才能适合长果树,栽上树苗,好不容易拉扯到结果,可被占用了,我爸妈的辛苦白搭了,地里的树苗也白栽了,钱开发商是给了,可没有给我们这些没有后台的,要了也是白要,我们没有关系,就算到南京我们的省会去也没有,那里也有贪官的关系,南京市纪检委真的是秉公执法,真相只有老百姓知道,一切证明南京也是靠关系办事的,谁还会去那里上访呢,所以拖到现在还没给,这片地不光我一家,还有好多家都是这样,我们是农民,是靠土地吃饭的,没有了土地我们吃啥,总不能坐着等死呗,我家出来四五年了,很少回家,在外打工养活一家人,但是从来都没有放弃我爸妈的用血汗栽的上千棵桃树,一直想为我爸妈讨个公道,可没有找到关系,也没找到省事的办法。我就说这么多了,国家信访局的领导们,如果看到愿意为你们这些最底层的臣民做主的话请与我联系,姓陆,我给你提供跟详细的资料,代表半店村受欺负的村民感谢你们。”之后就答应给1286元,这些钱连承包费都不够就没要。由于我家经济条件不好,没有请律师的条件,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我选择了网上信访,我的帖子邳州市市长信箱,书记市长直通车,江苏信访局,国家信访局都投过,现在铁富镇的答复是还是这么多的钱,我就在邳州市市长信箱里发一篇名为《我不能接受铁富镇的处理结果》的帖子,文中说到"我不能接受铁富镇的处理结果,要想叫我接受,可以,请把我你们卖地的合同等有关契约请公布于众,作为农民有权利知道真相,这个不犯法”这个贴一发出刚开始时还能找到,可没过多久就没有了,敢问邳州市市长冯启普没鬼你干嘛删我贴,请冯市长给我个说法。   我通过国家信访局信访,邳州是铁富镇人民政府第一次在网上给我答复编号“  邳州市铁富镇人民政府   关于半店村陆永厚网上投诉反映有关  信访事项答复意见书  信访人;陆永厚,地址:铁富镇半店村答复日期
5月10日,地点: 镇信访室,方式 :电话,   答复人:孟祥斌,单位:铁富镇党委,职位:政法委员。沙跃凉单位:镇信访办,职务:信访办主任  陆永厚:  你网上投诉反映的,陆绍强等村干部为开发九龙沟旅游项目,强占其家桃园(有上千棵桃树),未发放补偿款等问题,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由信访办.农经中心成立了专门调查小组,现将调查处理结果答复如下:  2010年,邳州市为了打造艾山景区,在艾山北山门扩建停车场,占用铁富镇半店村桃树地,其中有你家部分桃地,在清理桃树时,你父亲陆长训本人清点的桃树(见附件)共计补偿款1286元,你长年在外地躲避计划生育,目前计划外生育二胎,未交纳任何社会抚养费和相关节育措施。家里承包地相关费用从2003年至今一直未交,村委会联系多次未联系上你。目前清理你家桃树补偿款一直在村里。你可以以随时到村里领取。  如对答复意见不服,可自收到本答复意见书之日起30日内向邳州市信访局或邳州市人民政府书面提出复查申请,逾期不申请复查,本意见书即为该信访事项的终结性意见。下面是邳州市铁富镇人民政府公章  信访人签名:(意见)电话联系人陆永厚,无人接听,证明人:陆绍兴  日  这就是铁富镇政府回复在国家信访局的处理结果,这里都是在胡编乱造,  第一 ,答复意见书上说“2010年,邳州市为了打造艾山景区,在艾山北山门修建停车场,占用铁富镇半店村桃树地”我家是有这块地,桃树50棵,以十元每棵的价格买断,还有一间看果园的房子被用挖掘机推倒,一分没有补偿。这样的结果我不能接受,对过就是证明人路绍兴本家的桃地,他敢说是和我们一视同仁吗,请你拿出证据,拿出上面补偿款的金额和所有占用资料公布于众,让我信服,让我知道你是好官。我现在所要补偿款是上面一块,大门楼里面的山坡上,这块地不适合做停车场,应该是邳州市还不起贷款把这块地抵押给别人了,现在栽着绿化树,并不是停车场。  第二,答复意见书上说“在清理桃树时,你父亲陆长训本人清点的桃树(见附件)共计补偿款1286元。”现在我要的这块桃地不是用来建停车场的,现在是栽着绿化树。用于建停车场的确也是我家的地,就在你本家桃园对过,你们说我父亲清点过的共计补偿款1286元,可我妈只拿了500元,剩下的786元是你们喝酒了还是嫖娼了。第一条我已经说过了,现在就不多说了,意见说就是一派胡言,驴头不对马嘴  第三,答复意见书上说“计划外生育二胎,未缴纳任何社会抚养费和相关节育措施”的问题,  “未缴纳任何社会抚养费”是不真实的,费用我们直接交到江苏省邳州市铁富镇镇政府了,没有交到村里,交钱的时候有收据的,我们一直保存着。超生的孩子是有户口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一查就查到了。节育手术是在实施剖腹产的同时做的手术,医院有档案,我们也有医院相关的书面证明。我们生孩子的时候,去江苏省邳州市铁富镇医院办理保健卡的时候,村里,镇里就已经知道了。我母亲回老家的时候(日),村里干部还责怪我们没有把钱交到他们手里而直接交到镇政府。  第四,答复意见书上说“承包地相关费用从2003年一直未交”的问题,父母都是老老实实的普通农民,没有文化,更没有法律意识,承包地的费用每次都交,从未欠拖,费用都是交给了姓魏的绿化队负责人的,但是没有任何发票和收据,这不是我们一家这样的,村里每一家都是这样的。交钱种地,这是任何一个农民都知道的,老实的农村人只要有地种就知足了,欠拖承包费在农民的思想里就没有过  第五,答复意见书上说“村委会联系多次未联系上你”,更是荒谬。我的手机号码从未隐瞒过,村里都知道我的联系方式。日,上午9点零6分29秒的时候,江苏省邳州市铁富镇半店村村支书记陆长兴给我打了电话,就打一次,响了一声就挂断了(我已经到移动网上营业厅截图,有移动公司作证),还是我给村支书记回过去的(回电话的时间是日上午9点零7分2秒)(电话里说了多长时间,主叫,被叫都可以到移动营业厅或者移动网上营业厅查到)。另外,江苏省邳州市铁富镇一名姓李的调解员给我打了一次电话,再也没有其他相关人因为信访的事给我打过电话。  第六,答复意见书上说“目前清理你家桃树补偿款一直在村里。你可以随时到村里领取”的问题。  五六亩的桃树地,从2003年一直到现在2013年,10年的桃树,每一颗桃树每年都长出很多桃子,让一个傻子算一下都知道这些肯定不止1286元人民币。而所谓的桃树补偿款只有1286元人民币。试问:五六亩地1286元够买树苗的吗?1286元够买10年的农药吗?1286元够买10年的化肥吗?农民10年的辛苦,汗水,期望,对政府的信任是1286元能买断的吗?
