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08年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爆发历史,求论文。

金融危机爆发环境特点的数量分析--《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金融危机爆发环境特点的数量分析
【摘要】:
纵观全部的人类经济发展史,金融危机如影相随。从1825年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周期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到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从两次美元危机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从拉美债务危机到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等,金融危机的爆发频率越来越高,对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似乎已经成为了人类经济发展的顽症,引起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令世人瞩目和赞叹。与此同时,每当世界上什么地方爆发金融危机,就有人预测中国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下一张多米诺骨牌。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俄罗斯和巴西金融危机、随后的土耳其金融危机、饱受金融危机折磨的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国家以及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中国常被描绘成风暴中的一叶扁舟。中国已经入世,中国的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的大潮,在动荡不安的全球经济环境中,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会孕育出金融危机吗?
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金融危机对经济造成的损害。然而,什么是金融危机的成本?金融危机的成本如何衡量?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经济环境特点是怎样的?大危机爆发前的经济环境特点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注重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指导思想下,收集了国内外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通过专业经济数据库及相关网站获取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从对金融危机成本衡量的角度,研究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经济环境特点,从中寻求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对策。
本文结构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全文的引言。本章首先对全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和方法进行了考察,指出:如果把每一次具体的金融危机比作一部生动的教科书,那么对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环境进行数量分析,总结出一般规律,趋利避害,未雨绸缪,吸取其中的经验与教训,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因此,本文对于金融危机爆发环境的研究分析有助于完善金融危机理论研究体系。其次是对全文的研究思路和逻辑结构进行了介绍,并对本文的框架做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就金融危机的涵义展开了讨论,分析了金融危机概念的发展和演变。接着对历史上几次比较典型的金融危机做了回顾比较,目的是要探寻出这些危机爆发前,危机国家的经济环境是否已经发生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最后是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述评,国外学者在金融危机与经济周期关系、金融危机史学、危机成因与预警模型、危机传导途径等诸多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国内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则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对金融危机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了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三章是对金融危机成本的衡量。首先解释了金融危机成本的概念,即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可以用产出损失来估计,并进行了原因阐述。接着说明了危机成本的计算方法,并用危机期间实际GDP增长率与潜在GDP增长率的累计差额来进行衡量。最后列出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生的66次金融危机的成本大小,并根据成本大小的不同对危机进行了程度划分。
第四章是对金融危机爆发环境的数量分析。本章首先就经济环境指标的选取原则和理论依据进行了讨论,分别从经济层面和金融层面选取了13个指标,然后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对所有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发现:金融危机爆发前,经济环境通常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银行体系较为脆弱,外债依存度较高且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较高。接着运用Logit模型,对较大的金融危机爆发环境的特点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得出大致结论:在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银行流动性较低的经济环境下,更容易孕育出较大的金融危机。第五章是全文的结束语。首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接着简单分析了目前我国存在一些金融危机的潜在诱因,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中国危机风险防范的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本文是从金融危机成本衡量的角度,根据金融危机的破坏性程度的大小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对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经济环境特点进行数量分析,以期找到影响金融危机强度的因素机制,即本文采用数量化的方法试图打开金融危机的黑箱,从一般意义上去量化危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F830.99【目录】:
