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90后明星 开什么店最好?{$HH:m...

[转载]对当今90后(及00后)深入骨髓的剖析
对当今90后(及00后)深入骨髓的剖析
来源 | free合伙人
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论和问题需要面对。各位父母,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吗?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因为近20年来,我大概接触了8000个家庭案例。当今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当今的孩子是什么人?我们要从本质上来把握。假如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来把握,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会在点子上。
从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是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这件事情年纪大的是不是还记得?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取缔了粮票意味着什么?我们吃饭不愁了。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尤其是到我们这样的民族吃饭不愁的时候,我们会愁什么呢?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
我们来看1993年以后的人的基本特征,首先,他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独套公寓里的独子有什么样的人生感受呢?你可以去试试,到春天的时候,买一只刚刚生出来的小鸡,养着它,给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两个礼拜以后小鸡就死掉了,因为小鸡也会孤独。现在的孩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孤独会有哪些麻烦?一,人一孤独,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二,人一孤独,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所以麻烦就来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最高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一旦人有这种问题,痛苦就伴随着他了。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才可以有方向。
第一,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那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我说:“你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
孩子们太可怜了。我跟这些孩子说:“谁告诉你,你家长的幸福要你来负责任?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一个男的对女的说‘嫁给我吧,我会给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结果没有三天就吵翻天了。孩子们,你记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观人生体验。”
有一个妈妈,她培育了一个博士儿子,这个博士后来做了外交官,谁都羡慕这个妈妈,但是我们看她在干吗?天天在吃抗抑郁症的药;还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工人,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妈妈天天在乐呵呵地搓麻将。所以,幸福不是别人能给的,而是自己的主观体验。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个才是给孩子正能量。我讲一句贴心的话,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要记住,不是他要来的,如果他要选择未必会选你,你是单向选择。我跟我儿子经常说的话是,“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走,他才不会有考试焦虑。现在咱们国家有多少学生因为在临考前焦虑不堪,学习成绩才没有达到应该有的目标呀!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强调考试、学习;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美国的学校不应试吗?也应试的,人家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内心世界,我们(父母)自己太脆弱、不够强大。
第二,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现在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没有的。我有时候在思考,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会推动民主进程。为什么呢?首先,人的环境不一样。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现在孩子的生活是这样的,他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
