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找到相关文献书籍参考文献格式了吗?可以说说吗、谢谢

急~急~超急!今晚要找到的!有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论文后面有参考文献,谢谢~_百度知道
提问者采纳
数学难吗?有人说不难,也有人说难.你认为呢?其实,数学并不难,难的是你不去用心学,把它看成一种负担.当然,也不是说只要不把数学当负担就好了,想学好数学还得掌握方法:一:在学这个方法前,先预习,把不懂的找出来,然后去问家长;二:上课时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老师讲了一遍后,觉得自己还没听懂,下了课主动去问老师;三:老师布置的作业,如果上课你认真听了,那就会很容易;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要认真完成,不能鬼画淘胡.这一部分,只要你前两步做好了,这个就不重要了,因为你会了;四:晚上睡觉前,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把老师说的再想一下,并问自己:今天我学到了什么?并浅,学习的东西要经常复习,才不会过久了就忘了;五:学了课堂上的东西是不够的,要做到 见多识广.五个方法,预习复习最重要,主要作好这两点,相信过不了多久,你会发自内心的说:&原来,数学并不难!&/// 其知识和活动领域中不单是计算的工具,如若没有数学,连认识生产进行过程也是不可能的。数学在当代已变成了社会的生产力。现在就那些尚未应用数学研究方法而只作定性分析的领域,诸如自然现象、经济学、医疗卫生、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等等,都在急速地寻求数量上的规律并且广泛地应用严格的数学方法。今日知识的数学化不是说要把全部认识都归结为建立逻辑的和计算的图式上,也不是不许进行试验和直接观察。数学化的目的在于:从准确列举的前提中得出逻辑的结果,这些结果也包括直接观察可得到的;把通常沉积下许多次要影响的极复杂的过程变为可进行逻辑和数学分析的过程;除掉已确定的事实外,借助数学的分析确定新的规律;获得借助计算预报现象过程的可能性,与现象的实际过程不但取得质量上的一致,而且还取得数量上的一致。总之,知识的数学化不仅在于利用已经是现成的数学方法和结果,而且在于创立一个特有的数学方式,使其能准确又完全地描述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并将获得的结果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数学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知识与实践活动,都有赖于数学这一强有力的工具的帮助。当18世纪初人们对机械运动有着迫切而深刻的研究时,促使牛顿等人创立了宏伟的数学分析体系,并成了近200年来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取得惊人进步的基础。本世纪初,当研究热、磁和电现象的转换,致使建立波动光学已经成熟时,旧的数学工具已不能描述这种传递、转换关系,于是促成了新的数学语言--数学物理方程的建立。今天,人类已进入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和认真更新工程思维的新阶段,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新领域:电光学、宇航工程、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工程、生物工程、系统工程等提出了大量急待解决的数学课题,旧的数学工具已显得无能为力,一些新兴的数学工具便应运而生。诸如当控制论和最优化思想进入数学后,使常规数学走向&异常数学&的研究,近20年来出现的非标准分析,突变理论和模糊数学都属于这个范畴。凡此等等,可以看出实践促进了数学的发展,数学又指导着实践活动的完善。伴随着知识和实践活动的数学化,必然引起思维的数学化,即使人们的思维准确,使意见和结论具有更严格的逻辑性。///《读书》 读书毛主席的读书故事毛主席怎样读书?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其他类似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请问有什么书籍是研究&家族信托&的,不要别人在网上发表的文章、报纸、网页,一定要能找到作者的书籍文献_百度知道
请问有什么书籍是研究&家族信托&的,不要别人在网上发表的文章、报纸、网页,一定要能找到作者的书籍文献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家族信托最早兴起于国外,国外还是有书籍研究的,去国外网站找这方面的书籍,至于怎么去国外找,网上百度一下,有教程
英文看不懂,~~~~(&_&)~~~~能详细点帮我找么
这个的自己去找,再说书也不是一两本,自己找才知道那本适合自己,英文看不懂用工具翻译下啊,外国网站看不懂也用软件翻译下,不就一切ok啦,
可以去书店看看 有信托类的书
中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书籍研究家族信托。找到或者类似的记得和我分享一下。谢谢
呜呜,你也一起找好不,我现在急着写论文,就是找不到,间接研究家族信托的也可以,例如间接研究家族信托中的一个部分
我找到告诉你!
