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存款利率表 有上升的趋势还是下降的趋势?为什么?

盘点:2012年台湾金融形势与金融政策
时间: 09:01   来源:中国台湾网
  2012年台湾金融形势与金融政策
  2012年初以来,在欧债危机、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影响下,台湾经济持续下行,代表经济低迷的蓝色景气对策信号出现“十连蓝”,超过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增速上半年仅为0.11%,第2季更出现了负增长,在“亚洲四小龙”中表现最差。台湾“主计处”连续9次下调全年GDP增长率预估值,目标由年初的“保4%”下调到1.05%左右。在整体经济形势低迷的背景下,台湾金融保持低位运行,货币供应量和存贷款的增长速度总体放慢,金融市场交易不活跃,股指出现较大跌幅后低位盘整。台湾当局提出推动“两岸特色金融业务”,大力加强两岸金融合作。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于年内初步建立,标志着两岸金融合作取得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进展,两岸货币合作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也将为促进两岸投资贸易便利化、推动两岸经济关系深入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一、金融运行基本情况
  (一) 货币信贷
  1.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总体趋降。受经济形势影响,月台湾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较2011年有较大幅度回落,M1的增长率降幅更为明显。其中M1A增长率延续了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回落趋势,2012年2月增长率仅为1.16%,之后有所回升,但4月起又从4.89%一直下降至9月的2.54%,1-9月平均年增率为3.45%,不足2011年平均增长率(8.08%)一半水平。M1B前3季年增率为3.26%,仅为2011年平均年增率的一半。M2的年增率也呈现逐步下滑趋势,由1月的5.22%逐步下滑至9月的3.96%,1-9月平均年增率仅为4.44%。显示台湾货币数量增速已降至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主要原因是在欧债危机与证券交易所得税等多种不确定因素背景下,岛内投资趋缓以及资本市场交易清淡,造成增长速度下降。
  表1 货币供给量各月统计
  月 M2年增率为4.44%,M1A年增率为3.45%,M1B年增率为3.26%。
  数据来源:台湾“中央银行”金融统计月报;台湾“经济部”“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
  图1 台湾月日平均货币供应年增长率变动趋势
  2.金融机构存款增速先升后降,定期存款增速幅度下降明显。台湾金融机构存款年增率由2011年12月的4.18%小幅度上升至2012年3月的4.70%,其后逐步下降至9月的3.18%最低值。不同类别的存款皆出现正增长,但增长幅度差异较为明显。其中活期存款增速较为稳定,一直维持在3%左右,占存款总额的比重由1月的32.89%小幅上升至9月的33.18%;定期存款年增率则出现明显下滑趋势,年增率由1月的6.5%逐步下降至9月的3.53%,占存款总额的比重则先升后降最后略有回升,由1月的39.25%小幅增加到9月的39.35%。
  表2 台湾金融机构存款情况
  单位:新台币亿元 %
  说明:表中“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主要是指企业及个人存款
  数据来源:台湾“中央银行”,金融统计月报
  图2 台湾金融机构活定期存款情况
  3.金融机构贷款与投资增速下降,证券投资年增率大幅上扬。月台湾金融机构贷款与投资余额依旧保持正增长态势,贷款与投资余额由1月的243944新台币亿元增加到9月的250140亿元,但年增率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经济形势不佳所致。其中贷款量相对平稳,年增率由1月的4.53%逐步下降至9月的2.38%;而证券投资每月平均年增率却呈现大幅上扬趋势,由1月的9.86%逐步上升至9月的19.00%。存贷款年增率差距在7月间达到最大,其它时间都维持在2%以内。
  表3 台湾金融机构贷款与投资情况
  单位:新台币亿元 %
  数据来源:台湾“中央银行”金融统计月报
  图3 主要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与投资年增率变动趋势
  4.银行业利率保持稳定。再贴现率、担保贷款融通利率一直维持在2011年的平均水平上,分别为1.875%和2.25%。以台湾银行、合作金库银行、第一商业银行、华南商业银行和彰化银行五大行库为例,一个月期存款牌告利率和一年期存款牌告利率也分别保持了稳定水平,分别为0.88%和1.36%,基准贷款利率则有所上调,2012年1月略有上调,7月再上调至2.927%,9月回调至2.915%。
  表4 台湾“央行”和银行业利率水平表
  单位: %
  数据来源:台湾“中央银行”金融统计月报
  图4 台湾“央行”和银行业利率水平变动趋势
编辑:高斯斯
京公网安备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欢迎您, !|
||||||||||||||||||||||||||
&&&&>> &正文
利率上行趋势是否确立?
