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教结合农业示范基地地项目试验区面积有什么...

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简介
您的位置:--&--&
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简介
来源:&&作者:&&录入人:李祥&&发布时间: 12:24:28&&
横溪社区教育中心
——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
横溪社区教育中心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始建于1999年,规划面积1500亩。2001年通过南京市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验收,2006年创建成为江苏省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目前园区已累计投入1200万元,现已开发1300亩,其中建设标准钢架设施300亩,葡萄园600亩,食用菌基地50亩,精品果园100亩,花卉苗木基地100亩,养殖水面100亩,葡萄长廊400米。建有管理用房、库房3000平方米,冷库200平方米,鸡舍200平方米,猪舍600平方米,农桥3座,硬质渠道1500米,自动化节水控制中心(管灌系统sjL—2000)1座,100KVA电站1座,水泥道路5000米,砂石机耕路2500米。园区内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具备较强的生产、示范、旅游观光功能。
示范基地现有科技人员10人,聘请技术顾问4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5人。基地每年可生产优质西甜瓜10万公斤,各类优质蔬菜30万公斤,葡萄15万公斤,瓜菜种苗100多万株,养殖草鸡1000只,优质肉猪200头,年产值200万元。几年来共引进瓜、果、菜新品种400多个,如西甜瓜新品种:小兰、宝冠、早春红玉、黑美人、黛美人、古拉巴、伊丽莎白等100多个;葡萄品种:美人指、矢富罗沙、夏黑、京亚、巨峰等;引进樱桃番茄、荷兰水果黄瓜、韩国长茄、日本砂梨等名特优果蔬品种50多个。基地引进的新品种向全镇及边地区推广种植已达120多个。向农户推广地热线温度育苗、基质育苗、西瓜嫁接育苗、遮阳网瓜菜反季节栽培、无公害瓜果菜生产、西甜瓜立体栽培、异型瓜栽培等新技术20多项。基地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基地先后申报了“绿色大自然”牌绿色食品西甜瓜,“金墅”牌无公害西瓜、葡萄、食用菌。获两项国家专利(农产品外包装设计);获两项市级科技成果鉴定;完成省级农业科技项目两项;市级科技示范项目6项,并于2005年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
通过基地示范推广,目前横溪镇仅种植新品种西甜瓜就达3万余亩,每亩净收入就达4100元。横溪镇涌现出一大批依靠科技的农业种植大户,如种植西甜瓜大户于行阳承包土地116亩,利用新品种培育嫁接西瓜苗出售,大棚种植西甜瓜出售,收入达50余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西甜瓜种植大王”并荣获“江苏省劳动模范”。
Copyright 2007 Hxzx
All Rights Reserved
江宁区横溪社区教育中心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桃李街81号 电话: 邮编:211155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
新闻中心&& 成教新闻&&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
点击:328&次
1充分认识加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是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服务“三农”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三项工程的实施,全市涌现出一大批农科教结合科教兴农的示范基地,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业科技更新,有利于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各县区也充分认识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是农村职成教为“三农”服务的最佳途径和切入口,是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好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的建设,使之更加有效地为“三农”服务。
2明确“基地”的标准与具体要求。
基础条件:占地面积一般在30亩以上,其中用于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区不少于10亩,生产示范区不少于5亩;有满足试验需要设施和基础设施;具有多渠道经费投入政策保障机制,投入资金不少于20万元;有稳定的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技术依托单位和专家指导队伍。
组织领导:建立由地方政府领导任组长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
示范项目:有体现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的示范项目,其中有一个市级以上(含市级)农业科技立项项目。
人员配备:有较高思想素质和技术专长的专职负责人;有一支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专兼职队伍,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专家不少于2人,学校至少要有1人专职从事示范基地管理工作。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股份合作制等投入机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基地+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信息服务: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网站(或网吧),广泛向农民传播科技致富信息。
示范成效突出:年推广新品种至少一个,新技术1―2项,有一定的推广规模;示范、辐射农户数不少于100户;年吸纳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数150人以上;在项目的品种、技术推广过程中,年接受教育培训农民不少于600人次;通过辐射和服务的农户家庭年收入比上年递增10%以上。
发展能力:有比较科学、合理的基地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对试验示范项目具有县(市)区以上农科教等方面专家可行性论证报告。
3加强指导,通力合作,保证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健康发展
