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花旗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实行的是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从资产负债比例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于2000年12月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已进入实施阶段。作为我国银行业主体的商业银行无论在组织结构、行业监管、业务管理和创新等方面与国外同行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银行将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由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核心,也是国际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为此,建立和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机制是WTO背景下提高银行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误区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理论上源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其实质是通过对信贷资金内在在联系中相互关联和制约的资产负债项目规定一定的比例,以此对整个信贷资金营运进行控制。其目的是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及其组合,把金融风险概率控制在最低程度以及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国际银行业风险控制的趋势证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控制经营风险、强化发展潜力的重要保证。   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最初是从商业银行的自觉自律性管理向前发展延伸的,是商业银行的一种微观行为约束机制。其早期的准备金理论、真实票据理论、转换能力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及60年代后的负债风险管理理论等都是商业银行在历史环境下对银行“风险――收益”组合的最优选择。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直到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之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才作为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得到加强。   我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施最初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的。在1979年至1993年间的十五年发展过程中,尽管无论是资金的供应体制还是金融机构内部的分配体制都仍然带有不同程度的“大锅饭”色彩,但人民银行逐步形成、发展了对金融机构实行比例控制的思想,并对一些重要指标进行了控制。   在产权界定十分明晰的状态下,西方商业银行为了实现自身经营的“三性”原则,对资产负债管理孜孜以求,所以一直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其出发点是微观基础。而我国是从宏观管理角度出发,要求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而且进行严格的监管,致使主体易位。这样,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不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并形成强烈的“我要管”意识,而是为了应付中央银行的指令而增加的一项工作,形成了外部促使的“要我管”的观念,其积极性大受影响。   并且,在我国微观基础还未真正确立的条件下,宏观指标体系作为一种量化的管理方式,必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1、作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核心内容的比例指标体系本身的问题,如贷款质量指标中不良贷款的计算口径问题;拆出资金指标设计的合理性问题;指标统计困难,其口径与现行的会计、统计报表口径不匹配问题等。   2、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通过一定的比例指标体现出来。作为量化的管理方法,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虽然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但要提高商业银行的“三性”并不是仅靠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能实现,还需要其他的手段和方法予以配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只有与微观风险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确保各项比例指标的实现。   3、缺乏微观基础的宏观指标体系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容易掺和进人为因素,发展成“唯数量而数量”,不能反映经济的真实运行状态。   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体制障碍      首先,由于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银行的信贷工作行政干预在所难免,而一个不能完全行使经营权的银行,是很难按照自身实际实施其经营计划、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另一方面,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有时为了宏观经济目标需要,往往置商业银行的利益不顾,使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受到损害。   其次,一般意义上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商业银行基于资金“三性”原则对资产负债的自觉自主的统筹管理。但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一级法人制度下,基层银行作为总行的派出机构,经营行为较多地受到上级行考核管理方式的影响。由于上级行对下级行考核方式注重于存款增量、贷款规模和银行的效益,而对资产流动性、安全性的考核较少,导致商业银行轻视内部资产的集约化配置,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弱化了资产负债的风险管理,而偏重于负债规模的简单的增长以及由此推动的资产规模的扩张。商业银行这种粗放型经营方式,表明其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在机制尚未形成,由此导致银行行为不能体现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一是总量不对称。一些商业银行上级行对下级行实行贷款的规模管理,存在“有资金无规模”和“有规模无资金”的矛盾,无法根据资金来源自主支配资金运用。二是结构不对称。表现在商业银行长期负债过多用于短期资产,实际上违背“效益性”和“安全性”的均衡。三是负债结构单一,不甚合理。商业银行的负债绝大部分是一般性存款,其它负债如金融债券、拆入资金等所占比重较小。四是资产结构单一。商业银行各项贷款占比重过高,证券投资等其他资产比重极低,不符合资产分散化、多元化这一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   最后,资金统一调度管理体制造成银行负债管理与资产管理脱节。银行“一级法人、分级经营”的商业管理体制,其设计的原来意义在于它可以通过系统调控,集中资金,灵活调度,以最低的营运资金实现最理想的规模经营,增强全系统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产生了始料未及的摩擦与碰撞。在总分银行一级法人体制下,商业银行总行在全行范围内统一调度资金。一方面,进行存款考核,片面强调“存款立行”,激励基层行加大吸储力度,同时通过系统内上存制度将相当一部分存款上划上级行,使基层行比较注重量的扩张而不考虑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实行授权授信制度,上收贷款审批权,将基层行的贷款规模或存贷比核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县支行基本没有或只有很小一点贷款权,这样,基层银行尤其是县支行根本就不存在资产和负债的综合管理问题。      三、WTO背景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机制的完善      1、完善现代商业银行体制,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提供制度基础。   