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处在国际贸易争端端的核心位置

WTO在国际贸易协调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其运行过程中是如何发挥其核心主导作用的?存在哪些问题?_百度知道
WTO在国际贸易协调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其运行过程中是如何发挥其核心主导作用的?存在哪些问题?
提问者采纳
WTO在GATT基础上增加了反向协商一致原则,WTO允许当事人相磋商协调,无果专家组再审理,再运用反射向协商一致原则,一定能通过表决的。作用比GATT大多了,一旦进入专家组审理,命运就交给他们了,当然他们还是相当公正的。WTO是国际法人,经过GATT多年的经验积累,对于仲裁,斡旋,调解和调停作用有相当的决定作用。至于存在的问题,主要来源于政治干预经济,而贸易是经济的一部分。主要以美国和欧洲为首的发达成员,经常打压对自己的贸易不好的措施,协议。如农业协议,纺织品协议等等。举例说一下,IMF对美国不利,美国就干预IMF。当然了,在专家组审理中,有的专家受制于人的,没有办法,国家实力能代表一些东西的。当年我国加入WTO,就有国家企业的补贴全是专向性补贴的规定,还有特别保障措施的规定等等。看看俄罗斯久久不能加入WTO的原因吧。
其他类似问题
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参见薛荣久编写的《国际贸易》新编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出版,第十六章 WTO与中国。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六节。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国为什么需要发展加工贸易
中国证监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报纸
中国保监会指定披露保险信息报纸息报纸
中国为什么需要发展加工贸易
&&&&在中国仍然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并且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今天,通过加工贸易方式来参与国际分工,是中国实现经济增长、获取贸易利得的一种可取的选择,中国政府绝对不应对这样的选择加以遏制和不当的干预。随着经济增长而来的禀赋结构变化,以及因为这种变化而造成的技术进步和企业制度的演进,最终必定会使中国的贸易模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从而使得加工贸易模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历史。
&&&&人物志
&&&&华民: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兼世界经济系主任,长期从事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担任的社会职务有,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咨询专家,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等职。共出版《西方混合经济体制研究》、《转型经济中的政府》、《长江边的中国》等学术著作12部,《国际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教程》等教材4部,在国内权威与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400篇。先后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奖&、&吴玉章优秀著作奖&、&上海市优秀教材奖&以及&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奖&等10多项。
&&&&对外贸易依存度高缘于高度缺乏内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于中国究竟需要不需要发展对外贸易已经没有疑义了,因为对外贸易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蓬勃发展、并为中国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的加工贸易却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人们对加工贸易的批评也越来越多。这样,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就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究竟需要不需要发展加工贸易?为了弄清楚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对各种质疑加以回答。
&&&&第一个需要我们为之作出回答的问题是,中国非常之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究竟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不错,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确实非常之高,大致已经超过65%。但是问题恰好在于,中国如此之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究竟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搞清楚这一点对正确对待加工贸易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高度缺乏内需所造成的,这种现象在任何一个处于经济起飞时期的国家都曾出现过,只是这一现象在中国表现得更为严重些罢了。在中国,内需不足之程度之所以会超过大部分经济起飞的国家,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城市化发展未能跟上工业化发展的步伐,在中国农村到处可见的乡村工业化,一方面造成了有效需求的严重不足,因为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总是具有更大的自给自足性,另一方面又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滥用与不计社会(环境与资源)成本的低成本出口,从而导致非常严重的出口倾销和巨大的贸易福利损失。
&&&&中国迅速增长的加工贸易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但是加工贸易对于增加中国的贸易所得与贸易福利却是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既需要进口原材料和中间品,又会导致大量的最终品出口,所以,伴随加工贸易发展而来的、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相应提高是必然的。然而由加工贸易所能带来的经济利得确实是极其巨大的,并且也已经被中国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绩所证实。
&&&&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事实是,贸易增长与加工贸易高度正相关,而经济增长又与贸易增长高度正相关。我们在有关的学术刊物上经常可以读到一些自相矛盾的、反对发展加工贸易的言论:一方面,说中国是一个资源匮乏、内需不足的国家;另一方面,又说发展加工贸易会导致对于国际市场(包括投入品市场和最终品市场)的依赖。既然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是资源匮乏和内需不足,那么发展加工贸易无疑是突破这样两种增长瓶颈的最好选择,假如不是采取这样的做法,那么我们的出路又在何处呢?不错,我们确实可以通过发展内需和依靠科技进步来突破以上所说的这些瓶颈,但是,问题恰好就在于,在中国,发展内需受到了就业不足的制约,而科技创新又受到了人力资本供给不足的制约,这两个方面的制约都是需要通过经济增长来加以解决的。因此,当中国可以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放弃这样一种机会呢?
