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线

无所不能 健康点
合理区间和菲利普斯曲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财新网“名家/新秀”专栏作家。华侨大学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全职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闽江学者。1984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量经济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经济学博士学位。1988年3月到国家信息中心工作。1989年8月起,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作访问学者。1997年1月起,先后就职于美国德州议会预算局和美国德州州务卿办公室。2010年3月回国担任华侨大学全职特聘教授。李拉亚最新文章
  【财新网】(专栏作家
李拉亚)除了系统风险指标外,还有三个指标可用于判断宏观经济运行是否正常。这三个指标是: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这三个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重大问题。合理区间的上下限涉及这三个指标。
  在历史上,经济学家就这些指标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有激烈争论,形成了不同经济理论流派。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可用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表示。菲利普斯曲线描述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或者描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奥肯定律描述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在下一篇文章介绍奥肯定律,本文只介绍菲利普斯曲线。
  Fisher在1926年发表了一篇文章《失业和价格变化的统计关系》。这篇文章发表后,没有引起经济理论界注意。Fisher于1947年去世。1976年,后人以Fisher的名义再发表一篇文章《我发现了菲利普斯曲线》。经济理论界才注意到在菲利普斯之前,Fisher研究过这一曲线。
  1958年Phillips依据英国1867年-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统计数据,得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了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
这条曲线称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amuelson和Solow于1960年提出了“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Samuelson和Solow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一代替是通过一个假定实现的。这个假定是:产品价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值法”,即每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这就是说,物价的变动只与货币工资的变动有关。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变动关系。经济理论界中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得到了“经济增长-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诺贝尔经济学奖两位获得者Friedman和Phelps大致在同期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引进预期,用以解释自然失业率,这是一场革命。在没有引进预期前,对菲利普斯曲线研究着重在统计数据的模拟分析上。引进预期后,对菲利普斯曲线研究着重在经济理论分析上。这里自然失业率概念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
  Phelps认为,从长期看,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并不存在权衡替代关系,因为长期中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之间不会出现永久性的偏差。在此基础上,他指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在均衡失业率水平上与纵坐标轴平行的直线(菲利普斯曲线的纵坐标轴表示通货膨胀率,横坐标轴表示失业率),这是近50年来宏观经济学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只有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中,才存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区别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通货膨胀预期是否被正确预期到。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Lucas把理性预期引入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提出了Lucas孤岛模型的原始思想。1973年,Lucas的论文《产出和通货膨胀替换的国际证据》的孤岛模型成为了现在教科书中的标准孤岛模型版本。在该孤岛模型中,假定经济人得不到一般物价水平信息。企业产品价格变化,企业不知道是由一般物价水平变化引起还是由其产品的相对价格变化引起。经济人得想办法从自己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中滤波出相对价格和一般物价水平。
  这里,为便于理解,可以简单认为滤波就是估计的意思。Lucas使用的最小二乘滤波方法,是很原始的滤波方法。笔者于1995年在《通货膨胀与不确定性》一书中用现代的卡尔曼滤波方法取代了Lucas模型中最小二乘滤波方法,除取得Lucas原文中的结果外,还取得一些新的结果。Lucas1973年文章的主要结论是:没有预期到的价格增长才能导致产出增加。如果企业认为价格增长只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增长,企业不会增加产出。因此,无论长期还是短期,只要价格增长能被预期到,就不存在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替换问题。
  Lucas把理性预期理论引入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后,传统的建立在凯恩斯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黯然失色。新凯恩斯经济学派在粘性价格基础之上,吸收了理性预期概念,提出了一些新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这些模型被称为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简称为NKPC ),主要有Taylor (1980) 、Calvo (1983) 、Fuhrer and
Moore(1995)、 Gordon (1997)、Gali and Gertler (1999)和Mankiw and Reis (2002)
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这些模型的基本特点是,在一个时期只有部分企业改变价格或信息,于是价格存在粘性或预期存在粘性。如:Calvo
(1983)的交错契约模型假定经济人在一个时期内不改变他们的价格,并且他们随机选择日期更新他们的信息和价格计划。这样在一个时期内只有部分企业更新他们的信息和价格计划。在存在粘性价格或粘性预期的情况下,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在短期内存在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
  作者为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教授,本文为其《中国新宏观调控的理论解释和理论探讨》系列文章之六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赵志成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新闻订阅:订阅后,一旦财新网更新相关内容,我们会第一时间通过发邮件通知您。
在这里,您可以选择接收的频率:
确定增加订阅含有的新闻?
