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政治中考题题 正在编制的...

校本研修:高中政治考试主观题失分的归因及对策研究
校本研修:高中政治考试主观题失分的归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时间:&2015年3月16日
高中政治考试主观题失分的归因及对策研究
西安市长安区第十二中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针对我校学生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中存在如下问题:
1、思路不清、逻辑性不强;
2、语言不规范,口语化现象严重,不能准确使用政治术语;
3、分析材料和整合知识的能力不强。
导致学生在各类考试尤其在高考中主观性试题失分严重,因此提出本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活动,激发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意识。
2、学生通过参加小组讨论、总结答题策略等活动,培养合作探究精神,提升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在运用初期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整合知识、规范语言等能力。
4、此项研究对学生其他学科学习也具有指导借鉴意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融汇贯通、知识迁移能力。
5、教师通过此项研究,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主观性试题的意思:一是提供参考答案(以突出要点为主),但允许考生做不同的回答;二是阅卷教师有不同看法和评分标准,在阅卷中允许有规定范围内的评分误差,呈现的形式:以材料或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通过考生文字描述作答的一种题型。本课题所涉及的主观性试题是指各种考试尤其是高考中常见的各种类型的主观题。
归因是指分析归纳各类考试尤其是高考中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
对策是指通过此项研究总结归纳出各种类型的主观性试题答题的一般策略及方法。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开题阶段(2015年1月—3月)选择课题,申请立项,搜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研究阶段(2015年3月-2015年6月底)
1、研究初期组织学生座谈,探讨考试中学生在主观性试题方面失分的主要原因。问卷调查:根据座谈结果及考试中学生在主观性试题解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调查问卷并完成调查;组织学生总结调查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失分原因及对策。
2、研究中期: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编写并印发主观性试题解题技巧策略资料
(2)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对主观题答题方法进行多次分类辅导
(3)通过随堂检测和期中考试,了解辅导效果
(4)再分析、再总结、再修改完善所编写的资料
(5)中期汇报。准备汇报材料(前段研究工作记录资料以及素材汇总。
3、研究后期:参与研究教师撰写论文,总结素材,汇编规整。
结题阶段(2015年9月—12月)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预计包含以下内容:教师及学生关于“主观性试题失分的归因及对策”的调查问卷、报告、政治主观性试题解题策略的资料汇编、音像资料,教育叙事及随笔等。
政治主观性试题解题策略座谈会
日下午,政治教研组四位老师组织高三的部分学生在校会议室召开了有关“考试中遇到的政治主观性试题解题困惑及对策”的座谈会。
座谈会期间,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提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如贾八涛同学谈到:背诵过了,但考试中不知用哪个知识点解答;刘雨田同学谈到:答案总写不完整,不会用政治术语写;韩金同学提出:总感觉材料太多,时间太紧,影响答题;王甜同学也提出:答题时是否要分点作答?等等。
针对同学们谈到的问题,老师们与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如王老师指出“背诵过了但不知用哪个知识点作答的问题,平时一定要学会看目录,构建知识体系,另外作答时一定先要研究设问,读透题目,准确抓住材料主旨,在此基础上再组织答题。陈老师谈到:针对答题不全的问题,要注意一分为二的,全面的分析,答题时主体也要找全面,从多角度作答。姜老师谈到:政治主观性试题一定要条理清晰,分点作答,注意答题时的逻辑顺序。
针对学生们的其他问题,老师们也做了细致深入的分析。会议持续了近一个小时。
会议结束前,老师给学生布置了写月考反思及座谈会总结的作业,会议圆满结束。
座谈会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工作并没有停止,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成绩较好的学生(70分以上)能侃侃而谈,而且能深入进去,切中问题的要害,对老师有很多的启发,而成绩较差的学生(50分以下),自己很难找到失分的原因,也不知道如何求的老师的帮助。面对这一部分学生,我们还要想出更好的办法去帮助他们。
长安十二中政治主观性试题答题情况调查问卷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在我校深深扎根,政治课题组为了对课改进行总结反思,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意识,提升理论联系实际、整合知识和规范语言等能力,构建学科逻辑,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题组需要了解学生在回答政治主观性试题时的困惑,因此组织本次调查活动。
望同学们能以诚相待,认真答卷!
&&&&&&&&&&&&&&&&&&&&&&&&&&&&&&&&&&&&&&&&&&&&&&&&&&&&
政治教研组
【基本信息】
性别:&&&&&&
A.男&&& B.女
所在年级:&& A.高二&
【调查问题】
一、选择题(可多选)
1、你认为你政治主观性试题失分的原因是什么?(&&&&&&&
A.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
B.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
C.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
D.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你在回答政治主观性试题时有哪些困难?(&&&&&&
A.无从答起&&&&&&&
B.不会整合材料&&&&&
C.有思路,但不会组织语言D.因基础知识记忆不清导致答题受阻
3、你平时背诵政治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吗?(&&&&&&
A.每天按计划背诵&&&&&
B.老师检查,我就背诵
C.偶尔的背诵&&&&&&&&&
D.从不背诵
4、你觉得有必要背诵政治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吗?(&&&&&&
A.有&&&&&&&&
B.没有&&&&&&&&&
C.可以适当的背诵一些,考试主要凭临场发挥
5、你对自己答政治主观性试题时书写情况的评价如何?(&&&&&&&
A.字迹工整,有条理,要点序号化&&&
B.字迹工整,无条理
C.字迹潦草,有条理&&&&&&&&&&&&&&&
D.字迹潦草,无条理E.有错别字
6、你对自己答政治主观性试题时语言表述情况的评价如何?(&&&&&&&
A.表述准确简洁,语言学科化&&&&&
B.表述较准确、冗长,语言学科化
C.表述简洁,语言生活化&&&&&&&&&
D.表述冗长,语言生活化
E.表述简洁,语言文学化&&
&&&&&&&F.表述冗长,语言文学化
7、你在分析政治主观性试题时是如何阅读材料的
(1)你是先阅读材料还是先阅读设问?(&&&&&&&
A.先阅读材料&&&&&&&
B.先阅读设问
(2)你觉得有必要很仔细的阅读材料吗?(&&&&&&&
B.没有&&&&
C.视情况而定
(3)你在阅读材料时有勾划重点语句的习惯吗?(&&&&&&&&
B.没有&&&&
(4)你在阅读材料后能否提炼有效信息?(&&&&&&&
B.不能&&&&
C.可以提炼部分信息
(5)你能否找到材料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
B.不能&&&&
C.能找到部分结合点
(6)你能否对较长的事实材料分出层次并读懂每层大意?(&&&&&&&&
B.不能&&&&
(7)你能否把握每层事实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概括出全部材料的意思?(&&&&&&&
B.不能&&&&
(8)你能否找到材料中的隐性信息?(&&&&&&&
B.不能&&&&
C.能找到部分隐性信息
8、你在平时做练习时有没有对主观性试题进行分类总结?(&&&&&&&
B.没有&&&&
C.个别题型有总结
9、你对不同题型的答题思路熟悉吗?(&&&&&&&&
B.不熟悉&& C.对部分题型熟悉
10、你能否熟练地运用课本专业术语来总结材料的观点?(&&&&&&&
B.不熟练&& C.一般
11、你在读设问时能否抓住设问的范围、要求和解题角度?(&&&&&&&&
B.不能&&&&
12、你从设问中能否对问题进行分类(原因类、意义类、认识类等)?(&&&&&&&&
B.不能&&&&
13、你是如何阅读课本的?(&&&&&&&
A.没有整体规划,随意&&&
B.逐课阅读&&&
C.宏观把握课本的基础上,有层次的阅读
二、简答题(简单陈述你的观点)
14、总结自己考试政治主观题失分的主要原因。
15、你希望老师在提高政治主观题解题能力方面给予你哪些帮助?
16、你认为采取何种方式帮助的效果较好?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表
根据座谈情况、问卷调查结果、高三联考试卷分析、作业分析等,概括出学生主观性试题失分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三大方面:1、基础知识不扎实;2、分析问题能力欠缺;3、组织答案存在问题。每个方面又包含一些小问题,现以图表形式反映如下:
基础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材料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 组织答案方面存在的问题
解决措施总体思路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以及作业和试卷分析,发现我校大部分学生主观题得分低的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其次是基本技能的问题。为此,我们三位政治老师分工合作,一方面抓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教材基本概念、基本观点,
增加基础知识的积累,突破解答瓶颈。另一方面合作完成各类题型解答技巧的编辑,讲解。
为了扎实基础知识,突破主观性试题的瓶颈,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我们三位政治老师每复习完一个模块,都要指导学生编制政治知识网络,形成框架体系结构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基础知识。这样,学生可以从学科整体出发,把每一个知识点放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去,找准它在结构体系链中的地位,要求由“大”到“小”逐级构建知识体系,既要抓住学科的主干知识,并能迅速准确的贮存和提取信息,帮助提高理解,记忆的效果,扎实基础。
下图是老师和学生完成的部分知识网络图:
措施二,为了提高高考主观性试题的答题水平,我们几位政治老师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策略》,并对高三和高二文科班学生进行了专门的讲座辅导,同时,我们几位老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尤其是针对高三文科班学生,在每次模拟考试后,都要对学生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仔细讲解,并对个别问题和部分学生当面辅导,并结合我们编制材料教给学生答题的基本方法,因而到了4月底,我校学生的主观性试题答题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成绩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策略(第一部分)
在政治高考中,主观试题所占的比重都超过了50%,从历年我校学生高考政治得分情况分析看,主观题的解答情况很不乐观,这直接影响了整份试卷的考试成绩。因此,提高主观试题的解题能力对提高考生的成绩至关重要。