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者,还是秉承老一套。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老师教育的时候,老师在训他,这个中学生就这样子,“你讲好了。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为什么?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这也就是我们职场上马上要面对的93年以后的人。曾经有个老总找我,说他有一个名牌大学的实习生,这个实习生在开会的时候负责做记录,会上老总发完言,实习生说:“我也来讲”,老总说:“怎么轮到你讲?”他说:“我为什么不可以讲?我也了解啊!”于是这个老总就看不懂了。我跟他说,你要看懂他们话语权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让他有话语的可能性,他就到网上去说,你堵不住他的。
所以各位,你想想看,有这种平等话语权要求的民族,它怎么不是进步的呢?这是对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挑战,你要面对的是我们的文化怎么来衔接,只有把它衔接好了以后,孩子才能够平稳地过渡,而不受到他前代人的压制,这是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第三,当今的孩子知识面宽广
各位在座的老师你不要生气,现在的孩子他未必是要到你这里来接受知识的,好多课都有光盘,他可以买来光盘自己看,而且都是名师讲的。现在的老师没有权威性,不像我们小时候,家里如果没有一本书,老师就是万宝全书,现在没有这样的老师。你也别指望你做这样的老师,或者说你可能得不到这样老师的感受。老师不理解这点就会打击学生,就否定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时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话,那是老师的问题。
在上海,有的孩子读初中的时候,已经走过半个地球了。老师在教室里面讲加拿大,学生说,“我在加拿大待过很长时间,老师你去过没有?”那么各位,这个书怎么教?我讲的都是非常实际的东西,教育要针对这些问题才能对未来的学生有用。
第四,当今的孩子都很善良
我们所有的1993年以后孩子的父母都会说他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有一点,孩子是非常善良的。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理由如下:你在马路上,但凡看到一个乞丐,小孩子的脚步就有点迈不开了,他会拖住他妈妈尽量慢一点,实际上他想让他的妈妈捐点钱给这个乞丐。
小孩子很善良,原因是他有爱,他是浸润在爱当中长大的,他是在一个物质丰厚的时代里长大的,这样的人他一定善良,一定有爱心。爱心不是空穴来风,爱心是有条件的。现在的孩子具备了基础条件,所以他有同情心,他同情弱者,他爱别人。所以他的道德判断水平要比我们这代人高多了。
因为不同的身世,两代人的道德水准是不同的。所以我觉得非常有信心,后面的年轻人他们会越来越好,他们没有经过文化大革命,这一代孩子是有希望的。我们做家长的绝对不要辜负了他们,他们都是好孩子。
第五,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
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结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
比如说现在的中学生都在玩“手办”,人数大概比例是1/4。什么叫手办?“手办”就是以日本动漫为模板所制作的那些玩偶。他一个人跟这些玩偶在玩,有的时候玩偶还带一些色情,一个男孩子玩到他会爱上这个玩偶,然后就会在虚拟世界里捣鼓真实感。他们在网上交流,似乎这个玩偶是一个活人一样,最后他反而在真实世界里有虚拟感。两个人在网上聊好了以后准备见面,坐在一起,居然没有话,结果说,“我们网上去说吧,再见。”就到网上去说了。
有一个场景,有几个四、五岁的孩子,他们在一间没有大人的房间里。如果我们以常识来看,这个房间一定翻天了,地上都是水,弄得一塌糊涂。但现实是,这个房间门一打开,鸦雀无声,每个小孩都很安静,比老人院还宁静。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们“一不怕死,二就怕苦”。你跟孩子说不好好学习,将来会过什么什么苦日子,他会跟你说,“不可能的,如果到那天我会去死的。”人家连死都不怕还会怕什么?让我们怎么教育?
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德育校长,如果有,请思考一下:我们现在中小学的德育活动应该做什么?因为孩子们现实感很弱,学校应该提供这种帮助,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去搞这些东西。有一个高中生跟我说,学校请来一个老掉牙的战争年代的老军人跟他们说,“我们战争年代如此艰苦,你们这些人到现在满脑子资产阶级思想,天天想着穿名牌”,那个高中生说,“老爷爷,你们革命不是为了我们穿名牌,是为了什么呀?”所以我们的德育教育真该动动脑筋了。孩子缺什么?你要给他什么?德育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输某些东西,你要把他育成一个健康的人,不然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到后来他的人格会有问题的。
曾经有一次有个重点中学高中的学生,她带了一个手机给我们看,她说,“老师,我们在玩这个东西”,我一看吓一跳,玩什么?一人割自己一刀,很好玩吗?这种行为我们怎么理解?这就是现实感缺乏的表现,他必须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可惜,我们教育者全然不知。我们只知道他的成绩上去了还是下去了,而成绩下来有太多的因素。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的孩子,这些都是他的内心的一些痛苦点。
第六,当今的孩子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
我们来看他们还有一个特征,个性化要求非常高。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现在的孩子是“我来过了,雁过留声,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他必须要展现个性。那么我们的教育允许吗?设计出来让他展现个性的平台了吗?我们班级的班会课是不是提供了呢?