来源:证券导刊
作者:佚名&&&
字体:&&&&中金在线微博微信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本轮全球经济复苏的特点在于周期趋势向上,但向上的幅度和弹性偏弱。未来全球资金供需曲线的变化可能并不像70~80年代石油危机和高通胀时的供给冲击一样显著,而是处于长期缓慢的变化过程中。长期来看,全球实际利率趋势上行的概率较大,但考虑到新兴市场的过剩储蓄不会很快消失以及发达国家需求仍然偏弱,我们认为短期实际利率上行的空间有限,甚至仍将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这就意味着债市收益率的上行空间有限。
  全球储蓄—投资结构决定了全球范围内的资金供需关系
  实际利率是各类资产价格定价的基准,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产价格波动的中枢。一方面,实际利率是各类资产价格定价的基准,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产价格波动的中枢。因此,我们对实际利率的预期会直接影响到对各类资产价格趋势的判断,尤其是大类资产配置;另一方面,实际利率在理论定价模型中常被当作一个常量,但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变量,并且影响它的因素不仅局限在一国宏观经济基本面,更多是由全球宏观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我们对实际利率变化趋势的把握难度较大。Barro和Martin(1990)指出资金的跨国流动决定了实际利率预期更多是由全球宏观因素决定的,而非仅受各国自身因素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资金国别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使得实际利率越来越受到全球宏观因素的影响。对于小的封闭经济体,实际利率可以看作是个外生变量,其自身经济基本面因素很难改变全球实际利率的长期趋势。这一点也解释了国际债券市场上各国长端收益率变化在长周期内的强联动性。本文主要讨论1980年代至今影响全球实际利率变化的宏观因素,目的在于探寻导致2014年初以来全球主要国家长端收益率普遍下行的原因及未来走势的方向。
  全球储蓄~投资结构决定了全球范围内的资金供需关系。实际利率水平是由资金的供需结构决定(图1),资金的跨国流动意味着全球实际均衡利率水平是由全球范围内的资金供需来决定的。理论上,全社会的储蓄率(包括私人储蓄与政府储蓄)可看作资金的供给端,而投资率则是资金的需求端,储蓄与投资需求通过实际利率的调节实现均衡。
  各国储蓄和投资的变化不尽相同,单一国家的储蓄和投资需求在某一时期并不一定能达到均衡,但是资金的跨国流动意味着全球范围内资金的供需理论上应该达到均衡(我们可以将全球整体看作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各国储蓄和投资相互加总抵消后形成了全球净储蓄和净投资率。比如,2000年后全球净储蓄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等)储蓄的下降和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和石油出口国等)储蓄的大幅攀升;尽管这一时期新兴国家的投资有所上升,但发达国家(日、欧、美等)投资需求的下降占据全球总投资需求的主导地位。资金由净储蓄的国家流向净投资的国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一国家的资金供需结构。资金需求增加(如净投资需求增加)将推升全球实际利率水平;而资金供给增加(如净储蓄率增加)将压力实际利率水平。学术研究表明,在家庭、企业和政府的投资需求中,企业的投资需求更加主导,其由投资回报率和资本品的相对价格来决定;而储蓄由家庭、企业和政府部门共同决定,受到人口结构、收入预期变化、政府财政状况、金融市场发展(自由化和深化)及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净储蓄率和净投资率的变化决定了实际均衡利率的变化。
