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型网络游戏书城是怎样经营的

国外大型书城是怎样经营的--《出版参考》2004年10期
国外大型书城是怎样经营的
【摘要】:3月13日,在《出版参考》杂志社与百荣环球文化发展公司在京举办的“产业资本进入图书分销业发展前景”论坛上,书业人士展开精彩论述。本刊特将一些精彩演讲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239.1【正文快照】:
以美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国外大型书店一个主要的发展趋势是:独立书店、小的连锁书店现在处于非常困难的局面。日本150平米以下的书店能赚钱的情况非常少。日本是在9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巨型书店的,而美国则是在90年代初开始发展的,其中一些情况需要说明一下。首先国外书店基本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霞;[D];武汉大学;2005年
陆炜颖;[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汝光;[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王颖;[J];编辑之友;2003年02期
朱建荣;[J];商业研究;1999年07期
王思焯,陈玲;[J];商业研究;2001年08期
周静;[J];出版发行研究;2003年12期
黄凯卿,李艳;[J];出版发行研究;2004年02期
李胜利;[J];出版发行研究;2005年01期
于文,王关义;[J];出版发行研究;2005年09期
谢振伟;[J];出版发行研究;2005年10期
李春成,方卿;[J];出版科学;2002年S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袁超;[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袁超;[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博览群书;2011年07期
;[J];中华手工;2011年08期
路金波;;[J];中华手工;2011年08期
汪利亚;;[J];中华手工;2011年08期
珊安;;[J];家庭之友(佳人);2011年01期
房慧真;;[J];北方人(悦读);2011年07期
胡寒;;[J];中华手工;2011年08期
;[J];全国新书目;2011年09期
孙雨昕;;[J];大家;2011年16期
J;[J];中华手工;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章雨芹;;[A];北京市民营书店营销策略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王静怡;;[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宋丹;;[A];出版业调查报告——第四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4年
刘煦赞;;[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鲍咏梅;;[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左志群;;[A];北京市民营书店营销策略会议论文集[C];2002年
林理明;;[A];中国编辑研究(2004)[C];2004年
孙楠;;[A];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书刊发行业连锁经营”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方厚枢;;[A];中国编辑研究(2003)[C];2003年
路英勇;;[A];中国编辑研究(2003)[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贵山;[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朱文君;[N];消费日报;2004年
直/福音馆书店创始人
塚田和敏/福音馆书店副社长
儿童文学作家
儿童文学作家
接力出版社总编辑
辽宁少儿出版社副社长
整理;[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裘寅;[N];深圳商报;2003年
张铁荣;[N];天津日报;2005年
莱因哈德·诺依曼(Reinhard Neu-mann);[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周婕;[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湖北省文联;[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李海燕;[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刘志英;[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瑜;[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张忠;[D];四川大学;2007年
