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相比供销社超市怎么样有什么优缺点?

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海南日报数字报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9版
供销社构建海南新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方便农民像城里人一样购物———
300多家连锁超市开在农民家门口
供销社农村日用品超市开一家火一家。
在空调屋里,上下乘坐电梯,自由选择琳琅满目的商品,海南越来越多农民告别杂货铺,开始享受这种现代化购物方式。过去5年,全省供销社系统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把超市搬到农村,在农民家门口开办337家日用品超市。
  “这里东西又多又好又便宜!”
  陈立锋是澄迈县瑞溪镇长富村农民,7月25日,他到镇上赶集,直奔瑞溪供销社超市。
  “听说供销社开了超市,村里来过的人都说好。”陈立锋说,他原计划买袋奶粉,但里面的东西又多又好又便宜,结果除了奶粉,又买了豆油和牙膏。
  “超市里奶粉有几十种,牙膏也有十几样,有很多是以前从来都没有见过的。”陈立锋说,这超市里的东西,看着就想买,不像杂货铺里的东西,种类比较少,上面落有灰尘,看着像旧的一样,而且价格还不便宜。
  瑞溪镇周边人口近5万人,距离澄迈县城有20公里,长期以来,镇上只有杂货铺、地摊等传统零售业态,由于规模小、商品少、物流慢,农民购物不方便,价格也贵,没有安全感。
  今年3月份,省供销社日用品连锁超市公司投资,瑞溪镇供销社把沿街的五间门市部拆掉,双方合作建成三层共2300平方米的新楼房,安装中央空调,装备滚动式电梯,从省供销社日用品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统一配货,6月6日正式开业,结束瑞溪镇没有现代化超市的历史。
  超市有生鲜食品区、加工食品区、日化用品区、服装区等十几个专区。超市负责人介绍,超市商品种类1.1万种,其中有6000多种是镇上以前没有的,一种商品有高中低不同的档次;与传统杂货铺相比,超市里商品选择的范围大,价格相对比较便宜,更为重要的是,商品都是正牌货,质量有保障,农民无论买什么商品都有购物小票,出现质量问题不用担心。
  超市商品为什么比杂货店里便宜?据分析,超市购物环境好,商品种类比较全,规模经济优势明显,能够做到薄利多销。
  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越来越需要超市这种现代化购物方式。超市负责人介绍,开业近两个月来,日均客流量达到2500多人次,农民进超市购物率达到80%。
  “海南供销社又回来了!”
  在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是农村物资供应主渠道,网点遍布城乡,占据着各乡镇各村庄的商业黄金地段。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几十年来,这些网点以卖烟酒锅碗之类杂货为主,并且都是柜台封闭式经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供销社不断受到冲击,生意越来越少,收入每况愈下。供销社慢慢从人们记忆中淡忘、消失。
  “从1992年开始,海南供销社逐步走下坡路,到2006年的时候,供销社穷得揭不开锅了。”省供销合作联社机关党委书记韩松定回忆:那时候,全国供销总社召开一年一度工作会议,海南供销社居然没办法派人参加,原因是没钱买机票!而全省供销社一年一度的工作会议,每年也都有不少市县缺席,原因同样是连住宿费都拿不出来。
  2007年,省委省政府调整省供销社领导班子,海南供销社迎来改革发展的春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海南供销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简纯林说,海南供销社网点遍布城乡,拥有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天然优势,有能力也应该满足农民新的消费需求。
  简纯林提出“小超市、大连锁,小网点、大网络”新思路,推动遍布城乡供销社门市部往农村连锁超市方向发展。
  日,海南供销社系统首家超市在海口三门坡镇开门营业。超市位于三门坡镇中心地带,由供销社原有门市部改造而成,营业面积500平方米,仓储面积400平方米,经营百货、副食、药品等2万多种商品。
  “早上七点,超市还没有正式营业,附近农民就大量涌来。”简纯林还记得超市开业当天的火爆场景,他说,海南农民收入越来越高,传统的杂货店、门市部已经不能满足农民新的消费需求,超市开业首日销售额超过3万元。
  三门坡供销社超市火爆开业掀开海南供销社系统改革新篇章。短短4年时间,各市县各乡镇供销社办超市呈现你追我赶之势,文昌市供销社开办超市85家,海口市供销社开办超市45家,儋州市供销社开办超市43家……今年6月6日开业的澄迈县瑞溪镇供销社超市是供销社系统第337家超市。
  由于供销社门市部地处各乡镇街道黄金地段,改造成超市后受到农民欢迎,开一家火一家。2011年,全省供销社系统销售额达到31.28亿元,而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就达到22.3亿元,预计全年将突破50亿元大关。
  供销社系统超市开办的速度越来越快,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省供销合作联社成立海南省日用品连锁超市配送公司,全省供销社资源,建立省、市县两级配送中心,使供销社系统的超市走向连锁经营,通过规模采购,大幅降低成本,向农民提供价廉物美的放心商品,在改变农民购物方式同时,实现供销社转型升级。
  今天,在供销社开办连锁超市的乡镇,一度冷清的供销社又成为人气最旺的商业网点,农民口口相传:海南供销社又回来了!
  供销社农村超市要办500家
  全省供销社系统4年建成337家超市,但海南供销社人并不满足。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格局形成,实现绿色崛起,就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农村日用品超市是满足农民新的消费需求的有效载体。”简纯林说,供销社全省服务网点有7000多个,基本覆盖全省3000多个行政村,发展农村日用品超市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海南供销社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并摸索出一套农村办超市的经验。省供销合作联社规划,未来几年,还将整合各类资金8亿元,建设并完善省级配送中心和市县区域配送中心,进一步改造供销社系统网点近300余个,确保每个乡镇建成1个农村日用品超市,大的乡镇建成2至3个农村日用品超市,至“十二五”末,全省农村日用品连锁超市总数发展到500家,全面构筑海南国际旅游岛农村物流新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供销社大力推进农村日用品超市建设,不仅受到岛内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商务部把海南供销社建设农村日用品超市纳入全国统一的“万村千乡”计划,给予资金支持;全国供销总社把海南供销社建设农村日用品超市纳入全国统一的农村“新网工程”,给予项目扶持,海南供销社告别了多年得不到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的历史。互联网+能否拯救供销社?-农说-微转化
三农与财经每日资讯精选.
