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银行怎么推销保险险是否可信?

400-185-9989
请正确选择所在城市,金融机构只接受本地客户贷款申请。
热门站点入口
已开通城市
当前位置 :
银行里的保险销售靠谱吗,如何鉴别银行理财和保险产品?
日期: 14:13:00 &&&来源:
  银行里的保险销售靠谱吗,如何鉴别银行存款和保险理财产品?近几年,随着&大金融&的发展,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越来越多,比如很多储户的存款变成保单就是一件屡见不鲜的事儿。那么&存款变保单&到底靠谱吗,银行存款和保险理财的区别是什么?  福州的罗先生2010年8月到福州紫阳立交桥附近一家银行存款,一名穿着制服的人上前搭讪,向他推销一款理财产品。工作人员向他介绍称,收益比存款高。于是,罗先生办理了这种分红型两全保险,每年交1.1万元,总共交三年,到去年8月,这份保险交费结束。然而,上个月当罗先生去取收益的时候,却被工作人员告知保险是十年期的,还有六年才到期,现在不仅3.3万元不能全部拿回来,还要亏1000多元。  相关人员介绍,罗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不少储户都曾吃过这样的&哑巴亏&,将储蓄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与保险产品混淆。根据今年4月份开始实施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像罗先生这样遭遇&存款变保单&事件的情况有望越来越少。  制度上的保障必不可少,但储户提高防范意识和技巧也很重要,可从工作人员进行介绍时所使用的一些&特别&词汇上去判断。当有工作人员介绍说&高于银行同期利息&时,一定要问清楚是储蓄还是保险,以防误买保险。此外,若听到例如&健康保障&、&零存整取&、&定投功能&之类的词汇时,更要提高警惕,因为这些词语往往都是销售保险和基金的专用名词。  此外,注意如下几点也可提前防止&存款变保单&问题的发生。首先要认真阅读合同,看清楚合同最后的落款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这是判断储户办理的是银行业务还是保险业务最直接的依据。其次,辨别销售人员资质。主动询问保险销售者是否银行人员,是否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警惕其他非银行工作人员的误导宣传。  注:以上实例来自网络。
从容帮你贷
内蒙古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内蒙古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400-185-9989
客服电话 7x24小时 金牌服务
下载客户端点击富二贷关注我哟? 富二贷是最专业的城市房产抵押贷款的P2P网贷中介平台!没错!关注我们就是关注您的财富梦想!(免费电话: 400-872-7976)
继泛亚危机引发的大众理财恐慌余波尚未平息,数百名投资者又因为金赛银的款承诺的还本付息、年利率为10%-14%的理财计划,无法实现兑付,聚集在中国平安集团北京分公司楼下,进行抗议维权,再度引发了一场有银行保险背景理财产品的恐慌。
维权投资者来全国各地,他们宣称:在平安保险组织的酒会、免费外出旅游、泡温泉、农家乐等活动中,投资了到期无法还本付息的理财产品,而这些理财产品却分属于深圳金赛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慧融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恒达信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金谷金(北京)黄金珠宝有限公司。投资金额最大的有650万元,多数人投资额在60万元。现在他们遭遇了兑付危机。与此同时,兑付危机导致金赛银员工工资无力再发,公司1000多名员工和管理层,出现离职潮和劳资诉讼潮,公司员工只剩下不到20人,负责人王维奇本人已去向不明。
