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行业如何为开创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道路做好服务?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镇化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做好这项工作,既有很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何实现有动能、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为此,《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于2013年6月22日在京召开“中国新型城镇化可行性路径研讨会”,邀请了来自经济学、哲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文化遗产保护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新型城镇化可行性路径建设建言献策。现摘录与会学者的精彩发言刊登,以飨读者。
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五位一体”的城镇化,即工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农村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是要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让农村人也享受城市的生活、城市的文化,这应该是新型城镇化具有的新内涵。新型城镇化作为时下学界最关心的话题,大家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大类:第一,城镇化是否会加重“城市病”?第二,是否会加重目前失衡的利益关系?第三,是否会大面积占用土地,使得土地进一步紧缺、房地产泡沫进一步加剧?这三个问题涉及资源节约利用、人们收入分配关系等多个方面。城镇化建设是一把双刃剑,建设好了能促进现代化进程,建设不好将带来经济、社会、环境、心理、道德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很综合、很复杂,非常紧迫又必须着眼于长远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可能会涉及大量的具体问题。比如,城镇化是靠政府还是靠市场?我认为,政府应在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的规划上发挥更大作用,而且要通过立法程序将其执行到位。此外,还要推进社会的创新管理。目前的城镇化建设涉及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究竟该如何化解社会矛盾?肯定不能全部依赖政府解决。因此,这需要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逐步化解这些矛盾,进而达成各方利益的平衡。
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理解城镇化建设的理念问题。在马克思的一些文本中,有大量关于农村与城市之间问题的论据和思想,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马克思是从社会文明进步的视角看待农村和城市的问题。马克思立足于当时的现状,把资本主义社会看做现代文明社会,把前资本主义社会看做是愚昧社会。马克思指出,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格局就是资产阶级的统治造成了农村依附于城市,表现在三个“从属于”: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马克思在1853年撰写的《不列颠对印度的统治》等文章中,把印度的村社看做是愚昧的社会,认为印度的村社问题是印度进步和强盛的障碍。这些思想阐发出很多关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问题,其意义在于,从愚昧到文明,必须使农村向城市发展。现代文明本质上与城市发展联系在一起。这是马克思从现代文明的角度对农村和城市的分析。第二,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待农村和城市的问题。人所依赖的社会关系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发展形态、人的全面发展形态,这三种形态与农村问题和城市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第一种形态直接与城市制度联系在一起,第二种形态实际上就是谈城市发展问题。同时,马克思指出,要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推进城市建设,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今天谈城市建设,必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予以重视和把握。第三,从社会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待农村和城市问题。在马克思的分析中,他把近代以来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看做是现代社会,把以农村为中心的社会看做是传统社会。所以,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需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城镇化发展潜力巨大,能有效释放需求,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是下一阶段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推进城镇化战略,首先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坚持需求和市场导向推动城镇化。城镇化的一个本质特征是资源要素的集聚和优化配置,有其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无疑能提高城镇化的效率。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也表明,在解决城镇化的土地供给、融资供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市场及价格机制可以有效发挥作用,形成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其次要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地方政府在统筹协调、公共服务和体制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固然要充分发挥,但更要注意防止其过度主导甚至作为市场主体直接参与竞争性领域,与民争利。事实表明,政府大规模投资对民间投资有挤出效应,融资约束和投资效率也存在一定问题,容易引发其他经济与社会问题。最后是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更多发挥民间资本和外资在城镇化中的积极作用,减少或取消对民营资本、外资进入部分行业特别是服务业的限制,同时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以及城市管理中充分听取民意,一定程度上形成自我投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城市化发展新格局。
