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苹果macbook air 2015pro在美国专卖店里的每种配置的价格分别是多少么?求人详细点告知下!

苹果电脑(Mac)贵在何处?
按投票排序
141 个回答
- 这个问题似乎是正确的:如果你以传统的、以技术为卖点的科技产品为参照物,那么,苹果的产品确实显得贵,似乎无论任何时候,你找一台相同“配置”的产品进行对比,苹果产品的价格总要贵两成;- 但是逻辑上有问题:如果我们将“苹果独一无二的工业设计”、“苹果独一无二的软件系统”、“苹果独一无二的产品体系支持”作为“配置表”上的三个选项,那么其他所有品牌的产品,这三项都是空白,既然你无法找到“相同配置”的产品,那就无法说“苹果产品总是比相同配置的非苹果产品贵”;- 所以:你愿意为这些独一无二的东西付出多少额外的价格?- 而这些都是需要成本的:比如说从 2009 年中苹果在 MacBook 产品线上开始使用的 Unibody 设计,我曾经和深圳的几家制造厂打过一段时间的交道,答案是:首先,只有一两家有能力做出来 Unibody 的机身,而其中,只有富士康能够批量制造 Unibody 的机身,并达到苹果的质量标准;其次,只有苹果有魄力去使用整块铝进行冲压成型(注1),而且抛弃八成的金属碎屑,而其中,只有 MacBook Pro 这种一款机器畅销全球数年不改款的外型,能够把规模拉动到可以承担制造成本的地步——其他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你可以反驳:我不需要“苹果独一无二的工业设计”、“苹果独一无二的软件系统”、“苹果独一无二的产品体系支持”,那么你当然不需要去购买苹果的产品,买一台 ThinkPad 可以省好几千呢不是吗(注2);- 即便如此,你仍然忽略了:很多配置,你在非苹果产品上是看不到比较的,比如,电池的续航能力,这是所有非苹果产品的痛处,戴尔和索尼(注3)为什么纷纷停止了自己的轻薄笔记本产品线,而任由苹果的 MacBook Air 大卖特卖?很多用户抛弃 ThinkPad ,也是因为电池的问题;- 还有:关“奢侈”什么事儿呢?多花 2000 块钱买个可以多用 2 年的电脑,这个帐要算清楚。关于什么是“奢侈”,请移步:
。- 总之:我是在回答“苹果为什么显得贵”,而非“你为什么要买苹果”。你全家都是果粉哦,亲。注1:经过 Hi-iD 提醒,“冲压”应改为“铣削”;注2:经过 keso 提醒,发现 ThinkPad 其实更贵;注3:经过 vagus 提醒,发现索尼并没有停掉轻薄笔记本产品线。
许久之前,我和SONY国内负责DVD光驱的人聊天,他提到他们在做市场调查的时候,发现国内大部分用户秉承着朴素直接的“看得见的东西才值钱”的思路。比如说VCD,一张光盘10块钱,2张光盘20,一部盗版电影2张盘,20块钱,天经地义,换到DVD,一张盘50——纳尼?凭什么这么贵?不是只有一张盘么!一台可以实现同等功能的PC和一台可以实现同等功能的MAC,如果软件也按标价算钱,那MAC就相对便宜了。就这么简单的道理。
楼上很多答案都很在理了,但个人还是想回答一下。
苹果电脑贵不贵?贵!当然贵!在中国,有多少人能承受均价万元左右的电脑?即使在美国,1000美元也是很多人在购机时的一条心理底线。
但是苹果电脑有没有性价比?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性价比。
性价比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说,首先是你花了钱能得到什么。
你花一万块买一台Macbook,你得到的是:
1.世界上最好的外观设计,Unibody机身的坚固耐用。我猜想几乎没有人会反对这一点,如果你真心觉得thinkpad更好看,那我也没话说。另外,Unibody所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提升,更让整部机器无比结实。至于这个做工值不值这个价,其实可以看看最近华硕,宏碁等厂商跟风Macbook Air而推出的一系列Ultrabook,在整体综合体验与性能毫无优势的前提下,价格也没有太大竞争力。而HP即将推出的Envy15、17,更是直接抄袭Macbook pro的外形,让Theverge 主编Josh大呼“Shamless”。即便如此,Envy系列的售价也同样毫无优势。
2.世界上最好的触摸板。这点无需多言,虽然现在几乎大部分PC厂商都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添加了多点触控的功能,但使用起来,完全是天差低别。
3.世界上最好的操作系统——之一。Windows 7当然也是非常好的OS,但绝大多数电脑中最多只预装了家庭高级版。而Mac OS X则在任何电脑上都统一版本。至于OS X的优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可能都在win系统下体验过文本工作因为断电或误操作丢失的情况,然而在Lion系统下,Resume+Version的功能,几乎可以确保你的工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丢失。