漫画 | 一碗令人发怵的《汤》,看完保管你不敢喝
●●●●●●●●●●●
热门公众号Accounts
精彩内容热门推荐
欠揍的小秘书,运营商的代言人.爆料、内幕、小道消息、投稿、合作、求助请私信 !『通信人和IT人请自觉加关注』『专注联通、电信、移动之头条新闻』
参与、沟通、记录时代.
terror-corner
搜罗各类恐怖故事、漫画、电影、谜题,如果你够胆,就来关注我吧!
cctvnewscenter
吕梁爆料台;;
CCTVyangshizongyi
央视综艺&&CCTV3综艺频道官方微信.每日推送重点节目推介、央视综艺大事点以及不定时推送精选小段子.发送&节目单&,即可看到当天节目安排.
宝恒集团是一家总部设在海口,旗下公司涉及金融、拍卖、典当、投资、资产管理及玉石收藏、加工与贸易的综合型投资集团,经过二十年的科学经营与稳步发展,已经成为一家跨区域、跨行业的集团公司.
舞动精彩人生 帝造王者公会 China舞帝聊吧ID:550;China舞帝McID:4070;China舞帝竞技ID:90070;China舞帝酱油ID:2404;[China舞帝传媒]长期招收视频主播
gh_5b7fa50257fb
吃喝玩乐在澳洲,为您提供最新的澳洲咨询,澳洲之有问必答,欢迎打扰.(^0^)(^0^)
我们为您推荐本地生活动态,团购商品活动,新鲜资讯,热门话题,诚邀您关注并体验余干网组织的各类活动!
MMM全球系统中国区新起航!;;MMM互助社区遍及全球107个国家,会员高达到1.38亿.;;MMM不是公司,不是组织,只是给人们搭建一个以助人为目的的平台,一切都是建立在自由,自愿,和谐为基础之上的金融互助平...
JEUNESSESH
jeunesse(青春之泉)拥有全球逆时空抗衰技术,YES细胞优化管理,成人干细胞、DNA端粒修复、白藜芦醇悬浮凝胶专利技术;全面抵抗衰老疾病.规划人生、自由年轻快乐生活、找回青春奇迹、拥抱美好快乐人生!
互联网+能否拯救供销社?
阅读&19076&发表& 17:48:39
互联网+能否拯救供销社?供销社拟投60亿变全国性电商平台曾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度辉煌的供销社如今正站在&互联网+&风口,酝酿着下一盘很大的棋。6月6日,在&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高端论坛&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以下简称&供销总社&)宣布即将上线全国性电商平台,并将设立合作发展基金,拟在未来3-5年投资60亿元。然而,全国性电商平台的想法很好,但在电商平台已经高度被阿里巴巴和京东等电商垄断的情况下,供销社能否重新振兴?优势:60万农村服务网点供销合作总社经济发展与改革部部长侯顺利透露,棉花、再生资源、农资等是供销合作社系统的传统经营领域,在此基础上发展b2b电商,计划要做到500亿到6000亿元的规模。在电商市场已经被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占领的情况下,供销社是否有实力与之对决?有人质疑供销社此时抢滩为时过晚。面对质疑,侯顺利认为供销总社不是要再造一个&京东&、&淘宝&、&一号店&,他认为,供销社系统的定位是要以&大众商品交易为基础,以农产品和农村的电子商务服务为主要的特色,以供销合作社系统内各类经营主体为服务对象,全面构建一个具有供销合作社特点的电子商务平台。&侯顺利谈到和电商巨头相比,供销社最大的优势是拥有省、市、县、乡多层级组织系统。据了解,供销合作社拥有60万个农村服务网点,目前这些网点,部分还存在进货成本高、品种少、服务能力弱的问题,如何把这些门店发展成为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服务商是供销社面临的挑战。&在农产品的电商领域,我们供销合作社系统要占有一席之地,&侯顺利谈到,&我们已在130个县里搞了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的试点,下一步全国性电子商务平台将于9月底上线,希望借此,可以让供销合作社拥有的庞大但很传统的经营网络,发展出自己的电商时代,同时也可帮助实现&#39;上下贯通&#39;,解决合作社不合作、联合社不联合的&#39;三农&#39;难题。&关键:财政资金支持在侯顺利看来,除农产品特色定位及系统的组织资源外,供销社能否转型成功还要依赖于财政资金的支持。<span style="font-size:24color:#月2日,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中提到要&做实供销合作社合作发展基金&.&《决定》中提到的供销合作社合作发展基金,是重大政策突破,&供销合作总社财会部部长原梅生说,&各级财政会拿出资金配合供销合作社来做这个基金,同时我们更期待着能把社会资本引进来,和我们一起做项目,如批发市场建设、冷链物流等重大项目。并将通过实行法人基金、基金委员会等方式,规范资金用项,按照市场化规则去做。&生鲜电商杀手自白:城市去中心化给我机会刘江峰带着1亿美金切入到生鲜电商时,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江湖。天天果园借助京东的资本深度合作,易果网和阿里也牢牢捆绑在一起,本来生活网则开始谋划整合线下便利店做O2O。当生鲜不再以独立的品类存在,而是成为所有电商想要进入用户家庭的敲门砖,厮杀将异常激烈。此时的Dmall有何胜算?刘江峰认为,生鲜电商发展至今,仍然没有行业翘楚,其市场份额无论在电商所有品类中,还是和线下传统生鲜相比,都微乎其微。在巨大的市场前景面前,单纯的做好生鲜,不如重塑以生鲜和日用消费品为主的传统商超的价值链。而超大城市的去中心化后,消费者对于便利的需求,则给了生鲜O2O更多的机会。在刘江峰看来,Dmall现在入场,只是走在时代的交汇处:上一个生鲜电商时代的结束,下一个生鲜O2O时代的开始。以下是Dmall创始人刘江峰在亿邦动力网联合蓝莲花研究机构主办的“新电商投资峰会”上的演讲(演讲内容授权亿邦动力网独家发布):以前我在华为很少公开露面(刘江峰此前身份是华为荣耀总裁),做电商之后必须抛头露面。因为很现实,京东和阿里两个巨头的介入,一下子把我们的生鲜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很多人会奇怪,我们Dmall在做什么?Dmall是2015年4月份正式创立的,中文叫“多点生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我们的英文域名。Dmall是一个生活电商平台,总体上是这样的。生鲜电商的成长空间还很大众所周知,电商市场玩家众多,包括唯品会、京东、阿里,在中国市场已经到了非常高的渗透率。昨天从杭州飞过来的时候,我在机场书店看到摆在第一排的书,不是电商,就是互联网+,我恍惚了一下,这是生活在现实里面还是泡沫里面?我自己经常也有这种质疑。Dmall做的跟他们都不一样。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互联网渗透率越来越高,有的行业领域甚至接近15%—18%,但是在生鲜和食品类目,据我所知还是非常低的。像1号店去年100多亿的销售,生鲜不到1亿。所以Dmall准备从生鲜入手,打造生活电商。我们的品类既包括生鲜、瓜果、蔬菜、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包括家装、日用品。生鲜在日常消费中占了很大比例。中国生鲜市场一年超过2万多亿营业额,其中还不包括市场餐厅。整个零售部分超过1万亿,然而电商的比例只有0.6%。生鲜在网络零售商挑战非常大,整个的成长速度还不够快。电商之所以没有做成,众所周知,生鲜是非标品,采购商品原产地、仓储、损耗、配送都是做生鲜的巨大的门槛。