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商银行理财产品品怎样提前中断?

您好, []|
全部 沪深 港股 基金 美股
民生银行推出非凡资产管理(增利型)理财产品
1、 产品名称:“非凡资产管理(增利型)”理财产品050期2、 投资币种:人民币3、 产品类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4、 投资标的:本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但不限于债券市场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央行票据、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债券回购、货币市场存拆放交易、银行存款、银行承兑汇票、信托计划或投资于以上投资品种的他行理财产品等。 5、 产品形式:本产品为持续运作的具有固定投资周期的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在产品存续期间,客户可以在每个认购期内购买本理财产品,并在认购期结束后的投资周期内参与理财产品投资。在投资周期内投资者不得提前赎回本理财产品,在投资周期结束后,客户获得理财本金及损益。6、 产品要素:认购期:日&#年7月12日(D7款(网银专属) 、D7高款、D7尊款、D14款(网银专属)、D14高款、D14尊款、M1款(网银专属)、M1高款、M1尊款、M3款、M3高款、M3尊款);认购期:日&#年7月14日(M2款、M2高款、M2尊款、M2尊款(特)、M5款、M5尊款)种类 期限 预期最高 年化收益率 计息 天数 投资周期结束日 理财金额 D7 款 ( 网银专属 ) 7 天 3.05% 7 2010 年 7 月 20 日 5 万元起 1 万元递增 D14 款 ( 网银专属 ) 14 天 3.05% 14 2010 年 7 月 27 日 M1 款 ( 网银专属 ) 1 个月 3% 30 2010 年 8 月 12 日 M2 款 2 个月 3% 61 2010 年 9 月 14 日 M3 款 3 个月 3.15% 91 2010 年 10 月 12 日 M5 款 5 个月 3.35% 152 2010 年 12 月 14 日 M12 款 12 个月 3.7% 364 2011 年 7 月 12 日 D7 高款 7 天 3% 7 2010 年 7 月 20 日 20 万元起 1 万元递增 D14 高款 14 天 3% 14 2010 年 7 月 27 日 M1 高款 1 个月 3% 30 2010 年 8 月 12 日 M2 高款 2 个月 3.1% 61 2010 年 9 月 14 日 M3 高款 3 个月 3.25% 91 2010 年 10 月 12 日 D7 尊款 7 天 3.1% 7 2010 年 7 月 20 日 100 万元起 1 万元递增 D14 尊款 14 天 3.1% 14 2010 年 7 月 27 日 M1 尊款 1 个月 3.1% 30 2010 年 8 月 12 日 M2 尊款 2 个月 3.2% 61 2010 年 9 月 14 日 M3 尊款 3 个月 3.35% 91 2010 年 10 月 12 日 M5 尊款 5 个月 3.5% 152 2010 年 12 月 14 日 M2 尊款 ( 特 ) 2 个月 3.35% 61 2010 年 9 月 14 日 1000 万元起 1 万元递增 收益测算:在不出现风险揭示书所述风险的情况下,购买本理财产品的客户在投资周期结束后将获得理财本金及投资收益,理财收益的计算公式如下:理财收益=(该期理财产品实际投资收益率-交易费用率-银行管理费率(如有))×投资周期天数÷365×客户的理财本金其中:理财收益率=该期理财产品实际投资收益率-交易费用率-银行管理费率(如有),以银行在投资周期开始前公布的预期最高收益率为上限。风险提示: (1)信用风险:理财产品所投资产的发行主体未能按期全部兑付本息;信托计划项下信托公司违约;信托计划项下借款人或融资主体违约;其它交易对手违约,将造成客户无法按照最高预期年化投资收益率取得理财收益的风险,甚至理财本金损失;(2)市场风险:如果人民币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并导致本理财产品所投资产的收益率大幅下跌,则可能造成客户本金及收益遭受损失;如果物价指数上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低于通货膨胀率,造成客户投资理财产品获得的实际收益率为负的风险;(3)政策风险:因法规、规章或政策的原因,对本理财产品的本金及收益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4)流动性风险:本理财产品的每个投资周期内,投资者不得对本产品进行提前赎回;(5)提前终止的再投资风险:如银行行使提前终止权将导致理财实际期限小于合同约定理财期限,可能致使客户本金及收益遭受损失,并面临再投资风险;(6)信息传递风险:银行按照有关信息披露条款的约定,发布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公告。客户应根据信息披露条款的约定主动、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如果客户未及时查询,或由于通讯故障、系统故障以及其他不可抗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客户无法及时了解产品信息,因此而产生的责任和风险由客户自行承担;(7)不可抗力风险:指由于自然灾害、战争、重大政治事件等不可抗力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意外事件可能致使理财产品面临损失的任何风险。本产品□仅适合有投资经验客户投资 ■适合有投资经验客户及无投资经验客户投资产品收益及风险示例:例如某客户认购了20万元“非凡资产管理(增利型)”M2高款理财产品,银行公布的产品在该投资周期内的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1%(年率),产品投资周期为61天。则客户在该投资周期结束后的3个工作日内将获得全部本金,同时在实现了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的情况下,客户获得的收益计算情况如下:理财收益=200,000×3.1%÷365×61=1036.16元在投资周期内,如果出现了《“非凡资产管理(增利型)”理财产品风险揭示书》中所列示的风险,则本理财产品可能无法实现事先公布的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甚至发生客户的理财本金损失,此时银行将按照对理财产品所投资产进行处置与变现后的余额向客户进行分配。但在此种情形下,理财产品保留向发生信用风险的资产发行主体进行追偿的法定权利,若这些权利在未来得以实现,在扣除相关费用后,将继续向客户进行清偿。在客户实际收益未达到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的情况下,银行不收取管理费。咨询投诉电话客户服务中心24小时咨询投诉电话:95568爱心提示请提前作汇款或取款准备,以免发生资金不到账,错过本期购买时机。本期理财产品可在网点柜台和网上银行同期进行购买。注:此宣传单页不构成理财产品的法律要约,一切以理财产品交易合同条款为准,最终解释权归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责任编辑:cindyzheng]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财经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财经视频高清大片
新闻排行数码汽车科技财经
Copyright & 1998 - 2014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请问现在各大银行推出的短期或长期的银行理财产品,有什么风险吗?怎么区别保险类理财产品呢?起点是多少_百度知道
请问现在各大银行推出的短期或长期的银行理财产品,有什么风险吗?怎么区别保险类理财产品呢?起点是多少
都那些行有,能过详些细最好~~~谢谢了!!!