其他类似问题
信托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37期参考文献
李零∶重归古典--兼说冯、胡(节录)_网上胡适读书会_天涯博客
研究与胡适先生有关的一切
今日访问:
总访问量: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第1173位
(1)(1)(1)(1)(1)(1)(2)(1)(3)(1)(6)(2)(1)(5)(1)(1)(2)(1)(1)(3)(2)(3)(2)(2)(3)(3)(2)(2)(2)(2)(4)(3)(2)(3)(4)(2)(9)(3)(4)(3)(2)(2)(2)(6)(6)(8)(1)(10)(5)(3)(3)(2)(6)(10)(4)(2)(3)(4)(3)(5)(6)(3)(3)(1)(4)(2)(1)(4)(5)(3)(6)(1)(3)(2)(7)(1)(1)(3)(2)(3)(2)(2)(3)
  第37期参考文献
李零∶重归古典――兼说冯、胡(节录)    (按∶李零的这篇文章,将胡适与冯友兰的不同说得很透彻,真不愧是一流的聪明人。我个人很喜欢,尤其推荐最后部份。现将这篇文章输入,供各位参考。)    中国哲学史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这个运动,不管有什么过火之处,它的伟大成果是确立了新学的主导地位,这点不能抹杀。  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打倒的只是店,而不是孔子。孔子走下圣坛,重归诸子,意义非常大。别的不谈,光对恢复传统文化的真实面貌,就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因为,没有这一步,就没有中国哲学史,更没有中国思想史或中国学术史。  (一)说冯、胡异同  中国哲学史的开山鼻祖有两位先生,一位是胡适,一位是冯友兰。他们的哲学史都是中西合璧的新学术,不是传统的经学,不是传统的子学。  当时,中国文运,一如国运,兵败如山倒。百废待兴,一无所有,大家是在中国的子学中寻找对等于西方概念的“哲学”。子学之盛,清季已然,西学为它注入了新的活力。儒家独尊、死水一潭的局面,是被这种东西打破。  胡适,洋博士,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身。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是年他在北京大学讲中国哲学史的讲义,讨论范围是先秦子学。后来,还有一本《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上海∶中国公学,1930年油印本)。  冯友兰是北大哲学系的学生,1919年也负笈哥大。继胡适之后,他出版过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和英文本《中国哲学简史》(麦克米伦公司,1948年)。冯氏后来居上,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比胡适影响大。他的《中国哲学史》第一篇「子学时代」,还有《中国哲学简史》的前十六章,都是讨论先秦子学。  冯、胡异同,值得回味。  冯、胡二人,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竞争对手。他们都留学美国,都钻故纸堆,作同样的题目。一般印象,胡适喜欢怀疑,比冯氏更美国;冯氏趋于保守,比胡适更中国。胡适捧戴东原,冯氏吹朱晦庵。冯氏解释说,这是这是汉、宋之别∶胡适是汉学,他是宋学。其实,他们都是不中不西,不新不旧,唯激进、保守,程度不同耳。  他们有三大分歧∶  (1)诸子是否出于王官,胡说不出,冯加限定而承认。  (2)先秦是否有六家,胡说没有,冯加限定而承认。  (3)孔子和老子谁先谁后,胡说老先孔后,冯说孔先老后。  