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辽宁省朝阳市邮编蔬菜经纪人,长春连锁超市想在这里长期建立合作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当前所在位置:>>>>>>>>
从“靠天吃饭”到“靠棚致富”——辽宁省朝阳市设施农业发展纪实发布时间:日&作者:于险峰 张仁军& 来源:农民日报&&& 冬季是设施大棚蔬菜生产的黄金季节,辽宁省朝阳北票市的番茄、凌源市的黄瓜、喀左县的茄子和青椒、建平县的角瓜甜瓜等设施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朝阳市已经成为极其重要的全国“菜篮子”。
&&& “十年九旱”的朝阳,曾是全国十大贫困地区之一。这里虽然干旱少雨,但是光热资源十分丰富,素有“辽宁小新疆”之称,具有发展设施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 朝阳农民的增收方式正在从“靠天吃饭”的不稳定增收向“户有致富项目”的可持续增收的历史性转变。设施农业的大发展,是朝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一步。
&&& 政策保障:将设施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 朝阳自然光照条件优越,极其适宜发展设施农业。多年来,朝阳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咬定目标,一以贯之发展设施农业,使这项惠及当代、荫及子孙的绿色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驰名关内外。
&&& 由于地质变迁和历史上植被大面积破坏,“十年九旱”是朝阳的主要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且分布不均,“靠天吃饭”“雨养农业”一直是制约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 但朝阳的优势是光热资源多,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年无霜期15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小时,居辽宁省之首。朝阳位于科尔沁沙漠的南端,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空气流动快,空气新鲜,通透性强,蔬菜生产病害少。生态环境优越,域内重工业少,工业污染小,年,通过3年时间,全市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全部通过农业部绿色环境评价,为生产绿色食品奠定了基础。
&&& 立足于这样的基本市情,朝阳市委、市政府把握规律,审时度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把设施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坚持不懈地予以强力推进,20多年来,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区域特色日益彰显,品牌优势逐步确立。
&&& 特别是2010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投入10亿元资金支持朝阳实施100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工程,助力推进,限时突破,使全市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到了185万亩,实现了“户均一栋棚”“户有稳定收入项目”的目标,作为干旱丘陵地区,朝阳走出了一条抗旱、节水、增产、增收的脱贫致富之路。
&&& 2014年,朝阳市设施农产品产量实现542万吨,实现产值158亿元,仅此一项就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5000元。带动二三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纯收入增加25亿元,实现了30余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就业。今年上半年,全市设施农产品产量达到417万吨,产值116亿元。
&&& 朝阳市委书记蹇彪说:“要全力扩大设施农业规模。朝阳的大棚数量越多越好、规模越大越好,这是市委、市政府的鲜明态度。要在市场引导下,进一步优化棚内种植结构,培育出一批符合市场和消费需求的品牌产品,真正把朝阳的棚菜、棚花、棚果规模搞上去,让农民在占领市场、扩大规模中受益。”
&&& 技术保障:建立起市县乡三级技术服务体系
&&& 通过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人员,在每个县(市)区建设1处集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培训于一体的高标准农业示范园区,重点乡镇建立示范园,示范园内有重点示范户,示范体系基本形成。
&&& 11月18日,记者在北票市蔬菜示范园里见到示范户徐宝珠,他同时也是负责蒙古营镇棚菜生产的技术员。“我这个棚集中了国内几乎所有的先进技术,有秸秆反应堆、黄板、滴灌、反光膜、补光灯等十几种,就是要给农户做个示范。”他说。
&&& 记者正好遇到前来取经的长皋乡东地村的棚菜户李玉富。“我一有空就来看他的棚,你看他棚里的生菜就长得比我棚里的好,我要找出好的原因,跟他学习。”李玉富说。北票市政府出资聘请了17名技术员,重点乡镇一乡一个,这些人本身就是种植能手,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 而喀左县更是组建了一支有141人的设施农业专业技术服务队伍。每个乡镇蔬菜站每年都要抓3处精品小区,每个棚区重点培养科技示范户3到5户,做到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率百分之百,标准化生产百分之百。
&&& 让科技服务走进千家万户,是朝阳市树立起的一种发展理念。市县两级都成立了专门蔬菜管理机构,并将市蔬菜服务站更名为市设施农业管理中心,规格升到副县级。按照“一乡一站、三权在县”的模式,即一乡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站,人权、财权、物权由县(市)区统一负责,改革和加强了乡镇农技服务体系,巩固了基层技术服务队伍。
&&& 按照“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园,村有示范户”的思路,朝阳市的三级示范体系基本形成。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27家,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249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并与科研部门合作,成立了辽宁省设施蔬菜产业创新团队朝阳工作站,与沈阳农业大学签订长期技术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农业大学密切开展合作,建立了设施农业院士工作联系点。