Abstract6-10
1. 引言10-15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3
1.1.1 背景10-12
1.1.2 意义12-13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13
1.3 研究思路13-15
2. 金融危机理论综述15-31
2.1 金融危机的涵义15-18
2.1.1 金融危机的定义15-16
2.1.2 金融危机概念的发展、演变16-18
2.2 金融危机的历史回顾18-25
2.2.1 1825 年英国经济危机——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危机18-19
年经济大萧条19-20
2.2.3 1982 年墨西哥金融危机20-21
2.2.4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21-23
2.2.5 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23-24
2.2.6 总结24-25
2.3 金融危机理论研究评述25-31
2.3.1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25-30
2.3.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30-31
3. 金融危机成本的衡量31-41
3.1 什么是危机成本31-36
3.1.1 金融危机成本的概念31
3.1.2 危机成本如何衡量31-35
3.1.3 衡量金融危机成本的简单说明35-36
3.2 对世界主要金融危机成本的衡量36-41
3.2.1 样本选取36
3.2.2 具体方法说明——以韩国1997 年金融危机为例36-37
3.2.3 计算结果37-39
3.2.4 危机成本的描述性分析39-41
4. 金融危机爆发环境的数量分析41-57
4.1 经济环境指标的选取41-45
4.1.1 选择指标的原则41-42
4.1.2 选取指标的理论依据42-43
4.1.3 指标的选取43-45
4.2 金融危机孕育环境的特点分析45-51
4.2.1 分析方法的选用45-47
4.2.2 数据说明47
4.2.3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47-51
4.3 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环境特点51-57
4.3.1 分析方法的选用52-53
4.3.2 数据说明53-54
4.3.3 Logit 模型的估计54-57
5. 结论57-62
5.1 研究结论57-58
5.2 对中国的启示58-61
5.2.1 我国金融风险的潜在因素58-60
5.2.2 政策建议60-61
5.3 研究展望61-62
参考文献62-65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6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微;[D];延边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立坚,牛晓梦,李安心;[J];财经研究;2004年01期
金洪飞;李阳;;[J];当代财经;2006年06期
徐明棋;[J];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02期
朱波,范方志;[J];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06期
唐旭,张伟;[J];经济学动态;2002年06期
刘志强;[J];世界经济;1999年04期
陈守东;杨莹;马辉;;[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肖文兴;朱有志;曹春丽;;[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张丹;雷立钧;;[J];北方经济;2008年22期
陈爱林;[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宋一;;[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贾辉艳;;[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王涛,闫为民;[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王晖蓉,耿广平;[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王学信;[J];商业研究;2003年16期
赵伟军,袁飞;[J];商业研究;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喆;;[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A];城市安全:首都国际化进程研究报告[C];2010年
王蕾;谭东明;王静;;[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赵建;黄少安;;[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梁锐;王皓;;[A];第十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8年
陈甬军;晏宗新;;[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尹婵娟;;[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胡宏兵;郭金龙;;[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兰凤云;张军;;[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王元月;丁文;;[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武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吴越;[D];西北大学;2010年
张国庆;[D];南开大学;2010年
王文斌;[D];南开大学;2010年
曹珂;[D];南开大学;2010年
蒋欣;[D];南开大学;2010年
汪洋;[D];南开大学;2010年
石静雅;[D];南开大学;2010年
杜长江;[D];南开大学;2010年
张阁;[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尹澄坤;[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谢添行;[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林丽萍;[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许卫;[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程铭;[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生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徐丽华;[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何平;[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万志刚;[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刘斌;[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淼;;[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郑毅;孙敬鑫;;[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马荣升;高新涛;;[J];东北亚论坛;2010年06期