目前各县区本着“巩固提高、积极发展、保证质量、讲求效益”原则,加强了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的建设。对已达省级的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注意巩固提高。基地规模逐步扩大,试验项目年年增新,试验成果及时推广、转化;对未达标的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也分类指导、逐级推进;依照省市级标准逐步完善、瞄准目标,分别向市级、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标准努力。
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主要依托于农业职业中学和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各县区通过政府统筹协调,农业、科技、教育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实施新品种、新知识、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富民工程。涉及到的基地设施、试验条件、经费来源、运行机制的建立等。各县区教育部门也积极与科技农业部门配合,帮助制定规划、引进项目;主动争取地方政府筹集资金,制定保障政策等,并且定期组织、参与视导活动,加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发现困难与问题,要向政府领导汇报及时解决,确保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健康发展。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海县石榴镇社区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宁波市农科教结合项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宁波市农科教结合项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宁​波​市​农​科​教​结​合​项​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一所农村高中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实践
  中国是农业大国,所以中国教育必须以农立国,现住在农村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5%以上,必须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而目前农村高中教育教学现状是:只重课堂不重课外;只重理论不重实践;只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培养;只重智商不重情商;只重知识传授不重文化培养;只重学校的眼前利益不重视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的肤浅的、扭曲的、急功近利的非正统的教育,完全不适应国际国内目前教育的发展形势的需要,所以,必须进行中国农村高中教育的根本改造。考虑教育、教学问题必须从农村、农业、农民出发,必须从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出发,必须从“双重任务”既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学生,又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出发。[1]这个改造,就是要创办农村综合高中,构建科技示范基地,以解决农村普通高级中学的办学方向问题。
   构建科技示范基地 提高学生劳动素养
   ――抚松四中农村综合高中劳动基地建设的体会
   [关键词] 偏远山区 农村综合高中 劳动素养
  前言:独辟蹊径,在特色中求发展
   抚松县第四中学坐落在长白山脚下的东岗镇,校园占地面积22275平方米,建筑面积10102平方米,教职工119人,学生960人,是白山市也是全省唯一所农村重点综合高中。在几年的实践摸索中深刻地认识到:考虑教育、教学问题,必须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出发,才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已十分紧迫。实践证明,单一的办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要把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转到主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上来,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我校于1988年独立建校以来,就进行了一所学校两种办学体制的尝试。经过十多年探索和实践,终于走出一条农村基础教育特色之路,实行了“一校三制”的办学模式(普高与职高双轨并驾齐驱、兼有渗透成人教育)“三年一贯渗透,二一分段,高三分流”即“三年一贯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打好两年文化课基础,一年专业课基础,高三分流成普通高中班和职业高中班”。我校是一所具有综合办学条件和能力的特色学校,被省、市、县等有关部门誉为农村高中综合改革的典范。经过十多年农村综合高中改革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总结和完善了我校的办学思想即:“立足偏远山区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完成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两类教育任务,兼顾成人(含高中后)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合,以师生为本体,塑造健全的人格,拓能创新,发展个性,培养特长,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提高未来公民的综合素质。”凭着这种办学思想的指导,全体师生员工以“自力更生,艰苦办学”的精神,创造了辉煌的业绩。1997年,我校被抚松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农科教结合先进单位”,1998年东北师大与白山市人民政府科技协作十周年现场会在我校召开,省几所高校的领导、教授、专家及中央电视台记者共百余人参加了会议,东北师大原校长王荣顺为我校题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更多人才”。同年我校获得白山市创办综合高中特别贡献奖。[1]2002年白山市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在职高对口升学方面,我校连续13年获白山市第一,在全省也名列前茅。我校创办农村综合高中的经验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肯定,受到了同行的赞许,得到了省教委的承认。日年原教委副主任张茵同志亲自签发了吉教基字[2000]15号文件“关于转发抚松四中创办农村综合高中经验的通知”,向全省中小学推广我校的经验。我们的经验主要是:坚持勤工俭学,把劳动育人的普遍原理同具体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创建了农村综合高中教育的新模式――“农村综合高中科技示范园区的劳动基地教育体系”。
   一、追本溯源、理论创新,酝酿农村综合高中科技示范、劳动教育的办学思路
