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事广告推广的,周恩来求同存异行业的群组

当前位置:&&&&&&
社会主体复合创新的杭州案例研究
来源:网群2012年第十四课题 作者:
  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在创新体系的建构中,不仅要有创新型政府、创新型经济与创新型企业,还必须大力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社会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正从同质化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利益群体和利益阶层逐步形成。社会结构的变动使社会分化出多样性的社会主体,不同主体有着不同的目标追求、行为方式和利益关系。对此,杭州围绕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总要求,出台了《关于培育和发展社会复合主体的若干意见》,积极培育发展创新型社会主体,推进社会平行主体之间的价值认同、复合联动与互利合作,以协商民主形成目标共识,以社会协同推进社会治理,以社会融合促进社会和谐,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增强社会活力。
  一、创新型社会主体的主要特点
  随着社会加快转型,我国原来由工人、农民、干部、军人、知识分子组成的简单阶层结构,转化为有更多利益人群组成的复合式阶层结构。与此相适应,近年来杭州形成了一批主要由党政界、知识界、行业界、媒体界等的组织(机构)与人员,通过主动关联、跨界合作而形成结构复合、网状连结、功能融合、优势互补的创新型社会主体。这些创新型社会主体以推进民生服务、文化传承、知识创业、品牌传播、社区治理为己任,在党委政府引导下,参与社会协同,推动创业创新,在吸引公众参与城市治理与社会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专家来杭调研后认为,杭州创新型社会主体建设推动了社会运行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探索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路子。
  创新型社会主体建设的关键词是“复合创新”,即基于社会主体结构的复合性变化引起的协同创新。何谓“复合”?用科技语言说,“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或化学性质不同的材料组合成新材料的方法,叫复合”。中文“复”是指多(复数),与“单一”相对,“合”是指抱拢、团结,与“分”相对。“复合”有联合、聚合、组合、综合、结合之意。“合”也通“和”,有和谐、和睦、融合之意。“复合”现象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逻辑与趋势。最基础的复合是结构复合,由此产生机制复合、功能复合、效用复合等。
  杭州社会主体复合创新实践案例表明,复合结构社会新主体与传统社会主体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
  1、自主自愿
  社会主体的复合结构,来自于平等主体的主动关联所形成的社会合作架构,合作各方地位平等,基于自愿以及兴趣、特长与追求的互补,这避免了单一结构条件下极易形成的支配服从的强制关系。跨界联合的基础在于对思想、理念及生活价值的认同,对创业乐趣、工作成就、事业荣誉的社会认可。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形成优势互补的复合结构,以价值纽带形成共同的目标追求。如杭州城市品牌网群、大学生创业联盟、名城名校战略合作、“湖滨晴雨”工作室、社区和事佬协会等,都是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不同的社会成员经协商联合起来,为共同的使命而自愿结合,体现了社会成员认识上的自觉。创新型社会主体作为介于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具有较强的自律机制及自我管理能力。它通过参与成员的协商协调,形成实现自身目标(宗旨)的组织结构和手段,包括开展活动的形式、分工、权利与义务的承担方式。通过常态化、制度化、有规律的互动合作,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促进社会进步。
  2、公共公益
  单一结构的社会主体主要服务于特定人群,而复合结构社会主体的服务定位着眼于更广泛的社会范畴。如杭州发展研究会、杭州城市品牌促进会、杭州西湖博览会、世界休闲博览会、杭商研究会等复合结构的创新型社会主体,都具有为全体成员所接受的具体而明确的公益目标(宗旨)。以社会事业为导向,通过公共平台与公益项目,组建具有社会服务知识、方法和技能的专业团队,提供多方位社会服务。他们主要经济来源在于企业的公益支持与社会服务产品的创意开发,通过自身增值服务项目的市场开拓与承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满足社会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服务需求。在营运活动中,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通过营运反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系统复合
  结构上多元参与,功能上特色互补,组织上网状连结,系统上彼此关联,人员上专兼结合,分层运行与整体协调有机结合,是创新型社会主体的鲜明特点。创新型社会主体是由不同的社会主体按照契约信用制度结合起来的复合协作系统,具有为发挥自身功能而自主协调的运行机制,包括内部管理制度(计划、任务、结构、决策机制、成员的权利与义务、活动规则、财务保障等)与对外服务机制(服务内容、提供方式、质量标准、社会承诺、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此外,主体形态具有多样性,包括以复合式运行机制为支撑的社会组织、公共平台与社会发展项目。与传统社会组织的区别在于,传统社会组织大多是同类社会成员的联合,可称为“同质联合体”,而创新型社会主体是不同界别社会成员的联合,可称为“异质联合体”或“跨界联合体”。它们往往有政界、学界、业界、传媒界等的机构与人员参与,人员交叉兼职,角色身份多样,形成互动关联的社会合作体。
  4、协同包容
  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体复合创新体现了对“异质”的包容,并形成复合互补的运行机制。传统单一结构的社会主体主要关注本群体的利益,追求本群体利益最大化。当与其他群体产生利益冲突时,一般不愿主动作出妥协。作为公共利益的服务者,复合结构的创新型社会主体具有内生的协调性,能够把对单一结构社会主体来说较为复杂的外部关系协调,转化为相对顺畅的内部关系协调,扩大资源整合的宽度,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包容性发展。复合结构中的各成员以分工为基础进行协作,把为实现共同目标(宗旨)的工作分解为相互异质、相互补充的业务,相辅相成、互有所求、互助互利,凸显知识、资源、功能的互补,进而培养社会成员群体性认知,“求同”(价值认同)与“存异”(彰显个性)并行,推进机制性的社会协同,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共生。
  二、创新型社会主体的表现形态
  从杭州的实践案例看,创新型社会主体的形态,可从构成方式与运行方式两个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从构成方式看,创新型社会主体分为以下六种复合式结构:
  1、合体式
  由不同界别的社会主体复合建构新的主体。如杭州发展研究会、杭州城市品牌促进会、杭商研究会、西泠印社、杭州市名牌战略研究会、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等,是由在杭机关、事业、企业、研究与教学单位人员及机构自愿结成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复合结构的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根据各自的章程进行运作。
  2、分体式
  不同界别的社会主体通过签订协议与合同方式,建构特定功能的创新型社会主体,按协议开展战略合作,建立联席会议(或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各自按协议的分工约定分头组织实施。如为推进市校战略合作项目而组建杭州市和浙江大学战略合作促进委员会、杭州市与中国美术学院战略合作促进委员会,下设分别由市方或校方牵头的具体项目推进委员会。
  3、载体式
  不同界别的社会主体为了共同的使命而聚合于同一公共空间或公共服务平台,在统一的管理下进行互动协同。如杭州行政服务中心(市民中心),聚合行政审批机关、代办员、中介机构、社会公众(单位、企业、个人)等多元社会主体,在同一平台上互动交流,完成政务服务过程。再如生活品质体验点评交流、生活品质趋势与标准发布、“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研讨交流等活动项目,也是不同界别的社会主体为了推进共同的项目而聚合,在统一的管理下协调运作。