提问者采纳
除了基金、股票这些。长期的银行理财产品一般都是保险产品。如楼上解释的一样。保险类理财产品一般周期相对长,和其他产品比较,收益性不如基金股票,但是不具有风险性。是保本增值的。直观的区别法就是,你去银行存钱,如果有工作人员主动搭讪,并且跟你说一年存多少,存多少年,你能拿到多少钱,要比存银行定期划算的,一般推销的就是保险理财产品。我的建议是,如果需要保险理财产品,最好是到保险公司买,找专业的代理人,避免在银行被忽悠。最近关注百度知道,发现很多人都被银行卖理财产品的给忽悠了,甚至包括年龄很大的人。这个影响很不好,最重要的是,如果退保,自己的利益会有损失。所以在买理财产品前,一定要弄清楚什么是保险,什么是理财保险。
您说的对,我就是不知道要怎样分得清,请你指教。“工作人员主动搭讪,并且跟你说一年存多少,存多少年,你能拿到多少钱,要比存银行定期划算的,一般推销的就是保险理财产品。”这种可以买吗?
可以买啊。但是你要弄清楚,保险和银行存钱是不同的。保险一旦签合同了,必须每年都存当初约定的固定数额,不能中断,本金也一般不能快速返还,需耐心等待。如果是性急的,就想几年就把本金取回来,最后也不管合同是怎么说的,就提前终止了合同。最后受损失的还是自己。还有也不要把理财保险想的和股票房产这些投资一样高,各自有各自的优点。要仔细读下保险条款,不要工作人员说什么就信什么,要看到有法律效力的文字说明。我的个人建议是专业的事找专业的人办,毕竟银行是办理银行业务的。保险公司才是专门从事保险业务的。
太平人寿理财经理
人寿险、意外保险、房屋保险、旅游保险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债券类、票据类、信贷类、同业类的银行理财产品一般没啥风险,基金类、股票类、外汇类的风险较大。保险类产品一般都是和保险公司签合同的,要注意合同中乙方是不是银行。理财产品的起点不同。有3万、5万,也有10万、20万,还有50万、100万、300万的。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交通银行等理财产品较为丰富,收益较高。但有时有的银行会推出单个收益高的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的类型有:货币型、债券型、混合型、股票型等,产品风险依次增加。银行短期理财产品一般起点:5万元,每家银行针对VIP客户推出的理财产品起点一般会更高:10万以上。稳健型投资者,一般可以选择货币型、债券型产品,积极型投资者则可以适当配置货币型、债券型产品,作为短期理财产品的选择,同时选择部分股票型的理财产品。
国泰君安证券
丰富的短中长期理财产品财富管理产品线:现金管理产品
1天期到期年收益率2.0-2.5%
货币型集合理财
现年化收益率4.5%-5%左右
债券型集合理财
现年化收益率6%左右
预期年化收益率5%-7.5%
债券型集合理财
预期年化收益率5%-10%,
套利型集合理财
预期年化收益率8%-10%
专户理财,定向资产管理
预期年化收益率8%-24%
基金定投、阳光私募、信托理财等!
国泰君安证券网上预约开户、国泰君安证券理财产品咨询。
国泰君安证券上海虹桥路营业部,专注一站式财富管理:
浏览个人空间或百度“国泰君安江川海”专注财富管理!