这三大问题,中国的学术界,西方的学术界,一直有争论。  (二)诸子出于王官吗?  《汉书艺文志》的六种书,六艺、诸子、诗赋是学,古人叫文学;兵书、数术、方技是术,古人叫兵书和方术。前者是人文学术,相当于今天的文史哲,后者是古代意义上的科学(和各种迷信)。班固说,诸子出于王官,即古代政府的职能部门,这从一开始就是引起争论的话题。  中国哲学史,是西化的产物。开始搭架子,先要问什么叫哲学。哲学的概念,当然是从西方来,标准是形而上。胡适的哲学史,其实是子学,他从子学找哲学,主要是名学,但名学只是子学之一端,实难以此为范围。冯氏虽以弘扬民族哲学为号召,也一样以西方的哲学概念为绳墨,明确说明,他不讨论术。比如《孙子》,他就不收。他们的取才范围,都是狭义的诸子,重学不重术。  胡适的体系是基础,该讲的都已讲到,整个布局,桀然大备。儒家,孔孟之间有七十子,孟荀之间有儒家八派;墨家,有墨子、别墨;道家,有杨朱、老子、庄子。其他诸子穿插其间。这是基本框架。冯氏是在这个基础上往下做,从子学到经学,从经学到玄学,从玄学到理学,从理学奔近代,顺流而下,百川归海是归于儒,孔是思想教皇。他的三史,是直通六书,一切为尊孔做准备。书,越写越多,越写越大,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是取胡适而代之。此公酷爱三段式,讲先秦儒家,讲先秦道家,都是三段。儒、墨、道,儒家是终结者。  胡适的布局,即使从今天看,也仍然有其长处。特别是儒家,从今天的出土材料看,讲完孔子,就是七十子,布局比较好,气魄也更宏大。胡适主张,中国哲学史,应改名叫思想史,把格局做大。冯氏关心的却是重张儒学。表面上,胡小冯大,其实相反。  现在,学者主张把中国哲学史扩大,改造为中国思想史或中国学术史,这个想法,来自胡适。怎么改造?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认为,关键是要吸收术。比如《孙子》,怎么没思想,怎么没哲学?阴阳五行说,是典型的自然哲学,离开数术、方技,怎么研究?我研究兵法,研究方术,蹬这个路。  总之,研究中国学术,我们要分清,什么是学,什么是术。即使是《诸子略》,即使是九流十家,也有这个分别。比如,诸子是否出于王官,关键就在学与术的区别。术,跟王官有对应关系,但学不同,没法对号入座。  我们不要以为,古代的诸子可以离开术。弃绝术,学就架空了。我主张以术读学,以诸子读孔子。这样才有思想史。  诸子百家,他们的技术传统是什么?他们的知识结构是什么?这不是题外的问题。即使今天,思想和知识也是互为表里。  (三)先秦是否有六家?  先秦是否有六家,有人说有,不但有,还有更多的家,一人一家,百家都嫌少;有人说没有,不但道家没有,法、名、阴阳也没有,一无所有。这些说法,都源自冯胡异同。胡适说,司马谈的分类,是汉代分类,不反映先秦,先秦无六家。近年,国内如任继愈,国外如苏德恺,都重张此说,西方汉学界,很多人都坚信这一点。  我的看法是,六家不是六个思想流派,而是半学半术各三家。司马谈讲六家,不是讲汉代学术,而是讲先秦学术。六家,不能说完全没有,如来源较早的儒墨,就是最明显的两家,先秦诸子都这么讲,决非虚构。道家晚出,边缘模糊,不管叫什么,非儒非墨,本身就是一大类。这三家是一类。另一类是跟术有关的派别,法名是刑名法术之学,阴阳是数术方技之学,不是思想派别。道家晚出,讲实用,与刑名法术和阴阳家说分不开,是个非常复杂的派别。  六家,其实是三家,儒家是古典派或保守派,道家是现代派或激进派,墨家是过渡。  无家说,全盘抹杀,不可取。百家说,像《汉志》那样讲,一人一家,一书一家,等于没家。这是白马非马之辨,同样不可取。  (四)孔老先后的问题  儒墨道,孰先孰后,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价值取向最明显。  胡适把《老子》摆在孔子前,是跟尊孔拧着来。冯氏把《老子》摆在《论语》后,胡适不服气,说他是信仰作怪。冯氏尊孔,不假,但这个问题,还是要平心静气,摆事实,讲道理。  