  4、链接式
  不同界别的社会主体通过链接式工作链条,形成复合运行机制,推进社会服务项目。如“律师进社区”项目,从政府、社群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到律师、居民,形成有机链接的复合式工作链条,推进法制宣传、普法教育、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见下图:
  市政府→[
  司法局→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律师
  ]→社区→居民
  各城区、县(市)政府→街道、乡、镇
  5、主辅式
  不同界别的社会主体通过共同的价值认同组建复合结构社会主体,在联动运行中,有的主体发挥主要、主导作用,有的发挥联动、协同作用。如城市品牌网群、“我们圆桌会”、杭州城市有机更新与历史文化名城综合保护工程等,市发展研究中心起着主要、主导作用。杭州邻居节、杭州生态文化协会、上城区“民间食安办”等,则在政府支持下,以社会力量为主运作。
  6、多层式
  一般为大型、综合性的复合结构社会主体,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复合运行机制。如西湖博览会与休闲博览会,在决策层面的组委会与组委会办公室,是复合型组织结构形态;在业务展开层面,采取会议、展览、活动板块式与加盟式管理,是复合型平台结构形态;在执行与工作推进层面,采取分层次的项目运作,是复合型项目结构形态。
  再从运行方式看:社会主体包括“组织”、“平台”、“项目”多种复合运行形态,或兼而有之。
  1、“组织”形态
  即复合结构社会组织。由若干不同界别的社会机构和人员发起、具有明确的事业目标与固定的业务范畴、拥有确定的名称和完整的组织架构,能够以自身名义对外开展业务并独立承担民事权利责任,依法注册的实体性法人机构。如杭州发展研究会、西泠印社、大学生创业联盟、文娱品牌促进会、美食研究促进会、丝绸女装战略联盟、创业与发展研究中心等。这是社会成员跨界联结、组织结构完整、行动能力较强的社会主体。
  2、“平台”形态
  即复合结构社会公共平台,由若干不同类型的社会主体共同发起并以优势互补的复合机制运行、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和公众参与面广的社会生活空间与功能性社会公共平台。开放性、服务性、公共性是平台的显著特征。如“我们圆桌会”与“杭网议事厅”是社会沟通平台,西湖博览会、休闲博览会与中国国际动漫节是会展平台,市民之家与行政服务中心是审批办事平台,临安民生服务管理中心与上城区“居家服务无忧在线”是民生服务平台,江干区 “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与望江街道“民情合议庭”是民事调解平台等。平台多由发起单位组建协调管理机构,在协商的基础上实施运行管理。
  3、“项目”形态
  即复合运行的社会发展项目,一般由若干不同的社会主体协同组织实施。项目有统一的行动计划和稳定的经费保障,并以项目内容、执行、管理系统化的复合运行机制为后台支撑。如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律师进社区”活动、市校战略合作、生活品质总点评等重要社会文化建设与社会服务项目。项目一般都有从启动、实施到完成的周期性。有的项目定期举办,体现周而复始性。项目制的优势是组织管理灵活,便于整合资源,是较为常见、简便易行的复合运行主体。创新型社会主体通过项目运行促进协同,以项目推进资源整合,培育主体文化,推动事业发展。
  创新型社会主体结构形态与功能图
  创新型社会主体
  结构上多元参与
  功能上特色互补
  组织上网状连结
  系统上彼此关联
  人员上专兼结合
  分层运行与整体协调相结合
  复合型组织
  复合型平台
  复合型项目
  实体性、法人性
  开放性、服务性
  计划性、周期性
  政府管理复合创新
  公共服务复合创新
  社区治理复合创新
  互动传播复合创新
  知识服务复合创新
  行业联盟复合创新
  生态治理复合创新
  品牌传播复合创新
  社会协同与复合联动运行机制
  三、创新型社会主体成长的社会历史条件
  创新型社会主体的形成并运行,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创新,即“复合创新”。这一创新是对中国社会变迁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与适应,是对于转型期社会结构调整的积极回应,也是基于杭州文化传统与发展特色的传承演进而实施的创新变革。这一创新所依托的社会历史条件:
  1.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重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使更多的人摆脱了对土地的依附,人口流动迁徙带来了社会分工、社会交往的变化,社会在分化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动,使社会阶层越分越细、越来越多,社会主体日趋多元,传统的熟人社会让位于现代“陌生人社会”,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会关系日趋复杂,过去简单的行政管理不再适应当今的要求。社会主体多元分层,彼此间缺乏了解、缺乏沟通、缺乏协作,积累了矛盾和冲突,处理不好会导致社会断裂,影响社会和谐。为此,推进社会融合式发展,通过社会协同推进改革、发展与稳定相配套,通过创新型社会主体建设,使改革发展兼顾各方利益,照顾各方关切,弥合社会分歧,消解群体矛盾,促进利益格局互动调适,是大势所趋。社会主体复合创新立足于社会多元分层现实,使社会主体“分立性”与“和合性”特点有机结合,科学理性与传统智慧有机结合,发挥互渗融合功能,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激发社会创造活力,适应了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重构的客观需要。
  2.信息社会的“平面”关系
  在全球化时代,信息化和社会分工专业化,市场更加放开,知识产权交换的自由度更大,政府对微观更少干预,个人的自主性更强。信息传递的权力等级限制被打破,个人拥有从自身视角传播信息与表达诉求的机会。杭州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12年末城乡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33部、家用电脑86台,全市移动电话用户1358.03万户,计算机宽带用户251.65万户,wifi无线网户外应用免费开放。互联网、电子商务、微博微信、网络社区的发展,全方位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一变化不仅是信息传输与储存方式的革命,也对经济、社会和生活的组织及运行方式提出了创新要求。在平面的世界里,社会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网络化、乃至虚拟化的趋势,人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节点功能得到强化,组织灵活性大大提高。与传统“垂直型”组织相比,“网络化”组织的可控性相对较弱,组织的执行力和功能相应弱化。因此,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体之间基于价值链的合作、协同显得更加重要,价值的创造、传递与分享也更加重要。这就要求建构与发展实体与虚拟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传统与现代连接、分工与协作关联、协商与执行统筹的创新型社会主体。
  3.政府职能转变进程中的政社合作
  随着改革的深化,无限政府正在向有限政府转变,管制型政府正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政府部门与社会机构、民间组织、市场主体之间,正在建构一种协商对话、互动合作的新型治理关系。一方面政府加快转变职能,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引导社会合作,扩大公众参与,更多地发挥多元社会主体作用,从而形成符合整体利益的公共治理。另一方面,政府加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努力缓解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能满足需求的社会矛盾。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扩大政府采购,包括采用特许经营、委托服务外包、“民办公助”等方式,公平对待并购买社会力量生产的公共服务产品。复合结构的社会主体,比之单一结构的社会主体,在参与社会协调,提供适应社会需求的优质服务产品方面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更善于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关系。
  4.民主化进程中的公众参与
