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 我老婆是鼎湖区人口 在当地买了10...

区号:0758
邮编:526060
面积:1.5万平方公里
人口:405万人
位置:位于中国广东省,属珠江三角洲,西靠桂东南
行政区划:辖端州、鼎湖,2区;4县;代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设立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
【地区概况】
  肇庆市位于中国广东省,属珠江三角洲,西靠桂东南,珠江主干流西江穿境而过,北回归线横贯其中。背枕北岭,面临西江,上控苍梧,下制南海,为粤西咽喉之地。东南部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和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列入珠江三角洲,西北部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四县属山区。
  肇庆市现辖端州、鼎湖,2区;4县;代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设立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中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和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等称号,有“中国砚都”之称。
2006年,肇庆市又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肇庆东接广佛经济圈,西连大西南,地缘区位优势突出。地处沿海与内陆的交通要冲,城区距广州不足100公里,位于广州一小时经济生活圈。距深圳200余公里,距澳门180公里,距香港水路143海里,是沿海发达地区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国道321线、324线,三茂铁路(广州至湛江)贯穿全境,广肇高速公路和在建中的江肇都预示着肇庆的高速发展。横穿肇庆的西江是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的全国第二大河,由西江、北江支流绥江、贺江组成的江河水网,可东通广州、深圳、香港,西抵广西梧州,南达江门、珠海、澳门,北上韶关,素有“黄金水道”之称。肇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形成了水陆衔接、江河相通、客货配套的水陆运输网络。
【行政区划】
  肇庆市现辖端州、鼎湖,2区;4县;代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设立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
【历史沿革】
  肇庆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早在南越国时期,骆越酋长安阳王曾北上建都于封溪(今封开境内)。赵佗击败安阳王之后,在封溪一带建立苍梧国,作为南越国的属国。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属苍梧郡。县名得自境内的高要峡,高要峡则因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置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年间复为端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徽宗赵佶因即位前为端王,端州为其&潜邸&,故在端州置兴庆军节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亲赐御书&肇庆府&,自此更名为肇庆。
  肇庆历来是西江流域的政治中心。西汉元鼎七年(公元前l10年),汉武帝在高要设盐官,是全国36个盐官之一。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晋武帝在高要置西江督护府,管理西江流域土著民族事务。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梁武帝升高要为郡,并把广州都督府设在高要,统辖岭南13州。陈霸先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期间,在这里招收俚、僚子弟兵,积蓄力量,其后北伐侯景,并于公元557年建立了陈朝。陈时广州都督府仍治高要。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两广总督府从广西梧州移驻肇庆,直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迁往广州,历时182年。1646年,朱由榔以肇庆府署为行宫,即位称帝,改称永历,在肇庆组织军民抗清。清代在省与府之间设道,如分巡肇罗道、分巡肇阳罗道、分巡广肇罗道等,道台多设在肇庆。1912年以后,先后设肇罗军政分府、肇阳罗镇守使署、西北军绥靖委员行署等于肇庆;1936年,设置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2个县。
