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经济现状及展望 1500字三星1500左右手机。 邮箱

版权声明:
o 凡注明“东莞时间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报业传媒集团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o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时间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邮箱:(请将#替换成@) 处理时间:9:00—17:00
东莞日报微博
东莞时报微信
东莞时报微博
东莞时间网微信
东莞时间网微博年中国绿原酸行业分析与发展机遇预测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最大和最权威的信息咨询服务提供商之一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年中国绿原酸行业分析与发展机遇预测报告
21-00​年​中​国​绿​原​酸​行​业​分​析​与​发​展​机​遇​预​测​报​告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求财政学论文 题目分析2012年中国财政状况展望2013年中国财政1500字到3000字左右_百度知道
求财政学论文 题目分析2012年中国财政状况展望2013年中国财政1500字到3000字左右
直接回答在知道上或者请发邮箱 多谢了
提问者采纳
我是肖艳!,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作业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财政学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有促有控、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中国近六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摘要]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
前来围观·……
目测咱俩是同学····噗哈哈哈
楼主可是星期一下午的课?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求一篇论文。从中国近代史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500字左右
求一篇论文。从中国近代史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500字左右
芦笛捷报还,天子威德传,鹏有乾坤志,留名丹史间。
邮箱: 链接:http://user./
&&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起,中国就开始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他们的侵略、压迫的过程。救亡图存,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面临的神圣使命。为了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他们在长时间里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雄斗争。& &当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即奋起抵抗。这时出现了“太平天国”、“义和团”等有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这些农民起义中,中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后期在短暂的辉煌后,却都以失败告终。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太平天国起义者们想要建立一个以“天王”为首的农民政权。但是,在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的分散的小生产的基础上,虽然可以建立暂时的劳动者的政权,但它最终还是会向封建专制政权演变的。在太平军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太平天国内部潜在的矛盾和弱点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思想在蜕化,一些人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这些都是导致起义失败的原因。而因为当时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义和团运动存在着笼统的排外主义的错误;由于不认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以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义和团曾经蒙受封建同志者的欺骗;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中还存在着许多迷信、落后的倾向。& && &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运动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这就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朝政府郁积着的愤怒和仇恨的大爆发。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和封建压迫的加重,使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激化,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因而不断高涨。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用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进行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斗争。在革命斗争中,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充满着胜利和失败,前进和暂时的后退。近代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准备,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一切为中国独立、民主、富强而奋斗牺牲的烈士都永垂不朽,一切为中国革命作出过贡献的人都受到人民的崇敬和怀念。&&&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农民阶级为了反抗清朝封建专制的残酷统治和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些斗争的高峰,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义和团运动。19世纪80—90年代,中国年轻的资产阶级,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不得不仓促地走上历史舞台,勇敢地领导了救亡运动——发动了戊戌维新运动。但这些斗争都没有避免失败的结局。中国历史的发展充分说明,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压迫下,旧式的中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都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只有通过革命,打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枷锁,才能取得民族的独立,也只有冲垮封建主义的桎梏,才能开拓社会发展的道路。民主革命,唯有民主革命,才是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奴役、封建主义专制和国家贫穷落后,使中华民族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民主革命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辛亥革命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但它又不同于此前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它是在中国出现了新的社会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新的社会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因此,资产阶级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导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下层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提出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去替代旧的生产方式,而且还要用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民主共和制度去代替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所以它具有更新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重大意义。