  第六,答复意见书上回复日期是“日”,简直可笑至极。江苏省邳州市铁富镇半店村村支书记是日,上午9点零6分29秒的时候打我电话的。江苏省邳州市铁富镇一名姓李的调解员打电话给我的时间是日上午9点14分39秒,所谓的调查只是你们的一面之词吧,要不怎么能做出这么多没有根据的说法呢  综上所诉,答复意见书上所说的都不是事实,处理这件事的人在欺下瞒上,歪曲事实,玩弄人民赋予他们神圣的权利。希望有关部门彻底查清.  这以后我又多次在国家信访局网站反映他们说的不是事实,可邳州市信访局已超出申诉期限为由不在调查此事,给我的理由是让我本人带着证据回当地的信访局上诉,我哪有这个时间,谁又知道我能不能讨来这个补偿款,我有孩子要养不能因为没有把握的事耽误我工作,我不是公务员,不上班可以拿工资。7.1以后新规定下来了,国家信访局能不能直接过问此事,原先邳州市市长现在徐州,自己查自己一定不会查出问题的,为了我老百姓的人身安全请不要看都不看就转交下去,没用的,还是要我回去调查的。  我们世世代代都是本本分分老老实实的农民,没有大本事,7.1以前我真的放弃了,媒体找不到,信访局连电话都打不通,叫地地不应叫天天不应,我真的不报任何希望了,7.1以后,国家信访局局长舒晓琴在会议上声明“要在搞好业务需求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设计工作流程、制定工作标准,不断完善网上信访系统,推动业务流、信息流、管理流有机融合;要继续丰富拓展并完善系统的功能,增强网上信访平台的支撑能力,逐步实现办信、接访的网下受理、网上办理和网上答复;要加强业务培训,认真办理网上信访诉求、意见和建议,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以更好、更快、更多地解决老百姓的合理诉求,纾缓信访群众的情绪,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真正做到为党分忧、为民解难。”  我们相信政府会给我们普通农民一个满意的答复和处理结果的。也许上访的路很长,但是我们一直会走下去,哪怕中途的困难再多,因为我们相信共产党是劳动人民的共产党,不是少数政府官员赚钱和欺压老百姓的工具 。我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媒体的帮助赢回属于老百姓自己的权利和对共产党的信任,相信你们也会秉公办事。图片我可能传不上去,可以与我联系发给你们呢。qq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信息分类: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 00:00:00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下属单位
内容分类:
&皖编〔1996〕30号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下属单位
&&&&& 院直属事业单位现有作物研究所、水稻研究所、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水产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园艺研究所、蚕桑研究所、茶叶研究所(祁门)、棉花研究所(安庆)、烟草研究所、农业工程研究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共14个专业研究所及机关后勤服务中心。
作物研究所简介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12月,位于合肥市西郊四里河。所内设置小麦、油菜、豆类、甘薯、栽培、花生、芝麻、品种资源利用、农业现代化共9个研究室和所办公室、试验示范中心、蒙城综合试验站。在职职工87人,其中高级职称30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6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人,博士12人,硕士2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在研作物全部进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拥有岗位科学家3人,综合试验站站长5人。
&&&&& 作物研究所主要从事小麦、油菜、大豆、甘薯、玉米、花生、芝麻、食用豆、大麦等作物的遗传育种、耕作栽培和品种资源利用以及农业现代化研究工作,是安徽省和国家小麦、油菜、大豆、甘薯、芝麻等作物育种攻关的主要单位。建有&国家油料改良中心合肥油菜分中心&、&农业部优势农作物科技创新中心&、&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科学观测试验站&、&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小麦体系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拥有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各类用房3500m2 ,试验地20多公顷。拥有人工气候箱、近红外谷粒分析仪、蛋白质快速测定仪、气相色谱仪、进口小区收割机等先进仪器设备50余台(套),研究设备和技术手段先进,具有承担高新技术、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等项目的能力。在优质油菜、高产小麦和夏大豆育种等领域居全国先进水平。2004年被科技部评为省属所级农林科研机构科技竞争力百强所,2007年列入安徽省首批&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单位。在阜南、蒙城、龙亢、濉溪、五河等地建立科学试验示范基地16个,总面积近万亩。
&&&&& &十五&以来,作物研究所共承担各类项目335余项,其中科技部课题62项。先后育成作物新品种60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15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6个。获得各类技术奖励1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1项。育成品种在生产上累计推广面积上亿亩,创造出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篇310,其中SCI论文10篇;参与或独立编写专著20 部。共接待25个国家123人来所考察、讲学和科技交流;派出103人次前往28个国家进行考察访问、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和攻读博士学位。
&&&&& 所长:张 磊&&& 办公室联系电话:5
水稻研究所简介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成立于1987年5月。前身为1973年创建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水稻研究室、生物技术研究室和品种资源研究室的一部分。现设6个研究室: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室,生物技术研究室,育种工艺研究室,品种资源研究室,栽培生理研究室和抗逆育种研究室,以及办公室、试验农场和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附属机构;作为技术依托,在我所建立了国家水稻改良合肥分中心、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安徽省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安徽省长江中下游稻作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
&&&&& 在职职工7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6人,包括研究员16人,博士1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5人。18人具有在国外实验室从事合作研究或进修半年以上的经历。
&&&&& 拥有国定资产1200万元,各类用房5230m2,大型网室3300m2,抗病、抗虫等鉴定圃600m2,试验地200余亩和海南岛南繁基地;各类科研仪器190多台(套),其中,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31台(套)。
&&&&& 建所以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 计划、科技部转基因产业化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联合国UNDP等研发项目140余项。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2项,其中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育成水稻品种87个,获新品种保护权21项。新品种在省内外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 1996年和2006年分别被农业部授予科研开发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省属所级农林科研机构科技竞争力百强所,位居第7位;同年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徽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列入首批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单位。
&&&&& 所长:李泽福&&& 办公室联系电话:0
植物保护与农产品安全研究所简介
(原植物保护研究所)
&&&&& 安徽农科院植保所成立于1975年,主要从事病虫草等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农药应用与安全性评价、农产品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研究,研究对象涉及水稻、小麦、瓜果、蔬菜、大豆、油菜、花生、棉花、烟草、甘薯、食用菌等多种作物。
