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关税壁垒来减少一国的失业人口反而有可能导致该国失业人数的上升?

当前位置: >>
2012年函授经济学国际贸易教程作业题参考答案[1] 2
国际贸易教程作业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1、B。真正的国际贸易理论起始于:古典经济学派。 2、C。关于晚期的重商主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要求对每一个贸易伙伴都保持顺差。 3、A。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是: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 4、C。李嘉图认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是:劳动生产率或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 5、C。甲、乙两国生产 1 单位A产品需要投入的劳动量分别为 90 天和 100 天,生产 1 单位的B产品需要投入 的劳动量分别为 80 天和 120 天。按照李嘉图的理论,甲国应该生产()产品才具有比较优势:A、B两种产 品。 6、C。两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数量的不同导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才是贸易的基础,这一观点属于:要素禀 赋理论。 7、B。根据斯托帕―萨缪尔森定理,如果一个国家劳动力丰富,从长期来看,贸易的受益者是:劳动者。 8、C。假如甲、乙、丙三个国家都只生产A、B两种商品,其中这三国生产A商品的机会成本分别是 0、9、 (1) 2 和 0、5,那么这三国最可能发生贸易的两个国家是:乙国和丙国。 9、A。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政策主张是:奖出限入,保证贸易顺差。 10、C。下列主张贸易保护的学者有:赫克歇尔和俄林。 1、B。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一种生产要素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的产量以更大比例增 加,同时密集使用另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的绝对产量则减少。这一定理被称为:雷布津斯基定理。 2、A。劳动力和资本跨国流动时,下列选项正确的是:都能改变世界福利水平。 3、B。坎普模型和克鲁格曼模型都表明,即使生产条件和需求偏好完全相同的两国,也可能从贸易中获利,原 因分别在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和内部规模经济的存在。 4、C。从需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是:林德的偏好相似说。 5、D。产品 A 在我国的黑龙江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每年出口俄罗斯。而我国云南省却愿意从毗邻的缅甸进口 A 产品。我国对 A 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现象的最好解释是:是因为考虑到运输成本和地理位置的影响。 6、A。下列这些国家中,行业内贸易指数最大的国家可能是:法国。 7、B。美国出口豪华型汽车、进口经济型汽车的贸易现象叫:产业内贸易。 8、D。从波物对要素的划分来看,下面既属于高级要素,又属于专门要素的是:专门人才。 9、D。在创新驱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研究开发。 10、C。在投资驱动阶段,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般是:资本密集型产业。 1、B。通过提高商品的价格来达到减少进口的目的,这种贸易保护政策是:进口配额。 2、C。进口国通过数量限制来达到减少进口的目的,这种贸易保护政策是:自愿出口限制。 3、B。逐级上升的关税结构是指:从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制成品,关税上升。 4、C。某国征收进口关税后,减少了进口,从而使国际市场价格降低。该国一定是:进口品市场上的大国。 5、D。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价格是 10 万元,而该商品需要的两种投入品的价格分别是 5 万元和 2 万元。现对该商品征收 10%进口关税,对其两种投入品分别征收 5%和 8%的关税,那么,对该商品所在行业的有 效保护率为:80、3%。 6、C。进口品市场上的小国征收关税后,将减少本国进口,那么国际市场价格将:不会有影响。1 7、D。出口直接补贴的形式是:给予厂商现金补贴。 8、A。采用技术性贸易的国家通常是:发达国家。 9、B。出口退税是属于:出口间接补贴。 10、C。按照 WTO 规则,为了促进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或幼稚工业,发展中国家可以暂时采用以下哪种措施来 限制进口:保障措施。 1、B。最早、最重要的贸易保护理论是:幼稚产业保护论。 2、A。在当代,幼稚产业保护论依然是贸易保护的重要理论,其依据:与行业或企业生产中存在规模经济有关。 3、A。被经济落后国家广泛引用,成为他们保护本国工业的主要理论是:幼稚产业保护论。 4、C。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一种讨论如何从关税等贸易政策工具中获益的贸易保护理论逐渐盛行,即所谓的: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5、C。中国商品在国外频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6、B。目前在国际反补贴案件中,占据主动的优势地位的国家是:发达国家。 7、A。一些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原料、燃料进行保护,往往是考虑:国家安全。 8、A。克鲁格曼的双寡头垄断模型之所以认为征收关税,对本国垄断企业的进口保护将扩大其对外国市场的出 口,是因为:征收关税能够促进本国这一垄断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从而增加出口。 9、C。一国政府实现经济目标最大化的基本前提是:政权的稳定。 10、D。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民主选举国家的贸易政策决定是最合理的,能够照顾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 1、B。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起源于:重商主义。 2、B。新贸易保护主义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是:非关税壁垒。 3、C。通过各种贸易立法强调单边管理,将非关税壁垒措施法律化、制度化,使国家对外贸易的管理合法化, 为贸易保护披上合法的法律外衣。这种做法被称为:管理贸易。 4、D。战略性贸易政策适用的市场结构是:有效竞争。 5、D。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与其他的贸易保护政策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面临外国报复的问题。 6、A。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低技术制成品为主导的出口结 构。 7、C。进口替代战略也称之为:向内看战略。 8、D。出口导向战略也称之为:向外看战略。 9、D。我国的双重汇率并轨和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从()开始的:1994 年初。 10、C。下列说法与我国目前的外贸政策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是:外贸经营权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中型企业手 中。 1、B。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是:GATT。 2、C。下列关于关贸总协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所有的联合国会员都是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 3、A。关贸总协定总共主持了()轮多边贸易谈判:8、 4、B。下列哪一轮谈判的内容中首次包括了非关税壁垒的内容,并且第一次允许“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加入关 贸总协定:肯尼迪回合。 5、D。下列不属于乌拉圭回合谈判成果的协议是:基础电信服务协议。 6、D。WTO 的哪次部长级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加入 WTO 的决议:2001 年 11 月 9 日至 14 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 的 WTO 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2 7、C。货物贸易的多边协议中唯一规定了自行废止内容的协议是:纺织品与服装协议。 8、B。在实现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平等待遇基础上,世贸组织成员的商品或服务进入另一成员领土后,也应该享 受与该国的商品或服务相同的待遇。这称为:国民待遇原则。 9、B。不仅成员之间解除了所有的贸易壁垒,还协调彼此的贸易政策,对外建立统一的贸易壁垒。这种区域经 济合作类型最有可能是:关税同盟。 10、A。目前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性贸易集团是:欧洲联盟。 1、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2001 年底。 2、C。加入 WTO 时,中国政府承诺,到 2005 年,平均关税水平降到:10%。 3、A。中国入世后,在下面这些部门中,面临挑战最为严峻的可能是:农业。 4、B。我国承诺全部取消 400 种进口配额的年限是:2005 年。 5、B。中国承诺将分阶段分地区分步骤地有限开放中国电信市场。开放基本服务的 49%股权和开放增值服务的 50%股权的过渡期分别为:6 年和 2 年。 6、C。政府在涉外经济管理方面应该充当的角色是: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二者并重。 7、A 。加入 WTO 后,下面这些说法不正确的是:政府必须强化各类直接补贴,以提升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8、D。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具有较强的现实竞争力,中长期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发 展空间的行业包括:纺织服装业。 9、A。据世界银行专家 Ianchovichina 等人计算,在过渡阶段结束后,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程度将:高于其 他国家(包括发达国家) 。 10、C。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的各个方面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但比较而言,差距更大的是: 制度环境方面。 二、多选题: 1、ABC。 “地理大发现”包括下列哪些地理事件:哥伦布率领的西班牙船队于 1492 年发现了美洲大陆;达?伽 马率领的葡萄牙船队于 1497 年绕过好望角,到达南亚西海岸,打通了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麦哲伦率领的 西班牙船队在 1519 年经过大西洋,经南美海峡进入太平洋到达亚洲的菲律宾群岛。 2、ABCD。进入 21 世纪后,世界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国际贸易也稳定地快速发展,并呈现 出一些新特点。 这些新特点包括: 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 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 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成为贸易方式的主流;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贸易保护手段不断翻新。 3、ABD。关于“重商主义”的说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有:一国应该通过贸易顺差实现财富的增长;早期重商主 义主张采取行政手段,鼓励商品出口,控制商品进口,以减少货币流出,甚至完全禁止商品进口,以杜绝财富 的减少;晚期重商主义更为重视长期和总体的贸易顺差。 4、BCD。比较优势可以用以下哪些指标来确定:相对生产成本;相对劳动生产率;机会成本。 5、BC。有可能提高一国产品成本竞争力的因素有:本币贬值;工资水平下降。 6、BCD。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与 H―O 理论都有很多的前提条件,其中二者相同的前提条件包括:生产要素 不能在国家间流动;完全竞争;充分就业。 7、ABCD。提供曲线指的是一国在所有可能的相对价格下愿意在国际市场上交易的进口品和出口品的数量。下 列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提供曲线的变化:进口需求偏好的改变;征收关税。 8、CD。H―O 理论的提出者是:赫克歇尔;俄林。 9、 甲国是资本富裕型国家, AC。 