,您所订阅的新闻会发送到邮箱:(此邮箱不可更改,且每个邮箱最多可同时订阅20个关键词
您已选择接收的频率为
苹果客户端
安卓客户端
财新名家推荐
更多专栏文章
全站点击排行榜
暂无排行数据!
全站评论排行榜
热词推荐:
新媒体实验群苹果/安卓/wp
苹果/安卓/wp
积分 5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4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隐身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开心签到天数: 63 天连续签到: 1 天[LV.6]常住居民II
rt,在很多情况下这个结论似乎不适用,不仅是长期短期的问题
载入中......
哪个版本的菲利普斯曲线?
总评分:&经验 + 1&
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zongti趋势而已。。。
很多情况下不适用?有证据吗?
虽说无知者无畏,但不知道自己很无知却是最为悲剧的事情!
wj198857 发表于
很多情况下不适用?有证据吗?90年代末的美国,失业率降到了4%以下,但通胀不升反降
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ms_lemonjuice 发表于
90年代末的美国,失业率降到了4%以下,但通胀不升反降& && & 美国90年代末出现“低通胀,高增长”的现象,有一个解释是说:由于美国大部分日常生活用品主要依赖从东亚国家进口,美国本国生产和出口的则主要是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这些高技术产品和服务恰恰不是CPI的主要构成部分。90年代末亚洲出现金融危机但美国则处于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带动下的经济繁荣。所以,一方面亚洲国家普遍出现了产能过剩和汇率贬值,这就使得美元购买力大大的增强了,在CPI中占有较高权重的生活日用品的美元价格实际上是在走低的,通货膨胀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另一方面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强大,因此美国本国产品和服务的内外需求旺盛,由此造成劳动引致需求也较高,失业率水平较低。
& &&&在这个情况下,菲利普斯曲线失效可以理解为开放经济下供给冲击对价格水平存在一定的扰动。在90年代,由于苏东剧变和亚洲国家金融开放程度的提升,市场规模骤然放大了,形成了一个市场扩大的有利供给冲击并被美国享受到了。毕竟标准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在封闭经济假设下才可以得到相对严格的证明的。但是这种外需的扰动作用也是有限的,一旦市场突然扩大带来的红利被利用充分,国际价格波动收窄,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关系又会显现出来了。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一直保持了很低的通胀率,但是这一时期失业率也是居高不下的。90年代初那种反菲利普斯曲线的现象之所以没有再出现,就是因为到了2008年,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低成本劳动力基本都充分利用了,计划经济国家也基本转向了市场经济,可以利用的有利供给冲击消失了。所以说,菲利普斯曲线本来就是将供给冲击视为外生变量的,如果没有供给冲击,菲利普斯曲线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虽说无知者无畏,但不知道自己很无知却是最为悲剧的事情!
wj198857 发表于
美国90年代末出现“低通胀,高增长”的现象,有一个解释是说:由于美国大部分日常生活用品主要依赖 ...恩,说的很对,我一时都没想起来近年西方高增长低通胀这回事......不过你的表述很全面,厉害!
刚刚那句话是我在看米什金货币金融学里看到的(还在看这本书,太弱了......),原文&&&.....不升反而略有下降,一些评论人士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价值提出了质疑, ......菲利普斯理论现在引起了广泛争议,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不应用该理论来指导货币政策的实施.&
这就让我产生了质疑,刚刚那个外生变量是很好的一点,但是由于是&广泛质疑&, 所以我想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因素吗?
