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保险与企业职工社会保险险的区别

为什么保险业/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声誉比较差?
如何评价外资保险公司?
按投票排序
关于这个问题,个人比较赞同郭振华教授的观点,下面简单总结一下:理论上来说,保险交易是最需要诚信的,因为,信任的需求来源于承诺与兑现承诺的时间差,兑现落后于承诺的时间越长,该类交易就越需要信任的支持,而长期寿险业务大概是各类交易中承诺与兑现间时间差最长的交易,所以也是最需要信任的交易。在天朝人们不信任保险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方面:普遍原因(任何领域都存在)和特定原因(保险领域的特定问题),下面分别来看一下。普遍原因是指任何领域都存在的不诚信的共同原因。大家知道,今天的中国造假盛行,不讲诚信的行业和企业太多了:饭店有地沟油,奶粉中有三聚氰胺,茶油添加剂安全度有造假,狂犬疫苗有造假,航空公司飞行员的飞行资历也有造假,房地产公司卖的房子夸大建筑面积,唐骏更是公然宣扬“能骗到所有人就是成功”。几年前曾经与一位台湾人讨论过类似的问题,这位台湾老兄说:“台湾的情况要好很多,我认为是文化大革命摧毁了大陆人们之间的信任机制,摧毁了人们的价值观。”当时没有太多的体会,后来阅读了很多分析信任的论著(最好的是郑也夫教授写的《信任论》),发现上述分析有道理。计划经济和国营单位制度消灭了芸芸众生之间自愿的结合与互惠交易,加上不断地内斗,陌生人之间的信任被扫地出门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鼓励采用揭发和批判方式开展思想斗争,揭发的自然都是熟人的问题,所以,熟人之间,包括师生之间、亲人之间的斗争开始了,子女与父母要在政治上划清界限,历来最紧密的家庭分裂了,大规模的“杀熟”运动导致熟人之间的信任也开始土崩瓦解,也就是说,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熟人之间的的信任也瓦解了。中国人干坏事的心理障碍(或称道德底线)被逐一清除了。限于篇幅,关于普遍原因不展开太多,大家在天朝也都理解颇深。特定原因可划分为下述7点,ls各位的解释也基本都有涉及:1)
企业发展急躁症保险公司疯狂地与过去比、与国际比、与银行比。为此,公司给基层销售单位摊派巨额销售任务,基层压力很大,为了保住乌纱帽,只能完全贯彻公司上层的规模发展策略,无暇顾及客户的的感受。规模是第一位的,诚信是第n位的。结果,嗜规模成性的保险公司对待诚信有如嗜GDP成性的地方政府对待环保:“嘴上哈哈,纸上画画,墙上挂挂”。2)
保险产品天生让保险公司难以体现诚信保险承保的多为小概率事件,这意味者,对客户来说,成本(保险费)是必须花的,但收益(保险金)很少能看到。长期性人身保险产品更是如此,是成本的长期付出和收益的更长期看不到。而且,对于长期性人身保险产品来说,人们并不需要重复购买。所以,总体而言,人身保险多属于“一锤子买卖”,而非“重复交易”,再加上总看不到收益,这使得通过重复交易来建立信任这一途径失灵了,但重复交易是市场经济下建立信任最好的途径。3)
保险销售方式令人生畏金融业有句老话“银行躺着吃饭、证券坐着吃饭、保险跑着吃饭”。保险业有句老话:“保险是卖出去的,而不是买进来的”。跑着吃饭意味着主动出击,这个客户不愿意买,下个客户也未必,还不如抓住这个不放、穷追猛打、直至对方屈服。被穷追猛打的客户会想,既然东西好,干吗追着我卖,既然追着我卖,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说不准是传销,是骗子,古话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吗!可惜,保险产品就是几张薄纸,没有任何味道。我常想,那么多的企业和行业都在欺诈客户,欺诈程度不下于保险业,为何它们的形象似乎远好于保险业呢?经过与多人的交流,答案很可能是:其他行业多数卖的是必需品和能使人“舒适、牛逼、刺激”的商品或服务。自己主动送上门挨宰,只能怨自己吗!保险不同,保险是在销售人员的百般劝说、威逼利诱(以危险相逼、以收益诱惑)、送礼吃饭、尊如达官显贵的情形下才勉强购买的,有些人一辈子也没被这样“尊重”过,事后要是感觉被骗了,心里会感觉刚才还被史无前例地捧到了天上,转眼之间又被无情地扔进了地狱,落差实在太大,那是绝对咽不下这口气的,投诉状告不成,至少也要到网上把保险公司骂个半死。4)