这也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中粮我买网、本来生活网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但是他们都碰到我说到的问题。我们买衣服上唯品会,上淘宝;买3C上京东。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在生活用品上还缺少一个非常大的平台,能够把生鲜包含进去。我预测未来五年,生活用品的市场份额会成长到10%—15%,光生鲜就有千亿级的市场摆眼前。我相信到2020年,中国一定有一家大的生鲜电商平台,或者是生活用品平台会出现。Dmall相信能参与其中。重塑线下商超增加消费者餐桌话语权我们的模式,简单来说是用O2O的模式来重塑传统商业形态,进化到4.0。传统商超是从1.0的杂货店到2.0大卖场,那4.0是什么?就是给超市插上翅膀。简单来说,消费者在移动端下单之后,我们在一小时之内采购配送到用户家。目前,在北京市已经做到全部覆盖。我们把“to”做到极致。而且Dmall的品类会扩充得越来越快,不仅仅是商超。传统商超提供的是日常生活用品,如菜市场超市化,但其实我们希望做的是生鲜品牌化。Dmall就是用O2O的模式跟线下的商超合作,配合线下的超市会给生鲜电商带来非常大的契机。我们认为,在O2O的时代,要重估线下价值,他们在过去没有话语权,话语权被互联网企业掌握了,他们的价值是被低估的。比如说华润万家,这么大的企业,加一起才300亿的市值,现在A股随便一个“刷金”的公司都300亿,所以你看到传统零售企业的价值低到了什么地步。Dmall的O2O时代要重塑商超的线下流程。商超线下的仓储、配送并不适合电商的销售模式,所以Dmall必然会带给他们整个线下流程的重整。现在我们的合作伙伴全部是要到web上来进行的,我们要给传统商超提供电商的一套系统能力。这就是我们Dmall背后所做的事情,目的是实现线下零售业对线上的逆袭,最终改变他们的经营状况。表面上看我们是给超市提供空中交易,以及最后一公里配送。但其实我们希望通过整合消费者,来增加消费者餐桌上的话语权。消费者在整个餐饮供应链里,话语权是不多的。简单来说,现在吃什么不是大家自己决定,而是你家旁边的超市决定的。它卖啥你吃啥,你想吃他没有的,没门。我以前在深圳,去香港买日本的牛肉,国内的日本牛肉要卖1000块,香港只卖500块。我们希望Dmall给大家带来的是在餐桌上的决定权,你看到了商品,以后不光是自己家旁边的超市,可能还更远一些,甚至说我想吃澳洲的龙虾,想吃北极的什么,(当然这个时间长一点)你预约,我们就给提供。LBS是我们基于位置的服务,我们简单看成是渴望、购买和满足。这是我们给消费者带来的需求和服务。O2O的本质,在生鲜和生活用品方面,我们认为是给消费者参与权、知情权、定价权。大家都知道,传统商超已经处于一种不盈利或亏损的边缘,他们做的非常困难。消费者其实对他们的服务也不满意,我现在家里要吃东北的米,经常买到的感觉不靠谱。这些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其实并不是某一环节造成的,而是从农产品生产到超市、到消费者整个链条缺乏信息对称和信息准确性。如果一旦信息打通,整个链条中的各方参与,从消费者到农民都是契约关系的话,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体验都会提升很多。Dmall将来希望一旦形成线上超市之后,让消费者和农民,包括中间的传统供应商共同参与,形成比较稳定的价格。超大城市分散化是O2O崛起的绝佳时机Dmall本身不做商品,但是我们会拥有对商品的定义权,这个来自于我们的消费者。我们做的是平台,这个平台上面将来会有很多的商家。比如在北京,会以一到两家大型商超为准,同时配备几百、上千家的小型生活品类的品牌。我们会跟一些鲜花、外卖、上门烧饭,原料和成品都可以通过Dmall进行销售,甚至上门按摩等服务类。Dmall希望承上启下,为线下的传统提供线上的服务。所以,我们是轻公司、零仓储、零损耗、重服务。物流目前还需自建,我们会有很多网格状的配送网络,在北京已经超过200个配送站。当然,Dmall目前自建物流配送部分,如果复制到全国,成本会加大。我们也在做调研和合作伙伴谈判。其他城市的商超对Dmall非常感兴趣,因为Dmall对他们来说没有成本,因为商超所有的一些费用、投入、数据分析等全是Dmall在做。我在北京市大概会有1700人的物流团队。Dmall没有像京东一样,发动广场大妈,Dmall物流会开放给第三方的物流公司。我们主要还是想确保品质。自建物流团队肯定是风险很大的,如果用钱能解决,我觉得这都不是问题。一句话:Dmall是用O2O实现传统产业链的变革,通过消费者的整合,信息的透明,效率的提升,让每一个产业链上的参与者,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对消费者来说,预约制、会员制,有计划的提供餐饮食品;对农民来说,他有责任、有尊严提供健康的食品。我记得央视有一个节目,讲互联网给老百姓带来的生活形态变化,远超我们自己想象。瓦特发明蒸汽机以后,城市人口增长了60倍,整个地球人口增长了300倍。大家在北京都很痛苦,我昨天晚上一点到的,七点就爬起来,从西边杀到东西东边来,城市就该有这样的便利。你既能享受城市的便利,也能享受乡村的舒适和休闲。所以,我想O2O带来的这种冲击会很大,将来超大型城市可能会分散化了,因为你享受到了服务,缩小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对人们的生活品质都会有大大的提升。我的预想是构建中国最大的社区O2O。Dmall从3月31日试运行以来,上周末已经超过600万元的单日销售,到昨天,平日也能过400万元。到5月底已经突破30万的有效会员。在北京市,6月份过亿应该是可以的。Dmall是要做中国人首选的生活电商的平台。我们的目的:Dmallandmore,带来的是更多的品质,更多的休闲,更多的绿色,更多的健康。我们的口号叫:让生活多点不同。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鉴<span style="font-size:24color:#日,美国农业部“保护客户大门”(ConservationClientGateway)网站正式上线。该网站是农业部下属的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自然资源保护局的网络服务平台,面向农民提供该局各种惠农项目的相关信息,农民可以通过这一网站向该机构申请技术和金融支持,提交可持续发展农业项目申请和跟踪这些项目的审批情况及相关补贴资金的下拨情况。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局成立于1994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35年的土壤保护服务局。上世纪30年代,由于干旱和农业过度发展,美国中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平原植被和土壤被严重破坏,引发大规模沙尘暴事件,中西部的土壤颗粒甚至被吹到了首都华盛顿和大西洋里。土壤保护服务局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成立的,也由此开启了美国以专门政策和惠农项目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经过80年的发展,自然资源保护局已经成为美国今天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机构,运营着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项目----“环境质量刺激项目”和“土壤保护监管项目”。