&&&&至于说到对外依赖,从来就是双向的,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交换经济,其任何活动都是需要借助于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才能实现的,当买方对卖方产生依赖时,我们千万别忘了卖方同时也依赖于买方才能生存。所以,用作为计划经济之历史遗产的单向思维方式来思考今天发生在中国的加工贸易及其所带来的对外依赖问题可能会出大错。
&&&&想要增加劳动的收入,重要措施就是增加全社会的教育投入
&&&&第二个需要我们为之作出解释的现象是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为什么会处在低端加工制造的地位。
&&&&无论是根据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原理,还是根据加工贸易模型所揭示的原理,由于中国缺乏人力资本,能够大量供给的主要是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简单熟练劳动力,所以中国在处于国际分工高端(研发)和中端(技术开发与设计)的领域里是缺乏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这样,中国若是选择最终品生产以前的、任何一个阶段的国际分工都会导致经济福利的下降。但是,中国若是选择在大量使用简单熟练劳动的最终生产阶段参与国际分工,那么就可以获得较多的分工利得。从静态的角度来看,这种利得表现为就业的增加和国民收入的提高。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这种利得则表现为工资率的上升,造成工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干中学&(learning&by&doing)效应所带来的生产率的上升;以及由就业增加所造成的劳动力要素的相对稀缺所带来的劳动力价格的上升。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两种非常流行的误解加以澄清。首先,经常有人会以附加值的高低为由,来反对中国参与具有比较优势的低端国际分工。认为中国参与低端的加工制造和贸易(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加工贸易),是用自己的廉价劳动补贴了国外的分包商。其实,就像微笑曲线模型所揭示的那样,当资本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时,除非存在垄断,否则,在每一个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产业中,每个参与加工贸易垂直分工的国家的单位资本的利润所得应该是相等的。由此也可以发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资本要素可以高度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究竟能够做什么已经主要不再是取决于资本的存量,而是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存量,因为资本是可以引进的,而人口的流动却要受到移民限制。
&&&&正因为人口在国际上是不能自由流动的,所以就会产生两大效应:其一,是劳动要素的报酬、也就是工资不可能出现全球均等化的现象;其二,各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究竟做什么,在很大的程度上不是取决于资本丰裕的程度,而是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差异。正因为如此,那些人力资本比较丰裕的国家就可以在处于垂直分工的产业或者产品生产体系中做附加值比较高的高端部分,而像中国这样人力资本严重短缺的国家便只能做其中附加值较低的低端部分,并且劳动所得是不可能与发达国家或者资本收益趋同的。所以中国想要增加劳动的收入,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是增加全社会的教育投入,而不是退出现有的国际分工体系,或者减少贸易流量。
&&&&当然,在今天的中国也确有&廉价&劳动补贴外国生产商与消费者的现象,但是,有必要指出的是,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加工贸易或者一般的贸易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导致中国劳动价格特别低廉的原因除了下文中将要分析的失业问题之外,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人为低估劳动成本。比如自我雇用的农户在生产出口产品时,基本上未把他在工业活动之余所从事的为自己生产口粮和蔬菜等副食品的成本计入用于出口的工业品生产的成本之中。再如,由于法律与政府管理上的问题、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不够健全等因素所引起的滥用劳动的现象在中国也十分严重,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中国企业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最后,不管是以上所提到的农户还是企业,在对外出口商品时,基本上没有社会成本的概念,因此,他们也从来没有试图把诸如环境污染这样的成本计入出口商品的成本中去。正是因为有了以上这些作为,中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就难免会有成本低估、补贴国外生产商与消费者的现象发生。但是,正如我们在一开始就已经指出的那样,这种补贴现象的发生与加工贸易和一般的贸易都没有直接的关系,相反,它们是与我国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中的制度安排不当和法律不够健全高度相关。因此,要减少以上所说的这种补贴,重要的是在于改革制度、健全法律,而不是去反对加工贸易或者干脆退出国际市场的交易。
&&&&现在我们再来进一步澄清与此相关的第二种误解。有许多人认为,中国通过加工贸易所参与的不过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垂直国际分工,以这样的贸易方式来参加国际分工,中国在国际市场中是没有竞争力的,中国应当通过培育竞争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才是有利可图的。
&&&&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比较优势也是一种国际竞争优势,所以把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对立起来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其次,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国际贸易的主体仍然是微观企业,但是无论从理论上来讲,还是从实践中来看,贸易同时也是一种国家对国家的市场交易行为。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把微观企业的竞争优势简单地等同于国家的竞争优势,也不能简单地把企业的利润函数与国家的福利函数混淆在一起。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仍然可以通过参与具有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来增加它的国民福利。
&&&&人们都说印度的软件生产具有竞争优势,其实印度的软件生产大多也都是些来自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外包加工,印度在国际软件分工中所发挥的仍然不过是它的比较优势而已,即有大量的、懂得英语的可从事软件加工生产的人力资本,这种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印度是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以精英教育为主导倾向的国家,结果,即使印度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将近50%的文盲,但是,印度还是在国际软件外包加工的分工中拔得了头筹。借鉴印度的经验,中国的短期目标就是在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供应充足的比较优势,迅速地成长为世界工厂,并在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加全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以便在廉价劳动比较优势趋于枯竭的时候能够调整我们的经济结构与贸易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但是,假如在现阶段不适时宜地放弃参与低端分工的可比较优势,而盲目地去参与国家高端产业的竞争,那么不仅不能获得任何的竞争优势,反而还会丧失现有的巨大规模的比较优势。