胡春秀;[D];四川大学;2007年
陈树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孙洪军;[D];吉林大学;2007年
陈敏杰;[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冉彬;[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睿;[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蓝天;[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孙扬民;[D];黑龙江大学;2003年
龚琼芳;[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刘可;[D];重庆大学;2007年
张晶昱;[D];吉林大学;2004年
林元添;[D];厦门大学;2006年
王俊玲;[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王伟哲;[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李晓苹;[D];河南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在实体书店看到好书,记下来去网上买,这是不道德吗?
按投票排序
510 个回答
我不认为消费者需要为此有什么负疚感,这件事情,归根到底,是商家自己的问题。先从本人的身份说起。我的资料填写的是“石油工业”,但是我的上一份工作是在上海一个图书出版公司同时也是图书零售连锁公司的总部进行些数据分析,所以对这个行业略懂略懂。任何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从来都是在这个模式中贡献各种资源的各方都从中获益——那种我出资源你获利的模式从来都是不健康也因而不可持续的。在图书销售领域里,现在就是这么一种情况:网络书店并不能很好的起到对商品信息传递的功能,这部分功能由实体书店承担,但是获利者却是网络书店,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店本身已经从“销售渠道”,转变为了“广告商”,出版商在实体书店“投放广告”,然后在网上书店进行销售,实体书店应该通过这个渠道向出版商卡要“广告费用”。你可能觉得上面的说法比较荒谬,那么下面给你说三个事实:1.网络书店产生后已经导致了实体书店和出版商之间的博弈平衡发生移动,具体来说,比较大的书店(至少是我曾经工作的公司)是不用现金进货的,供货商把货物发过来,给我们一个货期,只要在这个期限前退货,我们只需要支付我们不能退(已经卖掉)那部分的货款。2.作为图书公司,我们销售部分的主要工作就是把自家出版的图书塞到上海的各个书店的柜台上去,我们专门有针对新华书店的销售,工作就是一天到晚去各个新华书店的门店去求人家的经理进货或者设立专柜或者把我们的书放到更好卖的地方去。3.你可以去查看新华传媒的报表,里面有一个对我公司的长期欠债(主要是购买我公司自版书的货款),大概两年前这笔钱已经到2000万以上了。上面三个故事是为了告诉你实体书店针对出版商的强势,而实体书店并没有改变其模式和思路,接受其从“渠道商”到“广告商”身份的转变,没能把这种强势转化成赖账之外的现金流。这种身份转变一天理解不到,其管理机制就一天不会调整,不会改变其和出版商之间的结算模式,也不会把不同位置的展柜转变成公司主要资源管理起来,这些资源只能成为其基层管理人员的寻租工具。总结:书店的展示功能让出版商获利,所以书店应该向出版商索要上架费。书店自己傻,不能怪客户。
实体书店,如果已经走到入不敷出、靠人善意生存的时候,那么读书人仅存的一点尊严,也不应该用来对购书者进行道德绑架。先不论,你是否同意亚马逊杀戮作者和读者之间中间环节的理念。实体书店的衰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没有价格优势;同时,在中国,也没有内容优势。排名第一的图片很温暖,很煽情,但是依靠消费者同情心的思路,本就是错误的思路。“请你们多付钱,让我们生存”——真是流氓逻辑。爱书之人,不在乎代价,可是也不能把自律用作他律。未来书店,不做差异化营销,必然死路一条。某出版社印一版书,动辄30万册,毫无收藏性可言的书,凭什么你实体店能赢过网店?少数人享有的限量版,和所有人都有的低价版,前者才是电子化阅读时代,实体书以及实体书店的出路。实体书店提供的差异化内容,可以是布面精装无酸纸内页名家译注的版本,也可以是古书孤本,每一本有一个新品无法匹及的故事,或者是名家沙龙,读书交流之类的线下活动,组织起在意内容和品质的一群人。这样产生的消费力和文化影响力才是持久的,你也不必摆出摇尾乞怜的姿态求生存。不久前,我认识一家客栈老板,大堂里一排书架,近看,孤本如山。提供书的,是成都一位冉姓异议人士的侄子,在孔夫子有网店。老板有上下两册《美国博物馆中亚调查记》,小酒下肚,他笑眯眯地抱出书,讲起背后的故事:原为传教士私藏,离开前捐赠给西南地区一家教堂,后失火,教士冒险抢救,书册仅被殃及边缘,内容无损,反而多了一种奇特的美感。老板酒嗝一出,说,你看,像不像哈利波特里的魔法书?当时穷得叮当响。口水不争气地流了下来。有这样的东西存在,实体书店不会灭亡。“我有好东西,我有喜欢好东西的书痴,价格?你爱买不买。”而不是:“行行好,多给两毛钱吧。”