乙国是劳动富裕型国家, 则有可能: 甲国可用资本与可用总劳动的比率 (TK/TL)3 大于乙国;甲国劳动与资本的价格之比(w/r)大于乙国。 10、ACD。可以部分地对“里昂惕夫悖论”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的观点有:要素密集度逆转;人力资本;自然 资源。 1、CD。在开放条件下,一国经济增长,可以通过下列哪些因素共同影响该国的对外贸易:增长的消费效应; 增长的生产效应。 2、AD。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新产品从制造出来到完全标准化生产具有三个阶段:新 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周期理论并没有否定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比较优势理论,而 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实际上体现了动态的比较优势。 3、ABD。林德的需求偏好理论认为:制成品的贸易和一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密切相关,而消费者偏好在很大程 度上受制于他们的收入水平;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该国特定的偏好模式和产品结构,同时也构成了贸易 基础;制成品贸易应该发生在两国具有重叠需求的商品之间。 4、ABC。关于行业内贸易指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有:IIT 指数的值介于 0 到 1 之间;如果某行业只有出口或只 有进口,其行业内贸易指数为 0,不存在行业内贸易;如果某行业既有出口又有进口,行业内贸易指数则大于 0。 5、ABC。同质产品间也可能进行行业内贸易,其原因在于:可能考虑到运输成本和地理位置的影响;可能是一 种间歇性贸易;可能是一种转口贸易或复出口贸易;可能是自由贸易区的存在。 6、BCD。波特认为一国的内部竞争环境取决于四大因素,即: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 要素禀赋和国内需求状况。 7、ABD。下列说法正确的有:要素的跨国流动可能会导致双方贸易规模的减小;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可能会导致 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贸易量减少;资本的跨国流动可能会导致资本密集型商品的贸易量减少。 8、ABCD。波特认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一国竞争优势的驱动力不同,先后将经历:财富驱动阶段; 投资驱动阶段;要素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 9、ACD。关于运输成本,正确的说法有:H-O 理论和古典贸易理论一样没有考虑运输成本的影响;运输成本的 存在,不会影响两国的贸易基础和结构;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将降低贸易的总水平和生产的专业化程度。 10、ABCD。作为新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企业群落能从以下哪些方面加强竞争优势:外部经济效应;空间交易 成本的节约;学习与创新效应;品牌与广告效应。 1、ABCD。征收关税的具体形式有:从价税;从量税;复合税;把从价税和从量税混合使用。 2、BD。关于关税,下列说法正确的有:进口关税对本国经济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该国国内的供求关系以及该国 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关税起到了保护国内商品的作用。一般来说,对某一商品征收的关税税率越高。对该行 业国内商品的保护越大。 3、ABC。关于进口配额,下列说法正确的有:进口配额是一种非关税壁垒,通过直接限制进口的数量来限制商 品的进口;每一个配额水平都有一个能产生相同市场效果的等价关税;每一个关税税率都有一个能产生相同市 场效果的等价配额。 4、ABCD。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包括:广泛性;合法性、合理性;隐蔽性和确定性;争议性。 5、AC。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包括:出口补贴;生产补贴。 6、CD。直接补贴是出口补贴中的一种形式,它包括:价格补贴;收入补贴。 7、ABCD。各国政府之所以频繁使用进口配额而不是福利效果更好的关税,主要原因是:配额在控制进口数量 方面比关税更有效;配额执行起来比关税灵活;政府因为掌握着实行配额许可证的发放而拥有了某种权力,进4 而可以索取一定的好处;配额属于非关税壁垒,在贸易保护方面不像关税那样面临巨大压力。 8、ABD。根据 WTO 规定,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倾销成立;国内产业受到损害;倾销与损害有因 果关系。 9、BD。关于补贴和反补贴,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反补贴税的总额不超过进口产品在原地直接或间接得到的补 贴;补贴分为禁止使用的补贴、可起诉补贴和不可起诉补贴。 10、BCD。下列属于 WTO 规则下的相机保护措施的有:反倾销;反补贴;紧急保障。 1、ABC。关于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是由 18 世纪的经济学家汉密尔顿首先提出来的,19 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全面发展了这一理论;B、对幼稚产业实行足够长时间的保护,直到具有和国外产业 同样的竞争力之后,就可以取消保护;C、即便在当代,幼稚产业保护论依然是贸易保护的重要理论。 2、ABC。征收关税固然能够增加进口替代行业的就业,但也有多方面原因可能导致征收关税的国家出口行业就 业减少、生产萎缩。这些原因包括:A、征收关税而出口受损的国家可能报复,导致本国出口壁垒;B、外国出 口下降使得出口行业萎缩,外国国民收入下降,引致进口需求随之下降,本国出口也因而下降;C、在浮动汇 率环境下,本国进口下降导致外币贬值、本币升值,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出口下降。 3、ACD。在理论是可行的,但实际效果可能是不确定的、甚至是无效的贸易保护理论有:A、贸易条件改善论; C、增加就业论;D、改善国际收支论。 4、BC。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与传统贸易保护理论的不同在于:B、考虑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C、考虑规模 经济。 5、CD。已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国家有:C、新西兰;D、澳大利亚。 6、ACD。关于抵消外国补贴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同反倾销一样,反补贴也成为 WTO 成员国进行贸 易保护的重要工具;C、反补贴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D、各国一般不愿意进行反补贴调查,以免引起其他 国家报复。 7、ABC。目前我国反倾销调查呈现出的特点有:A、反倾销立案数的急剧增加;B、反倾销调查涉案产品类型较 集中,所属行业均为我国贸易逆差的行业;C、反倾销涉案国家和地区比较集中。 8、ABCD。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主要由以下哪些模型组成:A、攫取外国垄断利润模型;B、实现规模经济以促 进出口模型;C、促进研发以扩大出口模型;D、双寡头垄断的出口补贴模型。 9、BD。一般来说,政府的经济目标应该是:B、资源的最有效利用;D、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10、ABD。民主选举国家的贸易政策决定模型包括:A、中点选民模型;B、集体行动和有效游说;D、竞选贡献 说。 1、ACD。关于重商主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重商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国家干预经济和对外贸易,实行强制性的 贸易保护政策;在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的过程中,欧洲各国的侧重点不同,各有其特点;重商主义政策虽然阻碍 了国际贸易发展,但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2、ABCD。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的贸易保护政策,与以前的贸易保护政策的本质差别表现在:保护的不是国 内的幼稚工业而是国内高度发展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不是培养自戕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 市场的垄断;不是消极防御性地限制进口,而是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保护 的措施不仅是关税,还包括各种非关税壁垒和奖出限入措施。 3、BCD。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有:贸易工具以非关税壁垒为主导;区域化壁垒加强;实行系统化的管理贸易。 4、BC。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问题集中在:出口不稳定;长期贸易条件恶化。 5、AC。发展中国家出口不稳定的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供给缺乏弹性;发展中国家不合理的出口结构。5 6、ABCD。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共同特征包括:政策的核心必然是贸易保护,否则民族工业就无从发展;贸 易政策必须和工业化战略相结合, 成为推动或加速工业化的重要手段; 为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维护本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强调贸易政策的相互协调和联合行动;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和经济的 发展,贸易政策也在逐步调整。 7、BC。解决发展中国家出口不稳定的对策包括:签订国际商品协定;组建补偿性融资机构。 8、AB。从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贸易战略有: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 9、BCD。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对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具体包括:在不断降低关锐的基础上高速 关税结构;大多数国家调低了汇率,并实行单一汇率;增加鼓励出口的政策手段,放宽了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 额限制等非关锐壁垒。 10、ABC。2001 年底正式成为 WTO 成员国以后,我国的外贸体制进入了以 WTO 规则为基础的全面改革阶段。主 要内容包括:在非歧视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下调整和修改不符合 WTO 规定的政策法规;加快外 贸主体多元化步伐;允许私营外贸企业迅速发展。 1、BCD。关贸总协定所主持的多轮谈判中,下列哪些谈判最为重要:肯尼迪回合;东京回合;乌拉圭回合。 2、ABCD。乌拉圭回合谈判异常艰难的原因在于:规模庞大,议题多、范围广;涉及到发达国家之间的农产品 保护问题;涉及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纺织品和服装贸易问题;涉及到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与大多 数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3、ACD。乌拉圭回合谈判最终的主要成果包括:进一步削减了关税,制定了一些新规则;达成了与贸易有关的 知识产权协议和投资措施的协议;签订了《服务贸易总协定》 ,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4、ABC。被并称为当今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的国际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 5、AB。WTO 的职能包括:制订和规范国际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 6、AC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的成果包括:落实《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4) 》协议的内容,并于 2001 年底 在多哈启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解决成员之间多起贸易争端;举行高层会议,帮助最不发达国家成员解决贸 易发展问题和举行部长级会议,解决多边贸易体制发展中的问题。 7、BCD。下列哪些区域经济合作类型不仅取消了内部贸易壁垒,还建立了统一的对外关税:关税同盟;共同市 场;经济同盟。 8、CD。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包括: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 9、ABC。欧洲联盟已经实现了:政治一体化;统一的大市场;发行单一货币。 