  建国后,肇庆一直是高要县、肇庆市人民政府和肇庆地区行政公署的驻地。1988年3月,肇庆改为省辖市,辖端州、鼎湖两区和高要、广宁、四会、新兴、罗定、云浮、德庆、郁南、封开、怀集10县。1995年,云浮、罗定、郁南、新兴等四个县级建制从肇庆市辖区划出,另外成立云浮市。到目前为止,肇庆实辖端州、鼎湖两区,高要、四会两市(县级),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四县及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
【气候资源】
  肇庆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2℃,1月份平均气温12℃,7月份平均气温28.7℃。怀集县北部山区冬季可见霜冻。年平均降雨量约1650毫米,主要集中在4~9月;年蒸发量1300毫米以上。无霜期310~345天。早春多阴雨,夏秋受台风外围影响,晚秋有寒露风侵袭。
  2006年,全市平均气温偏高,总雨量偏多,日照时数总体偏少。各地年平均气温为21.6~23.1℃,比常年偏高0.7~1.0℃;年积温℃,偏高306~411℃,是建国后第2个最暖年。年降雨量毫米,总体处于正常至偏多2成之间,是2002年来降雨最多的一年;年暴雨日数5~10天,为1997年来第二多暴雨年份。年日照时数介于小时,处于正常至偏少2成之间。
  年内主要气候特点:春季温暖多雨,为低温阴雨偏轻年景,有轻度倒春寒;前、后汛期雨量偏多,“龙舟水”与热带气旋降水明显;强对流天气频发,大风天气较多,局部地方出现龙卷风。6月,西江、绥江流域连降暴雨,导致绥江水位超警戒;7~8月3个台风,致灾严重;7月高温酷热,最高气温直逼历史极值;8月秋凉,气温刷新低;秋冬少雨,气温高,“立冬”温暖如春;11月,出现晚秋罕见雷雨大风、冰雹天气;“冬至”晴冷干燥,北部地区低温霜冻明显。年内,暴雨、洪涝、高温、强对流、寒害等气象灾害在全市各地均有发生。
【经济概况】
  2008年,肇庆市实现生产总值71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比全省平均增幅高4.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2.7%,比全省平均增幅高4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1%、24.1%和11.4%,三大产业比重为22.7:36.7:40.6。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达1061.9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6.43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增幅排名全省第三;预计实现工业税金增长30%。
【教育概况】
  全市共有幼儿园377所;小学1372所;初级中学149所,其中省一级学校16所,市一级学校83所,增加21所;县一级学校259所。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8所,教学班32个,其中聋哑学校1所,启智学校7所。全市共高(完)中学校32所;普通高等教育院校2所;成人高等教育学校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所;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民办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机构)32所;民办教育机构288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6所。“十五”期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6.4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6.39%。
【旅游资源】
  肇庆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1000多年旅游历史。星湖、西江小三峡、德庆盘龙峡、封开白石岩、大斑石、怀集燕岩、广宁竹海、四会贞山、鼎湖砚洲各具特色,星湖(含七星岩、鼎湖山两大景区)最负盛名。唐以来的七星岩摩崖石刻被誉为“千年诗廊”,与宋城墙、梅庵、德庆学宫、悦城龙母祖庙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山川毓秀,物产丰饶,金、玉、木、石诸材俱备,能工巧匠代有其人。端砚被誉为我国“文房四宝” 之珍品,四大名砚之首。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熏。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圆毫促点声静新,孔观宽顽何足云。”这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李贺所写的《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要市盛产蒲草,高要草席生产有4000年历史,以草细柔软、编织精美为各阶层人士喜爱,色泽鲜艳、质地柔软、织花美观、虫蚁不蛀、冬暖夏凉而驰名。那时,编织草席的原料一-蒲草,主要出产于七星岩四周的沥湖、野塘之中,但1956年在七星岩四周建起了一个浩瀚似海的大湖之后,就再没有看到这种蒲草了。现今,编织草席的蒲草主要来源于西江南岸高要市的白土镇,莲塘镇和金渡镇一带,它细长、光洁、柔韧,有“赛龙须”之美誉。蒲草晒干后,要经过挑选、舂平、漂洗、染色,然后方可编织。现肇庆市郊和高要等地从事肇庆草席编织的有近10
万人,每年编织的各款草席达17o多万张。肇庆草席,以功用划分,有睡席、枕席、沙发席和包席;以花色品种划分,有白席和花席。肇庆花席颜色鲜艳,花款繁多,有蝴蝶、花鸟、连环扣、二龙争珠、双凤朝阳、心心相印等如意吉祥图案,犹如一幅幅精美的工艺画屏。肇庆草席向以细密无接草者为上品。