这两个项目分别启动于1985年和2002年,均采取自愿参加模式,为美国农民改善农业发展生态环境、采用更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耕种方式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从而促进美国农业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高。参与“环境质量刺激项目”的农民最长可与联邦政府签署10年合同,期间政府对农民改善土壤、治理污染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具体资助金额根据农民提交的项目申请而定,最多可达45万美元或者项目所需资金的70%。“土壤保护监管项目”则主要为那些采取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耕作方法的农民提供政府资金补贴。农民如果想采取某种更加环保的耕作办法,并希望获得政府补贴,就可以到自然资源保护局设在自己所在城市或县的办公室提交“土壤保护监管项目”申请材料,审核通过后,自然资源保护局与农民签订合同。在合同期间,只要采取合同规定的耕作办法,农民就能从政府获得资助。“保护客户大门”网站上线后,自然资源保护局为农民提供的相关服务将变得更加透明和便捷。除上述两个项目之外,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推行的“土壤保护储备项目”也是美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该项目由美国农业部下属的农场服务局负责管理,旨在将农业用地恢复成为适合野生动物生存的草场或者林地,类似中国的退耕还林。该项目同样采取农民自愿参加的模式,农民将不再进行耕作的土地租给联邦政府,可签署3年、5年或者10年的租赁合约。合约期间,联邦政府向农民支付租金并担负部分土地恢复成本。在过去的近60年中,这一项目一直在不断根据市场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例如根据市场情况提高租金,以保持该项目对农民的吸引力,并使其提供的支持更加环保和持久。1985年生效的《美国农业法》提高了该项目的环保要求,目前其租赁合约时间已经被延长至10到15年。目前这三个项目每年的预算资金达到约55亿美元,占美国农业部每年总经费的近三分之一。除农业部,美国环保部也在美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制定严格的有毒化学品管理规定,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环保要求,一方面抑制了美国农民滥用农药,另一方面,也促使农民为达到新的环保要求而采取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耕作办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农业部、国研室、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税务总局、银监会等联合组成调研组,分赴11个省区就农产品加工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的调研。总的看,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产业关联度高、行业覆盖面广、中小微企业多、带动作用强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并且正引领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三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面临着下行压力加大,自身发展、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和特殊困难,迫切需要加强引导和扶持。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本情况近年来,随着农产品总量增加、品种丰富和消费升级,以粮油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步入了两位数增长的快车道。(一)总量迅速扩大。2014年全国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大45.5万家。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63万亿增加到18.48万亿元,年均增长19.4%,在工业中占比从16%提高到17%,加工与农业产值比值从1:1提高到2.1:1。近5年每年上交税收超过1万亿元,2014年达到1.17万亿元。(二)产业加速集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在政策的推动下,逐步向优势主产区和城近郊区集聚。2014年,河南方便食品已超全国四成;山东、河南、四川、内蒙等10个畜禽大省的肉类加工总量占到全国的80%;各地形成了湖南辣味、安徽炒货、福建膨化、河南冷冻、四川豆制品等一批区域集中区和品牌。(三)规模企业增多。年,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从5万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增加到7.6万家(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大中型企业比例达到16.15%;2014年,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50家(其中超500亿元的5家)。在食品加工业中,大中型企业已占到50%以上;在肉类加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占到10%,但其资产总额却占60%以上,销售收入和利润占50%以上。(四)结构优化升级。2014年,食用类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农产品加工业比重达53%,比2003年提高了10多个点。主要农产品加工初步形成齐全的国产化机械设备品种,如肉类加工设备国产化达90%以上,粮油加工设备逐步替代进口。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正在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和培育名企、名品、名家,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五)融合趋势明显。一是接二连三融合。据抽样调查,3.08%的农民合作社吸收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交售农产品入股发展加工流通。如福建连城县13万农民合作加工10万吨地瓜干。二是前延后伸融合。企业向农户注资建基地,向经销商注资连物流。如山东临沂畜禽加工、福建平和琯溪蜜柚、浙江黄岩蜜橘、广西容县黑芝麻糊等产业,都是将农户、企业和客商在园区空间聚集,实现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打造了特色优势区域品牌。