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 同业存款款可否用于资产业务

股票/基金&
陈伟:同业融资全面监管时期来临
作者:陈伟
民族证券宏观策略部经理
  近日,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这也标志着此前市场广泛流传的“9号文”在历尽多次修改后也终于出台。今后那些过度在利益驱动下发展同业投融资业务的银行在此规范指引下,也将不得不经历同业资产的去杠杆化。这虽然会短期带来部分银行的阵痛,但在同业业务纳入到更为规范发展的轨道后,金融系统风险以及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降低都会使得银行长久受益;而对于部分市场主体而言,政策导致的短期融资趋紧带来的阵痛虽然会加剧实体经济的调整,但是政策见效后带来的社会融资成本降低也会加快实体经济更有质量地复苏。
  同业资产规范逐渐强化
  近年来,受贷款供给端贷款受限以及受限制行业融资需求旺盛影响,同业资产扩张较快,如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2009年初至201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纳入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项下核算的同业资产从6.21万亿元增加到21.47万亿元,增长246%,是同期总资产和贷款增幅的1.79倍和1.73倍。其中,具有投融资业务性质的非标资产激进扩张,从2010年底的1.9万亿增加至2013年年底4.6万亿。
  这由此也引起了管理层的高度关注,如2013年第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指同业业务过快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部分机构操作不规范、信息不透明、期限错配较严重和规避监管等,利用同业业务开展类贷款融资或虚增存款规模,加大了流动性管理和风险防控的难度,并指出不规范的同业业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效果。
  央行对此也阐明了对同业业务的监管思路,即进一步完善同业业务管理制度,将标准化、透明度作为规范和加强同业业务管理的抓手,健全相关考核和监管机制,引导其在规范基础上稳健发展。
  而年底也就拟规范同业融资出台了9号文的意见稿,但由于业界对于待出台的9号文一些过于意见有争议,也因为银行同业资产规模过大,政策的较快实施容易引起金融市场过于激烈的反应,9号文的正式文稿也就未能及时出台。银监会也就不得不出台其他易于较快实施的监管政策。如年初,银监会要求同业业务由银行法人总部建立专营部门单独经营;各地银监局借鉴了9号文意见稿的精神,分别因地制宜出台当地同业融资规范的措施;近期银监会出台了11号文,要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非标资产投资业务进行规范和清理等。
  监管政策预期的强化也就使得今年以来银行不得不放缓同业资产,尤其是高风险的非标资产投资明显放缓,如今年一季度,具有类信贷性质的同业资产规模虽然总量还在增加,但同比增速只有9%,已经基本回落到2012年以来同业融资大幅扩张前的水平。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监管政策并未完全落地,部分过去同业业务较为保守的银行在利益驱动下,怀揣着侥幸心理仍然在积极扩张同业资产,如四大行买入返售资产较年初增长42%,而不少银行仍期望绕过监管限制较快地扩张同业融资业务。如银行普遍通过自营资金投资收益权等模式将的应收账款模式将同业资产转让应收占款科目,这也使得银行买入返售非标资产减少的同时,应收账款投资迅猛增加,如上市银行今年一季度末,应收款项类投资达到4.05万亿,仍较年初增加15%,部分银行更是迅猛,如一季度民生、招行等银行通过委托定向投资、定期存单质押+银行额外直接授信等业务创新,推动应收款项类投资大幅增长,同比增幅分别达到91%,58%。
  这也使得出台更为全面的监管措施势在必行。而近期央行也表示规范同业融资业务的决心,如央行近期表示要下决心整顿金融同业业务。这次央行联合四部委出台的127文即是对于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全面规范。
  政策力促同业融资业务降温
  该文在逐项界定并规范了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投融资业务的基础上,就规范同业业务经营行为、加强和改善同业业务内外部管理、推动开展规范的资产负债业务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十八条规范性意见。
  这些规范性意见首先继承了9号文意见稿的有关监管原则,如期限管理要求同业融资业务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一年,以抑制金融机构同业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集中度管理要求银行限制同业资金融出、融入的比例以避免资金过度集中运用的市场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统一授信管理要求银行将同业业务纳入机构统一授信体系,以强化同业融资业务流程的规范;担保管理要求银行开展同业融资业务,不得接受和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等,以强化银行同业融资风险管理意识;资本管理要求银行对于同业融资业务计提相关拨备及风险占用,以消除银行的表内外资产的监管套利等。
