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一家国有企业设置合理组织结构,并阐述不想你的理由由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一线导游从业人员,长期带团经历。导游进修课程培训课程授课老师。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研究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3:43:3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研究
官方公共微信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二十四、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1、深化国有企业制度改革
(1)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就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①面向市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为此,要逐步形成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经营者能上能下机制、人员能进能出机制、收入能增能减机制、技术不断创新机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实行企业领导者按各自职责和贡献取得报酬的措施;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由企业根据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和本企业经济效益决定;企业内部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适当拉开差距,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要保护个人的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整不合理收入。
②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要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规范化的管理机构,形成各负其责、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对企业拥有最终控制权,凭这种控制权可以参加股东会,参与决定公司领导者和重大事项,并按一定程序获得股息和红利。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维护出资者的权益,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济活动作出决策,聘任公司总经理,并对总经理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监事会是公司内部的监督检查机构,有权对企业财务和董事、经理等高层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有权对违害公司利益的高层人员进行制止或提起诉讼。一般来说,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的党委负责人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监事会都要有职工代表参加;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工会中的党员负责人,可以依照党章及有关规定进入党委会;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可以由一人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原则上分设。为了加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股权多元化,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外资股在利润分配中同股同利,在参与决策中同股同权。为了调整公司股权结构,采取国有股减持转让措施,减少公司中的国有股比例,增加公司中的非国有股比例。除少数军工企业和特殊产品的企业,必须采用国有独资或控股外,一般企业股权应当多元化和流动化。
③实行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制度。政府对国家出资入股的公司,按其出资额享有资产受益权、参与决策权、选举管理者权,对公司债务负有限责任,但是不干预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公司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所有者的净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不得损害所有者利益。同时,要积极探索政资分开的有效形式,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国有资产,授权大型企业、企业集团、控股公司经营国有资产。要确保出资人到位,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
(2)做好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作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减员增效,职工下岗分流是难以避免的,这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从根本上说,有利于经济发展,符合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
首先,要把减员与增效有机结合起来,达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鼓励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实行主辅分离、转岗分流,创办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减轻社会就业压力。要规范职工下岗程序,认真办好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切实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目前,工业、建筑业人员饱合,农业潜在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领域是第三产业,再就业的主要形式是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自谋出路。要引导下岗职工转变择业观念,搞好下岗职工培训,提高他们的再就业能力。要积极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最后,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由过去的企业保障变为社会保障。要依法扩大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城镇国有、集体、外商投资、私营、个体等所有制从业人员都要毫不例外地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要强化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提高收缴率,清理追缴企业拖欠的社会保险费,确保企业养老金的按时足额支付。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开拓社会保障新的筹资渠道,充实社会保障基金。要严格管理各项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增值。逐步推进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实行退休人员与原企业相分离,养老金由社会服务机构发放,人员由社区管理。认真落实企业离休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2、推进国有企业的调整改组改造
(1)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既能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也能通过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参股和控股来实现。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在其他行业和领域可以不占支配地位。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目前,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必须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尽快加以解决。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其他行业和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在坚持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经济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总量将会继续增加,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分布更加合理,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会有所减少。有人担心这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这是一种不必要的误解。在保证公有制为主体和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国有资产所占比重有所减少,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资本通过股份制这种资本组织形式,可以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其他方面资本,从而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国有大中型企业,凡是宜于实行股份制的,可以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地区要从自身条件出发,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先进的企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东部地区要在加快改革和发展的同时,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转让、对口支援、联合开发等方式,支持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要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性调整,对困难较大的老工业基地,在技术改造、资产重组、结构调整以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安置和社会保障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对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增加财政转移支付,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落后地区尽快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运行。
