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童鞋能给我一个关于会计监督体系弱化的原因及对策论文的绪论的?只要绪论。摆脱,摆脱,急急急

论文致谢绪论
论文致谢绪论
【论文致谢】 池锝网
本文已影响 人
篇一:毕业论文致谢词技术贸易壁垒与出口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贸易的自由化趋势,我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了发达国家越来越强的及时性贸易壁垒。本文通过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国贸易的影响,以及给出了我国来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对策。
关键词:技术贸易壁垒;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对策
1 绪论 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原因和范围 1.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 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兴起原因 1.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涉及范围 1.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和作用 3 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义、模式以及它的全面认识 1.1 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义 1.2 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及演化 1.3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全面认识 4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以及解决对策 3.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 3.2 中国对出口性技术贸易壁垒的解决办法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技术贸易壁垒与出口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前言 江泽民总书记早在1998年就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跟不上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一、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原因和范围 1.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 “技术性贸易壁垒”又称“技术性贸易措施”或“技术壁垒”,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合格评定程序)等形式出现,涉及的内容广泛,含盖科学技术、卫生、检疫、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认证等诸多技术性指标体系,运用于国际贸易当中,呈现出灵活多变、名目繁多的规定 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兴起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加上WTO规则的有关限制,国际贸易壁垒的种类和形式在不断地变化:关税税率越来越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也在逐步减少,新型的更灵活、更隐蔽的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却在不断发展、种类在不断增多。 1.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涉及范围 贸易技术措施涉及到贸易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农产品、食品、机电产品、纺织服装、信息产业、家电、化工医药,包括它们的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制成品,涉及到加工、包装、运输和储存等环节。 1.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和作用 负面影响:1.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如各国的标准条例、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阻碍着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不利于世界资源的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并且与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社会发展潮流背道而驰。这是贸易自由主义反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依据。 2.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将会进一步向发达国家倾斜。发达国家经常利用技术标准设置贸易壁垒甚至发动技术贸易战,以保护他们的国际贸易利益,从而继续控制发展中国家和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将会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
正面作用:1.环境壁垒及绿色标准在客观上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但眼前的经济利益往往会使人们选择破坏环境进行经济建设的道路。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有限,根本无力去顾及环保。毁林而猎、竭泽而渔的做法使现在地球的环境急剧恶化。2.不断提高的检疫标准和包装设计标准,促使各国要不断提高该国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及安全性能,这对人类的性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义、模式以及它的全面认识 2.1 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义 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是指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 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 变。 2.2 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及演化 技术创新分为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再创新三模式。 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和技术创新模式的升级,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特征。技术能力按照演化维度可分为技术仿制、创造性模仿和自主创新三个阶段。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质上是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模式匹配关系形态不断演进的过程。 2.3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全面认识 全面认识技术创新就是要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无论是只强调技术,还是只强调经济,都是不全面的认识。只有二者结合,才有可能是理性、现实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是要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不仅需要从技术的角度、技术发展的规律,考虑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还要以市场为导向,考虑技术开发的有效性。市场引导着技术开发的方向,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决定这种引导实现的状况和程度。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3.1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对中国使用技术贸易壁垒的国家越来越多。日本设置了名目繁多的技术性检验检疫措施,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由于技术贸易壁垒多发生在食品安全领域,加上中国食品安全立法相对滞后,少数国家针对国内个别企业、个别产品实施的疫病、药残限篇二:毕业论文
致谢和参考文献 第1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概述 1.1.1城市化的概念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同。经济学家通常从经济与城市的关系出发,强调城市化是从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地理学家强调城乡经济和人文关系的变化,认为城市是地域上各种活动的中枢,城市化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农业人口向城市城镇人口,农村居民点形式向城镇居民点形式转变的过程;社会学家以社群网的密度、深度和广度作为研究城市的对象,强调社会生活方式的主体从乡村向城市转化。 城市化实质上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及其复杂多变的系统转化过程,包括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两大系统的更替和提升,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集中的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的空间数量上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和城市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城市化过程既是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过程,也是广大农村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提高,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消除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过程。 [1] 1.1.2 小城镇的概念 小城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从行政管理方面来看,只有建制镇才是小城镇;从城镇建设来看,是依法设立的建制镇和农村集镇(通常为乡政府所在地),有时也泛指10万人以下的县级市;从统计上看,必须区分镇城人口和镇区人口,镇区农业人口和镇区非农业人口,只有镇区非农业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在统计上以小城镇看待。 1.2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化水平以平均每年 0.625 %的速度递增,而年年均只提高0.2个百分点。1998年,我国共有小城镇45462个,其中建制镇19060个。另据1997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截止到1996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16126个,镇区户数平均 1221.1户,镇区人口平均4518.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2071.5人,镇区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建制镇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三类地区分别拥有建制镇 7479个 、4682个和 3965个,分别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 46.4%、29 %和 24.6%;从人口规模看,目前建制镇大多属于小规模之列。镇区人口在4000人(全国平均数为45 18.6人)以下的镇达到 10544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 65%;中等规模的镇(镇区人口 人)4235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26%;镇区人口 10000人以上镇1347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8.4%,这部分人口规模较大的建制镇虽然数量较少,但却拥有建制镇人口总数的 36%和非农业人口总数的40%,属于经济实力最强、发展势头最猛的镇。 尽管经历了改革后的高速发展,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水平。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只提高了5.4个百分点,但同期工业化率和非农化率却上升了26.7和22.4个百分点。改革以来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把中国城镇化带入了快速推进的轨道,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并逐渐弥合了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的差距。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上升了12.5个百分点,年均提升0.625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幅度从26.4%下降到11.7%,下降了14.7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的幅度从54%仅下降到51.2%,这说明滞后程度仍然十分严重。而如果把中国城镇化放在世界整体城镇化进程来考察,其落后程度更是极为明显的。1997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仅比低收入国家高1.9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数低16.1个百分点,更不用说与中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了。 [2] 城镇化的滞后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社会经济效应。首先,形成和固化了城乡产业、就业、收入与消费结构的长期失衡态势。其次,使我国在人均消费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过早地遭遇了工农产品的买方市场和经济过剩。9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买方市场和产品过剩与城镇化水平过低有着极强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是农民收入增速趋缓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再次,对农业部门的发展造成了诸多方面的限制和约束。城镇化水平过低使农业市场难以有效启动,限制了农业市场扩大的可能空间;农业人口过多使农业竞争地位低下的状况难以真正扭转。最后,限制了农村人口的转移,使农业内部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 国内外实践证明,根据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估算出.203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可能分别达到40%、50 %和60%,实际上是前10年和后10年稍慢一些,中间10年稍快一些。如果按照我们估计的城镇化水平每增加 1个百分点,每年可以多吸收 100万剩余劳动力,则2003年前后由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充分吸收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以后农业剩余劳动力总量不断减少,估计2030年以后才有可能实现劳动力增加和就业吸收的动态平衡。如果考虑到加入WTO后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主要是粮食)的生产将大量减少,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将大量增加,从而从长期看农业领域可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则各产业吸收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达到平衡时的&转向点&可能会提前一些。 那么,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应该怎样走?我们认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道路,但各类型城市的发展重点应有所不同,其中,大、中城市主要依靠内涵发展方式;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则主要依靠数量的扩张来集聚人口,即外延发展方式。下面,我们首先分析现阶段我国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1.3 城市化的目的和意义 1.3.1城市化的目的 城市化的最终目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具有集约型增长、市民化的、人口自由流动、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特征的城市社会,唯有如此才能解决城市化过程所需要的物质基础、精神需求和代际公平问题,才能充分体现公平、效率。在实现这种理想状态的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应当实行“市场主导、政府服务”的市场推动型城市化战略,减少行政对城市化过程的干扰,提供公共服务,例如清除制度壁垒、投资人力资源、完善社会保障逐步实现这一理想状态的城市化,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3.2城市化的意义 30多岁以上的人对粮票都不会陌生。那个时代,吃粮定量,出门必须带上粮票,要出省还必须带全国粮票,不然就会挨饿。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缺粮。当时很多人都尝过挨饿的滋味,无怪乎当十余年前取消粮票、取消粮食定量时,还真有不少人为这一举措捏一把汗。然而,如今常常见诸报端的倒是人们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粮食出路的担心。改革开放、农业生产体制的变革,使全国农民迸发出空前的热情和干劲,一举改变了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的局面,农产品短缺已成为记忆和历史。相反,农产品的大量剩余,导致其价格难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不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快速增长,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这一客观存在的问题也随之突出显现,三农问题被城乡百姓所注目,也使各级政府颇费精力。 农民收入增长乏力,不仅使农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也严重制约了社会有效需求的扩张,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有专家开出“药方”: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有人估算,若能通过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使农村人口减少30%,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即可增加30%! 许多专家认为,推进城市化不仅是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途径,也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系列其他深层次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它能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人口结构性的矛盾;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可以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大量农民变为城市人口,更多的土篇三:毕业论文摘要,绪论、结论写作要求 目 录 摘