高考政治主观题多是大背景、小切口,重在考察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迁移知识的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描述论证的能力。要达到培养和提高上述能力的目标,除扎实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在平时的学习训练过程中注重研究性学习,研究和积累各类题型的命题规律和解答技巧,以期在解题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从审题入手,并对几种考试常见的题型:体现类、反映类、原因依据类、解决措施类、意义类、认识类、启迪启示类、辨析评析类、图表类等题型的特征分析,并总结出各类题型的共同解题技巧。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参考借鉴,以期对学生解答主观性试题有所帮助,提高考试成绩。
解答任何问题首先面临的是审题问题,题目审准确,审清楚,答题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强,答题思路才会清楚。后面我们介绍的每种答题策略都是建立在审题的基础之上,这个环节将不再赘述。
怎样审题——抓,思,写。
一要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抓设问。政治主观型试题都是材料分析题,有的材料内容丰富,思维层次多,这对学生做答造成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材料时首先要抓住关键词,,中心句化繁为简。其次注意设问的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生活、哲学生活、政治生活三个模块,而每个模块又包含几个部分,例如,哲学生活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
二要思:思考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络和相关热点背景,认真思考,准确完整的联想。
三要写:写什么?列出答题纲要;按照前面审题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主次,直接间接,等先后次有序地在稿纸上快速,简单地列出答案要点。注意分值,并看分重新组织答案,检查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如科学发展观,正能量等,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该卷老师的心理,以取得阅卷老师的好感。
例题:2010年全国文综3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近些年来,国内接连发生重特大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批相关政府官员因此被行政问责。
据某省煤监局统计,该省中型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大型煤矿的3.8倍,小型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则是大型煤矿的ll.3倍。中小煤矿资源回采率一般只有20%左右。大量小煤矿和非法采煤点的存在,使管理部门难准确掌握全省煤炭的实际产量,导致税费流失严重。
该省2008年开始了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改革。原有的2
598家煤矿企业被整合为1000家,兼并重组后的企业规模不低于年产300万吨。省政府明确提出,在兼并重组企业的准入上,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强进弱退,优进劣退”。在整合过程中,一些企业资产以作价或参股的方式被合并,但有的资产作价偏低。此外,个别兼并企业涉足煤炭开采业务时间不长,要消化掉新兼并来的大量产能,短期内需要抽调和培养大批各层级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这将构成新的安全隐患。
(1)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该省煤炭行业实行重组的意义。对于材料提到的重组中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如何解决?(14分)
(2)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为什么必须对相关政府官员进行行政问责?结合煤矿安全生产提出建设责任政府的建议。(12分)
【解析】解答此题非常关键的一步是要读懂材料,首先“抓”住中心词和关键句,例如,材料第二段中回采率,死亡率,税费流失,材料第三段中某省企业所采取的措施和出现的新问题(有下划线的词语和句子)。其次“想”设问和教材知识以及材料内容的关系,回答第(1)问的第一小问时,考生要结合教材中企业重组的意义与材料中某省煤矿企业重组的具体数据来组织答案,可运用教材中的实现规模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知识结合起来组织答案。回答第(1)问的第二小问时,要根据材料中某煤矿企业重组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时,需要从政府的职能、宗旨、对人民负责原则以及实行行政问责的意义等方面来组织答案。回答第(2)问第二小问时,要抓住题眼“结合煤矿安全生产”提出建设责任政府的建议,应从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政府职责、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强化对政府部门的监督考评、严格行政问责等角度来分析。最后“写”,根据以上分析,把设问所涉及到的教材知识,材料知识,时政知识,按照主次,直接和间接等顺序列出提纲,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1)提高技术水平和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实现规模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税费流失;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坚持市场化原则,对资产作价进行科学评估;注重业务整合、强化安全生产管理。(2)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负有维护煤矿安全生产的职责;实施行政问责,有利于纠正各种不负责任的现象,提高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煤矿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政府职责,强化对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强化对政府部门的监督考评,严格行政问责。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题型的特点,认真组织答案,现将考试中常见的几种题型的特点以及解题技巧归类如下:
题型一:“解决措施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高考比较重视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解决措施类主观试题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一定的比例。她的设问方式比较简单,通常以“如何解决”“采取什么对策(方法)”“应该怎么办”“就什么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等形式出现。其答案来自与问题相对应(或相关联)的教材上的知识。
【解题技巧】首先要求学生读懂材料,找到问题症结所在,这是答题的依据和切入点。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首先要明白要解决什么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国家(政府),企业(经营者),还是公民,消费者,劳动者等。有些主体明确,有的主体不明,同学们要对主体进行发散,此类题通常采用主体发散法,主体发散法是指在解题过程中思维指向的内容因不同的主体角色而转换的思维方法。主体发散法的典型特征是角色视角,既对不同的主体说不同的话。运用主体发散法注意两点:首先,要明确“怎么做”“如何办”的主体是谁?即“角色”是谁?其次,要以题目设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角立场上回答不同内容,所答内容符合角色身份。
明确答题范围,是从经济生活中找对策,还是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哲学生活中找对策。
要针对问题的实质或该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等。方案要从三方面进行考虑,课本知识,材料提示信息,时政知识。这种试题具有较大程度的开放性。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突破思维定式,尝试从多角度来回答问题。
解答此类题目时,
(一)经济生活措施:【国家、企业(经营者)、个人(消费者、劳动者)】
◆1、国家采取的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生产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4)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原则;分配政策(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5)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6)通过强化财政和税收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7)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8)大力发展股票、债券和保险等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拓宽投资渠道,实现投资方式多元化。
(9)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10)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国家要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进行经济调节---统筹规划,总体部署(即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合理运用税收、利率、信贷、汇率、物价等经济杠杆,引导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监管----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大对违规经济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社会管理----制定并完善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公共服务----信息引导,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健全社保制度,建立并完善预警机制)
(11)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切实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形成……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12)依靠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1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经济(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4)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
(15)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6)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7)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18)优化进出口结构;坚持以质取胜,培育我国世界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的高附加值,坚持市场多元化。
2、企业采取的措施: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面向市场,遵循价值规律,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依据市场,调节生产角度)
(3)采用先进的科技,加强管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科技和管理)
(4)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效益)
(5)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科技水平,业务素质。(素质)
(6)实施名牌战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品牌)
