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年度原材料少出,今年发现,而且已分配股利的会计处理完股利,以前年度的利润就虚构了很多,有没有补救的办法?

A公司、B公司同为甲公司的子公司。有关资料如下:
(1)日,A公司以一台生产设备(2009年以后购入)、一批原材料以及发行1000万股普通股作为合并对价,自甲公司取得B公司80%的股份。
A公司所付出的生产设备原价为1000万元,已计提折旧30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合并当日的公允价值(计税价格)为500万元;原材料成本为200万元,公允价值(计税价格)为300万元;所发行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合并当日每股公允价值3元。A公司为发行普通股支付佣金、手续费共计40万元。
合并当日,B公司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3000万元。
(2)日,B公司宣告分配2012年度现金股利200万元,5月3日A公司收到股利,2013年度B公司实现净利润400万元。
(3)日,A公司将该项股权投资全部对外出售,取得价款4000万元。
其他相关资料:A公司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A公司与B公司采用的会计期间和会计政策相同;除增值税外不考虑其他因素。
(1)编制A公司上述事项的相关会计分录。
(2)假如A、B公司投资前无关联关系,做出A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的会计处理。(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润
&&&&&&&&&&&&&&&&&&&&&&&&&&&&&&
选股不能只看股息收益率 刘建位
  很多蓝筹股每年用现金向股东派发股息(即现金股利),巴菲特认为,长期投资超级明星公司,未来分配的股息将会大幅增长。而未分配利润,长期也会转化成相应甚至更多的股票市值增长。因此,选股时要重视股息收益率(每股股息/每股股价),但不能只看股息收益率。
  优秀公司股息长期会持续增长
  股息最大的好处是现金,而巴菲特就能找到机会运用这一部分现金,进行收益率更高的投资。随时能用的现金远远胜过未来可能得到的投资收益,正如巴菲特2010年所说:“我得更新一下伊索寓言中那句‘一鸟在手胜过两鸟在林’的名言:一个敞篷车上的女孩胜过五个电话簿上的女孩。”
  最让巴菲特高兴的是他的超级明星公司股息将来会大幅增长:“我们现在持有可流通的普通股,能分配的股息将来肯定会增加。其中最大一笔股息可能来自富国银行。富国银行在经济衰退最糟糕时期继续保持繁荣发展,现在拥有雄厚财务实力和巨大盈利能力,却被迫只能维持一种人为的很低派息率(每股股息/每股收益)。”
  “未来有一天,甚至可能很快,美联储的限制会停止。富国银行就可以恢复股东应该享有的合理股息支付水平分配政策。”
  “我们持股的其他企业也可能会提高股息。1995年,我们完成对可口可乐股票买入之后的第一年,可口可乐公司支付了0.88亿美元的股息。此后每一年,可口可乐公司支付的股息都在增长。2011年,我们持有可口可乐股票能够分到的股息将会高达3.76亿美元,比2010年高出0.24亿美元。未来十年之内,预计可口可乐给伯克希尔带来的股息收入将比现在的3.76亿美元再翻一番。”也就是说,随着公司股息持续增长,将来按照每股买入成本,每年收到的股息带来的收益率就可能高达100%。
  留存收益往往比股利更重要
  公司每年支付股息总额占其年度净利润总额的比例,称为派息率。一般公司派息率为30%到70%,大部分公司派息率都低于50%,也就是说在利润分配比例上,派发现金股息少,大部分利润未做分配,留存在公司里的称为留存收益(即未分配利润)。留存收益是股东把股利以外应得的其余利润追加投资到公司。
  公司从二级市场买入股票,一般占上市公司总股本比例相当小,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入账。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通过利润分配方案后,作为投资方按照自己持有的股份数量确认应收现金股利。以后收到现金股利时,再计入投资收益。但留存收益尽管比股利多,并且在法律上绝对是归股东享有,投资方并不能把应享有的这些留存收益作为投资收益入账。
  巴菲特2010年认为,留存收益虽然不能作为投资收益入账,但仍然非常重要,因为股票市值的长期增长总会接近甚至超过累计未分配利润:“报告的利润只是反映了投资组合中持股各家上市公司支付的股息。可是按照我们的持股比例,应该享有这些上市公司2010年度的未分配利润超过20亿美元,这些留存收益非常重要。根据投资者在过去一个世纪的投资经验,股票市值的长期增长总会接近甚至超过累计未分配利润,尽管是以非常不规律的形式。我们预计未来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市值增长,至少会相当于这些公司的留存收益。”
