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筹措银行核心资本本时一般通过什么渠道

股票/基金&
通过创新拓展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
作者:记者 王
  长期以来,业的资本金补充方式始终是金融市场长期关注的焦点。日前,调查统计司相关负责人撰文称,假设我国今年新增8.5万亿元至9万亿元贷款,按12%的资本充足率简单估算,不考虑其他表内外风险资产增长,仅此一项需增加约1万亿元资本金。资本金对我国银行业造成的压力再次凸显。传统的补充资本金的渠道主要有利润留存和发行普通股以及次级债两种方式。然而,一方面,我国银行业经营利润增长已经放缓,而且不良贷款压力不断增大,完全依靠内源融资解决1万亿元的资本金缺口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巨额融资计划频频引发资本市场动荡,已经饱受多方质疑,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再融资之路也越走越窄。那么商业银行应当如何缓解资本金的压力?为此,记者采访了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综合考虑市场环境、融资成本和融资效率等因素,我国商业银行应适时、合理选择合格的核心一级、其他一级和二级资本工具进行融资,努力形成多元动态、横跨多个市场的多层次资本补充机制,优化资本工具的种类和期限搭配,在减轻股市融资压力的同时达到高效补充资本的目的。  记者:请您谈谈目前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情况,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已于日正式开始实施,在半年的时间内,银行的资本金水平发生了哪些变化?  连平:从资本净额上看,根据银监会已经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计算的资本净额为85855亿元,其中一级资本净额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均为68847亿元(即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尚无其他一级资本),这较2012年末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64340亿元核心资本、17585亿元附属资本和4057亿元的资本扣减项而言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风险加权资产方面,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分别为643351亿元、6254亿元和49492亿元。而2012年末,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口径计算的表内风险加权资产为506604亿元,表外风险加权资产为76108亿元,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为388亿元(即市场风险加权资产为4850亿元),可见在2013年首季度,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长较快。在资本充足率方面,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按照《资本办法》计算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28%、9.85%和9.85%,这较2012年末,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口径计算的资本充足率(13.25%)和核心资本充足率(10.62%)而言有较为显著的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自日起施行《资本办法》,原《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同时废止。因此,自2013年一季度起,银监会统计的资本充足率相关指标为按照《资本办法》计算的结果,与2012年末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计算出的相关数据不直接可比。根据银监会的解释,由于《资本办法》下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更趋严格,比如新增操作风险资本要求、对合格资本工具采用更严格定义、对信用风险权重进行调整、取消市场风险的计算门槛等因素,2013年按《资本办法》计算的资本充足率总体有所下降。  记者:您认为银行有哪些方式可以缓解资本压力,以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尤其在避免股市“失血”方面,银行可以有哪些作为?  连平:商业银行有多种选项可在避免股市“失血”的同时,缓解其自身的资本压力,可行的策略包括资本充足率分子策略、分母策略与兼顾分子和分母的综合性策略。分子策略即资本补充策略,包括通过内源性资本补充(主要是利润的留存和积累)和外源性资本补充(主要是各种资本工具的发行,为避免股市“失血”,可特别考虑创新资本工具的发行)增加资本净额;分母策略即风险加权资产管控策略,即通过资产结构和总量优化、市场风险模型优化等方式来限制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长速度。商业银行还可以采取兼顾分子与分母的综合性策略,运用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经济增加值(EVA)等工具,全面提升资本效益。  在分子策略――内源性资本补充方面,利润的积累是商业银行内源性资本的重要来源,且不会对股市造成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A股的收入增速有明显的下滑趋势,2012年,A股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长16.34%,这显著低于%的增长速度。2013年,受实体经济运行、宏观政策调控和金融脱媒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预计A股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速将进一步下滑至10%左右,净利润增速可能下降到8%左右,利润增速出现拐点的可能性不大,结合当前风险加权资产较快的扩张速度,我国商业银行内源资本补充的压力较大。作为应对策略,我国商业银行应及时制定、合理安排、周密部署转型发展战略,积极调整过度倚重信贷的经营模式,争取早日摆脱传统的金融中介角色,向全面金融服务商转变,以此确保从更多渠道获得稳定、持续增长的收入来源。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还需要继续探索成本费用的节约和控制,并且在新形势下合理确定分红比例,多管齐下地确保有效的内源资本补充。  