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框架理论和主要政策主...

请高人推荐有关西方经济学流派的书请高人推荐几本宏观经济学的教科书,要求:1.对西方经济学各大流派的介绍要全面、详尽、有一定深度。(像高鸿业这种就不要推荐了)2.推荐时,请注_百度作业帮
请高人推荐有关西方经济学流派的书请高人推荐几本宏观经济学的教科书,要求:1.对西方经济学各大流派的介绍要全面、详尽、有一定深度。(像高鸿业这种就不要推荐了)2.推荐时,请注
请高人推荐有关西方经济学流派的书请高人推荐几本宏观经济学的教科书,要求:1.对西方经济学各大流派的介绍要全面、详尽、有一定深度。(像高鸿业这种就不要推荐了)2.推荐时,请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次。3.请说明该书的特色及主要内容,也就是推荐理由。谢谢您的回答,如果答案符合上述要求,我还会再赠100大洋。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作 者: 缪一德,杨海涛 主编  出 版 社: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内容简介  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众多,内容庞杂,许多理论十分晦涩难懂,所以本书只能择其主  要流派进行介绍。而且在有限篇幅内如何能较为完整、深入,同时又能准确地阐明各流派  的基本理论观点及最新发展,梳理各流派之间的分歧和争论?这是这门课程和教材普遍面  临的困难任务。本书根据作者2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篇章结构、体系安排、内容取舍  方面都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和努力,以尽可能符合本书编写任务的目标。当然,先行了解和  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学好本课程  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  [编辑本段]目录  绪论  思考题  第一章 凯恩斯经济学  第一节 凯恩斯革命  第二节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第三节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第四节 凯恩斯经济学的历史评价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二章 新古典综合派  第一节 新古典综合派概论  第二节 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经济理论  第三节 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政策主张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三章 新剑桥学派  第一节 新剑桥学派的形成  第二节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理论  第三节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四章 新凯恩斯主义  第一节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概述  第二节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经济理论  第三节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政策主张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五章 非均衡学派  第一节 非均衡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克洛沃和莱荣霍夫德的非均衡理论  第三节 非均衡理论的拓展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六章 货币学派  第一节 货币学派概述  第二节 现代货币数量论  第三节 通货膨胀理论  第四节 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七章 理性预期学派  第一节 理性预期学派概述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八章 供给学派  第一节 供给学派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条件  第二节 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  第三节 里根经济学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九章 弗莱堡学派  第一节 弗莱堡学派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弗莱堡学派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社会市场经济的政策主张  第四节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实践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十章 公共选择学派  第一节 公共选择学派的产生和主要代表人物  第二节 公共选择学派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公共选择学派的经济政策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十一章 新制度经济学派  第一节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形成  第二节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产权理论  第三节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交易费用理论  第四节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十二章 瑞典学派  第一节 瑞典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瑞典学派的主要理论  第三节 瑞典学派的经济政策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十三章 新制度学派  第一节 新制度学派的形成及现状  第二节 新制度学派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新制度学派的主要理论  第四节 国际经济二元结构论和国家干预思想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十四章 激进政治经济学派  第一节 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的形成和主要特征  第二节 激进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流经济学的区别  第三节 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十五章 独立的重要经济思想  第一节 希克斯的重要经济思想  第二节 哈耶克的经济思想  第三节 熊彼特的主要经济理论  第四节 罗斯托的重要经济思想  简要评论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后记  参考文献  /view/2018942.htm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ISBN:  作者:杨培雷编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本书特点:
1.理论的视角——重在剖析其理论
毫无疑问,任何学说都有其特  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种学说的立场往往脱离不了它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但是,如果  把当代西方经济学说的阶级属性任意扩大,往往会忽视其理论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从理论  本身而言,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都有其比较系统的理论,对理论的系统研究,有助  于我们探索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运行机制,深化我们对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