我国商业银行在产权结构上仍属“国有独资”,这种产权安排很难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往往造成经营目标和政策目标的冲突,缺乏对经营者的激励奖惩和对其权利的有效制衡。同时,由于产权关系不明,银行一直缺乏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些都是导致银行资产和资本回报率偏低,不良贷款比率及不良资产占比重过高,资本充足率偏低等问题的根源。因此,通过股份制改革建立金融机构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完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制度基础。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可采用平稳的“渐进”方式,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在方式上首先将银行总行改制成银行控股公司,省市分行改制为全资子公司,并允许资产质量好,经济效益好的地区分支行通过向社会增发新股的方式改制成上市公司。这样国有控股公司可通过多种途径调整按行政区划设制的分支机构网络,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整合其资产负债的期限及结构比例,按《巴塞尔协议》的监管要求,建立资本金的补充机制。      2、逐步实施混业经营,为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提供运作空间。   从历史看,金融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混业――分业――再混业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后在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的影响下,混业经营逐渐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之一。继英、日之后,分业经营的创始和倡导国――美国也于1999年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监管的历史。我国金融业将维护金融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实行了严格的分业经营与监管。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分业经营已大大束缚了银行业的发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限于贷款业务,且50%以上的贷款都投向企业。在企业效益未得到较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业务的狭窄不仅使银行的利润无法得到保证,还使银行的呆账居高不下,资产风险权重不断加大。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体制必将与国际金融业接轨,从事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将使我国银行在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银行不能在更大范围内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来降低金融风险将严重削弱其自身的竞争力。因此,逐步拓宽经营领域,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实现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将成为应对WTO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大举措。      3、完善监管手段,保证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目标的实现。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依然采取的是根据既定金融机构的形式和类别进行监管的传统方式,随着金融机构业务界限的日益模糊,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内外资需统一监管,这是WTO的原则。因此,我国监管模式应由“行为管理”转向“准则管理”,与当前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接轨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必然要得到强化。而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比例监控、监测仅仅局限于几张报表,只是作一下各种比例关系的统计分析,不仅其所填报的数据性差,而且也缺乏必要计算机软件汇总分析,缺乏硬性的考核办法和强硬的监督机制,无法迫使商业银行自觉调整各种比率,使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控、监测流于形式。为此,一是完善人民银行指标监控体系,健全监督考核机制。要尽快制订出易于操作的监控指标实施细则,对指标的概念、数据来源、计算口径、取值方法等作出具体统一的规定,提高监控指标质量。同时为保证各行统计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必须建立严格的稽核制度,防止弄虚作假。二是要积极改进金融监管体系,强化非现场金融监管。应建立完善商业银行各类统计报表、报告及定期报送制度,运用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通过报表中反映的银行资本状况、资本质量、支付能力、盈利能力等一系列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准确地反映出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倾向,对其发出警告并重点监管,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以保障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中国审计网中文网址:审计网.中国 中文域名:中国审计网.com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与电子公告BBS经营许可证:B2-号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提问回答都赚钱
> 问题详情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通常做法主要包括()。A.在总行设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制定全
悬赏:0&&答案豆&&&&提问人:匿名网友&&&&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通常做法主要包括( )。A.在总行设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制定全行的流动性管理政策B.由计划资金部门负责日常流动性管理C.成立由行长和各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流动性委员会D.通过对贷存比、流动性比率、中长期贷款比例等指标的考核,加强对全行流动性的管理E.运用货币市场、公开市场等于外部市场平盘,保证在分行分散管理、配置资金此题为多项选择题。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发布时间:&&截止时间:
网友回答&(共0条)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6.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2.00元收益
为你请到的专家
&&&&采纳率:76%&&&
&&采纳率:97%&&&
&&采纳率:88%&&&
&&&&采纳率:25%&&&
&&采纳率:90%&&&
[] [] [] [] [] [] [] [] [] [] [] []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资金管理 来源:华北金融 作者:赵景明
  摘要: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快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内部资金集中管理的建议,并就模式转变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管理;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6)04-0064-02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从资金管理模式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的是差额管理。内部资金以系统内存放和拆借的形式从多头寸的分支机构流向总行的资金营运部门或计划财务部门,再流向空头寸的分支机构。在这一过程中,总行资金营运部门充当着内部资金池的作用,并从每日资金的轧差中得出缺口资金,进行调剂和运用。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管理简便易行、作用效果直接、交易系统低、可操作性强。资金的价格即拆借利率一般都是固定的,不与资金市场的利率直接挂钩,各分支机构很容易计算自己的成本和收益,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实现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总行的管理意图。例如,总行希望分支行在增加存款的同时抑制贷款发放,就可以采取提高存放总行利率和拆放分支行利率的办法。分支行为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基本上会采取上存总行的办法。因为发放贷款的机会成本(存放利率)和风险较高,无风险收益才是理性行为,即使是贷款项目非常好,分支行也会十分谨慎地以拆入资金形式发放贷款。