& 从整个革命运动的进程看,斗争是异常复杂和曲折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过胜利的亢奋和喜悦,更有失败的悲愤和痛苦。胜利和失败都来得很迅速,说明当时中国革命与反革命,进步与反动,爱国与卖国两种势力、两条道路、两种前途的斗争极其尖锐和激烈。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不成熟,革命派的力量十分软弱,不能在极端复杂和困难的环境下战胜敌人,在推翻封建帝制之后未能把政权巩固起来。革命的果实被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袁世凯篡夺,革命以失败告终。然而,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作为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它的历史功绩是永存的。 &&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斗争,可是都一一失败——资本主义救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俄国10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李大钊、毛泽东等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找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救国方案。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统一的开始。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争取社会主义前途,先后进行了28年的民主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人民共和国。
呃.....前面挺好,能不能再具体点说明中共的功绩呢,例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军事战争上:七次战役基本全胜。对越、对苏、对印、对美等。 军事科技上: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6上天、龙芯的开发研制等等。 其余科技上:很多华裔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领先世界,但基础科技水平还是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 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还没有最终完成)。 社会文化上:虽然教育体制不对,但比建国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种文艺水平越办越高,渐渐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会也在中国举办。 影视文化上: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吧,国内影视制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儿有这么多丰富的电视节目可看呢?艺术水平也在提高。民间艺术也在保护。 体育上:中国的成就太辉煌了,已经连续几届人类奥运会名列前三甲了,中国的优势项目称霸全人类。最近的刘翔、姚明还有冰上项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力。逐渐举办世界级别各大体育赛事:奥运会、F1、亚洲会等等非常多。 疆土上:收复香港、澳门。 民族自信心上:随着国力的壮大,人民也越来越富裕,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讲究。但最近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有抬头现象,不理智的愤青也对社会产生一定民族情绪的影响。这都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不利。我们现在还不能有浓重的民族主义。时机未到。 政治体制上:总的来说也在进步。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1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市民邮箱:
&&当前位置:
&&>>&&>>&&
关于杭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关于杭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日在杭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杭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上下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认真贯彻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决策部署和省委“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工作方针,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增活力、重民生、抓稳定、强党建,不断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分析,科学决策,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有效推动经济稳步回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良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98.66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7:47.8:48.5,首次实现“三二一”产业结构。财政总收入1019.43亿元,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520.79亿元,增长14.4%。  (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取得新成效  1.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实现农业增加值190.25亿元,增长3.2%。实现农业总产值288.84亿元,增长5.5%。六大优势产业和五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198.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68.8%。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7家。  2.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出台关于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措施,制定实施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一系列为企业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实现工业增加值2157.1亿元,增长6%;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9245.99亿元,增长1.3%。  3.服务业领先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473.52亿元,增长13.9%,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实施新一轮旅游国际化行动,实现旅游总收入803.12亿元,增长13.6%。金融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44.12亿元,增长16.5%,占GDP比重达8.7%;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4284.21亿元、13113.3亿元。楼宇(总部)经济快速发展,年税收超亿元楼宇达28幢。服务外包增势强劲,全市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9.19亿美元,增长3.5倍。信息软件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商业模式不断创新。  4.文创产业增势良好。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642亿元,增长15%,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2.6%。十大文创园区和文创综合体建设顺利推进。  5.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新增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302家,新认定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7家、研发中心79家。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26075件、15507件,居省会城市第一。