&&&&& 全所现有在职职工48人,其中具高级职称19人(研究员6人)、中级研究人员12人,具博士学位6人(其中3人在读)、硕士学位16人(其中1人在读),省级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5人享受国家或省政府特殊津贴。
&&&&& 本所下设植保综合技术研究室、植保新技术研究室、农药应用与安全性评价研究室、植保技术开发研究室等4个研究室和所办公室,拥有安徽科苑植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安徽丰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安徽科威农药重金属残留检测中心等3个控股公司,拥有&皖科&、&粉霉灵&等注册品牌,主要生产、销售本所研制的环保型农药新产品,转化本所科研成果。
&&&&& 在舒城县杭埠镇建有50亩的成果中试、转化基地,在潜山县槎水镇建有农业部和安徽省水稻稻瘟病自然诱发抗性鉴定基地,在大别山区(潜山、霍山等)、沿江(望江)、沿淮(寿县、凤阳)、江淮(六安、桐城、含山、白湖农场)淮北(萧县、宿州等)建有农药登记大田经效试验基地。与院作物所、土肥所共建安徽省农产品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与土肥所共建安徽省农药重金属安全应用与残留检测中心。
&&&&& 本所系农业部首批认证的农药登记试验单位,具有农业部农药登记大田药效试验资质、农药残留检测资质、杀虫剂和除草剂室内生测资质,系国家和安徽省水稻品种抗病性鉴定单位。除完成正常的科研任务外,每年还承担400项左右的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和几十项室内生测与残留检测试验。
&&&&& 随着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问题的重视和植保学科发展方向的调整,我所加强了农药的安全应用和检测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在农药安全性评价,微胶囊剂、悬浮剂等环保型农药新剂型的研制,地下害虫防治,旱稻除草剂开发,病毒杀虫剂、芽孢杆菌、植物源农药等生物农药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的特色。
&&&&& 建所以来,本所共取得各类奖励成果56项(含协作),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国家科技发明展览会金牌奖1项,农业部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二等奖6项。
&&&&& 所长:高同春&&& 办公室联系电话:2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简介
(原情报研究所)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1976年10月建所,是省级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机构和信息服务中心。主要进行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知识服务、农业期刊、农业情报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并从事农业科技期刊出版、农业多媒体产品制作、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工作。下设6个部门:《安徽农业科学》杂志社、《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社、农业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多媒体产品研发中心、图书馆和办公室。至2009年有在编职工49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11人,助理研究员15人,研究实习员11人,具有硕士学位6人,研究生学历8人,本科学历8人,大专学历18人。
& & & 经信研究所下设部门的职能如下:&《安徽农业科学》杂志社&主办《安徽农业科学》杂志,《安徽农业科学》是学术类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社&主办《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现代农业科技》为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农业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农业信息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多媒体产品研发中心&的任务是收集整理农业声像素材,负责农业科技片、专题片的拍摄制作工作;&图书馆& 收集、整理、管理农业科研文献资源,方便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进行资料查询;&办公室&主要负责情报研究所内人、财、物及科研管理工作。
&&&&&&经信研究所下设产业有安徽农业书店、安徽星火印刷公司,并参股安徽经纬农业科技信息有限责任公司。
&&&&& 建所以来,累计发表研究论文1270余篇,出版著作400余部,制作农业科技光盘1500余种。主持完成20多项科研课题,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奖,如&多媒体植物保护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农业科技管理信息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应用&分别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与北京出版社、中国三峡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安徽科技出版社等单位合作,编纂了《农药大典》、《植保大典》、《植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图谱》、《农民致富一招鲜丛书》、《农民增收百项关键技术丛书》、《植物病虫害原色图鉴》等图书。
&&&&& 经信研究所音像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2005年参股安徽经纬农业科技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后,先后向中央电视台七套《农广天地》栏目组、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组织部远程教育栏目、金盾音像出版社等多家单位输送音像制品达1500多部,涵盖了农作物、畜牧、水产、蔬菜、果树、中草药及农民工进城职业技能培训等多方面的内容,积累农业视频素材1500小时。其中,《沼气灯沼气灶常见故障排除》、《淡水白鲳养殖技术》列中央电视台CCTV-7 《农广天地》栏目2006年度收视率第3名。《中华扇子文化》电子出版物在&中华杯&多媒体大赛中获特别推荐奖。
&&&&& 在课题研究上,完成&多媒体植物保护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农业病虫草害图文知识库及专家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沼气推广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等课题的研究,开发了&农业病虫草害图文基础数据库&、&农业病虫草害专家管理系统&、&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知识库&等信息产品。组建的&WEB版农业病虫草害图文知识服务系统&在2008年通过省级成果鉴定。
&&&&& 经信研究所以建成国内一流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和利用中心为目标,注重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2005年举办了&全国农业信息(情报、农经)所所长联谊及业务协作会议&。与此同时,提供信息资源及技术支持,与科技部农村中心、中国农科院信息所、中国电信安徽分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 所长:朱永和&&& 办公室联系电话:5
畜牧兽医研究所简介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是我省畜牧兽医领域唯一的综合性和公益性研究所。下设&六室一中心&,即:所办公室、猪遗传育种研究室、家禽研究室、草食动物研究室、营养与饲料研究室、兽医研究室、畜牧兽医技术工程中心。主要进行畜禽及牧草育种、标准化健康养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疾病诊断及综合防治、畜产品加工、循环农业等方面研究。为提高我所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科技培训能力,我所还建有安徽科扬畜牧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安徽省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 全所现有在职职工62人,科技人员51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15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2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院级学术带头人9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