银行理财产品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7月24日的经济观察报登了民生银行的一个人民币理财产品广告。有两种投资方案:一种是以五万元为起点,预期一年期收益为2.88%的一个方案,另一种则是以二十万元为起点的,预期一年收益为3.02%的方案. 这两个方案又以购买时间和计息日不同,又划为两种方案,而且相差时间不是很长,一个发售期为2006年的7月24日到2006年的7月30日,计息时间从2006年的8月2日算起,另一个发售期为日到日,计息时间是从2006年的7月28日算起.一种有国有商业银行提供担保,一种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提供后续贷款支持,不知道这个有和区别?     
在目前一年期的贷款利息为2.25%的情况下,市场疯传央行要加息0.25%或0.5%,还有说要加息3%的情况下,买这种金融理财产品划算吗?难道民生银行没有专业人士还是欺付民间没有金融专业人士?在人民币加息日间高涨的今天竟然推出这种产品,真的让人掉眼镜.    
而且在她的风险提示里说:借款人未能按期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并且担保人未能履行担保义务或后续贷款方不能按时提供备用贷款,所导致本产品资产损失的风险.不知道这里的本产品资产风险损失是指理财金额还是指预期年收益率?  
跟一年期的储蓄相比,不的提前支取和质押.这是所有民营银行理财产品中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一条,说明民营银行的现金流确实是个大问题.    而去年民生银行的理财产品,十万+80美元的6个月的年预期收益率则为3.75%,而且是保本型理财产品.不知道去年买这款产品的人是否赚钱了?如果购买人赚钱了,银行肯定也赚钱了,银行赚钱了,没有道理要把预期年收益率降下来呀?只有银行没有赚到钱才会把年收益率降下来,如果银行没有赚到钱,民生银行才推出这种鸡肋理财产品出来套公众的钱,如果加息0.25%,一年期的定期就是2.5%,加0.5%就是2.75%,加3%就是5.25%,在今天加息声浪高涨的时候,这种理财产品有优势吗?难道民生银行的专业理财师就这点水平也敢出来混饭吃?    
难道民生银行有内幕消息?知道央行今年不会加息?我觉得不太可能,因为据以往的经验看,民营银行一推理财产品,央行就加息,使的民营银行的理财产品变成一个圈钱工具.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民生董事换局事件中的描述,民生银行的出色营运表现仍然大大超出他们的预期,现每一年赢利达数十亿元,当初股东们的原始投资,均已经膨胀了10倍不止.  
我们都知道中国银行的赢利方式仍然是靠赚取存贷款之间的利差,  但我们来看民生银行贷款给他自己的股东,先不说自己的股东在自己的银行里贷款合不合法和合不合规矩,但就说他的贷款利息,民生银行贷给自己股东的贷款利率会跟贷给一般的客户的贷款利率是一样吗?高于一般的客户的贷款利率是不可能的,我们就不去讨论了,否者谁还会拼死拼活的去开银行,如果这点好处都没有,我看他们的股东也就不会去做了.如果民生银行贷款给自己的股东的贷款利率低于一般的客户,那么他的利润不就比其他的银行就低了吗?跟何况自己股东的还款期限会不会拖的很长?这个就只有内部人士才知情了。  
到目前为止,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出来的民生银行各大股东的贷款清单,金额不少。根据2005年民生银行年报,中国中小企业投资有限公司在该行仍然有贷款余额1700万元;卢志强控制的泛海集团旗下的北京光彩置业,在该行有贷款余额4.19亿,比2004年余额增加了2亿元之巨,而张宏伟控制的东方集团旗下东方家园在该行亦有贷款余额3亿元,比2004年数据增加了5000万元;山东信发希望铝业公司和东方希望在该行有贷款余额2.4亿元;深圳岁宝百货在该行有贷款余额1.4亿元,厦门信地亦有贷款余额1.32亿元。股东总计借款达到11.58元,而民生银行的注册资本金到2000年的时候增为17.30248亿元,以后的增资情况没有具体的数据.很多金融界的专家都曾经不断告诫:从国外的发展经验看,民营银行需要着重控制的问题就是股东借贷,弄不好会诱发经营风险,甚至导致破产.  
财经杂志有篇文章就对这个问题有很深的解释:亚州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在东南亚地区工作了11年。他就认为,由民营企业投资入股开办的银行是一把“双刃剑”,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大股东贷款逾期不还。有资料显示,孟加拉国16家私人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达到了40%至50%,其中央银行行长称,所有的私人银行都在赔钱,甚至申请破产,但是排队要开私人银行的还有100多家,汤敏说,问题的关键是内部人控制了银行的贷款——大股东向自己银行借钱的金额只要大于自己的股东权益,即使不还钱,最后银行破产了,自己也不会赔——开一家,卷一家的钱,破产也不怕。  
据了解,早在成立伊始,民生银行就曾经作出规定:“股东贷款余额不能超过股东投资额的40%。”但是这个规定在实际操作中被很快取消,原因是《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相关的法规都没有这方面的限定。同时股东们也认为,如果限定贷款比例,结果是自己反而没有了作为客户的正当权利;对于有抵押、有担保的贷款,民生银行本身没有理由拒绝。于是,民生银行相当数量的股东都或多或少向自己的银行贷过款,其中有相当部分逾期未能偿还者。这种“老板从自己兜里拿钱”的现象,自然让那些没有贷款或合规贷款的股东很不满意。筹备上市方案一出,承销商、律师、会计师同声建议清理资产,银行董事会立即开始采取行动。     
综合上面的文章分析,有理由认为民生银行在德隆式的金融模式.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胡言乱语
  不知道哪里有写错,请指正,我只是凭报纸和资料对一些事件的看法,如果不对的话,请指出,谢谢。
  虽然没有可能验证内容,但是楼主话题的警示很值得关注,希望多些这样有揭示性的帖子。    中国商业银行的制度可能并不完善,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也并不完善,多些探讨,多些讨论不是坏事。希望有银行业内的人士就我们银行股东的借贷问题提供更多信息。    
  错别字特别多^-^
不好意思,打字比较匆忙,晚上睡不着,一直写到凌晨四点多,因为有感而发,只是自己的一种猜测,没有任何数据支持.谢谢伯仁的支持.  