  民主是人民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也是政府依法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前提。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促进了公民主体和权利意识的自信和自觉。纳税人的经济权利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进程,扩大了公民对公共治理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公众作为主体参与治理的诉求推动着治理方式的改变。人们不再满足于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征求意见,而更关注公共决策是否有公众参与的制度环节。由于传统的社会组织难以适应社会多元分层运行的现实,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不够畅通,这为社会主体的复合创新提供了契机。复合结构社会主体有利于开展广泛、多层和制度化的协商,加强政界、学界、业界、公众间的互动,把不同社会群体的外在制约转化为内在关联,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被动磨合转化为自觉互动,把“我、你、他”之间的外部沟通转化为“我们”的内部交流,从而推进民主促民生、民生促发展,推动政府工作符合民意期待。
  5.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创业创新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按国家公布的平均汇率折算,2012年杭州人均GDP已达14097美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50%,发展阶段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在这一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已经不是物质的投入与资源的消耗,而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管理的进步与创新的驱动,归结于人力资本、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杭州要以人的创业活动来提升发展层次,实现从资源依赖型、投资拉动型向人才支撑型、创新驱动型转变。在创新型社会主体中,需要尊重人的个性,激发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专长,个人兴趣与集体主义相融合。杭州知识分子与文化人依托院校、科研机构、文化团队等知识源和创新源,通过复合结构的社会主体进入社会创业领域,“单位人”与“社会人”多重身份结合,以“候鸟型”、“两栖式”方式发挥人才创新价值。杭州年十年间,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7206人上升为18881人,翻了1.62番。全市40所高校,40万大学生,每年7万大学毕业生留杭创业就业。创新型社会主体建设提供了开放融合的创业机会,帮助人才获得自由创造的生活空间,推动杭州形成“生活与创业和谐、文化价值与经济运行和谐、个人创业与整体发展和谐、政府与民间和谐、对外开放与内生创新和谐”的“和谐创业”模式。
  6、知识经济大潮中的创意创富
  上世纪爆发的知识经济浪潮,迅速把杭州带入新经济社会。新经济是以知识创新为主导、信息技术为基础、人才创业为支撑的经济形态。新经济使知识与创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创造财富的关键取决于捕获、分享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的驱动力从资本、劳动力、资源禀赋等要素加快转向人才、制度、文化、创新等知识性要素。知识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知识的复合(如生物、物理、化学的交叉复合,产生了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物理化学等新学科),引起经济的复合(如研发+设计+制造、网络+网商+虚拟网店+快递、仓储+货运+物流、观光+休闲+会展……形成复合式产业链与新商业模式),文化的复合(如文化+创意+科技形成文创产业),社会的复合(以大学与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知识界与城市结盟,催生了一大批政、产、学、研相复合的创新型社会主体)。杭州面临的城乡统筹、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社会治理等问题,只有通过发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多部门联合攻关、多界别复合参与,才可能找到解决方案。传统意义上的“界”不断被突破,交叉复合成为经济、科技与社会创新的巨大驱动力。知识分子与文化人成为杭州创造经济繁荣的主体,他们不仅追求拥有更多财富,而且追求成为美丽杭州与美好生活的建设与创造者。
  7.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意识
  普遍的公民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走向现代社会的必备条件。公民意识是社会成员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认同,是以共同价值观为指导对公民与国家、社会及他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它要求公民具有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权利观和义务观。当前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精神需要加强培育。近年来,杭州在创新型社会主体建设上进行探索,立足“我们”这一价值和发展的“主体”,以“开放式决策”、“民主促民生”为抓手,通过发挥“我”的主动性创造性,体现“我们”的整体性协调性,凝聚各方力量,协调多方利益,使整个社会的各方面、各领域主动关联、互相协作、共建共享。创新型社会主体由于其构成的多元性、参与的自愿性、管理的自律性、目标的公共性,有利于组织和引导市民广泛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公共政策,有序参与公共治理,进而增强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同,促进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规则意识以及独立人格与公共理性的公民精神的形成。
  8.文化传承中的兼容嵌入
  8000年文明史和5000年建城史,“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培养了杭州人平和的心态、务实的作风、开放的思维、兼容的性格与包容的素质。杭州人善于享受生活,更善于创造生活,使休闲与创业相互嵌入,生活与工作相互兼容。在杭州方言中,“生活”是双关语,“做生活”包含“做工作”之意。倡导以生活的心态和方式创业,将创业精神和内容寓于生活,使创造成为生活的核心内容,使生活成为创业的生活。“杭州城市品牌网群”作为创新型社会主体的典型案例,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好”为导向,发挥复合创新的特有优势,将“研究、展示、传播、推广”相结合,策划实施生活与发展论坛、生活品质总点评、生活品质行业点评、生活品质城市联展、市民体验日、生活趋势调查发布以及“小媒体、大传播”等复合式运行的平台项目,通过调研创作、知识创新、文化创业、品牌打造,丰富生活内涵,提高生活品位,使生活、创新、创业深度耦合,成为社会多方面、多类型群体互相嵌入,彼此支撑,复合创新的共同体。这种社会主体兼容嵌入特性,增强了优良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的传承力量,增进了人的交往、理解、信任和互助,展现了和谐社会新生活的前景。
  9、社会建设中的基层社区复合治理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的居民以居住环境为依托,形成具有互助服务、社会信任、自治功能的生活共同体。2001年以来,杭州市以地缘关系、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纽带,按照管辖区域与户数适当、界线清楚、区域相对集中、资源配置相对合理、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将居民区改为社区,每个社区一般有1500-2000户的规模。调整后,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志愿者组织、社会服务机构的复合协同作用显著加强。2009年杭州在社区建设公共服务站,建构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志愿服务、邻里互助“四位一体”的复合服务体系。2011年组织“律师进社区”,完善基层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体系,建设社区警务室与社区服务中心。2012年又开展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试点工作,推进流动人口管理、救助服务、健康管理、便民店和家政服务进社区,逐步将基层社会治安、人民调解、医疗计生、城管环卫、文教体育、劳动保障、扶老助残等统一纳入社区便民服务中心。2013年重点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推进管理信息化,加强小区自治,鼓励民间公益组织发展,规范物业管理,深化社区复合治理。,此外,有关城区还在城市综合体与产业集聚区(园区),探索新型“楼宇社区”、“创业社区”的复合治理。
