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增速再探底存准概率仍有下调必要。说明银行英雄联盟 钱太多多了还是没钱了

中国通胀寻因:国有银行人士直指14万亿超发货币
13:41李响 韩玮时代周报
  高价背后总有钱多的影子,若仅仅大力打压高价,抑制通胀就难以期望好效果。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周其仁表示,的根源是货币超发,治理通胀的政策应坚决而稳妥地收缩货币、增加生产。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称,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昭示着中国下半年将把“控物价”与“稳经济”放在并重的位置。
  关于钱的故事总是特别引人注目。
  7月14日,一条来自海德堡公司的传闻撩拨网友的敏感神经。据称,全世界最大的印钞厂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从德国采购了12台速霸CD102,60台印刷机以及6台印通色彩监控系统。这是4年来海德堡中国分公司的最大一笔订单。
  印钞厂,一直生活在公众视线之外的神秘企业如今屡屡招致各种猜测。去年底,上海某财经媒体旁敲侧击,刊发了《国内数大印钞厂启动罕见大招聘,或与货币增发有关》的报道,引起一片舆论骚动。
  只是,印钞厂的动态与货币超发之间的关系总是被证伪。比如,来自海德堡的信号其实是则旧闻,采购发生在2006年7月。而长期为印钞企业培养人才的北京印刷学院早前已澄清,不存在罕见大招聘,而且,企业所需并非一线印钞工。
  “即便印钞厂购进了机器,扩充了人手,但其只负责印刷,人民银行负责发行,印刷量不等于发行量,因而,从大印钞推导出货币超发是不正确的。”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的一名员工十分谨慎,称之为央行副行长马德伦的说法。
  然而,种种“解释”解释不了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的事实,通货膨胀的杠杆是如何被撬动的?
  物价高企
  当食堂里的蒸蛋涨到3元时,祝萍开了一张帖,名叫“蛋的升迁”。素来冷清的公司论坛突然热闹了起来。
  2年前,祝萍进入这家杭州IT企业时,伙食便由当地一家知名快餐连锁店速堡供应。那时,1个蒸蛋1元,蛋白上还嵌着不少肉末。1年后,同样的做法,同样的分量,但售价提高1元,而且,没有肉末。今年6月,还是那份蒸蛋,蛋白上再现几粒“肉星”,但摆放位置已从2元类“晋升”至3元类。
  “过去,食堂的主打菜品大多5—6元,而今都是8元。”一则发布于7月15日的回复写道,这还是福利性的。早上,我去市场里逛了一圈,1斤的量,白菜2块多,五花肉16块,鸡蛋4块8。谁吃过这么贵的鸡蛋?
  “我问卖蛋的小贩,怎么这么贵,他说,你不能让我只吃青菜不吃肉吧?”另一条回复答道,文末是“冷汗直流”的表情。
  当高物价成为“公司议题”,这却是祝萍和他的留美男友最没有共鸣的话题。在马里兰大学攻读博士的他,最常去的是一个名为Panda
express的餐厅,这家中式快餐连锁店近年来开遍了美国的大街小巷。
  “他一般点两份菜,宫保鸡丁、蘑菇鸡片或者西兰花牛肉,外加一碗饭。吃饱喝足,一共6.5美元。”祝萍听说,美国的IT“民工”,年收入一般8万—9万美元,税后近6万美元,平摊下来,每月5000美元。而她自己,到手月薪5000元人民币,每顿花16元却还吃不饱。
  通过男友,祝萍开始了解美元的购买力。1美元等于6个鸡蛋,1磅猪肉(大约0.9斤),0.6升牛奶。与之相对,目前,1元人民币相当于2个鸡蛋,0.06斤猪肉,0.06升牛奶。而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近来的研究显示,人民币的购买力正在大幅缩水。仅去年一年,100元就少买了75枚鸡蛋,或者33盒豆腐,或者2斤8两五花肉。
  这就是“通货膨胀”,它已从冷冰冰的CPI数据,变成实实在在的价钱,进入每个人的生活。而未来并不乐观。7月16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接受采访时表示,因可能的自然灾害或将影响秋粮供应,三季度以后,国内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则撰文指出,下半年全国物价上涨的压力并不会消减得太快,温和性通胀将成为常态。
  研究者如是说,而银行的实际从业者反应更为直接。7月13日中行副行长王永利在人民大学经济论坛上表示,中国实际上货币超发14万亿,导致当前通胀压力。
  “他怎么说得这么直接,但是确实是事实!”一位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工作的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补缺历史
  面对新一轮的通胀,让人们回忆起改革开放三十年经历的几轮通胀高峰,人们不禁要问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通胀,通胀的根源在哪里,是否就是货币超发呢?