三是技术渗透融合。将“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向农业渗透,发展电子商务、食品短链、社区支持、加工体验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模糊产业边界,实现网络链接,缩短供求距离。据对100家规模企业问卷调查,80%的企业都已引入电子商务,销售收入均是成倍增长。二、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义重大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和市民,亦工亦农,既与农业血脉相连,又与工商业密不可分,特别是它带动了上下关联产业的发展,也形成了众多小微企业,建设了现代农业,惠及了广大农民,繁荣了农村经济。农民热情称其为增收的“稳定器”、新农民的“孵化器”、调结构的“转化器”和三次产业融合的“链接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大力度,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一)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迫切需要。据统计,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中70%以上是农民,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以上直接来自农产品加工业工资性收入,加上关联产业间接收入比重更大;据抽样统计,每亿元加工产值吸纳107人就业,高于制造业的57人。实地调研证实,初加工可以减损增收,精深加工可以提值增收,产业链条长,农产品卖难减少,价格波动小,农民增收快,劳动力就业充分。(二)带动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调研组实地看到,有了加工企业,农民就按照加工需求组织生产,企业还给基地注入很多设施、资金和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提升了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带动装备制造、储藏、保鲜、运输、包装、营销等产业跟进,多环节多层次多领域增加农业收益,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如江苏泰州黄岩区水果罐头加工带动了48家关联企业和9.48万户农户参与。(三)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村繁荣稳定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7亿多吨秸秆和5.8亿多吨加工副产物,其60%没有得到高值化利用,资源浪费严重,甚至成为环境污染的源头,迫切需要加工业发展,实现对各类资源的“吃干榨尽”,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地调研发现,四川、广西、陕西、湖北、安徽等地的很多农村通过加工业发展,留住了农村资源要素和人气,留住了农业增值增效收益,促进了人才回流、资金回流和劳动力回流,创造农村新的需求。(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现实力量。农产品加工业将工与农、城与乡连接在一起,承接工业和城市的辐射带动并进一步向农业和农村辐射;同时推动温饱型为主体的食品消费格局向风味型、营养型、便捷型、功能型方向转变,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食物需求。总之,有利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三、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同样经历局部市场饱和以及结构性产能消化期,承受着价格“天花板”和成本高企的“地板”双重挤压,新常态特征明显,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题单纯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一)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从2014年一季度开始,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首次从2位数转为1位数的8.9%,之后每个季度都在8%左右,去年全年为8.2%,比2013年的13.8%回落了5.6个百分点。月,同比增长5.2%,回落了3.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3%,回落1个百分点。东部回升较快,中部比较平稳,东北全部下行,西部缓慢增长。总体判断,下行压力加大,但仍在5%-7%的合理区间,积聚了一些积极因素和新动力。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1万亿元,同比增长16.4%高于制造业;今年1-3月,农产品加工业累计投资5968亿元,占制造业总投资的22.9%,投资额同比增长10.6%;食用类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3.8%,国内消费也呈上扬态势,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和饮料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都有回升。(二)用地难和融资难最为突出。一是用地难。农用地、工用地两不靠,专用原料基地和初加工设施用地土地流转困难,流转费用1200元/亩、年;加工企业用地由于亩产税收少、投资强度弱,一般难以拿到用地指标;征地花费时间长、用地审批慢、办证难、时效性差。二是收购资金融资难(贵)。加工企业前建基地、后连物流,一次性收购原料常年加工,流动资金压得多,特别是季节性收购资金贷款难,“有买原料的钱就没生产的钱”。据抽样调研,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只有20%能够满足贷款需求,50%的只能满足一半,30%的很难满足。抵押物只有房地产和机械装备,仓单、出口定单、农产品、林权证、流转土地经营权等不能抵押,即便是试点地区,也是是按预期收益的2折至5折放贷。四川9县30万亩抵押仅贷到2亿元。各种评估费、担保费、保险费、公证费等占到融资额15%-18%,利率大多上浮30%-40%,实际利率在10%以上,46%的企业认为融资成本上涨。(三)企业各类负担加重。调查中企业普遍反映运营成本上升较快。企业平均税负约占销售收入的8%-10%,而利润仅为销售收入的3%-5%。加工企业进项税为13%,销项税为17%,4个点不能抵扣。出口退税率偏低,罐头、果汁、桑丝加工产品出口退税率为15%,水产品加工为13%,玉米淀粉、酒精为5%。初加工享受不到农用电优惠,现用电价为0.88-1元/度。各类原料价格与2005年相比上涨了66%-108%,能源、动力价格上涨了74%,劳动力成本近8年涨了近二倍左右,企业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0.71%,而大部分农产品加工制品价格上涨仅为80%。