  1983年以来全球实际利率处于下行态势。1980年代以来全球主要国家名义长端利率一直处于下行趋势,扣除通胀因素的影响,全球实际利率自1983年的6%下降至1990年代的3.5%,年下降至2%,2012年则下降至接近零的水平,全球债市这一时期也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牛市行情(图2)。影响过去三十年实际利率趋势下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可以排除政府财政赤字(即政府储蓄)对1980年以来全球实际利率走势的显著影响。据OECD统计,1980年以来全球发达国家政府债务占GDP的比率一直处于上升态势,2014年全球发达国家政府债务占GDP的比率有望升至历史峰值的120%(图3)。过去三十年中政府债务扩张意味着政府储蓄一直处于下行态势,但政府债务的增加并没有提升政府借贷的成本,没有导致全球实际利率的上行,显然政府储蓄的变化并不能解释过去三十年来实际利率的下行。虽然实证研究证实了政府债务与实际利率的正相关性,但是在过去三十年这一正相关性并没有出现,相反却是强负相关性,原因在于其他变量在这一时期有显著不同,经济体中其他部门的储蓄变化抵消了政府储蓄下降对实际利率的影响,或者说,其他因素的变化更加主导了过去三十年实际利率的变化趋势。
  实际利率下行的两大驱动因素
  货币宽松、新兴市场过剩储蓄以及发达国家投资率下降主导了过去三十年实际利率的下行趋势。大量学术研究分析了过去三十年实际利率下行的主要驱动因素(表1):年,沃克尔紧缩(年)之后的货币宽松政策主导了实际利率下行;1990年代前期,货币宽松依然是主导因素;1990年代后期,财政状况的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压低了实际利率;2000年之后,实际利率下行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两点:
  1)新兴市场国家储蓄率的上升带来了“全球储蓄过剩”(年)。发达国家80~9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以及2000年后资产证券化的大力发展,导致这些国家的家庭和企业部门储蓄率不断下降(金融市场的发展降低了信贷约束,增强了储蓄资金的流动性,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进而降低了家庭部门的储蓄率,即金融自由化和深化与储蓄率负相关)。相反,年期间,新兴市场国家(主要指亚洲国家及石油出口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家庭收入增长较快,再加上这些国家普遍存在人口结构年轻、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这些国家储蓄率大幅攀升。这一时期新兴市场的储蓄率普遍高于投资率,即新兴市场表现为全球资金的净储蓄国。整体来看,新兴市场国家的过剩储蓄抵消了发达国家(包括私营和政府部门)的储蓄下滑(图4~5).
  据IMF测算,年全球储蓄率(储蓄占比GDP)增长了1.7个百分点,其中,1.5个点来自新兴市场储蓄的增加;0.8个点来自新兴市场在全球GDP占比的提高;而发达国家储蓄率则下降0.6个点。伯南克提及的年“全球储蓄过剩”因素就是指,这一时期新兴市场的过剩储蓄(尤其是中国和石油出口国大量的经常账户盈余)流入美国,推升美债需求,压低长端利率水平,即资金的供给曲线右移,降低全球实际利率水平。
  2)发达国家投资需求下降拉低了全球总投资需求(年).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快速萎缩。尽管这一时期新兴国家的投资有所上升,但发达国家(日、欧、美等)投资需求的下降占据全球总投资需求的主导地位,全球资金总需求下降,即资金的需求曲线左移,降低全球实际利率水平。事实上,2000年以来美国企业利润率不断创出历史新高(2012年底达到10%以上),但是投资占GDP比例却下降至七十年来的低位(图6).2012年底~2013年初随着美国房价企稳回升、欧元区走出欧债危机困扰,发达国家需求才开始走上缓慢复苏的道路。
  此外,导致长端利率下行的其他因素还包括资产配置行为在这一时期更加倾向于将投资组合由股票转移到债券配置。
