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口语交际论文的论文大家觉得好写不

跨文化交际之论文写法【转】
10:27:55|&&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跨文化交际之论文写法【转】&&
00:03:36|&&分类:
|字号大中小&订阅
我的导师曾告诉过我们,“论文”至少有三个英文词与之相对应,一个是Research
paper,一个是Thesis,一个是Dissertation。不严格界定的话,那么可以从学术角度这么理解:Paper对应的是学士水平,Thesis对应的是硕士水平,而Dissertation则是博士水平。当然在实际的科研当中,Thesis与Dissertation并没什么区分的必要,而Paper也可以理解成大学生日常课程中上交的Homework或Assignment,是不能够与后两者相提并论的。今天我要讲的就是这种起着科研前奏功能的Research
Paper的写法,当然要围绕着跨文化这一主题来讲。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要求:[1] 封面(Title
page);[2] 纲要(Outline);[3] 正文(Body);[4]
参考文献(Bibliography)。其中的正文部分则又常分为三个部分:1)简介;2)论点—论据及子论点—论据等等;3)结论。
这其中的每一项在具体写作当中都有比较严格的具体格式要求,如纸张的大小要求啊,字号要求啊,行距要求啊,脚注、尾注及文献索引的要求啊…关于这些具体的要求,国外较统一,国内则由各校自已说了算,有点儿乱。下面给你提供几个参考网址,你先去体会一下这种论文的整体框架设计:
参考资料01: [.doc]
参考资料02:河北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参考资料03: [.doc]
掌握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之后,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去写了。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创作思路:搜索—阅读—写作(Weidenborder,
搜索阶段是毕业论文整个写作过程中最重要也最难经过的一个阶段,因为你要选出一个好的论题来。而好的论题不是臆想出来的,而是搜索出来的,是从图书馆里或者网吧里泡出来的。鉴于大部分朋友都是在选题上有了麻烦,我在后面会侧重这一点来展开说明。
等你找到了合适于自己的论题之后,你就进入了阅读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你还是要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将与你的论题相关尤其是与你所做出的研究假设相关的资料整理出来,标住好来源,并理顺出几大类观点来。将这几大类观点再比较一下,你会清楚地看出你已经成功地表明了你是在赞成哪种观点,反对哪种观点,或者已得出了一个比较中庸的结论。如果你完成得不错,你的论文基本上已经算是大功告成了。
最后一个阶段便是论文的写作了。你所需要做的不过是怎么通过文字把所有的资料整合到一个既定的格式里,取哪些,舍哪些,如何开场,如何收尾,怎么样措辞才经济才像是论文,怎么写出规范化的目录页及文献索引等等。
为了让大家把这三个阶段记得清楚,体会得深,我们拿河北科技大学的毕业论文样本来分析一下:
它的选题是Body Langu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言)。这个选题很糟糕,太宽泛了,说明第一阶段不过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毕继万(1999)的介绍,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姿势与身势)、人体各部分动作和基本礼节动作三种,仅基本姿势一项就包括立、坐、卧、蹲、跪、跑、走等(如涉及到各国的文化,则多达一千多种基本姿势)。试想想,你一篇本科毕业论文,野心是不是太大了点啊,区区5,000字就想通吃,开开开什么国际玩笑。
选题最根本的一项原则是小题大做,你要narrow
down。比方说噢,我们试着在它的基础上narrow down一下,Head Gestur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啊哈,细化了吧?我谈不起体态语,但我谈得起头部动作啊。不过还不行,这一选题还是太宽,因为我不仅要谈中国人的头部,还得谈美国人的、法国人的、意大利人的…还得narrow
down啊。Head Gestures in Sino-U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嗯,这回好多了,我只谈中美国人的头部。不过还不好谈,因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涉及得也太广了啊,什么教学啊,商务啊,外交啊…。得,那就再narrow呗:Head Gestures in
Sino-US Dail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嗯,我的论题想好了,我谈中美两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相遇时头部姿势的不同文化含义造成了两者沟通上的障碍以及该怎么克服这种障碍。
