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研究视觉符号学

视觉再现与符号研究1
13:49:21 来源:东方艺术·大家&作者:段炼&点击:次&  &&&&字号T|T
作为中国艺术经验的一个方面,我国在20世纪后半期的基本艺术理论是“反映论”,其渊源是经前苏联绕道而来的西方“再现论”。但是在20世纪后半期,再现论在西方走了一条与其在中国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直到20世纪末才有机会再次进入中国,而这时在中国艺术界,“再现论”已几乎被放弃。
Pablo Picasso:The Two Saltimbanques
作为中国艺术经验的一个方面,我国在20世纪后半期的基本艺术理论是&反映论&,其渊源是经前苏联绕道而来的西方&再现论&。但是在20世纪后半期,再现论在西方走了一条与其在中国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直到20世纪末才有机会再次进入中国,而这时在中国艺术界,&再现论&已几乎被放弃。面对这一情况,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再现论,了解其在西方当代艺术理论中的发展趋向。为此,本文从语言与文学领域进入视觉艺术领域,探讨文本再现和图像再现。虽然福科在他著名的小册子《这不是一只烟斗》中专门讨论了这两种再现及其关系,但本文关注再现的符号特征,以及符号再现在艺术研究中的应用实践。
一、从文本进入图像再现
西方文艺理论界在20世纪后半期对再现概念的质疑,旨在从现代主义时期的形式研究,转向后现代以来的信息研究和文化研究。米歇尔是后现代和文化研究时期的形式主义者,其研究游走于形式与非形式之间,他从皮尔斯符号学的角度来讨论再现问题,认为再现的三大类型是图标(icon)再现、象征(symbol)再现和索引(index)再现,[1]由此引出了再现与符号的关系及互动问题。
照米歇尔的观点,一件艺术作品可以被视作一个符号,与此相应,艺术再现便是符号的意指,再现的行为和机制也可看成是符号意指的过程和机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米歇尔借用了皮尔斯的三种符号,来指称再现的上述三种类型。
传统的具象艺术是再现的,但在再现型具象艺术中却不乏象征符号,而西方艺术史的象征传统则几乎与再现传统一样长久,二者甚至是平行发展且又相互渗透的。例如,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绘画中,大天使手里的百合花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符号,象征着圣母怀胎的纯洁。19世纪后半期英国拉斐尔前派的绘画,继承了这一象征传统,而到了现代主义初期,法国和德国的象征派艺术,则在具象绘画中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图像符号的意指性。
在20世纪的现代主义时期,艺术中的表现、抽象和观念形态相继出现,学者们为其一一找到了相应的符号形态。如果说再现对应于写实艺术,那么当英国学者艾利克斯-帕茨(Alex Potts)将形式主义的抽象艺术也视作符号时,[2]我们对再现的老旧定义便不得不改变了。这就是说,再现并不仅仅是关涉视觉表象的意指行为,而且也是象征和指示的,现当代艺术中的抽象形式和观念符号,就此一变而为超越事物表象的非具象再现。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被福柯所质疑的再现、被福柯颠覆了的视觉秩序,便获得了重建的机会。但这里的困难是,一旦将再现视作符号,再现便有可能无往不胜,成为包罗万象的概念,却远离了再现的本义,从而自我解构,使再现的概念失去理论的价值。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由此看来,还是米歇尔对再现的研究别有一番心机,因为他看重再现的符号特征,看重再现的意指性和代表的功能,这样,他就不必固着于视觉表象的相似,而得以在不同层次上分析再现的意指作用。这分析展示在他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勃朗宁的名诗《我的前公爵夫人》的解读中。[3]当然,这几个层次的划分,及其整体结构的形式构建,并不是米歇尔特意指出的,而是笔者在阅读米歇尔的研究文章时辨识出来的。
这是一首关于一幅绘画的诗,或者说这首诗再现了一幅绘画,再现了关于这幅画的故事,也再现了画中人及其故事,而在画外讲故事的人则与这一系列再现密切相关。诗歌之再现的第一层,是用戏剧独白体来再现可能的舞台演出,用一个独白的片断,再现了公爵向客人讲故事的场面。第二层是公爵所讲的故事,是用语言来直接再现一个已经发生了的往事,虽是片断,但却间接地指向了他谋杀妻子的整个密秘。第三层是公爵的戏剧独白,描述了前公爵夫人的肖像画,再现了这幅画的视觉特征。第四层是公爵对这幅画的再现,这是一个重要的过渡和转折,这首诗从语言再现转入图像再现,而这幅画则再现了画中的人,再现了前公爵夫人的相貌、习性和可能的事件。到诗歌的第五层,这一切视觉的再现,又指向了肖像背后的隐秘故事,并就此返回到故事本身,与第一层对接,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起承转合,在形式上建成了再现的整体结构。
这五层再现所构建的整体,是一个形式的结构,其中有两个重要关键。首先,诗歌用语言来再现图像(诗中的肖像画),是再现的再现,或曰用再现来再现&再现&,暗藏了悖论的可能。其次,诗人本身并未出场,诗歌不表明他对前公爵夫人的态度,也不表明他对公爵及其谋杀的态度。诗人站在一个貌似超然的高处,调度着所有的再现。换言之,诗人用诗歌的语言来再现了上述五个层次的再现。在这个框架里,每一层次的再现,都是一个符号或复合符号,而再现之各层次的递进,则是符号之意指的深入,具体地说,就是最后对谋杀事件的终极暗示。
如前所言,米歇尔是当代批评理论界的形式主义者,他将再现的概念同符号学贯通起来,让我们可以一窥形式主义再现论在今天的发展,及其在当代批评理论中的位置。
相关视频新闻
我也说两句
&昵称(最多十五个汉字)
······
······
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