  一位前辈耆老摆摆手告诉记者:“通胀从根本上是不可能消除的,因为通胀根源于货币的不稳定性,”一辈子搞金融的他对于当前的通胀趋势相当淡定,“要市场经济,必然有通胀,所谓的价格平稳只能是相对的。”
  “事实上,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将近十年,物价没有大的波动,这根本是不可维持的,”他告诉记者,“很多价格要是早点放开,特别是一些要素价格放开,不会有现在这么麻烦,但是中国政府手中的调控工具多得很,不必太担心通胀。”
  社科院金融所副研究员周子衡对于当前的通胀问题也持相同的看法。“其实中国改革以来很多通胀问题,并不是政策的原因,而是在补历史的缺。”
  他指出中国的货币问题不能简单看改革几十年,乃至于新中国60年的货币。“实际上要从现代中国金融史的角度来看当前的通胀问题,”周子衡说。
  中国第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法币发行于1936年,正好是改变世界走向的大萧条时代。而当时之所以发行纸币,正是因为国际金融体系急剧变化,美国通过《购银法案》购买世界上流通的白银,彻底击垮了中国原本的银本位金融体系。
  “虽然说当时发行法币初期还比较成功,但是因为国民政府能力有限,加上抗日战争的爆发,法币的全国货币地位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周子衡告诉记者。由此中国陷入了上世纪40年代全面的高通胀时代,纸币的滥发最终导致了举世罕见的恶性通胀,最终间接导致了国民政府的垮台。
  事实上,1949年之后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系的历史背景就是这种高通胀。周子衡形容这是将通胀钉进了计划控制的棺材,大量使用票据作为板钉,“计划经济票据使用其实是一种隐性的通胀。”
  最早系统研究中国经济中通胀问题的著名金融学家黄达也曾提高计划经济时代的隐性通胀,“大跃进的时代涨价就是普遍情况,比如电厂买煤,煤矿供给条件是按1000吨煤结算付款,但是实际只给电厂500吨煤。”黄达指出这其实是当时存在的普遍情况。
  周子衡告诉记者,经济改革之后,取消票证,物价自然会上涨,“比如原来肉五块钱一斤,但是你要买必须要有五块钱的肉票,没有肉票了,市场上自然就是十块钱一斤肉,这也就是1988年到1992年所谓价格闯关造成了当时的高通胀。”
  事实上市场化吸纳驱动超发货币,确实得到很多人的赞同,但是问题是随着市场化的推动,还有多少超发空间?
  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就曾坦言,改革三十年间,很多商品进入市场交易就需要有货币扩张和超发,“但是是否今后还可以完全以银行主导和超量货币供应的方式来推动经济服务?应该到了一个转型的时候。”
  那么目前是否就到了转型的时刻呢?超发的货币已经无法被商品货币化所吸收呢?