  10.绿色低碳革命中的宜居理想
  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1933年《雅典宪章》开宗明义地把“适宜居住”列为城市的首位功能。1996年联合国人居会议宣言提出了城市的“宜居性”,即“社会、环境和空间的特点与质量”。近几年,杭州把建设生态型城市作为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树立环境比GDP更重要的理念、城市有机更新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注重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做到人与自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完美结合。杭州政府与民间力量密切合作,积极运用社会主体复合创新的工作机制,实施西湖、西溪、运河(河道)、南宋皇城大遗址(南宋御街)、良渚遗址、湘湖等系列综合保护工程,并推行垃圾分类与清洁直运,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这些努力收到明显效果,杭州先后获得联合国最佳人居奖与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杭州生态文化协会获“公益中国年度入围奖”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态和平领导项目资助奖”,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环保社团之一。社会主体复合创新实践活动,使杭州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宜居理想。
  四、创新性社会主体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
  社会主体复合创新是转型期社会主体多元化、群体利益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差异化的必然结果。其表现形态、运行方式呈现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层面,作用于生活创业、文化价值、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科技创新等诸多领域。
  1、政府管理复合创新
  政府创新是公共权力机关为提高行政效率和增进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创造性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必然要求有创新型政府。推动中国政府创新的主要力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公民问政需求的增大、政治发展的逻辑、新型政治文化的形成、全球化的影响以及执政党科学执政的要求。据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对1500多个申报项目分析,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主要领域是减少管制、提高政府绩效、建设透明政府、改善公共服务体制、维护弱势群体权益、探索协商民主的新形式、促进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改革完善民间组织管理体制等。下一步,社会公正、生态保护、社会管理、政府服务、官员廉洁、民主决策和多层协商,将成为政府创新的重点领域。以上都体现了转变职能、社会协同、寓管理于政务服务之中的“善政”要求。这方面,杭州市搭建了多种类型的复合运行平台,创造了“杭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的“智库”建设、市政府“开放式决策”、“两家两中心”行政服务创新、“公民导向”的政府综合考评、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与庭院改善中的“四问四权”、上城区“公共服务标准化”等成功的经验与案例。
  2、公共服务复合创新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在新形势下,杭州市整合资源、加强协同,创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市与区、街道、社区的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市场力量的积极性,根据管理服务、保障服务、普惠服务、特殊服务、救助服务、公益服务等不同要求,组建多方参与、各有特色的服务性组织与平台,实施服务项目,推进公共服务复合创新。如由团市委、市大学生创业办公室、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杭州日报、浙江大学及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发起成立杭州大学生创业联盟,积极帮助创业者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工商企业、孵化基地、金融投资等的沟通对接,提供政策、法律、信息、技术、资金等服务,培育了一大批创业企业。下城区引进杭州养和医院、杭州慈养医院、慈养护老中心等民办养老机构,搭建服务平台,形成公共财政扶持、民间广泛参与、养老提供主体多元化、养老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医养结合”养老新机制。上城区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合作,实施“居家服务无忧在线平台”工程,区政府建立“云计算”支撑的在线平台,街道建立综合性居家服务中心,社区建立居家服务工作站,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实施 “大服务”居家系列惠民工程,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
  3、社区治理复合创新
  社区是人们栖息和生活、交往与互动的邻里空间。“远亲莫如近邻”,市民由家庭、邻居而融入社区。居民由于生活所需彼此关联,社区治理成为和谐社会的基础。居民之间的和睦,有赖于加强社区认同,形成相互帮助、相互照应的亲密情感联系。随着城市化推进,社区日益成为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原住民与流动人口的共享空间。社区成员因籍贯、职业、收入、文化程度、兴趣和个性等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利益诉求甚至矛盾,需要有制度化的治理,需要社区委员会与教育、医疗、商业、物业管理等服务机构提供社会化服务,救助和保护弱势群体,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公共秩序。社区既是社会管理的重要节点,又是社会自治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实质是管理与自治的复合。近年来,杭州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培育发展不同类型和不同功能的基层复合治理社会主体,促进了社区人际沟通与交流,改善了居民关系,提高了社区凝聚力。如以社区议事为特征的“湖滨晴雨工作室”,以调解民间纠纷为特征的“和事老”协会,以普法与调解为特征的“律师进社区”,以便民服务为特征的白杨街道邻里社区共建,以密切“邻里情”为特征的“邻居节”等,成为杭州社区治理复合创新的成功案例。
  4、互动传播复合创新
  随着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扩大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单向式传播方式已经落伍。公众需要加强互动交流,对公共政策、公共利益进行讨论沟通,提出意见或批评,行使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此,杭州市积极推动传播平台的复合创新,建构党政、市民、媒体“三位一体”,党政、院校、企业行业、媒体联动的互动传播平台,以开放、建设性的态度进行“我们”价值观引导。如2009年10月建立“杭网议事厅”,设“问计于民、热点热议、网上服务台、民生恳谈会、新闻发布会”等栏目,面对群众进行政策解读、解疑释惑、排忧解难,成为党委政府了解舆情的快速通道,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2010年12月创办的以交流、谈话、评论为特色的“我们圆桌会”电视节目,运用“党政主导、专家解读、公众参与、媒体运作”的复合联动方式,注重舆论热点中社会心理分析与情绪疏导,鼓励在“和而不同”中客观理性地寻求共识。该节目在“2012中国电视媒体发展现状年度评选活动中,收获“掌声”并被致以“年度特别关注”。市委党刊《杭州》探索复合创新办刊路子,形成《党政》、《我们》、《生活品质》和《杭商》四个特色明显、互补联动的月刊。“我们杭州”网站建构媒体联盟,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微博推送,疏导社会情绪,引导社会心态,实现“小媒体、大传播”。