新东西总是难以被接受寿险业真正的发展也就不到20年的时间,由于保险产品的复杂性和非必买性,人们对保险还知之甚少,甚至买过保险的人也是如此。确实,对常人而言,即使经过艰苦、认真的研究,也很难搞清楚保单条款的含义,更难搞清楚那张充满不确定的保单价值演示表。即便买了保险,人们也没有兴趣去研究它们。如前所述,熟悉导致信任,不熟悉自然不信任。从这一点来看,不信任恐怕还要延续很长的时间。5)
急功近利的销售就像中国的政府、绝大多数企业和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保险营销员也是急功近利的,由于只有佣金收入,急功近利更严重了。为了卖出保单,夸大保单责任、保单收益,不提或少提除外责任等对客户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信息。为了卖出保单,片面迎合客户的心理,将保险说成存款,另外还送保障,事后客户退保,发现,自己存款多年,居然本金都捞不回来!骗子之声不绝于耳了。------------------------------------------补充郭教授一点:保险销售人员的进攻近利不完全是人的原因,整个个险营销制度的设计和约束都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保监会看到了、保险公司看到了,销售人员和客户也看到了,只是完美的解决方案还没有出现,所以,片面对于销售人员急功近利进行指责并不可取。6)
服务不到位一位高端客户(某商会副会长)跟我讲,自己买了保险后,保险公司会每年寄来一些资料(分红通知等),自己从来不会看,希望保险营销员能定期给自己解释一下保单情况、分红情况等。但是,买保险一两年后,当初的营销员不见了,保险公司也像没了踪迹,对保险公司越来越失望。显然,营销员流失率高、三年或五年佣金制等原因导致的孤儿保单和服务不到位,导致了客户对保险公司的不信任。7)
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误导事件、理赔纠纷事件、远低预期分红事件(预期很可能是由销售时的说法决定的)、退保不满事件等能够摧毁信任的消极事件只要一发生,就会引人注目。但是,保险公司大量的正常理赔事件、客户回访事件等积极事件发生多少,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另外,人类心理有一个特性:总认为坏消息的源头比好消息的源头来的可靠,进一步摧毁了信任。早上刚上班,打开搜狐或新浪网站,倒杯水,惬意地浏览当天的新闻事件,你发现:基本都是坏消息。除了党报,绝大多数媒体总是愿意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的坏消息,而不是像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7点的新闻联播的第二个十分钟(前十分钟:领导很忙;中间十分钟:全国人民很幸福;后十分钟: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媒体知道,这样才能吸引眼球。媒体也要吃饭吗!所以,现代网络使得坏名声传的更易、更快、更远。
代理人制度是AIA在1992年的时候引进到中国大陆的,在此之前,保险公司多是雇员制。个人理解,由于这种制度的局限性,负责销售的员工的积极性较弱,都是坐等客户上门签单。不利于大陆在保单深度和密度的发展。1992年之后,代理人制度来到大陆地区,打破了原先的销售方式,代理人通过陌生、缘故、转介绍三大方式,积极主动推销保险,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并拥有了商业保险。这个是代理人制度积极的一面。与此同时,由于某些公司短浅的目光,降低了代理人门槛,缩短了培训周期,代理人队伍整体专业度缺失,导致了掠夺性的客户开发,给客户留下了比较不好的印象。要消除这种不好的印象,需要业内所有公司的共识与努力。其实,与其将这后果怪罪于几家公司,不如说这是社会整体因素导致的的必然。这其中原因,我相信,你懂的。
直销是一种非常非常好的销售方式,但是,为什么到了中国老百姓身边就变得那么那么的恐怖了呢?讲个故事吧:安利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雅安按照海外的传统,既在使用后的多少多少天之内可以享受无条件的退换货(哪怕瓶子里的东西已经用掉了三分之二)。结果,大量的安利人员,直接在专卖店买了餐洗,拿到门口倒进一个桶子再回去换或者推掉,再把桶子里的东西带回家去用。第一,咱们太聪明了;第二,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了——导致各种销售误导、各种让客户厌恶的销售方式;第三,上边给了理赔款到分公司或者营业部,但是客户却被告知拒赔;……我很不喜欢细数这些,太多了,呵呵