(2)国有企业结构的战略性改组
“抓大放小”是当前国有企业结构战略性改组的基本方针。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有的可以成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要发挥这些企业在资本营运、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当然,发展企业集团,不能靠行政手段勉强撮合,不能盲目求大求全,不能搞重复建设;而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来形成。另一方面,要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要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不搞一个模式。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使它们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同大企业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在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在涉及产权变动的企业并购中要规范资产评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防止逃废银行债务及国家税款,妥善安置职工,保护职工合法权益。
在国有企业组织结构方面,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实现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战略性改组。一是极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在努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同时,国家给予必要支持,使其更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二是竞争性领域中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要吸引多方投资加快发展;三是对产品有市场但负担过重、经营困难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盘活存量资产;四是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和资源枯竭的企业,以及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等,要实行破产、关闭。
(3)国有企业技术的战略性改造
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内容是:以市场为导向,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和扩大出口,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中,国有企业要占据主导地位。要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增加中间试验投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科学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之一,也是国有企业扭亏增盈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弪。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实现管理创新。要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要适应市场要求,实行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彻底改变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完善劳动合同制,推行职工全员竞争上岗,依法经营管理企业。要采取现代管理技术,推广先进管理经验,引进外国管理智力,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发挥管理专家作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我国管理现代化。
适应企业科学管理的要求,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培育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思想政治素质好,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经营管理能力强,熟悉本行业务,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具有金融、科技和法律等方面基本知识,善于根据市场变化作出科学决策;三是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求真务实,联系群众。
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把物质鼓励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把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联系起来。要规范经营管理者的报酬,增加透明度,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把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结合起来。对企业和企业领导人不再确定行政级别,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打破人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经营管理者素质,继续举办和规范工商管理培训,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努力创造条件,营造经营管理者和企业家队伍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要管好国有企业,必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要把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与运用市场机制结合起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广大股东的积极性,发挥工会、共青团等团体的积极性,形成一种合力,确保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任务的胜利完成。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①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②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厂长)依法行使职权;③依靠职工群众,领导和支持工会、共青团、职代会开展工作;④领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⑤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此专著发表于
《党建理论专题研究》之分册《依法治国与执政党建设》。17万字。主编叶友华、姜春华、杜金生、王振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十五、我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1、必须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十二亿多人口,有九亿生活在农村。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国家就难以稳定和发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国家就难以实现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国家就难以富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目标中最艰巨的任务;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状况,决定着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决定着人民的生活质量。农业的这种基础地位,是工业不能替代的。
然而,我国农业的竞争能力是十分薄弱的。首先,农业生产的特点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二者互相交融。一方面,我国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比较低,人加牲畜的手工劳动占相当大的比重,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一有旱涝灾害农业就减产欠收。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多劳力多,适合劳动密集型生产,限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生产,又反过来限制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其次,农业是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的物质产业,农业产品是全国人民食品需求的主要来源,也是轻工业的主要原料来源,对社会的贡献大,使社会享有的效益高。但是,由于历史形成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原因,我国农产品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而且越是农业丰收粮食富足,粮食价格越低,形成不良循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政府的保护和支持,很容易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竞争中被冲击被淘汰。农业的这种基础作用和产业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特别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只有加强农业,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工农联盟的巩固和加强,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得以顺利推进。