不过呢,我这选题是臆想出来的,而不是搜出来的,因此我就很担心它的价值问题,因为选题的第二条黄金原则是,有没有价值。论文的价值有二,一是理论价值,你的论文能够填补现有的体态语研究理论体系空缺,二是实践价值,你的论文使英语教师明白了该教给学生美国人的头部动作,使出国留学生不会因头部的不恰当扭动而造成美国人的误解。那我这选题到底是有没有价值啊?有啊,它能使我毕业!很显然价值的高低又成了问题。我们写论文更关注的是如何产生高价值的论文。要想产生高价值的论文那就难多了,因为你就又得回到图书馆里或者是网吧里去做两件事情,第一件是从宏观的角度看看国内外的身体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方向,这样你就能搞清楚头部研究到底在整个身体语言研究中居于什么样的地位;第二件是紧扣你的选题内容去检索文献,但凡含有你的关键词的书刊、论文都是你要记载下来的资料,当然也可以利用国际互联网去检索。如果可查得的资料甚多,一方面说明这个论题挺重要的,另一方面说明你得进一步细化选题;如果可查得的资料少呢,一方面说明这个论题可能很不重要,另一方面则说明你的论题很可能会填补一项空白。那好吧,我就按这一思路在网上为大家搜一下这个话题在国外的讨论程度():
Head Gestures in Sino-US Dail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 按整个标题搜得的结果为10个,都不相关。结论:没人写。
[2] 按head
gestures关键词搜得的结果为7,000,000个。结论:太多人写。
[3]增加关键词,head gestures
American,结果为3,510,000,且前十条索引当中显示美国与它国的头部研究有很多。结论:很理想。
[4] 更换关键词,head gestures
Chinese,结果为758,000个,结论:外国人对我国人的头部研究也挺多的。
[5] 增加关键词,head gestures American
Chinese,结果为556,000,前十条显示,直接将中美头部拿来比较的论文基本没有。结论:将两者进行比较的研究较少。
总结:有关选题Head Gestures in Sino-US Dail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国外研究较少,但头部姿势探讨得较多,该选题有一定的价值。那国内相关研究的情况是什么样哩,你用百度去试吧,我都搜累喽。
上面展示的这一过程一方面让你进行选题的自我评估,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告诉你怎样用互联网为自己的论文搜索资料。不过,你必须要明白一点,那就是有许多学术论文或著作在网上是搜不到的,所以说学校图书馆是产生论文最理想的地方,千万不能偷懒噢。选题的工作是在辛勤的阅读中提炼出来的,是日积月累的那么一种活儿。在你日常的阅读中有可能灵光一现,你就突然有了个选题,然后你就按如上的步聚去检验其可行性就成了。所以啊,大家不要在逼我给大家找论题了,自己找更有意思,毕竟本科毕业论文的出发点是让大家练习练习搞学术、科研的基本功么!
第一阶段如何进行以及怎样使选题浮出水面基本上交待清楚了,下面我们看第二阶段的例子:
People can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not only through verbal communication but also through nonverbal
moreover, the latter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Body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thus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present its meaning and talk it briefly so
that we can improve our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abilities by
understanding it well.
从该论文的简介部分我们看到,其核心论题是,“简要解释身体语言的意义以便利我们的交际活动及对异文化的理解。”
那么该文是怎么介绍身体语言的呢?
The second part talk about the
term—body language briefly, including its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mportance of
knowing how we communicate. The third part is the most vital one,
in this chapter, this paper talk about several sorts of body
language with lots of cases which embody the conflict i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detail including gestures, eye behavior,
facial expressions and posture. The fourth part talk about
different meanings of body language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personal space, if we know the knowledge of this two aspects, we
can avoid the embracement i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fif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whole paper.