&&&&仍存在规模庞大的过剩劳动
&&&&第三个需要我们为之作出回答的问题是:中国选择了加工贸易,而且如前所述,加工贸易对中国的就业与工资增长均有促进作用,但是中国的一般工资水平却至今仍未出现显著的提高,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又是由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呢?
&&&&其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在这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在于中国迄今为止仍然存在着规模极为庞大的过剩劳动,并且劳动力市场也远未达到一体化的程度,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上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在那些需要较高劳动技能的加工贸易领域中就业的劳动者的工资有了较为明显的增加,但是,那些没有能力进入该领域就业的、或者仍然处在潜在失业状态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却并未发生显著的变化(增加);另一方面,在那些劳动可以自由进入的简单加工贸易领域,由于存在着过剩劳动的激烈竞争,其工资水平也难以出现明显的上升态势。如果把以上这两种现象加总在一起,那么就不难发现,在短期内,由于中国还不能有效地减少社会现实的和潜在的过剩劳动,因此中国还不可能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来显著地提高全社会的工资水平。但是,由发展加工贸易所带来的就业总量的增加却可以显著地增加中国的工资总量,因此与没有加工贸易的状况进行比较,人们就不难发现,中国的社会总福利水平是趋于提高的。
&&&&从长期来看中国通过发展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就业总量,而且,伴随着就业的增加和过剩劳动的逐渐减少,最终还会出现工资率随同工资总量一起增加的局面。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把在长期内发生的结果与短期现象混淆在一起,以免造成对发展加工贸易的判断失误。我们的基本结论是,只要中国仍然存在大量过剩劳动的基本面不发生明显的变化,为了增加就业和劳动要素的收入,就必须继续按照中国实际的要素禀赋和由此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加工贸易,而不是相反。并且,为了能够实现以上所说的长期目标,政府还应当在人力资本投资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当政府为长期的经济结构调整与贸易模式的转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那么我们才能最终从加工贸易的低端分工层面上走出来,去争取更加巨大的贸易利益。
&&&&有关对发展加工贸易的质疑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蓬勃发展、并为中国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的加工贸易却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人们对加工贸易的批评也越来越多。这些批评大致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加工贸易会导致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从而会带来较高的对外开放风险;
&&&&第二,加工贸易会使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被锁定在国际垂直分工的低位,从而不利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第三,加工贸易在中国并未出现理论上所说的劳动报酬(工资)递增的现象,反而导致中国出口补贴进口国家的净福利损失;
&&&&第四,加工贸易会扩大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从而产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区域失衡问题;
&&&&第五,加工贸易也不利于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外贸性质无关
&&&&第四个需要我们为之作出回答的问题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不平衡究竟是由加工贸易造成的,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所造成的。
&&&&自从1979年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以来,中国东西部地区间的增长差距和收入差距不断趋于扩大。有很多的文献把中国东西部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上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归结为各种各样的政策因素,也有相当多的文献认为是国家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所造成的。
&&&&但是,根据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研究结果来看,一个国家只要实行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那么由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经济地理效应就必定会导致其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在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上的巨大差异。这是因为,任何贸易都是有交易成本的,对于国际贸易来说,最主要的交易成本显然是运输费用,这一点已经为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冰山原理&所证实。因为有冰山成本的存在,所以贸易通常总是发生在冰山成本最低的沿海地区或者有巨大市场交易机会的边界地区,如美国与加拿大交界的边界地区,或者是美国与墨西哥交界的边界地区。这样,远离海岸线或者有交易机会的边界地区的内陆省份就会因为没有机会参与国际贸易而导致经济增长的停顿。
&&&&由此可见,中国地区之间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既与政策因素无关,也与中国对外贸易的性质无关,不管中国是发展加工贸易还是发展一般贸易,只要中国经济对外开放,那么在国际贸易的经济地理效应的作用之下,一定会导致产业与人口在沿海地区的规模集聚,从而造成东部沿海与内陆地区在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方面的巨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按照客观的经济规律,通过鼓励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当然是向沿海地区的流动)来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而不是通过政府采取扭曲性的干预政策,来实现以牺牲效率为成本的经济活动的空间重置。
&&&&在这里,我们不妨以一个物理学上的原理为例来详细加以说明。将一根空心的软管灌进水,即使我们把软管的一头抬高些,但是软管中的水平面将会保持不变。这种现象的发生告诉我们,尽管中国对外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会快些(就像软管的一头会高些),但是,只要让人口可以自由地流动起来,那么不同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则是会趋于均等的,这就像软管中的水平面会保持不变是一样的道理。相反,假如我们不是去鼓励人口的自由流动,而是采取将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本向西部内陆地区转移的做法,那么就会发生像世界经济中常见的那种现象(即由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所造成的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的现象),即东部地区会变得越来越富、西部地区则会变得越来越穷。其中的道理就在于来之于东部地区的投资所产生的收益迟早是要回流东部地区的。
