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成本收入比计算公式?

国民收入核算的指标与方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国民收入核算的指标与方法
上传于||文档简介
&&国​民​收​入​核​算​的​指​标​与​方​法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国民收入核算体系_百度百科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指一国(或地区)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形成的,由各总量及其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和指标概念、定义、分类、计算方法、表现形式和记录手续和相关关系所构成的一套国民经济核算的标准和制度。对核算体系作出重大贡献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和英国著名的专家斯通。1953年,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公布了“”(SNA)。这套体系就是通行于世界各国的SNA体系,它是普遍采用的方法。
产品平衡体系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物质产品平衡体系是经互会组织根据会员国的实践经验,制定的适用于国家的方法。制定MPS的基本依据是的再生产理论,它根据劳动的性质,将国民经济划分为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领域,而在非物质生产领域投入的社会劳动,不增加供社会支配使用的物质产品总量,所以不创造。
形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的承认。直到1971年,统计处出版了名为《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基本原理》后,才承认了这套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和只限于物质产品,故又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经互会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采取的国家基本上都在向过渡,或者已完成了过渡,所以MPS体系在当前世界各国的中已基本不再使用。
SNA体系与MPS体系的主要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理论上的区别:MPS体系以的理论为基础,SNA体系以的为基础。
2、统计上的区别:在MPS体系中不计算,仅计算,SNA体系计算劳务价值。
3、计算方法上的区别:MPS体系使用较多的是物质指标,SNA体系使用的都是数量指标。
1、核算中的五个总量
(简称GNP)、(简称NNP)、(简称)、(简称PI)、(简称 DPI/PDI)
2、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
根据上述五个总量的定义,可以将核算中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如下:
(GNP)- 资本折旧 = (NNP),
(NNP) - ( - 津贴) = (NI),或:
(NI) - 公司利润 -
+ 和 + 红利收入 = (PI)
(PI) - 个人纳税(T) + (TR) = (DPI),
+ 个人储蓄。
可以看出,这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是:从中减去折旧就可以得出。从中减去就得出。在中减去公司,减去,加上政府给居民户的,加上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就是。从中减去个人所交纳的税收(如、等)就是。
广义的与狭义的国民收入、实际的GNP与名义的GNP在、潜在的国民收入与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国民收入和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在核算过程中,主要是计算GNP,根据颁布,并在世界上较多国家使用的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又称为、法、、增值法。它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将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消费者所购买的各项和劳务的支出进行加总,来计算该年内全社会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在运用计算时,为了避免重复计算,所相加的一定要是,而不是中间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或劳务,或者说是扣除了生产各个阶段上重复计算后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中作为的那些产品和劳务。在计算的产值时,也可以运用增值法,即只计算在生产各阶段上所增加的价值。
(二)要素所得法
要素所得法又称所得或、要素,这种方法是从收入角度出发,将各种所得到的收入相加起来,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土地所得到的,资本所得到的和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相加起来计算,然后再从国民收入中推算出。从理论上说,用要素所得法计算应为: GNP =
= +利息+利润+-+(+) 用这种方法计算出的收入都是各种缴纳前的数字,所以要将减去,间接税是从别的生产要素收入中获得的,所以应加上。
又称部门法,它是根据提供产品和劳务的各部门所提供的的价值来计算,它反映了从各个不同部门的来源,所以又称为部门法。在根据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仅计算新增加的价值。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也按增值法计算;卫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务等部门则按工资收入来计算其服务的价值。
在用计算中,由于各国对生产部门的划分不尽相同,所以在计算上会有一些差别,但最后都要向GNP靠拢。
以上三种方法是从不同角度对进行计算的,从理论上说所得出的结果应该完全一致。在这三种方法中,第一种方法,即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后得出的的数字应以它为标准。如果用其它两种方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与用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不一致,则按产品流动法计算得出的数字进行调整。
通过核算可以使人们了解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情况,但经济学家认为,这个体系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因为在现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还存在着一些缺点。这些缺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中的一些数字无法真实计算
国家在进行与核算时,经济中的一些活动经常无法真实计算,所以还有很多没有被计入国民收入。
1、经济中的一些非法活动无法计入GNP。
2、经济中的一些非市场活动无法计入GNP。
3、各种、活动无法计入GNP。
4、在经济生活中,还有些项目很难精确计算,比较典型的是家务劳动。
(二)只反映经济情况,不能反映情况
1、GNP不能反映人们在精神上的满足或不满足。
2、GNP不能反映闲暇给人们带来的享受。现代经济学家认为,闲暇时间是生活水平的反映;是的尺度;是文明生活的体现;是个人才干的发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不断提高,更多的将是追求闲暇,这与GNP的生产要求是矛盾的。
3、GNP不能反映的变化,比较典型的是环境污染问题。
4、GNP只是笼统地统计产品的市场价值,并不反映哪些产品能给人们生活带来福利,哪些不能。
5、GNP统计的是总量,它的增加与减少,是经过交易的产品和劳务的多寡来决定的,并没有反映出社会产品在各类人群中的分配情况,因此GNP的增加并不等于的增加。
(三)指标国际比较上的困难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算方法运用至今,但在使用其各项进行国际比较时,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这不仅是因为各国运用的核算体系,在统计口径上的不同而带来的比较困难,就是在用同一种方法的各国之间,由于各国商品化程度与市场化程度的不同、产品结构与产品的不同,加上由于各国统计资料的完备性不同等原因,都会带来各国在GNP之间产生准确比较的困难。
由于以上提到的在核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和提出了“经济福利尺度”(简称MEW)的概念,提出了“”(简称NEW)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内容大致相同,都是对对进行的部分修改,以使其能反映出给人们带来的福利程度。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几个重要的恒等式讲义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几个重要的恒等式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几个重要的恒等式
【考点五】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几个重要的恒等式【熟悉】
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在这种情况下,从支出的角度看,由于把企业库存的变动作为存货投资,所以国内生产总值是等于消费加投资,即GDP=Y=C+I。
同时,从收入的角度看,由于把利润看做最终产品的售价超过工资、利息和租金的余额,所以,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总收入。总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消费,其余部分都作为储蓄。于是,从供给方面看,国民收入的构成就是:GDP=Y=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