本人也不是针对民生银行,只是对他们的理财产品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已,希望大家讨论.
  在目前一年期的贷款利息为2.25%的情况下,笔误,一年期的存款利息为2.25%,难怪有人说我胡言乱语,对不起.
  今儿去广州某民生银行取现,数额有点大,我又没随身带包,就要求柜员给我个信封装一下。柜员就给了我一个白绿色(民生银行的颜色)的信封,最上面是民生银行的标志和民生银行的字样,然后中间是5个大字:客户置款袋。白底黑字,我估计隔个10米都能认出这几个字来。拿这样一个信封出去,不是昭告天下:我刚从银行取钱出来,快抢!    柜员见我惊讶的样子,也很不好意思的笑笑,说这都是上面发下来的,我有意见可以去旁边反映。看来他们柜员自己都知道这个信封的不合理性。    我不知道这个客户置款袋是哪个猪头的主意,能想出来也真是有才。其他银行好像都是给个白信封黄信封灰信封了事。民生银行也真是太有才了,我哪天要是不幸落草为寇,一定要去民生银行门口蹲点,专盯这个置款袋,见一个抢一个,肯定比打工有钱途……  
    理财有风险这一点大家都知道的,民生银行最可恶的3点就是欺骗大家说有网下资格、违反合同乱收费、延期并乱改自己发的收益公告!        混蛋无耻的民生银行!诈骗犯!    
  [转帖]浦发银行理财收益为零,你在骗谁?  ,我母亲参加了浦发银行第九期汇理财F2人民币理财计划,金额10万,期限一年,不能提前赎回,当时店面广告介绍预期收益率为3%~16%,收益支付日是。该产品在全国数城市发行,在北京发行了5000万。     ,我们如期收到了本次理财的本息共元,即本金10万,收益39.6元,我们很吃惊,因为一年来上证指数从2000多上涨到5000点,怎么可能有这样结果呢?于是我立即致电95528询问,客服人员的回答是该产品到期收益率为0!!!,36.9元是因为利息税调整的补偿。     诧异之余,我翻开了当时的合同,找到了上面的收益计算公式:收益=最大值[16%-(最好的股票表现值-最差的股票表现值),0%].,该理财合同内写明了4只挂钩股票,都是在香港上市的银行股,分别是建行(0939),中国人寿(2628),中银香港(2388),招行(3968),所谓的某股票表现值=(某股票在的收盘价-某股票在的收盘价)/某股票在的收盘价),也就是该股票一年的涨幅,以下是其挂钩股票的表现值:     建行(0939)=32.29%     中国人寿(2628)=47.41%     中银香港(2388)=-2.62%     招行(3968)=96.2%     据此,理财收益率=MAX[16%-(96.2%+2.62%),0%]     =MAX[16%-98.82%,0]=MAX[-82.82%,0]=0     也就是说,该理财产品挂钩的4只股票有3只上涨,最高的一支涨幅96.2%,只有一只下跌2.62%,在这么好的收益下,浦发给理财投资人的收益却为零!!!     再看看在何种情况下能达到预期的最大收益呢?根据以上公式,只有这4只挂钩股票同时涨跌,并且涨跌幅度一样时(即使同时下跌),才能获得最大收益,真不知道设计该产品的人是怎么想的!     浦发银行的态度:     当我们问及北京亚运村分行有关人员后,他们回答说“对该理财产品的理财结果表示遗憾”,先表示如果该理财投资的金额再续存一个月,可以给8%的固定年利率,即给8%/12=0.66%作为补偿;后来又同意给1000元代金卷;最后同意给3000元代金卷并且说这不是补偿而是安慰,我依然没有接受。     请问上海浦发银行:     1 该理财产品的投资人多是中老年人,他们一般信息较闭塞,投资观念比较保守,遇到事一般不愿伸张或没有伸张的渠道,有的只是对银行的满腔信任,我想问问浦发银行,古语说童叟无欺,你们是不是觉得这些老人好欺负,骗他们的血汗钱容易啊!!!     2、该理财产品挂钩的四只股票,有3只涨幅大于32%,最大为96.2%,一只微跌。理财投资的实际收益难道是负的吗?用投资者的钱赚了钱,不给投资者回报,是否侵吞了投资者的钱财。你们不愧疚吗?     3、你们设计的这种理财产品完全欺骗了投资者,你们还指望以后有人还会再相信你们吗?