  肇庆的牙雕、玉雕、竹编和工艺扇也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剑花、蛋花、肇实、首乌,还有紫贝天葵,都是名优特产;清蒸文(山乃)鲤、清蒸麦溪鲤特色名菜,肇庆独有;天下粽子肇庆有,肇庆裹蒸天下无,民间美食,天下无双。
  肇庆有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怀集的“贵儿戏” 是我国稀有的戏曲剧种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鱼龙舞、雄鸡舞、麒麟白马舞、十二月采茶歌,400年来至今传唱在田垌村圩。
  在肇庆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岭南土著文化、端砚文化、宋文化、龙母文化等等异彩纷呈,包公文化尤其是包拯治理端州的事迹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994年国务院公布肇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景区景点】
  肇庆市是中国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梅庵、德庆学宫、肇庆古城墙、七星岩摩崖石刻、德庆悦城龙母祖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星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重点、国家AAAA级景区。全市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旅游资源单体95个,其中属自然旅游资源的58个,占总数的61%。肇庆市旅游资源品质高、类型多。以鼎湖山(风景区)、七星岩、大斑石(封开县)为代表的山岳与地质景观资源;以星湖、西江、贺江为代表的水景观资源;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黑石顶(封开县)为代表的生态资源;以古城墙、阅江楼、端砚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德庆龙母祖庙、梅庵为代表的宗教与民俗资源;以肇庆高尔夫度假村、广新农业生态园为代表的休闲度假资源等构成肇庆丰富的旅游资源。其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特点,使肇庆的旅游资源在全省具有明显的优势。经挖掘和整合,全市已形成以七星岩和鼎湖山为中心,连接四会贞山、广宁竹海大观、怀集燕岩和世外桃源、封开龙山和天下第一石、鼎湖葫芦山和九龙湖、德庆盘龙峡和龙母祖庙、高要广新生态园的“肇庆千里旅游走廊”,促进了全市旅游的发展。
【历史古迹】
  肇庆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表明,距今14万年左右,肇庆已有人类活动;距今l万年左右,这里已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大约5000年前,肇庆的先民已有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编织业以及较先进的制陶业。境内的春秋晚期至战国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岭南文化的显著特征。
  肇庆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早在南越国时期,骆越酋长安阳王曾北上建都于封溪(今封开境内)。赵佗击败安阳王之后,在封溪一带建立苍梧国,作为南越国的属国。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属苍梧郡。县名得自境内的高要峡,高要峡则因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置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年间复为端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宋徽宗赵佶因即位前为端王,端州为其&潜邸&,故在端州置兴庆军节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亲赐御书&肇庆府&,自此更名为肇庆。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处,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梅庵、悦城龙母祖庙、崇禧塔、宋城墙、阅江楼、丽谯楼、文明塔、黄岩洞、泰新桥、高要学宫、德庆学宫、文塔、七星岩摩崖石刻群,
周其鉴故居等300多处具有科学研究价值文物古迹。据考证,肇庆还是粤语的发源地呢!星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最近,又被评为首批全国十大文明景区示范点之一。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七座岩峰布列,主体由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排列如北斗七星,另有五湖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和里湖。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构成一座奇丽的山水盆景,享有“岭南第一奇观”、