10、ACD。关于亚太经合组织,下列说法正确的有:是一个开放的区域性组织,现有 21 个成员,主要目标是建 立亚洲太平洋地区自由贸易投资区;其合作模式已形成了独特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 ;具体任务是贸易投资 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1、BCD。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议,我国应该履行的义务包括:降低关税,减少和消除非关税壁垒; 取消对美国 7 个州的 TCK 小麦出口禁令,放开美国 6000 多家肉类加工厂对我国的出口;逐步放开银行、保险、 旅游和电信等服务业市场。 2、ABCD。中国作为 WTO 的成员,享有的权利包括:享受无条件、多边、永久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以及国民待 遇,享受对大多数发达国家出口的工业品及半制成品的普惠制待遇;享受发展中国家成员的大多数优惠或过渡 期安排,享受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开放或扩大货物、服务市场准入的利益;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公平、 客观、合理地解决与其他国家的经贸磨擦,营造良好的经贸发展环境;参加多边贸易体制的活动获得国际经贸 规则的决策权,享受世贸组织成员利用各项规则、采取例外、保证措施等促进本国经贸发展的权利。6 3、ABC。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加入 WTO,将推动中国经济的总体增长;加入 WTO 后,中国产业的技术结构将得 到提升;加入 WTO 后,中国的投资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 4、ABCD。国际服务贸易包括: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跨境交付。 5、ABCD。WTO 对电信管理者提出的要求包括:组织机构独立;保证互联互通;管理程序和信息透明;管理公正。 6、BD。下列服务业中,目前中国具有竞争优势的是:工程承包;远洋运输。 7、BC。WTO 对电信主导营运商的行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对其限制主要体现在:限制违反竞争规则的行为;保 证互联互通。 8、ABD。之所以说加入 WTO 对中国电信市场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是因为:中国承诺的是分阶段分地区分步 骤地有限开放,因此,不会对国有电信运营商造成大的冲击; WTO 规则对管理者和主导运营商的行为提出了严 格要求,有利于形成竞争性的环境;管理者仍然具有一定的政策空间。 9、ACD。中国加入 WTO 时的承诺大致包括:开放货物贸易市场方面的承诺;涉及入世后中国出口方面的承诺; 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方面的承诺。 10、ABCD。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有可能直接:增加国外质优价廉的农产品的进口;降低国内农产品价格; 减少农民收入。 三、判断题: 1、重商主义把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一国拥有的货币数量越多意味着财富越多。√ 2、在金本位制下,一国通过贸易顺差不断积累货币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地位。√ 3、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劳动生产率或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 4、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 5、俄林认为,两国国内不同的分工体系决定了各自的相对优势商品,形成了两国贸易的基础。× 6、李嘉图认为,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7、在货币化的李嘉图模型中,一国出口的能力不仅取决于相对劳动生产率,还取决于货币价格,即相对的工 资水平和汇率水平。√ 8、在重商主义那里,国际贸易被视为“零和博弈” ,一方获益的同时另一方受损,双方的净收益为零。√ 9、H―O 理论对贸易模式的解释是,每一国家都进口密集地使用其相对富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出的商品,出口 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出的商品。× 10、要素价格相等化定理认为,贸易的结果将推动两国的要素相对价格以及绝对价格均等化。√ 1、在机会成本递增和行业要素密集度不同的假设下,新古典贸易理论通过一般均衡分析认为只要两国的生产 条件不同或者需求条件不同,就能通过贸易互利。√ 2、克鲁格曼模型表明生产和需求条件完全相同的两国,外部规模经济可以形成贸易基础,两国可以在贸易中 获利。× 3、产品同期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体现了动态的比较优势。它没有否定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比较优 势理论。√ 4、林德认为,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该国特定偏好模式和产品结构,同时也构成了贸易的基础。√ 5、行业内贸易指的是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产品分类目录中的商品;如果一国的出口和进口分属不同产品 分类目录的商品则是行业间贸易。√ 6、行业内贸易指数等于 0 时,表明某行业的出口额与进口额相等。× 7、波特认为,初级要素稀缺的国家就意味着没有国际竞争力。× 8、波特认为,国内需求条件对一国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较大的国内需求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竞争。 √ 9、在投资驱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研究与开发。× 10、企业群集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一个共同特征,企业群落现象普遍存在。√ 1、关税起到了保护国内商品的作用。一般来说,对某一商品征收的关税税率越高,对该行业国内的保护越大。7 √ 2、征收进口关税使进口小国的整体福利受损。√ 3、进口配额的市场效果和关税相似,但就其使用时对进口国的福利效果而言,不如关税。√ 4、自愿出口限制指出口国真正主动自愿限制其出口量,从而使得进口国的进口自然减少。× 5、采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通常是发达国家。√ 6、出口补贴虽然可以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但是要以损害消费者的福利为代价。消费者福利受损的程度大国 比小国高。× 7、技术性贸易壁垒之所以很容易成为贸易保护的工具,是因为其隐蔽性和不确定性。√ 8、倾销是一种不公平不正常竞争,因此,WTO 允许各成员对任何倾销行为都可以征收反倾销税,以消除国际贸 易中的不公平。√ 9、任何补贴行为,都应该被征收反补贴税。× 10、为了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新兴工业或幼稚工业,发展中国家拥有特殊的灵活性,可以暂时采取保障措施限 制进口。√ 1、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一直被经济发达国家广泛引用,成为他们保护本国工业的主要论据。× 2、通过征收关税的方式改善贸易条件的同时,还会带来生产和消费的扭曲,使关税征收国的福利恶化。√ 3、征收关税,一定能够减少总失业。× 4、征收关税,有可能增加进口替代行业的就业量。√ 5、反倾销政策已成为一睦国家反对外国竞争者的主要武器。√ 6、频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实行的不是市场经济体制。× 7、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和传统贸易保护理论的不同,在于它考虑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规模经济。√ 8、在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出口补贴可以达到瓜分外国垄断厂商市场份额的目的。√ 9、在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贸易政策的决定取决于对贸易政策的供求,供求表达的途径取决于一国 的政治体制。√ 10、集体行动和有效游说模型认为,一项贸易政策的出台既在于收益或受损人的多少,也在于支持该政策的利 益集团的集体行动是否有效。× 1、国家干预经济和对外贸易,实行强制性的贸易保护政策是重商主义的基本主张。√ 2、超贸易保护政策是一种侵略性的贸易保护政策,出现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3、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掀起了以美国为首的全球性的贸易保护浪潮,以采取种种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 手段,强调“公平贸易” ,故称之为新贸易保护主义。√ 4、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 5、发展中国家出口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结构。√ 6、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其以初级产品、低技术制成品为主导的出口结构。√ 7、二战结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主要有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两种类型。√ 8、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和发达国家一样,发展中国家也奉行新贸易保护主义。× 9、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是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 10、目前我国外贸自由化程度远远高于改革开放前。√ 1、关贸总协定虽然是联合国的一个下属机构,但并不是所有的联合国会员都是其缔约国。× 2、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取消歧视性的贸易行为来提高缔约国的生活水平。√ 3、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于 1995 年 1 月 1 日。√ 4、一般来说,两个竞争的工业国间建立的关税同盟要比一个工业国和一个农业国建立的关税同盟更有可能增 加福利。√ 5、欧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 6、WTO 的透明度原则规定各成员应公正、合理、统一地实施有关法规、条例、判决和决定。统一性要求在成员 领土范围内管理贸易的有关法规不应有差别待遇,即中央政府统一颁布有关政策法规,地方政府颁布的有关上 述事项的法规不应与中央政府有任何抵触。√ 7、世界贸易组织的最惠国待遇是有条件的。×8 8、WTO 规定,发展中国家可享受一定范围的普惠制待遇及发展中国家成员的大多数优惠或过渡期安排。√ 9、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促进了墨西哥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墨西哥的国际地位。√ 10、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贸易值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1、加入 WTO 必然对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一系列影响。√ 2、加入 WTO 后,中国经济总体上是否受益是不确定的。× 3、加入 WTO 带来的收益不是平均分布的,对不同部门的影响不同,有些方面差别很大。√ 4、WTO 完全禁止对国内市场的保护。× 5、加入 WTO 对中国农业带来的冲击较大,农业发展速度会降下来。× 6、中国制造业的开放度和竞争力总体上要高于农业和服务业。√ 7、到目前为止,中国一直是服务贸易的逆差国家。√ 8、加入 WTO 会促进中国电信市场结构向竞争性方向发展。√ 9、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发展战略。× 10、与加入 WTO 对经济体制的直接影响相比,其间接影响要广泛深入得多。√ 简答题: 1、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即便一国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劳动生 产率的绝对优势,只要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程度不同,就可能开展贸易。他把这一生产特征概括为“比 较成本”或“比较优势” ,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来确定。 基于此,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具有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就会产生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 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具体形式是,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 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贸易互利的首要体现就是节约劳动时间。 