  其次,它还针对9号文意见稿的不足及相关缺陷, 提出了以下更为全面,完善,合理的监管意见。
  第一,由于9号文意见稿是银监会起草,文件中的诸多规定自然也主要针对银行,而127号文是由具有金融统一监管权的央行牵头,银监会、、协同制定,因此相关规范意见也更全面,从而也避免了过去单一部门监管环境下的监管套利现象。如与银行与信托不同,证监会主管的基金子公司投资非标没有风险资产和净资本的约束,这就使得不少信托系基金公司踊跃成立子公司,来转移占用资本金较高的通道类业务,由此也就造成近年来基金子公司规模的急剧膨胀以及风险的加快集聚。127号出台后,今后基金子公司也将带上“紧箍咒”,业务也将走上更为规范的轨道。
  第二,9号文意见稿指出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应当为债券、票据及中国银监会认可的其他金融资产,127号文则进一步明确了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应当为银行承兑汇票,债券、央票等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具有合理公允价值和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考虑到买入返售项下的信托收益权流动性较低,这也意味着作为非标资产的信托受益权将不能再作为买入返售的资产,今后这类型业务可能只能随着到期逐步消化。
  第三,9号文意见稿没有对同业投资进行规范,但127号文指出金融机构同业投资也应严格风险审查和资金投向合规性审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根据所投资基础资产的性质,准确计量风险并计提相应资本与拨备。这一监管政策的强化无疑堵住了银行利用同业投资业务规避政策监管的空间,如以应收账款类投资为例,实践中,部分会计操作宽松的中小银行,将其列入同业风险权重范围,仅占用25%,也没有计提拨备。在新规要求下,若应收账款对应的资产是类信贷非标资产,则风险权重将提高至100%,也将按照贷款类资产计提拨备,银行投资非标资产的实际收益将减少,成本也将明显增加。
  第四,9号文意见稿虽然要求银行采用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确保各类同业融资业务及其交易环节能够及时、完整、真实、准确地在资产负债表内或表外记载和反映,但是没有详细规定具体同业业务的会计记账方式。这也使得部分银行有机可乘,如委托定向投资就是2013年第四季度兴起主要用来替代原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的新的银行同业业务模式。它存在的一些不合规之处是委托方虽然将存放给受托方的资金计入同业存款科目,但是受托方并没有将账记录为存放同业,这也使得它可以绕开同业存款不能投非标资产的规定,而是可以直接用委托行的同业存款资金通过委托的形式对接委托行指定的金融资产项目,这样也就实现了委托方的资产出表。而在127号文进一步强调同业存款相关款项在同业存放和存放同业会计科目核算实现记账方式的相互对应之后,部分银行利用记账漏洞实现同业监管规避的做法也将“寿终告寝”。
  第五,经历了反复讨论和博弈的127号文在强化同业业务监管的同时,也相对于9号文意见稿更多考虑了银行的合理利益及正常业务发展。
  如原有意见稿对于同业融出或融入业务没有考虑到结算性同业存款和非结算性同业存款的区别,而是笼统的对于同业资金比例进行限制,这无疑会损害结算性同业存款较多银行的利益,也会因此影响银行系统资金的结算效率,而127号文则对两者进行了区分,仅对非结算性同业融出、融入的资金比例进行数量限制。
  再如原意见稿提出商业银行对单一法人金融机构的融出和融入资金余额均不得超过该银行资本净额的100%,而127号的相关规定更为宽松,对于融出和融入资金的比例限制给予区别对待,其中单一银行对单一金融机构法人的不含结算性同业存款的同业融出资金,扣除风险权重为零的资产后的净额,不得超过该银行一级资本的50%;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且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省内二级法人社及村镇银行暂不执行。考虑到银行负债规模债远大于一级资本,这也意味着银行可以融入资金的规模远大于融出资金的规模,这对于缺少存款资金来源的中小银行来说是有利的,它们仍可以适度依靠同业负债扩张业务。
  市场影响作用有限
  可以预计,更为全面,完善,也兼顾了更多银行合理利益的127号文出台后,过去激进扩张的同业融资业务将会显著降温,同业业务也将会真正步入到规范发展的轨道,同业业务也将从现在用于谋利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逐渐回归至它的流动性管理本位。
  当然,在这过程中,过去同业融资的受益方的利益将会受损。
  如以银行为例,它们不得不在以下多方面进行业务调整,从而也将影响短期盈利及今后业务的扩张。