其论文主体框架也就是这样的:
[1] 身体语言的定义、分类、文化含义及重要性;
身体语言所引起的跨文化冲突,以姿态、眼部动作、面部表情及体势等交际实例为证。
[3] 各国身体语言及空间取向的不同含义及重要性;
由此你便可以看出,该文的原作者在论文创作的第二阶段,是本着介绍身体语言以便利跨文化交际这个论题核心,通过阅读收集了一定量的身体语言论述资料,并进而梳理成了姿态、眼部动作、面部表情、体势及空间取向等五个主要类别。前有概念解释,后有意义阐发,很不错的噢。我相信你到现在已经有了鲜明的印象了,该怎么去进行这第二阶段的阅读、分类及升华工作。同时,我也希望你能留下另一个更为鲜明的印象,那就是选题恰当与否是你论文的生命源。
[3] 硕士论文的写法
这一层次的论文开始以科研为导向,亦即所有的论文都应当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水平及学术水平。研究生研究生,不搞研究怎么当研究生。作为一名研究生,一方面要积极的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则要努力地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自己的论文写作能力。有了这两项坚实的基本功,那么等到毕业后或者是读博后,就可以作为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员为祖国的建设效力了,呵呵。#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
谈论文写作的问题,也就是在谈科研方法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及几本这方面的权威之作。我认为每个英语专业的研究生都应当将以下书目视为必读教材:
[1] 刘润清. 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韩宝成. 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文秋芳.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David Nunan.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 SFLEP. 2002.
我们还是依托着硕士论文的基本框架来探讨论文写作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吧。
硕士论文的基本结构(文秋芳,p. 292):
[首部]封面(Title page);签名(Signature
page);英文摘要(Abstract in English);中文摘要(Abstract in
Chinese);感谢词(Acknowledgements);目录(Table of Contents);表格索引(List of
tables);图型索引(List of figures)。
[主体] 五章式(Five
Chapters):介绍(Introduction);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方法论(Methodology);结果与讨论(Results and
discussion);结论(Conclusions)。四部式(Four
Parts):背景(Background)(含介绍与文献综述两章);方法论(Methodology);结果与讨论(Results
and discussion);结论(Conclusions)。
参考文献(References);附录(Appendices)。
论文的格局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实际的写作当中可以按需要增加一定的章节,但其主体框架则应以上述格局为参考标准。
由上述结构我们可以看出,硕士论文的写作的主要谋篇思路是:先简介绍一下这项科研工作的整体框架;然后全面概括国内外在你所要探讨的论题上都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存在着哪些不足,并彰显出你的论文所潜在的科研价值;接着具体提出你的实验假设及检验假设的具体过程、数据的采集及分析的方法等等;随后着重展示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并对这些结果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讨论,最后全面综合这些讨论,形成此项研究的最终结论以及这些结论所具有的重要价值,要是有可能的话再放眼一下本项课题研究的未来走向,以便利于后来的研究者。
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及审核基本程序是:
[1] 获取答辩资格(公开发表论文一篇,通过二外考试);
[2] 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选题;
[3] 撰写并上交开题报告;
[4] 查找资料,实施实验,撰写论文;
[5] 导师指导论文,按导师意见修改论文;
[6] 上交终稿,论文外审;
[7] 外审通过后按要求进一步修改论文,装订成册,上交数份论文;
[8] 论文答辩;
[9] 结果公示;
[10] 获取硕士学位。
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硕士论文写作的难点也是以选题为最难。题选得好,接下来的步骤就好进行得多了。因此,我这篇指南在硕士论文层次上就只谈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怎么选题,怎么在跨文化交际领域内选题。
选题的确定是以开题报告的递交为标志的。开题报告也就是你论文的写作提纲,其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你的选题内容、在此选题上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你的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换言之,选题的前提条件是你要全面了解他人的研究成果,这也正是文献综述的意义所在。