4. iLife套件。虽然本身这套软件价格并不高,但是你也只能在Mac平台下才能享受到它带来的生活乐趣。这点很难用三言两语传达,绝大部分Win用户对于这个问题可能都没有什么概念,因为win下的moviemaker实在是太简陋了。而iPhoto的好,只要使用它制作一次Slideshow就会明白了。Garageband 个人不熟悉,不作评论。
5.Genius Bar的售后服务。个人使用笔记本电脑的几年,主要体验过Sony,HP和Apple的售后,相比之下,Apple明显要更人性化,也更nice,但实话实说,就个人观察,Dell售后似乎更佳nice。但是Macbook的优势是无论什么版本,都可以在全世界的Apple Store进行保修。这是很多PC厂商无法做到的。需要指出的是,Apple在国内的授权售后点与Apple Store的Genius Bar简直判若两人,而这暂时只有北京上海香港的用户才能享受到。但是随着Apple新任CEO Tim Cook明确指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Apple Store很可能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遍及国内各大城市。
好了,暂且说这五点,我个人认为这是苹果最主要的竞争优势。你花钱买了Mac,也同时买了上面的这些特性与服务。
而性价比的另一个方面是你需要什么。
如果你的希望第一时间玩上最新的热门游戏大作,特别是盗版的,Mac不适合你。
如果你的工作或者生活需要长时间使用Windows,并且不能或者不愿转换平台,Mac不适合你。
如果你是重度股民,一天不开网银查帐就睡不着觉,Mac不适合你。
性价比除了客观标准之外,更取决于个人的需求。你觉得花5000块买一个耳机的人是二货,但是你花5000块吃一顿大餐也就是吃货,而且从获得的享受上来说,至少和可能是同等的。
因此我个人不建议仅仅冲着Apple的牌子去购买Mac,也不鼓励买了Mac回来立刻全盘格式化安装Win7,当然你自己的电脑想怎么用是你的权利,也不能说这么做的就是二逼青年,但这显然是一定程度上的暴殄天物。但如果你不属于我上面所说的几种人,同时对电脑整体体验有较高要求,那么Mac电脑是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这种不会让你失望的,便是Mac电脑的价值之所在。
很多时候贵和不贵是购买者的感受,就像到星巴克喝咖啡和到欧洲某个咖啡馆喝咖啡,两者的感受肯定不一样。应该说哪里更值得,而不是更贵。当很多公司在一直标榜我的配置有多高,我的性能有多强,同时我的价格还有多低的时候。苹果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告诉你,我的产品能做什么。然后问你:你觉得值不值?现在很多平板产品,还是标榜什么双核,什么容量的时候,苹果的广告还是在说:我能干这么事情,你觉得值不值?iPad 2其实一上市就是双核,某品牌仅仅是为了双核而双核,苹果是为了应用才双核。MacBook Air在这么轻薄的电脑里采用i5和i7的强大CPU。Sony可以说我有比你更强大的CPU的超薄!我比你强!这个确实。但苹果的定位不是做性能最强的超薄笔记本,而是我觉得这个配置,在超薄笔记本里,电池的续航和温度的控制更重要。相信没有人愿意为了性能而在大热天在膝盖放一个暖水袋。苹果现在产品理念更多是应用,不是拼性价比,之前有不少人已说过这个问题。所以苹果贵在哪里不应该看他的有形成本,而是无形成本,不管是我提到的应用,还是我没有提到的虚荣。
另外,说一下我对于“苹果电脑贵在何处”的看法。从配置说起,个人认为,在没有SSD的情况下,i3-2310M带上4GB内存在日常的基本应用(浏览网页、听歌、看电影、文字处理、IM)在WIndows 7下并不会比i7-2620QM有很明显的差异,这些基本的工作更不需要独立显卡(AMD的集显性能大家有目共睹,Intel Ivy-Bridge的HD4000也有不少提升。根据苹果昨天WWDC上的数据,HD4000大约比HD3000快60%)。以上是对基本用户,可能这类需求的人占了大多数(个人的生活经验,没有确切的证据)。而追求高性能的用户,我觉得台式机可能更适合。比如移动版的i7-2620QM的性能明显不如桌面版的i5-2400(同样依据NoteBookCheck的数据),在显卡方面移动版GTX 660M也仅仅相当于桌面版GT550Ti或者AMD5770(同样依据NoteBookCheck的数据,)。所以这也造成了台式机比笔记本贵的假象,尤其是中端配置的。所以没有特殊需求的情况下,盲目追求配置是不科学的,对于普通的用户,投入在这些额外性能上的钱换来的收益是很少很少的。