2、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 根据 H-O 理论,美国的出口应该以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而不是劳动密集型商品。但里昂惕夫通过数据得出结 论,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的专业化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的专业化基础 上。但是美国却是世界上资本相对富裕的国家。可见,美国的贸易结构 H-O 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著名 的“里昂惕夫悖论” ,即“里昂惕夫之谜” 。 3、波特的钻石模型包括哪些要素? 要素禀赋;国内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以及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 4、什么是行业内贸易,行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行业内贸易指的是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产品目录中的商品。 其产生原因除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相互倾销、规模经济导致的双向贸易、要素禀赋决定了垂直差别产品的双向 贸易外,还有如下因素:需求差异;同质产品之间也可能进行行业内贸易,第一种解释是运输成本和地理位置, 第二种解释是间歇性贸易,第三种解释是针对转口贸易或复出口贸易,第四种解释是自由贸易区的影响。 1、什么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它包括哪些内容?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 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措施,对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设 置障碍。 主要内容有:技术标准和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要求;产品检疫、检验制度;绿色技术壁垒。 2、 《补贴和反补贴协议》中规定,不可起诉的补贴主要包括哪些? 对所有企业都适用、不是专门向某些特定企业提供的补贴;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补贴;为 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而向某些特定企业提供的补贴;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补贴;严格限制在短期内实施并 逐步取消的补贴;在执行前一个月已经通报补贴与反补贴委员会和各成员方并未得到任何反对意见的补贴;政 府按商业惯例提供的产权资本、贷款、贷款担保、供应或购买商品或服务。 1、传统的贸易理论的哪些? 幼稚产业保护论;贸易条件改善论;减少总失业;增加特定行业就业;抵消外国倾销;抵消外国补贴;国家安9 全论;改善贸易余额。 2、战略性贸易政策保护理论主要有哪几个模型组成? 攫取外国垄断利润;实现规模经济以增加出口;促进研发以扩大出口;双寡头垄断的出口补贴。 1、什么是进口替代战略?它有哪些缺陷? 进口替代战略以称向内看战略,试图通过保护处于比较劣势的国内产业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具体而言,指 一国广泛运用贸易壁垒保护国内产业免受进口竞争,用本国的商品生产替代进口。 其缺陷有:由于受到保护,国内工业没有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往往缺乏提高效率的动力;很多发展中国家国 内市场狭小,产业发展难已形成规模经济,也就难已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竞争力;国内资源有限加上市场 封闭,难已形成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内生产。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贸政策是如何变化和调整的? 出口鼓励政策的变化调整:出口鼓励政策的强度逐渐减缓;出口政策逐渐转向了依靠市场机制;出口政策的调 整体现出阶段性特征。 进口保护政策的调整:削减进口关税;非关税壁垒的调整;进口权的放松。 1.区域自由贸易和经济合作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类型主要有特惠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同盟。 特惠贸易协定是最松散的区域合作形式,参加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要低于非成员国进行贸易时的壁 垒;当合作更进一步发展到成员国之间解除彼此所有的贸易壁垒,同时保留各自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则成 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的合作又比自由贸易区更为紧密,不仅成员国之间解除了所有的贸易壁垒,还协调彼 此的贸易政策,对外建立统一的贸易壁垒;共同市场又进一步,成员国不仅实现了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还 实现了彼此之间资本和劳动的自由流动;经济同盟是非常高级的合作形式,除了上述所有合作内容外,成员国 之间协调甚至统一货币和财政政策。 2、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市场开放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透明度原则。 1、加入 WTO 对中国农业有哪些影响? 加入 WTO 后,农业将是面临挑战最为严峻的部门之一;农产品市场放开,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将降低国内农产 品市场价格,挤占国内农产品市场份额,从而减少农民收入;加入 WTO 对中国农业也孕育着诸多机会:尽管 受到冲击,中国农业发展速度不会降下来,如果应对措施得当,仍然可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势头,农民收入也有 可能增加,而且,加入 WTO 引起资源配置格局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将会在其他领域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 会;加入 WTO 后,中国农业能否争取较好的发展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对战略是否得当。 2、加入 WTO 对中国服务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打破国内服务业的行业垄断,强化市场竞争,促进服务效率的提高;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促进 国内潜在服务需求变为现实;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可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更加公平的条件,从而推动其进 一步发展。 不利影响:一些服务业,特别是一些对经济全局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行政垄断而竞争不足的大型国有 企业,如果在与外资服务者的竞争中失败受创,可能引发某些严重后果;人才价格水涨船高,提高中国服务业 的成本和价格,使其低成本优势受到削弱。论述题:试论 21 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进入 21 世纪后,世界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相对平衡的发展时期,国际贸易也稳定快速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 特点。 ①国际贸易走向高级化,具体趋势体现在:传统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持续上升;高新技术产品 出口高速增长,其中,办公和通讯设备成为出口增长最快的部门;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贸易的比重不 断增加。 ②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与国际直接投资超过贸易的增长相适应,跨国公司的全球10 化经营实行在规模的行业内平均分工和内部贸易,大大扩大了国际贸易。 ③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成为贸易的主流。这大大简化了贸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了贸易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国 际竞争力,进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④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贸易保护手段不断翻新。如发达国家依然通过高关税和配额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 品、服装等的出口;发达国家运用高技术标准的绿色壁垒大行其道;某些发达国家加大了对外国商品反倾销的 力度,以限制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进口。 试分析企业群落从哪些方面加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企业群落指经营同一产业、在业务上有密切关联的一群公司和相关机构集聚在一个较小的地理范围内。企业群 落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一个共同特征。 企业群落作为新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从四个方面加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①外部经济效应。集聚区内企业数量众多,它们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率极高,从而整个产业集聚区 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 ②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合约的谈判成本与执行成本。 企业群落中的企业容易建立信誉机制和相互依赖关系,从而大大减少了机会主义行为。区内拥有专业化的人才 库,还能够吸引最优秀的人来工作,减少了在雇佣人才方面的交易成本。区内有大量的专业信息,减少了企业 的信息成本。重要投入品大多可以从区内其他企业就近获得,节省了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这种安排相对于刚 性化与缺乏弹性的垂直一体化安排,更有效率。 ③学习与创新效应。企业群集是培养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 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企业通过参观访问能够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此外,企业 群集也刺激了企业家才能的培育和新企业的不断诞生。 ④品牌与广告效应。 企业群落的影响力扩大, 会在消费者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 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有时这种形象会涉及到一些相关互补性产品上,由此产生一个个优势产业群。 试述倾销与反倾销。 倾销:一般来说,倾销指出口国以比国内更低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销售,是国际贸易中的价格歧视。 倾销可分为持续性倾销和间歇性倾销;间歇性倾销又分为掠夺性倾销和偶发性倾销。 倾销经常被企业用来作为争夺国外市场的手段,这时倾销变成了一种不公平不正常的竞争,为此,关贸总协定 以及目前的 WTO 在努力降低各国关税壁垒的同时, 却允许各国对倾销征收关税, 以消除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 反倾销:倾销成立是进口国政府实行反倾销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 据 WTO 规定,实施反倾销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倾销成立;②国内产业受到损害;③倾销与损害有因果关系。 当进口国认为外国企业有倾销行为时可以发起调查。如果调查结果表明倾销存在、产业受损二者之间存在因果 关系,并确定了倾销幅度,进口国政府就可以实施反倾销措施。一般是征收反倾销税,以抵消出口国厂商不合 理的价格优势,但征收额不可大于倾销幅度。 8.WTO《保障措施协议》特意对发展中成员规定的差别和特殊待遇有哪些? 答: 《保障措施协议》特意对发展中国家成员国规定了差别和特殊待遇。如果某一产品来自发展中成员国的进 口数量不到进口国同一产品进口量的 3%,则进口国不能对这一发展中成员国实施保障措施。