······
······
商城新作推荐  【摘 要】 任何一种视觉符号的组合都会通过认知在人们心理激发某种感情,在一切设计中,我们从认知或已形成的信息效果中提取"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视觉符号的信息传达效果研究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 任何一种视觉符号的组合都会通过认知在人们心理激发某种感情,在一切设计中,我们从认知或已形成的信息效果中提取视觉符号,视觉符号的重组运用又会影响信息传达效果。从一定层面上来说,高校的形象识别系统直接关系到营造教书育人的书卷氛围,辐射到高校的社会形象和在教育界的地位,甚至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高校在社会上对人才和财富的竞争能力。因此,本文通过对研究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建设,来系统分析视觉符号的信息传达效果。 中国论文网 /8/view-4376273.htm  【关键词】 高校形象 品牌建设 形象识别系统 发展策略   高校形象识别系统(UniversityIdentitySystem,缩写为UIS)是来源于比较成熟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IdentitySystem,缩写为CIS)。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高校发展不再是精英教育,为了普及文化水平,整体提高国民素质,我国高校转向大众教育。近年来,高校之间相互合并、私立学校大幅度发展、外资教育进入和冲击我国传统的教育界等等,极大的震动了我国的高校环境氛围,影响了我国教育观念和高校管理观念。在这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当中,高校的品牌管理和形象设计这两个新兴的概念逐渐吸引了人们的视线。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充分的认识到,要展现和发挥高校独特魅力,品牌意识的树立是根本前提。   作为一个传播知识和文明的一个平台,高校在当今社会经济与日常生活中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可是,在我国数量众多的高校中,许许多多的高校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们对其的识别度相当低,甚至有些高校根本无人知晓。这种情况不止发生在普通高校上,甚至一些知名高校都逃不出这种怪圈。经过专家的调查研究和市场分析,发现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建设不完善是导致这样结果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1 视觉信息的符号化过程   早在数千年前,作为文明的发源地,我国就有了形象的抽象象征。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大脑结构不断完善,人来已经可以认识、利用、了解“形象”,从“形象”中提炼出视觉符号。“形象”具有物质的三大特征,分别为本源性、主观性以及客观性三大内涵。这种抽象的“形象”建立在人类对事物的感知体验过程之上,没有了体验和感知,就没有了“形象”,视觉符号的提炼也无从着力。   “形象”分为外观事物,和内在影响。外观事物这种感知是由物体的外形所产生,由这种“形象”所提炼出的视觉符号是比较具象的,感知比较直接。另一种内在影响是指客观事物对人精神上的一种影响,这种感知比较主观,融合了物体客观具象和人本身主观印象。通过这种感知提炼出的视觉符号就掺杂了一些人的主观判断。“形象”进入人类感官系统,直接告诉人们这种物体的含义是什么,功能是什么。   2 视觉符号特征及信息传达效果影响因素   任何一种视觉符号的组合都会通过认知在人们心理激发某种感情,在一切设计中,我们从认知或已形成的信息效果中提取视觉符号,视觉符号的重组运用又会影响信息传达效果。   随着时代发展,这些知觉信息抽象为视觉符号,让各种信息更加简洁方便的进行传递。这就是人们为什么看到KFC就会联想到西式快餐,看到ONLY就会想到时尚女装。这种视觉信息符号化不仅限于商业用途,路边的公共交通指示和地点标识都运用到视觉信息的符号化。现在,红灯行绿灯停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常识问题,由于这些复杂的指令视觉符号化,为人类文明生活带来了无数便利。最终,这种符号化的视觉信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成为我们生活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今天,人们更加迫切的追求视觉信息。由于人们生活节奏快,私人休闲时间寥寥无几,所以人们更偏向于快餐式的阅读。而图像信息更为直观方便、简单易懂,所以,视觉逐渐成为了人的首要感官,这种视觉符号信息的传达,使人更为方便的得知一些信息。   3 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视觉符号的信息传达效果研究及策略   对于一个知名度高的高等院校,公众对于其历史文化沉淀有着特殊的印象。其中,办学理念是学校的核心思想。在很多高校中存在着片面理解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这一问题。要塑造一个高校特色的视觉形象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达成。可是,很多师生对于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中视觉符号的信息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系统的认识。