新产品产值率达16.73%,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  (二)需求格局进一步调整,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取得新增强  1.投资较快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91.65亿元,增长15.7%。民间投资达1112.74亿元,增长17.7%。获得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30个,争取资金4.1亿元。新一轮“十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五线一枢纽”、快速路网等工程加快建设;地铁一号线30个车站全部开工,二号线6个车站开工,完成投资41.2亿元;钱江新城、奥体博览城等新城和城市综合体建设稳步推进。背街小巷改造、危旧房改善、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改善等民生工程积极实施。  2.消费持续升温。制定实施《关于构建“2+8”消费新模式扩大消费需求的若干意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4.93亿元,增长15.8%。全市汽车销售20.59万辆,实现零售额366.68亿元,增长19.1%。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家电用品消费支出450元,增长68.4%;人均住房装潢支出804元,增长43%。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下降1.4%。  3.出口降幅收窄。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实现外贸出口271.8亿美元,下降19.1%,降幅较上半年收窄5.1个百分点。全面落实出口退税、信保补贴、商标注册补贴和展会补贴等措施,帮助企业拓市场。  (三)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  1.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有机更新稳步推进,实施西湖、西溪湿地、中山路综保工程,稳步推进南宋皇城大遗址、良渚遗址等综保工程。道路、河道整治顺利推进。城市软实力持续增强,连续6年被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获得“中国大陆最具软实力城市”等称号,荣登“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2.城乡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就业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中心镇和农村规划建设、农业农村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百千工程”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全面启动。农村能源“双十万”工程成效显著。  3.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工作不断深化。都市经济圈建设有序推进,编制《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签署《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一体化行动纲要》,实施都市经济圈跨地区合作项目30个。萧山国际机场二期进展顺利,沪杭、杭宁、杭甬3条客运专线开工建设,申嘉湖杭高速公路(杭州段)基本建成。全市范围产业梯度转移加快。主城区与富阳、临安实现公交一体化。  (四)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  1.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出台《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意见》及“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试点,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累计耕地流转面积76.77万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  2.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实施54项重点综改试点项目。权力阳光运行工作稳步推进,“两家两中心”建设初显成效。产权交易所成功开展排污权交易,开展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集中托管。建立创投服务中心,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综合性政府服务平台。加强杭州市创投引导资金工作,成立科技银行。设立杭州市现代服务业债权基金、钱江浙商现代服务业投资基金。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获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称号。研究起草我市医改实施意见和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出台实施《关于推进中心镇扩权强镇工作的实施意见》。  3.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公共财政资金市场化运作机制,转变财政扶持企业方式。落实打造民营经济强市的政策措施。新增小额贷款公司14家,总数达16家。社会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形成社区管理新体制。行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全面完成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信用杭州”建设不断推进。  (五)民生保障进一步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果  1.“破七难”继续推进。以困难救助和就业帮扶为重点,破解“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3.52万人,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56万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8.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9%;以推进市属医院功能布局和专业设置两大调整为重点,破解“看病难”;以拓展名校集团化办学为重点,破解“上学难”;以完善杭州特色住房保障体系为重点,破解“住房难”;以推进“公交优先”,坚持地铁、公共汽车、出租汽车、水上巴士、免费单车“五位一体”为重点,破解“行路停车难”;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完善行政服务为重点,破解“办事难”;以“开展国内最清洁城市”和健康城市创建活动为重点,破解“清洁保洁难”。健全食品安全预警和服务体系,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提高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行业的服务质量。  2.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名城,积极推进西湖、京杭大运河、良渚遗址“申遗”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优质教育覆盖率继续提高,15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水平稳步提升,杭师大等院校加快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强市,创建3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无线数字城市建设进度加快,“数字杭州”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建设卫生强市,成功创建首批省级卫生强市;推进名院集团化管理,完善医疗费用优惠减免等惠民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62%。加快建设体育强市,成功举办第十七届市运会,全面推进健身运动,举办各种群众体育活动和一系列大型赛事。“平安杭州”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全市刑事发案、交通事故、火灾事故“零增长”。计生工作扎实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3.42‰。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市本级财政用于改善民生支出达89.93亿元,民生支出增量占新增财力的76.8%。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64元,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11822元,增长10.6%。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新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530家,制定实施《在杭高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实施办法(试行)》。