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 罗杰斯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法在中国有什么发展...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暗示教学法与非指导性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探讨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暗示教学法与非指导性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探讨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3|
上传日期: 20:00:0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暗示教学法与非指导性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探讨
官方公共微信您所在的位置:
浅谈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对自闭症儿童群体美术课堂教学的启示
20 世纪60 年代至今,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教育界所关注。文章从“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国内的应用现状等方面加以阐述,以期全面理解和把握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模式,并从中发掘出对自闭症儿童群体美术课堂教学的应用启示,为自闭症儿童群体美术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责任编辑:
  摘要:20 世纪60 年代至今,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教育界所关注。文章从“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国内的应用现状等方面加以阐述,以期全面理解和把握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模式,并从中发掘出对自闭症儿童群体美术课堂教学的应用启示,为自闭症儿童群体美术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非指导性教学自闭症儿童美术教学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之际,西方社会开始呼唤关怀人类的自身情感。卡尔·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nondirective teaching)模式独树一帜,引起了当代国际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形成了一股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教育思潮。在特殊教育领域中,“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还没有发挥其作用,针对孤独封闭的自闭症儿童的特点,以人为中心,追求实现自我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与自闭症儿童的教学需求不谋而合,在自闭症儿童群体的美术教学,尤其在课堂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主要内容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又称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它是一种教学主导形式。罗杰斯所倡导的“非指导”,从英文的理解来说,并非没有指导,它主要强调指导的间接性、非命令性,以区别于传统教学中的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式的指导。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卢梭就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提出了“适应自然”的教育方法,极力主张教育应该培养“自然人”,这是“非指导性教学”的雏形。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发展学生的完美人格。罗杰斯认为:第一,人有某种优异的潜能,教师没有必要给学生灌输知识,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第二,人是变化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先的计划程序向学生施教,进行指导,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变化。第三,学习有两种:一类是认知学习,一类是经验学习。认知学习强调记忆,经验学习则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罗杰斯提倡经验学习,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关键在于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个人意义。他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一种促进作用,为经验的获取服务。
  二、“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思想逐渐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具体的运用。上海闸北八中试验的“成功教育”模式运用到“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理念,使学生的学习心态、行为方式、学习习惯、性格塑造等都有了良好的改善,学习效果提高。浙江江山中学的语文教师郑逸农在《“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初探》一文中提出“非指示性”阅读教学模式。他意识到“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感受语文的柔媚之光,而应让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去寻找、去感受,从中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学习的快乐”。同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学音乐教学、体育运动推广模式研究等各个教学方面都有相应的应用实践和总结。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对“非指导性教学”的研究既有学习又有改进,在教学方面都有所涉及,但现阶段主要应用在主要学科,缺乏多视角的解释和分析,对特殊教育方面并没有涉及过多。
  三、自闭症儿童特点
  有一群孩子,他们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双眼不愿与人对视。他们像被困的灵魂,在自己的星球孤独地生活,他们不愿打开心扉,总是与周围有一定的距离,这就是自闭症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自闭症儿童喜欢独自一人活动,对家人和朋友不产生依赖,不常与他人有眼神和身体接触。在言语方面发育迟缓,甚至不发育,常常以大声哭泣或尖叫表达自己的不适或需要。自闭症儿童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一切随自己意愿,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的任何事情似乎都与他无关,并常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甚至是自伤行为。并且,自闭症儿童的认知明显滞后于正常儿童,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地观察周边环境,不容易产生好奇和兴趣,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反应迟缓。