有人对于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中视觉符号传达的信息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其视觉符号的信息就是标示和字体等。事实上,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中所应用的视觉符号绝不止那么简单,人们所注意到的是校园网络形象和校园指示标志,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到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中视觉符号的信息传达。   3.1 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的价值   从一方面来说,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对营造充满书卷气息的教育氛围有着重要的价值。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不仅需要硬件设施还需要多方面的软件设施。要使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引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就必须要让他们拥有一个一个良好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一个拥有良好的视觉形象的学校,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乐观开朗的生活面貌,还有利于学校的自然环境美化和特色校园文化发展。在全民推崇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对学生的道德提升思想品质升华有着重要的帮助。   从另一方面来说,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对提高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帮助。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若要高校要占据一定的主动性,高校就必须要全面提升高校本身的综合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高高校综合竞争力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手段就是大力发展高校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通过设计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高校不仅能够明确本校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还能强化高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思想。   3.2 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中视觉符号的信息传达效果研究   3.2.1 审美效果   从一定层面上来说,高校视觉形象中应用的视觉符号就是一种视觉艺术。院校师生和社会人群在接受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中视觉符号的信息的同时也在赏析视觉符号中所展现的信息。人们在感受视觉刺激的同时,还会不由自主的去分析比较美的来源,从而引起审美共鸣。在这种欣赏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中视觉符号信息所带来的美感的同时,还将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中视觉符号信息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也吸收进去,使人们同时认识了解高校形象和欣赏视觉美的刺激。这种美的意境,可以让人们从内心对高校无形中就有了一种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3.2.2 文化效果   高校视觉形象识别是高校文化理念的“形象”,所以,这种“形象”通过视觉感受就可以使人领会到高校的文化内涵。在校师生由于生活在高校环境内,长期接受到这种视觉符号的刺激和影响,久而久之,他们对校园文化内涵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潜移默化得来的影响远远大于突发事件给人带来的影响,受到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中视觉符号的改化,在校师生无形中就会为学校宣扬其文化精神。在校园外,由于高校视觉形象特殊的存在,社会人群在接收到这种视觉符号信息的刺激,会进一步的将图形形象转化为校园文化内涵。经过这种双方相互的影响,高校和社会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同时,高校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3.2.3 经济效果   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经济事业一样腾飞。在新中国成立短短几十年内,无数高校纷纷成立。在扩大生源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道路上,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功不可没。高校通过传达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中的视觉符号信息,就可以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为学校整体形象做出传播,从而吸引人的视线,从而得到广大考生的关注。