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促进弱势群体公平接受义务教育。初步形成“六房并举”的保障性住房杭州模式。社会保障水平有新提升,形成基本养老保障为主、社会养老保险为补充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45.39万人。城乡公共服务更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教育、卫生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不断延伸,市本级新农村建设投入8.34亿元,增长21.6%。  4.生态市建设进展顺利。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起草“低碳新政”,建设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推进“阳光屋顶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新“811”整治、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半山和北大桥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大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实施生态建设“1250”工程643个,截污纳管项目329个,新增绿地799万平方米。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完成126个节能技改项目与237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关停杭协热电,加快燃煤锅炉脱硫设施改造,淘汰高污染机动车2万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以上,化学需氧量减少3%,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我市成为唯一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的省会城市。  在充分肯定2009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一是结构性、素质性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产业转型升级不够快,大产业项目不够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二是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仍不平衡。三是民生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四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我市外贸出口和工业增加值增幅离年度计划目标有一定差距。
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
  201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会好于2009年,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在继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  世界经济回暖但增长缓慢。世界经济回暖迹象渐趋明朗,主要发达经济体出现回升,新兴经济体复苏加快,但后危机时期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曲折的过程,全球经济在较长时间内将面临一个中低速的增长环境。  国内经济向好但基础不稳。2010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根据形势变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经济发展的活力将提高。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长,消费继续稳定增长,出口增长将由负转正,但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产能过剩、民间投资乏力、出口形势严峻等问题依然存在。  我市具备跨越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挑战不少。我市积累的综合实力优势、开放优势、人才优势、文化优势、区位优势、创新优势、环境优势,为2010年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减碳、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诸多挑战。  综合分析2010年发展环境,结合“十一五”规划目标,建议我市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其中:农业增加值增长4%;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  ――外贸出口增长5%;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以内;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减排3%以上。  部分指标安排说明如下:  1.关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基于以下考虑:(1)考虑与国家和省发展目标衔接。国家GDP增幅安排为8%,省里GDP增幅安排为9%左右。与省内其它地市相比,我市10%以上的增长是积极的,体现了在全省的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2)与“十一五”目标的衔接。“十一五”规划要求年均增长11%左右,前四年年均增长12.5%,如2010年实现10%以上增长,则“十一五”期间年均增幅可达12%,可以完成“十一五”目标。(3)10%以上的增长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从产业支撑分析,2010年工业增加值预计可以实现8%以上的增长,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可以实现13%以上的增长,可以支撑GDP10%以上的增长。从需求拉动分析,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经过努力可以增长14%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增长14%,出口预计增长5%,可以拉动GDP10%以上的增长。  2.关于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基于以下考虑:(1)随着“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扶持政策逐步完善,我市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2010年服务业仍将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2)根据《关于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安排13%以上是必要的。(3)为确保我市经济增长10%以上,在2010年工业增加值增幅难以大幅回升的前提下,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才能实现GDP增长10%的目标。  3.关于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基于以下考虑:(1)近两年我市工业投资增长缓慢,企业调整产业结构需要时间,2010年我市工业增幅难以大幅回升。(2)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贸易摩擦趋于增多,国内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企业仍将面临拓市场的难题。(3)2009年工业增加值增长6%,2010年我市工业面临的环境将好于2009年,随着政策效应的体现和拓市场能力的提高,可以实现8%以上的增长。(4)在农业基本平稳,服务业增长相对较快的前提下,地区生产总值要实现10%以上的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才能支撑。  4.关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基于以下考虑:(1)2009年财政形势好转为我市政府投资项目后续资金提供保障,2010年政府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2)随着经济回暖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企业家信心不断提升,民间投资将趋于活跃。(3)2010年保持投资较快增长需要经过较大的努力,安排14%的增幅是积极的。(4)经过努力,2010年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预计在15%左右,市重点项目年度投资目标83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的目标可以实现。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可望达到20%,工业投资增速可保持10%左右,房地产投资可能回落到15%左右。  5.