所以,这种情况在预算充足的时候(比如有9000的预算),我更倾向于选择MBP或者T420甚至MBA(根据notebookcheck的数据,MBA的低电压i5-2467M和普通移动版i3-2310M的性能差距不大,)而不是XPS。然后再来说说购买MacBook花在配置以外的钱都干嘛了。其实这点@flypig基本都说到了,我再说一些自己的感受。拿我正在使用的ThinkPad E420(4000元,i3-2330M,4GB,6630M)(以下简称E420)与MacBook Pro 13(以下简称MBP)寸低配版作对比,很直观的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区别。虽然说E系列没有继承TP的精髓,但是它依然有一些TP独有的地方:外形、小红帽、散热设计等等,个人认为几乎已经超过了其它牌子同价位的机型。接下来开始对比,第一,外形。整个MacBook系列的外形设计都相当简洁,正面一个背光logo,其它地方都很干净整洁。去翻翻市面各种牌子的电脑,看上去相当复杂。第二,结构。MBP的Unibody设计让人觉得相当结实,而E420的塑料感相当强,可以轻易的让屏幕的框架变形,稍微用力压也可以感受到C面的凹陷,这在MBP中是绝对没有的,却在大多数笔记本都存在(很多七八千甚至一万的笔记本都这样——在电脑卖场实测的个人经验,没有科学的统计数据)。第三,电源接口。苹果使用了Magsafe,显然这是一个相当人性化相当实用的设计。另外,苹果的电源指示灯在Magsafe线缆接口上,面朝正上方,当我们讲电源线缆插入到插孔中时,立刻可以看到这个电源线路是否有电,而我的E420电源指示灯在笔记本电源接口的侧面,很多时候我需要歪一下脑袋去看。第四,电池。大概E420的电池体积是MBP的一半,苹果的产品一向有精巧设计的主板和内部结构,给电池腾出了足够大的空间,这保证了MacBook系列优异的续航能力(还有iPad的续航也很好),再加上苹果使用了1000循环寿命的电池,按照我读大学上厕所都要抱电脑进去的习惯,可以使用5年(根据苹果官方的技术支持文档,电池的循环寿命是指达到冲放次数之后,充满依然有设计容量的80%电量,)。第五,触摸板。没有比MBP更好用的触摸板了。更大的尺寸,直接按下,通过单指和多指来实现左右键,滚动,缩放……第六,Time Machine。在Windows平台上,除了Comodo的Time Machine因为不支持SSD我没使用过,目前我还没有找到可以替代Mac自带的Time Machine的产品,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为您保留Time Machine 会保留过去 24 小时内的每小时备份、过去一个月内的每日备份以及每周备份,直到备份驱动器装满为止,开始删除最早的备份。而整个过程都在后台悄无声息的进行,用户丝毫没有感觉。这样再也不怕删错文件……其它还有一些让人出乎意料的细节设计,比如昨天WWDC上的风扇。我想购买力范围之内的情况下,为这些可以直观感受到的东西花钱比把i3换成i7更加有“性价比”吧。补充更新之后的iMac明确说明了,对每一个屏幕都进行单独的校正。根据一些网友的测试,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系列的屏幕也有可能有过单独的颜色校正。(这意味着买来的Mac不需要再进行屏幕校色可以直接进行对色彩有要求的工作)
抛开苹果的设计和系统不谈,只说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曾经认真地比对过苹果、ThinkPad、Alienware、HP、Dell等等品牌的电脑,与苹果有相同配置的电脑(i7处理器、8G内存、256G闪存)只有ThinkPad和Alienware有产品出售,价格只比苹果贵而不会便宜。其他更常见的品牌市面上根本见不到此类配置的电脑,苹果电脑的配置(特指Macbook Pro)一年后那也属于高端配置,更别说它的Retina显示屏了。因为苹果把如此高配置的电脑作为唯一可选择的产品,因此大家觉得它很贵。综合考虑越贵的苹果电脑其实越划算。(Macbook Pro比Air的价格更合理)-----------------------------------------------------------------------------------------写下上面这些内容时,还处在对Mac望穿秋水的状态。后来终于买了一台Mac,用了也有大半年了,现在再想这个问题,发现并没有之前认为的那样简单。我只是觉得每一台PC都应该拥有一个高分屏、键盘灯、足以让你抛弃鼠标的触控板、音质还说的过去的扬声器、续航至少6小时的电池,当然还有一块SSD。操作系统是OS X还是win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某个PC厂商能够把这些配置装在一台笔记本电脑里,外形还不至于太过臃肿和难看,你觉得它会卖多少钱呢?
