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几年物价总水平不断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因?

当前位置:
>>>材料一近几年,由于我国各地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许多地方..
材料一 近几年,由于我国各地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许多地方的房价远远超过了普通百姓的购买力,大中城市的房价更是令人堪忧。2009年上半年,房价相对稳定,但下半年各地又出现了节节攀升的局面。2010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遏制房价的首条新政规定二套房贷款首付不得低于50%。材料二 当前,有一些房产开发商利欲熏心,置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不顾,使用一些劣质建材,建造商品房。(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指出哪些因素在拉动房产价格的不断上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材料二中的现象,国家应该如何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分析题难度:中档来源:0120
(1)影响房价因素有:①价值决定价格。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房地产成本增加。②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旧城.旧村改造,城市新就业劳动力的增加导致购房需求不断增加;人们收入水平提高,购买力上升,导致房价上涨。③其他因素的影响。住房贷款利率的下调;一些房产商人为的炒作;人们“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等。(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市场的调节并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上述材料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正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才置人民群众生命安危于不顾的。(3)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健全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国家还要通过行政管理部门,加大对房地产违规的查处力度,运用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材料一近几年,由于我国各地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许多地方..”主要考查你对&&宏观调控,供求影响价格(卖方市场、买方市场),价值决定价格,市场调节,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宏观调控供求影响价格(卖方市场、买方市场)价值决定价格市场调节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宏观调控含义:它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财政政策的含义: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方向和数量的确定,及其对数量的增减变化的调整来调节社会总需求。
货币政策的含义: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等进行调节和控制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宏观调控的特性:1、地位: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调控的主体与特点: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3、调控的原因: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4、调控的目标:基本目标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其次是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5、调控领域: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干预的问题。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   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   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6、基本原则:1、国家统一决策原则   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   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   3、协调原则   4、引导鼓励原则   5、预期原则
7、主要内容:①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   ②国家正确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等。   ③科学地编制各项经济计划,使经济计划建立在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基础上,使其在中长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区分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区别和联系:1、区别:(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2、联系:(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2)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或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深入理解我国的宏观调控必要性: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重要意义:宏观调控是为着经济市场稳定正常运行而制定,是与国民利益息息相关,是为了避免对国家经济受损,而不是针对政府,但是制约不利的市场规律因素,同样就是保持稳定,不产生混乱,这样来想到可以说是政府用政治手段来制约一些对国家不利的投资。同时这是普遍现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是适用的。多去了解些资本国家曾因发展自由经济,凭着市场规律而自我调节,而不强调国家干预所导致的数次经济危机,你就会有深刻体会,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我国的主要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②稳定物价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③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④ 增加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调控手段: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如:调整税率、金融、财政补贴等; 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②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是一种间接手段,但是是主要手段;如:国家大的投资规划,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实行配额制度; 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财政政策分类: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①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开支,抑制需求,扩大社会总供给。②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增加国债、扩大财政赤字。 ③稳健的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说来,就是十六个字: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货币政策(也叫金融政策):1、分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扩张性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①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政策):提高利率、增加储蓄、提高存款准备紧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信贷、抑制投资和消费。 ②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存款储蓄、降低存款准备紧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 ③稳健的货币政策:介入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中间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其特点是: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通货紧缩的风险;既要坚持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著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2、宏调原则:“稳定政策,适度微调,把握大局,着力协调,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关注民生,积极稳妥,留有余地。”宏观调控的创立: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   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买方市场含义: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