  “所谓的通货膨胀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实际的需要,”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告诉记者,“这种情况下,你再理解货币超发不超发的问题就很简单了,物价为什么上涨呢,其实就是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的实际需求了。”
  曹远征指出,中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货币化程度较高的国家,M2占GDP的比重是全球化最高的。换言之,中国通过超量货币供应来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不出现高通胀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
  而2008年开始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吞噬这最后的空间。
 4万亿之罪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出台,这为信贷疯狂定下了基调。“那时,有一段时间,工信部、发改委几乎每晚灯火通明,加班批项目。因为,第一笔拨款下来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用出去,否则,下一笔钱就进不来。”一位在部委工作的干部告诉记者。
  刘蕾是2006年进入信贷部的。在她客户经理的职业生涯中,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信贷最松,就像“掉了扣”似的。“一些批了一年多还拖着的项目那时都落实了。评审还说,我们不放款,别的银行就捡便宜了。”
  究竟有多“宽”?刘蕾这样解释,平常,客户经理看项目,不仅要考虑企业在2—3年内能否保证资金正常周转,还要考察其5年内的规划,甚至10年内能否上市。但那时,只要满足第一个条件,贷款基本就能得到批复。而且,银行也鼓励业务员放贷,“比如,A拉到了1000万存款,而B放出等量贷款,以彼时的考核标准,后者的绩效要高于前者,这也意味着更高的收入。”
  而银行“冲动”放贷的主要对象之一就是地方融资平台,以云南为例,该省的一位银监局人士透露,该省的平台债务初期估算约有2000亿。
  “债务就是这两年开始增加的,尤其是4万亿下来之后。”上述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地方政府借助城市化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很强,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巨大,一般都是找国开行、建行,一次签约就是上百亿。”
  而依据目前针对融资平台的审查,2008年之后,银行在刺激经济的基调下进行的“突击放贷”,“滥放”似乎是普遍行为。譬如,今年4月,某商业银行针对南方某省地方融资平台进行了全面清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还款来源不足,包括地方还款承诺尚未落实、偿债能力不足等情况。比如,月,该行某支行曾先后向区一级城投公司发放三年期固定资产周转贷款3笔,总计5亿元,用途为,贷款本息原定由区政府财政偿还。然而,至今,该企业未提供区政府承诺还款的任何有效书面文件。
  就是在这一场“信贷潮”,货币从央行源源流出。据统计,2009年全年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9.59万亿元,同比增加4.69万亿元;2010年的这一数值为7.95万亿元。
  而当所有这些货币在市场流动时,高物价似乎就是不言自明的事情了。
  “2008年以来,采取了最激进的政策来保增长,贷款一年发了10万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员吴庆告诉记者:“这是这一轮通胀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因素。”
  一方面是信贷潮造成可能的货币超发,而另一方面则是外汇占款冲销成本增加。
  “中国的外汇储备数量庞大,而且增加得很快,”曹远征告诉记者,“央行必然要进行对冲,资产负债表在不断增大,随着央行的资产越多,央行的负债就会越多,这也是造成目前货币超发的一个原因。”
  “事实上自1994年以来,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从那个时候开始,国内的物价水平远低于我们的贸易对手,这就会产生升值压力,而我们的开放程度很快,这种压力就会通过市场表现出来,”吴庆告诉记者,“人民银行虽然很努力去维持平衡,汇率也不想提高,通胀也不想让它起来,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而人民币长期的贬值,就无法国际收支平衡,吴庆指出,这其实是造成货币超发的国际因素。
  收缩货币
  2010年年末,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新年致辞中提出将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象征着中国的货币政策转变,紧缩代替宽松成为主题。
  随后出台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初步预期增长16%左右。而要想保证这一目标实现,2011年央行信贷总量必须要控制在7万亿元左右。这也就意味着2011年银行的放贷空间陡然变窄,而银行也在悄然地变化着自己的主要业务。
  “目前,存款是各大银行的头等大事。甚至在一些中小商业银行,有些业务员分配到的业务指标是1年拉1个亿的存款,如果完不成,分行将出具一封警告信,限其一定时间内达标,否则将面临‘开除’。”沪上某支行个人贷款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紧缩信贷是直接从总量上对货币供给进行调配,也正如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周其仁表示的那样,“实行紧缩政策,加大生产,对抗通胀”。
  但事实上物价还在上涨,6月的CPI同比增长达6.4%,创三年来的新高。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则导致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钱荒。
  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还在加大,整个6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突破了1比6.5的心理关口,一直维持在1比6.484到1比6.468之间。
  显然央行的压力还在不断加大,通胀和人民币升值都在消耗着央行的调控手段。
  “要想压低通胀,又不想人民币升值,这是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曹远征如是告诉记者,“人民币升值本身就是压低国内通胀的一种措施,要是能做到国内不通胀,同时汇率不涨,那可以说是创造奇迹!”