苹果电脑贵是乔布斯回归之前的事吧。乔布斯回来之后总结教训,走便宜、大众路线。
我们国家的人民貌似不会接受对于软件的付费,这种无形的凭什么要钱呢,在店里无数次接待要求破解刷机的顾客。。。无数次接待要求帮忙安装双系统和盗版软件的顾客,中国人民买mac相当部分是因为冲动和面子。。。。
我不用MAC不过觉的想带来说MAC也不是很贵举个例子05年我刚上学的时候主流还是CRT显示器但MAC机房的机器已经都是液晶显示器了 比一般的PC超前一点我觉的你多花的钱就是因为这些你超前使用或者享受的东西
这些才叫奢侈才叫贵呢:所以,我复述一遍问题:苹果电脑贵在何处?其实类似的疑问我在改用 Mac 前都有,也没少冷言冷语。用一下就什么都知道了。这类问题的争论跟「中医 vs. 西医」类似,哪儿也去不了。
实际上,mac相对同配置其他品牌的产品(如:thinkpad)并不贵,甚至可能更便宜,这是因为mac没有低端产品,所以也就没有低端价格,可能会让人心里觉得很贵。
Mac不贵。好的木匠会在看不见的位置同样精工细作,Mac看不见的位置同样设计的仅仅有条。苹果的设计哲学是把产品看成一个整体,CPU是成本,内存硬盘是成本,轻薄也是成本,软件也是成本,好看也是成本。这些都算上,Mac好像挺便宜的。品牌价值。Rolex一个logo就值1W你怎么说?Mac这么好的产品,多付几千致敬也不为过制作工艺。一体化铝制,还有谁?性能参数以外。为什么普通电脑直插高端耳机就有底噪,Mac没有?RMBP的色域、色准、亮度、对比度为什么那么给力?做的好。而这些,都是钱。当然,您保留认为Mac贵的权利。请让我们继续买Mac,支撑苹果的发展。然后若干年后,你捧着HP、DELL或者Lenovo的超极本,说“真的好轻薄,真的好省电”。不谢。 Unibody 一体成型机身设计。看不见的内部设计依然漂亮。看不见的内部设计依然漂亮。PS:Mac真正贵的是过保后的官方维修。。。账单来源:图片来源:
觉得贵,是有个参照物,有个标准的前提下。在国内,这个标准大多数是“性价比”,而参照物大都是同等硬件配置的PC(国内软件成本忽略不计)。所以把艺术感与易用结合的工业设计忽略掉,把体验非凡的MAC OS忽略掉,把赠送的iLife等等超牛的软件忽略掉,把相对于MS OFFICE的价位超便宜的iWork忽略掉,把即将上线的iCloud忽略掉......那么,是的,在这个前提下,苹果电脑性价比太低,价格太贵。所以,楼主的观念主要是跟“性价比”这三个字过不去,抛开对无聊的性价比的追求,就解脱了。
贵在没有竞争对手。在用户体验方面(而非硬件性价比),Mac OS 没有对手。但是,Mac OS 离完美还有不小的距离,且有着自己的愚蠢的偏执。可惜世无英雄,竖子成名。……………………分割线……………………Mac OS 愚蠢表现如下:1. 手动调整窗口大小,只能在窗口右下角操作。这是非常愚蠢的限制。这个限制持续多年,直到10.7才解决。2. 剪切操作的缺失,也是在呼吁多年后才解决。3. 合并(而非替换)同名文件夹,缺失。仍未解决。有时,还会开倒车。一个很好用的功能,到下个版本,突然就失效或消失了。1. 10.5 下 Safari 和 Preview 中很好用的 Jump to Selection,到下个版本突然失效。菜单栏中还有这个选项,甚至快捷键还是一模一样,但就是没反应。这个功能一直休克了多年,直到 10.9 才苏醒过来。2. Mac OS号称支持长文件名,这很好。与此同时,为了配合长文件名的显示,10.5 提供了很贴心的 Scroll to Display Long File Name 功能. 