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ms_lemonjuice 发表于
恩,说的很对,我一时都没想起来近年西方高增长低通胀这回事......不过你的表述很全面,厉害!& && &从各个角度的质疑实在太多了,当然也正是由于这些质疑,让菲利普斯曲线一直在进化。
& && &最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其实反映的仅仅是工资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后来经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的努力,把价格作为工资的加成函数这一假设加入理论中,才形成了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反向关联的菲利普斯曲线。
& &&&后来,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发难。他的观点很鲜明,即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他提出了自然率的定义,并认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可能是垂直的,甚至斜率可能为正。这一次理论上的冲击使菲利普斯曲线又添加了关于短期和长期的内容,长期在自然率水平上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加入了一般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中。
& && &再后来,著名的“卢卡斯批判”也给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不过很快新古典综合派就把理性预期假设加入到了菲利普斯曲线之中,由此形成了现在普遍可以看到的附加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附加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较好的解释“滞涨”现象。因此,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并且附加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其实和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这里,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派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均用自己的理论推导出了向上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 &&&但是,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好像还是没有停歇。号称第二代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派的中流砥柱的真实周期学派则实际上坚持货币中性和市场快速出清的假设。根据RBC模型,经济周期是生产率冲击的结果,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无关;并且劳动者会做出关于劳动供给的跨期决策,不存在非自愿性失业。这样一来,现代菲利普斯曲线的两大理论支柱——自然率和货币非中性假设都被质疑了。但是遗憾的是,真实周期学派的理论在数理逻辑上具有较好的完美性,但却与现实中的诸多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其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质疑也仅仅是从严格假设的数理逻辑推导出发,实际上只要放松真实周期学派的理论假设,那么他们的论证就很容易被现实推翻。所以真实周期学派的理论实际上从来没有成为任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反倒是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指导,一直广为流传。
& && &就在质疑此起彼伏的同时,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派在论证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性方面也提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证据。比如著名的“菜单成本”理论、“信贷配给”理论、“效率工资”理论、“交错价格调整”理论以及“协调问题”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从不同的侧面证明了市场不能快速的出清,货币至少在短期确实是非中性的。因此菲利普斯曲线所表达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还是存在的。
虽说无知者无畏,但不知道自己很无知却是最为悲剧的事情!
菲利普斯曲线只是诸多经济路径中的一个,可以有和它完全相反的态势: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物价下跌,所谓的软着陆;反向的则是经济衰退,物价上涨,所谓的滞涨。两者合在一起即为向右下倾斜的曲线,与向右上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相对。
自由的思想,有效的实现,更快的进步。
ms_lemonjuice 发表于
90年代末的美国,失业率降到了4%以下,但通胀不升反降回复展示了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
自由的思想,有效的实现,更快的进步。
论坛好贴推荐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为做大做强论坛,本站接受风险投资商咨询,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合作咨询电话:(010)
广告合作电话:(刘老师)
投诉电话:(010)
不良信息处理电话:(010)
京ICP证090565号
京公网安备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菲利普斯曲线_百度百科
设置图片模式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
长按上图保存二维码,使用微信扫一扫右上角的"相册"扫码,再分享好友或朋友圈
正在收听 :
菲利普斯曲线
同义词一般指菲利普斯曲线
表明失业与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高时,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于1958年在《年英国失业和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年间和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
的,货币工资可以表示。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图中,横轴U值代表失业率,纵轴G值代表,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了解更多菲利普斯曲线
“失业-工资”曲线
“失业-物价”曲线
“产出-物价”曲线
表达式的互推
AS与PC的关系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知识 - 百度文库
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知识
1菲利普斯曲线
(1)基本定义: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
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A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C点失业率高时(大于5)通货膨胀率就低(小于3),当A点失业率低(小于B、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大于3)。SPC表
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LPC是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2)菲利普斯曲线表达式: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
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
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左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左上方倾斜”,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为反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左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货币工资变
化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
贡献者:小慈sb出自 MBA智库百科()
菲利浦斯曲线(Phillips Curve)