近年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主义发展和稳定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农村形式总的是好的。但是,当前农村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农产品生产过剩,销售不畅,价格偏低;乡镇企业效益下降,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提高如果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来之不易的供求平衡局面就会发生逆转;农民购买力不提高,扩大内需的方针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农民生活不改善,影响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加;农民的投入和积累能力不强,我国农业就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稳定发展,国民经济的大好形势就难以保持。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当前尤其要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要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并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认真抓好。
2、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1)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当前我国农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质量低、成本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区域结构雷同,影响各地比较优势的发挥;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制约增值效益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扩大。为了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供产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龙头带龙尾的一条龙经营体制。
农业产业化之所以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是因为:①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资源,使当地的耕地、草原、森林、湖泊、山地、滩涂、海域、矿藏等自然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②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利用价值,改进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③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促进本地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生产领域,增加新的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小城镇建设,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④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促进农民进入市场,按照市场的需求安排农产品生产,以市场销售合同订单确定品种和产量计划,使农民生产的产品有销路,市场需要的产品有货源供应,买卖双方都有利可图,维持农产品供求的大体平衡。⑤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扩展经营规模,克服我国人多地少和分散经营的矛盾,通过生产基地集中连片种植或养殖,用产业链把千家万户连结起来,把分散经营转化为大规模经营,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农业抗灾能力还不强,必须调动国家、集体、个人多方财力,多渠道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首先,水利建设要坚持兴利与除害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防洪与抗旱并举的方针。搞好大江大河的治理,加快重大水资源控制性工程建设。根据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实际,应当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抓好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水工作,努力提高用水效率;改革水费和灌区管理体制,促进灌区节水;干旱地区要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开展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同时要加强规划管理,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提高用水效率;目前农村有些地方人畜饮水困难,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尽快加以解决。其次,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商品粮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的力度。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和建设天然草场,保护湿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3)逐步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
我国农业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既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落后的表现,又是阻碍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逐步从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小城镇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也是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进而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可以说,不改变九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农民就富裕不起来,农村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对这一战略问题,我们应从两方面来认识和对待:一方面,应当认识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过程是一个伴随经济发展逐步推进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不可以急于求成;另一方面,应当看到,目前农产品供给从总量上大于需求,正是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从种植业向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应当抓住机遇,加快转移的步伐。
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要从三个方面抓紧工作:①要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合理利用荒山、荒坡、荒滩、荒水、荒草等各种农业资源,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不同方式,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把畜牧水产业发展成为农业中的大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创造更多的就业需求和农民增收的门路。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要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体制创新;乡镇企业应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发展商业、运输、饮食、服务、旅游等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③大力发展小城镇,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现阶段主要发展县城和少数基础较好的建制镇,充分发挥这些小城镇对周围农村的吸引作用和幅射作用;发展小城镇主要是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要在加工、贸易、旅游等方面形成特有的主导产业,特别要与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专业化市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增强小城镇在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吸纳农村人口方面的积极作用。各地应抓紧制定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投资政策、土地政策和户藉改革实施办法。对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入城市务工,要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使之有秩序地进行。
3、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