&&& 历经20多年实践与探索,朝阳市已形成了一整套设施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在全国设施农业生产中处于领先地位。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得到普遍应用,全市重点推广了优型温室结构、土壤消毒改良、工厂化育苗、营养土栽培、配方施肥、秸秆反应堆、防虫网、熊蜂授粉、黄瓜自动落蔓、卷帘机、小型旋耕机等100余项技术或装备。
&&& 朝阳市市长于言良说,抓好农业设施化,要继续抓好设施农业扩量提质增效工程,进一步扩大全市设施农业总体规模。要提升农产品质量。要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检测力度,全面提升本地区农产品质量,积极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
&&& 市场保障:建立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 加强市场建设,不断完善设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信息、价格、服务等功能;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大型物流园与产地批发市场合作,实现电子交易、电子结算、电子监控、产品检测,将物流园建成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易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物联网建设,完善可追溯体系,依靠市场的发展,不断壮大朝阳的设施农业产业。
&&& 在凌源市八里堡蔬菜批发市场,记者看到大屏幕上在实时播报全国各地蔬菜价格,批发市场经理魏庆贺向记者介绍说:“市场位于三省区交界,吸引了周边县市乡镇及河北、内蒙古的业户进场经营,蔬菜销往全国各地,西到新疆、南到海南、北到黑龙江,还有出口,夏天南方菜到这里经销,已形成一个蔬菜集散地。市场年交易量60多万吨、交易额14亿元,市场功能比较完善。北京中央批发市场正在市场新建一个占地8000平方米的交易大厅,明年1月份能使用,往北京调菜及进行蔬菜交易。”
&&& 记者来到凌源市宋杖子镇段杖子村的姜杰家的大棚时,他正在同通讯公司的人忙着给大棚装监控设备,姜杰告诉记者:“这是物联网的应用,通过监控能够让客户实时看到生产情况,我们生产的产品能溯源到每一个棚里。我在北京有固定的客户,也想自己做市场做流通,带动更多的农户生产出优质的蔬菜供给市场。”
&&& 姜杰原是宋杖子镇范杖子村考到沈阳的大学生,毕业后在大连工作。后来在家人的支持下,姜杰决定回家创业。2013年他从段杖子村流转了60多亩地建了11栋大棚,“政府不但给我一延长米补助了200元,光在棚区里修路就花了30多万元。我们这儿棚菜种植基础好,附近村我都去过,听说谁家种得好我就去看看。随着天气越来越冷,辣椒的价格也一天天上涨,从月初的8毛一斤昨天已涨到2.1元,一栋棚纯利能挣3万元。”
&&& 朝阳市现有大小批发市场37处,其中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4处,设施农产品95%以上销往外地,销售范围覆盖东北三省、京津唐、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各大城市,并出口到俄罗斯、东盟、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发展经纪人队伍1万余人,从事设施农产品经营的域外客商近2000家。“凌馨”“喀绿”“庄头营”等蔬菜品牌享誉国内外市场。近年来,组织开展了多次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市场销售渠道。
&&& 朝阳市副市长王涌翔表示,依靠发展设施农业,朝阳实现了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的稳增长,带领农民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在规模建设方面,每年计划新建15万亩;在结构调整方面,发展花卉、棚果的同时,重点发展草腐菌生产;在提质增效方面,加大物联网的建设工作,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使朝阳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优质、绿色设施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
&&『』『』
&nbsp&nbsp&&
&&&&&&&&&&&&&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委员会&&&网站制作者:吉林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备案号:吉ICP备号&&&&&&&&最佳浏览模式: 分辨率&  目前,全市温室建设总面积已达185万亩。为使如此众多的“绿色车间”、“小化工厂”最大最好地发挥效益,我市将采取六大实效措施为设施农业“强筋壮骨”,加快建设以朝阳为核心区的全国最大的优质设施农业供应基地和全国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
  全面促进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我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形成以蔬菜为主,花卉、棚果、食用菌等多元化发展格局。同时,按照“夏育苗、秋冬生产、冬季上市”的模式,巧打时间差收取最大化效益。另外加快推广设施机械和自动化控制设备,减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
  启动实施老旧棚改造。将原有80余万亩的老旧棚改造纳入重要日程,通过采取财政补贴、农民自筹、贷款支持的办法,科学制定改造流程,对棚体结构老化、保温效果较差、经济效益低下的旧棚实行改建和翻建,从根本上提高设施农产品产量、品质和效益。同时,继续巩固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成果,稳步扩大设施农业建设规模,每年新增建设面积5万亩,确保到2015年全市累计占地面积突破200万亩。
  建立和完善三大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一乡一站、三权在县”的管理机制。二是建立健全示范体系,加大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区的建设力度。到“十二五”末,全市建成500亩以上的高标准、大容量的蔬菜科技示范园区100个,园区集科研、推广、培训等功能为一体,成为全省重要的蔬菜试验、示范基地;蔬菜集中产区的重点乡镇至少建成一个示范小区,每个设施蔬菜小区要有示范棚或示范户,形成“县有示范园区、乡有示范小区、村有示范户”的典型示范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在去年建成7个区域性农民技术培训中心的基础上,每个县(市)区每年至少建成一处培训中心,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实名制培训,做到有棚农户每年培训一遍。