2  .动态的方法——注重追踪理论动向
当代西方经济学各种流派都在发展变化。就凯  恩斯主义而言,20世纪 30年代的凯恩斯经济理论到今天已经经过了几代人的充实、完善  、发展和更新,期间经历了新古典综合派、剑桥学派和2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新凯恩斯主  义,即使当前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仍处在变化和发展之中。生动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变  化要求用动态的理论去诠释,也只早动态的理论,才能指导不断变化中的社会实践。本书  注重跟踪当代经济学理论的变化,以了解当代市场经济的新发展。
3.发展的观点—  —客观而非偏颇的评价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理论需要与时俱进,  然而,理论体系一旦形成往往会落后于时代或部分地落后于时代。因此,我们不能苛求一  个学派的理论在何时何地都是正确和完善的,而关键是要看这一学说在它所处的历史背景  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这一学说对理论思维的贡献以及它可能引致的启迪。  4.借鉴的目的——取长避短的理论汲取
学习的目的在于借鉴,在某种意义上,  由于西方的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对市场经济的研究“源远流长”,当代西方经济  学流派是基于丰厚的理论土壤和发达的市场经济的现实社会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理论之花,  朵来争艳。从中汲取些什么来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我们研究西方经济学派的最  终目的。  目录:  前 言/1  第一章 导论:西方经济学流派的源流/1  第一节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西方经济学说/2  第二节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西方经济学说--重商主义/9  第三节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西方经济学说/15  第四节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学说与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形成/53  第二章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 上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63  第一节 凯恩斯及其经济理论与研究方法/63  第二节 凯恩斯的主要经济理论/68  第三节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主张/88  第三章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 中 --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93  第一节 两个剑桥之争/93  第二节 新古典综合派/101  第三节 新剑桥学派/131  第四章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 下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142  第一节 新凯恩斯主义概略/142  第二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147  第三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162  第五章 货币学派/167  第一节 货币学派的思想渊源和基本思想/167  第二节 现代货币学派的基本理论/171  第三节 现代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187  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学派的简要评议/194  第六章 理性预期学派/199  第一节 理性预期学派的产生和发展/199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01  第三节 一般预期及其三种类型/203  第四节 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206  第五节 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216  第六节 对理性预期学派的评价/217  第七章 供给学派/220  第一节 供给学派的兴起/221  第二节 供给学派的基本经济理论/224  第三节 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240  第四节 供给学派的经济实践及其影响/246  第五节 对供给学派的简要评价/254  第八章 新制度学派/257  第一节 新制度学派的产生和发展/257  第二节 新制度学派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260  第三节 新制度学派的主要理论/264  第四节 新制度学派的政策主张/277  第五节 新制度学派的新发展/279  第六节 对新制度学派的简要评价/284  第九章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289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概述/289  第二节 伦敦学派的经济理论及政策主张/294  第三节 德国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经济理论. 政策主张及实践/312  第四节 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简要评价/324  第十章 福利经济学派/331  第一节 福利经济学派的形成与发展/331  第二节 旧福利经济学/335  第三节 新福利经济学/342  第四节 相对福利学说/357  第五节 福利经济学派的政策主张/360  第六节 对福利经济学派的简要评价/366  第十一章 比较经济学派/369  第一节 比较经济学派的产生和发展/369  第二节 比较经济学派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376  第三节 比较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379  第十二章 发展经济学派/398  第一节 发展经济学的生成背景. 研究对象. 兴起与演变/398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409  第三节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Ⅰ --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增长问题/455  第四节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Ⅱ --经济发展中的结构优化问题/480  第五节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Ⅲ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497  第六节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Ⅳ --经济发展中的宏观政策与管理/508  第十三章 西方行为科学学派/5ll  第一节 行为科学学派的形成和发展/511  第二节 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520  第三节 行为科学在西方管理中的应用/536  第四节 对行为科学的简单评价/54l  第十四章 激进经济学派/543  第一节 激进经济学派概述/544  第二节 激进经济学派的主要思想/553  第三节 对激进经济学的简要评价/568  第十五章 东欧国家转型经济学派/572  第一节 东欧国家和俄罗斯转型经济学派的形成背景/572  第二节 东欧国家转型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理论及其政策主张/573  第三节 东欧国家转型经济学派的实践:东欧国家经济改革/594  第四节 前苏联. 俄罗斯经济转型思想与实践/598  第五节 对转型经济学派的简要评价/602  参考文献/606
明确自己方向,在有目的的选择学习.