我国农村改革从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承包制。对于打破农村单一公有制和单一按劳分配的体制,克服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和政社合一的种种弊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挥了独特的优势。1983年后全国广泛推行家庭承包制,规定农民土地承包合同十五年不变。1998年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表,根据农村改革和发展二十多年的经验,确定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营造林地和“四荒”地治理等开发性生产承包期可以更长。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实行农户和集体双层经营体制,集体发挥统的功能,农户发挥分的功能;宜分则分,宜统则统,统分结合,一举两得。事实证明,农村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既坚持了农村土地等重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既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要求的规律,又符合农业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规律;既适应当前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技术后的现代农业。因而,这种经济体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2)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从1998年起,我国农村实行粮食流通体制三项改革政策:①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有多少收多少。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对农民愿意交售的余粮,都要按保护价收上来,不拒收、不停收,不限收;对水分高、质量差的粮食也要收,但可以实行季节差价、质量差价,按规定合理扣水、扣杂;坚持户交户结,即时向售粮食农民支付售粮款,除农业税外,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不得为任何部门和单位代扣、代缴任何税费,乡镇、村干部也不准在粮站、粮库坐收;必须制定合理的收购价格,以质议价,不准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也不得抬级抬价损害国家利益;当市场粮价高于保护价时,可参照市场粮价确定粮食收购价格,注意保护农民利益,防止粮食流失。②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对收储的粮食,按高于收购价格的价格顺向销售,禁止按低于收购价格的价格逆向销售,禁止亏本低价销售粮食。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粮食销售价格可以有所差别,以鼓励竞争。③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从事粮食收储的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粮食所需的资金,由农业发展银行严格按照“库贷挂钩”原则,保证供应,加强管理。粮食调销坚持钱货两清,足额还贷。这样,改变了粮食收储企业吃银行大锅饭和给农民打白条子的不良行为,杜绝了企业领导人挪用购粮款,损公肥私的不正之风,从而稳定了农村粮食购销秩序,安定了人心,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加快农村税费改革
农村的乱收费现象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在当前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农村费改税则是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政策。所谓费改税就是取销原来的乡统筹费和村提留费,改为向农民收税的形式,纳入财政税收的轨道,彻底从根源上杜绝向农民乱收费的现象,减轻农民负担。这项改革正在进行中,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加强领导,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全面责任。一要统筹规划,精心组织,认真测算制定好方案;二要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中央制定的政策办事,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尤其是在农业税应税面积、常年产量、计税价格等指标的计算上要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不能简单化;三要认真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化解矛盾,完善配套政策,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同时,要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契机,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政府要转变职能,下决心精简机构,裁减人员,减少村组补贴干部人数,优化农村教师队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不影响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适当撤并乡(镇),以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减轻农民负担。为保证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税费改革后形成的乡、村正常收支缺口,中央和省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适当补助。要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纠正没有法律依据、不按规定程序和标准的乱收费,对农村中小学乱收费、报刊征订乱摊派、电网改造乱收费等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切实保证费改税改革取得成功。(我国于2004年免除农业税)
(此专著发表于
《党建理论专题研究》之分册《依法治国与执政党建设》。17万字。主编叶友华、姜春华、杜金生、王振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十六、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治理
1、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企业账簿、报表披露的信息与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由于会计信息失真,假冒伪劣数据泛滥,削弱了会计工作为经济管理服务的职能,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助长了虚假浮夸之风和腐败现象,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
(1)从宏观上看:由于会计信息失真,使得有关核算资料发生扭曲,掩盖了某些分配,使国家宏观调控失去了可靠的基础,造成国民收入超量分配,消费基金过于膨胀,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严重影响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失真的会计信息掩盖了大量未暴露的违法乱纪行为,为各种腐败行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会计报表的有关数字经过“技术处理”,国家的税收、国有资产就可能流入某些利益集团甚至个人的腰包,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据国有资产部门统计,仅1982年——1992年,我国国有资产至少流失5000亿元以上
(2)从微观上看:不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正确合理决策,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长期稳定发展,更谈不上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由于会计信息失真,使得投资者和债权人失去了正确预测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础,难免给投资决策带来误导。同时,会计信息失真是企业在利益机制驱动下的一种短期行为,这种行为是以虚化收入支出、债权债务、利润税金等为主要手段的。企业为了急功近利的需要,原始纪录不再健全和完整,计量验收制度成为虚设,内部价格和各种定额不再发挥作用,结果全面弱化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使企业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目前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1)会计核算资料的失真。主要表现为会计信息资料载体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失真。
会计凭证失真出现在原始凭证上:表现之一是假业务真发票,少数人合伙编造一些虚假的经济业务,从有关系的单位弄来真实的发票或收据,以少开多,以虚开实,非法谋利。表现之二是废假发票,在买卖双方中,卖方所出示的发票并不是经税务部门统一发放的发票,而是过期作废的发票,或是非法印制的发票。表现之三是其他作假行为,一些会计主体在购买生活用品发放给职工时,故意要卖方将发票填写为办公用品或材料,虚列了成本;某些财会人员与单位领导串通一气,以招待费、差旅费名目作假。
(2)成本费用核算的失真。由于企业利益机制驱动,把成本费用作为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通常采用不正当方法,增加或降低应列之费用,人为地造成成本膨胀或压缩,最终改变盈亏的结局。在1999年财政部对全国110户国有酿酒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抽查中,有92、7%的企业收入、费用、利润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问题。其中成本费用不实金额达24、32亿元,导致利润虚假13、88亿元;企业报表利润比检查组核实利润金额相差1倍以上的达41户,占抽查户数92、7%。
(3)资产管理混乱造成的失真。许多国有企业资产账目价值,不能真正反映各项资产的实际占用数,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账上生产用的多,非生产用的少,一些早已报废或丢失的固定资产,仍然挂在帐上,不追查原因,也不按规定进行清理和处理,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等。1998年财政部对全国100户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的抽审中,发现有81户资产核算不实,共虚列资产37、61亿元,资产核算失实问题非常严重。
(4)税金核算失实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失真。许多单位采取不正当手法,虚增虚减利润,偷漏国家税款。曾轰动一时的浙江金华“中国第一大税案”,以及河北南宫虚开增侄税发票案,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企业税金核算严重失真的程度,应引起高度重视。
(5)会计报表编制的失真。企业为达到某种目的,把会计报表变成随意变化的“橡皮泥”,出现多套内容不一的会计报表,如对财政报的是穷账,对银行报的是富账,对税务报的是亏账,对企业分析报的是盈账等等。
3、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治理对策