金赛银负责人王维奇而在楼上的平安总部相关人士则表示:此事是平安人寿下设的机构网点业务员所为,平安集团从未官方销售过上述金融产品,“是个别业务员的个人行为。”因此,“不关我事!”据有关报道:1.不仅平安保险人员进行产品销售,且涉及此事的平安业务员都是在领导授意下才销售的,还有平安保险营业部的负责人统一给业务员培训讲解上述产品,并解答业务员疑问:“尽快约客户去尚都(金赛银北京公司所在地)谈延期补偿协议,由金赛银的人接待,减少业务员的压力。”2.该理财产品由平安保险投保、平安银行进行资金托管。《托管账户说明》中明文约定,平安银行负责办理管理托管账户名下资金往来与监管。这也是业务员宣传、投资者当时信任产品的原因。平安集团确认:金赛银确实为张家界项目在平安保险购买过投保金额为2亿9千万元的“建筑工程一切险”险种。但又表示,此险种只是对建筑工程的财产承保,所承保险种与理财产品毫无关系,也没有对其理财产品的兑付进行任何担保。至于,平安银行对金赛银未尽到托管责任问题,平安集团的说法是:托管银行的责任主要在于为客户提供账户开立、资金清算以及根据托管协议将监管资金划拨给约定投资项目等服务。托管行不承担募集风险、基金的投资风险,不对投资收益的收回承担职责,对已划出托管账户的资金投资状况不承担监督职责。平安银行已经完整、合法、合规的履行了托管人的职责。投资人理财经过:日,刘晓芸(化名)参加了平安保险年底答谢老客户酒会。在酒会上,平安保险业务员李成(化名)向她推销一款名为“湖南长沙省会地标商务综合体”的产品。李成承诺,这是无任何风险的,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数额有限,“只限平安老客户购买”。李成称该产品年息10%,按季付息,并一再强调是刚性兑付。刘晓芸当场预定,并于4天后正式签订合同购买60万元该产品。按照合同约定,购买产品3个月后,刘晓芸于2015年4月按时拿到了第一笔利息。这使得她对李成更为放心,又于2015年5月再次向其购买30万元的另一款名为“罗兰金都购物公园”,被李宣称无任何风险的,保本保息理财产品。然而,接下来就发生了异样。2015年7月是她购买的长沙地标的第二次付息时间,但她并没有收到利息。2015年8月是她购买的罗兰金都的第一次付息时间,她也没有收到利息。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该案件中,像刘晓芸这样以为购买了平安背书的“保本保息无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人数众多,地域甚广。北京市朝阳区公安局经侦大队已对此立案调查。(摘自界面)可怕的陷阱、无解的死结:从投资人签订的合同中显示,整份合同并无任何一处提及“保本保息”相关信息,且合同中明确指出,这是一份“有限合伙人计划”,投资者需对自己的合伙投资承担有限责任。合同中的《风险提示函》还要求:投资者了解因政策、信用、流动性、不可抗力及意外事件等因素造成的投资风险,并请客户亲自手写“本人已经认真阅读以上内容,对上述可能发生的风险完全理解和同意,并在充分了解合同的情况下,自愿投资本产品”内容。对此,律师解释说:如果保险代理人仅对投资者作推荐投资,则代理人对投资人的投资后果不承担责任。
此事也说明,有银行保险公司背景获打折银行保险时髦旗号的理财并不可靠,更容易受到欺骗。 相反,一些既无酒会,也无泡温泉、农家乐旅游的平台却不会遭遇兑付危机。因为,他们的理财产品,既有抵押,又走登记与公证程序,既无自融,又不触碰资金的平台。例如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区的富二贷平台。 律师继续说:在风险发生时,富二贷平台的投资人,可以凭借抵押房产获得足够资金补偿;凭借房产交易中心的登记与公证处公证,可以获得第一顺位优先补偿。如此,应该是值得投资人参考的。
对此,富二贷fulina介绍说:富二贷的“辅富至尊”理财产品,每周两次对投资人既开放风控尽职调查,也开放抵押房产登记与公证程序。欢迎投资人参与指导。
富二贷是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区、专做一线城市房产抵押贷款的P2P网贷中介平台。借贷双方以地产抵押为前提、信息透明、交易一对一、资金只在借贷双方账户间流动。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人气:35640 更新:
人气:26040 更新:
人气:25844 更新:
人气:20193 更新:
富二贷的更多文章
大家在看 ^+^
推荐阅读 ^o^
18岁投资域名赚30万,数次创业失败,如今手握14亿用户,他是网红背后的男人!