  相对于人民币升值问题,曹远征对紧缩的政策效果表示认同,“紧缩政策实际已经有效了,食品和能源价格,也就是核心通胀率实际在持续下降,紧缩货币政策已经发挥了作用”。
  曹远征进一步解释说,目前的物价上涨主要是能源价格上涨和价格上涨。“石油价格上涨,这里有国际因素,农产品上涨影响较大,CPI上涨6.4%中的4%都是农产品造成的,”曹远征说,“但是农产品涨价是别的原因造成的,和货币供应并没有太大关系。”
  相对于曹远征的乐观,吴庆则表示紧缩货币政策并不能有效处理问题。“目前的选择还是让人民币缓慢升值,这就意味着以后这种通胀高企的情况还会发生!”
  “我不同意现在中国还有货币化的空间,也许在过去还有,现在就未来讲,中国还有什么东西没有市场化?”吴庆反问道,“特别是目前还在逆市场化,比如住房政策。所以目前的货币超发已经不是市场化可以处理的了。”
  很显然,要想处理目前的通胀问题,紧缩政策之后,汇率政策调整是不得不考虑的了。
  “人民币升值,怎么才算升到位,这个没人会知道,”吴庆告诉记者,“但是让人民币稳定快速地升值,对缓解通胀压力肯定有所帮助。”
  比起让人民币升值到多少才能彻底释放通胀的压力,吴庆认为更重要的是选择让人民币升值的策略,“我们有很多的策略可以选择,比如目前的一篮子货币策略,还有类似美元欧元的自由浮动策略。”
  “中国已经是超越日本、超越德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为什么不能让人民币自由升值?”吴庆反问道。
  那么人民币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升值策略?如何才能比较稳妥地通过人民币升值措施,解决国内通胀高企的国际因素呢?吴庆指出这里存在一个策略比较,衡量利弊的问题,“但是强大的经济都是选择让本币自由浮动的。”
  “当前的人民币升值策略不可以持续下去,如果持续下去,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泰国、马来西亚遭遇到的困境会在中国头上发生,”吴庆最后说道。
  而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周其仁也表示,通货膨胀的根源是货币超发,治理通胀的政策应坚决而稳妥地收缩货币、增加生产。
  《人民日报》19日引述周其仁的话说,高价背后总有钱多的影子,若仅仅大力打压高价,抑制通胀就难以期望好效果。
  周其仁表示:“通胀是流通中的货币相对于生产供给增长过多。分出诸如输入型通胀、成本推动型通胀等类别,不但逻辑上讲不通,还可能分散治理通胀的注意力和关注点。”
何为货币超发?
首先,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供给货币我们一般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来作为代表。而增长的价值拿到国家层面上来说,就是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GDP。
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资源商品化过程加剧,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但过高的货币供给却极易带来通胀。
据统计,2010年底,我国39.80万亿元的GDP规模,是.2亿元GDP规模的109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流通中现金+银行活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10年底的72.58万亿元,为845倍。
货币超发分析和预测
1、这个题目看起来有点大,也很难具体到数字。不过可以通过一个类比,来确定一个相对具体的货币超发范围。我们先来看近10年中一个GDP规模和M2的量和走势。
2001年(经济稳定期)GDP规模10.97万亿元,增速8.2%;M2余额15.83万亿元,增速17.7%。
2004年(经济向好期)GDP规模15.98万亿元,增速10.5%;M2余额25.32万亿元,增速14.5%。
2007年(经济过热期)GDP规模26.58万亿元,增速14.3%;M2余额40.34万亿元,增速16.7%。
2008年(金融危机期)GDP规模31.40万亿元,增速10.6%;M2余额47.51万亿元,增速17.8%。
2009年(经济探底期)GDP规模34.05万亿元,增速7.8%;M2余额61.02万亿元,增速28.4%。