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这边,说他就是非要留长头发,穿花衣服,校服到门口就脱掉了,结果教导主任跟他说,要不剪头发就不要来。后来我打电话给他班主任,我说,“你知道吗?这个孩子的动漫知识,我连做他的小学生都不配。你把一节班会课给他,让他展现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从此就会改变。”
这个是我们现在孩子的又一个特征所在。那么各位,如果你要压抑他,他就抗争。抗争的途径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跟你打,我们叫逆反。为什么逆反?逆反是因为你不允许他长大。逆反有“硬抗”这样的形式,就是你说东他一定要说西,你说要好好读书考高中,他就跟你说要考职业学校。那么“硬抗”还好一点,如果“软抗”就麻烦了。如果老师、家长“强大无比”,是“不可战胜的”,孩子反抗的能量应付全部转移到里面,结果各类精神问题都出来了,导致现在15岁以后的孩子,神经症高发。各位注意,我们培养孩子健康是很要紧的,所以要充分满足他的个性展现,我们的学校德育活动要有这样的意识。
第七,当今的孩子活在“第三只笼子”里
最后我想总结的是,现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会一直踩。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不踩了。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说,心里是这样想的。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家长们见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话问的是,“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一个。”“小明得了几个啊?”“两个。”“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我想问在场的幼儿园家长们,你跟儿子下棋他会输吗?他肯输吗?十个有九个孩子是不肯输的,有的孩子还会拿象棋砸妈妈的头,他输了就急。怎么会这样呢?你想要让他成功,却不让他有的成功的品质,你一开始就不培养这种品质,他不就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吗?
还有,我们每家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数学难题、物理难题能够迎战,锲而不舍。学奥数的时候再难的题目也能克服,我们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强,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从哪里来的吗?在上海,家长们从小学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学校,等高考完了以后,再帮孩子找什么样的专业读大学以便运用关系找得到工作,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后,觉得差不多了,就买一套房子给孩子,发动亲朋好友给孩子介绍女朋友,然后再拿钱出来给孩子办婚事,婚事办好了养孩子,最后自己帮孩子带孙子。你要控制他一生,还需要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又是这个悖论。这个人不是在第三只笼子里是在哪里?其实他都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明确,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这是不可以的。特别是对独生子女,你不把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告诉他,这个人要崩溃。实际上高要求只有对自己,不能对别人。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标在哪里,可是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的。那么你想想看,他不是纠结死吗?这就是老鼠在第三只笼子里的感受。
以上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我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父母或者老师,可以重新了解下这代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当然若你正好处在这个时代中的独生子女,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环境给你带来的一些细微变化。
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创造生活。——怀特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可怕的90后:用户or创业者
互联网的下一拨主人将会是这些个性鲜明但极具包容性的年轻用户。他们有哪些特征?
90后在互联网上的行为特征:
1、聊天、交友构成了这个群体主要的网络生活;在移动互联网上,除了满足基本的通讯需求,看电子书、玩游戏、听歌成为了其主要的使用特征。
2、无论是在线下,还是在SNS社区,会细分自己的交际圈。
3、手机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主要的上网工具。
4、很少有90后大学生很少进行冲动消费。在大多数消费情境中,他们都表现得颇为理智。他们具有付费习惯、愿意为新鲜感买单。
5、在媒体接触行为上,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并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功能性替代。