关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基于以下考虑:(1)近年来,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幅均在14%左右,2009年实际增长17.4%。考虑2010年贸易统计口径会有变化的因素,同时2010年省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安排12%,我市2010年预期目标安排增长14%,既稳妥又积极。(2)经济稳步回升,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增长,消费信心和消费实力有所增强。(3)国家促进汽车销售和家电下乡的政策效应仍将持续,消费环境向好。2009年房地产市场活跃会带动建材家电等装修消费增长。(4)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减小,消费预期会有所改善。  6.关于外贸出口额增长5%。基于以下考虑:(1)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将好于2009年,外贸企业订单会有所回升。(2)国家、省和市稳定出口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外贸企业拓展市场能力有所增强,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会有所提高。(3)2009年我市出口大幅下滑,较低的基数有利于2010年出口指标的增长。  7.关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基于以下考虑:(1)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是民生工作的重点,也是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期目标均增长9%,高于2009年计划目标1个百分点,较好地体现了富民、惠民的需要。(2)2010年国家将加大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力度,劳动者报酬比重会有所上升,居民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有望稳定增长。(3)就业再就业工程有序推进,为城乡居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农村居民非农收入将会提高。(4)近几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5%。2010年在经济形势好于2009年的大背景下,城乡居民收入可以实现9%的增长。  8.关于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减排3%以上。基于以下考虑:(1)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3.25%,2009年下降5%以上,2010年下降3%左右就能完成“十一五”期间下降20%的目标。(2)年,化学需氧量累计下降9%,二氧化硫累计下降9.1%,2009年预计分别下降3%,按照“十一五”期间分别下降15%和15.1%的要求,2010年均需下降3%以上。
三、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2010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全面贯彻国家、省和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重点做好统筹区域、促进转型、推进项目、扩大消费、推动开放、深化改革、保障民生、谋划发展等八项工作,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推进杭州新的发展,进一步发挥在全省的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  (一)统筹区域,加快城市国际化  1.加快城市化。大力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以旅游国际化为突破口,推进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经济贸易、城市设施、科教文化、生活居住、市民观念的国际化。坚持“以城带乡、以东带西”,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社会发展。加快新城、综合体建设。丰富城市有机更新内容,继续加快高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品质城市。  2.融入长三角。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三角区域规划,制定实施《杭州市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规划》。加强长三角城市专题合作,推进沪杭在交通、旅游、医疗、社保、教育、邮政、信息、人才、市场等九个一体化建设。加快“五线一枢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钱江通道、杭长高速等跨区域项目建设。继续推进空港经济建设,力争杭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海关总署验收。  3.建设都市圈。出台并落实《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发挥各专委会作用,强化项目合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都市圈商贸、医疗、教育、文化等重点合作项目建设和公交、医保、通信、旅游等方面一体化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的共治共建,加大太湖流域整治和保护。  4.统筹五县市。大力发展郊区经济,实施《关于推进市县联动壮大郊区经济加快五县(市)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五县(市)现代都市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强五县(市)城乡规划联动、城市化发展联动、产业发展联动、生态建设联动、民生事业发展联动。加强五县(市)省级开发区、省科创基地和城镇特色工业功能区建设,推动五县(市)申报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推进五县(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切实提高五县(市)城市化水平、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5.培育中心镇。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中心镇扩权强镇工作的实施意见》,拓展中心镇发展空间,促进中心镇集聚集约发展,提升中心镇辐射带动功能。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加快中心镇向小城市方向发展。  6.建设新平台。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把握全省建设空间开发新平台和海洋经济发展带的机遇,加快编制我市空间开发规划,积极争取将大江东地区纳入全省空间开发新平台。围绕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的规划建设,重点加快杭州国家级海水淡化技术与装备制造基地和出海通道建设,着力推进优势涉海产业发展。  (二)促进转型,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一要加强政策引导。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落实相关政策。整合专项扶持资金,鼓励各类投融资基金向现代服务业倾斜。编制服务业“十二五”规划和服务业专项规划。积极做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申报。强化服务业协调例会制度,落实服务业三级协调机制。推进服务业组织机构建设。二要加快服务业十大重点领域发展。培育和引进各类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研发、设计、营销、咨询、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发掘和培育一批信息软件、网络平台、电子支付、物流配送、办公外包等新的商业模式。突出大旅游产业发展,高质量办好第三届杭州休闲购物节,继续办好西博会,精心打造“世博杭州之旅”,大力发展世博经济。加快旅游综合体规划建设。三要大力发展楼宇(总部)经济。落实好发展楼宇经济的各项政策,发展特色专业楼宇,打造总部经济。以“831”工程为抓手,加大楼宇招商力度。推进楼宇管理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加强楼宇品质功能更新,提高楼宇内部智能化、信息化和便捷化程度。加强楼宇开发建设,加快形成多样化楼宇空间形态。加强楼宇“总部”经济规划引导,编制完善各城区特别是“两轴两核六心十三区”楼宇(总部)经济发展规划体系,优化市区内楼宇(总部)经济布局。四要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加快一批服务业功能区建设,争取更多的集聚区列入省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五要扎实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加快在建项目进度,切实保障服务业重大项目的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加快建设区域性服务业中心,推进国家重大服务业项目在杭州布局。