在外资保险公司就职,一些个人观点:1. 国内保险公司的投资领域实在是有限,金融工具也不丰富。即使引进了国外一些很好的产品,在国内也不得不变形,最后完完全全成了另一种商品...比如,投资连结险;比如,变额年金2. 看到回复说尤其“穷人”需要保险,不知道“穷”到什么程度了。需要的保险,“社会保险”还是额外的“商业保险"?商业保险是给”富人“的。说白了,要想想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为这个需要做了哪些准备了?用保险产品的形式来做这些准备会不会更好?3. 接上个回答,保险好,好在”收益“?好在”安全“?还是从需要出发。4. 金融机构(不管是哪个平台上销售保险)还是客户,都在成长,但都称不上成熟。打开香港分公司的网站,就那个产品列表看得我都羞愧了...5. 为什么觉得理赔难?我不太清楚全国是不是都那么难,至少在上海,我们对客户的理赔还是尽心尽力,非常重视的。但是仍旧会遇到一些客户,以为自己买了保障的险种,其实却只是个分红或投资险...至于新闻上的报道,我从没见过在报道”理赔纠纷“的同时,顺带报道下保险公司的理赔情况的。6. 销售误导......孕妇的防辐射服算是误导么?简直就是欺诈了吧。怎么也没见千夫所指呢
可能因为这个行业的人素质参差不齐,还有总体普遍收入不高吧?真正做的好的那批人收入高的,你却见不到,见到的都是不好的收入低的,肯定就觉得这个行业不行了,很难吸引好的人才加入了。
保险业/保险公司声誉比较差说得已经很含蓄了,应该说的是非常差,这导致中国市场缺少了一项非常重要的金融工具。原因很多,楼上已经分析得很好了,但过多的集中于道德问题和意识问题,就像老人倒了扶不扶一样,讨论到道德和意识就讨论不下去了,一个人干坏事那是道德问题,一群人干那是意识问题,都这么干那就是制度问题了(或者本身这么干就是对的,是评价的人判断标准有问题)。个人对保险的理解
1、通胀。中国的通胀实在是太高,保险业投资范围又过于狭窄,个人十年前买的保险当时觉得是一笔很大的金额,现在看这笔钱什么都干不了,完全已经失去了保险的价值。
2、法律。中国法律很难集体诉讼,没有惩罚性赔偿。作假,欺诈其实成本非常低,其实车险、寿险里面有很多条款在诉讼中都已经被判决无效了,只要打官司就能赢,但10000个客户会打官司可能只有一个,9999个客户都会认栽,所以保险公司敢肆无忌惮的添加各种对客户不利的条款。
3、监管。保监、银监、证监在法律上和理论上应该是对公众服务的,代理公众监督保险公司、银行和证券机构,但事实上监管部门和被监管的对象有着无数千丝万缕的联系,实质的关系是父子关系,父亲监督儿子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个看看保险公司、银行和证券机构里面有多少监管机关下派的高管就可以知道了。
不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诚信的人进入保险业也会不诚信,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吧。
泻药...其实目前已经没有做保险了,但是针对这个问题,还是得说一下1.观念不到位,保险是一个现在让你花钱,但是长期以来可能你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能看到的就是一份合同而已,而你为了这份合同每个月,或者每年都在缴费,可能你都不知道你是为什么在缴= =.2.保险公司的问题,现在目前几家大公司,也就不举例了,因为现在赔付很说实话还是比较麻烦的,因为我自己是做寿险.需要各种凭证什么的,买保险的时候客户是大爷,而真正到了赔付的时候,保险公司是大爷了.3.销售人员,这个也是很根本存在的一个原因,销售人员为了自己有业绩,可能会不惜一切代价的打擦边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八仙是说的一套做的一套了.明明保大病的,在客户理解起来就成了什么病都要保.随便住个院,跑保险公司去拿钱,哎呀,不赔付.然后客户就开始骂保险公司了.一个客户心里面可能就开始抵制.一有朋友要买什么保险,肯定就马上阻止别人去买.然后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销售人员经常听到一些客户的一句话就是,啊,我不买,他们说你们保险都是骗人的.诺,其实导致这个问题,3个都有责任,保险公司把费率调低,降低销售人员的业绩提成,当真正赔付起来的时候简单快捷,方便.客户的信任度也就上来了,有了客户的信任,销售人员还会被客户抵制,谩骂么.
其实现在也已经有很多人接受,并且认同保险了,而保险公司也在不断的改善.其实很快的...