&&&&& 本所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其中东山养殖试验场房6000 ㎡,在全省各地有10多个研发基地。建有生物技术实验室、临床兽医诊断与防治指导中心、饲料安全与生物学评价中心等科研及服务设施,新成立了安徽省畜牧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建所以来,经过几代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安徽省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1982年以来,共获各类科技成果奖40项,其中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部、省级奖25项;出版各类专著、论文集38册,在国际、全国及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20多篇。&十一五&以来,全所共承担 &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农业部行业专项、安徽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等各类科研项目90多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通过省级审定品种2个;今年,皖系长毛兔和江淮光叶紫花苕子牧草品种通过了国家新品种审定;在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中我所有2个科学家岗位,3个试验站;1名获安徽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有20多人次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30多人次外国专家到我所访问,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 展望&十二五&,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瞄准市场需求,调整学科结构,科学选题,凝神静气做学问,真抓实干谋发展。以人为本,着力建设一支创新能力强、有拼搏精神的研发团队;创造一个适宜科技创新、团结协作的人文环境;进一步改善科研工作条件,提高研发水平,积累更多科研成果;创新畜牧科技服务&三农&的运行机制,为全省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努力构建和谐奋进的畜牧兽医研究所。
&&&&& 所长:钱 坤&& &办公室联系电话:5
水产研究所简介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成立于1973年,其前身为1955年创建的安徽省农业厅水产试验站。该所主要从事水产应用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开展水产优良品种引进、驯化和选育,池塘高效健康养殖技术,中小型水面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水产养殖结构和养殖模式,水生动物营养和疫病防控,水生态与环境工程,水产产业规划设计等学科和领域的技术研究。依托该所建有安徽省水产良种选育和健康养殖&115&产业创新团队、安徽省农科院水环境生物工程技术创新团队、安徽省农科院黄鳝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团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宗淡水鱼类合肥综合试验站、安徽省现代农业水产(虾蟹类)产业技术体系等,为全国渔业科技协作网成员单位、安徽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 该所内设水产养殖、品种资源、渔业新技术、渔业环境、技术转移与转化5个专业研究室和办公室。现有职工49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10人,博士5人、硕士14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
&&&&& 该所拥有办公实验楼及附属用房建筑面积4500m2、仪器设备80多台(套)、科技档案110余卷、水产类图书资料1.5万册、标准化实验池塘5.33 hm2,分布在安徽省主要水产养殖区产研结合综合性试验示范基地10多处,总面积1000 hm2。
建所以来共承担完成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200多项。先后引进、驯化和选育异育银鲫、加州鲈、革胡子鲶、淡水白鲳、斑点叉尾鮰、青虾、克氏原螯虾、细鳞斜颌鲴等20多个水产养殖品种,目前均已成为安徽省水产养殖主推主养品种。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一、二、三等奖32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编写专著11部。主持起草安徽省地方标准35项。
&&&&& 所长:崔 凯&& &办公室联系电话:6
土壤肥料研究所简介
&&& & 土壤肥料研究所成立于日,主要从事安徽省土壤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中低产土壤改良、作物营养调控与科学施肥、新型肥料产品研制与开发、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技术研究。土壤肥料研究所下设办公室、土壤研究室、肥料研究室、资源与环境研究室、微生物研究室、蒙城马店试验站、化验室、技术服务部、安徽思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全所在职职工46人,其中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8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5人,硕士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次;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2008年被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设立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 &土壤肥料和资源环境& 创新团队。
&&&&& 土壤肥料研究所拥有办公及实验室用房3172.4平方米,库房460平方米,实验室主要承担土壤、肥料、农产品品质和重金属残留等分析检测,拥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流动注射分析仪等大型仪器,由土壤肥料研究所和植物保护研究所投资共同投资成立的&安徽科威农药重金属残留检测中心&,2006年8月获得安徽省实验室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资格;&安徽养分循环与资源环境&省级实验室于2008年11月被安徽省科技厅批准建立。
&&&&& 蒙城马店试验站位于蒙城县县城东5 km,试验站占地10 公顷,站内建有各类房屋1000 平方米,设有化验室、计算机房、车库、仓库、食堂、配电房等,水泥晒场2000平方米,日光温室及钢管大棚800 平方米,有固定试验地5.33 公顷,路、林、渠、沟、灌、排等农田基础设施规范完整,农机具配套齐全,占地1.3 公顷的核心工作区建有围墙。蒙城马店试验站2005年10月被农业部命名为&农业部蒙城砂姜黑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 土壤肥料研究所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省科技攻关、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和国际合作等项目100多项,共取得省部级科技成果30多项。其中,&安徽省土壤营养诊断及全素平衡施肥研究& 1993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年获省政府科技重大贡献奖;&淮北砂姜黑土综合治理开发配套技术&1991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砂姜黑土小麦合理施肥计算机专家咨询系统&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黄淮海平原持续高效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所科技人员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
&&&&& 土壤肥料研究所以科研成果、条件平台及人才队伍为依托,大力开展肥料的研制与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服务等,1985年设立技术服务部,1994年成立安徽省农化服务中心,2004年成立安徽省思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7月,安徽省思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扩股,更名为安徽思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拥有安徽省颁发的45%和35%复混肥料正式(准字)登记证,农业部批准的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和氨基酸水溶肥料3个叶面肥正式(准字)登记证。1988年起,土壤肥料研究所先后向铜官山化工总厂、南京化工集团公司建材厂、四方肥料集团公司、安徽辉隆农资公司等转让作物专用肥配方及生产工艺及相关技术服务,各类专用肥累计推广280万公顷,每公顷增产值600元以上。
&&&&& 所长:郭熙盛&&& 办公室联系电话:8