  四、“非指导性教学”对自闭症儿童群体美术课堂教学的启示
  1.保护孤独心灵,构筑真诚之家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师生平等、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在自闭症儿童美术课堂中,实现保护自闭症儿童内心的教学,教师并不一味地尝试打开其心扉,而是保护他作为独立个体的主观性。教师不操纵他们,坦率对待他们,给他们更多表达自我意愿的机会。
  罗杰斯指出:“个体内部具有大量的有助于自我理解,有助于更改个体自我概念、态度和自我主导行为的资源。”自闭症儿童的内心虽然封闭,但是心中必然有柔软点和突破点,教师应该相信他们仍然有潜能值得教师去发掘和帮助。
  “以自我为中心”的自闭症儿童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无法有效适应的教学环境中,他们容易表现出烦躁和愤怒。此时,教师需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尊重他们,真诚地引导他们,陪伴他们,让师生之间充满真诚与信任。
  教师以自闭症儿童的爱好为出发点,以他们的兴趣为主题,由此散发,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引导其实践和学习。如植物创意拼贴课程,教师上课时不宜直接点出学习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而应该用有趣的方式导入:“老师今天在路边捡到了好多落叶,好漂亮,我们一起玩一玩好吗。”自闭症儿童语言能力的发育比视觉图形认识能力发育相对较差,教师要选择符合其能力的问题,与学生形成简单的问答形式,拉近师生距离,每有一丝一毫的进展,都要进行夸奖,哪怕没有任何回应,也要不断进行鼓励。教师鼓励学生并与学生互动,就像朋友一样真诚交流,共同学习与进步。
  2.渐进图物启智,营造自由氛围
  罗杰斯认为,人际关系是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或条件,主导教学进程的教师应该善于造势、营造氛围,在教学活动中创造接受的气氛,将对教学过程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罗杰斯指出:“只有当我创造出这样的自由气氛时,教育才能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教育。”在自闭症儿童的启智美术课堂当中,少言寡语未必是一件坏事,多用图案和物体进行教学是可行的。
  如今社会上的特殊儿童启智学校里的自闭症学生将课堂视若无物的并不少见。在自闭症儿童的生活中,抵触已经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有不是他们所关注的事物,要进入他们的内心都十分困难。教师过多的言语并不能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他们有的甚至对过高的分贝产生愤怒。自闭症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缓慢,但是对视觉图案感知力要强一些。在康复学校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自由的氛围,不给学生安排任务,而是让学生欣赏更多的图片、动画以及实物等,慢慢摸索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点。从兴趣点出发,教师对图像和实物不断递进展示,其包含的知识点就会慢慢增加,给儿童带来一定的思考空间。如,教师希望教授学生写生植物,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各种植物的图片,根据儿童的行为反应,选出他们最感兴趣的植物。教师需要将其感兴趣的植物放置在教室一周左右,在学生观察和适应之后,由学生自由地选择作画,注重作画过程。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可以观察到的地方进行各种美术创作,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逐渐模仿、学习起来。
  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每张作品都值得肯定,教师不应将学生的绘画分为各个等级,每位学生都有其学习的潜力,假如没有作业压力和评价压力,学生更容易将这些能力释放出来,学生只需要画出自己想画的事物,教师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从其兴趣点出发,打开学生的心扉,鼓励学生,就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
  3.感知代替封闭,关注情感教育
  罗杰斯指出“: 他们(学生)和生活是富有接触的,他们愿意学习,他们要成熟,他们在寻求发现,他们在希望掌握,他们在渴望创造。”“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给予我们的积极启示是教学既要符合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又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能力、经验、需求和愿望,重视他们感知能力的提升。
  罗杰斯强调情感教育,认为在师生的关系上加入深刻的情感,在特殊儿童的教学中加入更多的情感元素,也不失为开发学生潜能的方法。
  固有的灌输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教育者具有的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准则为前提,从外部向个体内部输入知识。这种教育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而“非指导教学”理论特别重视学生从既有的直接经验引申、发现、探索问题,加强对间接经验的理解和吸收,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自闭症儿童自我封闭、忽视情感、对他人不产生依赖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实践中选择家人、朋友、老师、温暖、喜欢等情感感知性的主题,引导自闭症儿童关注从未关注但是对于其自身来说需要关注的内容,鼓励儿童专注于内心,自由地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如“画画我的家人”绘画课、“捏捏我的房间”陶泥手工课,教师引领学生回想与家人的生活细节,也许他们暂时不愿分享,但是在回想的过程中,他们开始试图找寻生活中自己与他人的状态,从画面中体现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希望。这种感知性的主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个人思考,使学生开始有观察的意愿,并且因为思考而提出问题,而在解答问题时,会更进一步感知与主题相关的周围事物,关注身边,开始交流。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也有不足的一面,那就是过分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教师只能以顾问、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这样有可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但是,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为自闭症儿童美术教学开辟了一条新颖而又独特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方法,在具体的美术教育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尊重自闭症儿童的主体地位,为其提供良好的美术学习资源,促进自闭症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翁震宇.美术教育概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
  [2]黄志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潮纵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朱为群.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1991(5).