“人间仙景”之美誉。近年,七星岩风景区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装饰各种霓虹灯, 再造了一个“夜星湖”。 鼎湖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首,被称为
“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活的自然博物馆”。
  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广府汉族地域文化和白话(广府话)的发祥地,以及两种文化交叉演进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交汇最早的地区之一,曾经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史称“岭南名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今肇庆封开(古称广信,取意“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设管辖岭南各郡的“交趾刺史部”长达375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7年),肇庆为两广总督府驻地长达183年。1583年9月,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自鸣钟、日晷和世界地图等代表欧洲文艺复兴的成果来到肇庆,并于1585年建成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绘制出版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
  古往今来,肇庆孕育出汉代著名古文经学家陈钦和陈元父子,唐代两广第一位状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日本高僧荣睿、佛教禅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北伐名将叶挺等众多历史人物在肇庆留下遗迹。
【特色餐饮】
  肇庆的的餐饮主要以粤菜为主,兼有糅合南北风味,中西风格,集菜肴、点心,小食于一身的地方风味。主要的地方特色有:西江河鲜、广宁笋宴、高要市大湾镇麦溪鲤(鲩)、文鲤、鼎湖上素、肇庆裹蒸、
封开杏花鸡、四会仙螺、四会茶油鸡、德庆竹篙粉等。
  肇庆裹蒸
  肇庆裹蒸,是粽子的一种,用糯米、绿豆、肥猪肉,再加入适量的精盐、曲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工制作而成。
  肇庆裹蒸有三大特点:
  第一、一般粽子,用竹叶包制,呈四面三角形,而肇庆裹蒸,则用肇庆特产冬叶包制,呈枕头状或四角山包形。
  第二、包制肇庆裹蒸的主要原料糯米、绿豆和肥猪肉,其比例为10:6:4,包制好、未经蒸煮的裹蒸一般一只约0.5公斤。
  第三、包制好的半成品要置于大缸中用猛火蒸煮8小时,边蒸煮边加入大量的开水,直至糯米、绿豆、肥猪肉溶化为止。
  目前,市面上个别店铺节日期间制作的肇庆裹蒸,除用糯米、绿豆和肥猪肉外,还在其中加入冬菇、鸡蛋、腊肠等,这种裹蒸被称之为肇庆特种裹蒸王。肇庆裹蒸,是用冬叶包裹糯米加绿豆制作而成,因而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肇庆裹蒸香气横溢,入口溶化,甘香,是肇庆城乡居民欢度春节的传统美食。
  目前,市面上的肇庆裹蒸品牌有“鼎湖山”、“裹香皇”、“皇中皇”等,价格由三元至十二元不等。
【肇庆特产】
  端砚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最为称著。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有与端砚齐名的歙砚。
  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砚石为最佳。砚石多为青紫色、猪肝色、天青色,其上有凤眼、鹦哥眼者属上品,而眼中呈现出翠绿色者最为难得。无论是老坑砚石、麻于坑砚石,还是宋坑砚石,属佳品者,其上又多伴有冰纹、胭脂晕、马尾纹、金线纹,或单一纹路,或兼而有之,组合成一幅瑰丽多彩的画图。
  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更是不少人心头之结。端砚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近年已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所有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端砚身价日升,这些原料已经越来越珍贵。端砚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闭塞、塌方和政府保护而封坑停采,砚资源越来越少了,现在销售的都是以前开采的砚石,卖一块就少一块了,故端砚之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此其一。
热门景点: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 Inc.All rights reserved
