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经济增长速度角度的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2015年中国经济大视角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
3月5日,媒体记者在人民大会堂拍摄采访
    政府工作报告吹响了2015年中国经济的集结号。在这份沉甸甸的任务书中,李克强总理从深化改革、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政府建设等多个方面对新一年的政府工作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可谓系统丰富、高屋建瓴。
    为此,《瞭望》新闻周刊选取了若干热点话题,以独特视角深入剖析,探寻新一年中国经济的发展逻辑。
    GDP为何定为7%左右
    7%左右,是政府工作报告刚刚公布的今年GDP增速目标,这一本世纪以来GDP预期增速的最低值,背后有何深意?
    其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还在微调过程中。
    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连续五年实现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2008年经济增速回落到9.6%,2009年进一步降至9.2%。2010年由于采取大力度刺激政策,增速回升到10.4%,但这种回升明显后劲不足。2011年经济增速回落到9.3%,2012年和2013年继续回落到7.7%。
    这说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仍在调整中。同时,增速回落幅度的日渐缩小,也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进入合理的增长速度轨道。
    其二,中国经济调整的战略回旋空间仍然充分。
    之所以敢于连续降低预期目标,除了决策者的果敢和胆识,关键在于目前中国经济已积累了强大而坚实的战略调整空间。
    2014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0.4万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第二个闯过10万亿美元大关的国家,是第三名日本GDP的两倍多,是新兴经济体印度的五倍有余。此外,中国手里还掌握着3.8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是全球经济危机深化中其他竞争对手所无法拥有的巨大物质和心理优势。
    其三,7%是可以期待但需着力争取的“新常态”中高速增长。
    7%的增速仍然只是潜力,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释放、实现多高的增长水平、持续多长时间,主要取决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未来改革演进的变化和影响。直白地说,就是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成功践行到底。
    其四,改革创新以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是7%左右的增速可持续实现的根本保障。
    过去30多年,“中国奇迹”得以实现的普遍共识就是改革红利的释放。如果中国经济未来要继续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需要比前30多年更加重视持续不断地创造制度红利,以保障源源不息的增长动力。
    其五,实现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必须化解新常态增速转换期三大风险。
    当前国外局势瞬息万变,国内需要化解的问题不少,这个过程中,如果预判和调控全局的警惕性不高,政策应对不力或者不及时,就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甚至导致系统性风险。
    这其中,尤其要重视处理好三大风险:其一,经济发展下行调整阶段可能暴露的金融风险;其二,经济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社会矛盾逐步凸显的社会风险;其三,增长转换期无法顺利实现增速对接所导致的落入增长陷阱风险。
    读懂一个百分点的深意
    增长目标放低,是否真的意味着中国经济陷入颓势?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要看增速,还要看增量。
    根据统计,去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较2013年多出了8665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
    有两组数据可资参照,其一,1996年中国全年的经济总量为8608亿美元;其二,2014年土耳其的GDP为8389.7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过去一年所实现的增量,从纵向看,比1996年全年的总量还高出约57亿美元;从横向看,比土耳其去年全年的经济总量还要多275亿美元——而后者是当今全球排名第十七的经济体。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2014年中国的GDP增速“只有”7.4%——对于“速度控”来说,这好像不怎么给力。两相对比,阐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真实的增量,乃是增速与基数的乘积。当基数不同时,每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数量也不同。
    在此不妨将2014年与2007年进行一番比较。2007年是近2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水平最高的一年,当年GDP较上年增长14.2%,属于名副其实的高增长。如按当年人民币平均汇率折算,新增GDP约合7944亿美元。这意味着2007年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所对应的GDP新增量是559亿美元。
    而%的增速尽管是中国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增速最低值,但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GDP新增量高达1171亿美元,是2007年的两倍多!