谁该对此负责?难道你们的错误该要投资者买单吗?     4、只有4只挂钩股票同时涨跌,并且涨跌幅度一样时(即使同时下跌),才能获得最大收益,该产品的设计人是否脑袋进水了?这样的产品也叫理财产品吗?银监会真该出来管管了!     5、该理财产品完全是暗箱操作,一年来无法查到它的运作情况,曾多次去浦发咨询该产品的运行情况,回答都是没有消息,说明运作正常,不知道正常最后是这种结果。这种垄断行业说了算,愚弄老百姓的情况该谁来管呢?     6、你们也知道自己错了,愿意出3000元代金卷平息我的怒火,其它的投资人呢?特别是投资额少的投资人呢?并且为何给3000,不是3001元呢?给多少有何依据?     7、个人的信用体系正在建立中,银行呢?你们的信用怎么考核,老百姓该怎么相信你们啊!     希望上海浦发银行对此事作出合理的解释。     买了“汇理财”2006年九期F2计划的人们,一起来讨个说法!     更多理财大学同学们的亲身经历与分析揭露银行理财产品复杂条款背后的奥秘    11月中信拿了大家的钱去干什么了呢  /bbs/dispbbs.asp?boardID=18&ID=31498    中信新股计划N号系列与支支打月月打的比较  /bbs/dispbbs.asp?boardID=18&ID=35761    为招行新股申购8期申冤——wuze1234作品  /bbs/dispbbs.asp?boardID=18&ID=36286    浦发银行一理财收益居然约是0%  /bbs/dispbbs.asp?boardID=18&ID=36378    我第一次买银行理财产品的经验教训   /bbs/dispbbs.asp?boardID=18&ID=29663    更多理财产品方面的讨论,请访问理财大学银行系  /bbs/list.asp?boardid=4  
  标签:理财产品 农行“汇利丰”,五年还不如活期利率“本文来自: ”  2004年6月郑州的中国农业银行面向社会率先推出了名为“汇利丰”的首期个人外汇理财产品募集,分为三年定期、五年定期两种,利息每半年计算一次,以五年期为例,分别为R1=R2=10%,R3=R2+2%-2*6mLIBOR,R4=R3+2%-2*6mLIBOR,...,第三期以后的利息计算类似,都是在前一期利率的基础上+2%-2*6mLIBOR(三年期的利率计算方式类同,只是R1、R2稍低)。 “本文来自: ”  从上可以看出,利息计算公式中涉及到一个专业词----“6mLIBOR”,银行人员向储蓄户解释:此为6个月期美元LIBOR利率,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美元越贬值,6mLIBOR越小,那么利率就越高!当时美元已有贬值趋势,考虑到可以从利息方面找回贬值损失,因此很多储蓄户投资了该储蓄,我也在其列。 “本文来自: ”  投资后一直没有在意,一直到2006年6月,我突然记起这笔投资,去银行打印了利息清单,这才发现,除了R1、R2按实数到位了,R3只有一点点,R4还没有到位...我很疑惑,不是美元越贬值利率越高么?!2006年同2004年比美元已贬值了很多了,怎么利息也几乎没有?我咨询打印清单的农行工作人员,他们表示不是很清楚,让到总行咨询,我又专门跑到农行总行,工作人员解释:美元越贬值,6mLIBOR越大,那么利率就越低!也就是说:我除了拿到了R1、R2,和几乎等于没有的R3,照现在这种美元贬值形势,我R4-R10的利率全部为零!换句话讲:不但没有高利率,整个计算下来,五年的定期还不如活期利率!!再换句话讲:五年下来,储蓄户不但损失了贬值部分,还损失了利息!!! “本文来自: ”   天啊!都是农行自己的工作人员的解释,投资前后怎么完全相反!!当时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本文来自: ”  我将自己的疑惑质问工作人员,他们推说当时因为是新产品,他们的工作人员理解有误,因此解释有误。而且一再强调说:像我这样的储蓄户有很多,包括他们自己的工作人员,也有很多投资了这个产品,也一样损失很大......