  一些投资者选股时,只重视股息收益率高于存款利率甚至高于长期国债利率的股票,但巴菲特对留存收益非常重视,提醒我们长期投资选股并不能只看高股息收益率。
&&&&&&&&&&&&&&&&&&&&&&&&&&
&上市公司“自有现金”问题
一,在《再谈“一眼就看出的低估” 》一文中讲到的自有现金,是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当年分析沃尔沃公司报表情况,而非指辽宁成大公司的自有现金。
二,上市公司自有现金,也可称为自有资金,是指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可以自行支配使用并不需偿还的那部分资金。特别重要的,它是净资产的一部分。它的来源有以下几种情况:
1,原始股东发起公司投入的资金;
2,对外发行股票(包括配股)募集的资金;
3,公司历年留存的利润,也即未分红和未投入再生产的资金;
4,企业内部积累,即按国家规定,从成本和税后留利中提存的各项专用基金。如折旧、公益金、公积金等;
5,国家财政拨款、国家补贴的现金;地方政府重组企业无偿划拨、调入的资金;国家和地方政府奖励的资金;
6,其他企业或个人赞助公司的资金。等等。
这些是严格意义上的自有资金,是企业的股东权益中的银行存款或现金部分。
作为投资者,考虑问题还要复杂一些。一家上市公司的预收款和延迟支付的应付款、客户保险金、长期银行借贷,它们虽然在账上表现为负债而非股东权益,但只要时间够长并且使用得当,你能说它们不算作自有资金?众人皆知,巴菲特的投资成就,很大程度就是靠保险公司的“浮存金”取得。国美、苏宁等企业有优势拖欠供货商货款,号称“准金融企业”,这种商业模式给他们带来了很大利益。所以有人说,只要到了账上的钱,就是自己的钱;更有人说,用自己的钱赚钱是本事,用别人的钱赚钱更是本事。当然,这些钱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有现金,只能说是股东权益之外的能够创造财富的可支配流动资金。
三,不是所有股票市值低于自有现金的公司都有投资价值、都被严重低估,还要看这家公司其他方面情况,如果没有竞争优势,甚至问题严重到难以救助地步,或年年亏损,自有现金大于股票总市值就没什么奇怪了。当年彼得林奇发现的沃尔沃是世界知名品牌汽车制造商,一切经营正常。不能完全按照自有现金是否大于股票市值作为唯一标准,去判断和挑选严重低估的股票。
正确认识现金分红 理性把握投资价值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是与投资者获取投资回报、实现投资价值密切相关的问题。一直以来,监管部门也在推动上市公司建立持续、稳定、科学和透明的分红机制,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但目前市场上不少投资者盲目“追崇”上市公司送股或转股,而对现金分红存在认识误区。因此,希望本文能够对投资者正确认识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深化现金分红回报理念,进而理性审慎投资有所助益。
&一、现金分红是投资者回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形式包括派发现金红利、股票股利、股份回购、提升公司内在价值等多种方式。一般来说,一个存在有效的利润分配机制的上市公司会在每年年终结算后,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扣除发展所必需资金,将盈利一部分以现金股利形式分配给股东。现金红利贯穿上市公司整个生命周期,从长期看是投资者回报最重要组成部分。从企业价值衡量角度看,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最主要决定因素就是其现金股利的金额。
当然,证券市场中确实有一些长期不分红但却获投资者高度青睐的公司存在。这些股票以具备高成长性的高科技公司为代表,投资者对其估值是建立在未来高回报预期基础之上。由于预期的高度不确定性,导致此类股票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过度热衷于预期的高收益而忽视其高风险,容易导致估值泡沫产生。2001年美国高科技泡沫破灭对投资者财富以及整个经济造成的危害至今仍是投资者“心口永远的痛”,能从此次灾难中存活下来的公司毕竟凤毛麟角,更多高科技公司在竞争中被无情地淘汰。即使是成功公司,在其度过高速成长期后,也会逐渐转变股东回报方式,以现金红利来回报投资者。以美国微软公司为例,其在经历骄人高成长阶段后,从2003年2月首次发放股利起至2012年第一季度,已连续30个季度发放股利,累计发放股利约662亿美元,期间股票回购计划大致902亿美元,总计向股东返还现金约1565亿美元。