卖方市场含义: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 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不能认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格。 供求影响价格:
在商品的使用高峰期过后再去购买,消费者往往能在价格上获得实惠。为什么?
供求关系的变化是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在商品的使用高峰期过后,商品往往供过于求。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这时价格较低。因此,消费者往往能在价格上获得实惠。 &案例分析: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货多不值钱。” (1)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出现“货多不值钱”。反思升华:供求影响价格,价格的变动反过来亦影响供求,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决定“货”的价格的因素:决定因素:价值。同样大。反思升华:供求和价值都对价格产生影响,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价值对价格是决定作用,是基础性的影响。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作用是常见的、多变的,不是基础性的影响。供求虽然不能决定价格但能决定价格涨跌幅度的大小。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价格与哪些因素有关系:(1)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与价值成正比。(2)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价格上涨,反之则反。(3)价格受纸币发行量的制约,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反之则反。(4)国家的宏观调控、消费者的购买力、生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等因素也会引起价格的变化。 价值决定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①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同样生产条件下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①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②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价值决定价格:
(1)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与价值量成正比。(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直接关系。 价值决定价格:
价格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1)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2)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价格上涨,反之则反。 (3)价格受纸币发行量的制约,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反之则反。 (4)国家的宏观调控、消费者的购买力、生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等因素也会引起价格的变化。 市场经济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资源的优化配置含义:使资源的利用能最大限度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过程。 市场经济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开放性的特征,要树立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和开放意识。知识运用:反对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法制性协调处理矛盾 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合法权益规范经济行为 开放性竞争的必然结果优化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特征:
市场配置资源:①原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②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③实现: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 ④结果:使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技和经营管理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市场调节市场调节的作用:市场价格涨落能及时、灵活反映供求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竞争促进生产者、经营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涉及公共安全的物品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因此我们说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市场调节有局限性(弊端):①自发性:为了眼前利益(排污、制假售假)、为了不正当利益(盗版)。  ②盲目性:生产经营者无法完全掌握市场信息和控制经济变化趋势,导致“一哄而下(上)”。  ③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时间差。
市场调节的优点:比较灵活,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经济主体具有天然的趋利性和盲目性,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滞后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存在体制性缺陷,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市场机制容易导致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对立。第二,市场调节机制容易出现调节目标上的偏差,影响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三,市场调节机制本身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企业的经营往往具有一定的短期性、近视性和盲目性。第四,市场调节是通过事后调节的方式进行的,具有滞后性。第五,市场调节会导致成本昂贵,不经济现象的发生。第六,市场机制容易诱发社会分配不公,使贫富差距日益悬殊。正如萨缪尔森所说:市场是没有心脏和大脑的,因而不能指望市场自身能够自觉地意识到它所带来的严重的社会不平等,更不能指望市场来纠正这种不平等。
发现相似题
与“材料一近几年,由于我国各地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许多地方..”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10021123868128115142503125086109547对利息率和物价上涨率关系的探讨--《价格月刊》1988年09期
对利息率和物价上涨率关系的探讨
【摘要】:正 (一) 我国自1979年以来,针对建国后利息率长期偏低的情况,在努力调整各项利息率之间关系的同时,先后五次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利息率。目前,有息存款平均年利息率为4.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平均为7.2%,企业一年期存款平均为4.2%)。但与近几年物价上涨率相比(1985年—1987年,全国零售物价总水平平均每年增长7.3%其中1985年为8.8%,1986年为6%,1987年为7.3%),目前我国的存款利息率增长幅度小于物价上涨的幅度。有的同志认为,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存款利息率低于物价上涨率,少则两个百分点,