  加强内联和外引,加大技术支撑。在内联方面,现已经成立了朝阳市设施农业协会。在外引方面,重点依托市校战略合作的基本框架,全面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的技术合作,通过聘请专家教授作为市政府技术顾问、开展骨干技术培训、建立试验开发基地等形式,推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我市设施农业的生产力。
  加强和改善产品的流通。全市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则,搞好新建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和升级改造,使我市所属三县二市至少有大型批发市场2处,其中凌源市达到3处。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设施农业重点区域大力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鼓励企业和合作组织积极开展域外“农超对接”活动,与大城市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培育和推广名优品牌,突出主打品种,走“一县一品”的路子。此外注重培养当地蔬菜经纪人,加强经纪人素质培训,促进设施产品的市场销售。
  强化设施农业的保障措施。我市将加快工厂化育苗中心建设,着重组织好育苗企业的生产,满足广大农民对标准化苗木的需求。“十二五”期间,每个县(市)至少建设2个年育苗能力5000万株的育苗基地。要加强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监管,落实好蔬菜生产质量安全属地化管理责任制,各县(市)区政府要尽快出台19种高毒高残留农药全面禁止或限制销售与使用的具体规定,从源头上确保蔬菜质量安全,加快完善市县乡三级检测体系。另外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坚持将项目、资金向设施农业建设倾斜,加快设施农业小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小区的亮化、绿化和硬化,促进设施农业上档次、上水平。
  信箱:您当前的位置:
从“靠天吃饭”到“靠棚致富”
冬季是设施大棚蔬菜生产的黄金季节,辽宁省朝阳北票市的番茄、凌源市的黄瓜、喀左县的茄子和青椒、建平县的角瓜甜瓜等设施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朝阳市已经成为极其重要的全国“菜篮子”。
“十年九旱”的朝阳,曾是全国十大贫困地区之一。这里虽然干旱少雨,但是光热资源十分丰富,素有“辽宁小新疆”之称,具有发展设施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朝阳农民的增收方式正在从“靠天吃饭”的不稳定增收向“户有致富项目”的可持续增收的历史性转变。设施农业的大发展,是朝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一步。
政策保障:将设施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朝阳自然光照条件优越,极其适宜发展设施农业。多年来,朝阳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咬定目标,一以贯之发展设施农业,使这项惠及当代、荫及子孙的绿色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驰名关内外。
由于地质变迁和历史上植被大面积破坏,“十年九旱”是朝阳的主要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且分布不均,“靠天吃饭”“雨养农业”一直是制约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但朝阳的优势是光热资源多,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年无霜期15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小时,居辽宁省之首。朝阳位于科尔沁沙漠的南端,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空气流动快,空气新鲜,通透性强,蔬菜生产病害少。生态环境优越,域内重工业少,工业污染小,年,通过3年时间,全市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全部通过农业部绿色环境评价,为生产绿色食品奠定了基础。
立足于这样的基本市情,朝阳市委、市政府把握规律,审时度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把设施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坚持不懈地予以强力推进,20多年来,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区域特色日益彰显,品牌优势逐步确立。
特别是2010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投入10亿元资金支持朝阳实施100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工程,助力推进,限时突破,使全市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到了185万亩,实现了“户均一栋棚”“户有稳定收入项目”的目标,作为干旱丘陵地区,朝阳走出了一条抗旱、节水、增产、增收的脱贫致富之路。
2014年,朝阳市设施农产品产量实现542万吨,实现产值158亿元,仅此一项就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5000元。带动二三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纯收入增加25亿元,实现了30余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就业。今年上半年,全市设施农产品产量达到417万吨,产值116亿元。
朝阳市委书记蹇彪说:“要全力扩大设施农业规模。朝阳的大棚数量越多越好、规模越大越好,这是市委、市政府的鲜明态度。要在市场引导下,进一步优化棚内种植结构,培育出一批符合市场和消费需求的品牌产品,真正把朝阳的棚菜、棚花、棚果规模搞上去,让农民在占领市场、扩大规模中受益。”
技术保障:建立起市县乡三级技术服务体系