  一些过去激进扩张的小银行来说,它们为符合同业资金融出,融入比例的规定,不得不短期去杠杆,今后也将放弃过去主要依赖同业融资扩张业务的模式;银行不得不全面按照规定对于同业投资计提风险资产占用和拨备,假设按最悲观假设,银行现在未计提,则目前所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从12.1%下降至11.6%,而以上市银行为例,上市银行4.05万亿的应收账款投资将增加银行拨备1000亿左右,占2013年拨备前实现利润不到6%,但对于政策调整导致的负面作用,我们也不必过于忧虑,考虑到以下因素,它们对于银行及市场的影响并不大。
  第一,目前现有的上市银行在同业资金融出,融入比例方面都已经达标,而它们中的大多数也都事先接受监管层的指导,对于投资非标资产计提了一定的拨备和风险资产占用,因此实际政策出来后真正需要新增的拨备和风险资产占用规模有限。
  第二,当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总体宽松,且央行也有了更为定向救助商业银行流动性的SLF工具,部分中小银行为满足同业融出货融入比例而被动减少同业资金的拆入、拆出不会对银行间流动性总体造成影响。
  第三,监管部门在为金融机构同业业务“戴上紧箍咒”的同时,也为金融机构规范开展同业业务敞开道路。如127号文指出,金融机构在规范发展同业业务的同时,应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发展,以促进非标资产的证券化;积极参与银行间市场的同业存单业务试点,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标准化和透明度等。
  尽管银行和金融市场受政策冲击的影响不大,但对于过去主要依赖同业非标资产融资的市场主体,包括房地产、产能过剩限制行业及地方融资平台等来说,它们将会受到更大的冲击,如由于融资进一步受限,不排除部分企业由于资金链断链而陷入困境。
  这虽然会带来短期经济的冲击,但这也正是管理层所期望看到的市场及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如在这些过去挑战监管规则的刚性融资主体逐渐退出市场之后,社会融资成本才容易降低,商业银行在完成同业融资的整改之后,才会将将更多的银行间市场资金引导入管理层期望的实体经济领域,从而更多满足有经济增长有效益部门的资金需求。(本文作者系宏观策略分析师)
(编辑:李莹)
05/16 11:3805/18 09:0305/17 01:1705/17 00:0805/16 07:2705/15 10:0005/15 09:2805/15 08:39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银行同业业务现新玩法 能快速做大存款规模|同业业务|存款规模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银行同业业务现新玩法 能快速做大存款规模
  本报记者 柳灯 北京报道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存款分流加剧,而一种同业资金变存款的新玩法,能够快速做大银行的存款规模。
  据某股份行A分行人士介绍,基本的模式是,该分行提供一笔同业资金,投资于保险资管机构设立的保险资产管理计划,并持有到期,保险资管计划再把资金以协议存款形式存入需资行,成为一般性存款。
  一般存放同业业务的收益在30-60BP(基点)左右,而上述操作中,A分行可获得高达80BP的中间收入,属于较高水平。仅今年一季度,A分行就操作该项业务接近500亿元,获得近4亿元的中间收入。
  而这一模式涉嫌违规之处在于,协议存款一般是五年期以上的,该分行在系统内部的相关资料中,也确实填写的是60个月。但合同打印成纸质文件后,再手改成几个月,协存利率也随之被改动。
  不过,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实际操作中,保险公司与银行会额外口头或者私下书面约定一个存款期限,类似于“抽屉协议”,手改合同期限和利率属于比较激进的做法。
  总成本6.5%左右
  据申万证券数据,4月,四大行存款下降1.62万亿,同比多降约2700亿。
  存款趋势不容乐观,倒逼银行拉存款的花样也多了起来。
  “这种同业资金变一般存款的做法,是从今年才开始做的。”上述股份行A分行人士介绍,分行可以从市场上拆借同业资金,也可以从总行同业部要。
  某小型城商行北京分行机构部人士指出,最近该分行需要5亿-6亿元的协议存款,但银行普遍不会关注资金来源。实际上,资金可以来自别的银行同业部,也可以是自己行的同业部。
  今年一季度,A分行在上述操作上的规模接近500亿元,其中450亿元给了某国有大行B分行,因为该国有大行今年举办了拉存款大赛,存款考核压力增大。
  通道选择上,由于协存只能来自邮政储蓄机构、中资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社保基金等,而信托、券商资管等通道资金只能算同业存款,所以基本选择保险资管。
  从收益上看,同业拆出资金利率一般在一年期shibor(目前约5%)的基础上,上浮60-80BP。同时,A分行赚取80BP左右的中间费用,保险资管的通道费为5BP左右,B分行的总成本为6.5%左右。
  据上述A分行人士介绍,这类操作只对五大行、12家股份行的分行,涉及的金额比较大。
  一些资金掮客,则做起了支行的生意。
  一位掮客介绍,其给一些银行对接保险资金协议存款,或者把一些个人款、企业款等走保险资管通道,存入需资行,总成本在7%左右。金额一般在千万至几亿元级别。
  手改合同期限大幅缩水
  在季末,一些资金掮客,将“拉”来存款存入某银行3天左右,助其完成存贷比考核,总利息达3‰-4.5‰。
  同样是为了存款,为何银行花6.5%的年息拉来较长期限的资金,而不是3‰左右的短期资金呢?