&二、现金分红是上市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稳定信号
&从国际经验看,连续稳定的现金分红通常是上市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稳定的“信号”,也标志着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能够如实反映公司现金流量情况,有利于投资者据以正确地进行证券估值。
投资者通常通过利润表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极少数上市公司正是利用了投资者过度关注利润表而忽视现金回报这一特点,通过各种手段,夸大或虚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来欺骗投资者。然而,纵使上市公司造假手段再高明,财务报表中的现金余额,特别是发放给投资者的现金股利却没有办法造假。因此,除了关注企业的利润表外,连续稳定的现金分红通常是上市公司财务和经营状况稳定的信号。
纵观近年来国内证券市场所发生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不难发现,这些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净利润很高却鲜有分红。如曾因“骄人的业绩”而被称为“中国第一蓝筹股”的银广夏,其在1998年至2000年3年间,对外披露的净利润分别高达8,915.44万元、12,778.66万元及41,764.64万元,但每谈到分红方案时,银广夏总以“公司投资的项目均处于大规模投资期,所需资金很大”为由逃避现金分红。直到2001年5月,银广夏迫于市场压力,才从外部借入1.5亿元用于对投资者现金分红。最终,证监会立案调查证实,公司自1998年至2001年期间累计虚构销售收入104,962.60万元,虚增利润77,156.70万元。可以看出,如果银广夏当时能够建立持续、稳定的分红机制,或许其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就可能更早地被投资者发现。
三、部分投资者对现金分红的认识偏差需要纠正
目前国内股市投资的一个重要现象是,部分投资者偏好上市公司送股、转股,希冀推动股价上涨以获取二级市场差价,但对现金分红的重视和认识程度却远远不足。从理性投资的角度,因此有必要弄清楚现金分红、送股和转股的联系与区别。派发现金红利和送股,是上市公司分配利润的两种形式,两者的区别是派发现金红利是以现金红利的方式来实现对投资者的回报;转增股本不是利润分配,它只是公司增加股本的行为,其来源是公司的资本公积。因此,转增股本并不是对股东的分红回报。
从会计角度看,送股实质上只是将公司的未分配利润转入股本账户,而转股则是将资本公积转入股本账户,未分配利润、资本公积金、股本同属公司的净资产,因此,送股、转股后上市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并没有改变。由此可见,送股、转增股本行为本身只是会计意义上的转账,投资者在公司中的权益当然也不会因此而增加。在对股价的影响方面,当上市公司送股或转股时,股价需进行除权;在现金分红时,投资者收到分红款,股价同时也进行了除息(无论交易所在行情发布中是否对股票进行除权、除息,市场会自动进行除权、除息)。因此,不管采取何种分配方式,在不考虑税负因素情况下,似乎投资者的财富总值都没什么变化。既然如此,那么这三者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到底有没有什么区别呢?显而易见的是,现金分红不仅可以让投资者获得现金流入,而且可以年年持续进行,但送股、转股正常情况下仅发生于高速成长的上市公司,通常不具有持续性,这才是三者之间核心区别点。送股和转股表面上使得投资者持有的股份数增加,容易导致投资者产生“海市蜃楼”般的幻觉。事实上,送股、转股之后投资者拥有上市公司权益的比例不会变,而公司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将相应被摊薄。
因此,若为迎合投资者对送、转股概念的投机和炒作,上市公司采取激进的送股和转股的股本扩张策略,一旦大规模的股本扩张没有未来的成长性和业绩作为支撑,则容易产生估值泡沫,最终将使投资者为不具持续性的高股价所伤害。相反,现金分红则有助于长期投资者在实现资本增值的同时,依靠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满足日常的现金回报需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配股利的会计处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