与经济、民生相比,文化相对没那么急迫和重要。但在城镇化建设中,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关注环境生态的重要性一样,亟须反思。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两个问题,一是造成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二是破坏已有的文化多样性。作为文化“保守派”,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传承问题令我担忧。近30年来,我国有一百多个地方剧种消失,地域化农业文明产生的文化遗产也受到影响。要寻找厚重的传统文化,似乎只能到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基础,但现在文化的同质化普遍存在。在城镇化进程中,怎样才能避免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如何才能为未来社会发展留下一个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我认为应深入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如何将城镇化建设与保护该地区标志性的建筑及有文化价值的古村落等结合起来;二是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为传统文化留下发展空间;三是如何保护区域内的手工技艺。地域文化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持?南阳中达置业集团提到他们在文化传承方面做的一些工作,我很高兴。他们的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华文明的一次质变,是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转折,更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转折。新型城镇化应该是建设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这种理想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交通便捷的信息城市,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实现这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行性路径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人为本的人口城市化。这涉及农民转变为市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户籍制度改革。二是倾斜而平坦的土地城市化。涉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城市体系建设、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以及土地制度改革。三是产城互动的城市化。这包括经济成功转型、社会的有序重构、社会组织的完善和公平包容的政策。四是绿色发展的城市化。通过增强环保意识,完善环保法律和制度机制,实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的目标。五是创新驱动的城市化。让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化的源动力,用信息化带动城市化,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六是开放多元的城市化。既要传承历史文化,又要兼容外来文化,开创现代文化。七是政府善治的城市化。依靠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以城主导的城市管理体制等。
从西方城市史的角度看,所谓城乡的对立实际上就是由城乡的分工引起的劳动异化。这种对立的实质,就是农村与特权城市之间的对抗。城市之中的强势群体预设了各种各样的权利,比如选举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农民处于弱势地位。有人说,在西方社会,“市民”概念就是城乡对抗的一种人格表现。一部城市发展史,既是社会组织内部锻造出异化交往的人格关系史,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转变为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史。在城市与农村的对立运动中,市民与农民利益上的对立贯穿于整个西方文明史。由此看来,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应该从“城乡依赖关系”上去把握“城乡社会关系”,并从这一高度上反过来把握城乡的融合。城乡的融合是历史的产物。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彼此毫不关心的个人实际上处于全面的依赖之中,彼此毫不关心对方的人格却支撑起全面的社会联系,这是市民社会的深刻矛盾。如今很多人可能不会否认,即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受到交换价值这一原则的支配,即便个人的人格被忽视,人格的力量也会进入社会,并通过社会性力量发挥作用。可以说,社会联系越采取物与物之间联系方式,人格之间的社会联系就越普遍和紧密。
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194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是10.64%,1978年是17.92%,前30年增长了不到10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2.57%,也即后30多年内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按照这个速度,到203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差不多能达到70%。城镇化速度加快的同时,如何提升城镇化的品质?我想主要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解决城镇化虚高的问题。现在52.57%的城镇化率中,还有17%没有融入城市。这部分虚高的问题,是城镇化下一步亟须突破解决的。第二,解决集约土地的问题。当前,很多城镇化建设将关注点放在如何扩大土地空间、拉大城市框架上,导致目前出现了土地城镇化领先于人口城镇化。我们谈新型城镇化,首先就是要集约用地,要建设一种紧凑型的、土地高效利用的城镇化。第三,以产业为支撑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出现了大量没有产业支撑、人口与产业脱节的“空城”。因此,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要融合,这是提高城镇化质量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南阳中达置业集团做的工作值得肯定。第四,建议推进建制市改革。比如,有些城镇完全是大城市的人口,但还是镇的权利。这样会给其发展带来很多约束。
中国两次提出城镇化问题都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一次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一次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城镇化更多地被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手段。实际上,我们应深入认识城镇化进程中人的主体问题,长期形成的城乡利益格局所导致不平等问题的解决更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这也涉及当地农民、当地居民与外来人口之间的利益均衡和博弈问题。如果把逐步消除城乡差异、消除不同户籍人口的差异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我们应该在城镇化助力经济增长、拉动内需的基础上,更多地从人的平等的视角,制定逐步消除城乡人口、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之间的发展机会不同、享有社会资源不同这一问题的政策。在制定这一政策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官员管理体制和政绩升迁机制,使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存在政策行为短期化倾向。这带来的潜在隐患和问题是城市的城镇化率提高较快,但人的城镇化水平提高较慢。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利益表达机制和管理机制,使城镇化问题的决策者大多是城市居民,而作为利益分享者的农民和外来人口在城镇化决策或利益表达方面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利益博弈中处于弱势,而城镇化又是一个让他们分享城市资源的战略。在部分参与主体表达缺席的前提下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是否还有一定的改善空间,值得我们思考。