我从来不会先在实体店翻完书再去网上买便宜的。这不是什么高尚的品性,而是简单的成本计算。我是个急性子,看到什么好书,直接拿到柜台去付款,一分钟不到它就是我的了,十分钟不到我就可以捧在手里读。如果我在书店逛了一段时间才决定买这本书,然后回家打开电脑搜寻最便宜的网购地址,插进网银执行操作,再等一两天快递寄过来,太折腾了。我逛书店已经付出了时间成本,没必要再网购再付出一次(我始终搞不太懂网购流程,所以操作起来很慢)。书店售价和网络打折的差价,不足以弥补这个成本。有这点时间,我可以做更有意义的事。所以我和那些实体店里看书网上买书的人的区别,只是成本计算方式不同罢了。我不认为那么做有什么错,更谈不上有什么不道德。我还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次我有机会走进实体书店,都会买至少一本书走,所谓”书迷不走空“。如果我下次来这家书店还在,那么我会为它的存活做过一点贡献而高兴。如果书店不在了,那么我至少曾经买过它的书,也不会过于遗憾。这个行为倒是跟成本无关,单纯是个人的一点执念。我很享受在书店闲逛的感觉,如果这种感觉再也找不回来了,那我会很失落。”书迷不走空“ 的举动对我来说,是凭吊,是感怀,是告别,就像我们为行将去世的病人送去鲜花。但是,这是我的个人选择。我不会因此就觉得进书店不买书是罪过,更不会觉得我比他们更高尚。一切只是选择不同,与道德无关。然后让我们说回到本题。跟书谈道德,是个不错的想法。跟书店谈道德,就有点可笑了。无论用多么美妙、清新的词去描述书店,它始终是一个商业场所,不是教堂、寺庙或慈善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要遵循经济规律——哪怕这是一件很冷酷的事。海莲和弗兰克关系再好,她仍旧要如数支付查令十字街84号旧书店的书款,而且二十年只买了五十本书,算得上是好朋友,但不是位慷慨的顾客。对书店,要谈的是法律,而不是道德。偷书,是违法的,我们不能做。免费看书,这是不违法的,而且是书店主动提供的服务,我们可以安心享受。任何一个书店,在它开门之后,就与消费者有了约定:整洁的环境,开放的书架,笑容可掬的店员,优美的音乐,这些都是免费提供的,你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进入书店,然后空手离开——除非你点了咖啡。这就够了。从感情上,消费者会对精心布置的书店心生好感;但从法律上,消费者并不会为这种营销手段而背负什么责任。消费者不是做慈善,他们的目的是用最优惠的价格买到需要的东西。这个价格包括了货币价格+服务附加值。店家的责任,是设法降低货币价格,或提升服务附加值,想各种手段去让读者心甘情愿地掏钱,而不是怨天尤人,指责消费者说我们费了这么大心思,你怎么还是跑去网上买,太不道德了!毕竟,适应这个时代是店家的责任,不是读者。不要把店家的失落转嫁给读者的道德上面。
吐槽一句:这个破问题怎么突然之间像疯了一样的受关注了,N个人回答,居然还有两个获赞超过1千的答案。有必要吗?看到这种情况,无比怀念那个叫“答案总结”的东西....————————————————————我最近一次在实体店买书是在深圳华侨城旧天堂书店(貌似是这个名字)买了一本《少数人的民主》和《喜剧:春天的神话》,原价。当时我也在想,是不是把名字记着,然后网上买,但是最后还是买了,原因是,自己想马上看这两本书,不愿意多等,于是就多花了十几块钱(相对于网上)收了这两本书。我不认为在实体书店看到好书记下来去网上买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就如同我不认为我明知网上买书会便宜但还是在书店把书买了是一种傻逼行为一样。这只是一种经济行为,和道德没有关系。是谁都会趋向于更便宜的商品,而且这个商品还保持了完全相同的质量。如果这种行为都要用“不道德”来衡量,说大点就是,完全扰乱了市场经济社会的秩序。
否。不过,确实不太 decent 就是了。书店要生存,先开口说话。读书会、主题沙龙、名人讲座、咖啡书店……「大家都过来跟我们说话」,新晋诺奖得主爱丽丝o芒罗的书店开起来时,是这样的。只要存在渴望把生活从平庸本质下解放出来的人,书店就有存活下来的理由。未来卖书的一定要比买书的人「有文化」。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实体书店的开架翻阅功能可以被线上浏览替代,人们对实体书手感外观的追求没有他们声称的那样重要(真正有追求的人是羊皮本软精装各种好木材,国外这块很成熟,国内刚起步)。书店认为自己能提供的核心业务,都不是「刚需」。交流、找寻、「参观」一名作家、译者、沙龙主持者,才是。
实体书店与网店价格差异大部分是实体书店的运维成本。这部分成本在以前消费者是被迫接受的,因为他们没有其他渠道可以免去这部分成本直接买到书。这部分成本曾经很久都是消费者替书店买单的不是吗?这跟道德有毛关系。(用普通话说,就是——没有关系)。书店难道不应该想想怎么样仍然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替自己的房租水电员工买单吗?靠卖可怜管得了用吗?“让我们留在这里”即便作为一个书店的营销手段也真low。您要饭呢?如果你提供的服务的附加值真的能够让消费者觉得可以抵消网店上那几十块钱的差价,你才真赢了。比如你有网上不好买到的书。你有知识丰富的店员可以跟你聊起相关的书(这是真事,Foyles的店员就有这个本事)。你有可以坐下来喝杯咖啡看看书的环境(你还能赚点咖啡钱吧)。你有在非常便利的地点用非常快的速度摆出畅销书籍的行动力,应对迫不及待的消费者。你有书店的活动或者特属纪念品。你哪怕有一个笑的特别甜的收银妹子也行啊。永远记住一条,消费者不欠你任何,你靠出卖服务赚钱。另外此题有些答案我实在是,抒什么情啊我去,写知音呢?——————————PS:此题答案我加粗了。后面的延伸思考确实说了更多书店转型的想法,我个人觉得比对消费者进行道德评判更加有实际意义。实际上这种道德评判本身没有任何立足点,并且“不好意思”和“不道德”还不能当一回事来说。PS2:再添加了一句解释因为有人看不懂什么叫“有毛关系”。