&&&&进一步的分析还可以发现,尽管从理论上讲,西部地区的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可能要高于东部地区,但是考虑到制度方面的和人力资本上的差异,以及由远程贸易所带来的&冰山&成本,西部地区的综合要素生产率事实上仍然要低于整个东部地区(这就是外商来华投资基本上不会向西越过京广线的主要原因所在),因此,鼓励资本向西流动、同时限制人口向东流动的做法很可能产生双重的损失,即由资本向西流动所造成的投资损失,以及限制人口向东流动所造成的西部劳动力闲置的损失。
&&&&关键在于改革现行企业制度
&&&&第五个需要我们为之作出解释的现象是: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和中国贸易量的不断增加,中国已经迅速地发展成为一个贸易大国,但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分工地位却并未随着贸易量的增加而得到相应的提高,其具体表现是自主品牌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少。有很多人就根据这样的现象,进一步把中国的对外贸易归结为&大而不强&,并且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对外贸易过于依赖加工贸易。
&&&&在这里,我们首先有必要指出的是,贸易理论中确实有&小国经济&与&大国经济&的区分,但却从来就没有&贸易强国&一说,&小国经济&与&大国经济&所讨论是贸易条件究竟是内生还是外生的问题,而不是强与弱的问题。所以,&贸易强国&的提法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因为这在经济学中是很难定义的。此外就像我们在上文中已经指出的那样,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之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否找到一个有利可图的分工地位来增进本国的贸易利得与国民福利。因此,以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之高低来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是贸易强国或者弱国不仅是没有根据的,而且也是没有意义的。
&&&&其次,我们需要搞清楚的一个事实是:究竟是中国选择了加工贸易才导致中国缺乏自主品牌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还是因为中国原本就没有自主品牌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才使得中国只能通过加工贸易来参与国际分工?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并不困难,中国不仅是一个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转型的国家,前者决定了中国目前尚不可能大批量创建自己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后者则决定了中国还不可能立即产生大批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企业。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是:不是因为中国选择了加工贸易才导致中国没有自主品牌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的诞生;相反,正是因为中国缺乏自主品牌的创造力和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才使得中国不得不选择加工贸易方式来参与国际分工。
&&&&尽管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够产生出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但是,从实证检验的结果来看,中国经由加工贸易而获得的&溢出效应&和&干中学效应&已经使得中国贸易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的轻纺产品在中国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正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特别是以电子产品为典型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在中国商品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则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面对这样一种动态的变化,假如我们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无法准确把握,轻易放弃现行的加工贸易模式,那么不仅不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国极为严峻的就业问题,反而会阻碍正在逐渐实现的技术与产业升级,进而造成严重的国民福利损失。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中国要想最终改变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关键在于改革现行的企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造就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网站检索标题作者全文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上海上证网络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 Shanghai
Shangzheng Network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联系电话:(86-021)
地址:中国上海 浦东杨高南路1100号 E-MAIL:引力模型的发展和在中国国际贸易问题中的应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51页免费10页免费18页免费8页¥2.0012页¥3.00 10页¥2.008页免费7页免费6页免费6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4页免费10页免费3页免费8页免费4页免费
引力模型的发展和在中国国际贸易问题中的应用|引​力​模​型​的​发​展​和​在​中​国​国​际​贸​易​问​题​中​的​应​用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析我国加工贸易问题及对策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贸易方式。然而,加工贸易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在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影响,针对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从发展高新技术贸易、延长产品生产加工链条、促进中西部加工贸易和大力发展境外加工贸易等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中国论文网 /2/view-404203.htm  关键词: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中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X(40-03      加工贸易是国内企业利用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或零部件,在国内进行加工或组装成制成品,再将制成品出口到国外的一种“两头在外”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近几年来,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制造”质量质疑等因素,使得我国“世界加工厂”的地位开始动摇。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影响      (一)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加工贸易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现在中国的加工贸易已经不再是以前传统的“三来一补”,而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深化,逐步细化成为来料加工、来件装配、进料加工、转包贸易(OEM)、自创品牌(ODH)等形式。