然后,系统一升级,这个功能又失踪了。又是到 10.9 才千呼万唤始归来。3. 10.6 (及以前)的 Space 是二维的,每个 Space 的显示区域够大,且在 Space 状态下可以使用 Expose,方便对不同的 Space 中的窗口进行统一调度。结果,到了 10.7,这些功能全消失了,这大大削弱了 Space 的便捷性。我不知道这一次的离去,又到何时才能回归。4. Spotlight 的搜索结果排序本来可调,结果现在(10.9),可调选项大幅减少。5. PDF 文件建立快捷方式时,图标无法复制了,用第三方软件也失效了。我的文件很多,大部分文件都配上直观的图标,定位极为方便。而不少文件呈网状结构,即同一个文件很多地方都用得着,所以要建立快捷方式。快捷方式和自定义图标不能同时使用,很是恼人。Mac OS 的每次升级,都确实会带来一些赏心悦目的改进。但不幸的是,几乎每次都会同时带来退步。有些是设计理念的改变,如2、3、4。有些是兼容问题,如5。有些完全是自身 bug,如1(这个完全不能忍受)。这就好比有个女屌丝整容,第一次隆了胸,嗯,好看不少。第二次抽了脂,还垫了臀,哇,欲火焚身。刚一宽衣解带,突然发现前面的硅胶都被抽走了,面对两个空心包子皮,顿时没了胃口。………………………………………………………………我能不能既要丰乳,又要肥臀!!!………………………………………………………………也许有人会说我吹毛求疵。但你要知道,苹果标榜自己是精英(看看早期的 “Mr. PC 和 Mr. Mac” 广告),定的也是精英的价格。所以我也按照精英的标准来要求它。苹果标榜细节处体贴用户,我也就于细节处较真。总之一句话,既然你开出了这个价,你就要有对得起这个价格的产品,尊重用户,不要有(尤其是)明显和愚蠢甚至是固执的缺陷。更不要折腾,不要开倒车。
贵在你对于苹果电脑和普通电脑的看法在中国这样一个盗版猖獗的国度,基本上买PC唯一的支出就是硬件费用,那么按苹果电脑的硬件个普通电脑的硬件相比,确实贵了很多很多。但不要忘记了如果计算软件成本的话(都算正版),你装个Windows要钱把?装个Office要钱把?,再装些商业软件,比如一些功能和iLife相似的软件也要钱的把?~加起来,也就没比苹果电脑少太多了。
乔布斯把它得产品当艺术品来卖,艺术品有便宜得么?
其实他性价比算很高的
但是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 , 有点over-quality ...
另外 我觉得游戏方面可能太缺失 , 中国人买电脑图游戏娱乐的比重我直觉认为至少占6成吧 ...... 所以大部分人应该没心折腾mac...
另外上面有一位的留言说对了
它在乎了很多厂商并不在乎的 ,或者消费者无法察觉到的地方
apple选的电子件和其他厂商的不同 , 而且是最贵的....
而且纠正外面流传的一个误解 它并没有涨着店大欺客狂压供应商价格
相反 ,因为热销 ,它给供应商的单价是最好的 ,要求的也是最高的最特别的 , 目前完全处于良性循环中..
撇开收入差距这些不说,看成本也不能只看购买时一次性支出的价格成本。日常使用中,系统和软件崩溃、病毒木马和流氓插件、重装及优化、大装上百个补丁、迁移数据,各种耗时、耗心情、甚至是麻烦别人,也都是日后会麻烦自己或别人的隐性成本。
一个使用复杂、启动慢、问题多的系统,你使用的时间越长,你浪费在等待、维护和折腾上的时间成本就越可观。电脑应该是拿来给人用的,而不是用人的。有什么东西比省不可逆转的时间更宝贵?