做中国最好的旅游门户网站中国男性过剩人口超10% 风险积聚多地现光棍村  老婆孩子热炕头是33岁的湖南新邵县板竹山村村民段便生对幸福的定义。但这个梦想看起来越来越遥不可及了:因为要照料70多岁的父母,他必须留在山里;山里的姑娘能出去的都进城打工了,山外的姑娘没有几个愿意嫁到山里来。于是,段便生无奈地成为全村36名光棍之一。  1200多公里之外,在徐州打工的农村青年刘军也面临同样的苦恼。他家住苏北平原,家境一般。同龄人的孩子都10多岁了,他自己还是娶不到老婆。同村像他这样的大龄单身男青年有五六个。  像段便生和刘军这样的光棍汉到底有多少,还没有确切的统计。但有一个数字很清晰: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15岁到59岁的男性比女性多出近2000万人。  在这个数字背后,一个不易觉察的危机正在全国范围内酝酿着。陕西、山西、湖南、辽宁、黑龙江……隐匿许久的光棍村越来越被世人知晓。  但危机和风险不止这些人们知道或者不知道的光棍村,也不只是数量巨大的底层男性找不到配偶。  “值得警惕的是,性别失衡风险通过一定的程式聚集、放大、扩散,可能会促使已有的社会风险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对这一点,目前我们的认识还很不到位。”长期进行性别失衡问题研究的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树茁提出警告。  天平倾斜  李树茁常年研究中国社会的男女出生比失衡问题,他在2006年合著出版的《性别歧视与人口发展》一书里就曾预测,2013年之后,中国每年男性过剩人口将达到10%以上,“平均每年有120万男性在婚姻市场上找不到初婚对象”。  这不是危言耸听,根据2005年一项对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婚姻挤压在全国并非个案,几乎所有省份的农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女性缺失”。  在 一个社会里,部分男性或者女性单身并不算是异常现象。但在中国,大规模人口流动与超高的出生性别比(其数值为每100名女婴对应的男婴数)叠加,致使大量 男性被挤出婚姻市场,被迫进入单身行列。这些人明显超出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想适婚年龄(通常为30岁),并且有可能被迫终身不婚,成为俗称的“光棍”。  人类生育史表明,在没有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男女新生婴儿的比例大致在102~107∶100。低于或高于这个比例都属于不正常状态。  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迅速飙升,从1980年基本正常的107左右升至的高点。最近几年,虽然经过政府的积极干预,出生性别比依然处在118左右的高位。  长达30年多年的高出生性别比已经使中国人口的性别结构出现失衡。六普数据显示,0~14岁的人群中男性出现比女性多出1855万左右。这意味着,未来的男女失衡情况将更加严峻。  去年,人口计生委已将这一逐步凸显的矛盾摆上议程,宣布进一步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在印发的《2013年人口计生工作要点》中要求,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省份要在2012年的基础上,将高于107的部分降低10%。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劳工项目负责人李大君曾经在邢台的光棍村景福村蹲点调查过,对当地农村的性别失衡印象深刻。他介绍,过去贫穷、残疾是光棍的重要成因,但现在邢台、保定、沧州等地一些经济条件还不错的男性,也面临难以结婚的困境。  “现在农村确实是男孩多,女孩少。有些人想要男孩,就去做B超,是女孩就流掉。几十年都是这样,早不是什么秘密了。不光穷人这样干,有些富人也同样,他们希望生男孩来传宗接代,继承产业。”李大君对本报记者说。  因为男孩偏好而进行的性别选择被认为是导致性别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报记者在长期走访中了解到,尽管国家明文规定禁止利用B超做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禁止非医学需要的堕胎(下称“两非”),但实际上违规操作屡禁不止。  已有一个女儿、家住天津郊区的黄玉在怀孕四个月时被迫做了堕胎,只因为丈夫要求第二胎必须是个男孩。她的一个亲戚在镇上医院当护士,帮她安排了B超和堕胎手术。  黄玉未能出生的女儿在人口学上被称作失踪的女性(missing woman),指的是因人为干预未能出生或较早死亡的女性人口。根据李树茁等人推算,年间出生队列的失踪女性数量在920万人,比例为4.19%。  “不要说农村,就是在北京,要想知道胎儿性别,随便找个熟人就能搞定。国家说是严查,这个很隐蔽,很难查得到。”李大君说。  李树茁告诉记者,胎儿性别鉴定以及随之的堕胎确实隐蔽,这使得执法工作面临困难。“最近在安徽的一次执法,为了确认某医疗机构违反‘两非’,联合执法机构共出动40多人,耗资十余万元。”  去年12月2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在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也特别指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形势依然严峻;整治“两非”难度不断加大。  风险积聚  李树茁不愿意把目前众多大龄男青年找不到配偶说成光棍危机。在他看来,性别失衡导致的问题远远不是一部分男人被挤出婚姻这么简单,倾斜的性别天平背后,是更加严峻的社会问题。  根据婚姻梯度原理,家庭经济贫困和落后地区的男性,在婚姻市场上较不具有竞争力。他们往往在女性缺失导致的婚姻挤出中成为出局者。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婚姻家庭承担着教育、医疗、养老和传宗接代的社会功能,也满足了个体的情感归属和性需求。