那么怎么在跨文化交际领域内选个好题,怎么给自己找个合适的位置呢?记得有个网友在回帖中说,“我想探讨的,前辈们都探讨过了。”这种说法当然是不对的,只能说明书读得不够,视野不够宽广。看不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全貌,也就自然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选题。看不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全貌是件很危险的事儿,因为在你看来是相当不错的选题,其实别人几年前、几十年前就已经探讨得很深厚、很全面了。
那么怎么才能看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全貌呢?很简单啊,找介绍这方面知识的学术著作来读啊,或者找名家的论文来读,因为博士们、教授们所出的专著实质上就是他们的学术论文,而学术论文则无不是以文献综述为开始的。胡文仲先生所著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便是能够使我们把握跨文化交际研究全貌的一本很理想的书,希望大家能找来读一读。
接下来,我会以胡文仲先生的论述框架为依托,参考其它几本著作,并结合自己的理解,为大家简要展示一下这一学科的研究概况。
一、研究的取向问题:
胡文仲先生在文中提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当本着这样一个顺序来进行(p.7):
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
换句话说,研究的重心应当落在主流文化的国别研究上(如选择中美主流文化差异来研究,而非我国国内的满汉民族差异)。这主要是从研究的价值角度来考虑的。当然你并不一定要随波逐流,可以走自己的路。我的硕士论文便是走了个冷门,专注于小群体文化,运用现有的科研成果去研究如何在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实现教育的平等。
二、跨文化交际研究概貌:
第一方面 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界定研究
定义及特征
第二方面 文化的深层结构研究:
价值观 文化模式 宗教与世界观 家庭 历史等
第三方面 跨文化交际过程研究:
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之间的关系与各自的特点
语言交际:
语言与文化 萨皮尔—沃尔夫假设及检验 词义与文化
文化与翻译 语用规则与文化 交际风格与文化
非语言交际:
[1] 体态语:
基本姿势(姿势与身势)
基本礼节动作(握手、亲吻、拥抱、微笑、体触、女士优先)
人体各部分动作(头、脸、目光、臂、手、腿)
[2] 副语言:
音量 音质 音幅 语速 非语义声音 沉默 话语轮接
[3] 客体语:
皮肤修饰 体味 衣着 化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2051|回复: 0
摘要: 身势语是 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文化中, 身势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各民族有不同的 非语言交际方式。本文简要介绍了 身势语的概念和特点,并分别说明了其中的空间距离、目光注视、身体接触、姿态动作及面部表情的 文化差异和社会交际功能。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工具,但并非唯一的交际手段。 身势语如手势、表情、姿势等就是一种 非语言交际手段, 非语言交际主要体现在口头交际中,通过交际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服饰、音质、声调等来更真实地表达感情和态度,它是人类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际过程中, 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共同传递信息与情感。语言和 非语言交际的同时运用是在任何文化中都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在不同文化中, 身势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不同的民族的语言棱镜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礼仪、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
身势语的概念和特点
身势语又称体态语、形体语言,指人们利用姿态、动作、包括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传递信息的非言语行为。一般包括空间距离、目光注视、身体接触、姿态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等在内的非语言的身体信号。人们交际时的点头、招手、扬眉、耸肩等姿态动作构成 身势语的单位。[1]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在人们的交际行为中,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65%的信息则是通过 非语言交际(主要是 身势语)来传递的,这说明了 非语言交际的现实性和普遍性。事实上,人们在语言交际的同时无时无处不在进行有效的 非语言交际。 身势语又是国际性的,不同国家的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借助 身势语能够进行交际。很多 身势语可能是人类所共有的、先天的, 也是无意识。如人在最兴奋时,眼睛瞳仁会自动扩大,打招呼时眉毛会快速闪动,不满时会皱眉, 困乏时会打呵欠或合眼皮,恼恨愤怒时爱咬牙。再如人往往喜则笑,悲则泣,羞则脸红等。有些 身势语是后天习得的。由于人们生活于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 身势语。