  对此,一位城商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解释,现在对分行的考核,除了季末时点数的存款,还会考核全年的平均存款,这时候需要的资金额会比较大,才能拉高日均存款余额,所以只能找协议存款。同时,季末“冲量”的费用在划转中比较麻烦,3‰的利息折算成年息可是非常高的。
  不过,上述模式存在合规方面的瑕疵。
  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商业银行试办保险公司协议存款,根据当时通知,保险协议存款仅限于5年以上(不含5年),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5年以下仍按同期同档次法定存款利率执行。
  上述A分行人士介绍,整个协议都是分行签,系统内显示为60个月。合同单子打印出来后,直接在合同纸上手改期限和利率,然后双方银行再盖章。“一般是改成3、6个月。7天也可以做,但来回折腾耗时间,赚的又不多。”
  上述城商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称,一般来说,很多银行做协议存款,虽然是签五年,实际上就是几个月。一般的做法是,存款双方口头约定几个月提前支取,而手改合同因为涉嫌违规比较少用。
  不过,亦有人认为,15年前的协议存款规定早已不符合市场实际。
  上述保险资管公司相关业务人员表示,且不说保险公司不愿意将资金按照固定利率放在银行,一放就是5年以上。就是银行也不愿意现在就锁定未来5年要支付的利率,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虽然短期利率是上升趋势,但最终还是要往下走。(编辑 韩瑞芸)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同业业务最新监管政策解读与应对(127号文、140号文)
下载积分:880
内容提示:同业业务最新监管政策解读与应对(127号文、140号文)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1|
上传日期: 17:09:2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同业业务最新监管政策解读与应对(127号文、140号文)
官方公共微信  一行三会以及外管局日前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以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首先,将影响未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显著变化,存在对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宏观流动性风险等方面的宏观效应;其次,鉴于在宏观层面上将产生负面效应,需要关注相应的四大政策对冲方式;再次,需要考虑到商业银行行为中的主动规避和被动适应两种微观反应;最后,需要考虑中期因为宏观流动性和微观流动性负面冲击给债市带来的调整风险。  ⊙国泰君安证券  5月16日,一行三会以及外管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127号文),以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对于127号文,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其影响。  宏观效应: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  127号文不是由银监会单独发文,而是由一行三会及外管局联合发文,这意味着同业业务不完全是金融机构的微观行为,而存在对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宏观流动性风险等方面的宏观效应。更进一步,同业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已经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一季度同业负债占银行比例为14%,同业资产占银行生息资产比例为13%),边际上出现的显著变化,足以影响未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显著变化,从而带某种程度上的宏观效应。  对同业业务的规范事实上会延缓宏观层面“加杠杆”的速度。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表扩张过程中,受制于存贷比、资本充足率、贷款额度和用途控制、准备金等监管指标约束,利用理财业务(表外)和同业业务(表内),降低资本消耗、降低准备金要求、规避存贷比和贷款额度及用途约束,这意味着同业业务本身成了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加杠杆的一种方式,规范本身在中期来看的宏观效应是“去杠杆”或者是延缓加杠杆的速度。  如果商业银行资产扩张速度受限,对本已经比较疲软的实体经济的影响有“雪上加霜”的负面影响。一季度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与资金来源之间的缺口在扩大,融资供给的下降,显然不利于宏观层面上的“稳增长”,也很可能带来融资主体的“系统性风险”的大幅上升。  关注对应的四大政策对冲方式  显然,127号文很可能在宏观层面上产生负面效应,监管部门在经济增速仍然在逼近底线之时,不能不考虑需要采用其他政策对冲。我们认为,未来出现对冲政策的概率比较高,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大力推进直接融资以使得“非标转标”。