  JohnCampbell(2013)认为2000年科技泡沫破裂后,股市波动率上升,加之因货币政策公信力提高导致通胀风险溢价下降,增加了债券等安全资产的配置需求,压低长端利率水平。
  未来全球实际利率长期趋势大概率将上行
  新兴市场储蓄率下降以及发达国家投资率回升意味着未来全球实际利率长期趋势大概率将上行。过去三十年全球实际利率下行的驱动因素未来是否会逆转是我们判断未来实际利率走势的关键。我们认为,伴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发达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结构性调整、新兴市场国家更多的金融自由化发展,未来全球实际利率大概率将处于长期上行趋势,原因如下:
  1)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下滑和金融市场发展将一定程度上降低之前的过剩储蓄。Desroches和Francis(2007)研究表明储蓄更多受一国人口结构、收入预期变化、金融市场发展及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新兴市场国家储蓄过剩的时期对应着其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2008年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经济内需疲弱,周期性因素导致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增速下滑,经常账户顺差下降,经济增速下滑带来收入预期下降。同时,这些国家长期依赖过度投资刺激催生了信贷泡沫,经济普遍面临向消费转型的结构性调整压力。此外,正如80~90年代发达市场经历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一样,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等)的金融市场化(自由化与深化)进程加快将一定程度上降低之前的过剩储蓄。再加上部分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已经出现,之前导致过剩储蓄的这些周期性以及结构性因素未来逆转的可能性较大,对全球实际利率水平构成上行压力。
  2)发达国家经济投资需求可能逐步回升。2012年底以来,随着欧元区走出债务危机困扰、美国房地产持续复苏以及日本安倍经济学发力,发达国家需求开始走上缓慢复苏的道路。包括制造业在内的投资需求的扩张是本轮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因素。从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套利的角度来看,根据托宾Q理论,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有助资产价格上涨,估值提升,进而实现产业资本再造效应,刺激投资增长。资产价格的高估值意味着低成本,有利于刺激企业发行更多股票进行融资。比如,2013年底美国企业的托宾Q比率升至1.1倍(图7),如果考虑20~50%的平均收购溢价,企业市值是重置成本的1.32~1.65倍。这意味着企业倾向于通过发行更多股票来重新购置资本进行生产投资。数据显示这一过程确实已经开始,股市被推向新高,股票发行额较2010年有所增加。无论从高利润率还是低重置成本来看,目前情形都有助刺激企业加大投资。此外,发达国家普遍面临就业市场疲弱以及经济结构性调整压力,未来更多通过财政刺激投资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3)货币政策最宽松的时期已经过去。首先,发达国家经济最差的时期已经过去,其再度货币宽松的必要性和边际效力在持续降低。其次,虽然欧洲和日本央行未来仍有再度宽松的可能性,但是欧洲央行一贯谨慎的作风以及日本央行面临宽松是否有效的质疑,这意味着欧日央行再度货币宽松的规模不会超过其在年时的水平,也不会超过美联储三次QE的规模。再次,美联储和英国央行已经或者即将启动货币正常化进程。因此,我们认为,边际上来看全球货币政策最宽松的时期已经过去(图8).