  菲利浦斯曲线是用来表示与之间替代取舍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统计学家()于1958年在《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和将原来表示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浦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根据英国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上图中,横轴U代表,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浦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了如下几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是由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理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
  第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替代取舍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这是对观点的否定。
  第三,当失业率为(u)时通货膨胀率为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为0时的失业率。
  第四,由于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取舍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原始菲利浦斯曲线关注于名义工资,没有考虑。首先,工资变化率决定于实际失业率,失业对工资增长具负面 影响 ;其次,通货膨胀率等于工资变化率。即:
  公式中,代表名义工资变化率,u代表失业率,代表通货膨胀率。如上图所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替代关系。二战前和50、60年代,这种关系在一些国家中相当稳定,并与经验观察高度吻合。
  上面的理论无法解释对雇主和工人来说才是重要的这样一个事实。工人们关心工资的购买力而不是货币工资本身,雇主也不关心名义工资而关心劳动的真实成本,这使人们对原始菲利浦斯曲线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因为实际工资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名义工资变化率必须用通货膨胀率来纠正。工资变化率部分地由决定,部分地由实际失业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等于工资变化率减去生产率增长率。即:
  只有生产率的才能使这条垂线移动。
  这里的长期与短期,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看预期是否正确,通货膨胀预期是否能全部进入工资合同。不是,就是短期;是,就是长期。
  短期内,由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此消彼涨的交替关系,因此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来说,是沿着短期菲利浦斯曲线的选择,把和通货膨胀率都控制在“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内。如下图:
  但是,当菲利普斯曲线突破原有的惯性持续上升时,会使整个菲利浦斯曲线偏出以内的安全范围。这时除非也往上提高外,否则就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范围了。如下图:
  更进一步的看法(如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是,如果政府长期采取人为的干预措施,使失去作用,那么菲利浦斯曲线还有可能成为一条呈正相关的曲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任何干预都会失灵。如下图:
  上图中,由于安全临界点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菲利浦斯曲线NN ,这样在通货膨胀率提高的过程中,失业率也不断提高。这意味着菲利浦斯曲线已经完全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局面,这是中最值得警惕的现象。
  菲利浦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或成为垂直线,或变成正相关线,都表明菲利浦斯曲线的恶化,可能引起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方向变动。这种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也上升,可称为滞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各西方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的现象。停滞膨胀意味着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恶化了,即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较高的失业率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同时存在。
  关于停滞膨胀的原因有下述几种看法:
  第一种是美国的看法。
  他们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遇到了一系列的外部冲击。首先,世界农业发生歉收,苏联和亚洲尤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农产品的出口急剧扩大,国内食品供给减少,造成国内食品价格在年间上升了35%。其次,世界范围内某战略原材料的短缺进一步加剧,导致美国原材料价格上升,再次,年发生了,使美国需要支付更多的才能购买到同样数量的外国,从而造成了进口品价格上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冲击是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造成了美国能源价格和一系列石油产品价格上升。这一系列的事件造成了通货膨胀。
  他们还认为,由于发生了成本推进通货膨胀,实际的和减少,失业率趋于上升。另外,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批青年人和妇女进入劳动市场。他们在劳动力中的增大,但是劳动市场对他们的是不充分的,因而失业率上升。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发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了。
  第二种是美国供给学派的看法。
  同意石油价格上涨是造成美国停滞膨胀的一个原因,但他们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因素。首先,向企业征收的大部分赋税都可以算入企业成本,并通过提高价格转嫁给,所以政府税收本身就具有成本推进的效应。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州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大幅度增加和,联邦政府则大量增加。这些税收都提高了企业的成本,从而提高了的价格。其次,随着政府税收和福利制度的发展,对工作、、和冒险精神起着消极作用。例如,过高的税率使人们不愿努力工作以增加收入;和使人们既不怕失业也不急于寻找工作;过高的税率造成下降,人们不再愿意冒投资的风险。因此,工作热情和受到损害,供给减少。最后,政府过多管理也降低了社会生产率,这一方面表现在政府的管理保护了一批企业,使他们免除别的企业与之的压力,结果造成这些企业较高的和较低的;另一方面表现在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人劳保等方面规定了诸多的,结果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价格。所以这一切都造成了生产的停滞和的上升,带来了停滞膨胀的局面。
  第三种是货币学派的看法。
  货币学派与供给学派一样,认为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不应该对经济实行过多的干预。在货币学派看来,美国的停滞膨胀是由于政府长期对经济滥加干预造成的。他们根据长期的菲普斯曲线的分析指出,当政府反复采用扩张性的干预经济时,在短期内会带来降低失业率和提高通货膨胀率的效果。但是,在价格水平上升以后,会相应提高工资,因而并没有下降,厂商不会增加劳动的雇用量。结果,政府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从长期来看不但没有降低失业率,反而提高了通货膨胀率,使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54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相关资讯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24685',
container: s,
size: '728,90',
display: 'inlay-fix'
评论(共29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菲利浦斯曲线"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