127号文中第5条对“买入返售”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应当为银行承兑汇票,债券、央票等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具有合理公允价值和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此外,第7条规定“金融机构开展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和同业投资业务,不得接受和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第5条和第7条事实上使得非标资产无法进入到同业买入返售科目中,但是非标融资方来自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按照“堵邪路、开正门”的总体监管思路,势必要放开非标融资方采用标准融资方式来进行融资,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非标资产打包成PPN、标准债券的发行门槛降低、加速推进地方政府融资模式转变成为可能的选择方式,不出预料的话,6月份很可能通过加速放开政策来推进直接融资。  (2)纳入一部分同业存款进入“一般存款”科目,扩大存款基数。纳入同业存款进入一般存款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可以降低类似2013年6月份钱荒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业银行扩大存款基数,从而能够使“非标转标”的过程中,不至于受到存贷比的约束而出现被动地去杠杆带来经济的“硬着陆”。更进一步来看,甚至不排除未来对现有的存贷比监管约束指标进行实质性改变的可能。  (3)适度下调法定准备金率,以及逐步实施同业存款上缴准备金。为了对冲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预计央行可能采用下调1%-2%一般存款准备金率和同业存款上缴准备金逐步实施。  (4)加速推动银行补充资本金。发行优先股可能是一个选择,预计未来将推进商业银行加速发行优先股,以满足资本金需求。  微观效应:主动规避还是被动适应  127号文之前,商业银行早有预期,这是一个酝酿了长达几个月之久的政策,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到商业银行行为中主动规避和被动适应两种微观反应。  (1)中期来看,非标资产解包还原的行动一直在进行。从银行披露的数据来看,商业银行降低了同业投资中的非标资产,通过其他方式承接,已经提前“预期”了同业监管政策的冲击。  (2)短期来看,一季度同业买入返售出现环比回升迹象,商业银行出现了“搭末班车”效应。  (3)从债券市场的表现来看,4月份开始商业银行很可能开始再次大规模的降低同业资产增速,与同业监管政策出台正式有关。从127号文的发布时间来看,4月24日就出台了该通知,商业银行新增投资的结构开始出现大的变化,全面增持债券资产,一直持续到5月初,债券市场量价齐升,收益率创下了年内新低,成交量创下了年内新高。  后期值得关注的是,短期来看,银行仍然可能通过应收账款投资来进行非标资产的转移,甚至进行各种金融创新来进行规避,例如理财、同业业务的发展都是规避监管的结果,如果考虑到资本约束,银行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将非标资产回售给理财户(同时扩大理财投资其他标准类资产的规模,以规避8号文对理财投资非标的约束)来达到保持资产规模的目的。  债券市场影响:债市面临调整风险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1)债券市场已经提前部分反映了127号文的影响。显然,从债券市场的表现以及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行为来看,商业银行对127号文的实施早有反应,因此未必会存在着非常强的一次性冲击。  (2)监管和银行之间存在着动态博弈,中期来看,商业银行可能会主动逐渐调整相关同业业务发展方向,也可能进一步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监管,因此“靴子落地”可能反而是“利空出尽”。  (3)维持资产规模而形成的替代性资产配置需求,会导致对债券尤其是高收益城投债以及部分优质产业债的需求上升。短期来看,商业银行很可能会进一步增持债券,基于对较高的负债成本,我们认为对信用债尤其是高收益城投债以及部分优质产业债更加有利。  (4)需要警惕的是,中期里可能出现的宏观流动性和微观流动性冲击,会给债市带来调整风险。  一是宏观流动性的供需缺口可能扩大。127号文的宏观效应,商业银行通过同业投资非标来扩张资产负债表的边际速度会下降,非标主体的部分融资需求可能通过包括非标转标、证券化、非标解包入表等手段来满足,而由于补充资本金过程偏慢、表内信贷额度受限,融资供给则可能出现明显下降,我们判断货币政策以及其他监管指标的放松滞后的概率比较大,融资总量供需缺口有扩大趋势,在总量层面上很可能对债券市场有负面冲击。  二是微观流动性也将受到冲击。未来维持非标资产的规模(高收益,低流动性),势必导致一定的流动性挤出效应(同业存款纳入准备金基数也将带来短期流动性需求上升),除非央行货币政策出现提前大幅放松,否则短期资金成本出现超预期回升的风险在增加。  总体来看,债券市场可能受到短期的资产配置替代效应影响而继续上涨(尤其是高收益的城投债和优质产业债),但是中期来看,不能高估127号文的实际效果,低估商业银行与监管之间的动态博弈,同时需要考虑监管政策宏观和微观效应带来的风险,货币政策放松的滞后性,以及政府在经济低点的稳增长意愿所带来的融资需求加速释放,债券市场牛市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执笔:徐寒飞、杨坤、闵帅、覃汉)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Newshoo)
&&&&&&</div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社区热帖推荐
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生活……[]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业存款管理办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