    这背后,得益于中国庞大的经济总量——去年中国的名义GDP达到了63.6万亿元,按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计算,首次超过了10万亿美元大关。
    如此的天量GDP,意味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每一个百分点的“含金量”都不同于以往。
    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就业。去年,就业在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不减反增,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这说明如今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体能带动180万人就业。而在2009年,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体只能带动80万~100万人就业。
    正是有了这样的改变,具备了这样的基础和回旋余地,决策层面对增速下滑的现状,依然能够“稳坐钓鱼台”,谋局新常态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笃力推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继续加大有效投资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的部署里,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是重要举措。对此,也许有人会说,是不是中国对投资的情结太深了?
    其实不然。从中国发展实际观察,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万亿美元,人均超过7000美元。在这一跨越历程中,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投资。
    即便是经济发展转向了一直所期望的创新驱动,但创新活动本身也离不开投资的支撑。关键是要追求投资的效率。区别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有效的投资不仅能够直接增加未来的消费,而且会为未来扩大消费和消费升级奠定物质和技术基础。
    事实上,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政府层面已经选择了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意义的七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括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生态环保工程、清洁能源重大工程、粮食和水利重大工程、交通重大工程、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
    这些工程项目包,主要是聚焦中西部铁路、棚户区改造、城市地下管网等领域,都是为了扩大公共产品,更好地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这些投资方向,都是群众急需的,是迟早要干的事。在这些领域加大投入,既能补足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又能更好服务百姓,而且还不会引起重复建设,为什么不干呢?
    当然,未来的投资不可能再以政府投资为主,这就需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金的力量。比如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大力推行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就为社会资金投入公共领域建设开启了通道。
    未来的投资图景,应是政府通过提供更好的服务,搭建好投资平台,以少量政府资金带动巨量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到国家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撬动社会资本对创新、创业的扶持,更好地在市场中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当中国真正形成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就会形成万流汇聚的磅礴力量。
    深化国企改革不能跑偏
    在刚刚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国企改革“意料之中”地位列其中。最新的消息是,作为顶层设计的“国家版”国企改革总体方案有望在两会后出台。
    与国家版方案的“姗姗来迟”相比,“地方版”的国企改革方案却是“精彩纷呈”。去年至少已有20多个省市出台了国企改革方案。而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31个省份都提出了2015年地方国企改革的蓝图。
    看得出,在推进国企改革方面,各地还是蛮拼的。不过“争先恐后”的结果往往是“萝卜快了不洗泥”。
    比如,在一些地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案中,就出现了不顾企业发展阶段和现实情况,定指标、下任务,“为混而混”、“一阵风”式的现象。
    发展混合所有制有利于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搞好国企的办法之一,但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不可能也不能指望“一混就灵”,混合失败的案例并非少数。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及国企国资改革时,首先就明确提出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推进改革。其背后的考量,正是不同企业所处阶段决定对改革的短期目标和路径不尽相同,如果“一刀切”盲目去混合,恐将违背企业发展规律,结果也必将适得其反。
    更令人担忧的是,本应由各种资本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在一些地方的方案制定和政策实践中有被演变成“单向混合国有资本”的倾向,“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半私有化改革”。
    这显然有违国企改革的初衷。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因此决策层一再强调,要坚定不移把国企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加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这正是国企改革的根本目标。
    从这个角度来看,包括发展混合所有制在内的诸多国企改革措施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运用什么样的手段、怎样运用手段,都需要围绕国企改革的根本目标来考虑。否则一旦把手段当成了目标,改革就有可能跑偏。
    三大支撑带孕育新期待
    “三个支撑带”虽是第一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但相信民众对其内涵并不会感到陌生。在过去的一年里,“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直作为区域发展的三大布局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更多强调区域间的协调,由环渤海辐射整个华北地区;长江经济带囊括了长江的上中下游11省市,着眼于东中西之间的串联;“一带一路”则是包括了国内一半市场、国际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宏大布局,是由内而外的联动。
    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目标指向都一致,即扩大对内对外的开放力度,促进资源要素在统一大市场内的配置,促进不同区域的合作共赢。三大战略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未来二三十年时间里重要的增长支撑,将为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过去的区域发展战略,主要是按地域确定了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四大板块。更多是从地理位置上,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将具有一定共性的地区切分在一起。总体上是比较粗线条、简单化的划分。