(1)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①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上的缺陷。从会计学的属性看,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而并不是一门精算学科,各种误差和不真实在在所难免。从会计确认理论上看,目前在对确认标准的讨论上,即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作为确认标准,确认标准的制订旨在解决哪些事项可以记入会计系统和会计报表。但是确认过程存在需要人为判断的问题,企业有时为了粉饰经营业绩,可以依据规则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损失,这种确认理论对会计工作带来困难。从会计计量理论上看,货币计量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而一旦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和经营业绩就会受到扭曲,不能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况且财务报告中许多数据都是通过合计、汇总而来,这种汇总抵销也不可避免地掩盖了某些矛盾和问题。从会计反映的对象上看,信息发生的时间与处理时间不同步,也给会计信息带来偏差。从会计政策选择上看,由于会计政策或会计方法选择的不同,对于同一会计事项,会计反映的结果往往大相径庭。同样一批原始凭证,其会计核算的结果也会有很大不同,导致的反映结果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这样就会使信息使用者难以或不能准确把握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面貌,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②会计法规体系的不完善性。从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来看,缺乏广泛的代表性。在会计准则制定时,理论界人士和政府的代表居多,实务界、银行界等人士居少。并且会计准则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措辞,这样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可能造成使用信息的不当。我国还没有形成健全的财务会计、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已建立的法律法规体系又不严密。各种会计法规之间也存在着不协调,如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具体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之间、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之间、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地方,这些都使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加大。
③会计环境的影响。会计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会计环境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新的经济情况不断涌现,相关的制度法规尚未健全,使得会计对经济事项的处理产生不确定性。二是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的不同步性。当客观的会计环境变化后,会计方法却不能同步跟踪反映,这就必然会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三是科技因素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发达及其在会计上的运用,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差异。
(2)治理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①逐步完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一是尽量克服太多的主观影响。在采集数据时尽量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使所得到的数据比较精确。二是在一定的限度和范围之内修正历史成本原则。使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避免历史成本会计产生虚增收益,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人员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会计信息。三是科学合理运用稳健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稳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反映带有不确定性因素的经济业务时,采取审慎的态度,如有必要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对于重要性原则,应在法规中详细规定界定重要性的量和度,并尽量考虑到各种不同情况,从而能做出比较详细具体的规定。四是确定具体的会计确认标准。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出台了十三项具体会计准则,目前又重新修订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客观要求,对遏制和打击会计造假行为,严格会计标准,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起到重要作用。
②健全会计法规体系。一是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对于准则中的某些定义和释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作一详细的阐述,表明各种理解的适用情况,这样就不会使准则的使用者造成误解。二是要减少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通过内部审计或一定的监督机构来制止企业钻会计政策可选择性的空子。三是建立健全会计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法,我国相继发布实施了总会计师条例、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一系列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法规和规章,基本保证了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新修订的会计法在原条款基础上,加大了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惩治力度,对触犯刑律的会计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③充分认识会计环境的影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尽量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会计服务,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以提高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非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治理对策
(1)非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①企业负责人综合素质不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与企业负责人的法制观念关系十分密切,因为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等违法行为,多是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强令下进行的。当前,企业领导缺乏会计知识,不熟悉财经法规,而国家在对会计领域制假、造假行为的处理上处罚不严,使部分企业负责人对自己应负的责任不清,存在侥幸心理。
②会计人员执法环境差。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权,但由于会计人员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会计人员的聘用、任免、工资奖金等福利待遇,都由单位负责人决定,会计人员无法真正行使监督职权。如果会计人员坚持原则,往往会受到打击报负,会计人员便会处在两难境地。
③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会计人员由于业务素质低,对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掌握不透,会计核算方法不熟练等,使得会计核算不确定而造成技术性失真。如会计科目使用错误,明细科目设置不合理等,这种失真不是主观意愿所致。但如果是会计人员由于职业道德和政治思想素质低,受个人利益驱使,在工作中不按制度办事,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办,甚至为领导进行违法违纪充当参谋和助手,客观上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蔓延。
④企业外部监督体系尚未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企业外部强有力的监督体系。目前虽有代表国家利益的财政、审计、税务机关的国家监督,但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监督标准不一,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社会中介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还没有起到应有的中介作用,不能有效地对企业进行监督,使失真的会计信息顺利过关。
(2)治理非法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①提高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企业负责人,要加强对财经法规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新修订的会计法,明确了单位负责人的法定职责,这一规定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解决假账簿屡禁不止、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会计人员的素质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的重要因素,因为会计信息的加工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不仅要求会计人员熟悉、理解会计法规、制度,而且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的一般理论和方法;不仅要具备较高政治思想素质,而且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会计人员只有通过学习,更新老化了的知识技能,掌握和实施新的准则、方法,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合法、公允。
②强化企业约束机制,完善外部监督体系。外部监督是指国家财政、税务、审计等执法部门要督促、检查国有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执法部门可以采取联合办公,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各有侧重,检查的结果对各部门均应有效。这样,既避免了执法部门与企业通谋作假,又避免了执法不当给企业造成损失。