东京为什么不堵车?看完你就明白了
Lending Club之死:从辉煌到垂死,只花了1年
本周热点:慢熊
猜你喜欢 ^_^
24小时热门文章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当前位置:
银行推销保险 客户屡屡“上当”
到银行存钱,还得留点神
  大江晚报讯 冉老先生“存折变保险单”一事,昨天经晚报报道后,随即引来了几位读者的的关注,和冉老先生类似,他们都对遭银行“忽悠”而将存款改为买保险一事愤愤不平。
  市民朱老先生说,自己的遭遇和冉老先生类似,但相比之下,他更为郁闷。连存三年的5000钱,结果按“约定”竟连本金也拿不全了。朱老先生家住弋矶山庄小区,今年已近80岁的他,目前和老伴两人生活。据其介绍,2009年8月份,他将一笔到期的存款取出后,因不急用,便打算将其存入银行。“这钱是我们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想着能多拿一点利息,我就打算把5000元钱存为定期存款。”朱老先生说,8月20日,他赶到家附近的一家银行,在存钱时,银行工作人员“建议”,定期存款不如另一种“存法”回报多,因为到期能参与“分红”。
  朱老先生坦言,自己被这名银行工作人员说动了,但他很清楚地记得,对方一点都未谈“保险”二字。在他将5000元钱通过银行柜台存下后,银行工作人员给了他一个“存折”并强调:因是连续“存款”,故以后每年都要再存5000元钱。
  “第二年,我再去存钱时,银行工作人员给了我一个保险单。”朱老先生说,当时自己几乎没怎么看,因为他一直都以为存的是定期存款。
  朱老先生这种“迷糊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今年8月20日。这一天,是朱老先生存钱第三年的到期日,他已累计通过这家银行存入15000元钱。因家中需要用钱,他决定当日将这笔钱连本带息一起取出。
  然而,让朱老先生意外的是,银行的工作人员说,他的这笔钱是10年期的,还没有到期,提前取损失不少,算下来只能取出1.43万元钱。到这时,朱老先生才弄清,原来自己从一开始就不是在银行存钱,而是在“买保险”。
  “1.5万元存三年,别说分红,连本钱都收不回来,我这不是眼睁睁吃亏吗?”对此结果,朱老先生说,自己很不满意,他决定向银行讨个说法。其间,他的态度很坚决。见状,银行的工作人员只好和这家保险公司联系。
  朱老先生说,后来,保险公司的相关员工和自己联系了,一开始说这是合同约定的,没办法;后来又让他写了个情况证明,然后表示向上级公司争取,最好的结果是全额退还1.5万元钱。目前,该事尚无定论。
  无独有偶,读者洪女士也打来电话称,自己也是在银行工作人员的诱导下,将本打算存入银行的钱改买了保险。让她郁闷的是,因“所存”的钱还未到期,现在取出定亏损不少,故不知如何是好。
  傅女士也来电称,2008年,自己在利民路某银行支行存5年定期6万元,后也成了一份某人寿保险单。“自己禁不住忽悠,这事我也认了。”傅女士说,但她觉得,储户相信银行可靠才会将钱存进去,但遭银行“忽悠”将存钱变成了买保险,这很不应该。她强烈建议,银行不要再帮忙推销保险了,相关部门也应介入,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饶剑 实习生 姜秀荣)
     编辑:
版权声明:
①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中安在线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须注明来源,如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②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支付稿酬或作其他相应处理。
24小时新闻排行
安徽国内国际你好, 欢迎来到保险岛!