(7)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国际竞争力。(竞争力)
(8)利用世贸规则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9)企业生产经营者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自觉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
(10)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高附加值),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3、个人(消费者或劳动者)采取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等等。
(2)消费者要增强维权意识,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提高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劳动者自身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4)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
(5)(投资人)拓宽投资渠道,实现投资方式多元化。
(二)政治生活措施:可从公民、政府、人大、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国际社会等角度回答;
(三)文化生活措施:一般可以从文化继承、发展和创新;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回答,也可从国家、文化生产单位、公民个人等层次分别回答;
(四)哲学角度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一般要侧重于方法论,原理不用过多表述,但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谈,要体现哲学的思想与方法的要求。
【真题回放】例一:2012年全国文综38.(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736元。
材料一: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
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8、图9所示
高考政治解题策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14分)
研析:本题通过对我国最低工资与世界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对我国政府,企业,国民收入在处次分配和再次分配这的横向,纵向比较,发现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所学的经济知识,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问题:与世界水平相比,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居民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占比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得占比呈增加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对策: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
例二:2011北京文综38.培育优势产业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优势产业的培育,既与图11中四种因素的基本状况密切相关,又与这些因素能否相互促进有关。这一分析框架用图形表示如同钻石的顶面,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钻石模型”。
(1)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图11中所列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为什么对产业发展十分重要。(13分)
材料二:青嵩素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疟疾的药品,因其速效、高效而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嵩素产业的发展遇到一些难题。
我国青蒿素产业的现状及分析
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研发投入不足,缺少专利,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
原材料优势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为我国青蒿素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企业新产品开发乏力,缺乏相关产业的支撑,使资源优势停留在低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上。
青蒿素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致使各因素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影响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我国在原材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拥有全球80%以上的青蒿素资源
原材料和制成品的市场需求旺盛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我国医药设备制造业整体水平较低,在粉碎、药液分离和质检等方面的生产设备性能差、效率低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要求,针对我国青嵩素产业的现状,说明如何提高该产业的竞争力。(12)
【研析】:从设问看,知识范围限定为辩证法,要求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提高青嵩素产业的竞争力,因此答案的理论部分应为方法论。材料一中的“钻石模型”为系统分析法,材料二,根据材料一的“钻石模型”展开分析,体现了联系单观点看问题;而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另一方面,要树立创新意识,积极解决问题问题。除了要准确表述理论观点外,还要结合材料具体阐述。
答案:(2)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把影响青蒿素产业发展的四种因素联系起来,统筹考虑。
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青蒿素产业的发展是个过程,尽管遇到一些难题,但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遍产业的发展。
③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该产业在原材料等方面的优势,又要看到在营销相关产业支撑等方面的劣势,改善薄弱环节。
④树立创新意识。创新企业产展战略,加大研发力度,更新青蒿素产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提高青蒿素产业的竞争力。
(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例三:2012北京文综38.(36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截止2011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已达1.8万多家,遍及全球178年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对外投资审批环节多,对东道国政治、公共安全和社会民生等信息掌握不够,有的对外投资企业环保责任意识淡薄,个别国家对中国企业的到来怀有疑虑,有的国家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影响到我国企业人员和资产安全……
(3)结合材料,针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遇到的问题,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11分)
研析:从设问看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政府和对外开放,要求回答的是政府如何帮助企业更好的走出去。因此答案的理论部分应界定在政府的职能以及对外开放的国策上。熟悉掌握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答案:①政府履行组织经济建设职能。加强公共服务,减少企业对外投资的审批环节,提供海外市场环境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加强市场监管,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承担保护我国公民生命安全、企业和个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职能。②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强与东道国的交往与合作,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缔结合作条约,便于企业更好地在当地开展投资和经营。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正当的国家利益,鼓励企业开展有利于改善当地民生的项目合作,实现共赢。
题型二:“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近几年,“意义型”的试题经常出现。此类题的设问有“有何经济、政治、文化意义”,“对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弘扬有什么影响”,这是高考文综卷必考的题型。设问的角度常常是比较具体的设问,如经济生活意义、政治生活意义、文化生活意义、哲学意义或者是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道理分析说明某一事件的意义。
【解题技巧】“意义类”主观题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设问范围,清楚问的是经济生活意义、政治生活意义、文化生活意义、还是哲学意义。其次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
(1)“意义”类题目答案中常用的“关键词”为:“有利于……”、“推动了……”、“促进了……”、“增强了……”、“只有……才能……”等等。
(2)“意义”类题目答案组织的特点、规律有以下两点:
首先,从纵向结构看,其答案要点一般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由“国内”到“国际”渐进阐述的(先直接,后间接;先当前,后长远;先微观,后宏观;先经济,后社会);要有层次性。
其次,从横向结构看,其答案要点一般包括题目中的有效材料信息+相关的教材知识内容+相关的时政精辟观点。
(3)、注意考虑主体,即对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的意义。
在答各种意义类题目时答题的大体套路(仅供参考,要视具体题目要求加以取舍)
(一)经济意义(根据不同主体定要点)
◆◆1、对国家
●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1)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2)有利于扩大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3)有利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4)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5)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6)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7)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创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8)有利于促进经济(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9)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10)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1)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3)落实科学发展观。
国内区域合作交流意义除上面外还要补充:(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区域竞争力。