在全国众高校的竞争中,校园形象建设这一方面看似不重要,但事实上有着卓越的视觉形象的学校更容易获得考生的青睐。最终,高校凭借着优秀的视觉形象建设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达到扩大校园招生规模、获取更大经济效益这一目的,为高校拥有更强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两者相互促进,更大的经济效益又可以为高校形象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3.3 基于视觉符号信息传达效果的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建设策略   3.3.1 提高视觉形象意识   在如今各个高校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只要能够有效的落实高校本身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就能够在众高校激烈竞争中体现出属于本学校的教学特点和办学特色。在我国,首先发展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高校是中国人民大学。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印证了一个道理:只要能够有效的落实高校本身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就能够确立学校的视觉形象,在众高校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要更好的提升学校的视觉形象和整体知名度,就一定要提高视觉形象意识,使学校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完美的落实下去。   3.3.2 规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元素   在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建设中,最为主要的应用设计就是学校标志性的建筑造型、学校校训思想文化碑文的字体造型和学校整体色彩色调运用。通过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将高校办学的核心思想理念以及精神理念传播给大众。   在学校标志和学校字体设计应用中,应当规范到位。例如学校标准字体字体,要严格控制学校标准字体的使用规范和字体组合形式,以此给受众一个统一和谐的视觉形象。对于不规范的标志和字体要及时给予纠正,最大限度的确保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元素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学校色彩设计是学校视觉形象最富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所以,学校的色彩设计在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理工科院校可以采用冷色系的色调,穿插点缀些明媚的色彩,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取到良好的视觉效果,还可以使人明白学校的教学重点和特色。   3.3.3 重视传播途径   一个新产品的面世,要拥有独属于自己的形象,就必须要通过大幅度的传播。同理,一个高校要提升总体社会知名度,就离不开视觉形象的传播。当然,这种传播途径是多方面的,不仅可以对内传播,还可对外传播。就传播方式而言,对内传播主要是通过讲座和校园宣传栏来进行,普及对象是校内职工与在校学生。对外传播主要是通过公共媒体来进行,不仅包括常规的报刊杂志电台等,微博和网络论坛也逐渐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   4 结语   一个“名牌大学”,不是仅仅靠视觉符号来营造出来的,这是要经过漫长的文化积淀和精心的营造积累才能形成。所以,高校利用视觉符号来进行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建设要和高校的文化思想建设同步发展,通过理论研究来不断指引实践工作,通过实践工作来不断纠正理论研究,这样一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相信未来的高校视觉形象的设计建设会不断的更新改正,向更加规范的路径上发展,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最终有效高效的发展下去,促进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中间,刘庆雪.论高校形象识别系统的战略设计[J].企业经济,2004,(11).   [2]王琼.论西藏高校形象的建设[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3]张河清.高校形象塑造与形象传播初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5).   [4]郑秀英,石冰洁,郭广生.对高校形象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1,(12)65.   [5]方中雄,陈丽.学校品牌策划[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6.   [6]杨清.学校品牌建设的误区[J].现代教育管理,2010,(4):46-48.   [7]夏广忠,李超.大学魅力的解读与个案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5):65-67.   [8]我国首家启用视觉形象识别系统高校[M].中国青年报,   [9]市场竞争促高校观念变革[N].