2010年(经济回稳期)GDP规模39.8万亿元,增速10.9%;M2余额72.58万亿元,增速18.9%。
(M2:包括新增信贷和外汇占款)
2、M2增长率与GDP增长率
接下来我以M2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做一个对比,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可以找到三个交汇点,2003年年中,2008年末,2010年末;2003年是中国经济开始高速增长的基点。2008年年末恰好是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探底的时间点。2010年年末则是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起始点。
近10年的货币发行增长率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波动,与此相对应的是GDP增长率一路拉涨,理论上来讲,由于当年发行的基础货币对后年的经济活动影响有一个累加效应。我这里暂且宽泛的设定以2003年年中为基准值(GDP增长率10.2%,M2增速19.5%,和值29.7)。
【为什么取值2003年?2003年CPI指数为1.2%!因为当一个国家地区货币超发,往往是伴随着极高的通货膨胀率。与此同时,国际上通行的认为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超过3%就可以认定为通胀,高于5%为严重通胀,而低于1%为轻微通缩。也就是说CPI正常值应该在1%~3%之间波动,通胀风险小,也就是说无货币超发风险】
就此,我取27~30来作为衡量货币是否增发的基准值。接下来我就来累加M2和GDP增长率;
2001年M2增长17.7,GDP增长8.2%,和值25.9;2002年M2增长16.8,GDP增长9%,和值25.8;
2003年M2增长19.5,GDP增长10.2%,和值29.7;2004年M2增长14.5,GDP增长10.5%,和值25;
2005年M2增长17.9,GDP增长11.5%,和值29.4;2006年M2增长15.7,GDP增长12.8%,和值28.5;
2007年M2增长16.7,GDP增长14.3%,和值31;2008年M2增长17.8,GDP增长10.6%,和值28.4;
2009年M2增长28.4,GDP增长7.8%,和值36.2;2010年M2增长18.9,GDP增长10.9%,和值29.8;
经由此图,就能有很直观的感受。01、02、04年这三年M2和GDP增长率和值都在27以下,且当年CPI数值都不在正常范围之内(2年轻微通缩,1年轻微通胀);03、05、06、08、2010年M2、GDP增长率和值在27~30之间(除了08下半年因金融危机和股市一路狂跌,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致使CPI超过5%外,其余各年M2、GDP增长率和值尚在正常范围之间)。只有年M2、GDP增长和值超过的30%,特别是2009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6.2%。2007年恰恰是国家不断上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调控通胀预期的时间点。2009年则全年货币政策极度宽松。
通过上述比对,是否可以认定2007年和2009年货币超发了呢?为此,老谢我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只有03、05、06这三年,M2、GDP增长率和值与CPI增长率是同时显示在这两条黑线中间区域,且两者间距较小。也就是说只要当年CPI增长率数值控制在1~3%之间,经济过热现象和货币超发的风险就可控。超过或低于都会造成货币供应体系的不稳定性。
3、M2年增发率和CPI增长率
如果我们从当年货币增发的角度和CPI对比显示来看,明显在1~3%这个区间段中年,上述两者之间间距是最小的,也就验证了上一段所分析的,03和05年货币供应稳定,经济向好。
从2008年开始,因金融危机的影响CPI掉头向下,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M2当年货币发行增长率强势上扬,转折点节点就在2008年年末。我们可以清楚的从图中看到这三年间,M2增发率和CPI形成了一个非常规整的“等边四角型”,且两者之间的负相关性更加明显。那如何才能让两者回归到03、05年时的状态呢?