③大力发展中介机构,提高社会会计监督水平。依靠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验证检查,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不论是质量还是从业人数,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国将加入WTO,随着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大,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作为不拿国家工资的经济警察,一定要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对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可以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为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④国有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委派制度是政府部门和产权管理部门以所有者身份凭借管理职能,委派会计人员代表政府和产权管理部门,监督国有企业资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情况的制度。实行会计委派制度是整顿和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是会计岗位进一步专业化。把会计人员的切身利益与单位脱钩,既能使委派会计更好地履行服务和监督职能,也能有效地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
总之,针对当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实际情况,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真正实现企业会计的最终目标。
(此专著发表于
《党建理论专题研究》之分册《依法治国与执政党建设》。17万字。主编叶友华、姜春华、杜金生、王振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十七、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会计信息质量
资产重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党的十五大以后,资产重组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1997年和1998年被称为中国的资产重组年。与市场经济发展较早、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由于中国的经济面临着转型与发展双重任务,因而中国的资产重组就必然有自已的特点,即与企业改革和企业制度创新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使得资产重组成为解决目前困难的根本出路。但是,事实让人们不得不承认,并不是“一组就灵”。资产重组中不仅仅涉及到产权主体问题、政府行为问题、资本市场问题等,它的运行还必然涉及到财务会计、法律、税收等有关实务内容,这些问题不容忽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发挥会计的作用以确保资产重组质量方面的问题,尚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各个不同阶段运行目标的实现需要不同的资金运作方式,使资产重组与企业会计工作质量有一定的联系,只有强化各个不同阶段的质量意识,加强各个不同阶段的质量控制,充分发挥会计在资产重组不同阶段的作用,才能使资产重组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以确保资产重组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研究会计信息的质量与资产重组的关系问题。
1、制约资产重组的各因素均与会计关系密切
提高资产重组质量是保证资产重组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高质量的资产重组体现在:一是重组投入相对较低,即实现了低成本的规模扩张;二是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明显的改善,其反映综合经营绩效的财务状况产生1+1大于2的效果;三是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实现了较合理的配置,因而达到了高效率的运转;四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达到了较高的整体水平。与上述四个方面相适应,资产重组质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可以分解为五个部分,各个部分都与会计工作状况具有一定的联系。
(1)法规政策完整配套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资产重组工作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工作,只有比较完善的法规作指导,有比较具体的政策进行控制和约束,才能为提高资产重组的质量打下坚实的政策基础。这就要求国家有关政策职能部门应当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根据资产重组的推进进程,在组织力量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一系列能够对资产重组的双方都可进行硬性约束和弹性约束的法规及相应的配套政策,以做到有章可循。特别是有关资料评估、产权认定、产权转移、债务重组等具体业务方面的会计政策,要求应当规定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尽管目前已经有一些这方面的规定,但从总体上看,有关政策的配套性强度以及相关政策的融合性还不是很高,甚至有些政策还有相互抵触的现象,从而形成了重组工作顺利运行的政策性障碍。只有在法规完善和政策配套的条件下,才能使资产重组行为跳出行政性的“垃郎配”重组对象调节的束缚,进入到以经济性的自动调节重组对象为主要特征的正常轨道。
(2)操作程序规范科学
由于资产重组工作是个严密的系统工程,每一个操作程序若无章可循,资产重组工作的目标便无从谈起。保证重组的操作程序规范、科学,离不开会计基础工作的服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重组目标的实现程度。
(3)信息渠道全面畅通
资产重组对象的选定是影响资产重组质量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但进行重组对象的选定和重组方式的决策时,高质量的相关会计信息和运行顺畅的信息渠道是相当重要的,它是重组活动能否成败的关键所在。在确定资产重组对象的决策信息中,现时的和过去的准确会计信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资产负债率等。确定资产重组对象时,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方针,要从自身的实际经营能力和发展趋势出发。只有掌握充分的会计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4)社会服务体系完善
资产重组工作的实施,必然会产生对公证、资产评估等一系列服务工作的需求,这就要求不仅要有与之相关的服务机构,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服务机构应当在具备相应的技术支持能力的前提下,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执业授权。否则,不正规的服务机构和不规范的服务方式,必然会导致不合格的服务质量,从而会曲解资产重组的动机,制约资产重组的质量。资产重组工作中,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的资产评估、会计报表审计、资产验证、鉴证性业务,应当是社会服务体系的主角。
(5)审计作用全面发挥
在资产重组工作中,了解目标企业的财产状况,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标企业未被披露的财务事项。当对应收帐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有无虚列资产价值或虚列收入;对应收帐款进行审查时,应当考虑其收回的可能性及应当提取的坏账准备;对长期投资进行审查时,应当考虑投资公司的财务状况。二是与负债有关的事项。对已到期的负债,应注重对债权人的法律追索;对应库税金应当弄清帐面列示部分与额外税负,漏报税负而可能发生的补税、罚金和罚息部分;此外,为减少税收而低估的存货价值,未记录废弃的存货而高估的存货价值。对财务报表的不正常粉饰,可以由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重组企业进行财务状况的审查,以证明其财务报表的资产净值等于或高于原先所议定的收购价格的数额,确定买方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公允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若发现财务报表有误,应当促使对方将财务报表相应地调整,以使再重组可以真实地反映其财务状况。
2、把好资产重组中的会计处理关
(1)商誉的会计处理
在企业兼并中,有个重要问题,就是商誉问题。商誉指收购支付的公平价值对分别进行评估的资产公平价值的超额增值部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商誉可以在本企业内部形成,也可以从外部购入,但只有从外部购入的商誉才能据以入帐。可能是由于公司的历史悠久、售后服务较好、地理位置优越等原因形成的。商誉的会计处理涉及到商誉的计价、商誉的摊销和帐户记录等问题。
(2)50%以下长期投资的会计处理
股票投资的入帐价值,取决于投出资金的类别。企业可以用货币资金购买股票,也可用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物资等实物资产,或以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折价入股。成本法是以企业实际投出的金额作为核算的依据,长期投资科目反映的是长期投资的原始成本。股票投资的价值一经入帐后,以后无论被投资企业经营状况如何,净资产增加或减少,均不改变股票投资的帐面成本,投资取得的收益通过投资收益帐户核算。
(3)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①吸收合并的会计处理
吸收合并是指两家以上的企业合并成为一个企业。其中,一家保留法人资格,其他企业的法人资格随着合并而消失。合并后,合并企业对所有的被合并企业原有的资产实行直接控制和管理。在吸收合并的情况下,被合并企业清算解散。被吸收公司的清算过程,与一般公司的清算过程有较大差异。此时,公司将其资产按照市价卖给吸收公司,吸收公司则以自已的股票、债券、现金等买入被吸收公司的资产。被吸收公司用获得的吸收公司支付的报酬来清偿债务。如果被吸收公司无力用现金清偿所有债务,则可以一方面对债权人提供担保,另一方面劝说债权人成为吸收公司的债权人。
②新设合并的会计处理
新设合并是指几家企业协议合并组成一个新企业。在新设合并的情况下,原来的企业不复存在,组成一个新的法人企业,原有企业的资产全部由新企业直接控制和管理。新设立的公司将发行股票来买入合并各方的资产,此时买入的资产价值通常是以资产的可变现价值而不是帐面价值来计量的。由于在合并后新设立的公司中的权益,比取决于合并各方加入到新设公司时各自净资产的总体价值的数量多,因而合并各方商誉的确定就显得极为重要。与吸收合并一样,在新设合并过程中,合并各方要动用自已的资产来偿还各自的债务,要么劝说各自的债权人同意继续作为合并后新设公司的债权人。公司应向债权人提供某些奖励,以鼓励他们同意作为新设公司的债权人。
3、加强资产重组中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
(1)切实完善资产重组的法律法规
