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道德的实践本质

  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效性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我们把道德教育当作一种知识体系来传授,忽略了道德"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实践: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本质所在
&&&&&&本期共收录文章19篇
  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效性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我们把道德教育当作一种知识体系来传授,忽略了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教育。离开了“实践”,道德教育既不会对学生心灵产生任何触动,也不会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任何影响。与其他的学科教育不同,道德教育主要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的信念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要使学生过一种良好的、健康的道德生活。所以说,道德知识应是一种实践性知识,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一句话,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 中国论文网 /9/view-5653617.htm  一、参与校园布置,让德育浸润其中   的确,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一种无时不见、无处不在的隐性教育。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道德教育文化氛围,让学生浸润其中,潜移默化地从中获得一种不竭的生命滋养,这种滋养最终将融入学生的血脉和精神,内化为人的心性品质。然而,这种校园文化环境的布置,是些什么内容?由谁来布置?却是一门学问。实践证明,假如能让学生参与校园这个环境文化的布置,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感染性会更强,渲染氛围会更浓。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是以鲁迅先生名字命名的。“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这是鲁迅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鲁迅对下一代的希望,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怎样让学生置身于学校“立人”教育的校园环境文化中?我们把鲁迅的这句名言展示在校园广场的围廊上,把“立人”两字镌刻在校园广场的文化石上,让每一个学生每天进入校门,抬头就见“立人”这一目标。特别是我们还从“立人”教育思想中提炼出了“独立、独特、独创、独秀”这“四独”校训,让学生按“四独”的要素,亲自动手,把自己的实践活动照片一一展览在校园的走廊等环境中,时时处处感受德育,从而使教育浸润其中。   这是校园文化的“硬环境”,还有校园文化的 “软环境”,如学校努力为孩子们组织一系列自主参与的社团,这是一个阳光流溢的教育世界,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力量的阳光文化。“早字”讲解班,“夕拾”摄影团,“三味”墨趣团,百灵鸟合唱团等,二十多个特色社团活动,打破班级界限,符合学生意愿,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又培养了他们自立、自主、自强的意识与能力,融道德教育于新颖多姿的社团活动之中。   二、体验课堂活动,让德育生动起来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学校德育同样离不开课堂。如何发挥课堂德育的有效性,本人以为:应该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激发道德情感,通过自我反省、自我内化,最终形成道德品质。体验活动的基本流程可以设想为:体验动情→交流明理→自省内化。   体验动情: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或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强烈愿望,然后在情境中充分体验,产生丰富的道德情感。如根据小学生好奇、爱表演的天性,可以开展不同角色的游戏活动。如“布娃娃诊所”“过家家”“抓坏人”等等,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了解自己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交流明理: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辨析,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产生积极的道德选择与判断,从而对道德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自省内化:深化道德认识后,再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理性思考,自我反省,自我领悟,逐步促使道德内化。如在学习“人”字的结构时,为了落实“交往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需要”这一目标,教学时,笔者先播放了一段《鲁滨孙漂流记》的视频,然后,引导学生围绕“鲁滨孙是否会跟‘星期五’交往”进行了一场辩论。在学生争论不休时,让学生看下一段视频,继而又让他们讨论“为什么要交往”;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理解交往的意义。   又如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我们的学生总是感悟不到教师给予的爱意,以至于因为不能理解而造成师生之间的相互伤害。记得那次教师节前夕,我在一节班队活动课上,要求学生为曾经教过他们的老师罗列一张爱心清单。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20分钟后孩子们写下了数百条“爱心清单”,连平时最淘气的那位学生也写了3条。读着他们用十分幼稚的文字记录下的一件件小事,听着他们一个个真切生动的交流,我想,他们已经沉浸在教师对他们的关爱里,他们已经能感受到教师的“爱”了。这种对爱的理解,才是解救一切生灵的灵丹妙药。   