骆郁廷;;[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5期
谭秉禹;;[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余志权;李爱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牛琰;;[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安佳;;[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姜波;;[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27期
梁凯音;;[J];理论视野;2010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绪彪;[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满秀;[D];湘潭大学;2010年
王欣;[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朱恩涛;[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刘兵;[D];外交学院;2007年
周杰;[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曹雄飞;[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孙敬文;[D];吉林大学;2009年
高松;[D];吉林大学;2009年
孙海璐;[D];吉林大学;2009年
康男;[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金洪飞;[J];财经研究;2004年04期
金洪飞;姜诚;;[J];财经研究;2005年10期
金洪飞;[J];当代财经;2003年01期
金洪飞;[J];当代财经;2004年04期
金洪飞;[J];当代经济科学;2001年05期
孙立坚,林木彬;[J];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09期
陈松林;[J];经济科学;1997年03期
管七海,冯宗宪;[J];经济科学;2001年01期
唐旭,张伟;[J];经济学动态;2002年06期
金洪飞,李子奈;[J];金融研究;2001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唐为彩;;[J];现代金融;1989年02期
余家旺,马全军;[J];外向经济;1997年11期
王怡;[J];东南亚纵横;1998年04期
范小林;[J];了望;1998年34期
周立群,禹在基;[J];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05期
晏长青;[J];河北法学;1998年04期
徐加根,杨蓓,韩敏;[J];学术论坛;1998年06期
;[J];领导决策信息;1998年35期
;[J];小康;2008年12期
谢太峰;;[J];理论参考;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秀贞;;[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管晓华;;[A];第六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运分论坛暨江苏省航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张岐山;;[A];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钙镁盐分会镁盐生产与发展研讨会专题报告汇编[C];2008年
谢石生;;[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张杰;;[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毕研勤;;[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孙涛;;[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田辰山;;[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刘明山;;[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关景灵;;[A];广西服务企业年问题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冯蕾;[N];光明日报;2008年
冯武勇;[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程实;[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申明;[N];科技日报;2008年
艾芸;[N];市场报;2008年
林纯洁;[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李静颖;[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
刘泓;[N];中国民族报;2008年
周其俊;[N];文汇报;2008年
万应慧;[N];辽宁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颖;[D];辽宁大学;2010年
杨公齐;[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吴奇志;[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建红;[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赵福浩;[D];武汉大学;2013年
张斌彬;[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汪洋;[D];南开大学;2010年
牟晓云;[D];吉林大学;2011年
刘朝阳;[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李国疆;[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曲斌艳;[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吴俊宏;[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孙小津;[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王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周睿;[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杨丽慧;[D];吉林大学;2010年
石文景;[D];浙江大学;2010年
张东;[D];武汉纺织大学;2010年
冯艳蕾;[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林华;[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08年以来金融危机受到的影响,求1000字的论文啊、
08年以来金融危机受到的影响,求1000字的论文啊、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