但如果来自这一 发展中成员国的总进口量达到该国总进口量的 9%以上,则此免责条款不适用。此外,为了促进发展中国家发 展新兴工业或幼稚工业,发展中国家拥有特殊的灵活性,可以暂时采取保障措施限制进口。但必须在实施前向 WTO 秘书处通知以下内容: (1)为促进某一特定产业或几个产业部门发展而实施更高水平保护的必要性; (2)11 打算实施的限制措施的类型; (3)进口对发展上述产业的不利影响; (4)采取限制进口以外措施的不可行理由。 试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 幼稚产业论是最早、最重要的贸易保护理论,可以追溯到到 18 世纪的经济学家汉密尔顿,真正全面发展这一 理论的是 19 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李斯特提出通过禁止进口和征收高关税的办法对德国的新兴工业进行 保护。其基本理念就是:当处于幼稚阶段的国内产业无法与成熟的国外产业相竞争时,可以通过征收进口关税 实施保护,给国内产业足够的时间成长,直到具有和国外产业同样的竞争力之后,就可以取消保护。 即便在当代,幼稚产业保护论依然是贸易保护的重要理论,其依据与行业或企业生产中存在的规模经济有关。 该理论认为,如果后来的国家通过进口限制,对其幼稚产业进行一段时间的保护,直到单位成本降低到能够出 口的水平,世界市场将增加一个新的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者。 并不是所有的产业保护都符合或适用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关键在于,不是每一个声称是幼稚产业的都能够实现 规模经济,如果不加以分辨地保护,保护国有可能长期保护一个高成本产业和低效率的资源利用而付出代价。 保护幼稚产业的再一个问题是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就同时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这一目标来 说,向幼稚产业发放补贴的保护方式优于关税。 试述出口导向战略。 由于进口替代战略无法使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拉美、南欧和东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 区转而实施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又称向外看战略, 是通过制成品出口推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 强调打破价格扭曲, 促进资源配置, 参与国际贸易,按照比较优势安排、鼓励生产。 其优点在于能够避免国内市场狭小的缺点,有可能发挥规模经济优势,而且由于进口限制低,国内企业面临来 自国外的竞争压力,不得不努力提高效率。 出口导向战略下的贸易政策以鼓励出口政策为主,出口补贴是最常运用的政策手段。此外,不少国家实行有利 于出口的汇率。 还有的国家将贸易保护措施和一定程度的贸易自由化相结合, 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设备, 推动面向出口的工业的发展。 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具有阶段性特点,从初级向高级发展。 20 世纪 70 年代出口导向战略在不少国家取得成功,加速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了他们的经济增长。 当然,出口导向战略也存在缺点。首先,出口替代工业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形成了对国外市场、技术和资金的 严重依赖;其次,出口替代部门迅速发展的同时,面向国内市场的中小型工业和农业部门发展相对缓慢,导致 发展不均衡;最后,和发达国家经济自由竞争发展起来的工业相比,依靠政府扶持发展起来的出口工业具有先 天不足,存在不少结构性问题,有可能在经济条件恶化时出现问题甚至爆发危机。 试述关税同盟效应。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区域经济合作的效果可由关税同盟的效应反映,从静态角度看,关税同盟具有贸易创造 和贸易转移两种效应。贸易创造指关税同盟建立后导致贸易规模的增加,即一些原来在本国生产的产品被同盟 内部其他国家更低成本的进口产品所取代。 贸易转移指原来从同盟外非成员国的更低成本的进口被同盟内成员 国相对更高成本的进口所取代。 关税同盟对一国的福利影响大小取决于一系列因素,例如贸易壁垒的高低、建立同盟国家的数量及规模、同盟 间经济竞争程度的高低、地理位置等。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益:除上述静态福利效应外,关税同盟还带来不少动态效益。首先,建立关税同盟能够加强 同盟内的竞争。各成员国必须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增强竞争力。其次,关税同盟形成的广大的市场更12 容易实现规模经济。低成本的生产者更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同时,单位成本大大降低。再次,关税同盟的建立 有可能刺激非成员国到关税同盟内投资建厂,就地销售,避免关税同盟对非成员国产品继续保持歧视性贸易壁 垒。最后,建立关税同盟后,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和资本可以使同盟内各国的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 利用。 试论加入 WTO 对中国体制的影响。 加入 WTO 除了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外,对经济体制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远的。 直接影响: ①政府保护国内市场的传统方式基本不再适用。由于中国承诺在加入 WTO 后大幅降低关税等,传统保护手段 不再适用。 ②政府支持国内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方式必须改变。加入 WTO 后,中国必须改变保护市场、直接补贴等办 法,将重点转向促进改善企业治理结构、维护公平竞争等方面。 ③政府涉外经济管理的角色方式必须转变。从以往单纯的“管理者”转变为管理与服务并重。同时,政府发挥 作用的方式也要相应转变,政府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政。 ④政府涉外经济管理的机构必须调整。一些政府的涉外经济管理职能或者不再存在,或者大大减弱,或者交给 市场或社会中介组织。一些新的涉外经济管理职能亟待加强。 间接影响: ①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创造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 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 带动自身经济的健康发展。 ②加快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 ③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可以说,政府职能转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 作为 WTO 的成员,中国应该享受哪些权利、承担那些义务? 答:加入世贸组织后,世贸组织各成员应享有一定的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各成员应享受的基本权利主要有 以下几点: 在现有成员中享受多边的、 无条件的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 享受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开放或扩大货特、 服务市场准入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可享受一定范围的普惠制待遇及发展中国家成员的大多数优惠或过渡期安 排。利用世贸组织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和程序,公平、客观、合埋地解决与其他国家的经贸摩擦,营造良好的 经贸发展环境。享有世贸组织成员利用各项规则、采取促进本国经贸发展的权利。 在享受上述权利的同时,世贸组织成员也应根据世贸规则履行相应的义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货物、服 务、知识产权等方面,根据世贸组织有关协议规定,扩大货特,服务的市场准入程度,即具体要求降低关税和 规范非关税措施,逐步扩大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按《知识产权协定》规定,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 根据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与程序,和其他成员公正地解决贸易摩擦,不能搞单边报复。增加贸易政策和 有关法规的透明度。按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例缴纳一定会费。案例分析1、 美国的农业生产者以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所有者总是倾向于自由贸易 , 而劳动者则要求实行贸易 保护。我国的情形则相反 , 广大的制造业劳动者则是自由贸易的支持者。试用有关理论解释其原因。 美国的农业生产者以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所有者分别拥有土地,资本和技术这些生产要素,而土地,资 本和技术对美国劳动者而言,则是稀缺要素。在我国制造业广大的劳动者虽然不一定是这些要素的拥有者,但 这些生产要素在我国相对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根据斯托帕―萨缪尔森定理,一国贸易后富裕要素价格上升 和稀缺要素价格下降将使富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也就是 说通过自由贸易,会使美国的农业生产者以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上升,不拥有这些要 素劳动者的实际收入下降。同样,在我国会使制造业部门的实际收入增加。因此对要素所有者收入的不同影响13 导致了他们对待贸易的态度不同。 案例分析题 2002 年 3 月,美国为了保护钢铁业的就业,对进口钢铁采取限制措施。美国的这一做法遭到了许多国家的反 对,并被起诉到世界贸易组织。2003 年,世界贸易组织裁决美国败诉。欧盟等宣布,如果美国不取消钢铁限 制进口措施,将对美国实施报复。同时,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美国的钢铁进口限制措施尽管保护了国内钢铁 业,但却导致国内至少 20 万人失业,而美国钢铁业就业总人数也只有十几万人。最终,美国不得不取消钢铁 进口限制措施。请针对上述事实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美国限制钢铁进口政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为什么限制钢铁进口的目的是保护就业反而会得不偿失? (3)为什么美国不得不取消钢铁进口的限制措施? 答: (1)美国对钢铁进口采取限制措施的理论基础是就业保护论。其基本观点是,通过限制进口,可以把国内 需求由国外产品转移到国内产品上,从而扩大本国的生产和就业。 (2)就业保护论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国内就业,往往适得其反,不仅不能使本国的就业增加,反而会降低本国 的就业总水平。因此,美国对钢铁进口采取限制措施,反而造成了更多人的失业。 (3)通过贸易保护来增加就业是一种明显的以邻为壑的行为,必将导致他国的报复和制裁。因此,美国的钢 铁进口限制措施必然遭到了欧盟等许多国家的反对。这些国家把美国起诉到 WTO 以后,美国必然要败诉。加 之贸易限制措施得不偿失,美国最终不得不取消限制措施。 六、案例分析题 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八周年》总结报告, 年,贸易区内的贸易翻了一番,加拿大向美、墨两 国的出口额增长了 95.7%, 向区外国家的出口额仅增长了 5%。 2001 年, 墨西哥向美、 加两国的出口额为 1390 亿美元,比 1993 年增加了 225%,同期墨向区外国家出口额的增幅为 93%。2001 年美国向加、墨两国的出口 额比 1993 年增长了 86.6%,也明显高于美国向区外国家出口 44%的增幅。在投资方面, 年,流 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同期全世界外国投资总额的 28%,其中,美国每年吸收 1102 亿美元的外 国直接投资。 加拿大的年均吸收外资额达到 214 亿美元,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比 生效前 7 年的总额多了两倍。 对墨西哥的投资也大幅增长。到 1997 年底,美国在墨西哥的直接投资接近 300 亿美元,占墨西哥吸收外国直 接投资总额的 60%。加拿大对墨西哥的投资也大幅增加。 请用关税同盟的效应对上述情况加以分析。 答:关税同盟除了具有静态福利效应外,还会带来不少动态效应。首先,建立关税同盟能够加强同盟内的竞争。 其次,关税同盟形成的广大的市场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再次,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可能刺激非成员国到关税同 盟内设厂(即所谓的关税工厂) ,就地销售,以避免关税同盟对非成员国产品继续保持歧视性贸易壁垒;最后, 建立关税同盟后,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和资本可以使同盟内各国的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 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八周年》总结报告,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到关税同盟的效应。 第一,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签定之后, 贸易区的贸易翻了一番, 其中, 加拿大向美、 墨的出口额增长了 97%; 2001 年墨西哥向美、加的出口额未 1390 亿美元;2001 年美国向加、墨两国的出口额比 1993 年增长了 86%。 同期,美、加、墨向区域外国家出口的增幅增长较少。 这说明:贸易壁垒取消后,同盟国低成本的的生产 者,面对更大的市场,可以出口更多的商品,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 第二, 在投资方面,