  5、知识服务复合创新
  人类社会已进入以知识开发为本位“第三次浪潮”,经济社会的关系将进行重塑,知识致富将替代资源致富,“知识+资本+创业”成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上世纪90年代,杭州提出要建设“天堂硅谷”。硅谷的成功取决于智力和高技术高度密集,大学、企业、科研机构、创业风险资本、中介组织之间,发明家、创业家、投资家之间,形成相互影响、互相依赖、密切联系的复合创新系统。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认为,由于杭州具有行政干预少、观念新、机制灵活、高校科研实力较强、气候和生态环境好等综合优势,成为或争取成为中国硅谷的历史责任有可能落在杭州身上。他说,如果把浙江省的企业家精神与以浙江大学为骨干的科技力量结合起来,整个浙江省极有可能成为类似美国“硅谷”那样的科技园。2008年杭州市政府提出以“人才+资本”促进创业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以“人才资本化”与“资本人格化”双轮驱动,培育更多创新型企业和像“阿里巴巴”这样有国际影响力的伟大公司。杭州市与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合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建设科技城,兴办国家大学科技园、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园与大学生(留学生)创业园,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创业投资服务中心等创业孵化基地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区与知识型服务业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注入动力。知识服务复合创新成为城市重要的“创新源”。
  6、行业联盟复合创新
  南宋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繁盛期,杭州作为南宋都城,成就了一批杭商。“杭商”体现了中国传统商业伦理和现代商业文明的精髓,他们能谋善断,善于在创新中创业,既注重自身发展,又充满人文情怀。复合创新是杭商的特质。早在清末,胡雪岩建立了茶、粮、药的复合运营模式,创办了胡庆余堂国药号,成为富甲一方的红顶商人。到了现代,娃哈哈集团掌门人宗庆后通过复合创新,开创了中国“饮品、营养品、保健品滚动发展”模式,企业历经二十余载依然生机无限。万向集团在鲁冠球先生的带领下,专攻小小万向节,做成了世界上万向节专利最多、规模最大的“巨人”企业。新经济时代最为典型的是“阿里巴巴”,成为全球卓越的集B2B、C2C、网上广告交易、搜索引擎、第三方支付于一体的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近年来杭州在丝绸女装、茶、动漫、美食、婴童等特色行业和文创、IT产业等领域,通过政产学研的合作,组建行业(产业)联盟,建构大公司与中小企业的协作网络,使众多杭商共享行业品牌。丝绸女装产业联盟以行业部门、院校与研究机构、协会、企业的复合联动,实现了科研设计、展示交易、信息交流、教育培训、文化旅游等的多层次合作;会展行业以西博会为龙头,形成会展产业链的复合创新;文化产业的西泠印社,通过社团法人、事业法人和企业法人的“三位一体”复合主体架构,实现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7、生态治理复合创新
  杭州因风景旅游而闻名。新世纪以来,杭州秉承“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实施城市有机更新与综合保护工程,通过政府主导、专家把关、社会参与的复合联动,创新城市的生态治理。2002年起杭州对西湖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整治,保护、经营、管理、研究“四管齐下”,扩大水域面积6.5平方公里,恢复100余处历史景点,新老十景相呼应,古韵今风相辉映,西湖因而被列为世界遗产。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于2003年启动,“工程指挥部+湿地管委会+西溪学研究会(院)+西溪博物馆”复合运行,通过改善湿地水质,保护湿地动植物资源,延续民俗文化,恢复了西溪“冷、野、淡、雅”的风格,建成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002年运河杭州段实施以“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为目标的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现主城区景观全新亮相,穿梭的游船、不息的流水、古老的驳岸,千年运河重现繁华盛景。还形成了“运河研究院+运河研究会+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运河丛书+运河学专业”的运河生态文化传承工作体系。杭州还对市区292条河道截污、护岸、疏浚、引水、绿化,实施了中山路综合保护和南宋皇城遗址保护等项目。生态治理复合创新,极大地提升了杭州的国际美誉度。
  8、品牌传播复合创新
  市场经济的发展,品牌日益受到重视,品牌就是生产力、文化力、竞争力。本世纪初杭州启动了城市品牌研究,提出“生活品质”的品牌内涵,体现了城市整体特色和综合优势,为行业品牌、企业品牌建设提供了方向的指引。杭州拥有东方休闲之都、中国电子商务之都、动漫之都、女装之都、丝绸之府、杭为茶都、美食之都、快递之都、会展之都、婴童之都、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等行业品牌,它们是城市品牌的具体展示,为城市品牌增加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为了推进城市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的互动,杭州建构了多界参与的“多层复合”新型社会主体——城市品牌网群,组建了生活品质研究与评价中心、城市品牌促进会、杭商研究会等创新型社会主体,通过研究、策划、活动、展览、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品牌打造、宣传与推广,组织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生活品质展评系列活动、市民体验日(杭州国际日)系列活动、“金城标”评选活动,以及城市品牌与行业品牌、区域品牌、工作品牌联动系列活动和城市标志应用推广系列活动、生活品质趋势与标准发布活动、生活与发展论坛研究系列活动等,形成品牌传播的复合创新。
  五、创新型社会主体的运行机制
  共识、协商、契约、联动,是社会主体运行机制创新的四个关键环节。共识是社会主体复合运行的精神思想基础,协商是复合结构社会主体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方法,契约是社会主体复合运行的机制保障,联动使社会主体复合创新优越性、拓展性得到充分体现。
  1、价值共识
  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主体多元引起社会诉求多样和价值取向多样的条件下,社会成员需要寻求共同的社会价值、道德理念、社会规范,从而集聚和谐的力量,提升发展“软实力”。社会越多元,越需要凝聚共识。社会成员离开直线型的权力与等级关系,复合结构社会主体的凝聚力来自何方,社会成员的互动靠什么连接,社会主体的运行靠什么来维系?首要的是建构共识。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社会合作都需要共识。寻找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认同与情感意识的归属,培育互信与加强协同,这是社会价值整合的过程。从实践和未来进程看,社会成员最能够在发扬民主、保障民生、共建和谐、帮扶弱势、保护环境、公平正义、公共安全等方面形成共识。现代社会是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社会主体构成的有机整体,推进社会主体复合创新,促进社会成员形成更多的共识,在相关事业发展领域有更多的合作,必然有助于社会发展文化基础和社会服务组织基础的良性再造,有助于社会公共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再造,也有助于社会组织新形态新规则重塑。