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极为严重,为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可称之为“金融海啸”。那么,此次金融危机是怎样形成的?对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对我们大学生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何谓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工商企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在金融危机期间,人们往往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会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严重的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大幅度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此次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一般认为浮现于2007年下半年,自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
何谓美国的次贷危机?它的影响为什么那么大?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称应当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什么是次级按揭贷款?所谓次级按揭贷款,就是给资信条件较“次”的人的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人的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它负债较重,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因此,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之为次级按揭贷款。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次级按揭贷款人在利率和还款方式方面,通常要支付更高的利率,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以控制金融机构在次级按揭贷款上的还款风险。这种做法是常规的做法。但是,由于美国过去7、8年以来新贷款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由于美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缺失,这种常规措施并没有得到普遍实施,这样一来,次级按揭贷款大幅度增加,次级按揭贷款的还款风险就由潜在转变成现实。在这过程中,美国众多的金融机构为了一己之利,纵容次贷的过度扩张及其关联的贷款打包和证券化规模的膨胀,使得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次级按揭贷款违约时间的规模扩大,到了引发危机的程度。
次贷危机发生的条件,就是信贷环境的改变,特别是房价停止上涨或下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次级按揭贷款人的资信状况本来就比较差,或是缺乏足够的收入证明,或是还存在其他的负债,因此,还不起房贷、或违约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但在信贷环境宽松,或者房价上涨的情况下,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他们可以干脆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即可,这样不仅不会亏损,而且还可以获得盈利。但在信贷环境改变,特别是房价下降的情况下,放款机构把房子收回来再卖,就很难实现,或是房子很难卖出,或是因房价卖的过低而导致亏损。如果这类事情频繁地、集中地、或大规模地发生,危机就出现了。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有关论述汗牛充栋,如:美国政府对金融机构监管不力;美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的错误;贪婪成性的金融机构的过度投资;美国整个金融业的腐败和共谋行为;美国庞大金融机构的高度官僚化;美国人长期形成的低储蓄和高消费习惯走到了极限;国际经济的不平衡和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美国发动战争又久拖不决带来的巨额支出;货币金融市场国有的不稳定性;美国式资本主义的痼疾使然;以及美国对不合理的国际贸易与分工格局的维护,等等。
关于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存在不同的看法,但也有许多共识。一般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的苗头开始与2006年年底,但其从苗头出现,问题累积到危机确认,特别是到贝尔斯登、美林证券、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对外宣布数以百亿计美元的次贷危机损失,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此次次贷危机的涉及面非常广,产生、扩展的原因极为复杂,但主要原因有这样三个方面:
1、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松紧变化。
次贷危机作为金融问题,它的形成是和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松紧变化紧密关联的。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开始了从加息转变为减息的周期,货币政策趋于宽松。在经历了13次降低利率之后,到2003年6月,联邦基准利率降低到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反映在房地产市场上,就是房贷款利率也同期下降,30年期固定按揭贷款利率从2000年底的8.1%下降到2003年的5.8%。这一阶段房贷款利率的持续下降成为推动美国房产几年的持续繁荣,次级房贷市场泡沫膨胀的重要因素。由于利率下降,又使很多蕴涵着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在房产市场上有了产生的可能性和迅速扩张的机会。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浮动贷款利率和只支付利息的贷款大幅度增加,占总按揭贷款的发放比例迅速上升。这些创新形式的金融贷款只要求购房者每月负担较低的灵活的还款额度。这样,就从表面上减轻了购房者的还款压力,推动或支撑了房产市场的多年繁荣。由于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也就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或支撑了美国经济持续多年的繁荣局面。
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破灭。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了逆转,到2005年6月,经过连续13次利率调高后,联邦基准利率从1%提高到4.25%。到2006年8月,联邦基准利率上升到5.25%,标志着扩张性政策的完全逆转。连续生息,提高了购买房屋的借贷成本,因而产生了抑制房产需求和降温房产市场的作用,促发了房价的下跌,以及按揭贷款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