《经济学》 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合著 华夏出版社出版 第十六版 内容详尽系统(有微观经济学部分)比高鸿业的更全面详尽有深度,但也不是很深,内容太多了,不好说,总之只要高鸿业有的他都有,我觉得挺好
此外,曼昆的也不错,比萨缪尔森的更通俗易懂,一般考研都用曼昆的,(我只见过曼昆英文版的,没看过中文版的)你还是去书店具体看看吧,自己选...
书名:《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三版)》编著:蒋自强\史晋川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介绍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评析当代西方经济学思潮的通俗著作,内容所涉及的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迄至90年代的西方经济理论。本书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来评析、表达西方经济学艰深的逻辑内涵和丰富的内容,将学术著作与实用教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作者的一次大胆尝试。 ...
1.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 编者:范家骧 刘文忻
特色:本书为《宏观经济学卷》,它论述有关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以及新凯恩斯经济学的著作。本书中收进其代表人物卢卡斯、费尔普斯、巴罗、萨金特、布坎南、斯蒂格里茨等人的著作。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2.国富论作者:(英)亚当·斯密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特征是什么_百度作业帮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特征是什么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特征是什么
新古典经济学  ★对应于早期的,俗称: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  ★对应于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俗称:新古典派经济学第二代(New Classical Economics)  ★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流派即: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  ★以及20世纪末开始的第四次“整合”  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 (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 “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  “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据此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  “预期革命”的演绎逻辑是,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总需求曲线完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所以他们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因而不仅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  新古典经济学是19世纪70年代由“边际革命”开始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学流派.它在继承古典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的同时,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以需求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核心的分析.新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后,代替了古典经济学成为当时经济理论的主流.新古典学派主要包括奥地利学派、洛桑学派、剑桥学派.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理解经济现象的一个根本基础,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买主面对一批不同价格时所采取的购买行为、市场参与者对价格的反应、各种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最佳配置等各种经济问题.  第二代新古典派经济学  新古典派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在对以往新古典派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进行细化,而于1970年代形成的学派.其理论框架由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失业率假说组成.该学派主张市场经济能自动解决失业、不景气等问题,而政府主导的稳定政策没有任何效果.在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两难问题不仅在长期,短期也不存在这一点上,与货币主义不同.  该学派有时也因为其对理性预期的注重为特征称之为理性预期学派,但是不能算正式的学派称呼.  新兴古典经济学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非线性规划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被新古典经济学遗弃的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精彩经济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现代分析工具复活古典经济学的思潮.比如,他们以个人专业化水平的决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进为基础,重新阐述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国际贸易原因的论述.他们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学的寻找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建立起宏观经济增长的微观模型;他们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多种经济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学问”的定义,改变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其主要任务是对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杨小凯等人提出的新学说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这个流派被称为“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  第四次“整合”  此外,西方主流经济学在20世纪末,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和标志,又开始了第四次“整合”.新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简述_张俊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新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简述_张俊勇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经济学流派新古典综合派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经济学流派新古典综合派