这里我就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推测下未来3年的M2增发率走势,顺便探讨下CPI走势。
如果在理想状态之下,人民银行今明两年能把货币年增发率控制在5%之内,那么有希望在2013年之前把M2增发控制在20%左右的理想状态。另外,由于今年大众对于物价上涨的预期强烈,且今年1月CPI增幅高达4.9%,因此预计今年全年CPI增长率均值不会低于5.5%。上一段我也说过M2新增货币和CPI基本呈反比,如果政府能控制住今明两年的CPI走势,我相信M2基础货币的增发率也会被限定在一个可控范围之内。当然,产生这个结果前提是,排除国内外突发性其他因素。可能有人会奇怪的问:老谢你就这么有把握?我只能说,各位就算不信我,总得相信国家统计局同志们的能力吧。
从今年1月起,统计局启用新的统计方案,占CPI权重最大的食品类比重被下调【我国之前CPI构成和各部分比重,食品
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4%,居住 13%,交通通讯 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 10%,衣着 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
6%,烟酒及用品
4%。】,上调住房和服务类比重,至于下调多少和上调多少,除了国务院和统计局领导们,全体中国人民都不知道!(反正现在是涨什么下调什么,而上调什么就打压什么;大家只要看看如今的物价走势和目前如火如荼的房产税、天南地北的公安部扫黄行动就明白了)!
换一个角度再假设另一个场景。要知道这是一个通胀猛如虎的年代,如果这两年控制不住CPI走势的话,为了保证新增M2和CPI
之间比率间距不至于被拉的过大,上调M2增发率的预期就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从理论上来讲,数据是不会说谎的,只有说谎的人和让数据说谎的人。历史数据和经验告诉我,当两者之间的间距被无限拉大的时候,滞涨就不可避免,随之而来的就是可怕的通缩。届时又将出现2008年末的那一幕,CPI增长率在上探到一定高度时,会突然急转直下狂跌为负。可能那个时候就不是什么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了,而是满大街抢购食品的居民,将重演希腊、埃及、利比亚的杯具惊魂。
所以,屁民们要理解国统局把CPI食品类权重下调的“良苦用心”,一切都要从大局出发,唧唧歪歪尖酸刻薄的骂爹骂娘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
以上就是通过GDP、M2、CPI相互之间的分析得出的分析。至于迄今为止,我们中国到底超发了多少基础货币?我将会在下一篇文章《中国货币超发探讨Ⅱ》中详细解读。
一、M2/GDP
通常认为,这一指标比例反映了一个经济体的金融深度。但这一比例的大小、趋势和原因则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M2/GDP实际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总体上看,它是衡量一国经济金融化的初级指标。通常来说,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
图1:中国(M2/GDP)%
我们从图1中很明显的感受到,中国正真体现货币化程度较高的是在2008年之后这段时期,而到了2010年这种比值又回到了08年之前的水平。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货币在某一个阶段超常规增长的大体轮廓和时间范围——2008—2009年。
一、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
1、& 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的四个功能:一是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二是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三是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四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中国外汇储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巨额贸易顺差;二是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的大幅增加;三是外国贷款的持续增多;四是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热钱”流入(国家的外储增加量-FDI(外商直接投资)-贸易顺差=热钱)。2001年中国以美元计外汇储备为2121.65亿美元,而到了2010年年底,规模达到了2.84万亿美元是2001年的13倍之多。
2、外汇占款
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引入外资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中国市场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人大量的资金,增加了货币的需求量,因此形成了外汇占款(是指受资国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标注:外汇储备是本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而是外汇占款则是要兑换成本国货币对内发行。
外汇占款是指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银行购买外汇形成本币投放,所购买的外汇资产构成银行的外汇储备。换句话说:银行在购买外汇资产的过程中付出外汇占款,而买入的外汇资产则统称为外汇存底(即外汇储备)。
两种含义的外汇占款对国内的人民币货币、资金各有不同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A、中央银行购汇→形成央行所持有的外汇储备→投放基础货币;
B、整个银行体系购汇→形成全社会外汇储备→形成社会资金投放。
接下来我把外汇储备(美元)&当年的实际汇率(人民币)=折合成以人民币计价的储备,对比外汇占款和汇率走势。
图2:外汇和汇率
所有人都在说我们的外汇储备太多了,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我国近几年外汇储备的增加是伴随着外汇占款的放量。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不仅从总量上制约了宏观调控的效力和效果,并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且使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
导致外汇占款大幅增加主要缘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近年来我国外贸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较快,企业不断地将外汇出售给商业银行以换取人民币,商业银行又不得不将大量外汇出售给央行以换取人民币。另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热钱的流入。近年来,国际热钱持续流入我国的资本市场(如股市、汇市),为保持汇率稳定,国家必须购买交易市场上溢出的外汇,在外汇管理局账目上的对应反映就是外汇占款,其中还包括热钱,近年来中央银行为收购热钱已付出上万亿元的人民币资金。(为什么外汇占款会高于外汇储备?其实这高出的差额部分就是“热钱”。还有一种解释:商业银行在卖给央行外汇的同时手上还有一定的外汇量,即刚从市场买进但还没来得及卖给央行的外汇。因此没有计入外汇储备之中)
如图所示,2001年中国外汇占款为17856.43亿元,而到了2010年年底,规模达到了22.58万亿元,是2001年的12.6倍。
另外换一个角度思考,2010年,由于人民币之前的两次汇改(2005年7月和2010年6月),导致大量外资以热钱的形式进入中国,兑换成人民币之后,炒作以RMB计价的资产,也是基础货币对内的投放的一个重要来源。也可以这么说,人民币汇率同外汇储备量呈负相关性.