  全球实际利率虽然长期趋势上行概率较大,但是短期上行空间有限,甚至仍将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尽管上述因素趋势上将推升全球实际利率水平,但是实际利率的上行幅度和节奏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轮全球经济复苏的特点在于周期趋势向上,但向上的幅度和弹性偏弱。未来全球资金供需曲线的变化可能并不像70~80年代石油危机和高通胀时的供给冲击一样显著,而是处于长期缓慢的变化过程中。短期来看,无论是新兴市场国家过剩储蓄,还是发达国家的投资需求都不太可能发生显著的逆转。新兴国家经常账户仍保持巨额顺差,过剩储蓄的下降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尽管发达国家的储蓄率开始温和上升,但发达国家的投资需求短期(1~2年)仍将保持在危机前的水平以下,投资需求短期内大幅回升的幅度有限。此外,金融监管的加强意味着对安全资产的配置需求仍可能增加,这些因素限制了短期内实际利率大幅上行的空间。IMF在最新的经济展望中认为,未来全球实际利率将从目前的0.5%上升至2018年的0.5%~2%(中值1.25%)之间,全球利率在近2~3年的时间里仍将低于全球实际GDP的增速。我们没有明确的理由可以支持长期实际利率迅速上行至2008年之前2%的水平。
  我们对全球实际利率的判断意味着债市长期将步入熊市,但短期收益率上行在幅度上是有限的。综上所述,长期来看,全球实际利率趋势上行的概率较大,但考虑到新兴市场的过剩储蓄不会很快消失以及发达国家需求仍然偏弱,我们认为短期实际利率上行的空间有限,甚至仍将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这就意味着债市收益率的上行空间有限。
  我们认为,这一结论对于资产配置的意义在于:
  1)在通胀预期稳定的假设下,全球实际利率的上行趋势意味着名义利率长周期的上行趋势,即债券市场长期来看将逐渐步入熊市。
  2)如果按照IMF的测算,全球实际长端利率2018年仅上升至1.25%的水平,则均衡名义收益率(考虑2%的通胀率)将仅升至3.25%,这意味着短期内任何债券市场收益率上行将在幅度上是有限的。今年年初以来全球债市收益率的普遍下行实质上是对去年下半年以来收益率快速上行预期的修正,但是长期来看,全球实际利率趋势上行的概率较大,债券收益率将重回上行趋势。由2014年年初美国和中国PMI低于预期、美股企业盈利预期下修、美国房地产市场放缓,到欧元区通胀低迷和中国经济减速,市场逐渐认识到这一轮全球经济复苏的力度并没有想象中强劲,因而对实际利率快速上行的预期产生了修正。
  3)实际利率抬升意味着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增加,不利金价走势。历史数据显示,黄金价格与实际利率负相关:
  当实际利率上升时,持有货币和债券的收益增加,而黄金不能带来利息收入,实际利率抬升增加了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黄金吸引力下降;反之亦然。2013年初以来随着美国经济复苏日趋明朗,全球实际利率水平开始回升,未来黄金投资需求也将减弱,不利金价走势。
  4)短期内实际利率的水平将低于2008年之前常规货币政策下形成的2%的实际利率水平预期,这意味着2018年前央行货币政策收紧的力度将是有限的。低利率意味着央行利用利率政策调整经济的效力下降,增加了货币政策制定的难度。
责任编辑:JoJo
中金在线推出"微行情"服务啦!关注中金在线微信,您可以随时随地发送股票名称、简拼或代码,1秒便可查到最新行情;发送"黄金"、"白银"、"利率"查询贵金属报价和基准利率。快试试吧!