倡导和而不同,运用共识管控分歧,加强社会责任感与合作精神,是保证社会协同的需要。可以把社会主体复合创新作为一种“共识民主模式”,它特别适合包容性、公共性和互动性强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领域。社会的“多元”并不排斥“共识”,这用罗尔斯(【注】美国学者约翰·罗尔斯John Bordley Rawls,,著有《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等,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的“重叠共识”可得到适当解释。罗尔斯认为,多元的民主社会能够包容形态各异的思想观念而其本身又能保持统一和稳定。社会在排除各种分歧的意见之后所留下的理性共识,就是“重叠共识”。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文化多样性的时代,求同存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跨文化合作是客观趋势。更多地吸纳各种文化视角和价值立场,有利于把集体行动和共同的社会生活建立在包容、合作、和谐的基础之上。价值法则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的柔性约束,其一旦成为共识,就会变成共同的评价标准。共识的基础是价值观。如杭州城市品牌网群,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的理念为价值共识,网群的“志同道合”源自于“休闲、文化、创业”相融合的生活方式和个人的兴趣爱好。此外,价值共识还与社会需求和利益共享相关联。如杭州市美食文化品牌促进会,其开展的美食品牌与餐桌文明、大众餐桌与美食文化价值研究,满足了美食文化与行业品牌建设的现实需要,为行业社群带来了共享利益。
  2、协商协调
  协商是行之有效的民主形式,在多元社会要通过多元参与对共同关心的事务达成共识。民主协商可以引导社会成员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共建和谐。这些年,杭州市顺应公众参与公共治理的时代特点,扩大和深化协商民主,发展了一批智库类新社会主体,使公众参与、专家咨询成为政府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协商民主有助于约束完全放任的自由行为,推动不同层面的共同体的形成。由于复合结构的社会主体内部成员间的平行关系,相关方协商成为凝聚共识、凝聚力量、共同行动的基本方法。如“网络律师团”与“律师进社区”,通过广泛、多层、制度化协商,形成价值认同,确定目标任务,制定行动计划,明确分工责任。重大决策协商确定,管理与基本制度也要通过协商。社会主体的运行还涉及外部关系的协调。创新型社会主体的开放型特征使之具有更大的主体包容性与更强的资源整合力,进而把潜在的复合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复合形态,形成更大的复合结构。要特别重视情感、价值因素,与彼此协作关系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发展协调关系。一是共赢。寻找彼此各有所需的结合点,强化功能的互补协调,通过合作带来共赢。二是互动。突破彼此关系边界的封闭,通过交叉兼职,邀请相关方参与到某项工作等方式进行参与式协调。在参与过程中加强认同,努力将外协调变为内协调。三是协商。平行主体采取共同行动,原因在于通过协商达成了协议,而不是行政性的强制。协议是相对理性的硬约束,为彼此之间的协调提供了规范的基础。这使得社会主体的之间的内部协商与外部协调成为可转换的关系,如西博会的复合联动中,组委会与会展公司达成合同和契约,使外部协调的利益关系转化为内部协商的伙伴关系。
  3、契约信用
  社会主体在运行上特别需要发挥契约的作用。平行的、互不隶属的社会成员靠什么结成稳定的社会共同体并有序维系合作关系?是靠契约信用制度,使共同体的每个成员关系制度化。发端于西方的社会契约(SocialContract)理论,把社会看作人们之间形成契约的结果,主张个人融入社会是一个相互同意的过程,个人认同规则并通过约定在公共的“大我”中获得权利与自由。社会主体在达成价值共识之后需要通过约定把共识固化,以契约信用保障整体的高效有序运转。既然规则与制度是自己参与协商选择的,所以遵守规则制度就是遵守自己的选择。如果说“共识”使社会主体产生凝聚力,那么“契约”使社会主体产生行动力。对此,世界休闲博览会的契约机制值得关注。各举办方约定:“所有涉及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权益的事项,都必须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依法订立合同(协议)”。组委会先后制定发布20余项重要规章制度。经市政府授权,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办公室与各合作方签订合作办会协议、会展立项协议、活动执行协议、项目实施协议、分会场设立协议以及相应的委托策划、推广、招商、代理、特许经营等协议,互不隶属单位进行工作磋商后都要制发会议纪要或“协商备忘录”,不同部门的分工要形成“工作责任书”,重要工作磋商与工作文件要请法律顾问提供专业意见,从而形成休博会的“契约网架”。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第一,契约是各方共识合意的体现,包括协议、合同、章程、规章、纪要(备忘录),还可以是公约、制度、承诺、文件等。第二,契约对于社会主体参与成员具有约束力。第三,契约信用制度还包括全面的依法按章办事。概言之,发展创新型社会主体需要重视契约文明建设,使政府、组织、个人之间形成广泛的信任,将“共识”转化为受到法律规制的执行力。契约制度越健全,社会成员越是守信和自律,复合创新效能就越高。
  4、复合联动
  联动,原指若干互相关联的事物,发生关联运动或变化。就社会主体而言,联动就是互为异质又互相关联的社会成员,在关联运动中相互依赖、互为支撑、互动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或者说,联动也是社会要素突破行业、界别、职业、身份等壁垒后的复合创新。结构决定功能,好的结构是一种科学和优化的安排,使系统的功能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杭州的新型社会主体,通过结构性复合联动引起功能性复合联动,使工作得到全方位、立体式、宽领域、链条式的推动,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例如,杭州城市综合保护中的历史研究(西湖学、西溪学、运河学、南宋学研究及丛书编撰等)、项目推进、环境保护、景观修复、文化展示(兴办西湖、西学、运河、良渚文化以及刀剪剑、伞、扇等系列主题博物馆)、遗产申报、打造黄金旅游线等的复合联动;行业标准调查中的行业调查、案例研究、品质评价、制定标准、发布推广的复合联动;“我们圆桌会”互动交流电视节目的党政引导、媒体运作、专家解读、公众参与的机制联动;丝绸女装联盟的产业研究、品牌推广、市场拓展、国际交流、人才发现、创业创新、产业宣传、形象推广的联动,都是新型社会主体结构性复合引起功能性复合的成功案例。一些规模较大的新型社会主体,还形成了多层、多维度的复合联动,既有各界别的联动,也有组织联动和业务联动,形成网状架构。以西湖博览会为例,从组织角度建构了“组委会+西博会办公室+会展协会+各类专业公司”协作链条;从平台角度建构了“会展培训+会展场馆+会展管理+会展促销+会展执行+会展政策资源整合”的开放性平台;从项目角度采用特许加盟的方式,对会议、展览、文体活动实行统分结合的管理,实行“政府、市场、企业 ”的社会协同,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体复合创新的联动模式。
  六、创新型社会主体建设的新思考
  社会主体复合创新,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不少实际问题,有些是政策法制的问题,有些是社会环境的问题,有些是体制机制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待于改革实践的深化。当前,以下几个重要问题需要加以厘清。
  1、创新型社会主体发育中的“政府主导”内涵与边界