这些 身势语大都是模仿才能习得,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同是跷二郎腿,英、美男子的姿势却截然不同,中国人对此均认为极不礼貌。拱手礼是中国的特有的 身势语:喜庆欢聚时表示祝贺、祝愿;让路时表示谦让并互致敬意;逢年过节时相互祝拜;在某些特定场合身还表示感谢关照,嘱托致谢。势语有些是可以控制的,人们从而可以做出有意识的身势。若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发言时,不时玩弄铅笔或触摸眼镜,往往说明他很紧张;若常把手下意识地罩在嘴上,说明他缺乏自信;听报告或讲演时若观众身子扭来扭去,偷看手表或两手罩在嘴上打哈欠,常表明讲演或报告令人厌烦。这些情况若当事者能够意识到,往往会有意识加以控制,甚至会发出一些假的 身势语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如高超的演讲者往往会在紧张的心情下也表现出自信来,因为他发出了自信的信号。同一 身势语在同一文化中不同场合下往往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如美国人擦鼻子时,可能表示不同意某人或拒绝某事,但也可能表示另外的含义。中国人的微笑,既能表示赞许,也可表示某种不安。挥手既可表示问候、欢迎,也能表示告别、再见。相同的 身势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常具有不同的含义,从而代表不同的交际功能。如吐舌头,英美人往往表示蔑视对方,而汉族人表示惊讶,藏族人则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不同的 身势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可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意义,起到相似的社会交际效果。如表示问候或欢迎时, 美国人一般握握手,日本人则弯腰鞠躬,阿拉伯人、犹太人与南欧一些民族则相互抚摸或闻对方的气味,有些印第安人则以拳头击拍彼此头部或背部。
身势语的 文化差异和 社会功能
由于相似的生存方式,不同民族文化的 身势语相似之处很多,具有相互交往的共同基础。如生理或心理受到某种刺激时,人的神态或容貌会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这是各民族所共有的。有些表示 非语言交际行为的 身势语具有共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被共同接受,表达的意思也相同。但是由于各民族的 文化差异和社会历史背景存在不同的一面,人的仪态举止和行为也会有所不同,在一种文化中觉察到的行为表现或动作与另一种文化中觉察到的可能完全不同,一种文化中高雅的举止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认为极其粗俗,某一民族内广泛使用的表情、姿势与动作,在另一民族范围内可能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意义完全相反, 这充分说明许多 身势语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与自己的习惯相反的信号,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文化约束力对 身势语的影响以及和环境差异所赋予 身势语的不同含义,在交际中(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有意识地注意 身势语的使用,公众人物(政治要员,商界名流,主持人,演员,球星等) 更要根据不同对象,控制和调整自己 身势语言的使用,以避免造成误解或不必要的文化冲突。下面主要从五种 身势语分别加以阐述。
3.1空间距离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E.T.Hall提出了 “体距语”这一术语,他指出交际者对空间领域有一定要求,并依据交际者间的亲昵程度将其划为五种:亲近距离(intimate distance,0-1.5英尺)、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1.5-4英尺)、社会距离 (social distance,4-12英尺)、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12-25英尺)、远距离(long distance,25 英尺以上)。亲近距离只适用于最为亲密的场合, 指密友、父母、子女及夫妻彼此依偎的距离。个人距离是由亲昵关系向一般社会关系过渡的距离。社会距离是一般交际或做生意时保持的距离,也称礼貌距离,这也是办公桌把双方隔开的距离。在此距离内,交际者可以轻声说话,谈话一般采用较正规的文体。公共距离是正式场合的交际距离,交际者在此距离内要大声讲话。远距离是公共场合的交际距离,用于公众性的讲话和演讲等。它们在不同的文化中普遍存在,只是对于特定的交际距离有不同的理解。[2] 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不同而保持不同的距离。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 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会凑得很近,而对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是过于靠近,拉美人交谈时几乎贴身。E.T.Hall也指出,对两个不熟悉的北美成年男性来说,合适的距离是从一臂的长度到4英尺(约1.2米)左右。[3]实际上他们交谈时都只不过是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实际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个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的人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的缘故,西方人喜欢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而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同时个人所需空间的总量受到个性影响。