滑稽的是,如今我们为了要减少对欧美的贸易顺差,把外汇储备减了下来,相对的外汇占款也会下行,只不过外汇储备下降的速度要比外汇占款更快。因为,人民币是在升值预期中,这就会导致流入大量国际游资,形成对于外汇占款的支撑。
因此,你虽然减少了对外出口,但人民币是在升值预期中,整体对于遏制货币式的输入型通胀作用不大。另外,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不断上涨的格局,又会导致成本推动型的通胀。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的问题,购买原材料必然需要银行信贷支持,这给央行后续控制信贷发放造成很大的压力。
控制通胀如果是以牺牲中小企业利益为代价的话,通缩离我们还会远吗?
三、4万亿国家投资
在谈2008年末国家启动的4万亿投资拉动“铁工基”之前,我先引入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货币乘数效应。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客观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这即所谓的乘数效应。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举例:先假设中央银行最低存款准备金率是20%,也就是说当银行得到100元的存款时它必须留存20元,只能贷出80元.其次假设银行会放足80元。现在A往银行里存了100元,银行再将其中的80元放贷给B,如果B把贷来的80元又全部存入银行,银行再将其中的64元贷给了C,C又把64元存入银行,银行再向D贷出51.2元...依此类推,央行最先向市场投放了100元,市场上最后投入货币的总额是100+80+64+51.2+…=?解题:这个数列公式值其实就是100&(1/0.2)=500。
因此计算公式如下:投入货币数额=基础货币&(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008年启动的4万亿国家投资,实际上就是央行直接向社会注入了基础货币。代入以上公式【当时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是16%】——
4&(1/0.16)=…..?
麻烦大家掏出计算器算一下,是不是很神奇啊?为了不吓到各位看官,我就把后面的单位给省略了。
如果从2008年底的思维方式来考量,由于当年GDP规模已达31.40万亿,因此推出这么大规模的投资计划,我们最多是付出一年左右的国家经济成长动力。事实上是这样的吗?为了和谐,这个问题就不再探讨下去了,要知道在中国,很多问题是复杂而又深刻的,果真要追根溯源一探到底的话,可能会一夜回到解放前,我想大家都不希望是这个样子吧?!