稳定的婚姻生活作为减压阀,在个体和社会压力之间构筑了一道缓冲带。但对于光棍来说,不仅没有这种缓冲,同时要承担的压力更大。  刘军对此深有体会。在儿时的记忆中,村里的几个光棍是让人瞧不起的。现在轮到他来承受乡邻们异样的眼神。尤其是母亲,儿子娶不上媳妇让她觉得羞辱,正张罗着到外地给他买个媳妇。  根据李树茁等人组织的《中国的性别失衡与公共安全:百村调查及主要发现》,大量失婚青年的存在,客观上激发了买婚、骗婚、买卖妇女等犯罪行为。接受调查的364个村庄中,有约30%曾发生过骗婚。  在一个常态的社会中,性别结构失衡所带来的男性人口过剩问题,分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风险更多地集中在个体和人口领域。但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和社会转型的利益矛盾,则可能将性别失衡的风险进一步加剧和扩大。  李树茁总结了光棍的三大特征:被迫、脆弱、聚居。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外出农民工数量达到1.66亿人,这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大龄未婚男性。他们带着对财富和婚姻的憧憬进入城市,在这里发现自己依然是相对底层和边缘的人群。  根 据2010年李树茁参与合著的课题《中国的性别失衡与公共安全》,在某些城市的聚居点,失婚男性或已婚分居男性具有明显的规模化特征,一些人群还呈现出团 伙特征,这些人群发生失范行为的概率远远高出普通人群。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家庭养老困难、性需求不能满足,这些状态会促使他们选择性暴力、性交易、团体犯 罪、自杀等手段,引发公共安全危机。  尽管注意到这一特点,李树茁仍然强调,社会上要避免对光棍进行污名化和标签化,要看到光棍事实上是性别失衡的受害者,是脆弱群体,他们更需要社会各方的帮扶。  应对危机  性别结构失衡已经成为中国人口的重要特征之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融化它也没有那么容易。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政府所采取的干预措施效果有限。以治理“两非”为例,尽管全国上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目前的出生性别比依然高达118,超出正常水平十几个百分点。  “两非”长期遏制不住,根源是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多年来不断有人口学者呼吁,应放开生育限制,促使中国人口的性别和年龄结构得到优化。  李树茁认为,即使放松生育限制,考虑到目前较高的生养成本和已经很低的生育率,对于缓解性别失衡的帮助并不大。  从 六普数据看,中国人对孩子的性别选择意愿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降低。五普之前的数据显示,性别选择基本发生在第二个或第三个孩子,第一个孩子的 性别比基本在正常水平。但六普显示,第一个孩子的性别比为113,明显高于102~107的正常水平。从总体看,性别失衡的来源,三分之一发生在第一个孩 子,三分之二发生在第二个及以后的孩子。这表明,有部分人在生育第一个孩子时就已进行性别选择。  李大君介绍,尽管现在生养儿子也难以起到养老的作用,而且男性结婚的支出越来越高,但是受传统养老防老和重男轻女意识影响,性别选择依然广泛存在。他建议,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善应该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李树茁对此表示不乐观。他分析,男孩喜好背后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社会根源,即使在发达国家如加拿大、英国,经济和生育政策上的限制都不存在,华人中依然存在性别选择现象。  尽管在性别失衡的源头上缺乏行之有效的对策,对已经存在的光棍问题,在社保和经济发展方面,政府仍可以有所作为。  性别失 衡所产生的社会风险,有部分是可以通过制度建设有效抵制。比如失婚人群的养老问题,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李树茁建议,可以考虑在养老保险制度 上给予失婚人群特殊支持。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生存能力,并通过建立更大范围的婚姻信息交换平台,帮助更多人找到合适的配偶。  而为配合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国家人口计生委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修订完善,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专项立法。
全部评论我的理财中心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沪A涨幅名称涨跌幅
深A涨幅名称涨跌幅
沪A涨幅名称涨跌幅
深A涨幅名称涨跌幅
理财案例年龄阶段:24-3536-4546及以上不限家庭结构:单身白领二人世界三口之家其他不限家庭年收入:6-12万12-20万20万以上不限
分享这段文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鼎湖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