例如,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需要更多的活动余地。处境和情绪也影响距离。不过,影响空间距离最大的因素还是 文化差异。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还包含领域的高度。“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的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关系。在中国,长辈和领导面朝南坐,在西方则坐在椭圆桌子头的位置, 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模式,从而构成无数 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
3.2目光注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表达多种细腻的感情,古人说,“万物风中起,子情眼里生”。从莎士比亚的“仿佛他眼睛里锁藏着整个灵魂”,到音乐摇滚的“不要说,你的眼睛已经告诉了我”,都说明目光注视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功能,人的一切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变化,都可从眼睛里显示出来。目光语的表义功能极为丰富细腻,目光接触是判断交际者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方法。不过目光接触的 文化差异很大。两个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时会用非常热情的目光凝视对方,因为他们认为双目是个人存在的钥匙。如果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
,这种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这种长时间凝视常常是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使用的非语言代码的一部分。有教养的英国男子认为直接凝视对方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而瑞典人在交谈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数多于英国人。法国人则特别欣赏一种鉴赏似的注视,这种眼光看人是就传达了一种非语言信号:虽然我不认识你, 但我从内心底欣赏你的美,所以法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对妇女士的凝视是人们公认的一种文化准则。日本人与人交谈时的目光一般落在对方的颈部,而对方的脸部和双眼要在自己眼帘的外缘,他们认为眼对眼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中国人则对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原因是“羞耻感”文化的影响,“非礼勿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ichael Argyle发现:彼此喜欢的人比那些冷漠或不友好的人之间有更多的目光交流,而且注视的时间越长,越有可能是听话者对讲话者本人而不是对所谈的话题更感兴趣。[4]交际中眼睑下垂一般表示卑微、顺从或者窘迫,目光游走表示厌烦不满。女性倾向于更多的目光交流,在女人之间尤其如此。但是,太长时间的眼神交流总会令人很不自在。大多数人在很强烈的眼神凝视下会变得紧张不安,因而很不舒服。总盯着别人看通常使人反感,令人觉得受到了侵犯或挑衅,决不会给人留下真诚的印象。所以目光的礼节、各种凝视行为及目光在交际中的功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含义复杂,规定繁多,需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比较,从而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3身体接触
在空间习惯方面,交际双方的体触行为的次数与程度往往因文化而异,体触行为只能发生在亲近距离和个人距离之内。在亲近距离内,人们能够相互搂抱、拥抱、亲吻、爱抚。在个人距离内, 可以相互触摸、拉手、审视对方面部的细微表情。正像语言和姿势可以传递人们的情感信息一样,身体与他人的接触在交际中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息。人类学家把文化大致分为两大类: 接触文化(touch culture)与非接触文化(nontouch culture),阿拉伯人,南欧和西欧人、犹太人及拉丁语系的人属于第一类,美国人、北欧人及东方人属于第二类。[5]在美国等英语国家,亲近距离只能在最亲密的人之间适用。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会尽量避免身体间的任何部位相接触。即使在拥挤的电梯中,相互间的体触也是不允许的。稍微触抚一下或无意识中碰到对方一下,要赶紧说 “Sorry”、“Very sorry”、“Excuse me”等表歉意的话。否则,肯定会遭到对方的白眼甚至更为强烈的反应。这些国家的文化特别强调“私人领域”不容侵犯,交际中人人都会携带被称为“流动领域” 的私人地盘,这一空间的大小往往标志着个人隐私的程度及交际双方的关系亲疏。而中国人私人空间意识较为薄弱,加上人口太多,对拥挤习以为常,对拥挤中的体触行为虽有时反感也能采取谅解、宽容的态度,一般不会发火。日本人虽私人空间意识也不强,但对相互身体接触却有极为严格的界限。阿拉伯人却对体触行为相当偏爱,无论在家还是公共场合,他们都喜欢挤靠在一起, 相互见面往往拥抱在一起,还会彼此触碰一下鼻子,并抚摸对方和闻对方的气味,而这些会令英美人望而生畏。从孩提时代到成人期,不同的文化交给我们不同的接触方式,哪些部位该接触, 哪些不该接触。这里分别从握手、拥抱和接吻等方面谈谈被当作一种社会习惯来进行的利益方面的身体接触中的不同文化内涵。