(四)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一是加工专用品种严重缺乏。如美国专用玉米品种3000多个,我国只有100多个品种,我国小麦、苹果、柑橘等都缺乏相应的加工品种。二是产地初加工水平低。每年产后损失3000亿元,相当于1.5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掉。三是主食加工滞后。目前城镇居民约70%、农村居民约40%的谷物类主食依赖于市场采购,但大量主食产品依赖作坊和摊贩生产和供应。四是综合利用不足。农产品副产物和加工副产物的60%以上没有得到循环利用、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企业平均耗电量、耗水量分别是发达国家的2倍和3倍以上。五是布局比较分散。农产品加工企业85%是规模以下企业,95%是点状分布,产业分工不够,资源不能共享。六是创新能力不足。模仿多、创新少,引进多、自创少,单打独斗多、联合创新少,技术装备比发达国家落后20-25年,核心设备主要靠进口,多数企业缺乏品牌宣传推介资金。七是主产区加工业落后。产加销未能整体构建,缺乏产能转移承接平台,中、西部只占到全国的29.9%和15.3%。八是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化服务机构不足,覆盖面小,服务功能同质化、针对性不够强,难于与企业有效沟通对接。总体看,我国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与国外差距较大。我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55%,低于发达国家的80%,果品加工率只有10%,低于世界30%的水平,肉类加工率只有17%,低于发达国家的60%,2.1:1的加工和农业产值的比值与发达国家3-4:1和8-9:1的理论值差距很大。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一,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看,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成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支撑,也事关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事关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繁荣稳定。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潜力巨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二,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在当前新常态新阶段下,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印发一个政策性文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出部署,尤其是针对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这必将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五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积极落实和创设扶持政策。优化政策扶持方式,落实和创设政策并举,提高政策支持效率。一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扩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农产品初加工补助资金规模,明确有关涉农资金和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继续支持农产品加工业。扩大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试点行业范围和初加工所得税优惠范围。二是降低融资门槛。要研究将企业收购资金列入专项政策性贷款的方式方法。扩大抵押物范围,将农产品仓单、出口定单、土地经营权、山林权和经济作物等作为抵押品。推进“财园信贷通”模式,财政向银行存入贷款风险保证金,银行以8-10倍额度为园区企业贷款。三是统筹解决用地问题。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将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引导企业向加工园区聚集,初加工用地和价格按农用地办理,企业用地出让价格按当地工业项目最低价执行。四是减轻企业负担。初加工用电按照农用电办理,初加工产品列入“绿色通道”。企业用电执行大工业优惠电价。同时要认真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各项规定,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第四,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线,大力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主食加工、新业态新模式、技术装备、龙头企业、品牌战略、加工园区和主产区加工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引导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从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变。第五,加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支持体系。加快构建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公共服务、组织管理等体系,建立完善农产品加工业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形成合力。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共同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这五种类型的农业电商,为何难言成功? 互联网的确最大化的消除了地域界限,对于电商领域来说,城市电商和农村电商需要消除的不仅仅是地域界限,还有更多制衡因素需要我们反思。在投融界一位分析师看来,未来农业电商如果能够做出大成绩,那就需要根据农村和农业的现状进行电商布局和运营。有关农业电商、农村电商的讨论,观点实在太多。但是另一方面,落地成功、做出成绩的农村和农业电商项目却屈指可数。或许是时候,需要抛开城市电商的影响,独立对农村电商进行思考。根据投融界一位分析师的总结,近些年其接触的农业电商项目可以归纳为五类。农业电商项目的类型一类是以卖农产品为主。主要是利用已有的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其中销售较好的是土特产、山货、副食品等等。二类是以向农村卖商品为主的。如面向农村销售家电、农资、农药等生产和生活用品,包括京东、淘宝也都有类似的农村战略。