园艺研究所简介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创建于1978年12月,是安徽省专门从事园艺科学研究的省级科研机构。现有职工55人,其中在职研究员6名,副研究员10名;博士7名,硕士19名,省级学术带头人3名,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9人次。设有蔬菜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室、果树研究室、花卉与园林研究室、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室、蔬菜栽培及采后处理研究室、食用菌课题组。各学科紧紧围绕安徽省园艺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在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单位的指导与帮助下,先后承担国家、部、省、市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60余项,其中主持或参加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财政专项、农业部&948&、农业部行业计划、安徽省科技攻关、国际合作等重大项目50余项。先后在西瓜、番茄、辣椒、砀山酥梨、葡萄、枣、油桃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共获得各类科研成果70余项,获奖成果中有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7项,特别是&优质多抗西瓜专用型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研究&2007年获得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番茄系列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研究&2009年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为促进安徽省西瓜、番茄科研与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为国家种质资源库提供种质资源1000余份,培育新品种(组合)70多个,通过省级或国家级审定(鉴定)品种45个,其中培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西瓜系列、番茄系列和辣椒系列品种已成为省内外一些主产区的主栽品种或主推品种;成功研究出一系列先进适用的园艺作物安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组织制定了20多项安徽省地方标准,提出了一系列推动安徽园艺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先后有多名同志获得国家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安徽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创新人才奖、安徽省先进工作者、江淮十大女杰、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安徽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安徽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安徽省十大杰出女职工、安徽青年五四奖章、安徽省省直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等殊荣。
&&&&& 为了提升研究水平,改善研究条件,园艺所创建了农业部华东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华东地区蔬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站、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院士工作站、安徽省甘蔗研发中心、安徽省薯类脱毒中心、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品质改良实验室、果树生理与遗传改良实验室、合肥市植物组织培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学研究平台;并承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西甜瓜、大宗蔬菜、葡萄合肥综合试验站,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水果研发中心建设任务。水果创新团队被列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现拥有占地1.5万M2的现代农业设施园区、2万M2普通大棚、10万M2试验基地。
&&&&& 近年来,发展中的园艺所一直发扬&感恩、负责、拼搏、超越&的精神,把&加快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扎实服务三农&作为办所宗旨,积极培育新品种、研发新技术、拓展新基地、培养新农民,为丰富菜篮子、稳定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作出新的贡献。
&&&&& 所长:张其安&&&& 办公室联系电话:6
蚕桑研究所简介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是我院创立之初四个专业所之一。主要从事于桑蚕品种的选育,桑树高产栽培技术,养蚕配套技术,桑蚕综合利用以及生物技术、等离子辐照技术等在蚕桑上的应用与基础研究。一代又一代蚕桑科研人员不畏辛劳,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塑造了蚕桑所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勇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为我省乃至全国的蚕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全所现有在职职工45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9人,博士2人,在职博士2人,硕士10人。先后有7人10次赴日、泰、美、韩进行研究与培训。近五年来已有十多位外籍专家来所进行学术交流,对我所的研究项目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指导。现拥有固定资产千余万元,以及大型分析化验设备多台(套),是我省唯一从事省级蚕桑科学研究的法人单位。
&&&&& 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共完成科研成果44项。其中家蚕新品种华合&东肥在我国60-70年代作为当家品种,为蚕桑经济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在蚕品种研究方面除东肥&华合外,我所育成的春秋兼用品种合成&754&1980获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若玉&826获1990年院农牧渔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还育成了若玉&(紫星&春)、皖5&皖6、九华&春早等品种,以及合17、合成、肥激、华五、811、812等原种。夏秋蚕品种安1&731获1980年院科技进步四等奖、新九三&年省农牧渔业科技进步二等奖、薪安&(皖&乐)获1991年省科技进步四等奖。&皖5&皖6&1995年通过国家审定,在生产上得到推广应用。九华&春早1998年以十万元转让给合肥蚕种场。
&&&&& 八十年代初,同中国科技大学协作进行&激光蚕品种的育成和遗传机理的研究&,用汝玻璃激光器,辐照&东肥&蚕蛹,后代定向培育,育成激光蚕品种&肥激&。1984年起,又与中国科技大学协作开展&利用家蚕模板活性染色质转移外源基因的研究&。1988年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八五&期间,继续与科大联手开展&天蚕丝质基因转基因家蚕的染色质遗传工程的研究&,1997年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995年承担的&蚕类联会复合体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7年获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 &在桑树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和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中,从七十年代末以来,先后育成&麻桑&、&7707&、&华明桑&、&红星五号&四个品种,并分别于1980年、1989年、1998年获院科技进步四等奖、省农牧渔业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安徽省桑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自1977年开始对我省皖南、皖西两大山区及淮北平原征集接穗、养蚕试验、集中繁殖,通过调查研究,整理出40份品种资源并写出报告,于1985年获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三等奖。在桑树育苗及高产栽培新技术研究上,桑树快速育苗技术研究方面主要开展了&桑树三当快速育苗研究&,&湖桑扦插繁殖的研究&,分别于1980年、1983年获院科技进步四等奖、三等奖;&ABT生根粉桑树快速育苗技术研究&和&ABT生根粉试验示范推广&分别于1991年、1992年获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星火二等奖。在桑树高产规律和桑树高产优质高效配套技术研究中,&丘陵地区亩产茧100公斤高产群体的研究&、&桑园亩产桑叶2000公斤蚕茧125公斤高产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淮北沙礓黑土地区蚕桑快速丰产高效益综合技术研究&分别在潜山、蒙城、固镇等县选择基点开展研究,提出了一整套科学的高产桑园栽培措施,分别于1980年、1989年、1995年获院科技进步四等奖、省农牧渔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在桑树病虫害防治的研究中,开展了桑树萎缩病、粗皮病防治技术研究,并在潜山、金寨等重病区建立基地,开展防治试验,取得明显成效。&桑树萎缩病防治技术研究&、&克芜踪桑果林化学除草应用研究&、&新农药&2240&在桑树上应用研究&、&岳西县桑树病虫害调查&分别于1985年、1987年、1991年获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三等奖、省农牧渔业技术进步三等奖。