互联网精神
1、相比之前几代人,他们更加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对不同的观念和行为表现出更多的包容。
2、行动力强,敢于尝试、践行自己的梦想;正值创造力爆发的年纪,专业学习使他们有了一定量的知识积累。
3、对于认可的产品,乐于口碑传播。
4、他们遇到问题时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父母很少对他们的生活进行直接地干涉,大部 分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主。
5、除了兼职、实习、创业等社会实践以外, 90后大学生对于社会公益事业也具有很高的热情。
生于80年代的美图秀秀创始人吴欣鸿,专注做面向90后这个年轻群体的产品。为了更贴近这个用户群,他和团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和他们面对面交谈。
“美图秀秀”创始人吴欣鸿是一个与90后用户“打交道”多年的创业者:4
年前,他用3天时间做了一个应用工具“火星文转换器”(将汉字转换成生僻的文字),在未做任何推广的情况下,仅一年时间便带来了四五千万的90后用户。做
这款产品的时候,他没有想过赚钱,推出来后也很难找到盈利模式。但面对庞大的用户量,吴欣鸿当时想到了把原来的用户转换到一个赢利方向相对清晰、依然针对
这个人群的一个产品,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美图秀秀。
这款傻瓜式的修图软件已有1.2亿的用户,核心用户群依然是90后。从火星文转换器无心插柳的偶然成功,到1年后专心为这个群体做一款产品,面对同样高涨的用户量,吴欣鸿最直接的感受是:就像从来没有人给他们做过产品似的。
5月上旬,这位来自厦门的80后者,在我们约见的北京建国门桔子水晶酒店大堂聊起这件事。他不讳言美图秀秀推出的第一个版本其实很粗糙,但90后不会像专业做IT的人或白领那样,“骂你这是个垃圾产品”。相反,他们对产品宽容度很大,会“在线留言鼓励并且感谢有这样一款产品,满足他们的需求”。
零点咨询向本刊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全国90后人数约1.4亿,占总人口的11.7%左右。2011年,CMI校园营销研究院与新鲜传媒联合发布了
一份报告《互联网下的90后》(以下简称《90后报告》)。他们给本刊的数据是,目前高校2900万以上的孩子大多是90后,在校4年中,每年产生的
消费最少达3000亿元以上。
“从2012年开始,每年将有近700万90后大学生走出校园,成为最具潜力的新生消费力量。”这份报告描叙道,“作为在互联网下成长的一代,90后新生消费群体有很多自身的特性,这将深刻的影响到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企业营销环境的方方面面。”
被互联网公司忽视的一代
“90后不是一个简单的代际划分。”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沈虹,是《90后报告》的专家团成员之一。她说:“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无疑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而不同于非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其他人群。”
2011年,《90后报告》项目组成员历时5个月,在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成都等8座城市里,访问了33所高校的大量90后。联合CMI校园营
销研究院一起做这个项目的新鲜传媒CEO纪中展和沈虹发现,在他们所调查的这些城市里,有70%的90后在小学或初中便开始接触互联网;每天都接触网络的
90后大学生达61.7%;互联网在90后中的普及率为100%。“一个伴随互联网长大的群体。网络化和数字化的生活,在真实地笼罩着他们。”沈虹说。
互联网、数字化生活现在也同样笼罩着已是社会精英、中流砥柱的60、70后,以及坐在写字楼里的80后们。但,这些人群不是分身于各类公务、应酬、
家庭,就是房奴、卡奴、车奴,并且还得面对赡养父母、抚养小孩的生存压力。很难想象,他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线上聊天、浏览新闻、上SNS社区、听
音乐、看电影等行为上,而这些行为却是90后、尤其是脱离了升学压力的大学生在网络上常做的事。其中,QQ、人人网则是他们最青睐的即时通讯与社交网络
(分别占比97.6%与80.2%)。
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高度活跃、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感、乐意为产品付费的群体。
“他们从小就会用手机,碎片时间基本都会使用在移动设备上。90后绝对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主力。”尚丹是摩天轮的创始人。摩天轮是一款基于真实地理位置的城市地产社交游戏,产品锁定的核心用户为90后,2010年下半年推出这款产品的时候,便直奔移动互联网的平台。
尚丹觉得,很多90后从小学就开始用QQ,对于游戏里面的各种炫耀性应用和收费性质的VIP、游戏Q币等都已经形成了付费习惯。于是在今年上半年,
她想到要推出一款针对90后付费性质的社交游戏——《金币很忙》。上线不足一个月,“就有小孩充了2000块钱”。尚丹说,付费情况比他们原来预料的要好
今年夏天刚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杨元从武汉回到了老家北京。一个多月前的一个下午,《》在人人网所在地北京北三环静安中心访问时,一位负责产品的员工对记者说:“最近一款叫‘我要当学霸’的APP在90后中很火!”