年, 流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同期全世界外国投资总额的 28%, 比《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前 7 年的总额多了两倍。 这说明,再次,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可能刺激非成员国到关税同盟内设厂(即所谓的关税工厂) ,就地销售,以 避免关税同盟对非成员国产品继续保持歧视性贸易壁垒。思考题14 1、二战后的国际贸易与工业革命后的国际贸易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原因何在? 答:二战后的国际贸易与工业革命后的国际贸易相比,有以下特点:二战后,国际贸易又一次飞速发展,而且 无论是速度还是规模都已远远超过工业革命以后的贸易增长;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增加;服务贸 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区域性自由贸易迅 速发展。其原因在于:首先,是由于战后较长的和平时期有利于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其次,战后出现的第三次 科技革命带来了大量新工业产品,丰富了国际贸易的产品,同时使得国际分工日益扩大和深入;再次,经济发 展带来的收入增长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变化,在满足了基本生活品以后,人们对制造品包括耐用消费品等的需求 欲望和购买能力都大大提高,尤其是对高质量和新产品的需求大大刺激了各国之间的贸易,特别是工业制成品 贸易;最后,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改善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公正和自由的环境。 2、用价格―货币流转机制分析一国的贸易顺差为什么会有自动消失? 答:价格-货币流转机制成立基于以下假定:第一,实行金本位制。在金本位制下,黄金可以自由买卖,货币 和黄金可以自由兑换,货币供给与一国拥有的黄金数量直接相关。所以金银货币的净增加会增加一国的货币供 给,金银货币的净流出会减少一国的货币供给。 第二,货币供给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具有某种形式的联系。 第三,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四,贸易商品的需求富有价格弹性。 若假定条件都能得到满足,并且经济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调整,价格一货币流围机制将会发挥作用,自动调节机 制会使一国的贸易收支平衡自动恢复平衡。 价格――货币流转机制认为:一国通过贸易顺差不断积累货币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地位。因为在金本位制下通过 贸易顺差积累黄金将不断增加一国的货币供给,从而抬高国内的价格和工资水平,增加出口商品的成本,降低 贸易顺差国的竞争力。同样,贸易逆差国黄金的流失会导致短期货币供给减少,价格和工资水平下降,从而提 高其竞争力。也就是说,货币在国家间的流动就起到了经济自动调节机制的作用,使得一国不可能无限期地连 续保持贸易顺差或逆差。 3. 如果美国生产一台计算机需要 60 小时的劳动,生产一吨小麦需要 30 小时的劳动;而中国生产一台计算机 需要 100 小时的劳动,生产 1 吨小麦需要 40 小时的劳动。在两商品的自给自足经济中,两国的价格水平分别 是多少?两国的比较优势生产各是什么?如果贸易条件是 1 台计算机:2.2 吨小麦,两国进口每单位商品可节 约多少劳动时间?如果贸易条件是 1 台计算机:2.4 吨小麦,结果又如何?比较一下,贸易收益在两国是如何 分配的? 答:⑴单位产品的要素(劳动)投入和国内交换价格: 计算机(ar) 小麦(aw) 中国 美国 100 60 40 30 国内交换价格 1R:2.5W(计算机的机会成本)或 1W:0.4R 1R:2W 或 1W:0.5R⑵两国的比较优势生产:生产计算机和小麦的相对成本在中国是 2.5,在美国是 2,表明计算机在美国有较低的 相对成本,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中国在小麦的生产上的相对劣势较小,具有比较优势。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 中国专门生产小麦,美国专门生产计算机,然后交换。 贸易前 中国 计算机 100 小时 贸易后 40 小时 节约的劳动 60 小时15 小麦 美国 计算机 小麦40 小时 60 小时 30 小时 30 小时 30 小时国际相对价格不同对两国贸易的互利的有不同的效果。 ⑶贸易条件为 1R:2.2W 时单位进口品的劳动时间节约 贸易前 中国 计算机 小麦 美国 计算机 小麦 100 小时(1R) 45 小时(2.2W) 60 小时(1R) 27 小时(2.2W) 27 小时(2.2W) 33 小时÷ 2.2=15 小时 贸易后 45 小时(2.2W) 节约的劳动 55 小时⑷贸易条件为 1R:2.4W 时单位进口品的劳动时间节约 贸易前 中国 计算机 小麦 美国 计算机 小麦 100 小时(1R) 42 小时(2.4W) 60 小时(1R) 25 小时(2.4W) 25 小时(2.4W) 35 小时÷ 2.4=14.6 小时 贸易后 42 小时(2.4W) 节约的劳动 58 小时贸易条件越接近哪个国家国内自给自足经济下的价格水平,该国从贸易中的获利就越少。在两个极端的价格水 平下,自给自足经济下的价格等于贸易条件的国家不会得到任何利益,而另一国可以获得贸易的所有好处。 4. 在两国家多产品的李嘉图模型中,贸易的基础是什么? 答:在货币化的李嘉图模型中,两国相对工资和汇率水平将影响贸易模式,工资水平下降和本币贬值将提高一 国产品的成本竞争力;在两个国家多种产品的模型中,一国的出口条件是该产品的相对劳动投入量小于两国的 相对工资比率。 5. 假定中国是汽车进口的小国,对汽车的需求函数为 DC=P,汽车的供给函数为 SC=P。 请用数字和图形说明: (1) 贸易前国内的汽车产量和价格。 (2) 如果贸易后世界汽车价格为 10000,中国汽车的产量及进口量是多少? (3) 自由贸易对国内消费者、生产厂商以及整个社会福利的影响是什么? 答:(1)中国汽车的均衡价格为 16000,产量为 1680; (2)自由贸易下中国汽车的产量为 ,消费量为 ,所以净进口为 300。相对于封闭经济,自由贸易的价格更低,所 以消费者剩余增加而厂商利润降低。自由贸易给两国的福利都带来净收益。 6. 国家Ⅰ大米市场的需求曲线为 P1=1.5-Q1,供给曲线为 P1=0.1+Q1;国家Ⅱ大米市场的需求曲线为 P2=2.2-2Q2,供给曲线为 P2=0.6+2Q2。计算: (1)两国自给自足时大米市场的均衡价格和产量。 (2)自由贸易时国际市场大米的价格和两国的进出口量。 (3)自由贸易对消费者、生产厂商以及两国社会福利的净影响。 答: (1)自给自足时Ⅰ国大米价格为 0.8,产量为 0.7,Ⅱ国大米价格为 1.4,产量为 0.4。16 (2) 两国总需求为 QWD=Q1+Q2=(1.5-P)+(1.1-0.5P)=2.6-1.5P 两国总供给为 QWS=QSV+QSM=(P-0.1)+(0.5P-0.3)=1.5P-0.4 令 QWD=QSW,得 P=1, QDV=0.5, QSV=0.9,所以Ⅰ国出口量 QSV- QDV=0.4,也等于Ⅱ国的进口量。 (3)Ⅰ国:消费者剩余变化=-1/2*[0.7+(0.7-1/2*0.4)]*(1.0-0.8)= -0.12 生产者剩余变化=1/2*[0.7+(0.7+1/2*0.4)]*(1.0-0.8)= -0.16 净收益=阴影部分面积=1/2*0.2*0.4=0.04 Ⅱ国:消费者剩余变化=1/2*[0.4+(0.4+1/2*0.4)]*(1.4-1.0)= 0.20 生产者剩余变化=-1/2*[0.4+(0.4-1/2*0.4)]*(1.4-1.0)= -0.12 净收益=阴影部分面积=1/2*0.4*0.4=0.08 世界总收益= Ⅰ国净收益+Ⅱ国净收益=0.04+0.08=0.12。 7.要素富裕度的价格定义和实物定义之间有什么区别?在什么情况下,判断两国要素富裕时会出现矛盾? 答:要素富裕度既可以从实物的角度定义,也可以从价格的角度定义。实物定义指如果国家Ⅱ可用资本和可用 总劳动的比率大于国家Ⅰ的这一比例,则国家Ⅱ是资本富裕型国家,国家Ⅰ是劳动富裕型国家。一国所谓的富 裕要素是相对概念,国家Ⅱ可用资本和可用劳动的绝对数量可能都少于国家Ⅰ,但只要国家Ⅱ可用资本和可用 总劳动的比值大于国家Ⅰ的同一比值, 国家Ⅱ就被称为资本富裕的国家。 比如我国相对于资本雄厚的发达国家, 无疑是劳动富裕的国家,但相对于资本极度匮乏的贫困国家,我国尽管劳动力的绝对数量远远超出对方,也是 资本富裕的国家。 要素富裕度的价格定义是比较两国要素的相对价格, 如果国家Ⅱ劳动与资本的价格之比大于国家Ⅰ的劳动与资 本的价格之比,称国家Ⅱ是资本富裕型国家,国家Ⅰ是劳动富裕型国家,要素价格取决于要素的供求,不考虑 需要条件时,供给成为影响价格的惟一因素。相对供给量越多的要素,其价格越低。所以国家Ⅰ劳动的相对价 格低,意味着国家Ⅰ劳动的相对拥有量多,是劳动富裕型国家。 8. 在什么情况下一国参与贸易后可能出现生产的完全专业化? 答:里昂惕夫悖论:里昂惕夫针对要素禀赋论所提出的一种质疑,基于实证分析,认为美国作为资本相对丰富的 国家,其参与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 的。 1. 新的制造业技术往往是劳动节约型的,在资本富裕型国家引入这种技术进步将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如何变 动?在贸易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增长的贸易效应如何? 答: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指使生产中资本边际生产力的提高大于劳动边际生产力提高的技术进步。在不变的要 素相对价格下,资本边际生产力的相对提高将导致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两种商品生产中的资本劳动投入之比都 将上升。商品生产中劳动的相对投入下降,所以说这种技术进步节约了劳动。出现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后,使 用较少单位的劳动和资本就可达到原有产量,但资本劳动投入之比更高。如图 4-2(b) ,等产量线在左移的同 时向逆时针方向偏转,维持不变要素相对投入比例的要素投入组合为 H 点,过 H 点的切线 SS 代表了更低的边 际转换率,表明劳动的相对边际生产力下降。新等产量线 b1’与不变的要素相对价格(等成本线 CC’相交于 E’。 射线 OE’比射线 OR 更陡,表明技术进步导致更高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之比。 2. 相对于其经济实力强大的贸易伙伴国,泰国是一个劳动富裕型的小国,当它实行对外开放,引入了大量资 本之后,它的贸易及福利将发生什么变化? 答:贸易小国无法改变世界价格,经济增长后贸易条件不变。 (一)要素增加的贸易效应。经济增长通过生产 调整和消费调整共同影响贸易规模。其中生产要素增加对贸易小国生产的影响可由雷布津斯基定理表述。该定17 理认为,在增长后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一种生产要素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的产量以更 大比例增加, 同时密集使用另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的绝对产量则减少劳动数量增加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量增 加是因为劳动供给增加后, 劳动力的价格相应下降, 产品生产成本也随之下降。 劳动增加带来更高的国民收入, 新消费组合落在更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上,表明增长使该国福利水平改善,但是这种收入上升及福利改善是靠 劳动力增加带来的,如果我们用人均收入水平指标反映一国福利水平的,福利水平则是恶化的。基于规模报酬 不变假定,所以投入都以一定的百分比增加会带来两种产品产出的同百分比增长,即国民收入的同比例增加。 但如果只有一种要素增加, 总产出或者说总收入增长的百分比就小于单个的百分比就小于单个要素增加的百分 比。所以只有劳动力一种要素增加时,收入增加的比例必定小于劳动力增加的比例,因此,人均收入水平下降, 以人均收入反映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如果该国的稀缺要素资本增加,将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以更大的比例向 反映资本密集型产品 A 的纵轴扩张。 新消费水平对应更高的收入水平和社会无差异曲线, 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上 升,由于人口并没有增加,由人均收入体现的福利也得到改善。 (二)技术进步的贸易效应。劳动节约型和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影响比较复杂,对于劳动富裕要素密集型行 业出现中性技术进步,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当贸易条件不变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增加,资本密集型产品的 产量下降,意味着增长带来了极端顺贸易的生产效应,表明在劳动富裕型国家,其富裕要素密集型行业出现中 性技术进步的生产效应为极端顺贸易偏向。