   陶行知先生是首先提出重视农村教育的人。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开展了乡村教育运动。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创办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乡村学校。以上思想,无不对我们现行农村教育、学校管理、学生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我校地理位置属于偏远山区,我校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是农民的子女。尽管近几年全国各大学扩大招生,我校的升学率从建校时的30%多上升为80%多,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过不了高考这一独木桥。88年前后,我校升学率一直在20%――30%之间,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念了十几年书后,上不了大学,当他们走向社会时却不会运用新的科学知识做工、种地,不会经商,不会挣钱,有的甚至不能自己养活自己。因为,读书的这十几年他们从小学到中学,从校门走进校门,大多是只在书本上了解到农民种庄稼、工人做工,没有走进社会,亲临实际去看、去听、去学、去实践。他们不知道粮食的珍贵,不知道劳动的艰辛。“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而已。像我们这样的综合高中如果只重视考试学科,轻视劳动教育,忽视实践动手能力;如果只抓升学,重视尖子生,忽视升学无望的大多数中差生,就会毁掉一大批人才,不利于学校、不利于学生,更不利于山区的经济发展。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为解决学生劳动教育缺少实践基地的难题,为了解决成人、成才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校就能学得一技之长,为使进入我校的每个学生三年后各得其所都成才,学校领导认真分析了学校的现状,统一了思想。一致认为: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不求人人升学,但愿人人成才。为了使每个能上大学的都学好知识考上大学,为了让考不上的学得一技之长,我校在95年开始的农村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改革第三阶段实验中,根据山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经过对市场的考察,确定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创办吉林省一流的农村综合高中的办学方向。[1]在兴办学校产业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服务育人是宗旨,创造效益是关键,支柱产业是保障,科技信息是媒介,调整布局、勇于创新是手段,引用各种有效机制强化管理是动力。”我校努力做到育人、创收并举,育人为主,创收为辅,以育人为前提,建立一种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劳动思想、劳动品格、劳动意志,学习农业生产、劳动技术,在勤工俭学的劳动过程中培养人才、塑造灵魂、陶冶情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我们认为劳动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劳动渗入到我们所教育的人的精神生活中去,渗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使得对劳动的热爱在青年早期就成为他的重要兴趣之一。[2]达到增长生产知识和劳动育人的目的。
   三、开拓进取、注重实践,立足劳动基地,创办科技示范园区
   我校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过程是一项艰苦创业过程,也是对全校师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的过程;同时还是对基地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我们根据教育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和东岗镇是抚松县高效农业实验区的实际需要,先后投资30多万元,建起“科技示范园区”。此园区现有砖瓦结构场房280多平方米,鱼塘1200平方米,租赁大田近80亩。98年以来园区又建起鹿舍、猪舍三栋面积达1000平方米,购进梅花鹿25头。上一套生料酿酒设备,形成玉米酿酒、酒糟喂猪、猪粪还田的生态循环系统。既为当地提供了生态农业系统的范例又为人们提供了绿色食品。共生产粮食7.5万公斤,提供良种2000公斤,蔬菜5万公斤,菜苗14万株,创直接经济效益10万余元,创社会经济效益不可计数。园区建设除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外还为当地提供了农业科技咨询、良种菜苗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园区在当地发挥了实验中心、农业咨询中心、示范中心、种畜种苗中心和农业科技中心的作用,开发和延伸出教学――生产――科研――示范――服务五位一体的功能。“科技示范园区”所引进和培育的新品种和取得的新成果不仅在校内的普高和职高教学中起到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一方面是过去流失的或落榜的学生闻讯而来;一方面是已就业但又需要补充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的中青年农民也接踵而至。对此,学校根据大教育观即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理论,提出建立东岗地区成人文化科技培训中心的构想,这一构想得到了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具体做法是利用学校普高和职高的教育资源,以科技示范园区为阵地,承担起本地区对农民继续教育的任务。
   四、行知结合、农科教统筹,充分发挥勤工俭学、劳动教育基地的育人、实践、科技示范、改善办学条件的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学、做相统一”的行知结合的教育方法,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基地建设的初衷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劳动的场所。我校是一个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并存的农村综合高中,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好科技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基地建设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实践证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基地,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缩短了社会适应期,而且发挥了园区的实验中心、示范中心、农业人才培育中心、农业科技培训中心的作用。职业高中开设的农艺园艺、畜牧兽医、市场营销、农畜产品加工等有了实践的场所,大有用武之地。全体师生定期到基地参加生产劳动,师生们头顶烈日,淌一身汗,磨一手泡,不但学到了农业生产知识,掌握了科学种田的技术,而且受到了劳动锻炼,提高了劳动素养,加深了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学生中乱扔食物的现象明显减少了,独生子女的娇气减少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发扬,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由于我校勤工俭学各基地的蓬勃发展,增强了师生参与劳动、参与管理、参与营销的意识,老师达到了一专多能。