&&&&&& 天蚕丝基因导入家蚕的染色质遗传工程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1997年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沿淮贫困县蚕丝综合开发基地建设和产业化经营,为贫困地区蚕桑生产与经营,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强地方经济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1998年获省农村科技二等奖。皖夏二号通过安徽省蚕品种委员会审定;桑品种红星五号、7707、华明桑通过国家桑品种委员会审定,已在生产中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家蚕天然彩色茧丝的研制技术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茧丝业的发展开创了一条崭新之路;桑茶系列产品的开发和桑蚕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为蚕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蚕药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受到广大蚕农的欢迎。1995年以来已获省级成果奖8项;2002年参加研究的《新一代桑树配套品种农桑系列的育成与推广》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家蚕彩色茧丝生产工艺等四项技术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04年家蚕新品种选育与应用技术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3月家蚕新品种517&518,桑树新品种皖桑1号、皖桑2号通过安徽省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认)定。
&&&&& &九五&、&十五&以来,特别是&十五&我所科研项目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研国家级项目8个,它们是:国家科技部国际重点科技合作项目&生态环境建设及乡村发展的技术研究与示范&&家蚕天然彩色茧丝研制与开发&;国家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家蚕天然彩色茧的中试&;国家茧丝绸风险发展基金项目&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家蚕天然彩色茧丝&;国家科技&十五&攻关项目&蚕桑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制与开发&&春用蚕品种选育&;国家科技&十五&攻关项目&离子束应用技术研究&&离子注入家蚕诱变育种研究&&;国家外国专家局引智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家蚕天然彩色茧丝的加工工艺研究&&。在研省、市级项目20个,其中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家蚕暗化型基因(mln)遗传及利用研究&、&&桑资源饮品的深加工与功能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省重点资助1项:&家蚕生物性状调控机理及其利用研究&等。科研经费达到200万元以上,为我所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十一五&起,蚕桑所科研先后获得国家级项目12项,省、市级项目91项,科研经费达到980万元以上,为所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3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4项,并在《蚕业科学》等国内国际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350余篇。此外,蚕桑所先后有3人6次获得国家科委振华科技扶贫奖,1人获安徽省十大扶贫状元、省先进工作者、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1人获2003年度农业部科技下乡先进个人表彰,1人获得全国茧丝绸协会终身成就奖。科技扶贫遍及安徽省大别山、皖南山区及江淮丘陵等蚕桑生产主产区,为安徽省农科院获省&科技扶贫先进集体&、&江淮分水岭帮扶先进单位&称号做出了重大贡献。
&&&&& 昔日陈旧的工作、居住条件、落后的研究手段,已得到极大改善,百余亩新建的高标准科研基地已初具规模,花园式的职工住房、装修一新的办公大楼与化验室,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舒适的环境和必要的物质基础。职工安心工作,科研骨干成果层出不穷,中青年科技人员奋发努力,你追我赶,这必将会为我省的蚕业经济的腾飞做出新的贡献。
&&&&& 所长:范 涛&&& 办公室联系电话:3
烟草所/玉米研究中心简介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成立于1947年,2005年所址由凤阳迁至合肥院本部,是全省唯一烟草科学研究机构,是全国成立较早的三个省级烟草所之一,承担着全省的烟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是安徽中烟公司省外基地的重要技术依托单位。2008年,为配合安徽省玉米振兴计划,农科院依托烟草所整合玉米研究科研资源,成立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并迅速使玉米中心成为我省玉米研究、技术推广等领域的中坚力量。
&&&&& 经过60多年的发展,烟草所已建设成为学科门类齐全、专业人才集中、技术储备雄厚,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水平较高的烟草农业综合研究所。目前全所共有科技人员81名,拥有博士5人、硕士6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9人。设有育种、栽培、植保、烘烤、测试分析、玉米研究中心6个专业研究部门,拥有装备较为先进的生物技术、测试分析实验室和设施较为完善的凤阳、宣城、阜南试验示范基地,建有&安徽省烟叶土壤测试分析中心&、&安徽省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中心&。&十五&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赴烟区从事技术服务120多人次。&优质烟叶生产技术改造&和&安徽省烤烟平衡施肥技术研究&项目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连续多年荣获得省烟草专卖局颁发&安徽省烟叶生产科研推广先进单位&称号。
&&&&& 随着玉米科研资源的整合,烟草所努力按照&烟草、玉米全面提升,强化服务三农意识,支撑安徽烟草、玉米事业发展&的总体理念与思路,努力建设一流的农业科研机构。
&&&&& 所长:李 成 & &办公室联系电话:8
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研事业单位,2009年2月在原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研究所和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基础上成立的。主要从事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工艺研究、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服务等,内设加工研究室、储藏保鲜研究室、辐照与生物技术研究室、功能食品与营养研究室、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研究室、办公室、工程技术中心7个科室(中心),以及归属加工所管理的安徽双丰公司和安徽蓝莓公司。2010年12月评为&中国蔬菜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
&&&&& 全所在编在职员工39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6人、中级职称1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0人(其中博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安徽省技术和学术带头人1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主任2人,安徽省产业体系加工岗位专家1人。另外,离退休人员9人,由公司外聘12人。
&&&&& 建所以来,建设和改善实验室条件,具备较完善的农产品加工储藏研究和中试等仪器设备。
&&&&& 目前,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支撑、农转资金等项目8项,安徽省科技攻关等项目17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 所长:闫晓明&&& 办公室联系电话:3
农业工程研究所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是经安徽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皖编办[号文)批复,在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基础上更名、扩建而成。现有高级职称5人(其中正高级2人),博士1人,硕士11人。内设办公室、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化研究室、农业水土工程研究室、园林工程研究室、农村能源研究室和农业工程规划设计咨询服务中心。