在分子策略――外源资本补充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普通股融资为主要的外源资本补充方式。近来股市持续低迷,新股IPO暂停自2012年10月以来已超过8个月,商业银行若在当前发行普通股补充资本,势必会对股市产生较大压力。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应深入研究创新资本工具,加强政策研究、建立与监管部门的高效沟通机制,结合自身需求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发行监管方许可、投资者欢迎、资本补充能力强的创新资本工具,在对股市不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同时达到补充资本、缓解资本压力的目的。  在分母策略――风险加权资产管控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需要严格按照《资本办法》的监管要求建立高效的风险加权资产管控机制,深入挖掘《资本办法》规定的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方法下各类风险加权资产的关键控制点,如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下的风险参数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等及其影响因素,将有限的资源向风险加权资产产生量小(资本占用少)、收益水平高的业务、条线和产品倾斜,优化数据系统,并完善风险加权资产计量的监测和报告框架。  商业银行还应当采取涵盖分子与分母的综合性策略,利用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经济增加值(EVA)等兼顾资本占用与价值创造的管理工具,同时考察和评价业务开展的盈利能力和风险加权资产占用情况,建立资本、风险、收益动态匹配的资本管理框架。  记者:银监会表示,鼓励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展资本工具创新,拓宽资本补充渠道。请问,国际上有哪些可以借鉴的资本工具?目前我国的资本工具尚在探索阶段,您认为突破口在哪里?  连平:结合监管精神和国际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当前可以重点关注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及二级资本工具所具有的潜在创新点,切实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其他一级资本工具的发行将有助于改变我国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要求全部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的现状。包含减记或转股条款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发行在国际上已有先例,例如荷兰合作银行于2011年11月发行了20亿美元的永久期限、5年零7个月内不可赎回的可减记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其利息每半年支付一次。当股权资本比率小于8%或该银行及荷兰央行认为股权资本比率将在近期小于8%时,减记条款将被触发。除此之外,集团、瑞士再()集团、银行等都分别发行了包含减记或转股条款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  符合监管新规的二级资本工具的发行将进一步丰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工具的层次。二级资本工具主要包括次级债、可转债和二级资本债。包含减记或转股条款的二级资本工具发行在国际上也有先例可循。例如瑞士信贷集团于2011年2月发行了20亿美元的30年期限、5年零6个月内不可赎回的可转股二级资本工具,当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认定其需要通过公共部门支持以防止破产时,转股条款将被触发。再如工银亚洲于2011年10月发行了15亿元人民币的10年期限可减记二级资本工具,当香港金管局认定其失去偿付能力时,减记条款将被触发。  我认为监管导向是我国资本工具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相关工作开展的突破口。在资本工具种类的选择上,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普遍选择了含有减记条款的二级资本工具,2013年以来,、、、、(,)等都披露了减记型二级资本工具的发行计划。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在2012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外源资本补充,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压力并不太大。但正如我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那样,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内源性、外源性资本补充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而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长仍会保持一个不低的速度,若不考虑融资渠道的拓展,很难保证2014年及以后我国商业银行能继续保有当前较为充足的资本水平。综合考虑当前的内外部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把握好当前的契机,推进资本工具创新、拓展资本补充渠道。在具体操作上,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跟进相关的监管环境变化,加强资本工具政策研究,时刻关注创新型资本工具的性质和具体运用手段,及时了解资本市场的新动向,加强与投资者、分析机构的沟通机制,综合考虑市场环境、融资成本和融资效率等因素,适时、合理选择合格的核心一级、其他一级和二级资本工具进行融资,努力形成多元动态、横跨多个市场的多层次资本补充机制,优化资本工具的种类和期限搭配,在减轻股市融资压力的同时达到高效补充资本的目的。  (图片 明天)
07/27 18:0307/25 00:5007/24 01:2107/22 23:0707/22 01:1307/12 10:0407/11 01:3507/11 01:07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银行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库:
精品栏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核心资本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核心资本又叫(Tier 1 capital)和产权资本,是指和,它是的构成部分,至少要占的50%,不得低于兑现总额的4%。的,包括核心资本和。同时,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还需要从监管资本中扣除一些项目,称为扣除项。核心资本是商业银行资本中最稳定、质量最高的部分,银行可以永久性占用,可以长期用来吸收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损失,是银行资本的核心,从而获得了“核心”资本的名称。
核心资本的来源包括发行、提高等方式。
核心资本是金融机构可以永久使用和支配的,其构成如下:
(1)。指投资者按照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的资本。
(2)。包括和。
(3)。包括和。
(4)。指商业银行以前年度实现的未分配利润或未弥补亏损。
(5)。指在合并报表时包括在核心资本中的非全资子公司中得少数股权,即子公司净经营成果和中不以任何直接或间接方式归属于母公司的部分。
1 =(核心资本/总额)×100%
《巴塞尔协议》中规定,签署国要求达到8%,即银行的最低资本限额为银行风险加权总资产的8%;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4%,即核心资本不能低于风险加权总资产的4%。
2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规定: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12.5倍的+12.5倍的操作风险资本)×100%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2.5倍的操作风险资本)×100%
通常存在三个意义,即财务会计、和内部风险管理。所对应的概念分别是、和。会计资本也称账面资本,即;监管资本指银行监管当局为了满足监管要求、促进银行审慎经营、维持金融体系稳定而规定的银行必须持有的资本;经济资本指银行内部管理人员根据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计算的、银行需要保有的最低资本量。
的监管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同时,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还需要从监管资本中扣除一些项目,称为扣除项。 核心资本是商业银行资本中最稳定、质量最高的部分,银行可以永久性占用,可以长期用来吸收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的损失,是银行资本的核心,从而获得了“核心”资本的名称。
由于核心资本的严重,核心资本的所有者必然要求享有,要求在总利润中获得比自己的投资份额更大比例的利润:因为作为核心资本的所有者,明白自己所拥有的资本的价值,他必然要求在投资收益中拥有更大的分享份额,利用自己的地位和优势,核心资本所有者可以以退出或者寻求其它资本合作进行威胁,直到非核心资本投资者满足自己的要求。如果核心资本所有者的最优要求得不到市场的满足,他会逐步降低自己的要求,直至找到愿意以他的条件进行合作的非核心资本所有者,得到次优的要求满足。为保证核心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得到实现,相应的制度安排必须保证核心资本所有者在中的主导地位——控制和重要。
核心资本是企业产品中增值环节最大的资本,是企业所有资本的核心,在企业所有资本中起着火车头和发动机的作用。如果把看作一个细胞,那么这个细胞的核子就是核心资本,其它资本都同绕着核心资本来运作,服从并服务于核心资本的需要。在企业成立以后,核心资本是构筑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附属资本又叫,在《巴塞尔协议》中主要包括资产、非公开储备、普通准备金、和。我国把附属资本划分为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优先股、长期次级债券和可转换债券。
1988年颁布的《统一国际衡量与资本标准的协议》做出了对的规定如下:附属资本的总额不得超过总额的100%,即核心资本至少要占的50%;长期次级债务不得超过一级资本的50%;一般的数额不得超过的1.25%。另外还规定:银行资本与的比例不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不能低于风险资产的4%。尽管当时达成协议的只是10国集团的成员,但协议规定的资本标准却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
我国计算资本充足率是,应从资本中扣除以下项目:
(1)商誉;
(2)商业银行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资本投资;
(3)商业银行对和企业的资本投资。
在计算时,应从核心资本中扣除以下项目:
(1)商誉;
(2)商业银行对未并表金融机构资本投资的50%;
(3)商业银行对非自用不动产和投资的50%。之所以要对这些项目进行扣除,主要是在银行出现损失时,银行不可能拿这些项目所对应的资金来弥补银行所出现的损失。商业银行的定义:
我国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消亡了吗?
有人认为在我国银行已进入不兑现银行券的历史时期,信用中介职能消亡了。我们对此持反对意见。
即使从银行资产负债关系看,贷款产生存款,也不能推断银行不需要吸收存款和分配资金。银行信用资金的特点是“同一货币能够多次执行借贷资本的职能”(马克思)。银行信用分配的资金大多是已经被分配和再分配过的资金,这些资金的使用权分属权属于不同的单位和个人,要将这些资金再动员起来,集中分配使用,只有靠银行信用中介职能才能完成,我国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银行靠信用中介职能在聚集社会闲散资金、支持社会主义生产和流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银行企业化经营进一步实现,及银行企业化经营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银行信用中介职能必将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
基金将取代商业银行存款吗
20 世纪 70 年代后 发达国家特别是美 国的基金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基金数和投资总额分别从 1929 年的 19 只,1.4 亿美元, 发展到 1999 年的 7 791 只, 6.8 万亿美元.并且 1999 年的投资总额超过了同期的商业银行总额(约 6 万美元).如果今后 基金有进一步发展之势,那么基金的扩大是否会取代存款呢?