    当前地区之间的联系,已远非过去的西部供应原材料、东部市场加工的简单分工。随着价值链、产业链的延伸,已经要求要素的配置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不仅一省一地需要打破,而且传统的东中西大板块之间也需要打破。这就对区域布局的优化提出了现实要求。
    不仅如此,过去的区域战略,发展成果上也存在着地区上的分化,相互之间的连接不够。比如东部率先发展,受益的也更多是东部民众,而中西部难以在东部的发展中享受到阳光雨露。现在的三大支撑带布局,着眼全国一盘棋,追求的是全面带动,能更好地贯穿东中西,打通中国的统一市场,打开中国与周边的巨大市场。
    可以期待的是,在新的区域布局下,不同区域将能实现有机统一,让发展的动力在不同“肌体”之间传导。发展带来的好处也能够更好地实现跨区域共享。在政策待遇、民生的改善、公共服务的提供上,就能共同受益于协同带来的效应。
    找寻新常态下农业的未来
    史无前例的粮食“十一连增”,见证了中国农业刚刚度过的一段澎湃的岁月。然而在经济增速下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常态大势下,粗放式的传统农业增长模式已经没有维持的空间,中国需要为延续农业的黄金时代寻找新的路标。
    这注定是一条漫长而崎岖的征途,坎坷不仅在于农业文明本身的弱势和衰落,更有工业文化和城市主义的浪潮冲击。
    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尽管连续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更接连出台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时至今日,与工业现代化水平比较,中国农业现代化仍有10个百分点的差距。
    更深层的危机是,囿于传统GDP的思想藩篱,在中国,许多的地方主政者对于农业的认识和思维已然固化,在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利益驱动下,农业常常被贴上“落后”、“封闭”等消极的标签。
    新常态对农业变革的意义不仅在于倒逼农业加速转型,同时亦强化了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之于国家的战略意义。国内粮食生产的长期紧平衡状态和国家粮食贸易风险的加大,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进一步而言,新常态之新不仅在于形势之变,更有思维理念的革新,具体到“三农”领域,新的变化促使我们要对农业文明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重新思考,重塑中华母体文明的尊严,并使之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理论武器和思想指南。
    农虽旧业,其命维新。如果说传统农业往往囿于一产的界限,那么现代农业则已深度融入二三产业,并借助后者的技术、管理等优势,不断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丰富农业的内容。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勃兴,在提升农业效益的同时,亦开拓了农业的一片新天地。农业文明完全可以和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制度建构亦需快马加鞭。重农不能止于惠农政策,还要完备的制度、机制的有力支撑。新的发展阶段,顶层设计需要为重农主义重新谋划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农业现代化的工作与官员的政绩实现挂钩,让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农业区获得合理的补偿,令轻视农业甚至牺牲农业的行为受到应有的惩罚。
    当然,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文明的新生根本在于自身的改革。一如当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当农业生产力来到一个新的坐标时,中国需要对土地、人力、技术等要素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升级。
    莫将新常态庸俗化
    新常态的火热在意料之中,各界对于中国这一经济发展新阶段多一些有建设性的研究和讨论,既可为主政者治国理政提供参考,亦能增强全社会改革创新的共识。
    但近来有一种不良的倾向,新常态俨然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各种会议、总结、报告、文件中,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矛盾、新变化都要和这一概念挂上钩,其中,牵强附会者有之,曲解滥用者亦不少。
    事实上,新常态的提出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涵,它是中国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收入跨入中等收入国家后,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演化进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趋势性、阶段性新变化。
    对于新常态的认识和讨论可以开放、全面,但不能庸俗、泛化。新常态不能变成一个筐,好的、坏的都往里面装。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不少人将一些历史欠账或不好处理的难题都以“新常态”搪塞,以逃避责任,推卸工作。
    譬如,产能过剩,主要因素是长期以来投资和消费严重失衡的结果,并不是新常态的表现,相反,新常态为彻底解决这一深层问题增添了动力和压力。又如,通货紧缩之类的经济风险是短期的经济波动,而不是一个长期的经济趋势,与新常态没有必然联系。
    面对新常态,我们不回避问题,也不能夸大问题。新常态不能成为畏难的托辞和不负责任的借口。这样的故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些本身有着深刻内涵的理论创新,在实践中屡屡被曲解,成为很多庸官政客不作为的挡箭牌。这种对科学理论的滥用,不但积累了社会矛盾,而且消解了政治权威。
    背后根本原因还是懒政、惰政的习惯作祟。面对棘手问题、重大困难、历史积弊,要么下不了决心,要么没有能力解决。由此,把所有消极的现实都贴上新常态的标签,自然就成了最省事、最简单的办法。
    因此,对于新常态,要正本清源,更加理性积极地认识。更为关键的是,要采取务实有效的举措去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者 王健君 尚前名 王仁贵 李绍飞)
责任编辑: 宋岩
国务院部门网站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卫生计生委
原子能机构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安全监管总局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知识产权局
发展研究中心
社保基金会
自然科学基金会
国防科工局
测绘地信局
煤矿安监局
地方政府网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驻港澳机构网站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
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
驻外使领馆网站
新闻媒体网站
中央电视台
中国广播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央企业网站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中国铝业公司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公司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
中国轻工集团公司