看到这个问题,我最大的感想就是,我觉得很多实体书店该收门票了,提供茶饮,增进交流,在环境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地纠结书价。另外很多书店应该自己就有网上书城,不要让自己的老客户为旧的买书模式买单。
换一个方式问。你在实体书店看到一本好书,但是你知道这个书店下个星期要做促销大降价,全部书籍三到五折销售,而且保证供应,你说等到下星期再买道不道德呢?消费者是一个经济人,消费行为考虑的是成本和收益,道德并不会放在其中考量——当然有人对自己道德要求高,要把道德放进去考虑,但那不是每个人必须的。==========更新=============为什么题主会有“在实体店看书去网上买道不道德”的疑问?赞成不道德者大致是这样一个判断:这样做,是消费了实体书店的经营成本而不带来收益,如果人人都这么做,实体书店会因此关门,所以这是不道德的。但是且慢,这个逻辑有问题。首先,书店允许用户看了书不买吗?当然允许。就像超市提供免费试吃,顾客吃了后再决定买不买一样,顾客当然可以吃了不买。这部分成本,本来就应该在服务提供者的预期之内。一个商户如果预期每个人看了、吃了都要消费,他本不该提供这个免费资源,否则岂不是陷人于不义?书店可以卖门票或饮料,规定入内必须消费一定金钱,超市的食品也应该放在玻璃柜内,只有付款才能吃。既然提供了,就是默认允许了一部分人看了、吃了而转身走人。然后有人在书店看了书不买,是不是现在书店消亡的重要原因?很遗憾,导致书店消亡的原因里,这简直排不上号。租金飞涨、网上渠道、盗版二手等等才是压在实体书店头上的大山,而且很可能导致普通书店的彻底消亡。行业消亡的前例比比皆是,曾经红火的骡马行、裁缝业、网吧、sp彩铃、修钢笔修伞……等等行业,随着新模式的出现要么只剩新模式无法替代的高端从业者活了下来,比如高级成衣店,要么逐渐消亡直到灭得连渣都不剩——说起修钢笔,你们上一次请人修钢笔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实体书店提供的浏览、推荐和购买服务,已经有太多网上渠道可以代替它了。豆瓣的评论和推荐,亚马逊的自动匹配,论坛的书迷频道,qq群的爱好者群,甚至还有知乎的行业书籍讨论都可以碾压书店的浏览功能,更快、更高效而且更便利。如果书店继续秉承古老的营业模式,不能提供新的网上渠道无法提供的核心价值,对不起,请准备去死吧。看书不买的人可以因为自己心中高洁的道德标杆而自责,但是这不能算做普世意义上的不道德。
有時候挺為內地的書店捏一把汗的。因為本來選書就難,陳列也難做好。也難吸引人消費。有一個問題提出的一些附加服務的確是書店應該注意的。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一間書店的陳列很好,服務很好。顧客會不會為此埋單呢?內地的網絡售書真的是除了便宜一無是處,因為陳列太差了,推薦也很沒有個性。我現在每年在網上大概也就買五六次書,一次頂天兩百。香港有的書店還挺不錯,大概也是得益於香港並不盛行網購。我覺得這個問題用下午茶的比喻很好。因為那倒也不傻逼,就是一種要在對方身上拿到最大好處的行為吧。當然顧客是上帝,讓不讓書店賺自己的錢是他們的自由。希望好的書店越來越多,讓大家願意掏錢,因為網絡購書真的很不享受。。。囧。
其实不妨从商品考核的角度上来看看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耐心看长文的话,可以直接拖到文末。
巴泽尔《考核费用与市场组织》一文中从商品交换中进行考察,正如标题所示,“强调了商品考核费用与选择市场组织的关系”。
在文章一开始,作者就指出“人们只有在意识到他所得的比他付出的价值更多的时候才会进行交换”,所以我们就需要对商品品质进行考察。但是商品品质的考察中存在的问题是,很多时候商品品质不易考核,需要付出高额成本,即考核费用。接下来,作者开始建立一种考核费用的模型。作者指出,“当产品信息是有成本的时候,买主会对挑选商品加以限制,并从中获利”;同时消费者之间存在的竞争,让买主需要付出额外的资源,即考核费用或者“抢购”。对于买卖双方来说考核费用相同时,卖主都会进行考核,以阻止买主进行考核。而当买主考核费用更高的时候,他们对商品的“净价”或所要求的品质便会下降。此时卖主更容易诱使卖主从他那儿购买。如果卖主考核费用更高,商品没有经过彻底挑选过,买主便会自己去挑选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品质,而不是卖主所挑选的品质。
于是,作者指出市场组织的出现降低了这种考核费用。作者着重列举了四种情形:质量保证,分享契约,品牌投资,信息隐瞒。质量保证,即卖主对买主就商品质量提供保证或承诺。不过,当这种质量的保证费用太高的时候,买主要么让消费者进行自由的选择,要么对品牌进行投资。分享契约,则是让买主分享相同的收益,同时卖主也就省去了市场调研、信息考察等成本。比如,出版商与著作权者分享版权收益,而不是一次购下著作权。品牌投资,即卖主在建立信誉方面花费成本,使买主相信他事先对商品品质进行过逐一核实;当消费者面临考核费用过高的时候最为适用。信息隐瞒,即卖主不让买主进行考核、挑选,使异质的产品和服务变成均质的。这时候买主的支付意愿取决于买主对商品质量的推测和对卖主的信任。所以,卖主需要让买主相信提供的商品是是随机抽取的或是“有代表性的”挑选。