(1)从基金可以取代的存款种类角度看.我们可以把存款分为三类
一是社会经济主体进日常支付而必须存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这主要是指用于开展转账结算的支票存款
二是为了回避风险和保持流动性的需要而存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即非支票存款
三是为了获得收益 而存在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
(2)从金融资产持有者的角度看.金融资产本身的特性是收益性, 流动性和安全性这三者的组合.
(3)从基金与存款的关系角度看.
存款→ 基金→存款
(4)从基金的发展角度看.
来自电子货币的威胁
近几年来,很多传统银行业的“非银行”替代机构纷纷成立,从共同基金公司到信用合作社、乃至证券公司。而一种更加有力的潜在威胁―――电子货币,已兵临城下。
与传统现金相比,把现金数字化有三大好处:(1)快速。(2)可以保证支付的匿名性。(3)安全方便。
按照银行的观点来看,现金早已不适合时代潮流,它不安全、不卫生,而且又很重、成本高,如20美元一张,10万美元就重达一吨多。每年仅印刷、运输、保安、发行、收集、清点和防伪就耗资几百万美元。所以在金融市场全球化和电子联网的世界里,很难再有现金的位置。 因此传统银行来自电子货币的威胁很大,银行也必将发生变化以适应新形势。
网络货币或电子货币将取代现金和支票存款.随着网络技术的发 展,今后电 子货币可以完全 取代现金,也可以 取代支票 的转账 结算,开展网上 转 账支付.但是,电子货币取代现金,影响的只是中央银行的现金发行,而且从目前看,电子货币 取代现金,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并非坏事.网上转账支付,影响的也只是用纸制的支票的转账支付,以网上转账支付取代 支票支付,如果是商业银行来进行网上电子货币的支付,这并不影响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 证券将取代商业银行贷款吗
20 世纪 70 年代 之后,由于 直接融资的大发 展,证券融资取代了一部分商业银行贷款融资,那么今后证券融资能否完全取代贷款融资呢?
(1)从贷款的种类角度看.按贷款的对象划分,商业银行贷款有对企业的贷款和对消费者贷款这两大类,那么证券融资所能够取代的是哪类贷款呢?
(2)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来看.股份公司应有合理的财务结构和股权结构,为了保护股东的分红派息利益,为了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公司的资金不能都 依赖发行股票和债券来筹措,公司也应该利用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进行负债经营.
(3)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相互关系的角度看. 这种相互关系主要有:其一,间接融资是直接融资的基础,没有间接
融资,就没有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的货币资金要么是现金,要么是存款.要提取现金就必须在商业银行有存款,而存款又是商业银行创造的,与存款相对应的就是商业银行的贷款. 这就是说,没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就不会有社会公众用于直接融资的货币这一 载体,从这个角度讲,没有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就没有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这种关系可以说是源与流的关系.其二,两种融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果从静态的角度看,在资金量一定的条件下,一种融资的扩大必然是另一种融资的等额减少,因此直接融资的发展必然是间接融资的萎缩. 但是,如果从动态的角度看,只要社会上的闲置资金增加了,两种融资的数量必然同时增加,只是增加的幅度不同而已.因为直接融资发展了,股票和债券所筹措的资金增加了,企业规模扩大了,必然要求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随之扩大
网络会取代银行机构吗
网络的发展会引起商业银行依靠网络发展业务,使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由物理形态向虚拟形态变化,内部管理机构高度扁平化,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大大减少,从这一含义看,网络取代机构影响的只是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再造等,并不影响商业银行的职能, 地位和作用.
但是,由于网络金融的发展拓宽了支付服务者的范围空间,支付服务的提供不再是商业银行的专利,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一 些非金融的行业和机构也可介入支付服务领域.