国内“三农”方面意义除上面外还要补充:(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序:农民—农业—农村—国家—社会)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1)有利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2)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发展;
(3)吸引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
(4)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5)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等的建立。
◆◆2、对社会:(1)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有利于扩大就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3)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4)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5)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6)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对企业:(1)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国内(国际)竞争力;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4)有利于促进经济(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对个人:(1)有利于增加居民(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2)有利于扩大需求,增加消费;(3)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4)维护消费者(劳动者)的合法权益;(5)调动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政治意义
◆◆1、对国家
●描述国内政治意义:
1、(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3、(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
●描述对外政治意义:
1、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2、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对党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思想文化意义
(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有利于促进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继承、发展和创新,繁荣民族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自豪感、认同感;发扬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等等。
(四)解答哲学意义题一定要突出其方法论意义。
【真题回放】例题一:2012全国文综39.(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之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诞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
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糟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了一颗野生龙脑樟树!
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当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树原料体,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创痛龙脑提取方法,来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广大中医文化的作用。(12分)
解析:本题以发展中医药文化这一话题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要“抓住”材料中的中心词,关键句(材料中划线部分),然后“想”设问和材料内容、必修三科技创新的作用的关系,最后按照一定的次序来组织答案。
答案: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有利于培育珍稀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资源基因库,更好的传承中医药文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例题二:2011北京文综40题(3)(9分)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门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3)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9分)
研析:从设问看,此题要求从必修三文化对人的影响谈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首先,我们要清楚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几点表现:即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的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其次,联系材料从这几个角度谈加强文化宣传教育的意义。
答案: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人们清醒的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
②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
③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相力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例三:2012北京文综38.,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1)读图12,描述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在各阶段变化的基本特点,并说明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12分)
研析:此题有两小问,此题既是图表描述类题,第二小问又是意义类的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的对外开放,指向非常明确。所以做好此题,首先要对必修一第四单元第是一课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的对外开放的知识掌握牢固。其次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答案:(1)第一阶段,我国开始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很少。第二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对外直接投资略有增加。第三阶段,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均快速增长。
对外直接投资是“走出去”的重要方式,可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与各国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正文字体大小:大 中 小
高考政治解题策略(第二部分)&
此博文包含图片&&&&&&
( 18:11:25)转载▼
题型三:“原因依据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最常见的设问方式有“原因”、“理由”、“依据”、“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等呈现方式。
【解题技巧】“必要性+重要性”。一般是必要性为直接原因(即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重要性即意义一般指将要出现的好的方面,包括理论意义和时政意义。因此,此类题目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有秩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真题回放】例一:2012全国文综38(2)材料二
最近几年,中央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增长幅度远高于中央财政预算的增长幅度。根据2012年财政部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报告,2011年中央财政实际支出比上年增长16.7%。其中,教育支出增长27.5%,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7.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3.9%,住房保障支出增长52.8%,在2012年的中央财政预算中,中央财政支出增长13.7&,其中,教育支出增长16.4%,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6.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1.9%,住房保障支出增长23.1%
解析:本题以民生以及收入分配问题这一热点问题考察收入分配问题以及政府的职能等知识点。难度不大,结合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以及政府的四个职能中的政治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答题即可。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12分)
解析:本题以民生和政府财政支出问题为背景材料,考核必修二政府这样做的原因。关于政府做法原因,一般从政府的性质,职能,宗旨,原则等角度思考。
参考答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我国政府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职能。我国政府具有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例二:2011全国文综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出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12分)
研析:本体知识范围要求明确,要求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问题指向比较集中,解答时应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把知识和材料联系起来。要从社会意识的相对稳定性,妈祖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妈祖文化的作用三个方面分析,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但具有相对独立性。(4分)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同时又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4分)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4分)
例三:(2008年高考·全国卷I)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表明,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尊重各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珍惜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载入宪法。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又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坚持。