三类是向农村出售服务为主的。例如通过互联网提供农技服务、向农庄提供大数据服务等等。四类是从事农村物流、冷链运输的项目。物流、运输是电商发展必备的环节和要素,所以,此类项目同样属于农村电商范畴。五类是农村资源汇集为主。典型的如聚划算近期发起来的“聚土地”项目,将土地资源集中起来,由消费者支付租赁费用,消费者同时收获土地上的农产品。但是,如上五种类型的农村电商项目,都很难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农业电商难言成功首先我们看卖农产品的。不错,依托电商渠道,部分农产品单品,能够获得“天价”的销量,并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如卖山核桃的、卖新疆大枣的、卖蜂蜜的等等。但是只有数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变化。能够改变的也无非是某个地区某种农产品不再滞销,对农业全局影响甚微。其次看向农村卖商品的。不仅是京东和淘宝,包括部分B2B平台,都提出过“上山下乡”战略,但是农村无论是消费能力还是市场容量,都比不了城市。电商平台将目标指向农村,有成果,但是成果不大。然后看向农村提供服务。互联网企业向农村提供的各种服务目前仍然处于浅层次的阶段,主要是信息服务。再看从事农村物流和冷链的。从事鲜活农产品冷链的,主要针对的是城市高端用户,而快递企业在农村的布局依然缓慢。最后看农业资源汇集的。阿里巴巴的“聚土地”项目,筹备了很长时间,刚刚上线,对资金的和管理能力要求都非常高,并非一般的创业者能够分羹。农业电商难成功根源为什么农村电商不能够做出让人惊叹的成绩呢?恐怕我们还需要回到农村和城市的二元差别上来。“我们必须承认,城市和农村,在电商需求、电商环境、电商配套等要素上,是存在二元差别的。”投融界一位观察员认为。第一,农村的需求与城市的需求类型以及规模存在二元差别。观察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排在前几位的包括化妆品、服装、电器等等,但是农民、农村人,对于这些商品的需求,有,但是绝对没有城市人强烈。这决定了将城市电商运营思路安装在农村,未必行得通。第二,农村和城市的电商配套存在二元差别。别的不说,我们就看道路。道路决定了物流的成本以及效率,即使电商在中国大兴,但是很多农村,甚至是核心村落,快递公司还是不会提供送货上门。物流尚且如此,就更加不要说冷链等高配附属系统。第三,农村的生产系统与工业生产系统存在二元差别。与城市工厂生产不同,农产品生产存在周期性和不稳定性,并且生产效率也低于工业生产。这决定从事农业电商的成本以及付出要高于城市电商。第四,农产品与工业产品存在着二元差别。工业产品是差异化的产品,而农产品属于同质化产品,很难去塑造品牌。由此可见,之所以农业电商没有大的作为和成绩,就是在运用城市电商思路去运营农业电商。所以,在投融界一位分析师看来,未来农业电商如果能够做出大成绩,那就需要根据农村和农业的现状进行电商布局和运营。思路调整其实已经开始。例如“淘源生活”,不再去单纯销售农产品,而是采用C2B定制,由消费者决定农户种植什么,做的不是经销商的生意,而是种植决策者、品质检测者以及食品运输者的生意。再例如一地一味、360大米,都在力图突出出售的农产品的差异性,打造农产品品牌,而不仅仅追求销量。跟随这一农业电商思路的还有乐视生活、聚土地等等。当我们将农业电商分离开来,或许才能看到更为广阔的农业电商蓝天。 “粮食银行”:想说爱你不容易“芒种忙,三两场。”又到麦收季节,打粮食,收粮食,又成为农民朋友的大事。粮食收回家怎么保存,更是大事中的大事。部分农民由于保管不善,到手的粮食有的发霉,有的发芽,损失不小。还有一些农民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往往贵时卖不出、贱时不愿卖。而今,在沈丘县农村逐渐兴起的“粮食银行”,却在实践中较好地化解了这一矛盾。  一项双赢的探索  5月30日,记者下乡采访,沈丘县东城办事处李安庄村农民李传涌,手持当地粮食经纪人陶玉民2014年12月为他开具的小麦收购结算单,打心底里欢喜:“像存款一样,粮食也能存‘银行’,生‘利息’。时隔半年多,1公斤小麦多卖了一两毛钱,这比把粮食放家里强多了。”  类似陶玉民这样的粮食经纪人开办的“粮食银行”,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定期代存代储型。农户将手中的余粮存到粮食收购网点,即“粮食银行”,存期为半年或一年。存期半年的,到期支取现金,每公斤加价0.10元;存期一年的,到期支取现金,每公斤加价0.20元。第二种是活期代存代储型。售粮农户可即时结算现金,若当时不能结算,收购网点按当日约定的市场价格,给农户打好收条。农户可根据粮食市场价格的走势,在之后的一年内,随时可以持收条结算粮款。第三种是储粮兑换交易型。即农户可将自己的原粮折换成品粮。  在沈丘县纸店镇一家三农服务社,记者随手翻开村民卢彦理的“存原粮簿”,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100斤小麦=70斤标1粉+27斤麦麸、100斤小麦=60斤面条……”该簿第一页记录着存户基本信息和兑换说明,后面几页记录着存粮日期、数量、取兑日期和余额等信息。当地许多农民贴切地称这种“存原粮簿”为“粮食存折”,称这样的“三农服务社”为“粮食银行”。  “俺把粮食存在‘粮食银行’,可以随时按市场价销售,也可以取回同品种、同数量的粮食或者兑换成品粮。不像以前,把粮食存在自己家里,既占地方又有损耗,还要经常晾晒,防霉变。”几位原粮存在这家三农服务社的农户说,他们的小麦、玉米等粮食收获后,就交给三农服务社代储了,省钱、省心、省力,可谓一举三得。  据了解,在沈丘县22个乡镇(办事处),这类粮食收购网点目前有300多家,约有10.6万农户参与了粮食代存代储。周口市雪荣面粉有限公司是沈丘县农发行重点支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几年代储代销了该县11个乡镇许多农户的粮食,加工后的面粉、方便面等成品粮除满足当地农户的需求之外,还销往北京、武汉、重庆等大城市,年销售额达1.8亿元。公司发展了,农民得实惠,实现了双赢。  运作当中有风险  经过近几年的逐渐发展,“粮食银行”的作用有目共睹。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粮食银行”经营中隐藏的风险也逐渐凸现出来。  为了维持自身运转,扩大经营,一些“粮食银行”大量吸收农民的粮食。当粮食加工利润足以维持利息和各项费用时,这些“粮食银行”都能够及时兑现给农民的承诺。而当粮食加工利润不足以维持利息和各项费用时,就会因为亏损而无法及时甚至难以兑现给农民的承诺。  一些乡镇干部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农村粮食收获和储藏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集体生产变为一家一户的生产之后,一些生产设施和设备,如粮食晒场大量减少,在有的地方晒场甚至消失了。因此农民需要适时配备烘干机,可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原因,一家一户的农民不愿意购买,烘干机在农村的数量可谓凤毛麟角,普及程度远远不够。  在劳动力紧缺的情况下,很多农户用收割机将粮食收获后,直接出售给“粮食银行”,由于这些粮食没有经过充分晾晒,普遍水分高、杂质大。对于通风、晾晒条件好的“粮食银行”而言,尚有能力处理,但费用开支很大;而对于通风、晾晒条件不好的“粮食银行”而言,就容易出现粮食霉变的问题,由此造成的损失也非同小可。  相对其他加工企业,“粮食银行”的经营利润很低,因此在粮食市场价格低迷不振的时期,能够维持下来的屈指可数。