2、美国投资市场,以及全球经济和投资环境一段时期内,情绪乐观、持续积极。
进入21世纪,从世界经济看,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加大,在全球范围,利率长期下降、美元贬值,以及资产价格上升,使流动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激发了追求高回报、忽视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作为购买原始贷款人的按揭贷款,、并转手卖给投资者的贷款打包证券化投资品种,次级房贷衍生产品客观上有着投资回报的空间。在一个低利率的环境中,它能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回报率,这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投资的增加又进一步推进繁荣,推高人们的乐观情绪。
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其投资市场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这就必然地吸引了来自其他地区,特别是欧亚地区的众多投资者,从而使得投资需求更加兴旺。面对巨大的投资需求,许多房贷机构降低或进一步降低贷款条件,以提供更多的次级房贷产品。这就在客观上埋下了危机的隐患。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包括欧亚、乃至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均参加了美国次级房贷衍生品的投资,且投资的金额巨大,这就使得危机发生后,其影响波及全球的金融系统,对全球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3、金融监管缺失,许多银行,特别是许多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或不当操作,忽略规范和风险的按揭贷款、证券打包行为较为普遍。
在美国次级房贷的这一轮繁荣中,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一己之利,利用房贷证券化可以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升上的机会,有意或无意地降低信用门槛,导致银行、金融和投资市场的系统风险增大。在这一时期,美国住房贷款一度出现首付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历史上标准的首付额度是20%,这一时期却一度降到了零。房贷中的专业人员评估,在有的金融机构那里,也变成了电脑自动化评估,,而这种自动化评估的可靠性尚未经过验证。有的金融机构,还故意将高风险的次级按揭贷款,“悄悄”地打包到证券化产品中去,向投资者推销这些有问题的按揭贷款证券。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发行按揭证券化产品时,不向投资者披露房主难以支付的高额可调息按揭贷款,和购房者按揭贷款是零首付的情况。而评级市场的不透明和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又使得这些严重的高风险资产得以顺利进入投资市场。而大量美国次级房贷衍生产品,银行和金融机构有意或无意的违规操作或不当操作的广泛出现,以及评级市场的不透明、不规范等等问题的较为严重的存在,又都是与金融监管的缺失,主要是美国的金融监管缺失紧密相关的。
在美国,有的经济学家将这些问题定义为“说谎人的贷款”,而在这些交易中,银行和金融机构充当了“不傻的傻瓜”的角色。按美国著名投资家罗杰斯的话说,“人们可以不付任何定金和头寸(款项),甚至在实际上没有钱的情况下买房子,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这“是我们住房市场中有过的最坏的泡沫,也是我们需要清理的最坏的泡沫”。
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和全球范围的严重信用危机,而从金融和信用角度来看,被许多经济学家视为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冲击,要消除这场危机,必然需要较长的时间。
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的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造成严重的信用危机。
二、究竟谁该为此负责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美国经济体制,特别是金融体制的缺陷,也暴露了国际金融体制的缺陷,自然遭到世人的广泛抨击。但是,美国却又一些人试图将责任转嫁他人。例如,美国前任财长保尔森在其任内就多次发表言论,指责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石油输出国。在2008年11月中旬20国峰会开始前夕,保尔森就曾经说过,并不是美国自己犯下了(导致金融危机的)错误,“亚洲和石油输出国的缺乏消费和外汇增持,以及欧洲的结构问题”,也伤害了全球经济。 日,保尔森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又抛出了“这次危机部分缘于新兴市场国家的兴起对全球金融体系的重构”的观点,认为中国和石油输出国的巨额储蓄,为全球信贷泡沫埋下了祸根,导致了后来的危机。
对于保尔森将引发金融危机的责任转嫁他人的言论,即使是在美国,许多经济学家也持不同的观点。美国经济学家莱恩哈特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当情况变得很糟糕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倾向于去指责他人,这已经成了华盛顿一个流行的政治传统。”这可谓是一语道破玄机。莱恩哈特说,“我不认为有任何人会真的认为是中国的高储蓄导致了这次危机。”作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美国指责此次危机是因为其债权国借钱给它,无论如何显得有悖直觉。美联储的一位经济学家说,这就像是说人们的富有产生了腐败一样不能让人心服。美林公司前首席经济学家史追则说,“我不认为此次危机产生于中国人的过度储蓄,这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说法。”“解决全球不平衡,我认为美国人应该节制消费”。摩根大通的首席经济学家格莱斯曼认为,中国的资本将全球的利率和信贷风险降低,并不是美国人进行错误投资的理由。此次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是金融系统的所有环节都相信房价会永远上涨,从而完全忽视了风险。而且全球不平衡也并不是一件坏的事情,中国的繁荣稳定了世界经济,绝不是造成危机的原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保尔森指责中国的高储蓄时美国社会也极为担心中国减持美国国债。