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研析:此题考查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四个考核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考查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依法治国”等知识点。分别要从“现实依据”、“理论意义”、“时政意义”等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3分)(此为现实依据)。历史和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4分)(此为理论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党和政府必须依法行事(3分)(此为时政意义)
题型四:“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型是近几年考试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体现型设问一般有三种形式:⒈“材料是如何体现某某知识点或原理的?”;⒉“材料是如何做到某某观点或原理的?”;⒊“运用某某原理分析说明某一观点或做法”。这类题主要考察学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1+1=1”即从材料中提炼一条信息,找一条对应的只是观点。具体步骤是:这类题目对于考生要求较高:首先,要审清题意,抓住设问的规定性。“如何体现(做到)”四个字,意味着应该从“怎么办”角度作答,而不是“是什么”或“为什么”。其次,必须牢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这种设问指向性非常具体,要求考生必须准确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再次,还应该增强阅读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并使用所学知识加以解析。
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提炼——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审设问,审清要考核的角度、范围和知识指向,即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提炼:审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这是要运用抓关键词,中心句等阅读材料的方法。
三联系:结合材料信息,链接范围内的知识点。
四梳理:梳理答案要点组织答案。注意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真题回放】例一:2011海南单科24(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指导原则。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召开各种座谈会、专家咨询会和论证会,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
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对国务院编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进行讨论修改。规划纲要草案于2011年3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讨论,根据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做了38处修改。3月14日人大闭幕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高票获得通过。
(1)结合材料,分析“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过程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9分)
研析:此题考点非常清楚,考核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然后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与每个执政方式相对应的内容,,实现材料与观点的一一对应,不能出现材料和观点两张皮。
参考答案:(1)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体现了科学执政;(3分)在指导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体现了民主执政;(3)国务院完成规划纲要草案编制,经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了依法执政。(3分)(如果只简单列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三种方式,得3分。)
例二:(2008年夏季高考·北京卷)航天界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经过前六次无人飞船的试验后,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但这仅仅是载人航天出舱的第一步。在此之后,我国再发射载人飞船,会将飞船的一个太空舱留在太空轨道,使之成为空间实验室;通过多次发射,多个太空舱在太空对接,便可以形成真正的空间站;再向前发展,中国人登上月球,将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10分)
研析:“&&&(这是材料)是如何体现&&&(这是试题要考查的理论)的”,这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一种类型题,这种类型题的答案的每个要点应当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材料(对材料要加以概括,而不能一味的抄材料),二是理论,实现材料与理论的有机对接或一一对应,既不能仅仅回答理论,也不能理论与材料两张皮(先罗列理论后罗列材料,或反之)。在此题的答案的每一个要点中,前部是对材料的概括,后部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理论,组织答案的思路、格式特点鲜明。
参考答案:①前6次无人飞船实验是“神舟”七号成功发射的前提和基础。②“神舟”七号是在前6次无人飞船实验基础上引起的质变。③从“神舟”七号到空间实验室,再到空间站、探测月球等,是在新质基础上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题型五:“反映类或蕴含道理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试题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更多为图表式的试题并且多数考查经济生活知识,因此要通过材料中隐含的数据,在横向、纵向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以考查学生的归纳问题的能力、评价问题的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凡是试题要求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情况、现象、问题等)”,要求回答的是“有什么”或“是什么”,其答案就是来自材料之中,要对材料的信息正确选取表述;如果是“上述材料蕴含(反映)了什么道理(经济学、哲学、政治、文化学)的,答案则来自教材。但注意读材料时要从部分读到整体,从现象读到材料的本质。
【解题技巧】不管是哪一种设问的方式,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如果是图表式的要做到以下五点:1.读题头。题头即为归纳内容的主题;2.读内容。包括表格内的纵向和横向的内容,此为最重要的信息;3.读小注。此为图表题的重要信息之一,其所含的信息占一定分值;4.注重几则材料的内在联系;5.联系课本所学的知识和时政语言。
【真题回放】【例1】(2008年高考·山东卷)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发展目标,真抓实干,取得显著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考政治解题策略(第二部分)
揭示图7反映的经济信息(3分)
【研析】本题以山东省不同行业投资增长率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分析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环境水利的管理费用的投资明显增加,对电力、冶金、煤炭等高污染性行业投资明显降低,联系注从而我们可以得出我们国家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答案】2007年山东省对高新技术、环境管理等行业投资大幅上升,对电力、冶金等行业投资明显减弱,小火电等落后生产能力被淘汰,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取得较大成绩。(若答出“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言之有理的答案,可给分)
【例2】(2007年高考·天津卷)材料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而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为贯彻党中央精神,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增加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财政支出。各级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实际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
材料二“自古读书需交费,而今上学不花钞”,道出了人们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的欣慰。免收学杂费成为继免除农业税后又一场惠及广大农民的“及时雨”。“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曾是农民看病贵的真实写照,而今形成的农村初级医疗保障制度使农民健康有了“保护伞”。“关注民生之本,心系百姓利益”,“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251亿元,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谱写了一首民心歌、和谐曲。
材料中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哪些关系?请加以说明。(12分)
【研析】本题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政治生活中的几对关系的理解。通过阅读材料很容易得出有以下四对关系:党和人民,政府和人民,党和政府,中央和地方,然后结合课本具体知识加以解释即可。
【答案】①党和人民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执政为民。②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③党和政府的关系。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政府的政策措施是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④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务院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题型六:“认识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认识类题型是近几年高考中常出现的一种题形。此类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等
【解题技巧】此类题从答题的内容角度,一般分三个步骤,“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说明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分析(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依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说明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回答时先原理,后结合材料,要全面,辩证,要站在自身的角度、态度要鲜明。
【真题回放】【例1】(2011年山西太原基础知识测试,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环境问题与人的关系”的认识,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崇拜自然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的力量在气候。天气变化,疾病面前显得特别微弱,面对自然,人类感觉自己无能为力,对自然盲目崇拜。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微小,所以环境问题并不明显。