由于C+I=C+S,所以I=S。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
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来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等于国民总收入。于是,就可以得出储蓄―投资的恒等关系。
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中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就一定相等,而无论经济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通货膨胀状态,还是处于均衡状态。
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所谓三部门经济,是指在居民户和企业之外,再加上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
把政府经济活动考虑进去后,国民收入的构成将发生变化: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总和,可用公式表示为:GDP=Y=C+I+G。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仍旧是所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总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先要纳税。但是,居民一方面要纳税,一方面又会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收入。税金扣除了转移支付后才是政府的净收入,也就是国民收入中归于政府的部分。假定用T0表示全部税金收入,用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用T表示政府净收入,则T= T0-Tr。这样,从收入方面看,国民收入的构成就是:GDP=Y=C+S+T。
按照社会总产出等于总支出,总产出价值又构成总收入的原理,我们可以把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概括为:C+I+G=Y=C+S+T,公式两边消去C,得I+G=S+T,或I=S+(T-G)。这里的(T-G)可看做政府储蓄,因为T是政府净收入,G是政府购买性支出,二者差额即政府储蓄。该政府储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这样,I=S+(T-G),也就表示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和投资的恒等。
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
【考点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了解】
西方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包括四个方面,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考点二】财政政策【熟悉】
(一)财政政策的构成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管理和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从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来看,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财政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以及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二)财政政策的类型
1.自动稳定性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税收的自动稳定性
(2)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2.权衡性财政政策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区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
(2)紧缩性财政政策。
(3)中性财政政策。
(三)财政政策的选择
作为政府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财政政策的实施,都要根据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状况,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因素的影响。
【考点三】货币政策【熟悉】
(一)法定准备金与货币创造机制
1.法定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授权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最低限度的库存现金占其吸纳的全部存款的比率。
2.存款创造机制
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表现为银行系统在法定准备金率下,通过一系列存贷关系,导致存款总额增加。
3.存款乘数
存款乘数是指初始存款所引致的银行系统存款总额的增加倍数。存款乘数与法定准备金率负相关:法定准备金率越高,存款乘数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4.货币乘数
我们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现金称为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就是基础货币创造货币供给的倍数。由于基础货币具有货币供给量成倍放大或成倍缩小的高度能力,因而又称高能货币。
(二)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准备金政策
2.再贴现政策
3.公开市场业务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_百度百科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是指在价格水平既定、利息率既定和投资水平既定的条件下,分析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模型。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运用
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组成,均衡国民收入由下列模型决定:[1]
消费函数:C=f(Y)
投资函数:I=I0
均衡条件:Y=C+I
在图1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纵轴代表总需求,45°线表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当总需求曲线AD0 与45°线交于E点,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0 。如图2所示,当消费需求增加或投资需求增加,导致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上平移,即从AD0 移动到AD1 ,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当消费需求减少或投资需求减少,导致总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向下平移,即从AD0 移动到AD2 ,均衡国民收入减少。
由此可以看出,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是由总需求水平所决定,总需求中任何一部分增加或减少都会使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电可以由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条件加以说明。储蓄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由于假设利息率不变,因而投资为常数。均衡的国民收入可以由下列模型加以确定:
储蓄函数:S=f(S)
投资函数:I=I0
均衡条件:I=S
如图2所示,横轴代表国民收入,纵轴表示投资和储蓄。储蓄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倾斜线;而投资与收入无关,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n当投资曲线与储蓄曲线相交,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两线的交点E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Y0 。
如图3所示,在储蓄曲线不变的条件下,当投资增加,投资曲线向上平移,由I0 移动到I1 ,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由Y0 变动到Y1 ;当投资减少,投资曲线向下平移,由Y0 移动到Y2 ,均衡的国民收入减少,由Y0 变动到Y2 。
如图4所示,在投资曲线不变的条件下,当储蓄增加,储蓄曲线向左平移,由S移动到S′,均衡的国民收入减少,由Y0 变动到Y′;当储蓄减少,储蓄曲线向右平移,由S移动到S&,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由Y0 变动到Y&。
由此可见,当投资增加,储蓄减少或消费增加,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当投资减少,储蓄增加或消费减少,均衡的国民收入减少。
.胡丽华主编.微观宏观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本收入比计算公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