我提出:因为是银行工作人员解释错误导致了储蓄户这么大的损失,因此我要求提前支取投资,而银行答复:不允许!“本文来自: ”  晕!为此事我打了N通电话,耗费了不少精力与时间,终因胳膊拧不过大腿,不了了之,所有损失只能自己担!“本文来自: ”  而就在前些天,农行工作人员电话通知:农行考虑到美元贬值,为了给“汇利丰”储蓄户减少损失,变通了政策,储蓄户可以自由选择:A.提前支取储蓄,但储蓄户只能拿到整个储蓄的88%,剩余的12%做为损失补偿给农行;B.不予提前支取储蓄,仍到五年期满后支取。“本文来自: ”  再晕!因为银行工作人员的错误,储蓄户存了钱,几年下来,不但损失了贬值部分、利息部分,现在还得补偿给银行12%!这是什么世道?!!!大腿再粗也不能这样压榨老百姓吧!!!在现行处处讲“服务”的年代,农户如此的“服务”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本文来自: ”
  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七大问题“本文来自: ”  第一是道德风险。银行宣传产品通常预计的是最高收益率,但是理论上的预期收益率没有给出。“本文来自: ”    第二是法律问题。理财都是信托,不仅银行理财是如此,证券公司理财也是如此。但是因为涉及信托业一法两规的限制,现在理财不受制约,这个为未来的理财市场埋下了法律风险。“本文来自: ”    第三是市场风险。现在很多产品都是连结股票的,随着股票市场的下陷,那些没有到期的理财产品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据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测算,有很多连结股票的产品期限在两年左右,今年是牛市,明年还是不是就很难说了。另外存款利率和银行市场化利率之间的利差,银行理财产品中其中至少会有一半会在这个市场上消失,因为银行再也不能够赚得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之差了。“本文来自: ”    第四是宏观调控和金融创新的矛盾。以连结贷款的产品为例,现在央行在紧缩流动性,希望银行少放贷款。但是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将贷款打包卖给投资者之后央行怎么管?宏观调控和金融创新的矛盾必须要解决,在这个矛盾里金融创新应该摆在宏观调控的前面。 “本文来自: ”    第五是人才问题。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有很多结构性问题需要有精通金融工程和数学基础的设计人员,这些人必须要了解中国金融市场的复杂特征。因为中国金融市场和国外金融市场完全不一样,很多银行把外资银行的设计人员挖过来,然后照搬他们的设计,这些产品最后都出了很多问题。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产品的销售人员,即所谓的理财师素质普遍不高。“本文来自: ”    第六是内控风险。现在对第三方托管问题是这样规定的,对于能够放在第三方托管的资金应该放到第三方托管;对于不能够放在第三方托管的资金,银行就自己管。这些产品募集的资金用于什么渠道,比如拿这个买银行间市场的债券,或拿这个做收益更高但同样风险也更高的贷款业务。如果经济衰弱,这种风险会快速暴露出来。现在大部分银行都没有在理财业务和它本来的业务间建立恰当的防火墙。“本文来自: ”    第七是市场监督。因为是私募市场,信息高度不透明,而且还考虑了各种的衍生品,所以也需要有第三方的独立分析。
  愚蠢的、贪婪的事后诸葛亮。  奉劝所有购买理财产品的人一句,首先读好产品说明,理财产品不是储蓄,也不是股票,不管和什么玩意挂钩,收益率的计算方式并不是说挂钩的标的上涨(或下跌)多少,收益就是多少。  其次,没有人用枪逼着你买理财产品。当你的风险承受力和产品不匹配的时候,你可以不买。  最后,银行应该有专业的理财产品经理来进行宣讲,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应该向客户提供风险揭示说明。
  )“目前银行理财市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信息透明度不高。”中国社科院上周六发布《2008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汇丰、花旗、恒生、东亚、光大和招商等6家中外资银行因理财产品的运作信息严重缺乏透明度登上了报告的“黑名单”。      据了解,报告研究组本打算评价1040只人民币产品和211只外币产品,但实际评价的总量却只有935只。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存在许多“不明产品”,包括产品的基础资产、结构、期限等信息都不明确。      由于银行信息披露不到位,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运作过程一无所知,以至于在遭遇“零收益”、“负收益”后,对银行存在诸多抱怨。有投资者反映,其所购买的理财产品在银行网站上找不到详细的介绍,也没有公布到期收益的相关公告。去年12月电话咨询银行时,被告知收益是15%,但在今年2月产品到期后,才得知收益为零。      报告指出,在信用类和利率类产品方面,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31.80,-0.17,-0.53%,吧)信息不明产品合计占全部不明产品的3/4,尤其是光大银行,其不明产品占到本行产品的77.59%。而外资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最为严重。在人民币和外币的股票产品中,外资银行的不明产品占其全部产品的比重分别高达78.6%和32.9%,远高于中资银行的33.3%和11.1%。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峰表示,投资者有权清楚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一旦出现意外,投资者也应和基民一样享有提前赎回的权利。但是,目前我国在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方面仍缺乏明确政策规定。    