国务院对5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中央稽查特派员制度,无疑是对国有企业强化财务监督的一项重大举措。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为保障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推动国民经济上新台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经济立法却相对滞后,如工商法律、审计准则、会计法等,应不断完善,使之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加强对会计凭证编制、会计帐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等的会计核算要求,保证会计核算内容的准确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对国家、债权人、投资者、各相关利益集团的决策有用性。严格会计法律责任,改变目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混乱局面。责、权、利是系统的统一,单位领导人和会计人员,都要对会计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受理不合法、不真实的原始凭证,提供虚假核算资料的会计人员,对利用职权强迫会计人员做假帐的企业负责人,要严肃处罚。
如果做进一步深层次思考,更长久的更根本的是构建既富时代特征,又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会计理念体系。围绕决策有用论这一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范畴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根本目标,构筑起会计理念结构、逻辑结构、相关会计政策、会计技术规程等。
要健全会计监督评价体系,要建立会计人员执业资格考试、聘任、业绩能力考核、执业会计人员档案相关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机制,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作用,实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要实施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其中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应成为一项重要内容。确立工人阶级、劳动者的国家主人翁地位和社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职工劳动群众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在不同类型企业公司的实现和保障形式,同时要建立会计道德规范体系、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等。
(2)提高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同是企业会计行为的主体,一个属领导行为,一个属直接责任行为。目前,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出现的混乱、偏差、失实,固然有社会转型中制度、机制不完备、不规范、不适应等客观因素,但不能忽略主体方面的原因。不能不看到,由于主体素质低下和不完善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如何完善和提高主体的综合素质就成为一个重要环节。
一是树立合理依法经营管理的观念。理就是科学就是规律,合理经营管理就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和会计管理规律办事,不搞长官意志,不玩数字游戏,不做伪不虚饰,不虚增也不虚减。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规范,依法经营。合理依法经营管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会计管理规律都在探索中,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总结。首先还是要坚定信念,眼光放远一点,老老实实合理依法办事,最终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回报。
二是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体制的不健全,无序竞争,管理失范,易激起人们的取巧心理。除去加快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体制改革,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政治经济环境,也要求经营管理主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心智结构;具备坚定的意志信念,不随波逐流,不趁火打劫,不搞乱中取胜;做为行为主体,每一个经营者和会计人员都应承担起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的责任。
三是充实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知识信息新时代的来临,对每一个经营者和会计人员都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现代科技知识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需要对每一个经营者和会计人员转变经营管理观念,同时要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手段。缺少相应的知识和素养,同样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四是提高职业道德和素养。市场经济要求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这不仅是一种经济规范,同样是一种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要求每一个经营者和会计人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经营理念和道德观念。就目前而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存在,不能不给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以至道德信念上的侵蚀和侵害。但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经营者以及为经营者提供信息服务、参与经营决策的会计人员,要想把愿望变为现实,同样应尽职尽责。一方面增强法制意识,另一方面增强道德自律意识,保持职业良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人员道德水准的双重提升。
(此专著发表于
《党建理论专题研究》之分册《依法治国与执政党建设》。17万字。主编叶友华、姜春华、杜金生、王振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十八、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治理
&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应当尽可能对应,即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承担风险的人应当拥有控制权;或者反之拥有控制权的人应当承担风险。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以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职能,是在不断放权的同时,相应地调整国家与企业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以通过利润和货币刺激,促使企业提高经营绩效。其特点:一是随着企业自主经营决策权的扩大,企业的命运更加以赖于企业经营管理者集团,特别是领导者的决策和交易能力。二是因为分配格局的调整,企业产生了独立利益,有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力。
1、“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人民将财产委托给国家,国家再将委托的财产委托给国有企业厂长经营管理,这种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国家作为投资者,并没有明确代表的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都对国有资产负责,但又不能真正代行所有者的权利,造成国有资产虚置,所有者缺位。而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具有双重身份,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经营者。他们由企业主管部门以行政命令指定:一方面要代表国家管理企业,维护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又作为经营者,维护本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当两者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天平大多会偏向后者。由于是行政委任,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利益缺乏紧密联系,经营者大多考虑在任期间的业绩,缺乏长远打算,产生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所有者、经营者的利益不完全一致,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由于经营者拥有信息的绝对优势,因此就会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经营者一手遮天的现象普遍存在。
2、“内部人控制”问题的表现及危害
由于所有者缺位,许多政府部门可以行使所有者的权利,对企业指手画脚;而在下放对企业经营管理权之后,使得政府部门又难以控制和监督企业经营者的行为。致使企业的经营者能够为牟取个人的私利或本企业职工的小集团利益,而损害企业出资者的利益,从而产生了“内部人控制”问题。这一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1)国有资产被作为无主资产,实际上由企业经营者任意支配。经营者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可以不负责任,也无人追究,甚至肆意侵吞国有资产,将其中饱私囊。据国家改革报披露,到1995年,国有资产管理局收到152件国有资产流失举报,其中案值亿元以上的有8件,千万元以上的有21件,这些犯罪活动不少属于负责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官员和经理人员监守自盗。
(2)经营者盲目决策或独断专行,对经营者缺乏有效的约束,是导致国有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3)由于经营者与企业部门信息和责任不对称,经营者通过强调外部环境因素变化,封存信息和制造两本账为功利目的,夸大业绩,将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企业亏损置于次要地位,规避经营者直接责任。
(4)肆意扩大公款消费,追求物质享受,设立小金库,甚至亏损企业也是穷庙富和尚等等。