对于码字的而言,air的键盘真是泥马舒服得如同按在了妹子的胸上。12小时的续航,让我再也不用带着那一坨电源线了,牛屄的触摸板,让我再也不用第二天跑回去找我的无线鼠标了。乔布斯,俺在这里给您老人家鞠躬了。
乔布斯说:“我们每种产品的净利润率必须超过35%才行”,然后 Mac 就这样定价了。小学一年级
TA的帖子:
主题精华木棉花
发表于 09:44:19
查看: 2628
苹果笔记本macbook pro 13英寸 高配置的 谁知道在香港出什么价格的?最近有打算买这个,想了解下在香港的价格,麻烦知道的回下 谢谢
高中三年级
主题精华木棉花
价格的话,楼主可以参考下苹果官网的哦
高中二年级
主题精华木棉花
QQ截图11.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4)
09:59 AM 上传
香港苹果官方价
小学一年级
主题精华木棉花
谢谢。我参考下
高中一年级
主题精华木棉花
顶顶更健康。。
主题精华木棉花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幼稚园小朋友
主题精华木棉花
双11苏宁现价6288&&13寸& &128G想买的赶紧下单去。
常见问题:
败家晒货:
购物路线:
超市商场:
旅游攻略: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Inc.实用为王 苹果MacBook笔记本选购指南
日 00:07&&&出处:&& 作者:李佳辉&& 编辑:李佳辉 分享
● 不推荐购买普通屏幕版MacBook Pro 13  无论你有什么样的使用需求,现在我们不再推荐你购买普通屏幕版的MacBook Pro 13,它的硬件配置虽然够用,但是本着电子产品买新不买旧的原则,花费近8000元买一台2012年就已经发布的产品实在不值。左为普通屏幕 右为Retina视网膜屏幕  普通屏幕版的MacBook Pro 13的屏幕分辨率仅为,严重不符合时代潮流和苹果的风范。MacBook Pro 13配备的处理器是Intel第三代酷睿,也就是IVB架构的产品,如上文所说,2.5GHz双核i5的性能当前依然够用,但近8000元的售价你可以选择更轻更薄续航更持久的MacBook Air。  所以我们对普通屏幕MacBook Pro 13的态度是不推荐任何人购买。接下来我们将就12英寸的新MacBook、11和13英寸的MacBook Air、13和15英寸的Retina MacBook Pro进行分析,下文中提到的“所有MacBook笔记本”中将不再包含这款普通屏幕版MacBook Pro。● 不必追求最轻最薄  我们关心笔记本的尺寸、重量无非是关注它的便携度,首先把数据给大家罗列出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数据上的毫厘之差对大部分普通消费者的影响并不大。  从数据上来看,12英寸的MacBook便携性在整个苹果笔记本产品中是最好的,但是11英寸的MacBook Air并没有比它沉多少,二者的体积也没有太大的差距。一台iPhone6的重量是129克,相对着,13英寸的MBA比11英寸MBA沉了2台iPhone6,,13英寸RMBP比13英寸MBA沉了2台iPhone6,15英寸的RMBP比13英寸沉了3.5台iPhone6。  这样比较下来,即使你是弱不禁风的萌妹子,只要不买15英寸RMBP,其它的笔记本都能够算得上轻薄。你会介意背包里面多两台iPhone6的重量吗?另外对于部分男生来说,2公斤的15英寸MacBook Pro可能也算不上沉重。  在便携性这里我们的建议是没必要非买最轻的MacBook或者11英寸的MacBook Air,13英寸的MacBook Air和13英寸的MacBook Pro都有着不错的便携性。●&根据实际需求选处理器  MacBook系列笔记本的性能和前文提到的轻薄度是成正比的,即笔记本越轻薄性能也就越弱,这也是我们在上文中不推荐大家买最轻的MacBook原因之一。  今年MacBook的全线产品一共使用了四款不同定位的CPU,其中引起争议最大的就是新MacBook配备的酷睿M核心。根据我们之前的种种测试,MacBook应对轻度的娱乐、办公需求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当任务强度加大时处理数据的时间会明显变长,所以对效率和性能要求较高的用户我们并不建议选择新MacBook。  