【关键词】:
【正文快照】:
(一) 我国自1979年以来,针对建国后利息率长期偏低的情况,在努力调整各项利息率之间关系的同时,先后五次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利息率。目前,有息存款平均年利息率为4.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平均为7.2%,企业一年期存款平均为4.2%)。但与近几年物价上涨率相比(1985年一1987年,全国零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俞可兴;[J];世界经济;1980年02期
卿旭;;[J];中国金融;1980年09期
E 拉斯马森
,S C 萨默林
,匡平;[J];东南亚研究;1981年04期
郭士征;;[J];外国经济与管理;1981年04期
万长荣;[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82年03期
吴通厚;[J];西南金融;1982年01期
易宏仁;[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82年06期
席长庚;祝士佳;;[J];中国金融;1982年05期
李南峰;;[J];财经理论与实践;1983年03期
喻成栋;;[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1983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高浩荣;[N];中国贸易报;2000年
朱剑红;[N];人民日报;2001年
新华社记者
高浩荣;[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
茅于轼;[N];中国信息报;2001年
杨小平;[N];中国企业报;2002年
杨晓平;[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张金水;[N];国际金融报;2003年
何勇;[N];上海金融报;2003年
露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本报通讯员 祁红艳 本报记者 张辉;[N];河北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岷;[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卢潮辉;[D];厦门大学;2001年
张远芳;[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物价上涨成因趋于复杂 劳动力价格上涨成新推手-物价上涨 CPI 推手 财经国家周刊 流动性过剩 公共品价格 证券策略 农民心态 物价总水平 物价水平-中国新闻-东方网
滚动新闻:
>>>>>>正文
保护视力色:
物价上涨成因趋于复杂 劳动力价格上涨成新推手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作者:范若虹 刘琳 刘明霞 孙莹 张艺馨 李鹏 选稿:黄骏
  无论是拉动经济走出低迷,还是抑制价格发烧,这些过程都充满了“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协调和矛盾。这一“推手”的过程,在中国政府防控通胀的重任面前,显得尤为突出
  4月15日,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出炉,中国消费价格指数CPI创32个月新高,CPI非食品价格上涨超越了2008年最高水平。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3月份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中国2011年的CPI要控制在4%左右,而CPI前三个月持续上涨态势表明,中国政府要完成这一既定目标面临的难度不小。
  多种混合型成因的集中爆发构成本轮物价上涨不同以往的特质,呈现复杂的趋势,并进一步拉高未来人们对于物价高涨的担忧,其中,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成为了以往历次物价上涨都不具备的一个推手。
  每当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将经济大势掀起波澜,凯恩斯的“有形之手”便会粉墨登场,力图挽救市场于水火之中。“二战”以来,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便是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交替运行的历史。
  无论是拉动经济走出低迷,还是抑制价格发烧,这些过程都充满了“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协调和矛盾。这一“推手”的过程,中国政府防控通胀的重任面前,显得尤为突出。
  三大推手
  本轮物价上涨并非自今日始。2010年下半年,物价上涨苗头已开始显现,并于当年11月份CPI达到了最高点5.1%。
  为了控制流动性过剩和物价上涨,央行从去年至今已经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4次提高利率。
  投资需求推动的流动性过剩,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的输入型通胀,热钱的流入以及劳动工资的上涨……混合型通胀使此次物价高涨的趋势与历史上的情形相比更加复杂,再加之通胀预期的助推,物价上涨势头,难以平息。
  法国兴业银行中国经济学家姚炜对2011年一季度通胀数据做了回归测算后发现,流动性成为首要决定因素。
  过去两年的货币超发明显。2009年广义货币M2平均增长28%,超过9.2%的经济增长水平以及-0.7%的通缩水平所对应的货币需求19.5个百分点;2010年M2平均增长19.2%,超出10.3%的经济增长与3.3%的通胀水平所对应的货币需求5.6个百分点。
  中国政府已在有意识地收紧信贷。2月份M2增速15.74%,是历史上连续27个月以来的最低值。然而3月,M2增速恢复到16.63%,环比增加了2.99%。
  这表明中国投资需求仍然十分强劲。姚炜表示,虽然各种实业企业投资的自有资金可以占到总投资的50%-60%,但是剩下的部分,须由贷款来配套。
  在“十二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国家电网、高铁、信息产业,甚至保障房的建设,都将是未来投资需求的主力军。而2011年为开局之年,地方投资冲动的惯性一时还难以遏制。
  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的一路高歌,令输入型通胀压力猛增。
  一季度,中国铁矿砂进口量增长14.4%,价格上涨59.5%;原油进口量增长11.9%,价格上涨24.3%;成品油进口量增长27.7%,价格上涨18.8%。这三类产品进口额合计比去年同期增加275亿美元,其中因价格上涨直接导致进口增加177亿美元,占比近2/3。
  中国经济发展对国际上的资源、能源类大宗商品的依赖程度逐步加深,其中石油、铁矿石和铜三种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已经分别达到了55%、60%和70%。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PPI有直接的传导作用,并会间接影响CPI。
  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的趋势也十分明显,这成为CPI走高的又一推手。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近期在珠三角经济区调研发现,当地企业年间用工成本普遍上涨30%到40%,2011年预计仍继续上涨10%到15%。
  “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抑或迫近,这使得劳动力价格将不可逆转地长期上涨,成为普遍共识。”中信建投证券策略分析师郑联盛对记者表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给出了工人工资上涨的另一种循环,即货币投放过多,导致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直接导致消费价格中的居住类价格上涨,并驱动人工成本上涨。同时,近两年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也促使农民工的用工成本增加。
  王军表示,劳动工资的上涨将不断推升企业的成本,使产品价格和服务品价格升高,而物价水平的升高,反过来还将进一步促进劳动工资的上涨,形成“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趋势。
  上下游产业两重天
  终端消费品价格上升,仅仅是最直观现状。更为深远的影响,是生产链条各个环节上产品价格的不同走势,将给各类产业在未来2~3个季度的生产及利润空间,带来明显影响。
  “当前物价上涨的形势,对上下游产业将发挥截然不同的作用。”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一般分析认为,以铁矿石、钢铁、有色金属为代表的上游原材料产品,将因目前的物价上涨形势而获得更多利好。
  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一方面,主要因为美元贬值而形成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因为人民币升值而构筑起一定的缓冲,从而使国内的原材料加工企业在进口价格上减缓压力。而另一方面,由于身处产业链的上游地带,从而使得这些企业具有较强的成本转移优势。
  “2011年地方政府面临的一系列工程任务,对上游原材料产业的需求,形成较强的支撑作用。”李迅雷说,“从而使原材料产品价格上涨成为今年的大趋势,并扩大这些行业的利润空间。”