杨元是“我要当学霸”的开发者,瘦高个儿,22岁。在毕业前夕的5月初,他出于一种自娱自乐的心理,在人人网推出了这款面向学弟学妹们的APP,一个星期的时间便带来了10万次的下载量。“一夜之间有很多很多的学生都知道这个东西了。”杨元说。
在聊到移动互联网时,他形容,周围的同学使用手机的频率到了“疯狂”的地步:“到什么程度?我经常在食堂看到,排队打饭有人拿着手机;吃饭的时候,
有人拿着手机,边看手机边吃饭;就是几乎你所有不在思考、不在学习的时候,都会拿出手机看一下。尤其是晚上睡觉之前,使用量会上升得很快,很多同学都会躺
在床上耍一耍手机。”
与这种“疯狂”相对的是互联网产品在这个群体中的缺席与贫瘠。从PC端一直延伸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大家用手机也就是满足最基本的一些需求,通讯、浏览器、看电子书、游戏,感觉没有特别给90后用的应用和产品,跟校园外的人没什么区别”。
杨元说,在这些产品和应用里,很多学生都热衷于用手机看电子书:“超级多、超级能看,在课堂上,你要找一个没在用手机看电子书的这不可能,所以说会下一大堆看电子书的各种各样的软件,譬如多看阅读、熊猫阅读、QQ阅读等等。”除此之外,就是用手机玩形形色色的游戏了。
在杨元的观察里,付费情况“存在两个极端的阵营,一类是喜欢折腾手机,他们有‘越狱’的能力,喜欢用免费、盗版游戏;但身边还是有很多同学会坚持付费,觉得自己好像也不缺那几块钱,给开发者也挺好的”。
杨元觉得,他们更喜欢在互联网上尝试新鲜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尝试成本很小,下一个APP要么是免费的,要么也就几块钱,如果觉得好的话还会推荐给身边的人。
因此他认为,他们有付费习惯并非不可思议。小时候买一个正版的游戏要花几十到几百元,“但是现在你玩儿手机,iPhone上面一个游戏撑死了12块钱,绝大多数都是6块,就跟小时候去中关村买盗版盘这种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在价格上还能接受”。
“我们在网上要付费体验一个产品的话,会觉得很奇怪。会想,我为什么要花这个钱呢?”34岁的纪中展微胖,是一个“00后”男孩的父亲。2004年
他成立新鲜传媒,一直在做的业务是校园营销的咨询。他说:“除了腾讯QQ,90后是移动动感地带早期利润的最大贡献者,它们一开始就培养了90后的付
费习惯。”
纪中展和一帮朋友聊到过一个现象,大凡看到哪两家公司骂仗,自己就会想“这两个家伙又开始炒作了”,接着会来一个评论“都不是好人”。但90后不会
关心媒体怎么说、谁在骂,谁骂赢了。“他们看谁的用户体验好、谁经常用、谁的产品自己最喜欢。90后乐意为自己喜欢的服务心甘情愿地付费。免费的不一定是
他们喜欢的产品。”他说。
纪中展觉得这是一个被互联网大佬、创业者们忽略的群体。今天,我们想到互联网时,第一时间闪现的画面多是掐架、谁山寨了谁、谁被谁山寨、“烧钱”、五花八门的数据、高深莫测的术语、技术、模式、云,以及各种高谈阔论。
“那些只顾打口水仗的公司,很可能会被他们抛弃掉。”纪中展说道。
他们的世界:部落VS多元化
这个群体的人,从小到大都住在小区的高楼里,并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线下与同龄人的沟通相对匮乏,网络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人人网则成为了90后在互联网生存的一个部落。
杨元今年大学毕业。毕业前夕,一款送给学弟学妹作为礼物的APP“我要当学霸”,在从网推出一周下载量便达10万。
7月19日,人人网给本刊的一份数据显示,现在人人激活用户数为1.542亿。其中,90后激活用户约占四成,也就是说,在这个平台上出现的90后用户将近4000万。
此前向我们推荐“我要当学霸”的人叫李杰(化名),他是人人网的产品负责人。他说,如果仅仅是观察、研究他们在互联网的行为轨迹,不足以了解这个人
群的一些特质。每隔一段时间,负责产品的团队都会跑到这个人群里去,“去发现他们内心更深层次的东西,他们的兴趣是什么?近期和未来的计划是什么?甚至,