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
中国盐业总公司
华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公司
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
中国中纺集团公司
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
中国林业集团公司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中国国旅集团公司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珠海振戎公司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
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
中国印刷集团公司
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彩虹集团公司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华侨城集团公司
南光(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西电集团公司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
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有 关 单 位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中央政府采购
国家域名注册管理网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论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展望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紧跟时代发展,结合国际国内政治、军事、社会现状。高瞻远瞩,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用理性的关联性强的逻辑思维进行动态分势。努力加深分析属于自己的“网状球形经济模型”理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赚多些钞票。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23:38:53&)
234979字(1590/3)
( 15:22:38)
( 11:38:56)
( 18:22:42)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从房地产业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从房地产业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
【摘要】:
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11.4%,远远高于美国、日本的2%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但是,经济在获得高速增长的同时,GDP的构成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所占比重在连年下降,已经由2004年的53%下降到07年的36.2%。相比之下,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却由2004年的44.2%上升到2007年的52.46%。而房地产投资虽然在固定资产中的比重一直在20%左右,但是在GDP中的比重却又所上升,2007年已经达到了10.25%。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经济的增长现在已经严重依赖房地产业,在一些地方省份表现的更为明显。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是如此依靠房地产的。本文试图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如此依靠房地产业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议。
本文认为,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经济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经济运行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这种风险包括消费储蓄比率失衡、外贸顺差增大、流动性过剩等问题等;其次,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存在“后发劣势”的问题,就是只是一味的模仿国外的技术而忽视制度方面的改革,这样会使经济增长在长期不具有持续性;还有更严重的问题就是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已经使“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政府部门在借口垄断经济利益窒息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会使政府对公平游戏规则的承诺变得不可信,而这会使经济增长最持久的动力—藏富于民的目标难以实现。
本文对房地产业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所运用的方法是对房地产投资和中国GDP的数据进行协整性分析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同时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说明,房地产投资每增长1%,GDP将增长0.2%,而格兰杰因果检验则说明,房地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也是房地产投资增加的原因。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如此依靠房地产业的原因,本文认为:首先,这是我国渐进式改革所导致的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的一种必然表现,在对政府权利没有有效制衡的条件下,政府就会利用政治上的垄断获得大量经济利益;其二,是目前我国的这种以加工为主、在世界的产业价值链上处于最低端的产业结构出现了问题;我国的产业结构仅仅是国际产业链中的一个加工环节,是价值增长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当这个利润很薄的行业由于政府机会主义而受到冲击的时候,很多原本属于制造业的投资就会流向房地产业;其三,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业开发过程中可以获得高收益,土地出让金和相关的税费收入是当地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来源,在经济绩效为主的官员考核制度指引下,地方政府就为大力扶持房地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只要这样,地方行政官员才能有“政绩”;其四;我国的房地产业是以香港模式为蓝本的,香港模式过于注重土地储备,而且开发商的资金大部分又来源于银行,这样在内地,房地产业就会和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提高我国房地产业的竞争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本文认为应强调四个方面:一是改变目前我国的这种低附加值的产业结构;我国不仅要做一个制造业大国,更要做一个制造业强国;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基本上是以民营经济为主,这样就会使财富流向民众手中,从而促进消费的增加;二是改变我国目前的以经济业绩为主的官员考核制度,只有这样,政府官员才不会为了“政绩”而通过房地产业大搞“形象工程”,从而使GDP获得增长,但是却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量;三是完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制度;四是完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F124;F293.3【目录】:
Abstract6-11
第1章 导 论11-14
1.1 研究背景11-12
1.2 本文的研究结构与内容12-13
1.3 本文的主要论点13-14
第2章 文献回顾与评析14-20
2.1 经济增长文献述评14-16
2.2 房地产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文献述评16-18
2.3 文献评述性讨论18-20
第3章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房地产业发展分析20-29
3.1 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20-22
3.2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分析22-24
3.3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房地市场历程24-27
3.3.1 房地产的含义24-25
3.3.2 改革开放后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25-27
3.4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特点分析27-29
3.4.1 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27
3.4.2 各地房价持续上扬27-28
3.4.3 房地产企业获得暴利28-29
第4章 房地产市场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29-37
4.1 理论和分析工具29
4.2 基本数据29-31
4.3 我国房地产投资和GDP 的协整检验31-37
4.3.1 协整方程32
4.3.2 格兰杰因果检验32-34
4.3.3 误差修正模型(ECM)34-35
4.3.4 房地产业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综述35-37
第5章 中国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过度依赖的原因分析37-50
5.1 政府的制度安排原因37-42
5.1.1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过大37-39
5.1.2 政府的权利没有得到有效的制衡39-40
5.1.3 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安排存在缺陷40-41
5.1.4 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规制过多41-42
5.2 房地产业本身的制度缺陷42-46
5.2.1 香港模式42-43
5.2.2 房地产和日本的经济泡沫43-44
5.2.3 我国房地产业和“美国模式”44-46
5.3 政府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措施不到位46-47
5.3.1 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回顾46-47
5.3.2 政策效果分析47
5.4 地方政府推波助澜47-50
5.4.1 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的缺陷48
5.4.2 地方财政税收制度的弊端48-50
第6章 中国经济增长中房地产业发展政策分析50-56
6.1 改变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50-52
6.1.1 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50-51
6.1.2 大力发展服务业51-52
6.2 建立新型的官员考核制度52-53
6.3 改革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制度53-56
6.3.1 构建合理的地方税收体系53-54
6.3.2 规范政府的土地转让收入和房地产的各项税费收入54
6.3.3 尝试建立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制度54
6.3.4 进一步完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54-56
参考文献56-6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雪松;[D];暨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常伶丽;[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尚希;李敏;;[J];财贸经济;2006年03期
郑思齐;[J];城市开发;2003年10期
孔志峰;高小萍;;[J];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09期
陈少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杨之刚;[J];发展;2004年11期
李健飞;[J];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01期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课题组;;[J];管理世界;2005年11期
章新峰;;[J];广西金融研究;2007年03期
王金秀;;[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贾康,李炜光,刘军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林;吴天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陆德生;纪荣荣;;[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潘艳红;;[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耿卓;;[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侯作前;周鲁耀;王伟;;[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陈祥明;[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黄丙志;刘燕;;[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周加来;朱芬华;;[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杨善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郭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怀;赵万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刘宪法;;[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时红秀;张亦工;;[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夏沁芳;仲长远;申涛;李优亮;冯艳;;[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刘长军;;[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谷征;翁立伟;;[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向俊杰;;[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杨金澄;徐可心;;[A];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王雷;;[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黄凯南;;[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敬;[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王岩;[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章于芳;[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沈红宇;[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秦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石欣;[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卢迎春;[D];苏州大学;2010年