在网购中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正是在于我们“无法”对商品进行考核。我们在网络购物中,只能浏览该商品的图片、商品介绍等内容,而无法“真正地”对商品品质进行考察。这或许正是网购得以存在的条件。通常地,如果是在实体购物(相对于网络购物),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对于买卖双方来说,对商品考核费用是相当的。卖主为了阻止买主进行挑选,就会巧妙地提高买主的考核费用。购物网站的出现和兴起,符合了卖主的需求,其阻止买主进行挑选的功效远远大于了巴泽尔文中所例举的传统手段,袋中的猪,或将苹果装在不透明的口袋里。交易时空极大的分离,是造成买主考核费用高昂的主要原因。
至于网络购书,对于同一本书,它们大体都是均质的,但是消费者往往会在实体购书中对书的品相(例如封面整洁等)进行挑选,网络销售则阻止了这种挑选。但是这种挑选倾向对于是非常弱的,所以对于网络图书销售商来说,他们只需要使消费者相信他们所销售的图书是正版并且有着良好的供货渠道,(事实上,他们也正是这么做的。)从而保证了书的品相的“随机性挑选”,便可以免除消费者的挑选。事实上,除了漫无目的的“淘书者”和图书品相有着苛刻偏好的“爱书者”,大多数在网络购书的消费者都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对图书进行了考核(例如任课老师的推荐,在图书馆或实体书店试读了部分章节,挑选好了想要购买的图书),再到网络上进行购买,而这部分的考核费用并不在他们与网络图书销售商的交易之中;换言之,某种程度上,网络图书销售商把买主的考核转移到了彼此交易之外,转移到了实体书店上。
所以,在实体书店看了书,然后在网上去买,这正是网络书店所想要你做的,正是这种网络购物的市场组织安排所安排的。而且事实上,网络购书与实体店购书之间的中间的差价,你也不是无偿得到的,你付出了成本——去实体书店选购,然后等待网络购书后一日或数日后才能收到,并且并不能完全保证收到书籍的品相——,支付了成本,获得了收益——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的差价——,自然不是有违道德的,相反这是道德的。
市场有效运行下,就能达到其均衡,包括组织安排的均衡——例如,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的数量、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的均衡——,商品考核的问题永远不会消失,从这个角度,实体书店永远也不会消失,所以发生的只是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在市场经营上的调整而已,这对于经济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觉得实体书店亏了,或许只是一种错觉;就算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构成了冲击,有一天实体书店消失了,也并非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这就好比,你总喜欢在A百货挑选你喜欢的鞋子,因为那里有热情美丽的营业员,但却总在B百货去最终买下,因为同一款东西总是在B百货卖的更便宜。这是不道德吗?当然不是,货比三家是人的天性。放心,总会有人因为A百货的美丽营业员或者嫌到B百货麻烦的人就在A百货购买。两家百货都能够存活,或者终于有一天A百货也会变得便宜,或者B百货也会有一个热情美丽的营业员。这不是更好吗?这就是市场,在法律和市场的规则下,每个人从自己的需求出发,最终达成共同高效,可欲谓之善,这才是最大的道德。 《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陈郁编,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页 同上,第206页 同上,第13页
下图是美国波士顿广场哈佛书店里悬挂的一幅标语:“在这里找到,就在这里买,请让我们生存下去。”这个让许多传统情结浓厚的人落泪的景象,背后是亚马逊近二十年的冲击和积累。
现在好几个赞同数高的答案明显一直在从书店贵书店利润高所以不去书店的角度来分析压根不提这个问题本身的【先去书店翻过了以后再去网上买】这个行为到底是不是理直气壮,不太厚道吧。。。道德不道德的太大了,我个人觉得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点对不起书店吧不说书店,假设你有个朋友是开饭店或者咖啡店甚至服装店的,你会不会经常去他那边坐着,从不消费,只吃外面的食物或饮料?或者试穿一下然后去淘宝买?事实上也确实是超市的价格比饭店里便宜好多,这个具体情况是和书店一样啊,朋友也不会损失什么,但真这么干了,会不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的理由是什么呢?楼主问题这里有一个大家最后还是付钱买正版的设定,很多人觉得我们还是付出的了,至少作者还是受益了,但如果问题改成我挑完了回家下电子版什么的答案估计就会有点变化了。虽然结果对书店来说是一样的。。。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你是公司的员工,有一个客户经常会来找你咨询业务,但是绝对不会和你发生业务上的往来,因为你知道他们公司和另外的几个大公司有各种关系,他每次都是拿你们的报价去另外的地方杀价,虽然都是在你上班时间电话你,也属于你正常的工作范围,但是你会不会烦他,会不会觉得因为他影响了你的其他工作?毕竟人家有时间和营运成本放在那里,去书店的这个期间我们去书店找书翻书感受书的印刷和纸张,问书店员工书的大致内容和摆放位置,以及事后书的污损和员工的清理也算是享受了书店的一部分服务,而这部分服务也是导致书店的价格会比网络上贵的很大一个原因。