未来银行的求生之道
随着业务分化的日益加剧,银行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从有效实现业务活动的功能出发来考虑各种可能,并集中在两个方面上来思考问题:一是寻找产品组合的最佳机制;一是着眼于开发新产品、创设新机构。
产品组合的最佳机制
就目前来看,银行有三种可供选择的产品组合机制:传统形式的分支机构、人员和信息技术。传统形式的分支机构。传统形式的分支机构(在某一地区设置分行或代表处,并配备相应的营业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在销售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仍然有相当大的作用。但是,传统分支机构不太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产品组合机制。因为它自己的局限性。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银行分支机构的改革和创新有可能向如下四个方向发展:
一是一般零售中心,在这个零售中心,产品和服务的买卖是通过属于银行所有的电子经纪人――多媒体信息亭(如多功能自动柜员机)来进行的。
二是特许经营体。该特许经营体像某一金融机构的代理人那样行事,经营数种相互协调的业务活动,它只需投入变动成本即可有效运作,同时又使金融机构避免了投资建设分支机构的风险。
三是自由运营的分支机构。该种形式的分支机构可以为任何想要通过它销售产品的金融机构提供服务。
四是基于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网上分支机构。银行已经开始尝试建立上述类型的分支机构。
对银行的组合产品来说,人员是一种有效的组合机制。银行总是力图通过自己的分支机构来销售产品。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分支机构有其局限性。相比较而言,人员是一种更重要的机制。因为客户需要专家的帮助。一旦他们离开传统产品进入一个新的产品领域时,他们需要专家帮助他们对产品进行组合,以满足其功能需求。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产品组合机制的重要性正在日益显现。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快速而又智能”地向客户提供信息来发挥作用,这样客户就可以更好地管理其金融事务。
着眼于开发新产品、创设新机构。银行应当在寻找最佳产品组合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地以新的方式对金融功能加以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产品,并把创新活动从金融产品推广到金融机构。许多金融机构通过结合自己开发的金融软件和互联网技术提供在线服务。例如,向客户提供诸如网上存贷业务、支付和转账服务、信用卡业务、网上购买外汇等网上银行服务的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从目前来看,网上银行的发展势头远远强于其它网上金融机构的发展势头。
形式的改变不代表实质的消亡
由于网络银行的蓬勃发展,已经使传统的银行向着以金融品牌为主导,以全面服务为内涵,以互联网络为依托,以物理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化、全球化、电子化、集团化、虚拟化的全能服务机构的方向发展。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银行已经和传统的银行概念有了很大的差别。
由于银行业的大周期很长,所以银行的衰退或许还会等很久,在很远的未来,或许会出现银行的衍生物或者更加成
熟更加多样化模式的银行,那么现在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就会消失。
结论:银行不会消失
银行的变革还在不断地进行,在短期内我们无法断定银行业务的功能分化会发展到何种程度,也无法断定银行的功能组合和金融创新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银行有其自身无法替代的优势和功效,它的衰落只是表面现象,帐面的缩水并不意味着银行业的萎缩.相反,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的扩宽,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银行将成为商家与商家,商家与客户,客户与客户之间连接的纽带。未来的银行肯定不会是现在意义上的银行,但并不意味着银行会消失。
资本充足率:
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规定该项指标的目的在于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资本充足率有不同的口径,主要比率有资本对存款的比率、资本对负债的比率、资本对总资产的比率、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等。作为国际银行监督管理基础的《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充足率以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来衡量,其目标标准比率为8%。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的危害
(1)较低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将影响存款人与社会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增大银行的破产风险。(2)较低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削弱了国有银行的核心竞争力。(3)较低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影响商业银行的清偿力。(4)较低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危机金融体系的稳定。
1.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所存在的问题
(1)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计量与管理方面没有成熟的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测量落后,内部评级落后,风险揭示严重不足,不良贷款率高,税收负担重,呆账准备金率低,资本补充渠道少,资本结构不合理等。(2)国有控股银行则存在政府注资核心资本比重过大。(3)银行盈利能力薄弱导致附属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补充机制和政策环境:
1.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渠道。收缩资产规模,提高低风险资产比率,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通过发行次级债券、国家降低税收政策,充实资本,改善资本结构。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模型,注重风险缓释技术的应用,提高内部评级水平并全面应用。 具体措施:(一) 实行股份制改造,开拓筹资渠道(1)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民营资本(二) 增加附属资本,改善资本结构
(1)发行次级定期债务(2)发行混合资本工具(3)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呆账准备金制度(三) 调整资产组合,优化资产结构(1)改善资产质量(2)实施资产证券化或资产出售(四) 提高盈利水平
国有控股银行特有的融资渠道:
国家注资:政府注资是提高资本充足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国家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不到监管要求时,国家要履行出资人的职责,直接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
完善我国商行资本充足率政策环境
1.内源资本补充真好侧:减轻银行税负,加大营业税返还2.外源资本补充政策:法相次级定期金融债券3.国内资本联合政策:鼓励银行并购重组4.国外资本运用政策: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
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途经:
( 一) 实行内源融资, 增加核心资本( 二) 发行长期次级债券, 补充附属资本( 三) 发行混合债务工具, 保持资本弹I 生( 四) 减低表外风险资产( 五) 调整资产结构, 改善资产质量
民间借贷 :
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但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民间借贷是一种直接融资渠道,银行借贷则是一种间接
融资渠道。民间借贷是民间资本的一种投资渠道,是民间金融的一种形式。 “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狭义的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依照约定进行货币或其他有价证券借贷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广义的民间借贷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公民与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货币或有价证券的借贷。现实生活中通常指的是狭义上的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的特点
1.民间借贷具有灵活、方便、利高、融资快等优点,运用市场机制手段,融通各方面资金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满足着生产和流通对资金的需求。
2.民间借贷出于自愿,借贷双方较为熟悉,信用程度较高,对社会游资有较大吸引力,可吸收大量社会闲置资金,充分发挥资金之效用。且其利率杠杆灵敏度高,、随行就市,灵活浮动,资金滞留现象少,借贷手续简便,减去了诸多中间环节,提高了资金使用率,资金实愿效益得以发挥,这在目前我国资金短缺情况下,无疑是一有效集资途径。
3.民间借贷吸引力强,把社会闲散资金和那些本欲扩大消费的资金吸引过来贷放到生产流通领域成为生产流通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信贷资金不足蚵压办,对抑错消费扩大亦起了一定作用。
4.它向现存的金融体制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与国家金融展开激、烈竞争,迫其加快改掣。
在实践中,首先,由予法律的不明确、体制的不完善,以及认识的不统一,致使一些地方的民间借贷处于非法状态或放任失控状态,法未确立其合法地位,因而它更多地是以地下活动或半地下活动进行的,这无疑为一些不法分子乘机进行金融诈骗活动提供了方便;其次,民间借贷虽具灵活方便特点,但带有盲目性,风险系数极大,往往投资予风险事业而受危害,便在借贷双方和存款者之间产生连锁反应,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第三,信贷经营者往往经营管理能力差,亦无严密的财会、簿记制度,―旦大宗金融交易失败,对金融市场、生产和流通是个冲击;第四,借贷手续过卡简便,一不考虑资信,无财产担保,每每纠纷发生无法解决,而借贷的直接现金交易,使其难以在更太范围内为商品经济腮务,且有些信贷已脱离了生产流通领域,一些人借机放超高利息,进行高利贷活动,折旧违背了信贷总值,干扰了金融市场,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从立法上加以研究解决。
民间借贷的形式
(1)低利率互助型借贷。 (2) 企业集资型借贷。 (3) 发放高息型借贷。 (4)不规范的中介借贷。
民间信贷猖獗原因分析:
一、 银行借贷难
1.中小企业效益差的状况未能根本转变,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基础差、底子薄, 难以向银行提供有效抵押物。
2.部分中小企业信用度差。
3.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增大了银行信贷资金供给压力
1.基层商业银行对增加信贷投放没有积极性。
2.信贷投向集中。流向中小企业的贷款减少。
3.国有商业银行在经济发达地区撤并机构。
4.一些金融机构未能正确处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与防范、规避金融风险的关系。
贷款担保中心
1.各家投入的担保基金额度小,制约了担保业务的扩大。
2.担保机构的手续繁琐,收费偏高,使有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3.担保机构过分审慎,工作效率不高。
二、民间借贷具有潜在动力:投资渠道狭窄,富余资金难寻出路。
三、特有的优势:
1.他是古老的信用行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的核心部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