  在社会主体复合创新实践中,经常听到一句话是“政府主导”。对“政府主导”的内涵与边界如何理解?一种理解把“主导”等于“主管”,什么事都要政府决策,政府说了算;第二种理解“主导”等于“领导”,政府管大事,社会主体管小事,本质上还是政府说了算;第三种理解“主导”等于“指导、引导”,政府指导发展方向并实行政策引导,社会主体依法自治。我们更倾向于以上第三种观点。社会建设管理中“政府主导”过多过细反而是社会缺乏活力的表现。社会的活力在民间,民间的活力在个体,激发社会创造力关键是激发民间和个人的创造力。从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关系理解,“管理”更应该是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治理。社会建设需要社会成员的协同参与,而协同参与的前提是创造更多的机会使社会成员参与。传统体制下,社会自组织能力差,抑制了社会创新能力。社会转型期,政府要积极引导、培育、发展社会主体,增强社会的自主性和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主体属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是“联动的第三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实践中,特别要处理好政府负责与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关系。政府负责指政府在保障公共服务、公平公正中负主要责任;社会协同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组织、企事业单位协同联动的作用;公众参与是群众能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服务。我们认为,转型首先需要政府转型,该放权的放掉,该管的管好。一是对政府直接的社会管理行为要明确界限,防止越位;二是对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明确界定,防止缺位;三是要健全社会组织法律制度,政府要保证社会组织在正常的法治秩序中活动,防止错位;四是国家公务员不与社会主体及市场主体建立经济利益关联,不参与经营牟利活动。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转变职能则是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在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的制度框架下,政府的主导性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规划性、指导性和服务性上,支持而不干预社会微观活动。“政府主导”只限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范围,不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只做“裁判员”不做“运动员”,“政府主导”不被无限扩大,政府负责与社会协同两者兼容,助力社会建设。
  2、社会主体中“个人”角色多样与社会活力的提升
  在《世界是平的》中,弗里德曼指出,新一波全球化带来的技术创新、全球合作、文化交流和网络普及,正在抹平一切疆界,世界变平了,个人成为了主角。即便社会组织发挥着有别于个人的作用,但组织行为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的作用的延伸。政府与社会必须做出调整以应对这种趋势。杭州创新型社会主体建设实践,紧紧把握社会主体的社会性、组织性与个人性的复合统一,注意到由于社会主体融入了个人的主体性,它成为个人与社会、人际关系与组织关系的复合。个人是鲜活的、能动的、多样的,靠激情、兴趣与爱好互动关联。因而社会活力在于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于发挥人的特点和专长。“个人”角色是多样的,作为“单位人”,每个人有自己的职业、身份、职务;作为“社会人”,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特长、理想、追求与社会责任感;作为“自然人”,每个人依法享有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力民事行为能力。随着改革与转型的推进,政府的审批职能要更多向非权力性的服务转变,过去“个人”对单位的依附更多地转向“个人”与社会的关联和“公民”权利的行使,“个人”成就更多地体现为兴趣特长与社会价值的结合。杭州城市品牌网群、市校战略合作、行业联盟等知识服务、文化创业、社区治理领域的创新型社会主体,坚持人本原则,采取各界人员交叉兼职的参与方式,促进个性与共性协调,建构生活与创业多样融合的社会运行方式。个性与共性的协调,使“个人”融进群体的“我们”,共建生活、事业与心灵家园。兴趣成为发展手段,特长成为创业能力,爱好成为生活动力,“人”成为“才”,价值共识内化于人的自觉。“个人”角色多样性适应了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的需要,激发了社会活力。互相依存,多方协同,多元复合,多力合一,“个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他人创造幸福,为自己创造快乐,在共同愿景与价值观、共同社会行为规范统领下,共建创业创新平台,共享事业成就与品质生活。
  3、创新型社会主体治理结构中的协商与层级关系
  如前所述,社会主体复合创新,通过平行主体的协商,使异质化的社会成员结合成共同体。但在日常决策中,由于思想观念、身份背景、行事风格和工作能力的不同,内部的协调相较于传统的单位和企业,普遍存在效率不高而时间成本较高的情况。类似联合国安理会,遇到各方意见不相一致,不得不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反复进行沟通。同时社会主体内部工作人员仅靠“相关方协商”难以形成责、权、利相配套的责任制,影响资源整合力与执行力。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社会主体治理结构中,除了协商民主外是不是也有“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民主”?是不是也可以存在直线型的层级关系?其实,社会主体的治理可以更多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按照《公司法》形成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协商、表决与契约制度相结合,实现公司有效运转。而所有员工签订劳动聘用合同,进入直线职能制组织管理体系。杭州西泠印社就采用了社团组织(印社)+事业单位(社务委员会)+企业(集团公司)“三位一体”组织形式,形成有效运作。研究发现:第一,协商民主与表决民主都体现了平等的要求,两者有机结合,有助于照顾多数和兼顾少数的利益。一方面,用协商促进沟通,有利于统一思想。另方面,通过表决(票决),按多数意见决策,有利于采取行动。社团章程都有票决制的规定,关键是要执行好。第二,社会主体组织体系中,主体平行关系与直线型的层级关系存在于不同的层面。在社会主体的决策层面,实行协商与表决相结合的民主方法,形成共识以及章程、制度、协议等有约束力的契约,使共同体成员同心协力,相向而行。但在工作执行与落实的层面,社会主体与其聘用的工作人员之间,仍然需要通过聘用与被聘用的关系而衍生出直线型层级关系以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与一般单位内部的上下级领导与服从关系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4、创新型社会主体的层次性与功能性差异
  杭州创新型社会主体建设实践说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各层面、各领域,都可以推进社会主体的复合创新。换言之,只要有社会主体存在的地方,就有复合创新的空间。研究发现,不同的创新型社会主体,存在着很大的功能性差异。创新型社会主体的功能性差异,与其所处的层次有极大的关系。以社会主体活动覆盖面为标准,大体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市域性的创新型社会主体,第二层次是区域性基层创新型社会主体。市域性的创新型社会主体,在全市甚至跨市开展工作与组织活动,功能大体上分为三类:⑴提供政务服务,如市行政服务中心(市民中心),以方便市民企业办事为主;⑵价值引领、知识服务、文化创业、大型活动组织,如城市品牌网群、西湖博览会、市校战略合作、西泠印社等;⑶行业联盟,如丝绸女装战略联盟、文娱品牌促进会、中国茶都品牌促进会、美食文化品牌促进会、婴童行业联盟、动漫行业联盟等。区域性基层创新型社会主体,在所在区域、社区(一般不跨区域)开展工作与组织活动,功能大体上也分为三类:⑴提供便民服务,如区、街镇、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以方便辖区居民企业办事为主;⑵参与社区治理,推进民主促民生,如上城区“333+X”社区服务体系、白杨街道邻里社区、社区和事佬协会、湖滨晴雨工作室、民间食安办、民情合议庭、朝晖街道食品药品安全诚信经营自治会、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等,促进居民情感共享、利益共享与价值共享,贴近百姓日常生活;⑶创业就业服务,如下城区“楼宇社区”复合治理、清河坊商会、小营街道的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中心、凯旋街道“凯益荟”等。由此可见,培育和孵化创新型社会主体的工作不可“一刀切”、“一锅煮”,要区分不同层次与不同功能,加强分类指导,进行差异化扶持,促进多样化发展。
  5、联盟式新型社会主体的多层复合关系