  地方需求的一个重要来源,在于各地方在2011年必须完成的保障房建设指标。住建部曾于2011年3月表示,全年计划建设保障房1000万套,而这一规划将形成1.3万亿元投资。“由于通过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硬性指标推进,这一部分形成的投资可以说是‘板上钉钉’,从而使得各地方对钢铁、水泥及上游建材产品形成巨大需求。”李迅雷说。
  投资需求的另一个主要支柱,来自于区域结构逐步调整下、中西部大规模提速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趋势在2011年第一季度投资数据中已有显现。
  1~3月,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9465亿元,同比增长25%,环比增长1.73%。其中,中西部地区起到主要拉动作用,西部地区在1~3月的投资增长达到26.5%,而中部地区则高达31.3%。
  “这一投资格局会成为一个中长期走势,对上游产业的产量及产品价格发挥明显作用。”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说。
  如果说物价上涨在未来2~3个季度对上游产业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那么以终端市场为主要发力对象的下游产业,则将面临更多的“利空”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调研的情况表明,2009年以来,无论是原材料成本还是人工成本都出现了明显的上涨,2009年~2010年,
原材料成本最低涨幅达到15%左右,其中餐饮业的原材料成本涨幅为100%,电子行业成本上涨35%左右。
  由于下游产业的竞争性比较充分,转嫁成本的能力相对较弱。
  2011年第一季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比历史同期水平下降约2个百分点。
  这是下游产业面临市场动力不足的征兆,由于物价上涨而造成的需求萎缩,将在未来几个季度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而使下游产业全年利润空间受到压缩。这些产业主要以需求刚性较弱的可选消费品为主,例如汽车业、家电业,以及牛奶等食品加工业。
  “以汽车业为例,2010年全年销量增幅达到30%多,但业界目前预测2011年的全年销量增幅约为10%。”李迅雷说,“销量增幅的大幅收缩,这主要是成品油价格上涨带来养车成本明显提高,从而抑制了消费者在今年的购车欲望。”
  行政调控面临尴尬
  尊重市场选择与维护价格和社会的稳定,是国家发改委目前必须修炼的平衡术。
  2011年第一季度高企的CPI数据再度刺激众人的神经。针对终端消费品价格涨势明显的现状,国家发改委在进入4月份以来,先后约谈日化、方便面、白酒等行业厂商与协会,希望以此法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稳定物价的作用。与此同时,全国工商联24家直属商会于4月中旬发布物价维稳倡议书,提倡非公企业不要人为抬价与共谋涨价。
  对此,中国价格协会会长、原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王永治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目前的“约谈”远非行政干预措施,仅会起到“劝说”作用。在2007年到2008年通胀周期中,商务部、农业部曾针对猪肉价格暴涨,通过农户补贴、加强猪肉储备,以及管理供应链系统等措施,对价格调整施以行政手段。
  王永治认为,如果未来一段时间,价格水平没能达到政策预期,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不排除采取一定的行政干预措施。“但现在来看,涨价形势远未达到如此严重的程度,尚未到需要行政干预出马的阶段。”王永治说。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多方采访发现,无论对于行政“劝说”,还是行政干预,市场对其效果的质疑声不小。李迅雷对记者表示,“约谈”与真正的行政干预均属短期措施。
  由于行政干预具有强制性措施,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由于定位在“治标不治本”的终端环节调控,因此降价难以持久。
  “同时,长时间的行政干预或者调控,不仅伤害了相关行业的利润空间,还会对市场资源配置带来干扰信息,制造一种市场平稳的假象。”李迅雷说,而一旦放松管控,则容易形成更大反弹。
  市场价格的反应表明行政调控正在面临尴尬。发改委“约谈”多家企业、行业协会数日过后,部分消费品厂商开始变相涨价。以本轮通货膨胀中价格涨幅最为明显的食品为例,部分牛奶、瓶装饮料品牌通过缩减净含量而维持原价的方式,舒缓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
  有形之手能做什么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多方采访发现,流动性泛滥导致的物价快速上涨,往往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的短期调控,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减少行政干预,加强货币紧缩,这是“有形之手”面对通货膨胀压力时最为有效的迎战策略。
  这一经验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已被历史多次验证。一位专注于价格领域、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对记者表示,面对通胀压力时,央行往往成为政府“有形之手”的集中体现,目前将这只手的调控功能发挥到最大。由于继承了历史上德国央行的传统,欧洲央行几乎将严控通胀视为其实施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
  “正因为如此,欧洲央行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很低,CPI一旦超过2%,就很可能启动加息。”这位研究员说。
  而一旦政府的“有形之手”试图超越货币政策,采取一些看上去更加美好的调控手段来减轻通胀带来的痛苦时,往往会遭到“无形之手”的更大反弹。以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所经历的滞胀时期为例,由于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尼克松政府期间,美国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为减轻政府压力,缓解通胀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实际收入降低,尼克松政府采取了扩张的财政政策,实施‘收入指数化’策略。”上述研究员谈到。所谓收入指数化,是将居民收入同物价挂钩,物价上涨5%,居民收入将相应上涨5%,从而抵扣掉通货膨胀推高的生活成本。
  这一颇为“积极”的举措,虽然短期内缓解了阵痛,并为当届政府赢来支持,但是却给美国经济带来收入与价格螺旋式上涨的后果,严重的通货膨胀并没能因此解决。
  “此后上台的里根政府将调控经济的手段回归到严厉的货币政策上,持续多年实施超过10%的高利率,并于四年半后最终使物价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如果说流动性泛滥带来的物价上涨尚可用货币政策这一利器应对,基本要素价格上升带来的物价上涨,政府则鲜有合适的短期调控措施。
  “长期看,这是中国经济在低要素价格的基础上,经历了过去几十年高速发展必然迎来的历史阶段;而从短期看,有形之手的调控只能缓和涨价冲击,但一时的价格抑制还会在日后得以释放。”上述社科院研究员对本刊记者说。
  在与市场的短期角逐中,“有形之手”往往很难逆转市场规律;其用武之地,往往是在中长期通过各种制度建设,缓解市场失灵带来的无序波动。
  “加强市场信息透明度的建设,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资源配置失误,是中国政府着眼于中长期应做的重要功课。”李迅雷对此表示。例如农产品的生产往往凸显“市场失灵”的尴尬,蔬菜、水果、粮食会随着上一年价格的小幅上升,而在第二年出现产量激增的现象。如果加强农产品种植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收集与发布,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从而避免出现2011年多地蔬菜价格大幅下跌的局面。
  上述社科院研究员则认为,减少商品交易成本,尤其是缩减行政成本、减轻税收负担,应成为政府“有形之手”调降物价的主要发力方向。
  同时,物价上涨所引起的新的利益格局的改变,也是政府“有形之手”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王永治对记者指出,价格调整会引起利益结构的调整,但价格不是解决利益矛盾的工具,要靠工资、税收等收入分配的工具来解决。
  李迅雷认为,物价上涨给低收入和高收入群体带来的影响截然不同。富人可以通过投资规避风险,甚至可以获得资本增值的收益。而穷人则不仅缺乏投资能力,还对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非常敏感,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
  “因此不仅要对低收入群体进行补助补贴,还要考虑到例如月收入2000元的中低收入群体,如何应对涨价。”王永治说,“价格引起的利益结构的调整,要同收入格局的调整紧密相连。”
  “居物价思失业”
  价上涨,要控制,但不要恐惧,不要以牺牲就业和经济增长为代价。老百姓对物价和对失业的担忧,相比起来,对失业的担忧更多
  3月份同比上涨5.4%,创下了32个月以来新高,PPI同比上涨7.3%。一季度CPI和PPI两项指标都处于较高水平。在目前CPI、PPI数据与今年目标值相距较大的情况下,严峻的通胀压力引发人们的担忧。
  此轮物价全面、快速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对经济发展将带来哪些影响?中国政府又该采取哪些措施?中国经济的通胀承受力到底有多大?围绕上述问题,《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
  此轮物价上涨具有必然性
  《财经国家周刊》:你如何看待当前的物价上涨?