沃尔玛超市有个什么定律我忘记了,即以沃尔玛这种大型卖场为中心,多少多少公里之内的小商店/杂货店/便利店会倒闭70%左右,所以国外有规定大型卖场必须开在郊区,以此来保护小商人的利益,大家也都觉得没错,这里还没去享受小商店的服务呢,那为什么大家会对小商人同情,而就对书店不同情呢?当然钱在我们口袋里,大家挣钱也不容易,因为贵我们不买这也是天经地义的,完全合理的。但我觉得书店毕竟不是图书馆,不算是非盈利组织,一直去看还很得意地说因为你们比人家贵,我就是来享受你们服务但绝对不掏钱,然后你们活该倒闭就有点那个了。抱着我去看但是绝对不买和我去看看可能会买对店员来说还是有区别的,前者可能因为你而耽误别人的正常经营。看着家附近开了很多年的小书店一家家不是倒闭就是改奶茶铺真的蛮心酸的,目前我家旁边只有完全不是为了赢利的福音书店还开着。。。
有人说商业里面,跟消费者讲道德是可笑的。举两个例子我为什么认为消费者也应该讲道德。买假货,加钱打车,这些行为目前并不犯法,但是跟纵容违法犯罪行为有什么不一样?————————————————————补充:很多人的例子在我看来都是偷换概念:微信的例子:你使用微信不使用短信,你始终是要对运营商支付,你跟运营商有合约,微信的服务也必须通过运营商实现。在书店打折以后再购买的例子:你始终是在该书店消费了。会让人产生不道德的感觉的原因是,你在知道两个地方,同样的食物,一个地方除了打折,啥都没有,另一个地方提供试吃,但是折扣较小。你明知道你不会在试吃的地方够买,但你还是特地跑去试吃的地方试吃了,然后特地跑去打折的地方购买,并且,下次还是这样,以后都是这样。并且,你知道这样这个提供试吃的地方可能会因为这种行为而倒闭,你坐在一边边嚼着边翘着二郎腿,管他呢。————————————————————窃以为,道德与否取决于个人价值观和社会普遍价值观。本人做销售的,大陆的客户相对倾向于在不同的地方拿报价,同样的货,非得买最便宜的。外国人则相对倾向于看服务质量,只要能满足他们对产品的售前服务的要求,基本上不会再因为价格跑别处去买。当诸位是顾客的时候,固然大多倾向于此事于道德无关。但当诸位如果是营业员,或者销售或者店主的时候,一些客人经常性的来看书却不买书,那你会不会认为这有点不太厚道?不厚道是不是某种层面上不非常道德呢?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一家书店,不仅让你翻书,而且还提供非常温馨的导购,提供茶水以及小点心,放着动听的音乐等等等等。那你在那边看到了一本书,翻过了,吃喝过了,看好了,但拍拍屁股记下书名去网上订购了,那你觉得还是不是非常道德呢?回到现实,书店虽没提供吃喝但好歹你也一样占用了书店的资源,书,空调之类的吧?那是不是因为占用的资源的多卦会决定道德与否呢?我相信不是这样。跑一下题,那在麦当劳肯德基等地方坐着不买东西是不是不道德呢?那如果买一个冰激凌然后吃超市的杂酱面呢?那是不是人如果少就道德人多就不道德?个人总结:如果你基本确定自己并不会对商户作出任何购买行为,但还是有意占用了该商户的资源而使自己获利的话,我觉得是不道德的。话说回头,这种东西还是要看价值观和国情,部分同意牛翔的观点,补充一下就是我觉得,在国内闯红灯明显感觉没有那么“不道德”。
-一、现在书店的问题是,都太大了,很难让人跟它有感情。比如诚品。眼下的诚品,就是个大型的经营集团,在台湾控制了数以百计的商铺、百货楼层和店面。为什么我要替他设想?他的死活,甘我屁事?我从来不在诚品买任何东西,除了别处买不到的礼品书、杂志之外,诚品的书,没有一样不贵,贵到叫人咬牙。每次排队付钱,心里都要骂两句,真心讨厌这间书店。能打折的会员卡,得满一万台币(购书购物满两千人民币以上)才发给,而且只有一年权限。你妈,都啥时代了,还这么高贵?狗屁台湾之光。当然,我一年大多时间住在西安,我的房子隔着墙,就是西安最大的新华书店。一样,让我讨厌到,根本不想踏进去的地步。每次到书店买书,都是在演戏,只为了培养儿子爱书的习惯。二、有慈悲之心,无处倾倒,找个正经的对象去给,不是更好?比如扶贫,比如助学,甚至就是给街上的乞丐(管它真假),也比跟商人讲悲天悯人来的好吧?原让我说一句实话,如今世道,大义澟然,道貌岸然的伪善,真是多如牛毛。(我不是批评页面中,支持书店的其它答题者,而是指责整个社会。)不为真正的社会公平正义抱不平,而去关心街角某家书店的死活?真是够了。哪天,那个可怜的,某家书店变成「公益团体」组织了,「不以盈利为目的」,我一定在你家买书。三、再多说两句,我的真心话。真正爱书的人,才会像我一样,写出上面一通。感谢「网络购书」,那才是读书人期待的世界。尤其是在大陆,那些国营书店,那些该死的,叫人想吐唾沫的,国营单位员工的臭脸。排老长的队,进出门还要被保安当小偷对待,把钱交到你们这种人手中,让我的书,都变臭了。 我衷心祝愿各位,早一天倒闭。请你们早日失败,才能迎来出版社、读者、作者的真正胜利。当那一天来临时,书本的流通环节,就再也没有「三头苛扣」的「剥削者」了。-
逐利推动社会进步。趋利避害是本能。大家都是经济人。斯密《道德情操论》的价值堪比《国富论》。书店了解市场行情。挑挑喜欢的书。用豆瓣购书单扫下条码。回家研究书评,确定后再放入购物车。等做活动时再下单。静默和等待是理性消费的好习惯。不必买的,就网上读读或去图书馆。目前的中国出版市场,每年值得自己掏钱买的书绝对不超过100本。每年预算2500够了。一天也就七块钱,一个美金多一点。