然而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各国间的产业转移和结构的调整,以及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的不断加强,给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主要以“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为主。“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必然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材料,这肯定会对国内有关的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带来冲击;另外在“大进大出”模式中,传统的外商控制着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中方只是参与简单的加工环节,从中赚取少量的加工费,这就使得中国的整个加工贸易行业的潜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未来中国将面临国内逐步提高的劳动成本和不断加剧的中国跟欧美等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以及激烈的国际竞争等问题。   (二)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增加了就业岗位。由于进行加工贸易的行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这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样就为我国消化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解决了我国剩余人口的就业问题,更好的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也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熟练的加工贸易方面的技术人才,为中国能够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对促进进出口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工贸易的发展,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实现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的转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环保水平上,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加工贸易给我国带来了新的产品、新的技术,并直接或者间接带动了诸如IT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很多加工贸易企业已由OEM(贴牌加工)向ODM(委托设计生产)、OBM(自有品牌营销)转型,技术含量也得到了提升。      二、目前我国加工贸易所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加工贸易技术含量和产品增值率较低   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出口产品?熏仍然是以代表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诸如纺织品和机电零部件。虽然沿海地区较早开展加工贸易,产品也具有一定的高科技含量,但是由于在技术和资金以及人才上的缺乏,导致自身在产品的深加工方面也存在加工过程短、增值率低的问题,甚至有些高技术的机器设备以及中间产品都要依靠从国外进口。在整个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中,中国的企业往往处在整个产业链条的最底端,只是依靠着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简单从事着零部件或原辅材料的初级加工、装配等劳动密集型环节,至于产品的深加工,做的很少甚至没有。这样的结果必将导致我国的加工贸易技术不仅低端而且产品的附加值也不高。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1)加工贸易的本质特征是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外商主要转让国际上20世纪七八十年代水平的技术和一些现有的成熟技术,以继续占领“夕阳产业”和成熟产业市场。(2)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和封锁使高新技术难以转移。(3)我国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依然滞后,影响了加工贸易技术的转移效果。   (二)加工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磨擦的潜在因素   随着近几年中国同美国、日本、欧盟等许多国家国际间贸易的发展,我国同以上这些国家的贸易逆差也越来越严重,由此所产生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这种贸易的不平衡和摩擦,对我国一般贸易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我们加工贸易进出口市场极端的不平衡?熏出口与一般贸易出口市场高度重合。对商品的简单加工,往往容易使原产地界限变得模糊,进而造成不必要的贸易争端。由于加工贸易进出口市场的错位,其后果是转移了大量的美、欧、日对我国的贸易顺差。特别是把转口加工增值部分计为我方的出口,人为夸大了我国对这些国家的贸易顺差,无形之中夸大了我国与有关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不平衡,加剧了贸易摩擦。   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实现贸易顺差1 020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顺差为1 424.55亿美元,一般贸易则为逆差354.3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占总顺差的78.2%,一般贸易顺差占总顺差的34.7%。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双边贸易不平衡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的大额顺差。      (三)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沿海地区由于其地域上的优势――靠近港、澳、台,以及其便利的海运交通。在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来,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贸易发展模式为该地区,尤其是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2003年加工贸易规模最大的10个省、市出口额为2 364亿美元?熏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额的97.7%,其中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山东省和福建省的加工贸易出口均超过100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的比重分别为48.9%、15.1%、11.4%、5.14%、4.4%?熏其中深圳和苏州分别占20.6%和6.2%。江苏省和上海市加工贸易出口增幅高达72.0%和58.6%,其中苏州增幅高达105.3%。中西部地区的四川省、河南省、湖北省加工贸易出口分别达到10.5亿美元、6.8亿美元、6.7亿美元?熏青海省、重庆市、贵州省、甘肃省加工贸易出口增幅均超过60%。   (四)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加工贸易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近几年中国对许多国家的贸易产生逆差,越来越多的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单方面的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以此逃避对华贸易出现的大量逆差的现实。