在许多国家,握手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表示亲热和友好的礼节,显示相互亲近和愿意交往的意思。但各国握手的习惯不大一样。法国人做客走进房间或别离时都要与主人握手:而德国人只在进门时握一次手;有些非洲人在握手之后会将手指弄出轻轻的响声,以表示自由;在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是很用力的,这可能源于印第安人的角力竞赛。中国人一边讲"你好"一边握手,对此没有什么忌讳;俄罗斯人则不允许两人隔着一道门或跨着门槛握手,以为这样做是不吉利的。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眼睛的信息传递是微妙的,而握手发出的信号却是直截了当的。在异性之间,如果女方不主动伸出手来,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如果伸左手与人相握,则是无礼的表现。握手的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严加区分,以避免文化冲撞和误会。
3.3.2拥抱与亲吻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礼貌和礼仪,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当众拥抱是身体接触中的常见形式,一般是在夫妻、亲朋久别重逢时发生。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两个女生见面时拥抱在一起是常见现象,夫妻久别重逢时拥抱亲吻也非常自然;但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东欧人、地中海沿岸和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两个男人之间也会拥抱及亲吻双额。阿拉伯人甚至不停地嗅着对方身上散发出的气息,对他们来说,好的气味能令人精神为之一爽。缅甸人、蒙西人和分布在挪威、瑞典、芬兰等国的拉普人会嗅着彼此的面颊表示问候。日本人更是习惯深鞠躬以表示欢迎。而在东亚及英语国家,男人之间一般只是握手表示欢迎,很少拥抱或亲吻对方。拥抱亲吻的这些差异充分反映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浓厚的社会文化意义,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深层的差异在 身势语这个表层上的具体表现。
3.3.3其他接触
如前所述,有的民族崇尚接触文化,而有的民族则信奉非接触文化,不同的文化确定了它自己关于接触的定义。出于宗教的崇拜和信仰,佛教徒认为活佛给他们施行的摸顶礼是崇高而神圣的;而在泰国,头部可是千万不能摸的,触及头部简直就是一种罪过;此外,泰国僧侣在向上行走时特别忌讳被女性触及,认为这样就会使他的苦苦修炼前功尽弃。中国人喜爱一个小孩时会亲切地抚摸她的头部或搂搂抱抱,而对美国的孩子这样做就会引起孩子妈妈的反感,尽管她知道这种动作并无恶意,但在他的文化中,这样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表现。在穆斯林国家,人们把关于触摸的知识看作其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他们用右手进食或做愉快的事,用左手去触摸别人则是一种社交的侮辱,因为左手是大小便时用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子”重于一切。脸对女性来说无异于命根子。如果触摸一个中国姑娘的脸,那可是犯了大忌。在中国,往往看到同性青少年交往中手拉手、肩靠肩、搂腰、拥抱,同性间一块跳舞也很常见。而在讲英语国家,同性男女身体接触是个微妙的问题。一般过了童年期,同性就不应再手拉手或一方搭在另一方肩上走路。同性一块搂抱跳舞更是罕见,因为这常意味着双方是同性恋者。可见触摸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运用也要因地域及文化之不同而异。如果不加区别地统统采取亲密性接触,或是统统推行非接触文化,这个世界就会乱成一团了。
3.4姿态动作
有专家提出,人能发出多达50万个不同的身体信号,只用“千姿百态”作比喻已显得苍白无力,任何想将它们分门别类的企图也只能令人失望。所以我们只能从传递交际信息的常见姿势中诠释一些行为代码与文化含义。姿态常常反映出一个人对与其相处者的态度。实验表明,当男子与他们不喜欢的男性相处时,要么很难放松,要么非常放松,这取决于他们是否认为对方有威胁性。女性在此实验中则总是以非常放松的姿势来表达不喜欢的意思。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这反映了一种"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的文化心态;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而日本人伸出小指却表示“情人”。在美国,人们用挥手来表示再见;而在南美,人们见到这种动作时不但不会离去,反而会向你跑过来。在美国,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则表示“OK”一词,意指同意或接受;在日本,这种手势则表示钱;在阿拉伯人中,这种动作常常伴以咬紧牙关,一起表示深恶痛绝;而在突尼斯等一些国家,这种手势表示数字0,意指算不了什么,不屑一顾。美国人、日本人抿着嘴吃东西才算得体,而印第安人却以张口大嚼为礼貌。美国人用手指着太阳穴表示手枪自杀,反映的是美国私人拥有枪支不足为奇的社会文化背景。日本人用手戳向肚子表示剖腹自杀, 反映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武道精神。在新几内亚,将手架在脖子上表示自杀;在中国,这种手势表示被人砍头,是古代刑法取去“首级”的遗风。[6] 姿态动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姿势和坐立习惯地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态。白人中的年轻人步履轻捷,而年轻的黑人则步伐较慢,这与他们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在东方人眼里,美国女子大胆而泼辣,因为他们的步子比东方女子大,腰板挺的更直。在西方人眼里,日本女子的莲莲碎步反映出他们的柔顺和屈从心理。英国人将两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观或不准