六要培育服务业重点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服务业重点企业。鼓励和引导重点服务业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一批创新型服务业企业。  2.大力发展文创产业。一要落实好政策。深入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积极落实《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年)》和《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二要发展好重点门类和园区。推进文创产业八大门类、十大园区建设,加快形成“10+X”发展格局。加快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利用文化创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要打造文创品牌。加大文化创意高端人才和创业团队引进培养力度。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办好中国国际动漫节,培育杭州设计、女装之都、动漫之都、杭州影视等行业品牌,打响“创意杭州”品牌。加快建设“音乐之城”,做大音乐产业。  3.大力发展现代工业。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及空间布局指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物联网发展,加大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培育物联网企业。加快制造业信息化和服务化,推进制造企业与服务企业融合发展。推进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落实我市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改造提升传统行业。培育发展汽车产业、轨道交通制造业,推进重卡、集装箱车产业发展,提高地铁设备本地化率,加快推进成套装备制造业发展。培育壮大化妆品、保健品行业。编制2010年重大工业项目计划,完善重大项目储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二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好国家创新型城市申报工作。推进与浙大、中国美院、在杭国家级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扶持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支持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吸引更多一流科研机构落户杭州。瞄准德国、日本等先进水平,推进我市工业设计业发展,建设杭州工业设计创意园区。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和研发经费支出的税收优惠政策。三要优化工业布局。加快工业企业搬迁步伐,促进8城区和5县(市)工业联动发展。做好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工业集聚发展。落实《关于加强我市国家级试点和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增、拓展、提升一批国家级试点和基地。四要积极扶优扶强。继续开展为企业送温暖活动,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建立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坚定不移推进大公司战略,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实施“瞪羚计划”,重点培育一批高成长型中小企业。  4.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外向型农业和农业服务经济。提升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家乐旅游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建设农业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培育集生产、加工、物流、品牌创建、连锁经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三要建立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户保险,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加涉农补贴。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农业领域。  5.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一要积极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实施《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定》,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低碳城市实施意见,加快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培育壮大低碳产业、低碳科技、低碳设计,争取国家低碳经济试点示范。二要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新型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推广清洁能源综合利用,推进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可持续化,加快“阳光屋顶示范项目”、“金太阳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减量化生产与消费。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推进循环经济“770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和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四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推进大气污染专项整治。继续做好我市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五要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积极推进节能减排重点项目的实施,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进一步做好节水工作。  6.优化“人才+资本”的创业环境。一要加强人才保障。认真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办好大学生创业园。加快招引海内外高端人才,加快培养各类高级人才。办好创投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推进创新型人才集聚。二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大力发展股权投资,推动杭州设立全国性股权基金。充分培育债券市场,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引导银行等机构加强服务中小高新企业能力。充分发挥杭州市各类担保公司作用。鼓励企业利用阿里巴巴网络联保信贷方式抱团融资。研究制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补助政策。培育壮大金融信托行业。三要鼓励金融创新。继续办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债权基金、风险补偿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推进中小企业债权基金设立。  (三)推进项目,努力促进投资增长  1.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坚持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全面实施新一轮“十大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突破口,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机场二期、铁路东站枢纽和沪杭、杭宁、杭甬客专建设,开工杭长和杭黄客专。加快之江大桥、九堡大桥、庆春路隧道等跨越钱塘江通道建设,建设彩虹快速路、机场高速公路。力争建成地铁一号线24个车站,二号线13个车站全部开工。  2.推进新城和综合体建设。积极推进新城、综合体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完成新城和城市综合体控规优化调整和概念性设计方案,力争新城和综合体范围内的项目尽快落地。加快奥体博览中心、滨康综合体、杭师大仓前校区、运河商务等综合体建设。探索创新新城管理体制和开发建设机制,推进新城和综合体整体招商。  3.加快项目前期。以报国家和省审批项目为重点,加快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工作。制定重大项目报批工作计划,分解落实报批责任,加快项目报批进度。完善项目储备制度,编制“十二五”重大项目规划。  4.强化要素保障。积极争取国家、省对重大建设项目的土地指标。