科技日报,   [10]崔学芹,李娜.北京大学首次系统规范学校标志[N].科学时报,(B2).   [11]孙德波.从学校标志看高校形象识别系统建立[J].艺术教育,2003(3):72.   [12]宋泽惠.论高校视觉形象建设[J].大艺术,2011(2):25.   [13]孙敬.高校品牌形象导入CIS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14]张河清.高校形象塑造与形象传播初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5).   [15]何中间,刘庆雪.论高校形象识别系统的战略设计[J].企业经济,2004,(1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动作的符号化并非模式化,每一部成功而有特色的动画片都在创造一种独特的动作语言符号,而观者对一个动画形象的价值判断并不单纯在造型的审美方面,还包容了故事所赋予角色的气合&,同时也包括动作设计在内的多种构成要素来综合体现角色的性格魅力。
&&动画角色的动作设计具有夸张、幽默与戏剧性的特点,角色的动作设计来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中原本动作状态的再现,而是经过提炼和升华的动作。动作设计的风格与造型风格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如果造型风格是漫画风格,动作设计也应是漫画风格的。漫画风格的动作设计有时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或理念,将生活中常见的某种表情简化夸张成为一个特别的视觉符号。这种视觉符号给人新奇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反映,一些极度夸张的动作设计甚至给人荒诞离奇、匪夷所思的感觉,这也正是动画的独特魅力之一。
&&动画片中的角色大多数是拟人化的,虽然它们形象各异,但是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人类的情感。因此,要以人体的基本结构、运动状态和规律为动作设计的基点。角色的动作和表情设计都应模仿人类的表达模式,把人类的动作和表情特征渗入到动画角色中。角色动作的设计风格除了要考虑各个角色之间的差别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与整部片子的风格相一致。很多成功的动画片都运用动作语言符号化的表现方式,拓宽了角色动作的表现途径。设计者仔细观察和揣摩,再经过大胆取舍,才能将生活中的常态动作提炼并创造出既能准确达意,又令人耳目一新的动作符号。这种强化了的动作符号能更贴切地反映出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
  3动画形象造型的符号化
&&视觉符号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以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形式特征,传承着人类艺术繁衍的脉络。动画艺术作为一种时尚艺术,兴于现代起于原始。在技术上,动画艺术经历着现代文化的洗礼,但在形象造型上却欠缺着一定的艺术底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动画片,无论在题材内容的思想性还是在视觉造型的艺术性方面,都需要挖掘传统的视觉文化。视觉符号艺术在动画造型中起到了从内涵到形式的理论补充。
&&在动漫产业将智力创意转化为经济目标的兼容文化战争和经济战争的过程中,动画形象是实现市场利润的核心介质,动画文化的精髓通过动画形象集中体现。而动画形象是一种符号存在,是文化符号和商业符号的交叉符号集合体,动画文化的传播依赖于符号生产和符号传播。在文化产业市场中,动画形象通过符号的生产与传播实现其产业价值。与大众的真实形象相区别,动画形象的虚拟性、夸张性和抽象性都更加决定了它是形象符号的集合体,具有超越本体指称他意的功能,有着更深层的间接性和更深广的意义。以夸张手法为例,正如巴赫金指出,&夸张、夸张主义、过分性的过度性,一般公认是怪诞风格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动画形象的许多造型充满怪诞的意味,却是引人注目最直接的因素。创作者通过夸张等表现手法,将&意象符号&注入特性动画形象中,使变形的动画形象的象征意蕴得以充分表现。动画形象是带有象征意味的意象,真实形象动画化的本质就是将&意象&形象化的过程。动画电影利用影像的声光形式力图建立虚幻形象的符号集合体。动画形象是美术技法和声光科学的结合产物,不仅是纯粹的形象视觉符号,它还因表现人格魅力和气质因素而具有深刻的内涵.是表现生命的模型。成功的动画形象总具备易于辨识的外形和鲜明的品格个性,动画形象作为符号集合体的生命力正是独特外形、鲜明个性、生动故事、合理情节、文化内涵和视觉效果诸多审美要因的综合。
&&在动画中符号化形象造型设计风格主要可以表现在具象和抽象两方面,具象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是对现实对象的浓缩与精炼、概括与简化、突出与夸张其本质因素的一种表现形式;抽象是以图形符号或几何图形的组合来表达某种含义,造型简洁,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给观者以良好的印象和深刻的记忆。而符号化造型设计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往往通过视觉刺激而产生的视觉联想来传达其形态包含的内容。所以在动画创作中,符号与动画角色造型更是会有着必然的联系。符号化的造型语言在动画创作中是完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
Powered by EmpireCM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视觉符号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