说说他们的梦想是什么……”
2008年第一批90后踏进大学后,沈虹开始观察这个群体,她其后的博士论文也是围绕着这个人群作为主题。最终,她发现很难用一个普世价值的标签去
概括。后来,他们在推出《90后报告》时一再推敲,最后勉强找来“有个性”这样的词汇作为他们的标签。她觉得这依然是一个不够完全准确的描述,从每个个体
去看,他们的个性都是多元的、具有差异化,不是同一型号的“社会产品”。
归纳起来,这个群体表现出来的一些相对显性的特征为,追求个性与自由,乐意分享,具有包容心,行动力强,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判断问题客观、理性。
“(他们)天生就善于协作,创新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于这些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美国著名新经济学家和商业策略大师唐.泰普斯科在《数
字化成长3.0》一书里如此写道。而自由、分享、协作、包容、创新等这些特质,或可以被看作是“互联网精神”在这个群体的鲜明体现。
有豆瓣网友在《数字化成长3.0》一书的书评里写道:“你会发觉,他们远远不是‘垮掉的一代’,他们身上的很多特质代表着未来。”
“我感觉90后都挺幽默的,大家都挺有趣儿,看事情更开朗、更天真。开个玩笑,说一些比较过分的话,大家都能接受。这也体现在大家的包容性上面。”杨元说。沈虹在调查结束后也惊讶于这个标榜个性的群体对主流价值观的高认可度。
2010年下半年,零点咨询曾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常州五座城市做过一个有关“90后文化检测”的调查。当时的样本量在2000人以上。张军
是零点的业务总裁,他在关于这次调查的一篇文章里的评价:这个群体里的人阳光、自信、勇敢,拒绝虚伪,抵制权威,将会是推动社会走向公平、公正、开放、透
明的不可忽视的力量。“自卑落后、厚黑阴谋在他们的内心从未萌芽……我相信阳光、自信的90后的诚信才是真正源自内心的,也相信90后主导的社会将不会再
出现三聚氰胺、瘦肉精等类似事件。”
李杰说,很多刚入校的90后大学生都会参加学校的一些社团,而这些社团通常在人人网上都建有主页。对于这些参加社团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扩大自己交
际圈的便捷平台。但他说,90后不像他这样的80后会待在一个相对大的圈子,因为觉得大家都差不多。他们会把圈子划分得很细,每一个圈子都会有一个明确的
指向,“譬如玩游戏的在一起,喜欢动漫的呆在一个圈里,玩滑板的又是另一个小圈子”。
“你可以把90后视为一个群体,有某些共性,但它本身的特征是‘分化’的。像我这样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里生活的孩子,跟那些在二三线城市
成长起来的90后,其实差别挺大的。但我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比如说我用人人网和微博,他们可能就会用QQ空间和朋友网。”杨元说。
去年下半年人人网推出了一个类似轻博客的小站项目。“我们想让有共同精神属性的人在这个平台聚合在一起。而这个尝试效果非常明显,现在已建立了60
万个小站。”李杰觉得,90后虽然强调自我、个性,但他们有个特点,发现这个社会不只有一种价值观的时候,会去尊重其它的价值观,而不是本能地排斥。因此
在他看来,小站的意义在于它在内容上的多元性。在这60万个小站里,用户划分了不同的主题,有人专注DIY,有人喜欢旅游、摄影,“甚至还有人,将自行车
配件研制的过程发了上来,和用户一起讨论。一个配件的设计,最后其实是一群人定下来的”。
李杰说他们要做的事是,创造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可能,“让用户自己去找对的人,找对的内容”。
“除了有很多人会在上面发跟自己心情、生活相关的文字外,照片也发得非常多。它成为了90后这个群体联系朋友、了解朋友的平台。”李杰还发现,这个