  陆续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纷纷褪下其高于其收益的华丽包装,露出“名不副实”的本来面目。就像那个最初喊出浦发理财产品“零收益”的小男孩一样,银行、监管层、学界,甚至行业外竞争机构都在对银行理财产品发表着铺天盖地的评价、质疑抑或是捍卫。      本报获悉,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3月11日召集各大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主管召开座谈会。座谈以理财产品管理流程的监督为主要议题,同时各家银行被要求重视机构建设和研发力量的培育。并对理财业务进行自查。      “开始越来越谨慎,推产品时比去年深思熟虑多了。”某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经理表示。      质疑核心:资金流向何方?      3月11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专题座谈会”在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主持下召开,在银监会发给各银行理财负责人的邮件中显示,07年78家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额度达到8190亿。银监会指出银行理财业务发展速度快,但风险定价能力弱、售后服务不足,要求对客户进行宣传,风险投资教育,要求各商业银行对理财业务进行自查,发现问题立刻停止。      监管层的忧虑并非无的放矢,一位在银行挂职担任研究工作的社科院研究人员告诉记者:“有些理财产品在设计之初明显有瑕疵,运作也比较混乱,它的资金流向、利益分配都不透明。”“资金运用方向上没有监管的条文,对信息披露没有强制要求,只能靠银行系统内部风险监管,以保障资金正常运用。从我的挂职的经验来看,没有几家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能真正做起来”。      一位不愿具名银行资产负债部门人士透露不少银行是把理财产品当作解决资金来源的一个手段,投资者根本没办法了解资金究竟投向了哪里:“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些大胆的猜测。”      上述人士提到:“有些银行的理财产品资金是部门或者更高层级部门统一调度,募集到的钱由金融市场部统一投放,并不是单只产品单独核算和投资。这个过程投资者也没有办法去监督,即使理财产品有所收益,有银行在当前市场弱势震荡情况下,也没有动力主动将盈利让给投资者。”      分析人士提到了资金的存在方式带来的走向监管真空的可能:“有些产品募集资金是作为结构性存款留存在银行,通过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操作,实际不发生资金流动,但是,有些产品资金确必须划出发行银行进行投资的,产品运作期间银行根本无法动用这笔资金。”      甚至有业内人士透露在一些QDII和结构性理财产品上,不少商行都是协议和外资行转包,委托境外投资行投资,也有直接拿去放贷的。这些应有相应的严格的流程管理。      但是,也有某银行负责理财产品的人士解释这个问题没有办法摆在台面上说:“没有办法深究,只能看各银行流程、机制。”      《2008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报告主要参与者袁增霆博士认为透明和规范很必须,应该有详细的资金配置和信息披露机制,否则款理财产品陆续到期后,2008年随后几个月问题会越来暴露越多,就会出现理财产品市场大面积亏损。      “银行要珍惜理财产品这个平台带来的做资产管理人的机会,慢慢培育自己的整合核心资源的能力。”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5.20,-0.08,-1.52%,吧)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      监管理念“双刃剑”      社科院的一位学者如此评价银监会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银监会监管相对宽松,银行施展的空间大,但问题也多。银监会和证监会有着不同的监管理念。”      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监管当局只能顺应市场的发展。如果监管部门说市场形势不好,银行的理财产品不能代理客户到境外投资或者不能到资本市场投资等,这是没有道理和无效的。这样做牺牲的只是银行,中国的银行会丧失市场发展机遇。”      他进一步强调:“就算今天不开放这个市场,挡住了少数人受损失的风险,从长远看,这样必定会阻止银行、阻止中国的银行业为老百姓提供新服务的一个发展通道,并会使得整个社会大众享受的金融服务、社会福利水平始终提不上去。这是更大的损失。”      而某证监会人士向记者透露其个人看法时表示:“我们批一只基金要经过很多程序和市场调查,在合适的时机推出足够成熟的基金。但是银行理财产品却如此容易,这样的监管我个人认为不太健康负责,太过迎合市场。”      李伏安认为,就中国的金融机构来说,银行在过去的业务经营当中跟国际市场的接触要比证券机构多。中国的银行出去做投资的时候,对这些国外机构、国外上市公司的判断的基础要比国内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要好。      但是基金业界人士认为这个差距很远,并且是致命的差距。某私募基金公司总裁这样评价理财产品:它是当前形势下的一个怪胎。它的募集形式是公募,但是信息的披露上却连私募都不如,操作上其实只有营销机构,没有专业的操作机构,因为银行这个机构本身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LZ对结构性理财产品不是很熟悉,中国银行大多是采取外资投行的基础产品加点差发售,很多产品貌似很复杂实际上很可能只是简单的sawp,你所谓的挂钩产品是一些投行自有的特殊设计,一般都很垃圾,例如ICBC的婴儿用品挂钩、建行的奢侈品挂钩,这些产品基本算是sells推销主营产品附带来介绍下的,例如CDO衍生的产品国内投行05年就开始有相关产品发售,之不过包装的更深一些罢了,发行量也不大一般不超十几个亿。况且国内银行对衍生品定价的能力是很可怕的----他们根本就定不出来价格!!!这是真的,所以,干出啥事都可以理解~
  民生银行“港基直通车”投资者浮亏变实损        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中国QDII产品普遍亏损        仅仅4个多月的时间,王女士购买的几十万的银行QDII产品不仅没赚到钱,本金还缩水一半,这让她难以接受。        和王女士一样,3月19日,很多购买民生银行非凡理财“港基直通车”的投资者都接到一个意外的电话,电话来自民生银行业务员,大致意思是这款产品在亏损了50%的情况下被自动结束。对于自己财富的大幅缩水,有的投资者十分愤怒,表示要向法院起诉。对此,有关专家表示,除非银行给出了保本或者收益率等明确的承诺,否则很难打赢这场官司。        记者注意到,受次贷危机影响,国内QDII产品普遍出现亏损。据近期数据显示,基金系QDII产品平均亏30%左右;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的QDII产品亏损约15%以上到40%多不等。        有分析人士认为,民生银行因QDII产品与投资者之间产生的纠纷,很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说句老实话,赚钱那么不容易,那些买投资理财产品的人为何就不理智客观一点.尤其是别人帮你理财,不是自己的钱,谁会心痛呢?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难道大家不懂?  