  然而,资金内部管置模式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资金营运部门管理的是差额资金,只能在已经形成的负债结构下进行简单的内部资金调剂,配置的资金仅仅是各单位的净资金剩余或缺口,转移价格也只针对这一部分,对于整体而言,它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效果是十分有限的,有时甚至是失真的。其次,差额管理模式使我国商业银行无法很好适应货币市场营运的需要,资金分散运作,无法形成合力:商业银行总行可用资金减少,影响了其在货币市场的参与程度:内外部市场出现断层,货币市场的变动不能及时传导到商业银行内部,内部经营意图无法在货币市场体现,从而不利于商业银行提高整体盈利水平,实现最大化。再次,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的各机构对资金做出的使用安排使其在不同程度上承担了利率风险,导致利率过于分散化,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增强了经营的不稳定性,不利于商业银行长远发展。
  二、加快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管理体制改革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管理体制上存在着诸多缺陷,因此必须加快改革,实现以下转变:
  第一,实现资金的差额管理向全额管理转变。所谓全额管理,就是管理全行资产负债结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并确立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由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风险管理的最终决策,实现资金内部集中管理、合理转移价格和风险的统一与归口管理。在实际业务中,一级分行将依托于资金营运中心实现对辖内二级分行资金的全额集中和配置,有利于解决以前差额管理模式下谁筹集、谁配置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第二,实现资金管理手段的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在传统资金管理模式下,资金管理方式还是沿循行政化的审批制,系统内存借款需要经过土级行层层审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低效率、缺乏价格调控等问题。新的资金管理模式将实现总分行间资金管理的完全市场化。交易成员是平等的、交易完成是即时的、交易价格是公开的,可以有效避免行政审批制所带来的各种弊端。
  第三,实现资金的纵向管理向纵横结合管理转变。传统的资金管理实行总行――一级分行――支行的纵向管理,资金只在这样一个链条上进行纵向的运动,同级行各部门之间不存在资金往来关系。在资金集中管理的纵向上,一级分行对辖内二级分行实行资金全额管理,二级分行对辖内支行实行全额管理;横向上资产部门和负债部门通过资金管理中心发生资金往来关系,资金管理中心作为一个资金池来统一营运全行资金,可以有效地执行全行综合经营计划,并对资产和负债部门进行成本收益的和约束。
  第四,实现资金的规模导向型管理向效益型和风险型管理转变。在差额资金管理模式下,由于管理手段的单一化和行政化,资金管理仅注重规模的管理,分行......点击查阅全文......↓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分析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一、引言 中国论文网 /3/view-788672.htm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起步较晚。1984年以前,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下的信贷资金体制,银行的资金由国家分配。1985年起,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管理实行实贷实存管理体制,将资金与规模分开,实行信贷规模和资金双向控制的管理体制。年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下发了《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对资本和资产风险权数作出暂行规定,根据国际一般惯例和我国实际情况,规定了9项指标,标志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实施。1996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又公布了《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该通知对94年通知的资产负债比例指标进行修订,主要补充了境外资金运用比例、国际商业借款指标,增加了六项监测性指标,并把外汇业务、表外业务纳入考核体系。日起,取消国有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各商业银行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管理体制。2000年,随着我国监管机制不断向新巴塞尔协议靠拢,各商业银行开始学习国外管理经验,开始引入缺口管理、持续期管理等模式,采用先进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提升我国银行业经营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其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起步比较晚,虽然近年来其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异,体现在银行资产和负债结构比较单一,经营管理体制落后,资产负债管理手段落后、利率变动风险大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改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水平,提高竞争力,规避风险有着重要意义。   (一)资产管理理论 该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建立初期,完善和成熟于20世纪40年代,该理论强调将经营管理重点放在资产业务上,主要通过对资产规模、结构和层次的管理来实现资产的优化组合满足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随着银行业的竞争和经经营业务的发展,该理论演进了三个阶段:商业性贷款理论、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二)负债管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银行为保持资金的流动性不必要保留大量的高流动性资产,可以通过发展主动型负债方式,扩大从借贷市场上借款的渠道和途径,满足多样化的资产需求,同时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三)多元化管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资产管理理论过于注重流动性和安全性,忽视了赢利性;而负债管理理论解决了赢利性,但是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该理论认为需要通过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共同管理,才能达到商业银行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协调发展。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能力,其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己经逐步建立了一套以比例控制为主的管理体系,反应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资产质量、市场风险以及资产赢利性。近几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造、公开上市,为满足上市披露、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要求,更是需要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能力。现通过对年四大商业银行六项资产负债管理比例指标的考查,进一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现状。   (一)流动性指标 资产流动性=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   商业银行由于其业务性质的特殊性,必须保持相当的流动性。通常用银行年报中统一披露的资产流动性、存贷款比例指标来反映银行的流动性。资产与负债需要期限上匹配,过低的资产流动性,可能会使银行面对负债到期无法偿还的流动性风险。结合表1、图1可见,四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资产从2007年~2008年都得到巨大提高,其增长程度高于同年流动性负债的增长,使得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有显著提高。但2009年四大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增幅降低,资产流动性出现下降(如图2所示),四大商业银行存贷款比例从2007年~2009年基本出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为避免流动性风险,各大银行以牺牲资产利用程度来保留资产流动性。随着金融市场运行趋于平稳,市场流动性充裕,各大银行开始提高资产利用率,存贷款比例也逐渐提高,降低资产流动性,来扩大收益。   (二)安全性指标 由于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很小,实行负债经营,在经营中商业银行会面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同时,商业银行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其风险造成的损失大,涉及面更广。因此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就要求银行要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金的安全。用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以及不良资产率来反应银行自有资本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以及银行贷款质量(如图3、图4、图5所示),这三个指标都在逐年下降,但都在监管标准内,其中交通银行三年内资本充足率下降幅度较大。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原因是加权风险资产增幅高于扣除后总资本增幅,由于表内资产的增长和大量的表外业务的开展,增大了银行资产风险,使得风险资产增大。其中建行在2009年在全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次级债券也增加了资产的风险。面对复杂的金融环境,各大银行进一步推进自身信贷结构调整,对信贷资产的风险进行排查,主动防范风险,加快不良贷款的处置,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率。   (三)赢利性指标 近年来,各项贷款一直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资金运用)中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图6为中国工商银行2003年~2009年以来贷款总额情况,在保增长,扩内需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工商银行在有效控制风险基础上,逐年增加放款总额,加大对重点客户、重点项目的贷款投放规模,2009年贷款总额为57286亿元,较08年增长25.3%。   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逐步加大债券投资、中间业务等无业务的发展力度,佣金、手续费净收入在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也逐年增加,但从表2可以看出,各商业银行主要的营业收入来源是利息收入,利息净收入占其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均达到70%以上。利息业务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润对市场利率的敏感度,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利率的变动会对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带来影响。   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管理方法上,我国各商业银行己经建立一套以比例控制为主的管理,该方法增强了银行资本金意识,保证银行的流动性,防止过度短借长用;在资产业务开展上,逐步加大证券投资业务,投资国债的资金增加;贷款结构方面,开始增加对个人的消费性贷款等。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近年来在提升,但仍然与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单一 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很多,包括资金流动性管理方法、利率敏感性管理方法、缺口管理方法、持续期缺口分析等。而我国在资产负债管理上还侧重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管理手段落后,真正实施、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持续期以及风险模型管理方法的商业银行很少,缺乏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尤其在我国利息收入占主要营业收入比例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利率风险。   (二)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结构单一,且资产与负债在规模和期限上缺乏匹配 在我国,存款总额占银行负债的比重很大,而且各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其他资金借款的比较少。在资金运用上,虽然中间业务在扩大,但贷款比重过大,且我国由于金融产品种类较少,缺少利率风险管理的衍生产品的购买,形成了我国商业银行被动负债比例较大,主动借款比例较小。资产结构的单一降低了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负债结构的单一性提高的成本,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   (三)商业银行风险意识淡薄 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不够。大部分商业银行缺乏专业、完整的基础业务数据系统,不能实时地进行市场风险识别、计量和管理。   五、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完善建议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的规模、业务领域、服务功能等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当今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有着重要影响。   (一)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避免利率风险 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在兼顾“三性”的前提下,通过资产负债在数量、时间、区域、品种、对象上的合理配置,实现银行收益的最大化。适当增加一般存贷款以外的资产负债,如提高债券、投资、外币资产等非贷款资产业务的比重,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积极开展主动型负债,如进行同业拆借、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贷款、向国际货币市场借入资金、争取发行金融债券等等。整合表内表外业务,创新中间业务,提高非利差的收费业务,降低对利息收入资产的依赖。   (二)组成资产负债管理精英团队积极引进现金经验和技术,专门负责资产负债的匹配、风险评估和管理运作,通过专业化人员的管理,完善预警、预报和分析系统,降低风险,提高管理水平。   (三)引进学习西方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引进学习缺口管理模型,运用缺口管理协调利率敏感性和非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组合,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建立以利率为主要变量的资产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忠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2]熊继洲、楼铭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编辑杜 昌)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花旗银行资产负债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