三、跟进课外实践,让德育变得真实   在学生自省内化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特征设计并组织开展具有梯度的、针对性的训练活动,逐步将道德知识外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民族传统节日是展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可以把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载体。春节开展“过中国年”活动,要求学生在春节期间说两句话――“您辛苦了”“春节快乐!”做四件事――鞠躬、让食、洗脚、抄春联。提醒学生去体验浓浓的“中国情”,实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净化自己的心灵。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重阳节是学校的“孝敬日”,开展“当一日家”敬老爱幼教育活动。端午节讲解节日的来由,纪念爱国先人。中秋节开展赏月赛诗会,“读千古经典,与圣贤为友。”如此等等,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教育活动,让民族传统美德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扬光大。如我们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结合雏鹰争章活动开展的“孝敬”活动中,队员们通过“学当一天家长”“我为爸妈洗脚”“我帮妈妈做家务”等行动,真正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了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怎样去孝敬父母,变原先的“好孩子要尊敬长辈”的空洞说教为孩子们内心真真切切的孝敬情感。   要让学生真正能够参与社会实践,我们学校的雏鹰假日小队一直是队员们利用节假日活跃在社区的队伍。小队活动采取“小型、经常、灵活、多样”的形式,并动员家长参与到活动之中,面向社会,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假日小队实践活动进入学生们的生活,一个最大的优势便是能够让他们在念书之外拥有更多的经历。儿童迫切需要一种他们“自主的特别活动”,从而超越书本,具有实践与创新的价值。假日小队活动,让儿童在一个自主、自由的空间中得到道德实践的机会,展现自己的亮色,获得良好的发展。同时,因有家长共同参与,也丰富了双休日的生活内容,避免5+2=0(五天的校园教养被两天双休日的放纵对消)的现象发生。   四、践行成长规划,让德育走向深入   鲁迅先生主张儿童教育应“强调发展”“顺应天性”“独立自主”,落实到儿童教育中,就是要以此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让学生得以充分、自主地发展。鲁迅小学以校训“四独”为核心要素,分低中高三个学段构建了系统的《“四独娃”儿童成长规划》,为每一阶段的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实践标尺和可衡量目标,并努力为学生搭建平台,将理论化为实践,将理想化为现实。这是我校一项重要的“实践育德”系统工程,如1~2年级成长规划的要素及要求(见后页表)。   这些要求,既是明确的成长要素,又是具可操作性的行为习惯要求;目标明确,实践性强,既让学生明确了小学阶段德育奋斗目标,又体现了小学生年段特征,从“应知”“应会”“实践展示”三个维度,使儿童成长规划伴随儿童成长的每一天。   学校充分尊重学生在“成长规划”考核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因素,提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测、自评、自励、自律的强大功能,提倡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如自评和互评的结合,阶段评测与学期总评的结合,分项(“四独”)评测与综合评测的结合。报告单中的“品德等级”和“评语”以学生的“立人”成长规划的具体要求落实程度为基准;而学生的“落实程度”则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家校联动的反馈意见,使“考核评价”活动能充分为儿童的“立人”成长导向加油。   世上之人,每个人都是一棵道德之树,育之于正途,则壮伟茂盛;失之于歧路,则枯败衰亡。当繁盛的道德之树扮美大地时,则国家大兴,人类大幸;而发现这树海中有虫噬者,有病害者,有被灾害者,则必以道德严肃医之、除之,或是整顿之、重建之,决不可掉以轻心。从大处看这关乎着的不仅仅是一人,而是一家、一校、一地、一国之命运。学校本就是育人的场所,道德教育乃育人的核心,因此,学校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探索道德教育模式。我们提出“实践育德”,就是这种探索的“试步”,千里之行尚在前方,我们将继续努力,践行不歇。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 312000)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中国学者 11年8月2日    在我看来,道德的本质是人们对一切社会行为规范的一定程度的(社会)共识,通约之类;或者说,是一定程度的民意。    法律是道德的一部分;法律渊源于道德;那么,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法律的本质也就是道德的本质。也就是说,法律与道德,两者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即:一定程度的(社会)共识,通约之类;或,一定程度的民意。    可以说,道德包括两个部分: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前者叫做法律或法律规范,后者叫做通常所谓的道德规范。两者的异同比较明显,不用我再赘述了。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以上看法,我以前也表达过了,只是似乎以前没有以这样的标题来写。
  不是我说你学者,你这标题明显是模仿我的风格嘛!    我赞同你的看法。    道德的本质是人们对一切社会行为规范的一定程度的(社会)共识,通约之类;或者说,是一定程度的民意。    也可以说是博弈产生的,或者约定俗成的。  并且律己责人
  法律(包括制度)是道德的撮要和强制实行部分。当人们认为某项道德(规范)需要加以特别强调时,就会使之变成法律(包括制度)。可见,法律是较高程度的民意,通约,公约之类。
  作者:zhongguoxuezhe 回复日期: 08:41:31   
    法律(包括制度)是道德的撮要和强制实行部分。当人们认为某项道德(规范)需要加以特别强调时,就会使之变成法律(包括制度)。可见,法律是较高程度的民意,通约,公约之类。    ---------------------------------  你当年的意思是:法律是道德的子集。立刻就得到了我和t老师高度表扬!  希望再接再砺!