  [6]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庞红卫.非指导性教学策略与掌握学习策略的比较和启示.山东教育科研,2000(12).
  [8]朱宗顺.特殊教育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曹树真.论罗杰斯的师生观.外国教育研究,2000(6).
  [10]唐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对现代美术课程的影响——初识新《美术课程标准》.中国美术教育,2002(1).
·····
·····
·····
·····
·····【word】 论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法与非指导性教学法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word】 论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法与非指导性教学法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非指导性预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肖盛怀教育博客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时 间 记 忆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专 题 分 类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最 新 日 志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留 言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用 户 登 录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博 客 相 册
我 的 好 友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我 的 群 组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非指导性预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15:30:00 | By: 云中逸客 ]
我们在预习中带着思考题,有很强的指导性,要求学生围绕哪几个问题思考。学生们就好象拉磨的驴一样围着磨心转,永远都转不出那个教师设计的怪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的思想消磨殆尽、个性不复存在。学生们没有了自己的主见与性格,满脑子的“假、大、空”,怪不得作家陈丹燕在评新概念作文大赛时说:“孩子在作文课上怎么学会了欺骗,学会了不尊重事实,学会了迎合,就是没有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笔者经过广泛地调查,学生们普遍认为,如果不带着问题去预习,自己一定会有一些独特的感受。可这些感受在课堂上怎么不见了?千百年来,老祖先们的感受竟然在我们学生身上没有丁点的改变!没有了人性的光芒,课文作为思想与道德的载体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英国人如此尊重个人的感受,而我们呢?优秀的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留在我们的学生心中的只是识字的教材与先辈们的感受。
学生们对预习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机械的接受。教师要预习,学生就预习;教师有思考,学生就按要求去思考.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被剥夺了,合作、探究学习也只是偶尔才有,即使有,也是在教师规定的话题下讨论,难有自己的发现与见地。教师课堂上还是讲的居多,但所讲内容大都是学生可以自学得到的。
学生的热情没被激发,学生的感受没得到尊重与挖掘。于是,课堂上学生抄抄笔记,整理一下字、词,听听教师精彩的讲解,一课书下来,字词句丰富了一些,见识也广了一些,就是认识没有提高。无怪乎我们的学生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总是难以理解;无怪乎我们的学生心硬如铁,难以感动!
孙云晓曾经说过,教育有一句话,“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或者说教会学生做人。”这是一切教育者教书育人的前提与根本目的。
学语文,就是要学习中国的文化,让传世佳作变成学生构建文化底蕴的营养品,不仅吸收消化,而且思考创新。少年学子的心灵久经灿烂文化的浸润和艺术营养的浇灌,他们会慢慢懂得什么是“中国心”,什么叫“民族情”,现代中国人的文化人格就在不断感悟中形成了。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结构、专业化、反思能力以及教师观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彻底转变角色,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感受与体验,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你想,在教学之初就是老调重弹,将学生框在教师指定的内容之中,学生能有自己的主见与个性吗?没有个性突现的课堂,是沉闷的,是死板的,是不科学的,是压抑人性的,是摧残身心的!
参考书目:
《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钟启泉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7
《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 李瑾瑜 柳德玉 牛震乾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1
《语文培训资料》课程教材研究所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美 罗杰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