逐条反对 的答案 「那些觉得实体书店不能满足你们需求的人,希望你们不要进实体书店就是了。」说白了,实体书店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既是如此,便应该以商业游戏的规则来玩。书店自愿向潜在的买书者开放,承担额外的成本,完全是因为无法甄别买书者和读书者。另外如果实体书店觉得必要,完全可以制定类似入场最低消费等规则。Plus, 我确实两年没去实体书店了。在有了豆瓣读书这类网站的存在以后,我个人并不理解去实体书店的意义是什么。「你们去了,你们找了,你们看了,你们读了,你们明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了,你们消费了书店的劳动和付出,却毫无回报地转身走掉,去别的地方买了。」消耗了劳动和付出,不代表就一定需要付钱,不代表不付钱就是不道德的。您天天无偿消耗着Google/百度的服务器资源,付过钱了嘛?您说您为百度带来了广告的收益?不错,但是这正说明了一个好的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在书店看书不买书的顾客就不能给书店带来收益了吗?未必吧。人们看久了会不会渴,会不会饿?在书店旁边开个饮料吧好不好?「读者为什么要逛豆瓣,为什么要逛实体书店,【是因为他们以书评、推荐、书单,或是开架浏览、配套服务等方式,让读者遇到他可能需要、喜欢的书】,同时享受到【发现、浏览和购买的体验】,而绝不仅仅是,“这里可以买书”。」是的,但是读者付钱从来就仅仅是为了买书;你买书的时候,曾经觉得这个书店氛围特别好,我愿意出比标价更高的价格吗?我一直觉得,去书店读书,是一种非经济行为;但是买书,就是一种经济行为了。人们思考经济行为和非经济行为的时候用的是两套思维。思考经济行为的时候,就是一个思路:哪里最便宜去哪里买。「有人说,死就死呗,优胜劣汰,落后的商业模式blabla——问题是,若有天实体书店不再被人们需要,那它的消亡自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但现在,实体书店的困境很大原因是被一种并不道德的方式造成的的;而且受害人还是我们自己。」这是什么逻辑?实体书店的困境是因为人们去书店看书而不买书这种所谓"不道德"的行为造成的吗?明明是因为人们的购物习惯发生了改变,喜欢到网上购书了。不管人们去不去实体书店“蹭书”,都不影响实体书店销量下滑这件事。就算所有不打算在实体店买书的人都不去实体书店蹭书了,实体书店也没法起死回生。答主难道是想说在网上购书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你真的喜欢,有一天你想找找自己想读的书,却只能让一串串0和1从大洋彼岸传输过来,经过一片片半导体的运算,然后你对着Retina的一个个RGB像素“翻阅着”当当首页的“热门新书”、“最新特价”,而不是,推开书店响着铃铛的门,老板对着你微微地笑一下;你站在那里一下午,走时天色已晚,怀里揣着两本带着温度的书?」那你真的怀念过去那样,买一本书要在路上堵半个小时,在书店漫无目的的找了半天找不到自己急用的书,买一套书花掉学生半个月生活费,甚至让你的孩子背着十多斤的书包上学放学?科技淘汰了无数看似浪漫的、美好的东西。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能带给人们多少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一份散发着墨香的报纸总能让清晨的人感到神清气爽;一封手写的家书/情书,字里行间都溢满家人/恋人的爱意。但是,这些都改变不了这样的事实:胶卷巨头柯达已死,数码相机大行其道;传统报业被逼到死亡边缘,努力寻求转型;再也看不到手写的家书,取而代之的是电子邮件、qq、微信。浪漫、美好从来都不是一个东西存在下去的原因;人们的选择才是。当大家为了便利性、经济性从传统书店转向网上书店时,其实就已经做出选择了。科技的发展对于传统的颠覆是不可避免的。不是说要忘记传统,只是所有新鲜事物都有成为传统的一天,传统都有退出世界舞台的一天,实体书店如是,网上书店也是如此。但是它们不会消失,只是会慢慢地淡出我们的世界,成为过去记忆的一个符号。
首先,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作为卖家的身份是相同的,如果你站在书店外看到了一本书的宣传海报,拍照记下来回家上网下单,这无关乎道德,只是购买方式的选择。其次,实体书店的前期成本更大,每本书要分摊的房租、人员成本明显高于网络书店。而传统书店还承载着很多实力弱小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放弃的出版社产品。这里有市场上发行量永远小众不会畅销但是一生中我们总要买几本的好作品。说白了就不是大众消费品而是学术需求。比如,我之前写抗战历史纪实的时候,特别需要一本《根据地经济情况分析》(具体名字忘了,内容都是晋察冀1941年亩产多少,陕北1942年旱灾补种情况。冀中根据地1943年边区票发行情况说明)这种书开机最多印刷3000本,是给专业人员使用的。他们在网络书店话语权极为弱小。如果实体书店死亡,那么这些依靠实体书店的小而专业出版社也会消失。大街上都是《1988》《小时代》的时代为期不远。所以,如果你自认为是一个有文化认同和担当的小众人群,尽量支持实体书店就是对小众文化的支持。如果你是大众,不做要求,怎么便宜怎么来,实体书店也有打折的时候。再次,当你进入书店翻开书的时候,就已经享受到了书店采购经理的服务了。采购经理在书海中替你采购到了你有兴趣的作品。如果不买的话,从道德上倒也不是什么罪孽。这就好比买了件贵衣服穿了三天又退货了,这也没什么。你只要不要所有的衣服都是试穿三天再退货的情况,就算不上缺德。我的意思是,你去五六次书店,至少消费一次,表示对采购经理的尊重和认可。否则,采购经理活不下去被辞退,从此以后你再去书店,全都是中学生作文选和高考复习题,就别骂书店没品味。所有人不都是先活下去,然后再想品味不是?