  也就是一个社会中,约定俗成,博弈产生且动态变化的规则。道德法则就是规则集。
  道德法则就是规则集。  ------------  道德规范就是规则集。  而法律条款就是这个规则集的子集!    
    作者:二觉 回复日期: 08:36:08  回复
      不是我说你学者,你这标题明显是模仿我的风格嘛!  ------------------------------------------------------  可否详细一点说说?哈哈。
  作者:二觉 回复日期: 08:45:41  回复
      也就是一个社会中,约定俗成,博弈产生且动态变化的规则。道德法则就是规则集。  --------------------------------------------------------  合乎经验,合乎实际;并且似乎应该意识到这些。
  学者,我问你一个问题:法律是道德的子集,那么道德又是谁的子集?
  学者,我晚上回来继续谈呀。    如果t老师今天上网,看到我这个问题:道德是谁的子集,他可以轻易的回答出来。    而由此三个规则集合,才能展开公域、私域契约的进一步讨论(已经有提示了)。    我国古时有修身书,而这和伦理学又有何不同呢?    学者,这些问题,我向你求教呀:)
  作者:二觉 回复日期: 08:47:54  回复
      道德规范就是规则集。    而法律条款就是这个规则集的子集!  -----------------------------------------------------  看来我俩的意见一致。无常09也不反对这个意见;他只是不同意我的这种表述方式;他认为这种表述方式在逻辑上明显不通。  这种表达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就是在理想状态下。这是一个应然判断。  但我我认为,无须明确这个前提。例如,通常所说的重力加速度是在理想状态下的,但这是无须随时加以明确的;还有,大气压,是指绝对的?也是无须随时加以明确的。
  理想状态是基本的参照系。这点似乎是无须随时加以明确的。
    作者:二觉 回复日期: 09:00:25  回复
      学者,我问你一个问题:法律是道德的子集,那么道德又是谁的子集?  -----------------------------------------------------------------  我个人认为,道德,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因此,它不是谁的子集;所谓公平,正义,公正之类,都是道德的同义词。  古代,道家强调道德,儒家强调仁义;曾有人认为,道家是源,儒家是流。到了韩愈那里,抬高流,贬低源;韩愈说:道德为虚位,仁义为定名。汉语分别解释“道”和“德”,很牵强。当然,道家自己也是分别解释,例如老子。道家对道德的解释过于抽象,也就难怪韩愈等随便解释道德了。
  韩愈分别解释“道”和“德”,很牵强。当然,道家自己也是分别解释,例如老子。道家对道德的解释过于抽象,也就难怪韩愈等随便解释道德了。
  又见学者,开心一笑。
  学者抛弃我们这么久,我还以为你带了袍袱雨伞找孟兄决斗去了,呵呵,开个玩笑。
  亲耐的学者,你又提法律是道德的子集,我继续反对哈。
  关键在“应然判断”。在价值论上,“应然”指向两种逻辑形式或两个价值区间: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纳入集合的只能是确定的概念,而把不确定性的事物纳入集合,直接否定了集合概念本身的逻辑定义。
  就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样,你不能拿理想状态的应然判断来检验一个逻辑集合,甚至,你也不能拿“应然”做价值参照系。
  学者,我无意跟你再起争论,此事已结,再次问好。
  “道”和“德”是可以分别加以解释的,但是,“道德”又应该如何解释呢?道家,儒家,以至于韩愈等,似乎都没有给予解释。  “道德”,这是一个并列(?)词组呢,还是一个偏正词组呢?我认为这主要是一个偏正词组。  “德”,是指事物的性质;更是指事物对于人物的好处,实惠之类。  “道”,在道家看来,既是指宇宙本体,也是指各种事物的规律。在道家看来,“道”的特点是“大”。  那么,按照偏正词组来理解这个词汇,“道德”是指“大德”;最大的好处,实惠;还有比这更大的好处,实惠之类吗?  举例来说,一项良好法制措施,将惠及多少人?