钱玉英;[D];苏州大学;2010年
汪慧玲;[D];兰州大学;2010年
张红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阮晓毅;[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杜国宏;[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高淑玲;[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朱汉明;[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吴明锋;[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朋良;[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刘园园;[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刘涛;[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单海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刘珅;[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熙娟;李斌;;[J];商业研究;2006年04期
周辉莉;;[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7期
刘水杏;[J];财贸经济;2004年04期
黄忠华;吴次芳;杜雪君;;[J];财贸经济;2008年08期
周京奎;吴晓燕;;[J];财贸经济;2009年02期
李国敏;;[J];城市问题;2006年09期
孔志峰;高小萍;;[J];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09期
吴老二;祝平衡;;[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1期
孔志峰;高小萍;;[J];财政与发展;2007年04期
潘胜文;;[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小广;[N];人民政协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琳;[D];江苏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水杏;[J];财贸经济;2004年04期
吕炜;[J];财贸经济;2005年01期
朱佳木;[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03期
韩永文;[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02期
刘少波,林永森;[J];南方金融;2000年03期
石志华;[J];中国房地产;1997年01期
顾云昌;[J];中国房地产;1998年08期
顾云昌;[J];中国房地产;2000年02期
李启明;[J];中国房地产;2002年06期
郭克莎;[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欧小威;;[J];南方金融;1988年01期
;[J];北京房地产;2005年10期
朱林兴,泰金龙;[J];探索与争鸣;1994年02期
王铭三;[J];建筑经济;1998年06期
;[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0年04期
;[J];建筑经济;1993年03期
秦沣;[J];新西部;2005年08期
付雪静;;[J];房地产导刊;2005年14期
春黎;;[J];财政;1994年04期
鲁洁;梁海松;;[J];英才;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韦昶旭;;[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2年
谭冬梅;;[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张友安;;[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张永岳;;[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钟雪月;;[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王德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赵文凯;;[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卓武扬;;[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熊建文;;[A];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研究——中国土地学会199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苏斌;朱效英;;[A];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研究——中国土地学会199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梁旭东;[N];抚顺日报;2007年
孙滨?秦文;[N];华兴时报;2008年
李婷;[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孙珩;[N];贵阳日报;2006年
宋晓华?汪晓霞;[N];新华日报;2008年
程国有 周牟洮;[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郭光 李元昌 宗绪昌;[N];青岛日报;2006年
张叶涵;[N];河北经济日报;2005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肖元真;[N];杭州日报;2006年
本报首席记者
崔晓农;[N];山西经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建喜;[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郑翔;[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晏国菀;[D];重庆大学;2010年
张农科;[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陈国贵;[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陈雪松;[D];暨南大学;2009年
郭亚力;[D];厦门大学;2006年
耿建明;[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薛小荣;[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崔裴;[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勇波;[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吴学艳;[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韦宜耀仪;[D];广西大学;2008年
王志刚;[D];吉林大学;2008年
李珍炅;[D];吉林大学;2008年
丁玉华;[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王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余全洲;[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王芳;[D];天津大学;2007年
孟庆翠;[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业经济增长速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