推进绿色城市化建设
未来中国首先应该考虑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要使经济与社会发展呈现出绿色的气息,这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题中之意,而推进绿色城市化是其中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所谓绿色城市化发展,就是通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使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而显著提升。如何推进绿色城市化建设?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通过生态规划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控制污染排放等措施,实现环境的持续改善。第二,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布局优化、微观经济改善、低碳经济尝试,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第三,通过提高人口结构与素质、推动绿色消费、推进新型社会管理、全面改善民生,推动绿色社会发展。第四,通过政府推动、企业协同、公众参与,建立长效的绿色机制。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上千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新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走好新型城镇化道路,如何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值得深思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中国的城镇化,是要追求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更多农村人口过上城镇居民的生活,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相对均等的公共服务作为城镇化终极目标。据资料显示,我国有52.6%左右的人口已实现城镇化,应当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速度是很快的,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更要看,这52.6%左右的城镇化比例中,有18%左右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即1/3。这样的城镇化率显然是不科学的。中国的城镇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能够享受到城镇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如果我们搞城镇化,广大农村人口得不到发展成果,享受不到城镇化带来的美好生活,那么,这样的发展速度,这样的城镇化,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建设城镇,另一方面要引导优质资源面向小城镇。政府要鼓励和支持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以及交通、通信、水务、养老等资源创新发展模式,采取集团化管理、连锁式经营、市场化运作,互惠互利,向中小城镇延伸。我们的城镇化,不仅要追求速度,更要讲究质量,因此,当前我们着重要在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上下功夫,稳步推进,让那些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真正享受城镇化带来的成果。
中国的城镇化要实行分类指导,不同地区要采取不同的战略,选择不同的路径,选用不同的发展模式。具体讲,就是我国东南包括一部分中部地区,人口密集、产业聚集。这一区域的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武汉、杭州等国际大都市,人口基本饱和,再扩大无论是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交通资源,都已承受不了。因此,这些城市主要是在“精”上下功夫,让这些城市真正起到接纳国际先进科技、信息技术、高端人才、金融等桥头堡和洼地作用。而吸纳农业人口的功能,主要放在中小城镇。要大力发展县及县以下中小城镇,发展中小城市群,走就地城镇化的路子。尤其像浙江这样人多地少,产业密集、县域经济发达的省份,完全可以走就地城镇化的路子。另外,我国西北部广大地区,地广人稀,产业分布密度不够,难以实现就地城镇化,就应当大力发展县城及地级市城市、省城等为主,走大中城市为主的路子。
中国城镇化的不同地区走不同的路径、选择不同模式,需要国家层面分类指导,采取不同的指导方针和不同的政策导向。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国家对东南(部分中部)省份和西北地区省份,在城镇化问题上,应当采用不同的目标要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对东南包括一部分中部省市,要用政策引导他们积极发展好中小城市,对西北部省市区,要鼓励他们精心发展好几个大中城市。比如国家目前的土地政策,还有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费政策等,都不利于人口集聚。类似的政策应当改进。都应有不同的具体政策措施。
中国城镇化推进中,要破除行政等级观念,把城市的“市”,还原于本来的涵义和内容,而不是一个行政等级的概念。要根据实际情况认定城镇化的标准,不能仅仅从人口多少、地域面积大小来界定。看一个地方是不是城市化了,主要是看其是不是达到了城市化水准。浙江温州等地,要求建立镇级市,就是对那种以行政理念对待城市化的一种反思和冲击,有其合理性,应当值得中央层面思考。国外有的市就几万人。前几年,浙江湖州市有位政府领导去国外友好城市考察,向对方介绍说湖州市在浙江省是个小市,只有 200多万人口,人家外国人听了傻了眼,老外说 200多万人还是小市啊,殊不知,我们这200多万人口的“市”,是包括了非城市人口,是行政概念上的“市”。
推进城镇化,要着眼于依托产业的发展。没有产业的跟进,城镇化就容易造成“空心化”,吸纳不了广大农民进城镇就业。实践证明,以产业带动城镇化发展才有生命力。当前,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李克强总理指出,服务业就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目前,我国尚有许多服务业领域需要我们去大力拓展。比如养老产业尤其是养老服务业,空间很大,还需要各地着力培育发展。养老产业可以说是一个朝阳产业。据了解,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市场需求大约一万多亿,就业岗位数千万个。仅浙江一地,到2020年,按1∶4比例,即1个护理员照顾4个老人,全省就需要护理人员 280万左右。许多国家把发展养老产业、尤其是养老服务业,作为应对危机、解决就业的主要举措。贵州省提出把贵州打造成全国的养老基地,此举如果成功,不仅解决大量就业人员,还可为贵州创造上亿GDP。浙江省近期出台政策,护理专业毕业并与养老机构签订 5年以上契约的,本科生补助4万元,专科生补助2.6万元,中专生补助2.1万元。这些举措,旨在扩大就业,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对于推进城镇化具有积极作用。
推进城镇化,要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拓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领域和渠道,激活社会资本,用市场化的办法建立新型的城镇建设投入机制。要改进我国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和财权,界定好政府公共服务边界。这方面也要打破政府大包大揽、无所不能的观念,发挥市场作用和民间力量的作用。例如,城镇建设中的一些交通设施,娱乐设施、包括一些医疗、养老服务等设施,甚至教育事业,都可以制定政策,探索吸取民间资本投入的办法,解决好推进城镇化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打破搞城镇化就靠卖土地的旧框框、老办法。更何况现在不少城市政府手上已没有多少土地可卖了。