&&&&&&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研究农业生物、工程措施、环境变化的互作规律,进而创造农业生物的繁育、生长、转化和利用的有利条件,为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抗逆及良好的生产、生态和人们生活环境提供工程和技术支撑。主要在农业生产工程、农村环境工程、农用新质能开发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着重开展农业机械化、农机与农艺配套、农田水土保持、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农业设施工程、园林工程、人居环境工程、农用沼气研究与开发,农田规划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农业工程项目咨询等,对重大关键性课题进行攻关,同时做好先进成熟技术的引进、集成和推广工作。
&&&& &&九五&以来,主持国家、省科技攻关、重点等项目20余项,在新型抗旱吸水高分子材料、农业工程规划设计、农业环境工程建设、林木辐照诱变育种等方面研究和应用,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 &超高吸水性树脂及其合成方法&、 &一种农用高吸水性树脂&等发明获得4项国家专利,主持的&安徽省农用大型&辐照装置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2003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的&农业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应用&2002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NK超高吸水性树脂&荣获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科技成果二等奖。彩叶及芳香植物诱变育种、农田水利、农业节水技术、农用沼气等研究取得初步成效。&
&&&&& 所长:施六林&&& 办公室联系电话:0
茶叶研究所简介
一、机构的沿革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其前身始于1915年北京政府农商部在安徽省祁门县南乡平里建立的&农商部安徽模范种茶场&。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茶叶专业研究机构。1917年11月改名为&农商部茶业改良场&。至解放前,该机构名称与隶属关系多次变动,但试验示范从未间断。在创建初期,我国老一辈的茶叶专家陆荣、吴觉农、胡浩川、冯绍裘、庄晚芳、钱梁等曾在这里艰苦创业。三、四十年代已具一定规模,成为当时几乎所有茶叶科技工作者向往的学习、实验基地,被誉为&茶叶科研艰苦创业的典范&和&茶叶专家的摇篮&。解放后,1950年2月更名为祁门茶叶试验场,先后由中茶公司皖南分公司及安徽省农业厅领导;1962年改名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成为省农科院直属专业研究所之一。文革期间,省农科院撤销,茶叶研究所于1969年下放到祁门县。1973年又归属省农科院至今。1995年,省编委下文定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历经八十多年的创业,全所拥有试验、示范茶园42.65公顷,科研、示范生产用房7254平方米。现有在职职工111人,其中科技人员36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7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7人)。所内设综合栽培研究室、机械制茶研究室、化验质检研究室暨安徽省农科院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市场信息研究室、所办公室、财务科、示范茶场。
二、科研发展概况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创建初期至解放前的30多年间,由于国内屡遭战祸,机构变动频繁,人事不稳定,人力、财力都受到限制,茶叶科研工作在艰难条件下起步,并逐步得以开展。至1949年解放,各项试验工作有:(1) 栽培方面,开展了茶籽播种试验、扦插试验、压条方法、茶苗移栽时期和方法、施肥试验、采摘试验、茶树病虫防治等研究。首次在国内建立了单行和双行密植茶园,并提出适合当时应用的改进播种和采摘的试验结果。(2)品种方面,对祁门种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选种准备工作。(3)制茶方面,进行了萎凋程度试验、揉捻程度试验、发酵程度试验、干燥程度试验、原料质地与萎凋、揉捻、发酵等相关作用试验等等,为提高红茶品质提供了技术依据。首次在国内创制工夫红茶机械初制设备,开展初制工艺规程的研究,为制茶机械化奠定了基础。(4)茶叶化学分析方面。在当时仪器药品常受限制的情况下,开展了茶树叶灰份含量、茶叶水溶性灰份测定、茶叶内单宁与全涩量同生长期间气温高低、降雨量的关系;发酵时间与茶的主要成份变化的关系研究。此外还进行了一些精茶与鲜叶化验工作。(5)技术人才方面。编印多种书刊,设置各类示范茶园并培训出一大批茶叶技术人才,输送到全国各地,为我国茶叶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 从解放到改革开放(),机构虽经多次调整变动,但茶叶科研仍持续进行和发展,建立了专业科研单位体制,提高了研究质量,加速了科研进度。(1)栽培学研究方面,对丛栽茶园进行更新复壮,建立梯形茶园防止水土流失;进行了茶园持续丰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茶树六年生快速高产达到1776斤鲜叶产量的结果;明确了茶园条播优于丛播,肯定了茶园改革播种方式的基本方向;迎接化肥工业的发展,开展茶园肥料施用技术研究;迎接新农药的发展,对茶小绿叶蝉、绿盲蝽象、茶蚕、茶毛虫、茶蓑蛾等茶树害虫进行新农药防治研究;改造低产茶园,实施改树、改土、改园和改革栽培管理技术的&四改&措施;开展茶树修剪技术研究等等。(2)育种方面,选育出安徽1、3、7号三个国家级茶树无性系良种,并以安徽1、3、7号良种为主体,结合其它良种,在全省建立了十三个良种基地,取得了明显效果。(3)制茶机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机具改革试验,试制了萎凋帘的活动装置,设计了木质水力揉捻机、畜力揉捻机和木质解块筛分机、木质烘干机及加温萎凋室。还进行红茶加温装置(萎凋)、萎凋槽烘茶等试验和应用。对全省红绿茶机具进行了调查,研制了4CJW-265型采茶机。(4)1960年起,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简报》(后改名为《安徽茶叶科技》),参加多部全国性茶叶书籍的编写;开办中专茶校,培养两届学员,为安农、浙农、屯溪茶校等提供教学实习场所,作专题报告并指导学生实习。改革开放以后(1978&至今),是茶叶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发展最快、取得成果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茶叶研究所根据省科委和省农科院的科研规划,确定以茶树良种选育为中心,以制茶研究开发与茶叶深加工为重点,合理安排茶树栽培、病虫害防治、土壤农化与茶叶生化、茶叶综合利用等学科的研究。
&&&&& 从&七五&到&九五&共承担省科委农业攻关项目2项,重点项目6项,省农经委开发项目2项和产业化项目1项,院重点项目12项,科技扶贫项目4项,横向课题4项。(1) 茶树良种选育与繁育:在我省茶树品种资源调查与利用、茶树新品种选育、无性系良种快繁与优质高效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三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新品种选育,&六五&&&八五&期间育成了&波毫&、&黄山早芽&、&黄荆茶&和&凫早2号&4个省级无性系良种。通过承担省&九五&农业攻关项目&安徽特早生茶树新品种选繁及其应用配套技术研究&,又育成了石佛翠、蒿香茶二个特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系。(2)名优茶开发、茶叶深加工研究。名优茶开发方面。在&祁红名茶研究&与&凫绿四大名家传统风格恢复与品质提高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绿香兰&、&黄山白雪&和&祁红香螺&三个名优茶。茶叶深加工研究为省&八五&农业攻关项目。我所承担的茶叶内含物在医学上的应用和在日用化工上的应用均已通过省科委鉴定为省级成果。(3)茶树栽培研究。在推广应用&茶树持续丰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衰退茶树树势复壮、提前停采时期、密植速成茶园建设、茶园深秋施氮、钾与全素平衡施肥等多项研究。(4)茶树病虫害防治研究。与安农大共同主持了&安徽省茶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和&中国茶树害虫防治技术标准&与&茶树高效保键增产菌的筛选、复配及应用研究&。(5)土壤农化与茶叶生化研究。为提高祁红品质,对祁门主要茶区土壤理化性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改善叶底、提高品质的施肥技术,即增施有机肥与钾肥、因季节选用适宜氮肥、平衡施肥与调节土壤酸碱度等。
三、成果及其转化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研成果丰硕。建国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百余项,其中1978年以来,我所主持或共同主持的地(市)、省级获奖成果45项,获省级成果奖的主要有:
1、祁门茶区茶小绿叶蝉发生趋势和虫口数量高峰始期预测技术研究;1981年获安徽省政府四等奖。