  陈东琪:一般来讲,在经济复苏回升时期,价格是上涨的,特别是对经济快速发展、加速转型的新兴经济体来说,物价上涨速度快的特点比较明显。
  从2010年开始,中国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为出口导向减弱,扩大内需程度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消费需求增多。同时全球经济对中国未来发展预期提高,国际资本流入增加。加上劳动力工资增加,企业成本提高,也促使价格上涨。
  所以,物价上涨在今明两年有明显的必然性。
  经济上升期,总体来说,物价是上升的。不能要求经济回升、收入增长、就业增加,却没有物价的上涨。
  由于经济上升期有需求和供给的增加,同时需求的增加会略微领先于供给的增加。而且在经济的衰退期和复苏的初期,货币投放是较多的,也会以滞后的方式带来物价上涨。所以经济上升期的物价上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财经国家周刊》:经济增长和物价的这种相关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陈东琪:这一轮经济增长从2009年上半年触底回升,年度复苏从2010年开始。物价在2009年的10月份以前是负增长,11月份开始转入正增长。CPI从2010年5月份开始加快上升,今年3月份增长达到5.4%。
  一般来说,当GDP见顶回落,两到三个季度后会出现CPI的回落。GDP见顶与物价上涨有一个时间差。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GDP增长见底在2009年一季度,CPI见底在2009年三季度。最近一次GDP见顶在2010年一季度,之后高位降温,最近三个季度在9.5%左右。从历史趋势看,近期物价上涨高位回落可能在今年二、三季度。当然是否如期出现这个情景,还要看宏观调控政策对各种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情况。
  来得快、幅度大、频率高
  《财经国家周刊》:此轮物价上涨与以往相比有什么特点?
  陈东琪:这次的价格上涨从月度季度的表现看,比上一轮经济上升期的价格上涨来的要快、幅度大、频度高。
  上一轮的物价在“非典”以前是很低的,当时还为通货紧缩担忧。“非典”是一个分界线,2003年三季度,经济开始好转,物价开始上升,特别是年,物价才加速上涨。一直到2008年2月的CPI增幅达到8.7%。2007年二季度GDP达到最高,而物价在2008年2月达到最高,也就是GDP见顶和物价见顶一般有2到3个季度的时差。
  经济上升期的物价上涨一般是从农产品开始,然后进入到工业品,再进入到服务品价格。这次价格上涨的传导时间很短。由局部到全面,由农产品到非农产品,由商品到服务价格这个节奏很快。虽然涨价有先后顺序,但是相隔时间很短。
  《财经国家周刊》:此轮价格上涨来的快、幅度大、频度高的表现是什么?
  陈东琪:从消费品来说,国内涨的多。从综合物价来说,CPI后阶段涨的更快。石油价格在2009年第一季度是32美元一桶,但今年英国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已经122美元了,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已经113美元每桶了。
  2002年到2008年上半年,前半段石油基本上没涨,一直到2005年,油价才加速,然后到2007年下半年油价一下子涨上来了。这里面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如货币方面是美元印刷发行太多,美元纸币在全球泛滥;需求方面是中国和印度的汽车普及,石油消费量增加;供给方面是日本地震、利比亚战乱等造成短期石油产量增长减速;等等。
  本轮经济上升期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比国内厉害。但由于我们进口多,所以这次的传导比上一次更快。原材料涨价了,购买消费品和企业的投入品价格受输入性的影响,涨得很快。
  《财经国家周刊》:你认为这次物价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陈东琪:不仅是大宗商品本身的需求增加带来的价格上涨,更重要的是,大宗商品是美元计价的,美元本身是超历史投放的。
  美元投放量大,会带来美元贬值性通货膨胀的全球泛滥。消化这个因素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尤其是对农产品和资源依赖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大量买进以美元计价的商品,因此输入性通胀和物价上涨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从企业的角度讲,国内资源品的税费增加。尽管对短期的影响边际量不大,但是它会持续影响。企业的总成本增加,这种成本要素涨价带来的物价上涨,不是限价措施能解决的。
  这次物价上涨既有市场的原因,也有政府的原因,是多因素造成物价总水平上涨。市场原因有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农产品周期、外部输入等,政府原因如提高粮食收购价,提高电价、油价和其他公共品价格等,因此单一政策很难奏效,政府调控也要选择时机,控制幅度。在目前价格上涨的市场力量很强的情况下,政府提价的措施应当推迟出台,等一等,让一让,不要和市场挤,不要火上浇油。
  长期来看中国没有高通胀
  《财经国家周刊》:长期来看,中国CPI上涨有什么趋势?