  杭州社会主体复合创新中,出现了一批联盟式新型社会主体,如丝绸女装联盟、美食品牌联盟、大学生创业联盟……,这些多层复合结构社会主体,往往是产学研机构紧密型结合的、可以在较大范围整合资源、推进跨界合作的行业伙伴联盟,或者是进行文化创业、品牌共建、知识互动的创业伙伴联盟。成立联盟式社会主体,是为了密切产学研与大中小企业的创新合作模式,确保共同的竞争优势。联盟成员是行业内的机构或是同一产业链各个组成部分的跨行业机构。无论是行业伙伴联盟或创业伙伴联盟,联盟成员间一般没有资本关联,各成员单位地位平等,独立运作。那么,联盟是如何进行运行的?联盟主要有五种类型:⑴创意合作联盟。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团体构成,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⑵研发合作联盟。由科技孵化器、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与科创型企业构成,其目的是降低研发成本、分担研发风险,缩短研发周期,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问题。⑶产业链合作联盟。促进创新产品获得上下游的产品配套,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⑷市场合作联盟。目标是共同开发市场,包括联合采购、共享设施(实验设备、检测设备、数据库等),实现规模经济。⑸技术标准联盟。合作制定产业技术标准,实现创新技术的市场化。目前,建构联盟要从分担风险、降低成本更多转向提升创新力。通过合作较快地促进产业链的演进与形成,实现由小范围联盟向网络化的产业链联盟转变,区域化向全球化转变。当前,为什么会大量出现联盟这种组织形式呢?研究表明,联盟是产业共性问题内部化的产物。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产业共性问题,建立联盟,产业共性问题就成为产业内部问题。政府政策与联盟相结合促进了这一发展趋势,政府通过支持联盟发展来促进产业创新,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
  6、创新型社会主体的“造血”功能与生存发展方式
  新型社会主体是由异质复合方式提供特定公共或准公共产品的复合型社会主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公共产品;通过公私合作,提供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不通过行政方式配置资源,需要有自我平衡功能。新型社会主体不是“二政府”,也不是以追求利润为终极目的的企业,其社会活动的本质是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让尽可能多的人得益,但不是简单地无偿、免费向社会供给福利。适当考虑成本补偿而使社会活动得以可持续,与公益原则并不抵触。社会主体通过依法开展经营服务,使投入和产出平衡,以所获利润反哺其所从事的事业。从上述讨论得出结论,社会主体也要创造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确保实现自主运行、自负盈亏、自求平衡,长效与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体复合创新,也包括推进以“服务、合作、分享、共赢”为特色的运营模式创新。⑴“服务”,即运用文化、创意、策划、设计、咨询以及生活品质体验等知识性服务,实施独特的社会服务项目;⑵“合作”,即与政府、媒体、行业(企业)及公众合作,推进社会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⑶“分享”,即通过开拓新的生活消费领域、新的传播渠道和新的市场机会,与社会公众分享服务增值所创造的价值;⑷“共赢”,即通过社会化的经营服务,使社会主体各参与方共同成长、持续发展。杭州创新型社会主体以推进社会服务事业发展、社会性项目建设、文化创意与知识创业为重点,通过多样化社会服务创造事业发展空间。几个有较大影响的新型社会主体,都组建了运营系统,实行项目资源整合及成果转化,增强“造血”功能。如西泠印社以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活动为依托,以“西泠印社”品牌为核心,全面进入文化产业,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开展艺术品原创、展览、出版、广告、鉴赏、画廊、拍卖等活动,打造较完整的艺术品业产业链和立体化品牌经营体系,形成自我发展良性循环机制。杭州西湖博览会,每年大型活动的冠名权、特许产品专营权、广告位使用权出让收入及旗下会展公司的商务策划、广告传播、会展执行收入达数亿元,保障了西博会“年年办”。杭州城市品牌网群通过开展项目研究、调查咨询、品牌策划、生活体验等社会服务,推进了城市品牌、区域品牌、行业品牌、产品品牌的联动推广,兼顾了社会效益与运营效益,网群的事业领域不断拓展,影响力不断增强。创新型社会主体独特的营运方式与其凸显公共性的服务项目相结合,使社会主体复合创新可操作、能持久。
  7、创新型社会主体的现实与“虚拟”相结合存在方式
  虚拟社会是网络信息时代的社会结构以数字化形式的展示。传统的社会主体,主要表现为实体性的存在和直观的机制运行。但随着信息时代的无线、移动、互联技术快速发展,以BBS/论坛、群组讨论(如微博客、QQ群、微信群等)等虚拟性网络社区的出现,使社会主体的互动关联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并成为社会主体复合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微博客、QQ群、19楼网上城市等网络社区,是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它们与现实的社会主体一样,同样包含了一定的“场所”、一定的人群、相应的组织、社区成员参与和追求相同的兴趣、文化等特质。重要的是,与现实主体一样,由来自多界别的人组成网络虚拟主体,运用现代信息交流手段,如通信、网上讨论、聊天等,使彼此得以互动关联。网络还使不同地区与国家的“陌生人”结成“虚拟社区”,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H·布鲁莫(Herbert Blumer ,,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倡导者)提出,群众分为四种类型:偶合群众、常规群众、行动群众、表意群众。网络主体可被看成是表意群众的一种,是为了其成员的个人满足而组织起来,提供感情表达释放机会的人群。网络主体在网络的空间迅速集聚,自由交流,形成群体交往的虚拟社区。虚拟社区改变了社会结构,使社会主体生存分化为现实生存和虚拟生存,以虚拟性、模糊性为特点的虚拟存在方式带来了人类生存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果缺少主流价值引领,就会引发与现实社会伦理道德冲突与挑战。网络化关联提供了更多的自由表达,同时又可能演变成非理性的宣泄,使个体更加缺乏归属感。因而,实体性社会主体要积极参与虚拟社区建设,实现线下线上的互动关联,努力把虚拟社区的负作用转化为正能量。仅以微博群发展为例,已形成大量“微社会圈”,如微交际、微营销、微旅游、微公益、微访谈、微政务等。毫无疑问,实体与网络结合的组织、平台和项目将成为社会创新的重要途径,现实与虚拟联通将成为新型社会主体的普遍形态。因此,把握虚拟与现实的辨证关系,建构正确的虚拟社会伦理道德,创新方法途径并倾注人文关怀,调动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主动能动性和道德自觉性,突出人在网络伦理建构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兴利除弊,让网络为我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服务,这是需要加以深入研究的课题。
  结论:
  近几年各地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创新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体制创新、政府创新尤其是社会创新成为明显的短板。在此背景下,杭州把社会主体复合创新作为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务实有效地推进,具有探路和示范的意义。这一领域的探索顺应了转型期社会自主适应与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正能量自然生长的趋势,体现了政府对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的积极回应。创新型社会主体建设是长期的任务,要正确把握“政府主导”的内涵与边界,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协商民主与表决民主、层次性与功能性、多层与复合、现实与“虚拟”的关系,推动不同的创新型社会主体之间的学习互鉴,优化社会主体生存发展方式,努力改变社会建设的“短板”状况,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加强社会管理和提升民生质量的新期待,积极运用“社会创新红利”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课题总报告起草:孙颖 林军 刘伟 何方
  朱狄敏 赖小科 陈冬梅
  课题总报告统稿:王平
  &&&&&&&&&&&&&&&&&&&&&&&&&&&&&&&&&&&&&&&&&&&&&&&&&&&&&&&&&&&&&&&&&&&&&&&&&&&&&&&&&&&&&&&&&&& 2013年3月28日
编辑:隋海洋
内容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厦门求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