2、成年茶树提前停采时期和隔年周期停采研究;1983年获安徽省政府三等奖。
3、建立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几项技术问题;1984年获安徽省政府三等奖。
4、安徽省茶树主要害虫 综合防治研究;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茶园持续丰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研究;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6、安徽省茶树地方品种资源调查整理与利用研究;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7、密植速成茶园高产稳产综合技术研究;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8、综合开发我省外销茶生产基地的技术经济政策情报研究;1989年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9、安徽名茶(凫绿&四大名家&)传统风格恢复与品质提高研究;1989年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10、安徽名茶开发&祁红名茶研究;1990年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11、&顶谷大方&名茶技术开发与推广;1992年获省星火三等奖。
12、茶树新品种&波毫选育研究;1992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3、茶树新品种&黄荆茶选育研究;1993年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14、茶树无性系良种及其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1994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5、机械化采茶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1994年获省星火四等奖。
&&&&& 以上成果推动了我省茶叶的生产与发展,在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1958年&1978年茶园持续丰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研究,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各产茶省纷纷派人来所参观学习;选育的无性系良种安徽1、3、7号、波毫、黄山早芽、黄荆茶等在省内外推广应用;同时,省内无性系良种基地建设为本省无性系良种的推广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目前,茶叶研究所又育成凫早2号、石佛翠、蒿香茶等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系),正在推广应用;其中&凫早2号&茶树新品种又被审定为国家级茶树新良种。近年来研制的&绿香兰&茶,1997年荣获第二届&中茶杯&评比特等奖;研制的&祁红香螺&茶为&祁红&之精品,1998年5月,在安徽省第五届名优茶评选中排名红茶类第一,荣获安徽省名茶称号;研制的&黄山白雪&茶,1998年5月,在安徽省第五届名优茶评选中为第二名,荣获安徽省名茶称号。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祁红特色茶叶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已成功研制出高科技产品&&&祁红超微茶&。
四、出版著作、发表论文
&&&&& 为总结交流科研成果,编印了《茶叶试验研究资料集刊》1&6集,发行万余册。自1960年起主办出版了《茶叶科学简报》(后为《安徽茶叶科技》)内部刊物128期,发行省内外,1993年因办刊经费所限,暂停刊。同时参与编写了《祁红》、《中国茶树栽培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茶叶科技问答》(后正式出版为&茶叶生产二百题& )、《中国茶树品种》等多种书籍。据初步统计,我所科技人员在省级以上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文章有400余篇。
五、仪器设备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图书资料管理完善,现有图书资料、中外期刊1.7万余册,立卷科技档案852卷,茶叶科技资料8247卷。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研仪器设备,经不断更新,目前有价值千元以上的仪器设备80余台套,具有较强的茶叶检测分析能力,尤其是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可进行茶叶中微量元素检测、香气成份分析及农残定量检测。有红、绿茶初制微型设备各一套,可开展红、绿茶各种样品的研制;还有名优茶、红、绿茶初精制加工设备90余台套。&
&&&&& 多年来,本所研究工作的重点是:围绕茶叶高产优质高效栽培,进行茶园土壤培育、茶园肥料及施肥技术、采摘修剪等技术研究;茶树新品种选育及繁殖技术研究;茶树主要害虫发生规律、测报技术、综合防治、新农药效果及安全使用等研究。在茶叶加工方面,以提高红、绿茶传统品质风格为核心,开展制茶工艺、名优茶创制与系列产品开发、初精制厂设计及机具选型配套等项研究。为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本所将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抓住WTO 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对外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与开发,为安徽茶业的持续发展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 & & 副所长:廖万友 & &办公室联系电话:
棉花研究所简介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位于安庆市。2011年建立棉花所合肥创新中心。主要从事棉花新品种选育、棉花栽培生理生态基础、植物营养与土壤肥料、综合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控、棉花专用新型肥料、产业经济与信息化等研究工作。现有职工41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9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1人,获国务院津贴专家2人,硕士11人、博士1人。
&&&&& 、2007年农业部分别批准以我所为依托建立了&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安庆分中心&、&棉花原原种扩繁基地&和&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皖北综合试验站&;年省科技厅批准我所建立了&安徽省杂交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棉花专用新型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建)&。
&&&&& 拥有高标准试验地130余亩,网室、病圃2000余平方米,实验室、加工车间、仓库、低温库、办公室等建筑物1万多平方米;仪器设备100余台套,价值500余万元。建立遗传改良与生物技术、新型肥料、棉花栽培生理生态、棉花病理、棉花品质(种子、纤维)测试中心等标准实验室5个;在全省三大棉区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11个;与企业合作,建立棉花专用缓控释肥等新产品中试基地1个,建立良种制繁基地2个。
&&&&& 近年来,每年承担各类项目近2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市级一等奖2项;育成棉花新品种11个,其中国审品种1个,其中皖杂棉9号、皖棉13号(皖杂40)、皖棉24号、皖棉27号等品种先后多次被确定为主导品种和良种补贴品种,自育的棉花新品种累计推广3000万亩;研制的&棉花专用配方缓控释肥&,获国家专利,年连续被农业部确定为主推技术;建成的&棉业信息与科技服务网络平台(安徽棉网)&已成为棉业门户网站;主持制定了《杂交棉人工去雄制种技术操作规程》等国家农业行业标准2项、《转基因抗虫棉生产技术规范》等安徽省地方标准1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科技著作4部、参加编写论著12部。先后为政府部门提供相关产业报告和规划多篇,年均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5000人次以上,年均示范推广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100万亩次。近年来,我所杂交棉育种、棉花专用配方缓控释肥等研究已进入国内先进水平。
&&&&& 所长:路曦结&& 办公室联系电话:0
-------省直部门-------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安徽省经济委员会
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国土资源厅
省信息产业厅
省农业委员会
省地方志办公室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
省国防工科办
省外事办公室
省法制办公室
-------各省农科院-------
中国农科院
-------各省农大-------
黑龙江农大
上海交大农学院
Powered by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网上订货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