3、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的途径
目前,在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过程中,由于转轨时期导致“内部人控制”的根本原因难以很快消除,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明显流失。因此说,强化对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监督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强化对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机制,就是创设满足经理人员需要的条件,激发经理人员的动机,使之产生组织完成目标的特定行为的原理和制度安排。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机制的条件下,人的潜力只发挥出一小部分,即20%——30%,刚刚保住饭碗即止;但在良好的激励机制中,同样的人却可发挥出潜力的80%——90%。在这里应注意解决好两个问题:
一是对企业经理人员的激励应有利于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可以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指标与经营者的考核、年度奖励、持股经营、红利扩股、养老保险、风险抵押等相结合,使国有企业经营者真正与国有企业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促使经营者为了个人股份的保值增值,必须保证国有股份的保值增值。
二是这种激励应即期变现(即其能定期地获得货币收入,以支付日常个人和家庭消费),以避免经理人员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公司长期盈利能力的短期行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承认经理人员劳动贡献的特殊性和经营能力作为人力资本的专有性。因此,在收益分配上,应肯定经理人员与企业一般职工收入差距的合理性。在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过程中,可考虑采取一种组合式的激励方式,即将年薪制、职务消费额度及范围公开化、给予经理人员一定份额的股份或股票期权等分配形式结合起来。合理地扩大经理人员与企业一般职工收入差距,可以使经理人员个人资产的积累增长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激励是一门科学。在激励机制中,设置目标是一个关键环节,目标设置必须体现组织目标的要求,否则激励将偏离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向。目标设置还必须能满足经理人员的需要,否则无法提高目标效价,达不到满意的激励强度。只有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好,使组织目标包含较多的个人目标,使个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做的努力,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从国外公司情况看,不管在什么样的工业条件和经济条件下,凡是能够成功地战胜竞争对手的公司,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第一,高级经理人员具有长期的战略眼光;第二,最高层管理班子具有稳定性。根据它可以制订高级经理人员总体报偿的统一计划,并把完成公司的长期战略目标作为奖励的基础。如美国公司对经理人员的激励方式,往往把与公司效绩相联系的报酬形式(所谓活工资)放在重要位置上。采取低价售予经理人员股票或给予股票期权(即在订约时给予经理人员在未来某个时刻用订约时的价格买一定数额公司股票的选择权)的形式。最近,上海市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试行期股激励制度,可谓有益的尝试。期股激励的主要对象是董事长和竞争上岗的总裁、总经理。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权经营公司董事长的激励主体是组织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权经营公司所属的国有独资企业董事长的激励主体是组织部门授权的经营公司;对国有资产控股企业董事长的激励主体是股东会或出资方;对经理的激励主体是公司董事会。此举可望对企业经营者中容易出现的“59岁腐败”现象起到抑制作用。同时,我们还应以多种方式提高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社会地位,通过加强精神激励来弥补物质激励的局限性。我们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是具有高层次需求的人,受人尊重、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只有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使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低层次需要升华,进而过渡成为有精神追求的人。
(2)建立对经理人员的监督机制
公司治理机构的关键是真正确定股东会、董事会、经营者三者之间的权力、责任、利益,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这种相互制衡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监督机制:股东会为公司的权力机构;董事会受股东会的信任托管,掌握公司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和对经营者的任免权,并接受股东会的监督;经营者接受董事会的委托代理,在董事会的授权和监督下,行使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管理的自主权。由此,公司治理机构的监督机制,已经通过信任托管和委托代理的双层嵌套关系内在地形成了。此外,《公司法》明确规定,实行公司制的企业应建立监事会,它是公司常设的专门监察机构,行使监督权。其职能是代表股东监督检查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业务运营情况;对董事、经理执行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当董事、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进行纠正并提议召开股东会等。为此,监督者就必须能够获得有关说明监督对象(人和事物)的充分信息,以及将有关被监督者作为行为依据的制度(如职务消费、董事会对经营者的授权范围等)公开化。同时,监事有权对其职权范围内的有关信息,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必要的查询,以及对有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调查和质询。因此,监事会对公司监督权的有效行使,存在两个根本条件:一是监事会成员能够真正代表出资者和企业职工的利益,是积极的责任人,且具备行使监督权的行为能力;二是监督者能够获得准确和充分的信息,否则无论是事前监督还是事后监督,都将丧失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从而使监督者处于被操纵的地位。目前看,国有企业信息非公开性现象普遍,这使得企业法定的监督者,或作为国有资产最终所有者的公众,很难清楚地了解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因而也就难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从国外情况看,很多国家在对原公司法修订中,都制定了强制性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即企业必须定期向社会公布说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资料。这对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监督企业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厂商和公众利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以此为借鉴,在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化改制后,除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外,也应当实行强制性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这样可以将公司内部的监督机构与公众监督结合起来,以形成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监督多层次的广泛的社会基础。
(3)对国有企业逐步实行民营化
强化对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和对经理人员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解决了经营者的短期激励问题,但是它未能解决经营者的长期激励问题。一个在位的经理可能会有激励去追求短期利润,但目前还没有一种机制能保只有真正称职有能力的人才会被选为经理。根本原因在于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仍然是由政府任命,政府选择经营者却不必为此承担责任。企业的经营者感到良好的业绩并不能保证自己继续干下去,经营者只好顾眼前利益,没有长期激励。要保证高水平的人才被选为经营者,选择权应当从政府转移到真正的所有者,所以,必须对国有企业实行民营化。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已经逐步加快了公开的和非公开的民营化进程。改革之初,78%的工业总产值来自国有企业;到1995年,国有企业的份额已经下降到33%;1999年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山东等部分经济发达省份,70%的国有小企业已经全部或部分民营化。
综上所述,在实行对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改组的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改革应以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为主线,将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改制成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构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混合所有制。在这个过程中,十分关键的问题是: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加大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力度,这是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符合市场经济的法人主体和竞争主体的必要保证。
(此专著发表于
《党建理论专题研究》之分册《依法治国与执政党建设》。17万字。主编叶友华、姜春华、杜金生、王振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想你的理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