通过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人员,在每个县(市)区建设1处集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培训于一体的高标准农业示范园区,重点乡镇建立示范园,示范园内有重点示范户,示范体系基本形成。
11月18日,记者在北票市蔬菜示范园里见到示范户徐宝珠,他同时也是负责蒙古营镇棚菜生产的技术员。“我这个棚集中了国内几乎所有的先进技术,有秸秆反应堆、黄板、滴灌、反光膜、补光灯等十几种,就是要给农户做个示范。”他说。
记者正好遇到前来取经的长皋乡东地村的棚菜户李玉富。“我一有空就来看他的棚,你看他棚里的生菜就长得比我棚里的好,我要找出好的原因,跟他学习。”李玉富说。北票市政府出资聘请了17名技术员,重点乡镇一乡一个,这些人本身就是种植能手,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而喀左县更是组建了一支有141人的设施农业专业技术服务队伍。每个乡镇蔬菜站每年都要抓3处精品小区,每个棚区重点培养科技示范户3到5户,做到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率百分之百,标准化生产百分之百。
让科技服务走进千家万户,是朝阳市树立起的一种发展理念。市县两级都成立了专门蔬菜管理机构,并将市蔬菜服务站更名为市设施农业管理中心,规格升到副县级。按照“一乡一站、三权在县”的模式,即一乡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站,人权、财权、物权由县(市)区统一负责,改革和加强了乡镇农技服务体系,巩固了基层技术服务队伍。
按照“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园,村有示范户”的思路,朝阳市的三级示范体系基本形成。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27家,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249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并与科研部门合作,成立了辽宁省设施蔬菜产业创新团队朝阳工作站,与沈阳农业大学签订长期技术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农业大学密切开展合作,建立了设施农业院士工作联系点。
历经20多年实践与探索,朝阳市已形成了一整套设施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在全国设施农业生产中处于领先地位。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得到普遍应用,全市重点推广了优型温室结构、土壤消毒改良、工厂化育苗、营养土栽培、配方施肥、秸秆反应堆、防虫网、熊蜂授粉、黄瓜自动落蔓、卷帘机、小型旋耕机等100余项技术或装备。
朝阳市市长于言良说,抓好农业设施化,要继续抓好设施农业扩量提质增效工程,进一步扩大全市设施农业总体规模。要提升农产品质量。要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检测力度,全面提升本地区农产品质量,积极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
市场保障:建立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加强市场建设,不断完善设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信息、价格、服务等功能;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大型物流园与产地批发市场合作,实现电子交易、电子结算、电子监控、产品检测,将物流园建成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易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物联网建设,完善可追溯体系,依靠市场的发展,不断壮大朝阳的设施农业产业。
在凌源市八里堡蔬菜批发市场,记者看到大屏幕上在实时播报全国各地蔬菜价格,批发市场经理魏庆贺向记者介绍说:“市场位于三省区交界,吸引了周边县市乡镇及河北、内蒙古的业户进场经营,蔬菜销往全国各地,西到新疆、南到海南、北到黑龙江,还有出口,夏天南方菜到这里经销,已形成一个蔬菜集散地。市场年交易量60多万吨、交易额14亿元,市场功能比较完善。北京中央批发市场正在市场新建一个占地8000平方米的交易大厅,明年1月份能使用,往北京调菜及进行蔬菜交易。”
记者来到凌源市宋杖子镇段杖子村的姜杰家的大棚时,他正在同通讯公司的人忙着给大棚装监控设备,姜杰告诉记者:“这是物联网的应用,通过监控能够让客户实时看到生产情况,我们生产的产品能溯源到每一个棚里。我在北京有固定的客户,也想自己做市场做流通,带动更多的农户生产出优质的蔬菜供给市场。”
姜杰原是宋杖子镇范杖子村考到沈阳的大学生,毕业后在大连工作。后来在家人的支持下,姜杰决定回家创业。2013年他从段杖子村流转了60多亩地建了11栋大棚,“政府不但给我一延长米补助了200元,光在棚区里修路就花了30多万元。我们这儿棚菜种植基础好,附近村我都去过,听说谁家种得好我就去看看。随着天气越来越冷,辣椒的价格也一天天上涨,从月初的8毛一斤昨天已涨到2.1元,一栋棚纯利能挣3万元。”
朝阳市现有大小批发市场37处,其中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4处,设施农产品95%以上销往外地,销售范围覆盖东北三省、京津唐、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各大城市,并出口到俄罗斯、东盟、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发展经纪人队伍1万余人,从事设施农产品经营的域外客商近2000家。“凌馨”“喀绿”“庄头营”等蔬菜品牌享誉国内外市场。近年来,组织开展了多次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市场销售渠道。
朝阳市副市长王涌翔表示,依靠发展设施农业,朝阳实现了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的稳增长,带领农民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在规模建设方面,每年计划新建15万亩;在结构调整方面,发展花卉、棚果的同时,重点发展草腐菌生产;在提质增效方面,加大物联网的建设工作,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使朝阳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优质、绿色设施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来源:经济日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辽宁省朝阳市邮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