改造自然阶段;人类步入农业社会后,开始进行规模越来越大的改造自然,耕地面积扩大,人类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同时人口增长变快,森林与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生物种类减少,许多云与人类文明的繁华之地衰落下来。
征服自然阶段;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先后走上了工业的道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实现了自己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梦想,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自然界也开始报复人类的破坏,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阶段;人类被迫改变‘‘征服者’的姿态,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慢慢意识到,人与自然要相依相存,‘‘回归自然’‘’天人合一‘‘观念渐渐被人类接受’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人识观点,谈谈对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认识。
研析:本题要求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分析人们对环境与人地关系思想的认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每一阶段人们对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的认识都是有其局限性,而认识发展的基础是实践,故本题应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等方面来组织答案。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对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的认识都是在人类实践中获得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环境问题的挑战,推动人们不断对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问题的的思想得到发展。真理是客观的,也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们在不同阶段的“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都是相对当时特定的过程和条件来说的。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全过程体现了这一点。
(2005年高考·全国卷)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合材料谈谈你对取消农业税的看法。
【研析】经济生活的这类题目,一般来说应从三个方面去回答,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是什么: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的揭示,从内容、内涵、目的、特征等角度思考(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判断表态”;
为什么:包括原因、意义两个部分(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阐述道理”。
“依据----理论根据;必要性--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可能性----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的消极后果等;
怎么做:包括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等(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明确做法”)。
需要提醒的是,并非所有的这类题型都要回答这三个方面,应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回答三个方面中的哪几个。
【答案】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政府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承诺,是加强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措施,有利于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充分体现了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取消农业税外,还应该降低、甚至取消农民负担的各种费用。此外,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不仅仅只是税费改革问题,还必须采取其他各种有力的措施。(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帮助农民工进城等。)
题型七:“启迪启示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或哲学的启示,其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技巧】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即可,不必详细展开去分析。
【真题回放】例一:
2011浙江新高考联盟25.材料一:2009年我国汽车业市场国际资本和本土资本若干指标比较
投资比重市场份额比重利润比重
国际资本(%)40 50 70
本土资本(%)60 50 30
注:2010年我国新车销售将继2009年再次蝉联全球第一,但欧美跨国公司掌控着汽车业先进技术,我国企业则处于产业链低端。当前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开始大力开展自主创新。
材料二:当前,随着外资在华并购日趋活跃,其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如导致大批民族品牌消失,逐步形成对国内部分行业的垄断,国有经济对关键领域的支配地位、控制力受到挑战等。
材料三:美国的外资并购审查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作出,主要侧重于对恶意并购进行限制和惩罚。如根据《克莱顿法》等法律进行反垄断审查,根据《综合贸易竞争法案》进行国家安全审查。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根据材料二、三,阐述美国的外资并购审查制度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启示(11分)
研析:要认真分析材料,从材料二,三中美国的外资并购审查制度的具体做法推到出以后我国应该怎么办来谈启示。
答案:①美国通过外资并购审查,对恶意并购进行限制和惩罚,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1分)。因此,我国要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必须加强外资并购审查,维护我国国有经济对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的支配地位、控制力,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2分)②美国根据《克莱顿法》等法律进行反垄断审查,根据《综合贸易竞争法案》进行国家安全审查(1分)。因此,我国要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国家权力机关要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外资并购行为;政府要严格依法行政,审查外资并购,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3分)③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外资并购审查方面承担了重大职责(1分)。因此,我国政府应实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在引进外资时要加强市场监管,防范外资对我国经济的严重冲击。(3分)
【例2】(2007年高考·北京卷)一般地说,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起始期”“成长期”到“成熟期”“失败期”的生命周期,被称为“第一曲线”。为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避免失败,企业需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高考政治解题策略(第二部分)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谈谈“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研析】从辩证法角度讲,开辟“第二曲线”,就是开拓创新,预见事物发展趋势,抓住时机促进企业发展。可见,在回答时必须围绕新事物、预见性、曲折性等寻找相关知识,组织答案。换一个角度看,本题也就是运用有关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如何促进企业的发展。
【答案】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地预见企业发展趋势,居安思危,认识到“第二曲线”代表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长远利益。
②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开辟“第二曲线”。
③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创新要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推动企业的发展由“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变。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会受到习惯势力、传统思想的干扰和制约,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应正确对待遇到的困难,促成新事物的成长。
题型八:“辨析评析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近几年考试中,评析类试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如2010年山东文综28题(3)问,2010年新课标39题第(1)问,2010浙江文综卷42题(3)问,2010福建文综卷39题第(2)问等。评析题一般以热电材料为背景,结合材料提出观点要求学生辨别观点正误并加以评析的一种主观题。此类题的类型多样,常考的是观点正误混杂型,合理成分与不合理成分并存,辨中有辨,辨中套辨。因而,这种题目的难度大,干扰性强。
【解题技巧】解答辨析题的要领可分几步:⑴审读设问,确定范围。解答评析题首先是要知识范围,明白是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还是政治生活,哲学生活的知识进行评析,有的题目还明确指出了答题的具体知识内容。⑵找全观点,做出判断。一般来说,对辨题划分层次,找出辨点,评析题预设的评析观点可能涉及一个或两个。对每一个观点,要判断出属于以下情况的哪一种:一是观点全部正确;二是观点全部错误;三是观点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即正误混杂。⑶对辨点逐一进行辨析,说明理由。“辨”即说明该层意思的观点正确还是错误,或什么条件下正确,什么条件下错误。“析”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哲学原理说明正确或错误的原因,即指出其理论依据。指明坚持正确观点的意义,揭露错误观点的实质或危害,并明确其做法。对于这类试题应注意结合具体题目的材料和辨题,灵活取舍,防止遗漏知识。
【真题回放】【例1】2010年全国高考文综39题第(1)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过: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材科二: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文化成为招商引资的重媒介。近年来,在很多地方,文化不仅仅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而且直接登上了经济舞台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了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文化唱戏”的转变: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月均增幅达l7%,其中电影、图书和舞台剧等,收入增长更高达20%以上。