孔老先后,我的看法是,老子其人,也许比较早,但书是另一码事,绝不可能在儒墨前。  学者怀疑《老子》晚出,有一个原因是,老子的故事几乎都是出自《庄子》,很有可能是庄子的虚构。其实,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儒墨道对话的逻辑关系。冯氏把《老子》摆在《论语》后,我同意。至于说,后到什么地步,可以讨论。近年,史华兹的书,葛瑞汉的书,都是把《老子》往后摆。冯氏搁《孟子》后,还比较接近。葛瑞汉把它放在《庄子》后(钱穆已有这种看法),郭店楚简证明,太晚。  先秦诸子大辩论,《天下》讲得很清楚,道术最初在儒,后来才散于天下。儒是第一发言者,最寂寞。孔子没有对话者。墨是跟儒对着干。对着干,才热闹,两者具有对称性。道不同,跳出儒墨之争,超越儒墨之争,走得最远。百家的基础是三家,先是儒墨,后是道,百家争鸣由此起。  冯胡异同,三大问题,在具体结论上,我更倾向冯氏。但我的理解,与信仰无关。  思想不能无的放矢。儒家是众矢之的。在先的意义是当靶子。射箭先要有靶子。靶子的意义很伟大。  比如,胡适就是冯氏的靶子。      保守与激进,常常可以互补。上述异同,前两条,胡适激进,冯氏保守;后一条,冯氏激进,胡适保守。西方汉学界,酷爱分,酷爱疑,前两条取胡适,后一条取冯氏,正在清理之中。他们的思想史,大框架,是源自冯胡二氏。  冯胡二氏对创建中国哲学史,各有贡献,两者可以互补。但要说文化立场,我更赞同胡适。  胡适的贡献,是开创性的,也是开放性的。他是真正的大师。  大师的意思是倡风气之先,为后世奠定格局,不是收拢包圆儿,不是颠扑不破。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蔡元培讲过四大优点,我看最重要,还是下面三点∶  第一,胡适开创的中国哲学史,是以诸子为范围,把古史和古书分开来,直接从老孔讲起,蔡元培说,这是截断众流,开风气之先,厥功甚伟。这个格局是他开创的。冯氏是站在他的肩膀上才后来居上。  第二,胡适是把诸子摆平,有容乃大。蔡元培说,胡适的体系有“平等的眼光”,对儒家既不尊,也不批。此语最为知言。胡适讲诸子平等,是真正平等。冯氏讲诸子,是“众生平等,唯我独尊”。他说,儒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就像君主立宪制下的君主,其他派别,则如君主立宪制下的内阁。君主是万世一系,然治国之政策,常随内阁而改变。平等是儒家之下的平等。  第三,胡适想把子学做大,做成思想史,而不是相反,像冯氏那样,子学做成经学,经学做成理学,理学做成新儒学(他开口闭口都是做圣人,应帝王)。书越写越大,路越走越窄,失去中国思想的大气魄,失去中国思想的自由精神。  中国哲学史,从一家之学,重归六家之学或百家之学,我们一定不要忘记胡适。中国的学者要感谢他,西方的学者也要感谢他。  胡适不必气短。  由于胡适的出现,中国的思想史才初具规模,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从此,不但墨家的地位、道家的地位被重新估价,儒家本身,也面临重建。孔子和七十子,先进和后进,还有七十子之后,迈了辈儿的,都要重新理顺;被遗忘了的,都要重新找回。特别是宋儒痛恨,明代革出教门的荀子,也要恭恭敬敬请回来。  民元前后,百废待兴,胡适的出现,引发的是范式转变。  他的书,和冯氏的书,方向正好相反,一个是从一家重返百家,一个是把百家再扯回到一家。冯氏似顺而逆,胡适似逆而顺。  今天,重温这段历史,我们要特别感谢胡适先生,因为没有他,我们就不知道什么叫百家争鸣。他的方向,才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新方向。  我说了这么多,您明白了吗?  复兴子学,才是重归古典――我是说,真正的古典。  分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参考文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