  “道德”,最初在老子那儿,可表述为:关于道路的行走方式。  这种“方式”最初显然是个人的,私密的,到后来才慢慢成为一种灵肉的“公约”。
  作者:无常09 回复日期: 09:58:11  回复
      又见学者,开心一笑。    学者抛弃我们这么久,我还以为你带了袍袱雨伞找孟兄决斗去了,呵呵,开个玩笑。  ---------------------------------------------------  老孟喜欢教训人,你还有印象吧?装逼,也不是到哪都能装的。
  作者:无常09 回复日期: 09:58:11  回复
      亲耐的学者,你又提法律是道德的子集,我继续反对哈。    关键在“应然判断”。在价值论上,“应然”指向两种逻辑形式或两个价值区间: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纳入集合的只能是确定的概念,而把不确定性的事物纳入集合,直接否定了集合概念本身的逻辑定义。    就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样,你不能拿理想状态的应然判断来检验一个逻辑集合,甚至,你也不能拿“应然”做价值参照系。        学者,我无意跟你再起争论,此事已结,再次问好。  ------------------------------------------------------  感谢!也向你问好。  说一下我所谓的道德集合。这种理想状态的道德集合是想象中的,也是具体的,随时随地的;在我看来,这也是可以承认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道德是具体的,随时随地的。二觉谓之“动态”。
  说一下我所谓的道德集合。这种理想状态的道德集合是想象中的,也是具体的,随时随地的;在我看来,这也是可以承认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道德是具体的,随时随地的。二觉谓之“动态”。因此,这里不存在你所说的问题。
  关键在“应然判断”。在价值论上,“应然”指向两种逻辑形式或两个价值区间: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纳入集合的只能是确定的概念,而把不确定性的事物纳入集合,直接否定了集合概念本身的逻辑定义。  -----------------------------------------------------  但我认为,在理想状态下,显然所有的概念都是确定性的。
  就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样,你不能拿理想状态的应然判断来检验一个逻辑集合,甚至,你也不能拿“应然”做价值参照系。  ---------------------------------------------------  那么,以什么为参照系呢?
  作者:二觉 回复日期: 09:05:50  回复
      我国古时有修身书,而这和伦理学又有何不同呢?  --------------------------------------------------  前者狭隘,后者通达。
  作者:zhongguoxuezhe 回复日期: 10:57:17  回复
      就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样,你不能拿理想状态的应然判断来检验一个逻辑集合,甚至,你也不能拿“应然”做价值参照系。    ---------------------------------------------------    那么,以什么为参照系呢?  ————  实然。
  可以说,道德包括两个部分: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前者叫做法律或法律规范,后者叫做通常所谓的道德规范。两者的异同比较明显,不用我再赘述了。但我认为有必要明确或强调两者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两者是什么关系呢?相互支持,相互促成,相互依赖。有如鸡与蛋的关系。两者孰先?犹如两小儿辩日,很难解答。但是,这是一个伪问题。不必辨别。  当我们需要鸡时,求诸蛋;需要蛋时,求诸鸡。不必去管鸡与蛋孰先问题。
  作者:无常09 回复日期: 10:14:05  回复
      “道德”,最初在老子那儿,可表述为:关于道路的行走方式。    这种“方式”最初显然是个人的,私密的,到后来才慢慢成为一种灵肉的“公约”。  ----------------------------------------------------  灵肉公约,新颖。  道德经应该是写给王侯看的;教科书;愚蠢大众,不必看;也看不懂;因此,似乎也谈不上公约。
  当我们需要鸡时,求诸蛋;需要蛋时,求诸鸡。不必去管鸡与蛋孰先问题。  也就是说,当我们需要提升法律时,求诸道德;需要提升道德时,求诸法律。
  就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样,你不能拿理想状态的应然判断来检验一个逻辑集合,  --------------------------------------------------------  例子举的不当。  我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说法持有异议;以前曾经写过相关文章;因此,对我来说,这构不成理想状态。
  作者:无常09 回复日期: 10:59:51   回复     作者:zhongguoxuezhe 回复日期: 10:57:17  回复           就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样,你不能拿理想状态的应然判断来检验一个逻辑集合,甚至,你也不能拿“应然”做价值参照系。      ---------------------------------------------------      那么,以什么为参照系呢?    ————    实然。  ---------------------------------------------  不认同。
  好久不见,挺想的。    道德的本质就是“装逼”,也可以说是“婊子立的牌坊”。    
  :)胡子好。  道德的本意不是虚伪。后来演变成虚伪了。但仍不完全是虚伪。它的社会作用是多方面的。
  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表现。
  一切社会行为规范的一定程度的(社会)共识  ——这样认为,怕是讥讽道德的人用得多点。:)    道德就是路不拾遗,其他的怕应妄谈。
  为什么假设道德必定存在一个“本质”呢?