新​古​典​综​合​派
大小:1.9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新古典经济学_百度百科
新古典经济学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新古典经济学,对应于早期的,俗称:第一代(NeoclassicalEconomics);对应于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俗称:新古典派经济学第二代(NewClassicalEconomics);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流派即:(NewClassicalEconomics);以及20世纪末开始的第四次综合。
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
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中经大卫·李嘉图、、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
(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经济学历经了、革命和等三次大的革命性变革,形成了包括和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它科学地指出,与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或的市场模式。他们运用,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等,从而完成了的革命。
使得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和宏观经济
新古典经济学图形
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完成理论创新包括:从根本上推翻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他科学地指出,在通常情况下,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灵活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因素。据此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采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
理性预期革命以卢卡斯为代表,又称“”。它开启了微、宏经济学相互融合的进程。演绎逻辑是,产量等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的变化可以导致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总需求
新古典经济学
曲线完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所以他们科学地指出,从的角度看,政府干预经济的是无效的,因而不仅存在,也存在。
第二代新古典派经济学
(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在对以往新古典派经济学(Neoclas
新古典经济学 书籍
sical Economics)进行细化,而于1970年代形成的学派。其理论框架由假说和组成。该学派主张能自动解决失业、不景气等问题,而政府主导的稳定政策没有任何效果。在失业和的两难问题不仅在长期,短期也不存在这一点上,与货币主义不同。
该学派有时也因为其对理性预期的注重为特征称之为,但是不能算正式的学派称呼。
新兴古典经济学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非线性规划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被新古典经济学遗弃的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的精彩经济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现代分析工具复活古典经济学的思潮。比如,他们以个人专业化水平的决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进为基础,重新阐述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国际贸易原因的论述。他们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学的寻找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建立起宏观经济增长的微观模型;他们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多种经济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学问”的定义,改变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
新古典经济学
动中的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其主要任务是对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杨小凯等人提出的新学说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这个流派被称为“”(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
第四次综合
此外,在20世纪末,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和标志,又开始了第四次综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论创新在于:一是将的表述直接奠定于扎实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对《经济学》的超越;二是加强对信息问题、激励问题、道德问题、问题等新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新成果和新发展;三是进一步注重政府干预经济的积极作用,依靠政府的依法调控,就能实现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正当古典经济学的危机即将来临之际,有人猛然醒悟:以前的经济理论只强调了生产和成本,却忽视了效用和需求。因此,经济学的大树分出了枝干:一个枝干是以马克思为杰出代表,继续沿着这条线索,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洞察力,赤裸裸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剥削性质,并成为号召广大无产阶级投身革命,推翻的强大动力,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对于这些理论,大家要比较熟悉一些,这里就不多费篇幅。