两种尺寸的MBA所用的处理器完全相同,可选具有4MB缓存、2.2GHz主频、3.2GHz睿频的双核i7处理器i7-5650U,由于主频的大幅度提升,i7版MBA性能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只是受制于15W的TDP,这种提升也并不一定能够满足对性能有更高要求的用户,所以并不建议升级到i7处理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MBA对于大部分没有特殊要求的消费者来说性能足够。  13英寸RMBP有两颗处理器可供升级,分别是2.9GHz主频、3.Hz睿频的i5-5287U和3.1GHz主频、3.4GHz睿频、4MB缓存的i7-5557U处理器。三款处理器的最大主频差距仅为0.4GHz,睿频差距则仅为0.Hz,实际使用中并不会有太明显的不同,所以主频2.7GHz的默认版本就足够,没必要加钱升级。??与MBA的处理器相比,RMBP13的主频提升非常大,的规格也有着较大提升,如果你不在乎多出的230克重量,我们倾向于推荐这款。??  最后要说的MacBook Pro 15是性能最强的苹果笔记本,除了2.2GHz主频的CPU外,用户还可以选择主频2.5GHz、睿频3.7GHz的i7-4870HQ和2.8GHz主频、4.0GHz睿频的i7-4890HQ处理器。如果对CPU性能有非常高的要求,建议升级到最顶级的i7-4890HQ处理器,与默认2.2GHz主频的i7-4770HQ相比有着非常大的提升。特别提醒:两种尺寸的MacBook Pro高配版都默认使用了中等级别的CPU,不建议选择13英寸RMBP的用户升级至i7处理器,性能提升实在有限,倒不如把预算放在内存和硬盘上;选择15英寸RMBP的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是否升级,如果你的使用场景需要更高的主频,那么这颗能睿频到4.0GHz的i7处理器值得升级。● 多为核芯显卡且不可定制  除了15英寸MacBook Pro的高配版外所有的苹果笔记本都采用了核芯显卡,核芯显卡的性能也随着处理器性能增加而增加。& & 五款MacBook的核芯显卡均集成在处理器中,但是选择升级处理器时核芯显卡并不会随着升级,最多只是频率的小幅提升,而这些提升在实际使用中很难感受得到,所以大家不必对显卡的选择有所纠结。  这一小节的重点是15英寸高配版MacBook Pro所使用的AMD R9 M370X独立显卡,已经有用户证实这块R9 M370X就是3年前AMD出品的桌面端HD 7770的马甲。根据GPU-Z的信息,其采用28nm制造工艺,拥有640个计算核心,核心频率800MHz,显存频率1125MHz,显存位宽128Bit,显存容量2GB GDDR5,显存带宽72GB/S。单从规格来看还算不错,大致相当于N卡的GTX 960M,这块AMD显卡的问题在于它的能耗比远不如英伟达最新Maxwell架构GPU,它能否在MacBook Pro上实现满载发挥我们并不确定。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块GPU与升级前的GT 750M相比性能有所提升,迫切需要苹果笔记本拥有更强悍GPU性能的用户可以选择搭载独立显卡的高配版MacBook Pro 15。● 内存8GB起 存储256GB最佳  我们都知道苹果笔记本的硬件可升级选项非常少,现在只有PCIe接口的固态硬盘是可插拔的,但市面上却没有对应的配件可以购买,所以内存和硬盘一定要在下单时就考虑到以后的需求。  目前新MacBook和13英寸MacBook Pro的内存都是8GB起,15英寸MacBook Pro的默认内存高达16GB,两种尺寸的MacBook Air为4GB起,4GB的内存绝对不够用,推荐大家升级到8GB,如果有需要可以考虑将13英寸MacBook Pro的内存升级至16GB,内存越大越好的原则总是不会错的。虽然大于8GB后对整机运行速度的提升并不是很明显,但是当你同时运行N多程序时大内存会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目前所有的MacBook笔记本都配备了PCIe接口的固态硬盘,最新升级的15英寸MacBook Pro的硬盘速度更是高达2GB/S,但PCIe接口固态硬盘的速度已经足够快,没必要仅仅为了更快的硬盘速度去购买15英寸MBP。  与速度相比,我们需要更多考虑的是硬盘的容量,128GB肯定会有些拮据,如果机器中有第二块存储盘还好,但作为唯一的内置硬盘128GB很快就会满,512GB和1TB的容量的版本价格又太贵,所以256GB容量是最具性价比的选择,搭配一块移动硬盘使用刚刚好。● 全线配备Force Touch触控板 键盘手感差异较大  自从苹果更新15英寸MacBook Pro之后,全线MacBook都配备了最新的Force Touch触控板,在触控板使用体验上五款MacBook没有任何差异。  