  陈东琪:估计这次CPI上涨会比上一轮经济上升期即年的上升期幅度要高。
  上世纪80年代的CPI平均上涨7.7%,90年代是7.8%,但是这些都是短缺经济时代的数字,最高的时候达到两位数――24%,当时是把计划定价变成市场定价,所有的商品供给短缺,所以导致了平均价格水平7%、8%甚至百分之二十几。
  2000年到2009年这十年物价总水平上涨平均不足2%。从短缺时期进入到结构性需求不足――当然不完全是有效需求不足,使价格上涨的长期压力变小,才出现CPI上涨长期均衡水平不到2%。
  《财经国家周刊》:对今年经济形势以及价格走势的判断是什么?
  陈东琪:历史经验显示,只要GDP增长速度在10%以下,CPI就可以稳定在5%以下。今年GDP增长可能在9.5%左右,CPI上涨率不会高于5%,尽管可能若干月份超过5%。分月份季度看,二季度物价上涨压力较大,上、下半年表现为“前5后4”,全年在4.5%或略高一点。大家主观上希望物价总水平低一些,但客观因素力量很强。
  长期看,未来10年,特别是“十二五”时期,CPI涨幅预计比上一个十年高,平均在3%到5%之间,不是高通胀,而是一个中性通货膨胀,总体上可控,也基本可接受。
  《财经国家周刊》:你认为下半年CPI会出现收敛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陈东琪:大宗商品比我们预期涨得快。短期因素促使5、6月份不会很快下来。长期来说,现在还不确定夏粮是不是丰收。如果减产了,投机者、消费者也会增加购买,增加囤积,推高价格。
  5月份价格下来很难,但下半年会收敛。美国6月份完成QE2的定量宽松任务后可能会启动加息周期,4月7日欧洲央行已经加息了,一般来说,欧洲加息后美国也会逐步加息。如果定量宽松政策到期后,美联储下半年加息,CRB指数(美国商品调查局依据世界市场上22种的敏感商品价格编制的一种期货价格指数)可能出现高位震荡,对我国资源价格的传导效应短期减弱,使我国物价总水平短期收敛。
  长期来看,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全球化等,加大了资源品使用的有效性,信息化调节了国际供求关系、进出口,加上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对长期物价上涨形成一定的约束,降低长期高通胀预期。同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长期趋向减速,这也会抑制长期高通胀倾向。对中国来说,通胀是一个短期危险。但只要政策取向合理,措施操作得当,可以防范短期高通胀风险。
  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发挥更大作用
  《财经国家周刊》:针对当前通胀形势,国家应把握怎样的宏观调控思路?
  陈东琪:稳增长、调政策、保基本、稳市场。总体上增加供给,合理调控需求,把握好度。
  要保证农产品的供给,增加储备,适当增加进口,通过财税政策支持,降低进口成本,适当增加稀缺紧张产品的进口。即使是房地产,也要既控制投机和投资需求,又要增加有效供给,特别是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
  《财经国家周刊》:国家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调控工具的使用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陈东琪:关键是管好货币。利用好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政策。
  数量调控要有度,央行报告透露存准率的上限是23%,我认为不能超过22%,商业银行还需要一定的流动性。下一步,存款准备金率使用空间已经很小,下一步最好控制在21%左右,无限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仅会大幅度提高央行调控成本,也会不合理地限制商业银行正常流动性,抑制经济持续增长,更会造成资金数量配置双轨化和利率的双轨化,严重降低资金使用效率。
  宏观调控要有长短结合的视野,要把“控短期物价”和“稳中期增长”结合起来,不要因为控物价而放弃经济增长和就业。在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效益的情况下,用数量办法限制信贷数量的结果是造成体系内和体系外的数量失衡,造成利率双轨化。直接损害的是中小企业,他们不得不从利率很高的灰色市场获取资金,代价很大。
  下一步应该减少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的使用,适当加大利率工具的使用,用提高利率的办法控制货币需求最有效,也最公平。也可以给老百姓一个负利率减少的预期,他们会理性地多一点储蓄。
  另外一个工具是汇率,我不主张人民币快速升值。全年不要升太高,3%左右最好,最高不要超过年率5个百分点。汇率升值太高,以后会出现贬值。大升以后大贬,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会受到影响,人民币稳定的预期就会受到挫伤。
  人民币升值应坚持“三性”:主权性、渐进性、可控性。尤其是渐进性不要放弃。汇率到了5以后,企业压力会很大,市场风险也很大。
  目前人民币兑美元为6.5左右,即使以5为目标,我们要将这1.5个百分点用几年时间来消化,让企业转型升级有一个适应过程。
  最近又有人主张汇率升值要一步到位。我仍然主张渐进,主张稳中求进。汇率升值一次到位风险很大,一是你并不知道目标在哪里,二是大升后必然大贬,三是大升必然造成企业大面积亏损,四是大升必然推动短期高通胀。渐进性比大起大落的成本要低,也有利于人民币稳定声誉提高,人民币要想成为世界货币,先决条件是贬值和升值不能大起大落,长期币制要基本稳定。
  再一个是金融创新,加快利率市场和直接融资,加快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加快新三板开通、国际板的建立等。还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华尔街危机不是中国的错,中国金融不是创新和发展过度,而是创新发展不足。
  《财经国家周刊》: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价格调控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陈东琪:下一步财政政策“积极”的着力点,一是增加财政补贴,主要是对创新企业、养老金、低收入人群特别是贫困人口、高端技术出口、战略性资源的进口进行补贴。
  二是进行结构性减税,尽快较大幅度提高个税起征点,这是普惠。让富人多交一点税,中低收入者少交一点税。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扩大消费首先要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
  现在政府收税较多,40万亿元GDP中,政府收了10万亿左右。政府有能力减税,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支持居民扩大消费,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财经国家周刊》:你对中国以及国际经济形势今年的判断是什么?