至于超发多少货币,我想有具体的数字,也可以说没有具体的数字,因为很多消失的东西是无法用货币和金钱去衡量的,因此很多东西还是不要说透的好。
四、涨价不可避免
“三得利”的基础是科学技术
如今物价飞涨,通胀压力大增,各种因素综合推动了CPI高启。其实归根结底还是钱太多造成的,不但多且无路可去。钱都大量集中在金融、投资、虚拟经济领域,而实体经济则要钱不易。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挡住了货币去往实体的路,让货币唯有虚拟经济华山一条路可走。当行政机构强行引导货币进入实体行业,也是由于结构性问题,导致政府希望的由货币资本带动制造业转型复苏,变成了由资本带动炒作实物商品。
经济转型成功与否,不是靠CCTV的宣传攻势就能搞定的。而是实实在在让企业得利、老百姓得利、政府也得利。这“三得利”背后,其本质是技术革新、制造变创造。而我们现在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环境土壤、体制机制、文化素养、道德良知”和这10年经济大发展走出了一个负相关性,更不要说去培养什么技术革新力量了。
本来吗,工业革命起源于西方、在二战时期,又被德日英美法进一步推动和发展。三次工业革命,中国一直扮演陪太子读书的角色。想当太子资质不够,想做皇帝那更是天方夜谭了,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我们的总设计师还健在时就看明白了这一点,搞搞低端产业,靠人口红利吃饭,引导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经济策略很务实。现如今不让搞低端了,要走高端路线了。杯具的事情就此发生了,自己搞研发,没产业基础。拿钱去欧美买技术,人家要么不给,要么狮子大开口。比如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高铁,听说中国要为美国造高铁。上帝啊,高铁技术到底是你中国人的,还是从德国和日本拿来的组装技术?除了成本低廉,美国人凭什么要让你中国人为他们造铁路?因为美国政府都快到关门的境地了,只能节省开支。(美国是
政府穷,百姓富)
通胀必然是全民分担
想想当年邓小平先生在世的时候,还能带领中国人民摸到一两块石头趟过河。现在要带领中国人民过河,没点技术怕是不行喽。
所以呢,结构问题一时半会肯定是搞不定了,无论是输入型、成本型、货币推动型、内生性的通胀,都会对物价上涨形成压力。目前唯一解决之道,只能让老百姓付出更多的成本,去慢慢化解由各种因素累加所造成的通胀压力。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除粮、油、猪肉等涉及主要民生的商品是政府基本底线外,这两年成品油、食品、公用事业费等一系列的衣食住行的未来价格波动走势和趋势…….大家都懂得!
就如去年我在论中国楼市的文章就先“乌鸦嘴”了一把:如果强行打压楼市,会造成资本流出炒作商品,物价必飞涨,结果很快应验。在调控预期之下,的确没有让房价过快上涨,不过楼市里确实流出了大量热钱炒高了CPI。在楼市坚挺之下,物价又开始奔腾不止,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唐高宗、棉花烫…...上个月又刚刚做了回盐荒子孙”。
管理通胀,需防通缩
因此,未来基本商品涨价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基础原材料,还是货币带动的。涨价的同时可能还会伴随着商品的锐减,滞涨通缩的风险依然存在。怎么说?就以发改委调价为例。近日发改委约谈1百多家企业要求他们稳定市场,不得联合串通涨价,而我们知道发改委不久之前刚刚上调了成品油价。成品油调整必然会涉及到物流、运输等一些企业基本的运营成本支出(这里还未算上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而生产型企业为了维持利润,转嫁成本到下游的制成品,也是情有可原的。如今你一方面调油价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支出,另一方面还不许企业涨价。这就会造成,企业利润缩水,进而影响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市场商品供应减少,价格相反不但降不下来,还会继续上涨。这就会增加政府管理通胀的压力,进而影响到后期经济的正常运行。短期的行政调控行为,不可能频繁使用,相反却会让“市场机制”变成了“计划体制”,恶性循环之下,中国经济必然深陷重重危机之中。
当然你全民埋怨发改委,也毫无意义!现在老百姓只能自我调侃一下,人家本来就叫做《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需要发展,不改革怎么行?怎么改?从价格开始!再说了发改委的同志们不履行职责,背后的老夫子们就要吹胡子瞪眼喽。(∩_∩)
(就在15号中国经济数据公布后,接到一个陌生客户电话,对方挺幽默的,问我:老谢后面还有没有《中国货币超发分析Ⅲ》的文章?我说:本来是想写Ⅲ的,不过考量再三,最后还是打算放弃了,因为1、2两篇就足够读者自己去思考了,如真有3的话,我自己恐怕都很难把握“和谐写作”的度,难免被扣上违背“科学发展观”帽子,更何况我本身并非一个狂热的激进文学主义者,另外,我想这也符合国人传统文化中“点到为止”中庸的思想境界吧。所以请读者见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雄联盟 钱太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