本小节的重点在于键盘手感的不同。  苹果新MacBook采用了全新的蝶式键盘设计,受制于轻薄的机身,它的键程表现非常糟糕,给人一种似有还无的感觉,打字体验并不舒适,如果你需要长时间进行大量的文字输入工作,那么这台笔记本绝对不是你的选择。  同样的,MacBook Air的轻薄机身也使它的键盘手感不是一流水准,但比MacBook优秀不少,至少长时间使用不会过于疲惫。  更厚一些的MacBook Pro的键程也略长了一些,它应该是键盘手感最好的苹果笔记本,但与手感最出色的标杆产品ThinkPad相比还有些差距。● MacBook接口拮据 其它差别不大  在接口对比的环节中,MacBook惨败,仅有的USB-C接口对于任何正常用户都是非常反人类的设计,你能忍受插个U盘都要转接线吗?  其余四款MacBook都拥有两个USB 3.0接口,能够满足大部分用户的使用需求(满足不了也就只有两个,USB接口不够只能用集线器扩展);MacBook Air虽然没有配备HDMI接口,但拥有一个雷电2接口,足矣扩展外部显示设备;11英寸MacBook Air没有SD读卡器,需要经常使用SD卡的用户不建议选择。●&续航时间和屏幕  续航时间的对比简单明了,13英寸的MacBook Air是当下所有笔记本产品中续航时间最持久的笔记本,这得益于它刚刚好的配置和机身体积,整机耗电量不高的同时电池也足够大。  除了MacBook Air外,所有的MacBook笔记本都配备了Retina视网膜级别的显示器。这也是很多用户不购买MacBook Air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MacBook Air配备了视网膜屏幕,它可能很难拥有长达12小时的续航成绩。如果你对2个小时的续航时间并不是非常敏感,我们更建议购买13英寸的MacBook Pro,视网膜屏幕的体验非常出色。● 价格&购买建议&报价6988元起&&购买链接  从商品价格来看,13英寸的MacBook Air是最具性价比的机型,它的续航时间最长、便携也不错,适合对性能要求不高、对续航时间敏感的朋友购买。  12英寸的MacBook是我们最不推荐购买的笔记本,论性能,它不及MBA,论续航,它不及MBA13,论价格它与13英寸的MacBook Pro旗鼓相当。它最大的优势在于精致的外观和极佳的便携性能,但如本文伊始所说,只要不买15英寸的MacBook Pro,其它四款的便携性差距并不大。  13英寸的MacBook Pro是我们最推荐的机型,它在性能、续航、便携性三个维度上取得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加上Retina视网膜屏幕、丰富的接口配置、全新升级的五代酷睿处理器,总体来说没有任何瑕疵。  15英寸的MacBook Pro有些复杂,由于Intel的动作缓慢,苹果并没有对处理器进行升级。虽然现在的CPU性能足够,但无论是已经发布的Broadwell核心还是即将发布的Skylake核心在功耗和核芯显卡性能上都有着全面的进步;本次高配版的MacBook Pro升级至AMD R9 M370X独立显卡,虽然AMD在桌面显卡上还能与NVIDIA抗衡,但在笔记本上NVIDIA强大的技术实力是AMD望尘莫及的,加上苹果本次使用的显卡是AMD早在3年前就发布的HD 7770的马甲,所以我们更加倾向于这是一款过度意味明显的产品。如果你并不是急着购买一台15英寸的苹果本,或者是买回来要用上几年,那么我们建议你继续等待,等待配备全新架构处理器和独立显卡的版本。  至于11英寸的MacBook Air,我们目前并不推荐购买。在所有MacBook产品中,它是最平庸的一款机型,在产品层面与12英寸MacBook形成了直接竞争,在价格上又没有比MBA13便宜太多。如果你图便宜想买一台苹果笔记本尝鲜,那么更推荐13英寸的MacBook Air。  从区域价格来看,港行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它的售价最具诱惑力,我们去购买的成本也最低,建议有条件消费者直接去香港购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20.4万人浏览 16.8万人浏览 14.5万人浏览 11.5万人浏览
汽车之家内容精选
每日精选27951 编辑宋宋和大国推出的脱口秀节目4726玩客 最好玩的活动与试用平台 9789编辑部的故事 5泡美美 分享最美科技 5329科技生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苹果macbook air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