学生在劳动技术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各方面的锻炼,潜移默化地缩短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增强了社会实践的适应能力。社会各界对教师的反应是:你们的教师既能上课,又会操作,还会干农活,真是好样的!对学生的评论则是:升学有望,就业不愁,干啥啥行。基地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了实用型人才。我校毕业学生(包括普高和职高)除升入上级学校外,部分学生毕业回乡、回参场参加农业、人参业生产劳动。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有10余名毕业生成为乡镇、厂矿企业的领导。有20余人成为农业、参业技术员。由于在校期间自始至终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及技能教育,使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生产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小能人”。
   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为农业优良品种的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起到示范作用。我们紧紧抓住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传播技术、农民致富这条主线,根据我校三教统筹的特点找准了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切入点,认真解决农村经济、科技、教育相脱离状况。我校基地几年来引进国内外为良种10余种,自己培育良种3种,推广品种28种。基地成了当地农民购买良种学习技术的地方,增加了科学实验和科技服务的辐射功能。农民科技咨询200多人次,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养20000多次,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25人,扶持一批种植、养殖专业户,被白山市科协评为“科技教育示范校”。我校种植场这一新鲜事物的出现,像磁力一样吸引了当地的农民、参民们、周围的蔬菜大棚像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直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对当地农村起到了实验中心、示范中心、种苗种畜中心和农业科技培训中心的作用,真正实现了农科教结合和“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为落实农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智力资源。基地根据市场信息,九七年春季在新建的4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里培育秧苗十万株,获纯利一万元左右。当时的县委书记牟润忠同志96年到校视察工作参观了基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这是一种“四中现象”,要把它变成“抚松教育现象”。97年我校被评为农科教结合先进单位。作为学校基地如果和本地普通农民一样种田,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在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中,我校始终把培养和使用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放在首位。我校从农大毕业的和其它院校毕业的实践型教师都参加了基地建设,而且发挥了积极作用。很多老师起早贪黑,献计献策,既考虑到目前工作又制定了长远规划,使基地建设年年有新起色,常有新项目。
   五、点面结合、劳动育人,注重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鉴于高中阶段独生子女的人数逐年增多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劳动品格、劳动技术、劳动能力教育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内容。我校劳动基地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实行劳动教育与全面发展(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相结合的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劳动能使个人和集体的智力生活得到丰富,智力兴趣、创造兴趣得到多种内容的充实,道德更加完美以及美感得到提高的时候,它才能成为教育力量。”[2]
   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是建立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的基础之上的。[2]因此学校每次组织的劳动过程中都要体现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首先在劳技理论课上,教师要讲解劳动的准备、劳动技巧、合作劳动、劳动安全、互助精神和科技意识等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其次,劳动过程中,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身先士卒,言传身教,进行科学栽培、田间管理指导和提高劳动者的素养;再次,劳动结束后要召开劳动总结会,学生谈心得体会,进行劳动中智育、德育和美育等劳动素养的教育。在劳动中我们还非常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显露和发展。只有当一个人认识到在劳动中有一种比获得满足物质需要的资料更重要的东西,即精神创造、自身才能和天资的发挥,只有在那时候,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源泉。否则剥夺了学生的劳动权力,就等于使他们丧失了成长的机会。基地建设与学生就业预备教育和劳动素养教育紧密结合,采用“包产到班”劳动机制,利用劳动课,使学生熟练掌握每一个种植、养殖项目的全过程,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的劳动技能、生产知识,培养劳动观念和集体主义责任感,渗透科教兴农意识。当分析一个学生对劳动生活的准备程度时,我们考虑的是:他将来为社会能做些什么,劳动对他个人的精神生活能赋予什么,他的能力和才华在劳动的成就中能发挥到什么程度等。原全哲洙副省长曾说:“农村的教育不能就教育论教育,要跳出教育看我们的教育”。我们始终树立大的劳动教育观,把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爱农、学农、务农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改变小农经济、安于现状的传统观念,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例如: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各科教学和晨会、班会向学生进行新的人才观、择业观教育,使学生转变过去的“只有上大学才是成才”的旧观念。