加强新增用地计划管理,土地指标向重大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倾斜。加大土地清理力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继续做好中央投资项目的争取和组织实施工作。推动企业上市,加强银企合作,着重推动重大项目的银企对接。丰富各类金融载体,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5.推动民间投资。着力打造“中国民营企业总部中心”,加快民企“二次创业”,加强社会资本与政府投资项目的有效对接,促进民间投资,打响“杭商”品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民营经济拓展发展领域,支持民间投资投向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引导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支持民营企业兼并重组、改造上市,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努力形成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优势。  6.加强投资管理。加快出台《杭州市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若干意见》。深入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和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建立健全专题协调例会制度、“线上”与“线下”行政服务中心、市直单位综合考评工作等项目推进平台,逐步建立市区(县、市)共建共享的投资监测平台。加强对中央投资项目和青川援建项目的管理。  (四)扩大消费,进一步增强消费拉动  1.落实消费政策。进一步实施好《关于构建“2+8”消费新模式扩大消费需求的若干意见》及相关细则,继续实施国家、省、市促进消费的一系列政策,继续实施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节能产品的优惠政策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  2.提高消费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全面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完善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公用设施三大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居民消费预期。  3.扩大农村消费。进一步实施好支农惠农政策,深化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深化联乡结村和“百千万”工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农村就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加快推进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农村商业服务网点。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开展城市配送体系试点工作。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连锁经营向农村扩展,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建设“风情小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升农家乐档次。  4.培育消费热点。进一步巩固和培育住房、汽车、旅游、商贸、通信、健身、文化、网络等八大消费热点。推动发展新兴消费,服务性消费,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培育和发展定制类消费。提升旅游消费。加快专业市场改造提升,推进商业特色街区发展。加快发展“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杭城夜间经济”。  (五)推动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1.推动外贸出口。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落实各项外贸政策,营造支持外贸企业、外贸出口的良好氛围。加大外贸转型力度,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升发展一般贸易,优化发展加工贸易。引导外贸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鼓励企业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营销转变。提高质检、商务、外汇等方面服务质量。积极扩大进口,有重点地引进国外关键技术和先进设备。加强贸易预警机制建设,坚持政企联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2.推进国际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国际经贸合作,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研究设立杭州市境外投资引导基金,推动企业到境外设立生产基地,设立研发机构,拓展营销网络,积极利用市外境外资源和市场。  3.发展服务外包。加快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工程。打造一批服务外包重点企业、知名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加强服务外包自主系统集成能力。研究出台服务外包离岸业务优惠政策。  4.加强优质招商。坚持内外资、量质并举,重点抓好地块招商、楼宇招商、央企招商、驻点招商、以民引外和以外引外。抓住上海召开2010年世博会契机,积极开展“世博招商”。积极落实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及时研究出台鼓励支持外商投资的新政策。努力引进符合我市产业导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新兴产业项目和龙头项目。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加大现代服务业招商力度。营造良好的外商投资服务体系。完善多级联动的招商引资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  (六)深化改革,增强体制机制活力  1.加强农村各项改革。加快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进一步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村镇银行,规范引导发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探索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积极开展宅基地换城镇住房与承包田换城镇社保“二选一”试点。实施城乡统一培训就业政策,构建城乡统一就业市场。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根据省里部署,继续推进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综合配套改革,推动垄断行业改革。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创新排污权交易机制。进一步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积极发挥杭州产权交易所作用,拓展交易品种,扩大交易金额。做好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登记和交易试点工作。切实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3.完善社会体制改革。贯彻《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实施我市医改实施意见和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制定相关配套意见。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扩大各种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制定实施《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4.创新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一批新型市场主体。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激活一批事业主体。扶持和发展文化集团,加快文艺院团改革,培养一批文创产业战略投资者。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开放,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引导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杭州文化影响力。  5.