介入,恰似中国的“袖手旁观”;美国人着重随意与个性,常常大大咧咧的坐下来或者站着时一副松松散散的样子,美国大学里的老师在授课时, 有时一边讲课一边坐在椅子上,把脚翘在另一张椅子上,这是一种师生关系融洽、毫无拘束的课堂气氛;而在中国的课堂里,老师若是这样做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也是决不允许的。在德国等欧洲国家,生活方式比较规范,人们十分注重礼仪,懒散的样子常被认为是粗俗和无礼的标记。不同文化在姿态动作上的这些微妙的差别常常容易导致交往失当,甚至会使交际完全中断。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对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增进互相理解,避免误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5面部表情
人类的感情或欲望,在无意中形成身体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而利用面部做出的变化更是难计其数。相对目光而言,表情是更容易辨别对方心情、态度的线索。如有的人获知所期盼的好消息时眉开眼笑,有的人遇到挫折时垂头丧气, 有的人失去亲人时痛哭流涕……,这些都是 身势语表露内心情感的实例。一切没有经过掩饰的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接纳与拒绝等表情的事情发生,面部表情对于交际的重要性是众所公认的,但表情中的多种文化内涵却难以估量。感情的表达是在文化背景中习得的,它们的表现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汉民族在贵客来到时,笑脸相迎才合情理,而美国的印地安部族却大哭来迎接客人的到来。在某些文化中,咂嘴唇是认可的表示;在中国文化中,表示有滋有味;在英国文化中,表示没有滋味;在许多地中海国家,则是过分夸大痛苦和悲哀的标志。[7] 微笑,是最有益于人际交往的面部表情。白居易的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写出了最微妙的表情效果。正如亚当斯所说的,“当你微笑的时候,别人会更喜欢你”。笑脸不只是快乐和友好的表示,也能传递道歉与谅解的信息。在公共汽车上因急刹车而踩了别人的脚, 微笑就等于说“对不起”。与陌生人相遇或相撞理,露出微笑是为了向对方表示自己没有敌意。服务行业的人脸上常带着微笑则是欢迎和友善的表示。东方人比较含蓄,感情不容易外露,不象西方人、尤其是拉丁语系人身上那样,可以看到七情六欲的展现。中国人习惯用面部来遮掩感情,而不是显露感情。
身势语与语言同时参加交际过程,相互支持,相互制约,都是交际的重要手段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身势语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可以传递丰富、微妙的信息与情感,从而行使独特的功能。 身势语属于非语言系统,处于各国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 非语言交际,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这主要是不同的民族文化赋予 非语言交际绚丽的色彩。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清楚地认识 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和绝大多数 非语言交际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二者之间的关系,萨莫瓦(Samova)认为,文化与 非语言交际密不可分,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因此了解 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8]文化不同,交际规则也不尽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交往时难免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因此,不断加强对 身势语的研究, 结实其 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排除文化干扰,对顺利、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王福祥,吴汗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 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8]程同春. 非语言交际与 身势语[J].外语学刊,2005,(2).
[9]Samova,L,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Wadsworth,1991.
[10]罗炫芳. 身势语与 非语言交际[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1.
Powered by Discuz!
& Comsenz In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口语交际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