树立“行行出状元”新观念,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使学生去掉自卑感,坚定信心学技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激发学生的成功感。对全体学生进行农业发展前景和农村改革以来发生巨大变化的形势教育,调动学生学农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农业、热爱劳动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农村、献身农业现代化的思想感情。有的毕业后回乡成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有的考入大学后仍保留服务三农的感情为振兴农村而努力学习;有的坚信“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信念,把科技送下乡,为科教兴农服务。这些重农思想、吃苦精神都是在校期间所形成的,是在勤工俭学、劳动教育中培育劳动素养的结果。
   六、研精覃思,发展特色,构建长白山生态植物园区,进一步体现农村高中办学模式的创新
   优质学校能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发展其生命潜能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自由、充分与持续地发展。[3]新世纪初,我校确立了“拓能创新”、“体制创新”的办学方向。去年,东北师大的领导开始注重三农问题,把目光投向农村,现正在筹备把我校建成东北师大附属农村实验高中,为完成和东北师大在农村联合办学的构想,我校从去年起,又在原基地的基础上构建了长白山生态植物园区,进一步拓宽农科教统筹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新的办学渠道。为完成省社科院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偏远山区农村综合高中优质化的实验研究”和“学校为周边经济发展服务的实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白山生态植物园区的建园宗旨是:立足本地,积极收集、开发、保护长白山野生植物,为将来发展低投入、低风险、高产出的仿自然立体栽培的特色农业打下基础,使农科教相结合的农村教育体系上一个新台阶。具体做法是:50亩大田以仿自然栽培、花卉、苗木为主,兼有山菜家移、南菜北植,名、奇、优、特菜引进,优质品种扩繁等项目,收集长白山区稀有植物品种建立生态园区,实行仿自然立体栽培。现已实现种植山芹菜2亩、猴子腿2亩,广东菜2亩,落叶松林20亩,红松1万株,黄波罗2万株,云杉2万株,杨树4万株。种植养殖发展原则为因地制宜,以种促养,野生家养,抓住市场,规模经营,自然推广。以科技示范提高学生的科教兴农的意识,以基地劳动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七、建立劳动教育基地的几点体会
   1、建立劳动教育基地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尤其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更有其独特意义,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立足农村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远景,坚持走文化课教学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改革之路,使应试教育逐步转轨到素质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新型实用人才,这才是农村中学的大方向与根本出路。
   3、建立劳动教育基地,既能优化育人环境,不断探索农村高中教育特点与社会结合的形式,又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4、建立劳动教育基地既要因地制宜、发挥本地区优势,又要不断引进外地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才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5、建立劳动教育基地必须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才能发挥其多功能的作用。
   6、建立劳动教育基地既能为当地经济发展起科技示范作用,又能促进学校的勤工俭学工作。
   研究中国的教育,需要研究农村的基础教育,否则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党的十六大把解决“三农问题”确定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之一,农村的基础教育改革是其中的关键。我校决心利用这一契机,在东北师范大学对农村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完善劳动基地建设,不断探索这条既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学生,又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服务的农村综合高中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沈呈民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探索.抚松县第四中学农村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马云鹏.优质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资料汇编.东北师大优质学校课题组..
(引自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优质学校理论与实践研究》研讨会论文 作者:田 策 姜成海)
案例点评:这一案例向我们介绍了农村中学的课程改革,在农村中学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给农村的课程改革找到了突破口,促进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形成的科学判断。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专业技术领域的“人才资源”开发,而且也要注重对广大农村居民为对象的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首先是一个教育层面的问题,彻底改变我们的农村教育体制,使之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源泉,对于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冲破传统的学校办学模式,把“农科教结合”,创办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的“农村综合学校”,不仅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促进了普通教育的发展。(石迎春,谢翌)
::欢迎来到校长与新课程实施网络课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业示范基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