  陈东琪:总的来说,今年经济增长和物价都不会出现大问题。预计GDP增涨9.5%左右,CPI上涨4.5%左右。
  国际环境去年是双速复苏,今年转入均衡增长。发达国家增速可能会略有增加。特别是美国可能会好一些。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今年会减速。
  今年中国经济不会有特别大的问题,但还是要防范。就算今年CPI月度涨幅可能出现6%,但政策会慢慢见效,不会出现问题。物价上涨,要控制,但不要恐惧,不要以牺牲就业和经济增长为代价。相比起来,对失业的担忧更多。对社会稳定来说,物价稳定很重要,但控制失业更重要。现在我们要居安思危,居物价思失业。思经济下滑带来失业的危险。物价和就业,两个都要稳。
  当这些玉米层层转售,最后转换为淀粉、味精、鸡精、葡萄糖、食用油、燃料乙醇,等等,进入千家万户的时候,已然是身价百倍,并成为推高CPI的角色之一
  “再等等。”武少斌一边说话一边摊耙开堆在院子中央的玉米。气温站稳20摄氏度后,这些从去年秋天就储存下来的几千斤玉米棒子,也该晒晒了。
  来到武少斌所在的内蒙古通辽市育新镇收购玉米的粮贩子,却有些等不及了。3月中旬,今年第一轮收粮大战在内蒙古、吉林、河南等粮食主产区全面启幕。包括东莞益海嘉里粮油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下称东莞益海嘉里)在内的上百家玉米需求大户,已经蜂拥来到通辽这个辽河平原粮食主产地。
  每年秋收后一个月,是玉米的第一次收购高峰期。去年,通辽市场上经一次全面晾晒的玉米,“杀水”(干燥)10%后,收购价是1.35元/斤;经专业烘干杀水15%后,收购价是1.52元/斤。现在,武少斌春暖后再晒一遍的话,杀水基本上达到了20%,收购价是1.8元/斤左右。
  武少斌的院子,只是这些玉米将要经历的漫长历程的起点。当这些玉米转换为淀粉、味精、鸡精、葡萄糖、食用油、燃料乙醇,等等,进入千家万户的时候,已然是身价百倍,并成为推高CPI的角色之一。
  惜售背后
  武少斌自称“少见的70后农民”――其他70后多外出打工了。他和妻子种植了32亩农地,每年小麦和玉米各一季。在通辽,粮食播种面积2010年有1525万亩,玉米播种面积则达到了1414万亩。
  作为靠地吃饭的农民,武少斌掰着指头数着各项种粮成本的上涨:种子、化肥、农药、薄膜;浇水、耕地、秋收夏收、杀水;储存、运输……
  但在他的账本上,粮食售价也水涨船高。2007年秋季,杀水10%的玉米收购价为0.77元/斤,现在已经上涨了75%。小麦、稻米、高粱的收购价上涨幅度也都达到了50%。收支相抵,2010年全年,武少斌种粮纯盈利1.34万元。在通辽119万农业人口中,这样的种粮收入属于中等。
  目前,针对农民种粮的补贴有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直接补贴等三种以上。通辽当地的补助标准是每亩25元-75元不等。
  “这些补贴在相当程度上稳定了当前的粮食价格,推高了农民经营土地的热情。”通辽市粮食局副局长王成贵4月21日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
  2009年以来,这些补贴的变化开始变得灵活。武少斌发现,补贴在播种前、成熟前、第一波收购完成后这三个时间点变化最大,“往往都会比此前公布的补贴调高一些。”
  这些补贴政策的调整,直接引发了通辽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王成贵注意到,小麦、稻谷等受到政策鼓励的高产作物,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小米、小豆等本地传统粮食作物则越来越少受到种粮户关注,以致本地市场的这类粮食作物,外地引进的越来越多。
  这种现象也是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盖志毅教授的追踪课题。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秋季,内蒙古粮食主产区的通辽和赤峰,出现了农户惜售粮食、市场无粮可收的局面。他调研后发现,一方面是种粮成本高企,逼涨粮价,另一方面,“仅就惜售现象,影响手握粮食的农民心态的,主要是政府宏观调控粮食市场的调子,和各项补贴政策的不断出台。”
  武少斌现在有些后悔,“去年秋天应该就卖掉这些存货的,杀水的损耗看来大于那两毛钱的价格上涨。”
  “总要贵那么几分钱。”东莞益海嘉里的玉米收购负责人梁伟发说,来到通辽的粮食收购公司,已经能够接受这样的市场规则。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抢到更多的粮食资源。
  谁更凶猛?