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打造“网下中心”与“网上中心”相结合的新型政府综合服务平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开展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的改革试点。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深化开放式决策机制。  (七)保障民生,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  1.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我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政策意见,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公用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社会事业优质资源在全市范围内的布局,推动向农村和弱势人群转移,加快社会事业城乡一体化发展。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贯彻实施《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和《杭州市基本养老保障办法》,不断完善我市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力度。认真实施《杭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深入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街道活动,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就业。  3.建设名城强市。建设文化名城,进一步提升城市人文素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全力以赴做好西湖“申遗”工作;创新文化运行机制;建设移动电视联播网;振兴发展老字号;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建设教育强市,深化名校集团化办学,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国有民办”办学体制调整,完善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市属高校加快转型,支持杭师大开展教育改革试点,争创一流综合性大学。建设科技强市,坚持创新导向,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政策,加大创新投入;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各类科技平台建设,构建科技创新联盟;加快审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科技工作力度,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卫生强市,加快滨江、下沙等市属新医院建设,推进名院集团化;推广电子病历,扩大医疗保险联网支付覆盖面,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增加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评准备,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建设体育强市,开展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筹备工作,举办杭州国际马拉松等活动;组队参加第十四届省运会和首届省体育大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4.努力办好实事。继续以“破七难”为主载体,形成“7+X”新框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水平。努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增加就业、“春风行动”、医院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缓解城区行路难和停车难、政府便民服务、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食品安全整治、推动垄断行业提高服务质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等问题。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有关政策,跟踪政策执行情况;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扩大保障性住房享受面,加快推进危旧房改善工程和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改善工作,打造保障性住房体系“杭州模式”;进一步加强土地供应与管理,规范开发企业、中介企业经营行为。推进满意社区评选。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发展老龄、残疾人事业,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5.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加强经济监测分析,特别是重点企业运行情况,健全经济形势监测预测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化基层平安创建。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积极预防、妥善处理信访问题和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信用杭州建设,进一步完善征信平台功能。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加强国防动员,支持部队建设,做好“双拥”工作。  (八)谋划发展,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  2.完善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为统领、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支撑的发展规划体系。在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  3.强化规划调控。充分发挥规划在优化资源配置、弥补市场失灵、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规划的经济调节、配置公共资源和规范社会行为的功能。  4.提高规划质量。加强专家咨询,发动社会公众献计献策,增强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坚持定性研判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运用数学计量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四、2010年新一轮“十大工程”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2010年新一轮“十大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安排主要体现保持总体规模、注重结构导向、确保好优项目原则,拟安排重点建设项目510个,总投资6482亿元,完成重点项目投资830亿元。其中,实施项目328个,总投资4563亿元;预备项目106个,总投资812亿元;预安排项目76个,总投资1107亿元。  按“十大工程”分:新农村建设17项,工业功能区建设88项,现代服务业培育87项,综合交通建设85项,新城区建设52项,生态市建设22项,休闲之都建设21项,科技创新能力提升37项,文化名城建设25项,民生保障76项。  各位代表,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努力推进杭州新的发展,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和“十二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作出更大贡献。
2010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09年预期目标%
2009年实际
2010年预期目标%
全市生产总值(亿元)
其中:一产增加值(亿元)
二产增加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二产增加值(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外贸出口(亿美元)
财政总收入(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低于上年水平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
GDP能耗(%)
化学需氧量(%)
二氧化硫(%)
人口自然增长率(‰)
注:预期目标中,带括号的为绝对值,其余为增幅
&&&&&&&&&&&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杭州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建设管理&&
备案证编号:浙ICP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星1500左右手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