微信关注方法:1.扫描左侧二维码;2.搜索"中金在线"(cnfol-com)关注中金在线微信。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频道文章精选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微信扫描二维码,体验微行情服务,速查股票、利率、贵金属行情上升还是下降?令人迷惑的中国经济趋势
  最新公布的中国2011年年初的宏观数据让很多投资人迷惑。制造业PMI已经连续三个月下跌,而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却是连续三个月上升,食品价格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回落,多位领导前期铺垫中国的通胀已经有所缓解,但CPI最终还是高高的挂在4.9%,再加上多个数据的统计口径发生重大变化,连长期跟踪分析宏观数据的专业人士一时也摸不到头脑。
  CPI高居不下的原因略好理解一些,它与1月份CPI低于预期的原因是一致的,主要是物价统计区间与自然月错位造成的。1月下旬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上涨幅度达到了3.9个百分点,由于观察期的缘故,部分涨幅并未计入1月份的CPI,而2月份,尽管食品价格出现下降趋势,但由于价格水平的连续性,在2月上旬食品价格整体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这“一低一高”提高了CPI的环比涨幅。也就是说,1月份物价水平的变化即没有像1月CPI看上去那么低,2月份物价水平的变化也没有2月CPI看上去那么高,可以设想,如果以自然月的角度来看年初的物价水平是下降的趋势,而不是像CPI同比增幅数字表现出的持平趋势。
  工业增加值的上升较难理解。不仅是官方和汇丰公布的制造业PMI都显示制造业生产回落,统计局的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和经合组织(OECD)综合领先指数都预示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在2011年初回落,而1-2月份中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就是从12月14%上升至14.1%,上升从何而来?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深深的全球化了,特别是重工业与全球制造业景气程度密切相关,欧美制造业自2010年4季度起强劲复苏,可以推测的是,中国的重工业受到全球制造业复苏的影响更大。数据上也有这个迹象,1-2月重工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14.4%,且自10月份开始反弹,结束了2季度以来国内投资增速下降造成的工业增长减速,转而与全球制造业同步回暖,而轻工业该数字仅为13.3%,并且走势持平,并未显现出与外需同步回升的迹象。此外,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自2010年4季度起回升的力度好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变化,从中也可以看出,外需是拉动年初工业增加值上升的主要动力。我们知道工业增加值是量化指标,而制造业PMI是扩散指标,这表明从各子行业综合来看,制造业景气程度确实在下降,但由于重工业的强劲复苏,工业增加值却是上升的,这意味着1季度GDP增速下降幅度将十分有限。
  回顾2010年,从2季度到3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减速,这是在国内投资下降和外需增速回落的背景下出现的,而目前的经济环境显著不同,中国的内需在严厉的货币政策调控下出现减速,而外需仍在继续回暖,经济减速程度并不如2010年2季度严重,整体上看,经济仍在复苏的趋势中。因此,货币政策紧缩的进程尚未结束,但是,经济减速带来的政策观察期足以让市场出现一段时间的反弹。
  那么政策观察期的特点是什么呢?并不是说观察期内不可能加息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是政策将从偏重数量型调控转向偏向价格型调控,数量型调控以流动性调控为主,这种调控的特点是立竿见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控制总需求的增长,而以利率和汇率为主的价格型调控,是通过影响预期缓慢的对总需求产生抑制作用的,效力相对缓和,因此,数量型调控短期内转向价格型调控对经济增长短期内是利好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并非不可能,只要其效果不再是像1月份时使货币市场利率大幅提高,那么,我们仍然可以说数量型调控是温和的。
  按上文的逻辑,加息仍然可能继续,但流动性短期内应保持较宽松的状态,这既有助于股市估值的修复也有利于债市行情的好转,加息对于股市有实质性的长期负面效应,而对债市则仅是短期冲击,无法逆转债市近期的回暖趋势。因此,在政策观察期内,债市应好于股市,特别是在对欧债危机担忧情绪再起,周边地震频发的环境下,债券市场将迎来既有资金又有人气的绝佳环境。
  不过观察期毕竟是观察期,如果全球经济复苏的趋势没有逆转,那么,经过2-3个月的观察期后,再紧缩是必然的趋势,特别是,如果2季度紧缩政策放松,那么3季度可能迎来经济的强劲反弹,从投资增长的抬头就可以看出,若不是严厉的信贷政策限制了新项目上马的规模,未来的投资增速一定是上升的,这很可能使得3季度CPI回落的良好愿景落空。
  请享受市场提供的一次快餐吧,不过请快速吃好离场,不然,市场会向你索取更多。
阅读数(3260)
 评论数(0)
本博文相关点评
[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财经网观点]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石磊简介:平安证券固定收益事业部研究主管,路透社、上海证券报专栏作者,曾获得2010年、2009年“远见杯”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第一名。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财经网联系。未经财经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 京公网安备号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系统公告: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