有点偏题了,题主的问题是为什么声誉比国外差呀 = =
其实很简单,就因为客户不知道你拿的那份合同到底是保障什么的,我10个客户9个都从来没有看过合同的,深深记得有个客户,年缴9W多,连上面写的什么一个字都没看,签字,丢办公室抽屉里面放着了.如果我存在销售误导,那真正赔付的时候,这个客户会怎么想呢,他可能会给他儿子,孙子都会说,千万不要买保险.那都是骗人的.外资公司没了解过,中美大都会就是中外合资的吧,没关系啦,只要是中国的销售人员的,效果是一样的亲~所以责任不在于国内保险还是国外保险,在于销售人员和客户.差评的最终原因也只是销售人员的问题而已啦
保险的正常模式应该是基于投保人的需求来制定保险计划,而中国的保险代理人实行的是强推。只关注销售业绩,不关注客户需求。将保险代理人洗脑,鼓吹疯狂努力出成绩,使部分代理人思维趋于走极端,结果是在外人看来往往觉得不正常。还有中国人的面子观,保险代理人往往爱充成功者,牙齿掉了往肚里咽,外人面前非得充年入7位数。这些其实都是自我妖魔化。
还有保险代理人奉行不正当的价值观。一些类储蓄险的推介公然暗示保险权益可以不受债权约束,暗示投保人可以负债购买高额保险。
这样不洁身自好,怎能获得外人尊敬?
中国有哪个行业声誉比较好的?一时半会还真想不起来
既然大家说制度,我简单说说制度。不说走管理路径的,单单说以销售为主的保险营销员。一个新入职一年内的新人,他的收入是100%与他的新单销售挂钩,他会有入职津贴,但津贴的多寡有无都与新单销售联系在一起。第二年开始,从老客户的老保单中,销售人员是可以拿到续保收入的。他的收入中会有一定比例不需依靠新单销售,一般来说,只有稳定从业五年以上的保险营销员,他的续保收入才可以占到他收入的一半,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一半的收入还是要依靠新单销售。一个新保险营销员从入职开始,可以成功坚持五年,不离职的几率有多高呢?绝对低于10%那么可以得出结论,你在街上碰到的保险营销员,90%人,他们超过一半的收入都是靠新单销售的,即使你有幸碰到那10%,他们的一半收入也是依靠新单销售的。既然绝大部分的收入都来自于新单销售,谁还在意客户服务呢?!
因为保险公司贱,求着人买保险,而中国人的心里普遍认为别人求着你买的东西都是骗人的不好的,觉得保险没用又不敢用,所以更觉得上当了。吐槽的。。因为我遇到更多的是客户欠款不给的情况更多,团险的特殊性。
才进入保险行业一年,感觉保险行业的不良社会形象主要还是由于基层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导致的(包括保险公司前线人员和代理公司展业人员)看到评论,再补充一点,国内部分行业形象不良多多少少和监管不力有点关系。比如食品安全,电信/石油垄断,证监和保监的不作为。
感谢邀请。本人就是行业中人,我个人就不做出判断了,
还是请我们的消费者和专家来吧,这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更加中立。如果这行业不是那么美好,那么我也许可以多做出些努力。尽管我对某些行为是深恶痛绝,但那也不代表我可以利用批评这个行业为自己加分,最重要的是批评行业也并不代表我做得都对,对别人的道德审判并不能抬高我自己,我认为自己目前最需要的,就是不断提高自己,帮助可以帮助的人。
其实客观的说
这几乎是每个行业所必经的一个阶段
目前由于代理人的营销模式
而代理人素质良莠不齐
营销方式多样
容易造成扰民的不好影响
保险行业竞争激烈
存在一些不正当竞争
还有保险法还不完善
不过相信随着各方面的成熟
会得到改善的