(1) 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12分)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文化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回答第(1)问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全面分析。
【参考答案】(1)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地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是不严谨的。
(2007年高考·广东卷)辨析: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要大力发展各种文化。
【研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内涵、文化对人的影响、发展先进文化等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阐释有关文化现象的能力。本题有三个辨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第二,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的作用不同;第三,对于不同性质的文化,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态度,我们应坚持发展先进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答案】⑴文化是人创造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⑵文化有进步与落后、先进与腐朽之分。只有先进、健康的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落后、腐朽的文化则危害人的进步。
⑶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题型九:“图表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图表式论述题的图表一般由“表题、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表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还要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的深藏的信息及本质问题。侧重考查考生把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的能力。
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一般来说有以下四种情况: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一分为二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前后相继的关系。或者要求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揭示原因,侧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问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侧重考查考生迁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考生主体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究意识。
【解题技巧】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图表),这样可以增强材料的目的性。审设问要注意:
1、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其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微观具体分析设问要求。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实现由定量到定性的转换),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
第二问:一般问的是表1和表2有何联系,这些联系主要包括四种情况:(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2)一分为二的关系;(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4)前后相继的关系。其中又以(1)(2)较为常见。
第三问:一般要求结合图表、文字谈认识。一般做认识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和后果”“怎么办”。在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教材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
审图表要注意:
一审标题。图表标题即表头,它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
二审内容,对图表逐项分析。图表的内容一般由时间、项目和表现各个项目状况的数据构成。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异,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较大的增长或减少),横向比较来说明两者的差异。图表中有的年份具有特殊意义,要注意理解特殊年份的意义及其对准确把握图表中心观点的启示。
三审附注。附注是对图表不能直接罗列或体现的内容所作的文字补充说明,是图表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四审联系。图表题所提供的图表之间或图表与文字材料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真题回放】
例1:(2011广东广州一模36题):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强调要要通过加强和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中美两国研发经费支出的类型
注:研究和发展(R&D)活动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标志。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代表着原始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过去10年我国R&D经费支出平均年增长23%。2009年我国的R&D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为1.7%,世界发达国家一般为3%左右..
材料一“十一五”末,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左右,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
材料二广东某公司长期坚持将不少于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并将其中的10%用于基础研究,其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46%;该公司在全球各地设立了17个研究所,36个培训中心,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目前该公司是世界上国际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之一,入选了美国知名杂志《Fast
Company》评选的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公司前五强。
(1) 描述上图和材料一蕴涵的经济信息。(6分)
(2) 运用《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谈谈材料二中该公司的做法对其他公司经营发展的启示。(9分)
解析:(1)图主要说明中美两国研发经费支出在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的比重不同;注主要说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较低。材料一主要说明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材料二中公司的做法对其他公司经营和发展的启示,应结合材料和必修一第五课——公司经营与发展相关知识进行作答。
答案:(1)与美国相比,我国的科学研究投入偏少,不重视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和水平偏低;R&D经费支出增长速度快,但占GDP的比重仍明显低于世界发达国家,从而导致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偏低。
(2)制定真确的经营战略,坚持全球市场导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能力,重视基础研究,提高员工素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例2:2011浙江文综41(1)(2)41.(32分)近年来,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出现了“用工荒”,一些企业难以找到所需的农民工。“用工荒”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材料一:我国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农民工需求很大。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巨大,中西部地区仍保持一段时间工资相对低廉的优势,一些东部企业逐渐向中西部扩张。随着国家中西部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企业用工明显增加。
高考政治解题策略(第二部分)
材料三:就“用工荒”问题,三位同学各抒己见,小张认为,“用工荒”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一定程度上“慌”了企业,企业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小王认为。“用工荒’与劳动力价格太低有关,企业只要大大提高工资,“用工荒”就能迎刃而解,企业也没有什么可“慌”的小周则认为,“用工荒”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只要让“看不见的手”继续发挥作用,“用工荒”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思想政治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图中的经济信息。(6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表头显示了主题:不同地区农民工月收入,答题时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对比东西部地区农民工月收入的的差异和图14不同地区就业分布的差异,不仅要发现表象问题还要注意挖掘隐藏在现象背后的问题。
答案:表4显示,东部地区民工工资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增幅小于中西部地区;图14表明,东部地区吸纳了全国外出农民工的绝大部分,但2009年比例下滑。相对于2008年,2009年农民工在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就业的比例下降,在中西部地区的比例上升,省内就业比例上升,省外就业比例下降。
(2)解析:运用劳动与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别评析三位同学的观点。(14分)
答案: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企业招不到工人,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无法结合,不能创造财富,必然影响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小张的观点有道理。企业提高工资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用工荒”,但企业不转变发展方式,就不可能持续提高工人工资。何况,企业要招到工人,还应为工人提供劳动安全、社会保障等。从根本上讲,解决“用工荒”的出路在于东部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小王观点不全面。在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用工荒”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市场机制对于“用工荒”的解决有重要作用,但市场有局限性,要更好更快地解决“用工荒”,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小周的观点是片面的。