&&>&&&&&&&详细信息
央行盛松成:未来市场利率可能趋势性上升
近期市场利率上升较快,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当前利率上升既有季节周期性因素影响,也有长期深层次原因,这种上升可能不只是局部、阶段性的上升,而可能是全面、趋势性的上升。
2013年市场利率变动情况
2013年银行间市场利率整体呈波动上行走势。年中创下历史新高,年末再度快速上升。截至12月20日,7天回购利率为8.21%,较年初上升418个基点;3个月Shibor为5.46%,较年初上升156个基点。
2013年国债收益率前后走势差异较大,上半年小幅波动,7月份后持续走高。截至12月20日,5年和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4.48%和4.6%,分别较6月末上升119个和109个基点,较年初上升121个和99个基点。其他各期限国债到期收益率也全面上升。
2013年理财产品收益率稳中有升,11月末理财产品收益率为4.81%,较年初上升30个基点。信托计划收益率上半年波动较大,下半年一度回落,年末又掉头向上。11月信托计划收益率为8.08%,较年初上升55个基点。
今年以来,民间借贷利率呈稳中有降趋势,利率市场化对民间借贷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初见成效。11月末,温州民间融资利率为17.1%,比上年末下降0.9个百分点,比10月末上升1.1个百分点。全国民间借贷利率基本稳定在17%左右。
近期利率上升原因及未来利率走势判断
短期来看,年末市场利率快速上升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年末银行拆借资金支持理财、信托等影子银行,做大存款规模;二是今年财政纪律明显加强,年底财政放款较为缓慢,银行体系流动性压力相应加大;三是商业银行备付金下降较多;四是年末冲规模、应对考核等也推动市场利率短期内冲高。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以下三方面长期因素推动未来利率水平趋势性上升。
一是投资和储蓄的相对变化影响利率水平。利率从根本上讲由资金供求状况决定。长期看,利率变动取决于储蓄和投资的相对变化。2008年至2012年,我国储蓄率从53.02%一路下滑至50.06%,预计未来将呈现长期下行趋势。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投资需求巨大。2008年至2012年,投资率从43.8%稳步上升至47.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4年我国GDP目标为7.5%,未来投资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投资率将基本稳定或小幅下降,但下降幅度会小于储蓄率降幅。资金供给难以支持固定资产投资资金需求,将促使市场利率上行。
二是利率市场化推升利率水平。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初期,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存贷款利率水平普遍上升;从我国情况看,存款利率上限放宽后,人民银行两次调降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利率仍小幅上升;从金融创新看,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金融产品利率较高,倒逼市场利率上升。另外,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也加大了银行的压力,银行必须以高利率与互联网金融产品竞争,这也会直接推高市场利率。
三是国际环境变化可能推动我国利率水平上升。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主要经济体央行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利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但今年三季度以来,美国经济明显复苏,欧元区经济也出现好转迹象;美联储宣布将从2014年1月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元利率可能逐步上升,间接推动我国利率水平上升。未来如果美国经济持续走强,外资可能回流美国,导致我国货币供给下降,也可能会推高整体利率水平。
政策建议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市场化定价的金融产品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存贷款的替代,间接削弱了利率管制的效果,对利率市场化形成倒逼。只有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才能引导社会整体利率向合理水平回归,缓解投融资体系的结构性矛盾,更好地支持经济发展。
进一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的同时,要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形成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机制。一方面要引导人民币汇率预期,降低无风险套利收益;另一方面要增加短期资金套利成本。
利率市场化改革还需要与投资体制改革相协调。投资需求直接影响利率。若投资对利率不敏感,有限的资金供给将面对无限的资金需求,利率将快速上升。一方面要减少政府干预,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另一方面要避免高风险行业挤占有限的金融资源,抬高整体利率水平。(来源:)
&版权所有:昆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新ICP备: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分辨率浏览本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2012年春节礼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