如果人民币升值的话,那么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不利的。人民币升值会对我国外贸和出口特别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企业产生影响。在目前的国际市场上,我国产品依靠自身的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格上远远低于别国同类产品价格。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二是由于激烈的国内竞争,使得出口企业不惜血本,竞相采用低价销售的策略。人民币一旦升值,就会提高中国产品的相对价格,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必定受阻。   (五)我国“世界加工厂”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近几年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我国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支撑。但是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国内经济的发展促使工资水平不断上升,进而削弱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我国人民工资的不断提高。总的来看,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资整体水平在世界各国都是在不断增长的。据德国《财经时报》报道,年,我国平均工资的年增长率高于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尼和菲律宾。这表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但一直在上升,而且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不断缩小。
     三、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措施      中国通过这几年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工贸易进入了高速的发展期,但是当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对此,笔者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发展高新技术贸易,提高产品附加值   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领域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核心技术的缺乏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生产的能力。所以,国家应该在政策上扶植从事高新技术的企业,不断优化我国自身的产业结构。首先,扶持一些高科技行业。例如,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在政策上加大对以上企业的扶植力度。在价格、投资、税收以及贷款等政策上为以上企业提供强大的支持;其次,大力吸引外资对从事以上行业的企业进行投资。鼓励加工企业对现有的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吸收和消化,把别人的技术变成自己的东西;再次,国家应该利用其强大的财政优势,把优秀的科技人才集中起来,建立国家级科研中心,为企业提供良好的高新技术支撑。带动并鼓励企业自身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热情,让企业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二)延长产品生产加工链条,促进产业升级   现阶段,大多数在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仅仅是利用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并且这些企业在我国的加工贸易行业中已经占到了“半壁江山”。然而这些企业所需要的中间产品和原材料大部分都从国外进口,而对国内生产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采购率并不高,这样就无法对我国整个加工贸易的产业链起到拉伸的作用。要改变现有的政策提高对国内企业的采购率,在政策上可以对从事来料加工使用国产原材料的企业实行出口退税。在税收上对进行深加工的企业实行“免、抵、退”的税收优惠,以便让更多的企业都加大对国内企业的采购,延长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链条。   (三)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   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有7亿之多,不仅市场潜力巨大?熏而且在劳动力素质上与东部也相差不大。但由于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外商的投资都流向了东部地区。在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势在必行。由于中西部地区在资源的分布和储量都比东部地区有优势,所以中西部地区应该发挥本身的这一优势扬长避短。通过放开投资于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许可的限制,在商品检验上要进行有效的检验检疫,为投资于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企业节约时间成本。在税收上对这些企业给予优惠。引进先进的成功经验和技术,以便让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少走弯路,带动这部分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为中西部地区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   (四)大力发展境外加工贸易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整个产业的结构上,都趋向成熟,继续上升的空间已经变的很小了。而中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都远远落后于中国,如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就目前来说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中国,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于我国来说有比较优势。中国可以依靠对这些国家的垂直型投资,把一部分加工贸易或者技术含量低的部分转移到这些国家,只把涉及到高新技术加工的部分留在本国。这样就能取得双赢的结果。通过金融支持、出口退税等政策措施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通过对国外市场的开拓,带动我国原材料及零部件和技术设备的出口。把国内一些技术含量低的项目转移到经济发展水平上都远远落后于我国的国家,如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国内则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使我国加工贸易行业逐步往高科技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燕生,刘旭,平新乔.中美贸易顺差结构分析与对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 韩可卫.对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2006,(1).   [3] 海关总署.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3[M].北京:中国海关杂志出版社,2004.   [4] 郭建宏.中国加工贸易问题研究――发展、挑战和结构升级[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贸易争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