假定这种增长的消费效应为中性贸易偏向,则总贸易效应为顺贸易 偏向或者极端顺贸易偏向,贸易规模扩大,收入增加带来福利改善。一国富裕要素密集型行业出现中性技术进 步将导致贸易扩大,而稀缺要素密集型行业的中性技术进步的贸易效果正相反,无论哪一行业的技术进步都将 带来福利改善。 3.坎普模型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坎普模型专门讨论外部经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分析了生产和需求条件完全相同的两国可能存在的 贸易基础。外部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某一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整个行业的平均成本递减。假定在两国、两要 素、两种同质商品的模型中,两国的生产和需求条件完全相同,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则两国不存在贸易基础。 但坎普假定两个行业都具有规模经济, 并导致两种商品的机会成本递减。 也就是说, 随着一种商品产量的增加, 其相对边际成本或机会成本递减。 坎普模型表明由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生产条件和需求偏好完全相同的两国也可能从贸易中获利,但贸易模 式难以确定。 4.什么是产品周期理论?它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否定吗? 答:维农根据美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的特征分析了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对贸易模式的影响。所谓的新产品具有两个 基本特征;迎合高收入者的需求;生产过程中有节约劳动的特性。新产品从制造出来到完全标准化生产生产具 有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 产品周期理论表明贸易模式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关,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决定了贸易模式的调整,而生产中的规 模经济特征和海外直接投资加强了基于生命周期的贸易模式。 产品周期理论并没有否定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比 较优势理论, 而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在上述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 实际上体现了动态的比较优势。 在新产品阶段,美国的技术优势形成了产品的比较优势,而在标准化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优势形成了比 较优势。 5.林德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前景持什么态度?结论和现实相符吗? 答: 林德完全从需求角度讨论了制成品的贸易基础。 林德认为制成品的贸易和一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密切相关, 而消费者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们的收入水平。因此,一国的收入水平决定了该国特定的偏好模式和产品18 结构,同时也构成了贸易基础。林德理论涉及垂直产品差别,即商品的“质量”或复杂度有高低之分。同样是服 装,就其面料来说,有土布、尼龙、腈纶、棉麻、毛呢、皮革、丝绸之分,具有不同的成本,考虑加工和设计 因素,从大规模加工的普通成衣到名贵的高档时装又分为很多档次。显然,一国人均收入水平不同,其代表性 消费者偏好于不同档次的服装。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由于人均收入低,生活水平低下,主要消费棉布、尼龙和腈 纶服装,现在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崇尚棉麻和丝绸服装。主流消费需求决定了一国生产者的主要生 产行为,也就是说,一国的主导产品应该是满足绝大多数消费者需求的。所以说,一国收入水平决定的主要偏 好商品形成了该国出口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 林德认为制成品贸易应该发生在两国具有重叠需求的商品之间。 制成品贸易在人均收入水平接近国家之间要比人均收入商品相差较大国家之间更为频繁。 1.假定我国小汽车的进口关税为 100%,国内典型汽车制造商的成本结构以及主要汽车生产部件的关税如下, 请计算小汽车行业关税的有效保护率。 部件 占汽车价格比重 关税税率 钢板 20% 60% 发动机 30% 80% 轮胎 10% 30%答:有效保护率: (100%-20%× 60%-30%× 80%-10%× 30%)/1-60%=152.5% 有效保护率=进口商品名义关税/进口商品在进口国该行业中的增值比率 2.小国征收进口关税的贸易和福利效果是什么? 答: 征收进口关税首先会影响到同内进口替代品市场, 然后波及到其他产品的生产、 消费以及该国的福利水平。 征收进口关税将抬高外国商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进而影响国内商品的价格、生产、消费以及不同要素所 有者的收益。进口关税对本国经济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该国国内的供求关系以及该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后者 在主要表现是该国是否能够影响进口品的国际市场价格。 如果一国是进口品市场上的小国, 则相对于该国而言, 进口品的国际价格是给定的,不受该国进口量变动的影响。如果是进口品市场上的大国,进口国际市场价格会 因该国减少进口而发生变动。在进口关税既定时,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将改变进口品的国内市场价格。小国对 征收关税的影响是征收进口关税使进口小国的整体福利受损。 3.小国实施进口配额的贸易和福利效果是什么? 答:除了对外国商品征收进口关税,进口配额也同样能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进口关税是通过提高进口品的国 内价格影响国内对进口品的需求,从而达到减少进口的目的,而作为非关税壁垒的进口配额则直接限制进口商 品的数量。进口配额既可以针对所有的出口国,也可以是个别的。4.比较关税和配额的福利影响和具体实施的差异。 答:同样是限制出口,进口配额的市场效果和关税相似,福利效果只会比关税差,不会比关税更好,那为什么 各国政府却频繁使有进口配额而不是福利效果更好的关税呢?原因在于:第一,配额在控制进口数量方面比关 税更有效。第二,就执行来说,配额比关税灵活。第三,实行配额时,政府因为掌握着许可证的发放而拥有了 某种权力,凭借于此可以索取一定的好处。最后,配额属于非关税壁垒,在贸易保护方面不像关税那样面临巨 大压力。 伴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减让关税一直是国际贸易谈判中最主要的议题,也是长久的趋势,所以一国越 来越难以利用关税方式对国内生产进行保护。当然,从长期来看,取消非关税壁垒的努力正在不断发展。 5.小国实施出口补贴的贸易和福利影响是什么? 答:出口补贴是向出口行业的出口产品生产发放补贴。补贴的方式既可以是直接的现金支付,也可以是间接地19 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直接补贴的办法之一是价格补贴,对每单位出口商品给予一定补贴,或者由政府设立保 证价格,保证支付出口产品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差价。直接补贴的另一方式是收入补贴,如对出口企业的亏 损进行补偿等。间接补偿的方法很多,包括低息贷款、外销退税、免费或低费为本国出口产品提供服务等。 由于出口补贴,企业用于出口的商品将获得更高的价格,即国际市场价格加上单位产品的补贴,而在国内出售 的商品因为得不到相应补贴,只能得到较低的价格收入。于是,出口产品的生产者将尽可能扩大出口份额,减 少在国内市场销售。国内市场供给减少,导致出口品国内价格上涨。只要国内市场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加上单位 补贴之和,企业就会减少对国内市场的供给,直到国内价格上涨到等于国际市场价格与单位补贴之和为止。 6.小国实施生产补贴的贸易和福利影响是什么? 答:生产补贴也可以达到扩大出口的效果。生产补贴是对出口品生产企业的所有产品不论在国内市场销售还是 出口,都予以同样的补贴。这时,对于出口品生产企业而言,无论在哪个市场销售都可以获得更高的价格,因 而会扩大生产。就扩大出口的效果来说,生产补贴不如出口补贴,但是生产补贴不影响消费者,需要更多的政 府支出,政府负担较重。在发达国家,生产补贴最为集中的行业是农业。 7. 什么是 WTO 规则下的相机保护措施?具体包括哪些? WTO 允许一国在特定情况下采取某些紧急措施或停止履行现有协议中的正常义务,以保护该国的合理利益.这 些特定情况下的措施就是所谓的相机保护措施。具体包括反倾销;反补贴;紧急保障以及为了国际收支平衡、 保护幼稚产业、维护国家安全等实施的暂时性贸易保护政策。 。 1.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你认为一国哪些产品应该予以保护? 答:以国家安全为由进行贸易保护的依据在于,某些企业对一国的国家安全非常重要,其产品或技术在战争或 紧急状态下对该国至关重要。如果在允许该行业自由贸易的情况下,进口品在本国市场上占据主要份额,一旦 出现战争和其他紧急事件,正常的进口渠道受阻后,国家安全将受到威胁。对粮食和石油等重要原料、燃料的 保护往往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但到底哪些行业对国家安全非常重要有时很难判断,比如美国很多行业在寻求 保护时都提出了国家安全理由,其中钟表行业就曾经以此为由成功地获得了保护,二战后西方国家针对社会主 义国家设立的“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实施的贸易控制即以国家安全为目标。 2. 如何理解一国政府选择被扶持产业的特点?为什么说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符合这些标准? 答:贸易保护的理由多种多样,传统的理由包括保护幼稚产业、改善贸易条件、增加就业、改善贸易余额、国 防安全以及抵制外国的倾销和补贴等。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也有理论认为进口保护可以提高本国垄断企业在国 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 如何理解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的实用性? 答: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新贸易理论动摇了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自由贸易的最优性,证明了政府 干预贸易活动的某些合理性,从而引发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出台和广泛讨论。 (一)波音公司与欧洲空中客车 公司。 美国的波音公司与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作为最典型的双寡头垄断企业成为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的经典研究 对象。 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的另一个现实问题和其他任何贸易保护理论面临的问题一样,就是面临处国报复的问题。 一旦对方报复,就会引发贸易战,双方都会出现利益损失。 (二)高清晰度电视机之争。 2. 如何理解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原因? 答:长期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不同导致对两种商品需求的增长趋势差异。 一般来说,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高于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因此随着各国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人20 们对制成品需求的增加会大于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增加,结果制成品价格比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更快。由于不少发 展中国家是初级产品的净出口国和制成品的净进口国,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进口价格将比其出口 价格上涨得更快。 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市场结构对它们的价格直势也有影响, 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往往在垄断市场上以高于完全竞 争市场的价格出售。 经济周期的变动对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价格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 初级产品的价格在经济周期上升时期上涨的速 度和程度小于制成品的价格上涨,而在经济周期下降时期下跌的程度又大于制成品。经过一段长时期之后,初 级产品和制成品之间的价格落差越来越大。 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对初级产品的需求,缓解了初级产品的价格向上的压力。 