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消耗库存再购买新原料,请问这句话体现了鲁滨孙用英...

(1)①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段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标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②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重视民生问题,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从而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2)①运用经济手段,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量,利用利率税收杠杆和地价政策调动房价。②运用行政手段,通过限购,抑制不合理需求。③运用法律手段,打击市场违规行为,抑制投机性购房。(1)政治生活主观题,从为什么角度分析,但是要注意主体是党,我们需要从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本质等角度结合材料分析;(2)从市场经济角度,分析政府如何做,我们主要是从宏观调控的知识进行分析,要主要结合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角度进行分析。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2011届福建省泉州外国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政治卷
题型:综合题
(4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变化情况年&&&份1978年1990年1994年1996年2005年2009年基尼系数0.180.340.370.4240.45约0.46注:基尼系数是反映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低于0.3为过分平均状态,0.3—0.4属于正常合理区间,大于0.4表明收入差距过大。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材料二:日至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要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1)从经济生活角度谈一谈怎样解决材料一、二中反映出的中国社会的公平问题。(12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政党的有关知识,分析党中央关注民生、关注中国社会公平问题的原因。(9分)材料三: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组织力量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为年。为更好地体现民意,集中民智,编制出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反映时代特点,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十二五”规划,我们真诚地希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踊跃提意见,谈建议,为贯彻落实好中央《建议》精神、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出谋划策。 (3)请考生在A.B.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填涂作答的题号。A.作为公民,你认为应如何有序地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献计献策?(9分)B.假如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在“十二五”规划方面应如何履职?(9分)材料四: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200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强调加强国家间的沟通,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坚定地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维护共同利益,敦促发达国家切实履行承诺和义务,增强互信,力促会议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18日,中国政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参加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声明: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4)依据材料四回答: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做法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12分)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继社会制度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之后,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三次重大抉择。围绕这一主题,同学们分组进行研究。第一组同学研究“更加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过研究,大家形成了几点共识。(1)作为小组发言人,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完成下表格式报告。 共&&&&识《经济生活》知识①必须重视居民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依据:②发展生产是促进消费的根本途径依据:③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促进消费的重要环节依据:④政府在改革收入分配上要充分发挥作用必要性:⑤消除居民后顾之忧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条件措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举例)材料二&由于多方面原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偏低,消费不足,说到底有三个原因:一是“没钱花”,居民收入及财富分配都存在问题;二是“不敢花”,凡大民生问题,包括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仍未臻完善,抑制了人们在一般消费支出上的积极性;三是“有钱花不掉”,自己想要的消费品、想要的服务,社会上没有,或者不方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2)请你结合上述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就如何使居民“有钱花”、“敢花钱”、“花掉钱”提出你的建议。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浙江杭州十四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政治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浙江在家电“以旧换新”上成绩喜人。截至日,浙江省总共回收旧家电543.71万台,销售新家电达到197.01亿元。为广泛宣传和推广“以旧换新”政策,更好地提振内需,推动家电产业健康发展,从2011年第二季度开始,浙江计划在该省范围内开展“家电百镇社区巡展”活动,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实惠。(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生产与消费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浙江省“以旧换新”政策的经济意义。(6分)(2)家电的“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实施离不开财政的有力支撑。有人认为,财政政策在浙江省经济运行中起基础性作用。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此作简要评析(7分)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云南大理宾川四中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作为建国60周年庆典背景的“组字方阵”由8万名中小学生组成,共表演了41幅文字图画、49次变化背景,相当于50万人次的动作,要求不能出现一次失误。为确保表演成功,指挥系统有三道“保险”,即两套电子系统和5 000个无线耳麦,如果出现问题,指挥人员可利用系统查询到具体位置,精确到人。正是凭着8万表演人员的默契配合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我们才享受到了这样一场视觉盛宴。用生活与哲学的联系观分析“组字方阵”翻花表演取得成功的原因。(& 12分& )
科目:高中政治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太平天国的“无处不均匀”和康有为的《大同书》,至建国后的人民公社、“大锅饭”,都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平均”的文化基因。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阶级社会,极端贫困的人们企盼平均分享财富,企盼有尊严的生活,这种思想对摧毁和瓦解封建制度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今天对我们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仍有启示和警示意义。
(1)材料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什么文化形式?简述这种形式的作用。(4分)
(2)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种传统文化。(10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苏联、英国承认新中国的含义是否相同指出英国承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英国承认新中国在当时对中英两国分别有怎样的影响 _材料分析试题_历史学科_河南文科豫文网-河南省文科学科专业网站
&&&&&&&&&&&&&&&&&&&&&&&&&
河南文科网是河南省文科专业网站,欢迎您的访问!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_&&_&&_&&_&正文
苏联、英国承认新中国的含义是否相同指出英国承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英国承认新中国在当时对中英两国分别有怎样的影响
作者: 文章来源:高考历史 点击数:2605 更新时间: 9:04:45 | 【字体: 】
核心提示: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承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6分)英国承认新中国在当时对中英两国分别有怎样的影响。(2)材料二表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是什么?(2分)主要原因有哪些?(3)材料一、二中,苏联、英国承认新中国的含...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7分)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英国政府不能漠视中国人民的政府已有效地控制了中国大陆这一事实,英国在华实际利益超过了任何其他西方国家,……12月以后,缅甸、、巴基斯坦三个英联邦成员国接连宣布承认新中国,英国迫于形势压力,终于在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郑启荣、孙洁琬《试论1945――1954年英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材料二: 1948年5月,斯大林对即将派往中国解放区的苏联专家小组组长说:“我们当然要向新中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两国沿着相同的道路前进,那么,就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是有保障的。因此,对于援助中国共产党人我们不能吝惜自己的努力。”&&&&&&&&&&&&&&&&&&&&&&&&&&&&&&&&&& ――伍修权《在部八年的经历》&&& 材料三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了中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全部合作,确认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有效期为30年。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期满后,不再延长。&&&&&&&&&&&&&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承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6分)英国承认新中国在当时对中英两国分别有怎样的影响。(4分)(2)材料二表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是什么?(2分)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3)材料一、二中,苏联、英国承认新中国的含义是否相同,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5分)(4)材料三中,1980年全国人大废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表明新时期我国奉行了什么外交政策?(2分)总结中国对外关系史,你认为对当今我国制定外交政策有哪些历史启示?(4分)
(1)原因:国内舆论的压力;英国在华利益的驱使;英联邦出现分裂趋势的威胁。(6分)影响:对中国:有利于利用香港这一对外窗口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打破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有利于发展与民族独立国家的外交关系。(2分)对英国:有利于香港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试图挑拨中苏关系,分裂社会主义阵营。(2分)(2)态度:对中国革命采取支持态度。(2分)原因:美苏开始,蒋介石采取亲美政策,中共取得革命胜利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壮大。(4分)(3)不相同。(1分) 说明:苏联承认即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英国只是法理上承认了新中国的实际控制权,不等于承认新中国的政治制度,英国在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上追随美国就是明证。(4分)&&& 政策:表明我国奉行了对外关系中的不结盟政策。(2分)&&& 启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以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为亲疏标准等。(4分)
文章录入:乐溪&&&&责任编辑:luxu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句话体现了鲁滨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