推进城镇化,要统筹城乡、兼顾好农村的发展。决不能形成一边繁荣昌盛,一边破败衰落的畸形城镇化。所谓新型城镇化,我的理解,其中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不能靠剥夺农民、牺牲农村为代价,而是要城乡互动,比翼齐飞。各地政府,都要学会“两手抓”,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的发展,把农业、农村的发展作为城镇化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农村发展了,粮食这个基础稳定,农副产品供应充足,才能更好地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才不会有后顾之忧。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在制订好政策的基础上,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发展农业;要从公有制实现形式上、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如何相适应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说清楚当前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探求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途径,走出一条有适度规模的、集约化、低成本、高效率的农业产业化新路子,推进农业稳定、健康发展;要寻找和研究一些平台和抓手,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集成阅读】
塞勒斯丹?蒙卡(Célestin Monga)《非洲治理与经济增长:反思传统范式》
“盲目造景”只会“人去楼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上一篇:下一篇:
共有评论 0 条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网() & 2009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投稿 Email:奋力开创新型城市化发展新局面
04:12:00&&来源:广州日报
[提要]&&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实现奋斗目标,必须深刻把握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紧迫性。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实现奋斗目标,必须科学把握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内涵特征。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实现奋斗目标,必须准确把握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在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日)  万庆良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经过全体代表和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和庄严使命,就要胜利闭幕了。  这次大会,实事求是地总结了过去五年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刻分析了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确立了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战略思路、奋斗目标和重大举措。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广州市第九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和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共广州市第十届委员会和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产生了我市出席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代表。大会开得圆满成功,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一次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大会,是一次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大会,必将对广州的科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必将激励全市人民意气风发地朝着新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下转A6版)  (上接A1版)大会期间,来自各条战线的代表和与会同志,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职,畅所欲言,共商改革大计,共谋发展良策,共议美好前景。全体工作人员认真负责,为大会的圆满成功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在此,我代表大会主席团,向各位代表和与会同志以及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代表新当选的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和市纪委委员,对各位代表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会议期间,各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全程参与,对广州的科学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对新班子寄予殷切期望;邬毅敏、苏泽群、徐志彪、陈伟光四位同志,高风亮节、顾全大局,以实际行动支持市委的换届工作;九届市委、市纪委中的一些同志由于年龄等原因,也不再担任十届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和市纪委委员。长期以来,这些同志胸怀全局、殚精竭力、恪尽职守,为广州改革发展倾注了心血和汗水,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真诚地希望各位老领导和同志们继续关心支持广州的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同志们!这次会议,描绘了幸福广州的美好蓝图,作出了“12338”的决策部署,确立了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这一目标任务,大力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两个战略重点,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推动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三个重大突破”,全力实施产业提升、科技创新、城乡一体、生态环保、文化引领、人才集聚、民生幸福、党建创新“八大工程”。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把民生幸福当作最高追求,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广州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可以说,这次大会的精神实质,集中到一点,就是走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这是广州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实现奋斗目标,必须深刻把握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紧迫性。