网络书店的出现,把书店的双重属性明晰了。如果书店对你只是功能性的商业存在,那你去网上买没什么不道德的。如果你是个爱书的人,书店对你,是个爱书人逛街会友买东西的地方,是你社交网络的载体,那就应该好好保护它,支持它,建设它。书店亦如是。
有點。不過也沒辦法了。不管怎麼說,我覺得不太體面。就好比茶餐廳下午兩點開始供應下午茶套餐,你一點五十到達,硬是坐在那裏等十分鐘才點菜。沒什麼錯,但不漂亮。
前面好多回答。。估计答了。也会被折叠吧。。躺。没关系。。有5个赞我就很感动了。。先说实体书店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服务?场地?阅读书的机会?不得不说。。国内的书店。。大部分是国营的。。我是一个很喜欢去书店可以说算嗜书如命的人但是就算我去北京最大的王府井书店 西单图书大厦 中关村图书大厦也很少几乎没有体验到书店工作人员积极热情的服务。。大多数情况是。。周围没什么人。。会有人但是忙着整理 如果一本书找不到了 那也就自己滚去电脑旁边自助试读其实网络也可以的 这么看来 其实实体书店实际上给我们提供的并没有特别多再来看网络书店先说推荐的服务前面 的回答里说 书店会给“【是因为他们以书评、推荐、书单,或是开架浏览、配套服务等方式,让读者遇到他可能需要、喜欢的书】,同时享受到【发现、浏览和购买的体验】,而绝不仅仅是,“这里可以买书”。”书店的推荐不觉得商业味太浓么。。摆在最醒目的位置的通常都是流行畅销书 我并没有说畅销书不好但是这种推荐太过于宽泛 推荐的主要目的也并不是所谓的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希望读者买到“可能需要、喜欢的书” 而不过是尽可能的卖出利润相对比较高的好卖的书而已网络书店我是卓越的忠实客户(因为卓越寄书用纸箱!这点一万个赞!~\(≧▽≦)/~就拿卓越来举例好了XD卓越大概会给每个客户建立一个类似数据库的东西买过的书 收藏过的书 浏览记录 会对应分类 给你一个独有的推荐推荐的也确实相对来说是比较相关的 并不是什么还卖推荐什么虽然那个系统还有待完善 但这种个性化的推荐和书店的推荐相比较简直是太过贴心美好了 起码我是通过这个找到了好多自己真的喜欢的书并且购买了而且卓越最关键是有用户评论这块对我特别有帮助我可以大致了解书的来龙去脉 作者的水平 翻译校对的版本差异等等信息这些通过实体书店是无法得到的很多人觉得 大部分人网络买书就是因为便宜其实中国书算最便宜的了 很多时候还真不是因为钱说说我个人从书店背回来太重太沉--如果书店提供类似宜家那种免费寄送的服务我大概就会倾向实体书店而且一般就给个塑料袋or不给 书回去的路上很容易就折角了好心疼T T想买的书很多 没办法一一翻完 也不太确定到底好看不好看 总会想回去看看网上的评价如果能提供书店的配套电子商城评价就很好了店员冷冰冰的。。但如果我淘宝买书 客服还是比较热情的。。有时候会有种。。这人真讨厌就是不想跟他这买东西的感觉T T所以说到这里 现在实体书店做的这么差时代变化这么多了 一点都没长进 还埋怨别人不买 不道德 不是活该是啥当然了。。虽然我是学电商的 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实体书店的那种踏实的安全感(曾经的梦想就是有间堆满书的房间我会乱说?实体书店会灭亡么 不会 总会找出路既然价格上比不过 那就主动挖实体的优势不得不说一个电影 叫电子情书 You've Got Mail豆瓣介绍 虽然是谈情说爱的片子 但背景是女主开了家小书店 被男主的大型连锁书店差点干的要倒闭大书店价格低 店员服务热情 品种齐全 更新速度很快 就是很有优势 小书店虽然价格品种有限 但是装修设置非常温馨 也有很多给小孩子的活动实体书店里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叫光合作用 虽然做的也不很成功 倒闭了好多家分店但起码是有点努力的方向和意思了比较小资的书店 品种不多 大多数是旅游 流行文学 文艺青年喜欢的书有卖周边 本子什么的 看起来还好不过其实都很贵但在那里呆着就觉得蛮舒服的 觉得是个可以看书选书的地方很多人记忆里都有一个小时候常去的旧书店 其实长大了想来也不是多好但就是有种feel at ease好像在自己家读书一样的感觉如果没办法从价格上取胜 就该努力深入挖掘类似的需求不要冷冰冰的脸 不要统一宽敞明亮的装修多一点人性化的设计和专注的服务应该还有的救记得北京某个地方有个地方可以躺在床上看书玩。。忘了是哪里了。。但就是类似的感觉很好书店能提供的增值服务还是很多的 很多地方网络都没办法比拟差异化服务是王道但为什么我们的书店一点都没变化呢。。我猜。。应该是因为是国企。。。另外 我很想反问一句 很多商店都不让客人试衣服记货号 这次天猫双十一之前有个商店就开放对客户说欢迎大家来试衣服这家商店损失了么?我倒是觉得得到了是大量的客流量 其中肯定有嫌麻烦当时觉得好看就买了的客户网络书店看上去没有成本的样子 运营网站没有成本?网络的介绍 用户评论 都是免费的其实我相信也会有不少人看了介绍和推荐跑去实体店看了觉得好了当时就买了的那你们觉得这些人道德么?电商付出的成本小提供的服务多 那是竞争力 而且有些书店倒闭 也不能都怪到电商头上 实体书店长久以来就有一些问题只不过在电商的对比之下 问题日益尖锐罢了最后看看“不道德”的百度含义不道德行为指违反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的行为,此种行为通常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广义广义上所说的不道德行为是指直接或间接损害公众利益(包括公众设施财务等)的,其后果对民众造成极大危害或影响的所有作为或不作为行为。不论是否利己或有无主观故意,只要是涉及到损害公众利益的所有作为或不作为行为都应当视为不道德行为。 其实白看书 window shopping 并没有损害到什么人的利益 书店的运营成本相对是固定的 并不会因为来的人多了 就成本急剧增加了 不过是顾客里可以获利的比例小了而已 客流量还变大了 都是给书的免费广告这么看来这种行为又有什么不道德可谈呢(回答的好混乱。。我先去吃饭了。。ov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内外有趣的大型活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