这算是我经历过的问题,有兴趣的当故事读一下。====================================================1.大四没毕业之前,经班长介绍,说以前有个校友大哥在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做主管,要招几个人,主要招大学生,变换思路,走学术专业路线(估摸着是觉得大学生学习能力还算强,白纸吧),后来阴差阳错一起去的五六个人里就我去实习了,反正毕业前也没事干,此处省略1w字。2.培训,和洗脑差不多,不过没传宣那么可怕,用的最多的就是心灵鸡汤了,教导的最多的就是从认知,道德伦理上说服客户,教材五六本还要百来块,都是话术,要求回去背熟!那时就可以发现问题一了,从业人员素质真是参差不齐,有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闲的蛋疼来拓展知识面的(那毕业大哥也算一个),有产假休业在家的妇女,有工作比较空来兼职的,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各色人士,总之给人的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不靠谱,临时拼凑的队伍,并且随时有人退出,随时有人加入,几乎没有一个人是为了从事保险而来的,都是带着好奇无聊or空洞的眼神来听课的。3.不过好在那公司还算正规,是一个加拿大的保险公司,名字不说了。培训结束后先电话陌生拜访开始练手,基本和大家现在接到的推销电话的感觉一样,第一反应就谢谢不需要,挂了。然后区域经理给我面谈,其实就是灌输鸡汤,说他自己是南大毕业的,当时出来做保险家里人极力反对芸芸,现在天天坐在办公室不干事拿下属提成也有1w好多一个月至少!那时是07年底。不过那位大哥人算厚道,东北人,准备不走寻常路,寻求主动出击,所谓的办法就是买来名单地址让我们去陌生拜访,没错,陌生敲门!想想现在如果有人敲你家门你在没问明白之前会开门吗?那时不知怎么的,执行力太强了还是太天真了,还真去了。中间各种插曲故事不说了,此处省略2w字。然后发现问题二:咱们国人对保险的认知太太太少太太太浅,甚至有点妖魔化....有的传统的人觉得谈死后的事太不吉利,这类人其实占比例不小哦,想想现在大家自己为死后的事考虑过吗?很少吧?其次就是根本不知道保险的作用和带来的益处,觉得几十年以后的事情太遥远,你们公司倒闭了怎么办?你跑了怎么办?等等不信任感充斥着每一天!4.最后快毕业了,感觉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那位主管大哥也不来上班了,咱们组里国外留学回来的美女助理也准备不干了,而我却在准备离开的时候签了一笔保单,一个幼儿的教育险种,涵盖医疗,教育,婚育等,年缴7000多,我拿25%的提成,能拿三年,提成每年递减。但这次的签单没有为我增加对从事保险的信心,因为这个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保障,管理,培养等太浮于表面,一切以业绩为主,培训时用来洗脑的社会责任感,无怨无悔的付出,对他人的爱神马的以及这是一个造福社会的事业等等在业绩面前都是扯淡!三个月签不到单是要离开的,并且保险人员很多都没有底薪的,我就是,也没有什么五险一金。~~~~~~~~~~~~~~~~~~~~~~~~~~~~~~~~~~~~~~~~~~~~~~~~~~~~~~~~~我用自己的经历来作答,好长啊,不知道有没有人看。不过现在回首那时的坎坷,要我总结一下的话:1.保险我肯定要买,那时没买,现在居然还没买,哎,要知道寿险的保费是随着年龄递增的,一晃眼5年过去啦,每年几十块现在也不少咯。可能我还是没有足够的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性吧。2.身边有什么人要从事保险,我一定会了解情况后委婉劝其放弃的,但是像那位学长大哥一样凭借工作N年累计的人脉资源去“玩”一段时间并且也能在短时间内赚的一筒小金并取得不俗的业绩,也未尝不可,但终究还是离开的人多,这注定这个行业是被一群骑驴找马的人服务着的。3.也是发发感想,如果我们社会和国家能将对公民缴纳的保险来承诺和兑现的诚信一些,真实一些,让大家真的觉得保险是真的有用的东西,那大家对保险的观念也会越发成熟的,国外的人对保险的了解可比我们现在对炒股,银行理财什么的还要多的多啊!