另一个枝干就是通过对需求和效用的认识,建立在边际效用论和基础上的新古典主义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
萨伊(年),法国人,他与英国的李嘉图是同时代的人,但他们对斯密学说的态度截然不同,斯密的包含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二是商品的价值又是这个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得和支配的劳动决定的,在此基础上,斯密进一步指出,这种购买到的能支配劳动的生产物,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除工人应得的工资外,还要给以利润,给地主以,因此得出价值由三种收入构成。李嘉图继承了前者,提出了劳动时间决定的观点,成为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基石。而萨伊则继承了后者,重点从即价格的角度来分析,科学地指出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它的效用”,并科学地指出商品的效用是由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创造的。以生产三要素理论为基础,萨伊进一步创立了“三个统一体”的分配理论(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和“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市场理论(即在中影响巨大的“”)。这一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影响十分巨大,长达一百多年时间,作为的理论基础,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取代,其大致意思是:商品供给恒等于生产者的;生产者的货币收入恒等于他们的货币支出,货币支出必然引出商品需求。因此,商品供给等于商品需求,国民经济会自动实现均衡。
马尔萨斯(1766——1834年),英国人,牧师,后因结婚而失去神职,成为教授。人们都知道马尔萨斯是著名的人口理论学家,但其实他后来主要由人口理论转到研究经济学。这里分别简单介绍一下他的人口理论和。
关于人口理论。可以用龟兔赛跑的寓言来理解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他说,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食物的增长只有按算术级数,而且因为,土地上的食物产量增长会起来越慢,就象一只慢慢爬行的乌龟;而人口的增长是成几何级数(1, 2,4,8,……),就象一只狂奔不止的兔子,因此,人类社会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因人口过剩而导致的失业和贫困,马尔萨斯提出的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残忍的。他说:“一个出生在已被占有了的世界上的人,如果他不能从他父母那里获得衣食,社会又不需要他的劳动,那么他就没有权利要求最小量的食物,在大自然这个盛大的筵席上,是没有他的座位的,大自然要叫他离开”。这就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人类的体现。因此,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一问世就受到不少人的指责和抨击。中国在正需要控制人口的时候把马尔萨斯划入了“敌人”的阵营,自然不能接受他的理论,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便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关于。对于马尔萨斯在经济学界的成名,流传有一段故事。马尔萨斯和李嘉图是同时代的英国人,当时,李嘉图是经济学界的泰斗,但到晚年,他突然发现了自己理论中间存在着矛盾(即我前面已提到过的“和利润的矛盾”及“价值规律与矛盾”),又不便于推翻自己的理论,成天忧心忡忡,后来他想到马尔萨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谁知马尔萨斯很快就用化名把这个矛盾揭穿,李嘉图一气之下死了。这时候,马尔萨斯又站出来承认那篇文章是他写的,一夜之间,马尔萨斯成名了,可后来李嘉图的学生在整理他的资料时,发现了李嘉图的日记正好记了他找到马尔萨斯的事情,又引来一些人对马尔萨斯人品的攻击。马克思批评马尔萨斯是个“小人”。马尔萨斯的理论主要是针对李嘉图
新古典经济学
理论上的矛盾,从而否定了劳动,并提出了不足的理论(这一理论成为后来理论基础)。
约翰.穆勒
约翰.穆勒(年),英国人,他是从古典主义向新古典主义过渡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说是综合性的折衷主义体系,其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是自出现以来的第一本流行的教科书,其流行时间为1848年—1890年,大致相当于马克思定居伦敦的时期。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位既没有杰出经济学观点而又不得不令人关注的人物。
1870年前后,新古典学派正式与古典经济学决裂,响亮地提出了“理论”和“”,为经济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下面两位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庞巴维克(年),奥地利人,的代表人物,该学派是以为基础,故又被称为。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 “”这个词,人们一般都理解为“增加的”或“额外的”的意思,比如你吃第二块面包时会得到一个与吃第一块不同的效用,这个增加的效用就称作“”。庞巴维克的经济学说主要包括边际效用论和时差利息论。
关于边际效用论。这一理论有三个要点:
第一,一种物品是否有价值,取决于对物品的主观评价。
第二,对物品的价值的主观评价是以物品的稀少性为条件的。
第三,物品的最终价值是由它的边际效用量来决定的,他指出,最不重要的需要的效用即边际效用。根据上述三个条件,他得到结论是“物品的数量和物品的价值成反比,市场上同类商品数量越多,则价值越小,反之亦然。”
关于时差利息论。他这里的利息包括了资本的利息,土地以及利润等,他把物品区分为“现在物品”和“将来物品”,并提出现在物品与未来物品由于所处时间不同,它们的价值便有差别,并且“现在的物品通常比同一种和同一数量的未来物品更有价值”。这一理论就是现在理财学中“”的理论基础。
(年),英国人。[1]
马歇尔可以称得上新古典学派的标志性代表人物,他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成为界的第二本教科书。他在这本书中,将古典经济学、马尔萨斯和萨伊的学说、约翰.穆勒的学说以及庞巴维克为代表的、为代表的数理学派、瓦尔拉为代表的等的理论兼收并蓄,集中了其中的所有精华,在融合了、生产费用理论、理论、等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为核心的完整的经济学体系,从而建立了的完整体系,至今仍占据主要地位,后面介绍的微观经济学的基本体系和理论都源于此。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和分配理论。