对于将金融危机的根源归咎于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观点是非常荒谬的。事实上,美国的经济政策、金融监管和金融市场的多重失误,才是造成危机的根本原因。中央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称保尔森的观点属于“强调逻辑”。他认为金融危机的祸根在于美国,中国责任论是站不住脚的。张健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失误,世界金融体系存在的重大缺陷,以及监管不足等问题无疑是导致此次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从宏观层面看,2000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裂,为刺激经济,在美联储降低利率、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 美国政府又实施了大规模减税计划和赤字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催生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扩大,资产价格过高引发的“财富效应”,又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的过度消费,直至危机爆发。从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看,近年来,负有维护全球金融安全和稳定职责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较多的精力放在了应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型市场国家的金融风险上,对于具有更大影响的发达国家,特别是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状况关注不够,不仅未能发挥早期预警作用,而且在危机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应对亦不够及时。
从微观层面和监管角度来看,此次危机暴露出的问题更为突出。
(1)是以美国大型投资银行为代表的许多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这些机构漠视风险控制,追求短期利益,缺乏制衡机制,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例如,一些金融机构的董事会放任管理层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而疏于对风险的适当评估和有效控制,甚至纵容欺诈性的资产承销和经营行为,以追求市场份额、业务增长和高额奖金。这样的公司治理,无法阻止高管层在短期利益刺激下过度扩张有风险的业务。一位台湾学者这样说,“最无耻的就是雷曼兄弟和美林证券最後一任的CEO,他们在离开以前都为自己交涉好了超过两千两百万美元的离职金。他们真不愧是美国最聪明的人。”
(2)是创新过度导致金融风险扩大化。过度的金融衍生产品加上缺乏有效监管,导致金融风险被严重扩大。评级机构没有真正承担起“看门狗”的责任,不仅因利益关系产生一定的道德风险,其顺周期的评级结果还与“盯市”的会计准则一起,共同助推了资产价格的螺旋式上升和泡沫的积聚,并加速了资产泡沫的破灭。
(3)是金融监管体系存在重大的缺陷。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过于相信市场的作用,长期奉行自由放任的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的漏洞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监管手段的不足又导致在问题发生时无法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因此,如果将金融危机的爆发归咎于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是荒谬的。
美国有些人说,美国的低储蓄、高逆差是由于中国等国的高储蓄、高顺差造成的。这又是信口雌黄。美国的低储蓄、高逆差是其长期以来的政策选择和消费习惯造成的。从时间上来看,中国的高顺差与美国的低储蓄的出现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差异,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实际上,在中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之前,美国高消费的习惯就早已养成。在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个人储蓄率就曾降到零以下,1933年甚至降到-1.5%这一历史最低点。而美国新一轮个人储蓄率的下降从1984年就开始了,到1999年就已降至2%左右的水平,并维持了长达6年之久,2005年—2007年均低于1%。美国的贸易赤字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直持续到现在,已历经近30年,同期财政收支除1998年—2000年以外也均为赤字,这些都不是近些年所特有的现象。而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在2003年之后才开始大幅度增加的。显然,认为中国的高顺差导致美国的高消费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导致美国高消费和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一是美国自身扩张型的国内政策刺激了个人消费增长和公共开支扩大,导致居民个人和政府储蓄率不断下降;二是美国在大量进口消费品以满足本国市场需求的同时,却对出口设置各种障碍,阻止本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正是这两方面的综合作用导致美国储蓄率持续下降和贸易逆差大幅度上升。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加强了国际储备和国内储蓄,这是吸取1997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提高危机应对能力的措施,而这也是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给亚洲国家开的“药方”。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救助过程中,美国政府主导了IMF对亚洲国家的救助政策及救助条件的设计。在IMF给亚洲国家开的“药方”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亚洲国家实行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减少财政赤字,增加国际储备。亚洲国家,尤其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主要国家吸取教训,增加了国际储备和国内储蓄,提高了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而现在却又被西方国家的某些人看成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其论调明显自相矛盾。
认为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高顺差和高储蓄,使得美国金融机构可以不断从中国克新兴市场国家那里得到融资,从而进行金融创新活动,最终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观点是可笑的。在普通人看来,邻居借钱给你,你可以用这笔钱去发展生产,也可以去享受或赌博,显然,美国人选择了后者。可是选择后者的邻居却还要责怪邻居为何借钱给他,认为自己败家行为责任不在自己,而在邻居,一些美国人就是这样。
推卸责任,必然掩盖问题产生的根源,不利于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甚至导致问题更加恶化。危机已经来临,美国决不应推脱责任,也推脱不了,而应主动承担责任,查找原因,和国际社会一起努力,紧密合作,应对危机,并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健全监管机制,保证经济的顺利运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的感言:哎,你来晚啦、 相关知识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热点时事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