在这种情况下,“粮食银行”普遍很难顺利地兑现农民存储的粮食或粮款,势必影响许多农户的切身利益。  一些比较大的“粮食银行”,储粮量很大,涉及千家万户,一旦存储环节或资金链条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一大片,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亟待规范和引导  从实践中来看,“粮食银行”于粮食储存加工企业有利,于广大农民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政府和有关部门包括金融部门,肯定有必要对“粮食银行”加强市场规范和正确引导,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促进其持续健康良性发展。  从沈丘县“粮食银行”的探索来看,许多“粮食银行”基本上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或初级阶段,基本上属于一些企业或个人自发建立,缺乏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规范管理、积极引导、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比如,“粮食银行”的社会信誉度如何,需要工商、税务、价格等部门严格审核把关。对于符合开办“粮食银行”的加工企业和个人,工商部门应该给予办证,予以鉴证,进行监管。  粮食主管部门应该加强业务指导,帮助其进行管理培训,适时检查其粮食收购质量、粮食储存安全和履行储粮协议等方面的各项落实情况。对于违反粮食收购管理规定和条例的,应该给予相应的告诫、处罚,甚至依法取消其收购资格。从而,让“粮食银行”科学经营、规范运作,健康发展,让广大农民手中的“粮食存折”真正成为便民、惠民的“信用卡”。大学生创业的乡村舞台发挥自身优势、不好高骛远,在农村创业的大学生们经历了一次次挫折,也收获了一个个成功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姜刚毛振华管建涛潘林青宋晓东  “看到成片的麦地,我心里头就有说不出的兴奋,只要用心去干,这片土地就是我最大的舞台。”这是28岁创办了河南德行丰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及建立了漯河市第一个科技服务站的王灵光和《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国家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成为创业创新大潮中的重要力量。本刊记者近期走访河南、山东、黑龙江、安徽等农业大省了解到,如今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学生日渐增多,他们已成为活跃农村经济、破解“三农”难题的生力军。  与此同时,大学生农村创业仍遭遇观念思想难解放、场地库房难配套、融资瓶颈难破解、服务体系难到位等多重“拦路虎”。受访者建议,应加大成功案例宣传,改进创业指导服务,并将融资用地等政策落实到位,完善创业保障机制,以解创业者“后顾之忧”。  “只要用心去干,  这片土地就是我最大的舞台”  2010年,身为河南农业大学学生的王灵光利用专业实习机会,不顾家人反对,在漯河市郾城区流转了200亩地作为现代农业高产示范基地,开始了农村创业。  创业之初,一张稚气未脱的学生脸,让种了半辈子地的农民乡亲很难相信他,吸纳社员成了最大困难。“我当时就一村一村地走,一家一家地进,先听农民怎么说,再想自己该怎么干。只有让百姓觉得你能解决问题,他们才会信任你。”王灵光说。  资金短缺让他不得不四处借贷筹款。为了节约开支,一直拿笔杆子的王灵光不得不干起力气活,他曾为节省100多元的搬运费,和两个同事一起扛卸了40多吨肥料。付出终会有回报,合作社已从最初80多户社员、1100亩地发展成目前3000多户社员、近2万亩地。  本刊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像王灵光一样不顾家人反对,毅然选择农村创业的大学生还有很多。他们经历了一次次挫折,也收获了一个个成功。这离不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引导,也离不开各地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推动,禚如昊便是政策受益者之一。  在山东省郯城县一座两三年前刚刚建好的十几层高的大学生创业中心大楼里,本刊记者见到了山东景升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总经理禚如昊。他告诉记者,2011年从济南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他去了一家园林绿化公司打工,学到了相关技术和管理经验,前年回老家郯城县创业。  现在公司主要种植和销售银杏、樱花等绿化苗木,有员工20余人,在北京通州区、郯城县各承包了100多亩苗木基地,去年销售额500多万元,利润100多万元。  在总结创业收获时,禚如昊重点提到了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公司驻地不仅3年内不用交租金和水电费,而且还能享受创业培训、法律咨询等多种相关服务,省钱、省心、省力;县里还给了他10万元无息贷款……  发挥自身优势、不好高骛远是一些大学生的创业“法宝”。来自黑龙江省明水县树人乡对面城村的乔卫齐4年前毕业于兰州大学,在大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返村创业。“父母是农民,我也在农村长大,村民的黄豆、大米等就是货源。还得考虑资金问题,做淘宝需要的资金少。”  2012年,乔卫齐凭借一个人、一台电脑使淘宝店上线运营了,当年营业额超过10万元。随后效益逐年攀升,去年营业额超过100万元,利润十几万元。“去年我大概卖了200吨粮食,直接带动当地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种植品种。”他说,“现在已经有好多人想跟着做了。在当地,我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家都在看你干得如何,所以我一定要做好。”  落实扶持保障政策清除“拦路虎”  创业创新之路艰难崎岖,受访创业者普遍反映,大学生农村创业仍遭遇不少“拦路虎”:  观念思想难解放。“我这一届回乡创业就几个人,还得是学农学的,别的专业回村创业就更少了。”黑龙江省兰西县兰西镇振宇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德明说,农村考出来的学生想脱离农村,“念完大学回来种地,让人笑话”。  场地库房难配套。“两三千亩地的粮食,没有大场地能放下吗?”李德明说,合作社的地相对分散,不能用直接脱粒的大型收割机,粮食也缺乏晾晒、存储的场地。“如果有个场地,哪怕自己花钱建库都行,将来我还想建造烘干塔。”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融资瓶颈难破解。禚如昊表示,10万元的无息贷款对于公司一年上百万的资金需求远远不够。而他去银行贷款时,往往又被以没有抵押物和固定资产为由拒绝。近年来,国
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销社超市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