群体对信息、内容有非常大的需求,喜欢去找各类觉得有价值的内容,在网络上他们很乐意把它们分享出去。“他们很热衷于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推荐给线下真实的
朋友和线上的好友。”为此,作为一家社交网站,人人网想去寻找、建立一层以精神世界为纽带的新型的关系。
他觉得,在社交方面人人网与Facebook有不少共同的地方,譬如偏向于真实的关系,跟身边的朋友分享各类信息等等,但他觉得在做社交网站比
美国要难得多。“国外毕竟不用面对腾讯QQ这样大的网站的挑战对吧?”结合不同的环境,李杰说人人网在寻找与同行的差异:“比如说,我们在社会化内容领域
也许会做得不一样点。”
人人网提供给本刊的7月6日的UGC
类型(用户生成内容)数据显示,他们最活跃的类目为“状态”,当天有151万余人发表了324万余条状态;其次是323万条各种内容的分享,用户数为127万余人。
蘑菇街CEO陈琪觉得,过去的互联网都是基于男性的理性逻辑,开发出了一堆偏工具性的产品,倾向于大规模搜集用户数据,套用某种数学模型把一个产品
表现出来。但面对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N世代”的出现(即伴随互联网、数字化成长起来的年青人),“未来的互联网(产品)未必如此,可能会更趋向于一些
非常细微的情感、直觉、想象力的用户体验。它还是会用原来那套计算机的科学办法去解决问题,但在做产品的思路上,很可能会与原先不一样了”。
吴欣鸿最初推出火星文转换器时没有做任何推广,全凭90后这些用户的口口相传,却带来了让他感到特别意外的用户量。这种乐于口碑传播和分享的效应,陈琪也看到并感知到了它的威力。
“如果能抓住某个点,精准切入,哪怕在前期只覆盖了(数量)不怎么大的一群人,以后都可能成为很主流、很大的一个产品。”陈琪对《》说,早期的互联网公司都在遵循一个规模经济的逻辑,用一种大统一的方式去解决用户的需求,“可无论是90后还是80后,人和人之间,一代人和另一代人的需求都存在差异。慢慢地,肯定会被那种更加个性、精准、垂直于某一个人群的需求、服务替代掉一部分”。
尚丹的丈夫是北京某高校的法语老师,这使得她有更多和这个群体接触的机会。在她看来,像她这样的80后,小时候总会被老师、父母灌输一些正统的思
想,能接触到的也是很单一的媒体。“越是单一,就越可能跟着它的想法走。假如你能接触到20、30家媒体,很可能会培养出你的判断能力。”从小就接触互联
网的90后,面对海量的信息“变得很有主见、特别有思想”。并且,他们的父母有些出生于60年代末,有些是70后,受过系统的教育,培养孩子的理念很可能
也和过去不一样。尚丹说:“(他们)会鼓励孩子,你要有自己的想法,你的想法很重要。在我的了解里,90后几乎不会去看《新闻联播》。”
“做小站,是我们社会化内容领域的第一个尝试。互联网发展的时间短,过去很少谈用户研究。我相信这个行业,也许会去学习类似传统工业设计的思路去做产品,它会给互联网更多提醒。”李杰说。
18岁的徐德尘是在聊网的联合创始人,他觉得所有的创新都是为人服务
用户下载了“我要当学霸”后,在人人网上设定学习时间,整部手机便进入了锁屏状态,任何实体按键都不能使其退出。如果动用按键,它的提示也很有趣,
譬如“不要摸我嘛,人家会害羞的”、“亲,要好好学习不要玩手机嘛”。如果要放弃学习,只能在人人网上操作。为此它会弹出警告窗“亲,好好考虑啊,放弃学
习就要接受鄙视哦”、“对不住大家,我又在学习的时候玩手机了,麻烦看见的每人回复一句‘你这货永远成不了学霸’,跪谢!”等提示语——而这些状态,会在
用户的人人网的主页上同步发布出来,并可能有人为此回复,“鄙视”这种半途而废的行为。
杨元有几个在新加坡念书的同学,他们都用Facebook。因此他在考虑接受同学们的建议,推出一个针对新加坡或海外华人市场的版本。对于“我要当
学霸”的“走红”,杨元很平静:“满足的无非是这个人群的某些基本需求。”他与吴欣鸿都有一个很鲜明的、共同的感受:90后这个群体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包