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机制越来越多地成为恶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的重要原因。 3. 为什么进口替代战略在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如巴西)比在较小的发展中国家更容易获得成功? 答:进口替代战略又称向内看战略试图通过保护处于比较劣势的国内产业实现工业化经济增长。具体而言,指 一国广泛运用贸易壁垒保护国内产业免受进口竞争,用本国的商品生产替代进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些发展 中国家认为它们与工业化国家的企业处于不同的竞争水平,如果放开国内市场,就只能从工业化国家进口工业 制成品,不利于自己的长期发展和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取而代之的是保护国内新兴产业,如果规模经济在进 口替代行业中极为重要并能适用幼稚产业理论的话,就能够产生和发达国家相竞争的产业,并能产生制造业出 口,避免了受制于一味出口初级产品的不利地位。 进口替代战略下最基本的贸易政策手段是高关税,但对生产必需的资本品、中间投入品的进口则采取低税或免 税政策以降低进口替代品的生产成本。高关税的同时往往还伴随进口数量限制,尤其对非必需消费品实施严格 的进口限制。此外,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通常还实行严格的外汇控制和配给,甚至实行复汇率,以高估汇 率进口投入品,以低估汇率进口受保护的产品。二战后,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埃及、印度、韩国、 墨西哥等发展中的大国都采取了进口替代战略,并取得了较大成效。成效之一是通过抵御外来产品的竞争保护 了本国民族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改变了原来单一畸形的经济结构。其次,有助于改善落后的技术结构以及产业 结构向高级阶段发展,为日后的对外开发打下了基础。 4.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 年) 。 年的二十多年间相对稳定的外贸体制存在 大量弊病: (1)外贸统得过死,管理权利过于集中,不利于发挥地方和其他部门经营外贸的积极性; (2)产销 分离,生产企业或者供货部门脱离国外市场,得不到价格、质量、品种、规格方面的足够信息,因此也无法根 据市场变化做同及时反应; (3) 外贸部统包盈亏助长了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习惯, 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4)外贸经营上的垄断不便产生低效益,而且滋长了官商作风。因此,在探索阶段,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方 向是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下放外贸经营权,开始害行进出口贸易的指令性 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切相结合。具体的探索改革措施有: (1)调整领导机构。 (2)由外贸部门一家垄断 进出口贸易的经营体制转化为多家进出口总公司,从事该部门产品的进出口贸易。 (3)扩大了地方的外贸经营 权。 (4)明确中央和地方的外贸分工。 (5)成立全国性的工贸公司,负责专门产品的生产和外销工作。 (6)外 贸专业公司开台在一些主要的海外市场设立代表处等机构,进行市场调查,建立与客户的联系。 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阶段( 年) 。在整体改革阶段,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改 革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和单一的指令性管理体制,下放外贸经营权,以便真正做到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 场调节的相互结合。具体的改革措施有: (1)根据商品分级管理分类经营的原则,多渠道经营进出口贸易。 (2)21 推行政企分开的改革。 (3)外贸专业公司对工矿产品的出口基本上由收购改为代理制,只有一些农副产品和手 工艺品仍采用收购制。 (4)简政放权,搞活外贸企业。 (5)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学会运用 经济手段调节出口商品的数量和规格。 (6)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三、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 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取消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从建立自负 盈亏机制入手,使外贸逐步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代理经营的轨道。 (1) 推行新一轮的外贸承包责任制。 (2)进一步放开出口商品的管理。 (3)深化进口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 (4)深 化外贸企业改革。 (5)加快外贸立法工作,增加外贸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四、改革的继续深化阶段( 年) 。该阶段的外贸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 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为此,在继续做好上一阶段改革工作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出了如下具体的 改革措施,包括:⑴双重汇率合并成单一汇率。⑵实行结售汇制。⑶减少进出口方面的数量限制。⑷部属外贸 企业的脱钩。⑸开始按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外贸公司的试点。⑹鼓励外贸经营企业的多元化。⑺加强出口退税, 增强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1. 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答:加入世贸组织后,世贸组织各成员应享有一定的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各成员应享受的基本权利主要有 以下几点: 在现有成员中享受多边的、 无条件的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 享受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开放或扩大货特、 服务市场准入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可享受一定范围的普惠制待遇及发展中国家成员的大多数优惠或过渡期安 排。利用世贸组织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和程序,公平、客观、合埋地解决与其他国家的经贸摩擦,营造良好的 经贸发展环境。享有世贸组织成员利用各项规则、采取促进本国经贸发展的权利。 在享受上述权利的同时,世贸组织成员也应根据世贸规则履行相应的义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货物、服 务、知识产权等方面,根据世贸组织有关协议规定,扩大货特,服务的市场准入程度,即具体要求降低关税和 规范非关税措施,逐步扩大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按《知识产权协定》规定,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 根据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与程序,和其他成员公正地解决贸易摩擦,不能搞单边报复。增加贸易政策和 有关法规的透明度。按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例缴纳一定会费。 2. 乌拉圭回合的最终谈判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 第一,进一步削减了关税,制定了一些新规则。第二,达成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和投资措施的协议。 第三,签订了《服务贸易总协定》 ,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3、欧洲一体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它对贸易有什么影响? 答: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欧洲的区域经济合作是起步最早、层次最高的经济合作,从 20 世纪 50 年代 西欧六国的《罗马条约》到 2002 年欧元正式流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欧洲不仅成为统一的大市场, 还实现了货币的真正统一。这一漫长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建立关税同盟(1958 年-1968 年)(二) 。 建立统一市场(1969 年-1992 年)(三)建立政治经济共同体(1993 年至今) 。 二、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一)对商品贸易的影响。欧盟 15 国统一取消贸易壁垒直接扩大了联盟内的贸易量。 贸易创造一部分来自基于专业化分工和比较优势的交换,一部分来自规模经济和竞争效应。取消贸易壁垒后, 各国可以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另外,统一的大市场为现代化工业扩大 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可能。规模经济带来的低成本加剧了联盟内工业品的双向贸易。 欧盟对内取消所有贸易限制,对外实行统一贸易壁垒必估产生贸易转移。原来从美国、日本、东亚以胶中国的 进口现在极有可能被欧盟内更便宜、无任何贸易壁垒的产品取代。 (二) 对要素流动的影响。 一体化后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无疑会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提高生产效率。 但是东扩后,中东欧国家和西欧等国的巨大经济差异可能难以控制的移民潮,对原成员国的就业和社会造成不 利影响。22 4、讨论亚洲经贸合作的前景。 答:一、亚太经合组织(APEC) :APEC 成立于 1989 年,是由各成员方外交部长和主管经济和贸易的部长参 加的开放的区域性组织,现在 21 个成员方,每年召开一次部长级会议和非正式首脑会议,主要目标是建立亚 洲太平洋地区自由贸易投资区。 由于 APEC 是一个自愿的合作组织,不具有强制性,所以其合作模式的基本特点就是自愿、协商和非约束性, 即以磋商代替协定,避免高度强制性对各方造成约束,由此形成独特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 APEC 的具体任务之一是贸易投资自由化,即各成员通过协商和协调一致的方法根据 WTO 的基本原则逐步取 消 APEC 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实现区域内货物、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APEC 的另一项具体任务是经济技术合作。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 :中国和东盟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对双方有什么影响呢?20 世纪 90 年代,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增长速度非常快,东盟成为中国继日本、美国、欧盟、香港之后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占 中国对外商品贸易的份额由 1991 年的 5.8%上升到 2000 年的 8.3%,同时,中国也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东盟各国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逐年上升。我国与东盟之间尚未建立一种密切的产业分工,目前双边贸易的基础 还是一般性的资源互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双方高层次产业分工协作框架的确定,双边的贸 易、投资会大幅度增长,从而有效拉动各自国内的经济增长。当然,必须认识到上于比较优势的相似性,双方 在合作的过程中也会伴随着激烈的竞争。从长期来看,自由贸易区建成后,随着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及经济合 作的广泛开展,将带动双方企业生产能力、生产水平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这也会对双方企业开拓国际市 场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加入 WTO 对我国制造业有何影响? 答:与农业和服务业相比,中国制造业的开放度和竞争总休下也要高一些,并且有希望在某些领域成为世界性 的制造业基地。加入 WTO 后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人们通常关注比较多的有对外开放程度、产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税壁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