(2006年高考·全国卷)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又称“一号文件”)正式公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
[其中:8个主要产粮省份]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
农民人均纯收入A
其中来自农业部分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B
(1)联系“一号文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研析:该问题的落脚点是要让考生通过数据发现,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与城镇居民收入拉开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减少,而非农产业的收入又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的现象。其隐含的结论就是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必须要提高农民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或者要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增加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
这个结论与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改善农民收入的若干具体举措相互呼应。题目将重大现实问题与课标知识点进行巧妙对接,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有助于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答案:材料一说明近7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其中产粮区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尤其缓慢。材料二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近7年里有所扩大。而且农民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减少,这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运用国家的经济职能的知识,说明中央公布“一号文件”的必要性。
解析:“三农”问题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促进农民增收,中央下发一号文件。本题就是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理论,阐明一号文件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积极意义。
答案:①农民增收缓慢和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②国家具有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是政府的责任;③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相应政策和措施,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3)试运用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分析一号文件将着力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的决策依据。
【解析】三农问题是关于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总称,“三农”中所面临的如农业投入不足、农产品的价格过低、农民收入过低、农民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长期给予关注和研究。在上述这些问题中,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就是将农民增收问题作为主要矛盾来抓,这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其他工作的发展。
【答案】①唯物辩证法强调,在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时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困难。③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可以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题型十:“综合探究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1.综合探究题以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为背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有关理论或现实问题进行探究和研究。
2.这种题型要求学生要把平时的知识积累与应试技巧的研究结合起来,做到既要“有话说”,又要“会说话”。把教室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做到内外兼修。特别注重在社会大课堂中的学习,平时要善于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如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迷恋网络游戏、择校热、陪读现象、中学生消费现象、居民投资选择等问题,我们都可以当作课题去研究,选择一定的角度去思考。此外,还要关注时政、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探究性试题多以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用学科知识去分析热点材料,还要在遵循“宏观把握、微观切入”的原则下,从探究性学习的角度去思考。
3.针对探究性试题体现人文关怀,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平时注重增强人文意识,培育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可以看出,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已经成为近年来高考改革和命题的“风向标”。探究性开放性试题的具体类型很多,如自选探究课题类;确定探究课题类;收集准备资料类;选择探究方法类;提出解决方案类;角色扮演转换类;制定计划题型;提出问题型;设计活动方案题型;形成研究成果题型等等。
【解题技巧】试题这种题型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非一般性地提些纯知识性的问题,其侧重点在于考查学生探讨问题能力,都是要说明我们应该怎样做?答案落脚点在主观行为上(方法、措施、对策、方案、建议等。)是主观要与客观相一致。
【真题回放】【例1】(2009年高考·山东卷)由于贫困和连年战乱等原因,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海盗问题日益严重,威胁了国际重要航道的安全。联合国安理会依据《联合固宪章》作出协议,授权外国军队与索马里过渡政府合作打击海盗。美国、俄罗斯等国战舰陆续开赴该海域,我国政府也于2008年12月派出了护航舰队。
假如你是外交部发言人,请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在国际社会打击索马里海盗问题上的主张。(8分)
【研析】本题以打击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海盗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题属于角色转换型的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从联合国、索马里、中国等宏观方面多角度阐述我国政府的主张。
【答案】①各国应尊重联台国权威,发挥联合国特别是安理会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核心作用;②国际社会打击海盗的行动应严格遵守《联台国宪章》和安理会决议;③打击海盗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中国政府支持国际社会打击海盗的努力;国际社会应帮助索马里发展经济,减少战乱,消除海盗产生的社会根源。(若答出“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应避免发生人道主义危机”、“国际社会应帮助索马里加强本国能力建设”、“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例2:(2007年高考江苏政治卷第39题)
某中学门口因小摊贩设摊,引起交通堵塞。在城管执法过程中,摊贩与城管时常发生冲突。针对这一现象,该校部分学生成立探究性学习小组,进行相关调查。
一些同学进行实地采访发现:
城管人员认为:小摊贩无证经营,到处乱摆摊,造成交通堵塞,严重影响市容。小贩大吐苦水,办证谁不想啊!可我们是小本经营,赚的钱刚够糊口,摊位租金又贵,只得在马路上跑(采访中,学生发现小摊贩大多是下岗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顾客认为:小摊贩设点灵活方便且价格便宜。
另一些同学通过资料查阅,收集到以下资料:
某城市有无证摊贩近5万,以前一味采取简单的取缔办法,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后认识到与其死堵不如疏导,改进了管理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韩国对路边小摊的管理总体上采取了区域管理的办法,分别设立“绝对禁止区域”“相对禁止区域”和“诱导区域”。巴黎对跳蚤市场实行依法管理与服务,对各类摊贩的营业时间、营业地点和营业方式都有明确规定。
针对上述规定,请你与同学们一起探讨: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小摊贩经营活动存在的原困。
2.运用哲学常识说明城管人员、小摊贩和顾客三者的观点为什么不一致?
3.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别国经验谈谈如何化解城管人员与小摊贩之间的矛盾?
4.反思并概括本次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研析:该题是一道综合探究题,它的特点是:
1.背景大,切入点小,针对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内涵丰富的重大热点问题,试题没有笼统地给材料泛泛设问,而是选取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马路摊点”这一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生活气息浓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感,以及很好的教育功能。
2.题目情景和设问的设计十分缜密,涵盖了“发现问题→了解情况→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展开探究和分析”,不仅考查了认识问题的能力,而且考查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综合探究”这一新题型,既强调“探究”又强调“综合”,将探究与综合紧密结合在一起,强化了对考生多层次能力的考查。
4.它具有一定的素质考查功能。“探究”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研究性的实践活动,是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它体现了新课标“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理念,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强调对‘动脑’思维、‘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行评估”的评价理念。这是这类题最突出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思考并予以特别关注。
解题思路:
本题第1问要求说明小摊贩经营活动存在的原因,这是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小摊贩属于个体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1政治中考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