  从3月中旬开始就与梁伟发一起在通辽各大宾馆蹲点“抢粮”的,可分为国有粮食企业、外资粮食企业和区域民营企业。这些收粮大户分别与大大小小的本地粮食收购代理人联络,触角借此深入到了每一个庄户人的院子里。
  维护与这些代理人的关系,是梁伟发的主要工作内容。“这其中必然有让利。我的权限有5分钱每斤。”这位地区公司的收购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
  但实力最强的是中粮、中储粮、吉林粮食集团这样的国字号巨头。他们的实力不但源于充沛的可调用资金,还在于其收购、储存、运输的一体化收粮能力。这些都在直接影响着可以斩获的粮源和粮价。
  在收粮环节,农户更倾向于将粮食卖给国企,因为它们不要“除皮”,即不要求农户去除玉米中的杂质,尽管价格常常被压低几分钱。
  其次,计划经济体系时形成的“粮站”仓储体系,被三大国有巨头充分利用,连区域民营企业也能通过本地资源利用这一体系中转。
  益海嘉里方面认为,收购粮食整个环节上的运输能力对粮价的影响最大。“粮食转运路径越长,对运输的联动续航能力要求越高。”梁伟发说,因为运输体系尚不完善,到长春火车站装运完成的玉米价格,东莞益海嘉里要比广东本土国有的龙威粮油集团高出0.1元/斤左右,而到达东莞西站后,这个价格差异变成东莞益海嘉里高出龙威粮油集团0.24元/斤。
  这几个环节下来,通辽产玉米的到达东莞粮油生产企业的入库价,一般都已经站上了2.2元/斤的高位。从入库到制成食用玉米油、到上架销售,益海嘉里的速度是4天以内。CPI高企以来,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反馈,让负责收粮的梁伟发倍感压力。
  食用玉米油仅是通辽产玉米几大流向之一。2007年以来,通辽产的玉米在燃料乙醇市场迅速走高,四大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纷纷来此跑马圈地。据王成贵介绍,通辽玉米主要流向吉林燃料乙醇公司、黑龙江肇东华润酒精公司,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公司亦是需求大户。
  因为生产乙醇对玉米的交粮标准要求更低――连皮带籽,武少斌更愿意将粮食卖给他们。王成贵透露,甚至中粮、中储粮都将一部分收购来的玉米卖给了这些燃料乙醇生产企业。3月底梁伟发今年第一次到长春火车站发运玉米时,丰原生化装载了一批收来的玉米,价格1.62元/斤。
  进出口搅局
  经陆路、水路运来广东的玉米,每年最终有近350万吨进入各大粮油生产企业。广州市番禺区粮食局井德泉告诉本刊记者,在需求的推动下,2009年底以来,广东市场上的到岸玉米价格与国际粮食贸易市场已经同步,呈现出震荡上涨的曲线。
  在东莞益海嘉里的预处理厂,每粒玉米被破成四瓣或八瓣,胚芽取出来做油脂,玉米皮、蛋白提取做饲料。
  中粮深圳公司则还要提取部分无水乙醇。一些本土民营企业从该公司购买无水乙醇后加工成食用酒精或工业酒精出售,进而生产出其他副产品,种类不可计数。这时,玉米已经面目模糊而身价倍增。
  这些以玉米为原料的制成品中,有一样在2010年底成为广东各大海关的盯防对象――玉米粉。
  2010年秋,多个主要粮食生产国发生大规模秋旱,玉米亦大幅减产,用途广泛的玉米粉的市场供应趋紧。此时,久不见风声的玉米粉出口走私在广东沿海再度兴盛起来。
  据本刊记者在广州市南沙港区域接触到的走私中间商介绍,去年年底开始,国内玉米粉一般2.8元/千克,国际市场则一般是8~10元/千克,价差最高达到了2.5倍,“一个货柜的玉米粉就能获利约5万元人民币。”
  根据黄埔海关一位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给本刊记者的一份内部汇报材料,经过报关公司为核心的走私利益链条,这些中国产玉米粉,经东南亚的自由贸易港,被打上了巴西、印度等牌子进入欧美市场。
  黄埔海关相关人士告诉本刊记者,粮食走私一直呈阶段性高发的特征,主要是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每个阶段一般会持续三个月到半年。“自2008年启动粮食制粉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制度以来,玉米粉、小麦粉、大米粉这三大粮食领域的走私大案一直不断,已经对国内粮食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
  前述走私中间商就告诉本刊记者,去年年底至今,珠三角粮食市场上的玉米粉被走私套利者抢购、囤积,导致批零市场的玉米粉价格一直维持在高位,大量使用玉米粉的面包、包子、馒头、速冻食品等就不断提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