容性特别好。“比如说,我做的APP不是特别好,可能有一些粗糙,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学生做的(难免有不专业的地方),特别能接受这个东西,不会吐槽,也
不会恶语相向。”
他说:“我感觉90后正能量其实挺多的。(他们)更敢于尝试、践行自己的梦想。”尚丹也说过类似的观点,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他们想做一件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会想办法去做,他们不会在意你说什么。”
与杨元同城的徐德尘已在北京十一学校休学一年。2012年夏天,在他的同窗忙着高考、出国的时候,他则忙着和投资人见面。这个留着山羊须、18岁的年轻人是在聊网的联合创始人。
去年,徐德尘念高三。当时家里打算把他送去国外念大学,但他义无反顾,选择了休学创业。他和朋友一起创办的这家在线学习英语口语的网站“在聊”,已经在今年6月初正式上线。
在聊网上的英语老师基本上是来自美国各名校的大学生。经过网站的审核,他们的个人信息、擅长聊的话题等类目便展示在这个平台上。这个网站希望并帮助
用户在这里找到价值观相同或趣味相投的老师,然后支付一定的费用,以交流感兴趣的话题的方式学习英语口语,网站则会从中收取一定的佣金。
一年前,徐德尘认识了在聊网创始人张林轩。张大徐2岁,2011年在十一学校头次见到徐德尘时,他说他打算创业。两人很聊得来。徐德尘刚进入高中时本来就有创业的念头。他觉得张林轩的项目好,就放弃了出国的念头,休学和张林轩及团队一起推进在聊网的项目进度。
这个10个人的团队,平均年龄19岁。在北京五道口的华清嘉园,他们租了一套280平米复式结构的房子用作办公场。这里也是10个人的住所、“食堂”与附近高校学生团体举办沙龙的场所。
在五道口一家四川菜餐馆,徐德尘介绍我们认识了李闻天。李闻天和徐同年,今年毕业于北京西城外国语学校。高考前,他和8个同学推出了一个定位做校园
周边产品的网站“拖堂网”,目前正处在改版的阶段。李闻天说,这个网站只是为了起到宣传自己产品的目的,以后也会丰富网站的内容,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
来关注,而业务主要在线下进行。
前不久,他们推出了一款产品叫“校服熊”,将下订单的中学的校服做成缩小版,穿在一只玩具熊上。这款看似简单的产品却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认同。李闻天说,他们觉得这只小熊穿的是自己学校的校服,很亲切,“45元钱一只的价格也能接受,无非是这些同学一两天的饭钱”。
18岁的李闻天与同学一起创办了专注做校园周边产品的“拖堂网”。他们的产品“校服熊”,在李高考前夕的2个月时间,订单达3000只。
李闻天说,高考前夕的两个月没太用精力去推广这个产品,他们主要和一些中学校园的学生会谈合作,由学生会去宣传。“但两个月的时间,订单就突破三千
了。”李闻天说,他们会一直做高中生的产品,接受一些学校的特殊订购。譬如,他们在想,学生对自己的学校有认同感,也可以画一些针对某个学校的漫画,“一
个动漫人物,穿上他们学校的校服,再配上幽默的故事”。
他并不着急去找大笔钱投入,觉得现在还只是试水阶段,“先出一系列的校园产品后,看看哪些产品好卖再说”。
杨元觉得,他们这个群体在互联网上,将来说不定会有很多的创新和大的作为。因为他发现,这个群体里的人,有很多在念初中的时候“就会做网站,会编程,会做APP,等他们上了大学,有很多相对自由的时间的时候,很可能开发出更多还蛮有趣、蛮新颖的互联网产品出来”。
杨元毕业后进了百度做产品设计。他打算先历练两年再考虑去创业。这个群体正在陆续走向社会,具有创新精神,为此,他希望无论是社会还是天使投资人都能给他们更多一些关注。
在聊网目前还没有拿到投资。他们现在只能每天熬夜细化产品。
在五道口的川菜馆,《创业邦》和徐德尘聊到创新的话题,他说:“我觉得所有的创新都是为人服务,为实现人的价值而存在。”
转载自:优米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0后明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