在中资保险公司任职,也是一些个人观点:1、有些产品是好产品,虽然土,不够先进,但是适合普通大众;2、销售人员的素质在提高,而且提高的很快,特别是有品牌的公司,理赔素质由于基础比较好,反而进步一般;3、保险理念在中国的渗透还是很浅,其实银行和证券都是,主要是宣传太弱和先入为主的概念太强;4、真诚建议客户和准客户好好研究保单条款,大部分销售人员都不怕挑刺,一定会给到位的解释;5、保险不是包打天下的。购买任何产品或者服务的正确理念是:金钱换来相应或者略高的价值。不要自我幻想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这是一个商业社会,只要有少量溢价,社会就能发展。
因为每个业务员刚开始做的时候都是先拉自己的亲戚朋友下水
保险卖的是一纸承诺,国内诚信缺乏,这是大背景。具体的有1.从业人员素质。
淘汰率高压力大,导致业务员尤其是新人素质无法保障,为了生存而夸大宣传。2.条款专业性强,信息不对称。
这给了业务员忽悠的空间,比如预期收益率说成固定收益,意外是什么概念,重大疾病里的原位癌是什么概念。3.民众保险认识有偏差。
很多人买保险一开口就问每年能返还多少钱,保险重保障功能,民众却对收益期望高,存在矛盾。4.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这里首先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题目似乎有些绑架逻辑的味道,我们可以说保险业在中国大陆地区确实口碑不佳,但是并不能说保险公司的口碑也不佳。因此,我们就要把这个话题分两个问题来讨论。首先是保险业的问题。保险行业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认识中,就是一句话:“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近年来,这种印象才渐渐有所改观。究其原因,首要原因是大家接触的险种有限。一般而言,大家接触的险种主要是寿险、财险,而这些保险的销售方法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00年代初的一段时间达到了登峰造极、疯狂而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在那段时间,保险的销售变成了一种直销,甚至类似于传销,家中只要有一名从事寿险、财险等保险工作的亲属,其他亲属就极有可能不得不碍于情面购买亲戚的保险,这等于利用亲情人际来捆绑销售业绩,自然是会遭到反感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保险条款大多长篇累牍,充斥专业词汇和核算方法,并伴有大量的权利义务约定。对于一个没有任何保险专业知识的消费者而言,这简直是面对无字天书。不了解的、不可预知的就是风险。任何一个理性人,逃避风险都是下意识的选择。这就造成了一个可笑的现象:本是规避风险的保险产品,却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被消费者认定为对生活造成一定风险的炸弹。第三个原因在于恶性的竞争破坏了消费者对市场环境的认识。也是在那一段时期,为了迅速占领市场,抢占市场优质资源,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手段花样繁多,参差不齐。相比那段时间的人,都有家里常常晚上接到保险公司推销电话的痛苦经历,甚至有可能几天之内,接到同一家、或者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推销电话,而且= =||电话人家还不挂。。。这谁都会讨厌的。我们再来看看保险公司的问题。保险业在中国的发展,有了几十年的历史。虽然放开竞争的时间并不太长,但也足以让监管机构和保险公司积累起一定的管理经验和市场经验,同时市场也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度过了最初的大幅波动时期,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周期之内。这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是一个较好的洗白声誉,重塑形象的机会,而且我们也应该看到并且承认,保险产品的销售相比于之前的生硬粗暴,已经柔缓温和了许多。此外,市场内经营主体的增多,也对保险公司的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在这其中,是有一些好的公司的。再者说,保险的分类是及其详细的。仅财险就有众多的门类。笔者实习过的信用保险公司,就是其中非常细致的一个门类:信用保险。这个险种只和企业相关,个人一般是无法接触和了解的,信用保险公司成立12年,一直是以专业化的服务立足市场,为保障出口企业应收账款安全,保障企业走出去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这个例子来说,我们不能武断地一刀切,认定保险公司也是口碑不佳的。个人的粗浅见解,望拍砖赐教,不甚感激。
1.客户不愿意去理解保险,买保险时糊里糊涂只懂签名,事后退保大吵大闹要分文不少,全然不顾先前订好的契约。保险从一开始因为媒体的肆意宣传(主要是拒赔)名声就很不好,是个人都知道保险是“骗人”的。2.业务员出单只求数量不管质量更加不会考虑针对什么样的人群来出什么样的产品,反正是能买就买最贵的,佣金最高的。基本上首期利益拿到,续期就不管了,典型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基本上保险公司就是被这些流动的业务员搞臭的。由于本人在某保险公司做客服接触到不少孤儿单投诉案都是当年糊里糊涂买的保险。3.保险产品的收益性本身就是很低的,这个不应该跟客户强调,要求收益最好就去买基金。然而银保的产品很多都是炒收益和模糊存款与买保险的界限(强调买保险和存钱一样得钱多又有收益)结果最后客户买了几年想拿出来亏了20%-30%,然后就大闹保险公司,最后大多数时候都是保险公司退步。4.其实保险并不是洪水猛兽,只不过保险公司的竞争太严峻,保费太少,产品又要性价比又要数量,又要服务质量,这些因素加起来是不可能提供合理的薪资来供给业务员的。最终导致业务员流水上任,保险公司无法管理这些业务员乱出单子,最后客户利益受损,业务员离职还是保险公司背黑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职工社会保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