广州经济总量虽然连续22年位居全国城市第三位,去年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的城市,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的城市发展道路,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科学发展的新要求。站在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高度,把广州的发展置于世界先进城市的坐标体系来比较,我们在城乡统筹、公共服务、资源环境、核心竞争力、城市特色和治理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成绩越大,我们越要看到差距;形势越好,我们越要看到危机。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切实增强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认真落实党代会精神,树立新理念,拿出新举措,探索新路径,坚决摆脱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实现奋斗目标,必须科学把握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内涵特征。新型城市化这一命题,在不同的地区和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有不同的探索和实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强调,要以人民的幸福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走出一条符合广东实际的文明、宜居、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给我们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这次党代会提出,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走经济低碳、城市智慧、社会文明、生态优美、城乡一体、生活幸福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涵特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是城市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是城市化的终极目标,规划为人而设计,交通为人而建设,环境为人而美化,人在城市中可以找到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城市成为关怀人与陶冶人的幸福家园。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集约、生态、低碳、包容的可持续发展,推进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突出城市内涵提升和功能完善,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动力。强调以新知识、新技术带动发展,以智慧城市引领发展,以人才集聚推动发展,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发展动力更加多元强劲。更加注重优化发展空间。强调按照精明增长理念,优化提升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全域规划,推动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紧凑高效的城市空间格局。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强调城乡一体,把城市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口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实现奋斗目标,必须准确把握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实现路径。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核心在于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必须把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新理念,贯穿到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全过程,落实到实际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反映到为民富民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生态环保等各个领域。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关键在于推进“三个重大突破”。必须明确主攻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强化责任落实,强势推进12类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15类重大战略性主导产业、27个重大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为城市转型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魅力在于彰显城市特色。必须充分利用山、水、城、田、海的资源禀赋,构筑以花城、绿城、水城为特点的生态城市,营造更加优美、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彰显岭南特色的城市魅力。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重点在于实施“八大工程”。必须在完善机制上下功夫,在细化措施上下功夫,在抓好落实上下功夫,切实把新型城市化的任务落到实处、干出实效。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根本在于选人用人。必须加强各级干部的培训教育,完善干部考评体系,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选拔使用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干事创业有思路有激情有韧劲的优秀干部。  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发展目标催人奋进。各级党组织、各地各部门必须把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代会的决策部署上来,真正把党代会精神落到实处。各位代表回到工作岗位后,要积极宣传党代会精神,带头贯彻党代会决议,在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中作表率、立新功。全市共产党员要迅速行动起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敢想会干,锐意进取,努力创造无愧于组织、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各位代表,同志们!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使命,人民寄予我们殷切的希望。我们坚信,有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有全市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党代会确定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实现,全市人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广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来源:广州日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型城市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