本质有两种涵义:哲学的和历史的,哲学的是概括性的,历史的是描述性的。我始终不太相信存在概括性的本质。。。
所以不如对道德的起源做一个历史性的描述。。。
  作者:dpfcgirl 回复日期: 17:12:53  回复
      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表现。
  ---------------------------------------------  仿佛与信仰有关系。  那些没有信仰的人,也不是完全没有道德的。那么,人都是有信仰的?
    作者:肖梦秋 回复日期: 20:06:28  回复
      一切社会行为规范的一定程度的(社会)共识    ——这样认为,怕是讥讽道德的人用得多点。:)        道德就是路不拾遗,其他的怕应妄谈。
  ----------------------------------------------------  违法行为,往往也可以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为什么?:)
  作者:jenseitvon 回复日期: 20:45:43  回复
      为什么假设道德必定存在一个“本质”呢?  ---------------------------------------------------  所谓本质,往往是相对深刻一些的认识。无他。
  本质有两种涵义:哲学的和历史的,哲学的是概括性的,历史的是描述性的。我始终不太相信存在概括性的本质。。。 所以不如对道德的起源做一个历史性的描述。。。  --------------------------------------------------  很多事物确实很难概括。但是,概括往往是必要的。  起源,往往也是猜测。马克思脑瓜比你好使,但是,怎么样?很多人不以为然。
  概括也应该建立在对起源(不是凭空猜测,而是基于大量考古、历史文献和人类学田野考察之上的合理推测,马克思时代考古学和人类学才刚刚萌芽而已)的描述之上才可靠,不然所谓深刻也只是自以为是却毫无根据的抽象思辩而已。。。
  作者:jenseitvon 回复日期: 09:18:25  回复
      概括也应该建立在对起源(不是凭空猜测,而是基于大量考古、历史文献和人类学田野考察之上的合理推测,马克思时代考古学和人类学才刚刚萌芽而已)的描述之上才可靠,不然所谓深刻也只是自以为是却毫无根据的抽象思辩而已。。。  ----------------------------------------------  进行描述,往往都能做到,只是比较麻烦;谁还不会描述一下?  李敖写过一篇民主起源的文章,仿佛进行描述了,但是,我仍然觉得他不是理论家。不如他的政论写的好。
  什么叫有共同语言?有基础的人,你提示一下,他就懂了;没基础的人,你说多少话都没用。因此,可以不描述。
  问题是,你真的掌握并分析了考古、文献和人类学关于道德起源的大量资料麽?呵呵,清谈谁又不会呢?不过话说回来,论坛也就是清谈之地,并非实证科学研究之处。。。
  我曾在人类学学报上发过一篇论文正好也是涉及到所谓道德的。。。算了两位的路数和我这种写论文的研究路数不一样也很正常。。。两位继续呵呵。。。
  什么都不懂却很喜欢讨论一些终极问题。  这是有多虚荣呀。    jenseitvon 这位同志思路很清楚。
  又看到锦州学者了,这回论的啥。
  感觉一下啊!道德如果是从操作的层面讲,就是消除差等的行为或愿望。
  作者:jenseitvon 回复日期: 11:21:58  回复
      问题是,你真的掌握并分析了考古、文献和人类学关于道德起源的大量资料麽?呵呵,清谈谁又不会呢?不过话说回来,论坛也就是清谈之地,并非实证科学研究之处。。。  ----------------------------------------------------  写文章的方式不一样,有的人喜欢缀书袋子。人云亦云。别人不说,他就不敢说。
  作者:jenseitvon 回复日期: 11:41:22  回复
      我曾在人类学学报上发过一篇论文正好也是涉及到所谓道德的。。。算了两位的路数和我这种写论文的研究路数不一样也很正常。。。两位继续呵呵。。。  ------------------------------------------------  好像你不怎么会概括;你这篇论文是怎么概括的?哈哈。
  作者:南同学 回复日期: 14:13:49  回复
      什么都不懂却很喜欢讨论一些终极问题。    这是有多虚荣呀。        jenseitvon 这位同志思路很清楚。
  ------------------------------------------------------  你胡扯什么呀?
  作者:要命一条 回复日期: 14:21:43  回复
      又看到锦州学者了,这回论的啥。  ---------------------------------------------------  你这些日子好像很忙,不写文章了。还在北京吗?
  作者:张大帅手墨 回复日期: 14:38:55  回复
      感觉一下啊!道德如果是从操作的层面讲,就是消除差等的行为或愿望。  ----------------------------------------------------------  概括的不是很全。比如,不许找二奶,好像法律上没说。不许大街上一丝不挂,好像法律上也没说。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