关于均衡价格论。他运用边际效用理论说明了和,即“需求数量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加,随着价格上涨而减少”,又运用边际生产费用理论说明了和,即“供给与需求相反,价格高则供给多,价格低供给少”,最后,他把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结合起来形成规律,即“当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相一致时,和供给量也相一致,就会形成均衡价格”,他还分别用曲线图予以说明。
关于分配理论。在的基础上,确立了的理论,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取决于各自的均衡价格,这些生产要素归劳动、土地、资本、企业组织的所有者。[2]
第一,它扬弃了新古典的概念,而用经济来表征生产条件。
第二,它没有纯消费者与企业的绝对分离,而新古典框架则是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绝然两分。
第三,在中,对经济组织的拓扑性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如果初次接触新兴古典经济学,则恐怕难以理解这种新的分析框架之于经济学的含义,从而也就难以切身感受其魅力。让我们从这样一个问题开始: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新的分析框架?答案很简单,新古典分析框架的一些缺陷限制了经济学的发展。如果我们空泛地讨论新古典分析框架的缺陷,恐怕难以令人信服。1977)、(Krugman,1979)以及福济塔-克鲁格曼(FujitaandKrugman,1995)等人的模型为例,看看新古典分析框架究竟缺陷何在,以及新兴古典分析框架又如何克服这些缺陷。
有一个非常大气的分析框架,此框架能将的各个流派尽收囊中,从而整合成一个新的经济学主流学派。同新古典经济学相比,新兴古典分析框架有如下特征。
大家公认,迪克特、斯蒂格利茨、等人的理论对新贸易和的形成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他们的模型改变了过去增长模型中关于递减或总的假定,引入了的假定,使增长理论的解释力大大提高。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在1970年代以后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尽管如此,他们的理论却面临如下困境。
第一,他们关于经济增长等现象“当且仅当”厂商平均规模扩大时才能发生的预见与现实不符。
在他们看来,厂商规模之所以扩大,是因为存在无止境的,而厂商规模决不可能变小,因为这意味着。但是,OECD国家、亚洲(地区)以及中国的经验证据(参见,2000:《厂商规模无关论:理论与经验证据》)却显示,厂商平均规模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小,总体呈倒U型变化趋势。无疑,递增报酬现象是经济增长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情节,但正如阿伦·在他著名论文(1928)中指出,递增报酬的实现机制是分工与,是对分工与专业化经济的一个错误描述。
第二,在他们的模型中,企业只是一个“黑箱”,企业为什么出现以及企业制度本身的经济含义则不能被解释,对现代商业社会中种种有趣的“新发展现象”,如企业规模变小、生产外包、合约出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贴牌(OEM)生产、电子商务等等,则更是无从解释。他们的框架无法将企业制度内生,如果要内生企业制度,则他们所有的结论都会随之改变;而如果没有先天就存在的企业,他们模型中所有的故事又都不会发生。
第三,在他们模型中没有实质性的含义,企业规模扩大等现象皆不存在交易成本。而经济学之所以在1970年代后解释力有了质的提高,以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将交易费用引入经济分析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那么,能不能在不改变分析框架的前提下,对这些理论进行修正,从而走出上述困境?、达斯格普特等人和国家研究委员会(参见C。Jones,1995a,b,1996;Dasgupta,1995;NationalResearchCouncil,1986)的做法或许对我们有一些启发。他们在发现否定R&D等新内生增长模型的经验证据后,提出了在原有框架内进行改进的方案。琼斯(C。Jones,1995),杨(AlwynYoung,1998)和托姆(Segerstrom,1998)建议了几种方法来避免R&D模型中的第V类(研究与开发投入)规模效应。但是,琼斯自己也承认,“这种改进后的模型也是不完善的,因为它又产生了人口(第I类)”。而新古典模型中如果缺少了规模效应,则内生增长就不会再出现。这些经验研究表明,新古典内生增长模型并没有对经济增长背后的驱动机制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Jones,1995a,pp。508-509)。将递增报酬归于,而规模经济的来源对它又是一个不解之谜。
如果仔细读过斯密的、1928年发表在TheEconomicJournal上的“递增报酬与经济进步”,以及1951年发表的“限制分工”等经典文献,我们就能理解为何斯密-杨格定理被称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定理。经济增长中的递增报酬并非来源于规模经济,而是来自于分工和专业化经济。经济是一个比规模经济恰当得多的概念。迪克特和斯蒂格利茨、等人模型的缺陷在于分析框架,只有在分析框架上进行改进,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其局限。不幸地是,规模经济的概念由于更接近人们的直观,而且符合人们力图改造世界的决心,以致于误导了很多经济学家。如果用专业化经济替代,我们就不需再求助漏洞百出的规模经济概念来产生递增报酬。
理论实践结合
可见,以斯密分工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经济思想更能解释我们周围的经济现实。但是,仅有分工理论还不够,斯密的分工理论中没有。如果我们不幸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之中,那如何才能演进到一个以企业制度为特征的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呢?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出现了。他说,分工不足以产生企业,因为市场的功能就是组织分工;对风险的厌恶也不足以产生企业,因为保险市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企业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节省。(1983)则进一步指出,企业的出现是因为劳动力交易费用低于产品交易费用的结果。但是,科斯等人的中却没有直接的经济增长含义。而贯通斯密、、和张五常等人理论的,则正是杨小凯等人。他们将分析框架建立在以个人自利决策交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在模型中引入交易费用,同时内生出企业制度、经济增长、递增报酬、厂商规模等现象,从而彻底克服了中的上述缺陷。他们的模型将企业制度在分工中内生,在中直接注入了经济增长的含义。这样,一个新的理论通途就开辟出来了。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智库百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框架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