代理人专区
代理人专区
关注"保险岛"帐号:bxd365
服务热线:
>去银行存钱的人注意了!了解这一点才能保证资金安全
编者按:本来是到银行存款,最后出来却购买了稀奇古怪的理财产品或是保险 ,这几年,这样的事情没少发生。
  不知从何时起,去银行存钱也成了一件“艰难”的事情。  本来是到银行存款,最后出来却购买了稀奇古怪的产品或是 ,这几年,这样的事情没少发生。  类似的经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曾有过。记者有一次帮外婆去银行存定期,双脚一踏进银行营业厅的大门,还没到达银行柜台,一名穿着工作服的人员便上前来询问办理什么业务并推销其“**分红”产品,在多次表示不需要的情况下,该工作人员还在那“苦口婆心”地不停劝说,存银行定期利息低,我们这个利息高。  不过这样的玩法以后可能行不通了。5月13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的通知》(以下称《通知》),除了规定银行只能代销持有金融牌照的金融机构发行的产品,还专门就误导销售做出了规定,概括起来就是:代销产品只能在专门的区域销售,还需要录音录像。  误导销售不是一两天,也不是个案  “存款变保单”,“存款变理财产品”,近几年时有发生。  据西部网2016年1月报道,2010年,宝鸡市的张女士,在一家银行网点存钱时,银行柜员建议她办理另一种利息较高的“存款”方式。结果,“存的钱”变成了保险,没到期提前支取的话,30万元本金只能拿回28万。  如果说存款变成保险还能勉强保本,但如果买成了分级基金,就没那么幸运了。据河南商报2016年3月报道,2015年6月,郑州市民曹女士到郑州市中原路上一家银行存钱,在排队等待的过程中,银行大堂里作宣传的某证券客户经理高女士鼓动其购买了一款国企改B基金产品。  随后股市一路大跌,半年之后,曹女士的1万元只剩下了3000多元。对炒股一窍不通的曹女士表示,根本不知道自己买的是基金,更不知道这是高风险产品。而更让人惊讶的是,该客户经理高女士对“国企改B”产品也并不了解,她说,只是当时股市行情很好,很多朋友都在这个产品上赚了钱,她也就推荐给了刚刚开户的曹女士。  而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述亲身经历看来,那些穿着非常正规的制服的工作人员,很容易让一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误以为其就是银行的工作人员。但事实上,是否银行工作人员,还真的不好说。很多银行网点设有大堂经理的座位,这些推销保险的工作人员便坐在那个位置上。  对此,《通知》相关条款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允许非本行人员在营业网点从事产品宣传推介、销售等活动。  监管出重拳, “双录”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快速发展,部分商业银行出现误导销售、未经授权代理销售、私自销售产品以及与合作机构风险责任不清等问题。  虽然早在2年前,2014年4月初,保监会曾出台银保新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对年龄、从业人员引导、产品宣传及犹豫期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其中包括禁止银保驻点销售。  为整治乱象,这次的《通知》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代销业务管理制度,由总行对代销业务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同时,《通知》强化了对代销产品销售环节的监管要求。一是商业银行应当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只能向客户销售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代销产品;二是要求商业银行告知客户代销产品的发行机构、产品属性、主要风险和风险评级情况等信息,充分揭示代销产品风险;三是商业银行不得将代销产品与存款或其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混淆销售。  《通知》要求商业银行通过营业网点开展代销业务,应在专门区域销售,销售专区应具有明显标识,并根据相关规定实施录音录像(也就是银行人士所说的的“双录”),完整客观地记录营销推介、风险和关键信息提示、客户确认和反馈等重点销售环节。  此前3月16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6年底之前要求主要的、有条件的商业银行要全面推开理财产品“双录”,双录可以加强银行投资产品的全过程管理,更好地治理销售误导问题,也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风险意识。  “双录”不成功怎么办?一位银行员工吐槽,那就是不断的“重录”。  另一位网友则吐槽银行执行“双录”,却暴露了客户的隐私。  “双录”的效果如何?每日经济新闻查到了有一组数据,广东试点一年,误导销售投诉降了一半多:  截至日,广东银监局辖内13163个银行网点全部启动“双录”。“双录”实施以来,实现“两降一升”,即理财及代销业务误导销售的信访投诉同比下降56.25%,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平均退保率同比下降7.95%,银行理财、代销业务客户满意度较实施“双录”前上升7.52%。
优秀展业顾问
热线解答次数共100次
热线解答次数共19次
热线解答次数共15次
热线解答次数共1846次
热线解答次数共448次
今日用户关注
保险公司:
保险代理人
专属客服热线
保险问问客户端
保险疑惑&&有问必答
保险助手客户端
下载助手&&轻松展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推销保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