而且以为银行的理财人士就是金融高手,说不定这些人昨天还在读书,今天就在帮你理财,一定生活常识和金融风险意识都没有.而你只是看到他挂一个银行的理财师头衔,就把他奉若神明,要知道人性是几万年来都不会改变的,谁会在乎别人的钱财有没有损失呢?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银行.  
你没有权力压制他,他的条款你就要看仔细,因为条款都是对他有利的,如果你们没有足够的权势,这写条款是不会改变的.你可以参照上海社保资金投给证券公司的理财模式,一旦感觉不妙,人家可是将理财业务经理都可以拉过来给我把钱转回来,而且还可以动用JL的,如果你没有这样的优势,请你看请条款,在仔细思考这种理财模式是不是适合你.这种理财模式是给你破财还是增资?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你若理财不省,就要破财了.理财这个词看来不一定就是会增加收入,碰到无良的银行,卑鄙的理财师,阴险的理财产品设计师,收钱收到睡觉的监管机构,那么你的那点财产,估计要被别人理的一分都不剩.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你若理财,陷阱套你.
  香港小投资者掉入衍生品陷阱,辛酸背後拷问监管缺失  )---两位本该在家养花伺草、含饴弄孙的退休太太,周四却无奈地走进媒体的镜头.一个拉低帽沿、一个戴着宽边太阳镜,尽管都盖住了大半个脸,让人无法看清她们的表情,但无法掩饰的,是她们欲哭无泪的辛酸和企盼公理的渴望.累股票据(Accumulator),本该是由富人投资的衍生产品,却成了掠夺她们财富的&杀手&.      厨师太太,去年拿出200万港元,在一家欧资银行开了个户,现在却已经欠着这家银行约1,400万港元;林太太,去年10月在另一家欧资银行,开了一个20万美元的投资帐户,到现在粗粗算来,已经欠了银行700万港元.尽管损失的金额不同,但相同的是,她们不只损失了一生的积蓄,还欠着可能到死都还不清的债务.      &我真傻啊,如果不是我这麽无知,怎麽会买这样一个产品.&林女士喃喃低语,&我好相信这家大银行的理财顾问,他告诉我只管买,买了就知道有多好.&林女士现场展示了合约,上面布满细细密密的英文,只有合约价&400万港元&这个数字,显得异常刺眼.      正是这400万港元的合约价,暴露了一些香港私人银行的丑陋生意经.根据香港的有关投资规定,800万以上的投资者,属于专业人士,针对他们推出的衍生产品不需要监管当局审核.累股票据正是这样一款去年开始盛行于香港私人银行业务的衍生品.根据合约,投资人可按一定的折扣价接某只股票,但若股价跌穿这个折扣价位时,便要开始双倍接货,直至合约期满为止.      当时在现场的香港保障投资者协会会长吕志华揭露,一些无良的私人银行,鉆监管的漏洞,将针对专业投资人士推出的、合约价值起步为800万港元的累股票据,分拆成两个400万港元,或者四个200万港元的合约,卖给非专业投资者,包括这些依靠养老钱渡生的小投资者.        辛酸背後,拷问监管缺失    &我又不识英文,我又不知什麽产品,只是相信理财顾问,就签了名.&两位女士在现场无奈的诉说,令人同情,但也让人思量,香港是法治社会,这些签了字的合约,是否合法?这些私人银行理财顾问的行为,除了职业操守上存在问题,是否可以有法规加以约束?      吕志华表示,这些小投资者连踏入私人银行门槛的资格都没有,但却投资了这类风险极高的产品,手中持有的合约也不算完整的合约,应该有监管部门出面,为他们做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协会将安排投资者到监管部门去申诉,但目前还不知道监管层会采取什麽行动.&他称.      同在现场的香港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陈监林指出,香港目前800万港元以上投资者的产品不受监管的规定,已经执行了十多年,现在衍生产品交易量这麽大,个人财富增长了许多,应该在这方面做出适时的调整.&建议将不受监管产品的投资门槛调高到1,600万港元&,他说.      对于周四媒体刚披露的香港权证市场的违法行为,他则指出,权证是&庄家制&,发行、价格制定都存在制度上的问题,尽管目前事情尚未完全清楚,但这一事件引发的全社会关注,对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香港多家本地报纸报导,香港廉政公署昨日采取行动,对多家权证(窝轮)发行商及相关公司进行调查,因涉及虚假交易等非法行为,并已扣查数十名认股证的经纪及庄家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商银行理财产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