要 ............................................................................................................................................ II 1 绪 论 ...............................(转载自: 池 锝 网:致谢绪论)............................................................................................................ 1 1.1 标题 ...................................................................................................................................... 2 1.2 标题 ...................................................................................................................................... 2 1.3 标题 ...................................................................................................................................... 3 2 标 题 ........................................................................................................................................... 4 2.1 标题 ...................................................................................................................................... 4 2.2 标题 ...................................................................................................................................... 4 2.3 标题 ...................................................................................................................................... 5 3 标 题 ........................................................................................................................................... 6 3.1 标题 ...................................................................................................................................... 6 3.2 标题 ...................................................................................................................................... 6 3.2.1 标题 ............................................................................................................................... 6 3.2.2 标题 ............................................................................................................................... 6 4 标 题 ........................................................................................................................................... 8 5 结 论 ........................................................................................................................................... 9 致 谢 ............................................................................................................................................. 10 参考文献 ....................................................................................................................................... 11 摘
要 1. 论文摘要的要素 文摘应包括以下四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目的:研究、研制、调查等的前提、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 方法:所用的原理、理论、条件、对象、材料、工艺、结构、手段、装备、程序等;结果:实验的、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观察结果,得到的效果、性能等; 结论: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假设、启发、建议、预测等。 2. 注意事项 1) 不能加进作者的主观见解、解释或评论。 2) 着重反应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 3) 要排除本学科领域常识性内容。 4) 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5) 要用第3人称写法。 6) 文摘中不能出现引用文献、公式、化学结构式、反应式。 7) 商品名应注学名,缩略语、略称、代号,在首次出现处须加以说明。
关键词: 关键词1; 关键词2;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如,关键词&原子能&(其规范的主题词可能是&核能&)。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 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选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1 绪 论 论文绪论部分是一篇论文的最重要部分,人们一般都是从绪论看出你的思路是否具有条理性的,选题是否具有意义的,以及你是否有创新的。能否写好绪论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你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如果绪论写不好,整个文章的结构是混乱的。 绪论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破题一环,即你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命题)及你为什么提出该问题,或者说研究该问题有什么意义。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问题产生的背景的说起。问题产生的背景,就是说该问题已经表现出来了,是一个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得问题产生的征兆说起,所造成的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谈起,这就是要烘托你的研究问题的重要性。这个背景也使得别人感受到你的问题是个真实的、现实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假想的问题。甚至可以说这个问题是你有深刻感受和体验的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 其次就是要谈研究该问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是指对什么样的理论有丰富或推进作用,实践意义就是对实际状况的改善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谈理论意义不可以谈得非常空洞,好象是八股文,别人都有这一项,你好象必须有,但你又不知道作用在哪里,这样就会把理论意义谈得不着边际。实践意义同样如此,如果你不知道该问题在实践会造成多大的影响,那么你所谈的实践意义也可能是空的。 再次就要谈研究该问题有哪些有利条件,如政策环境,如什么样的机遇等。这些都是有利条件,与问题产生的背景不是一个概念。如果不认真辨析就容易混为一谈。问题的背景,是你对问题的深刻体会和独到认识,当然这些体会和认识与社会大环境是有关系的,但不是一个意思。有的问题虽然也很严重,但形势不利于该问题的研究,可能就不能进行研究。这种事情是非常多的,这就是说研究并非是无禁区的,而是有禁区的。 最后还得谈你选择该问题的出发点和动机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独特条件。一般人对该项内容是忽略的。其实该项是谈自己的研究基础或积累,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该问题所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如有的是针对自己学校出现的问题,有的是针对自己所关注的现象进行研究等等,这样就使别人觉得你的问题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空洞的。而且这样你的研究必定是立体的,是自己情感注入的,代表一种人文关怀在其中。这一点是社会科学比较重视的。遗憾的是,对于这一点,大家还没有形成一致认识,当然也没有形成规范,有的人甚至认为这是情感的东西,是价值先行涉入,因而是应该拒绝的。这在过去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在今天受质性研究方法的影响,这一点应该被堂而皇之被接纳才对。 2、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就是你的命题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常常表现为关键词。一般而言,一篇论文至少有三个关键词,或者叫三个核心概念。有时由于该问题比较复杂,所以限定比较多,常常出现五个甚至更多的基本概念。 3、文献综述; 就是谈论别人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哪些是你认为可以作为你研究的基础的,哪些你认为是成为问题的,从而成为你研究的中心的。文献综述目的一是继承,一是为了发展,所谓发展就是要将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你的问题进行解决。 4、研究思路与方法; 根据你对问题的揭示,你要提出你对解决该问题的设想,即你的基本思路是怎么样的。这里面就包含了你的研究的基本假设,如何来验证你的基本假设等。研究方法一般是指你获取研究资料的方法。如果是博士论文的话,研究思路常常转化一定的研究视角。 5、论文的预计的创新点。 你的研究创新点常常蕴涵在你的研究假设中的,甚至可以说在你的独特视角中的。 6、论文结构介绍 一般而言,论文包括绪论、基本理论探讨、研究设计和操作过程、研究结论和建议等。 这样论文就是比较完整的。绪论可以说是一篇论文的首脑,写好绪论才使整个论文是一个整体,整个论文应该是一个演绎逻辑的过程,后面的各部分都包含在绪论总体中。 案例分析 1.1 标题 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 1.2 标题 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 1.3 标题 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文本。篇四:毕业论文总结,致谢模板
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3 1.1 学习起重机课程设计的目的 4 1.2 起重机课程设计的要求
4 第二章 起重机的载荷、材料和金属结构 5 2.1 起重机的载荷 5 2.1.1 载荷的分类5 2.1.2 载荷的组合5 2.2 起重机的材料 5 2.2.1 机构零件的常用材料 6 2.2.2 金属结构构件的常用材料6 2.3 金属结构基本构件6 第三章
桥式起重机小车的总体设计
7 3.1 设计小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7 3.2 起重机小车的构造 9 3.3 起重机小车的布置方案9 3.4 起升机构的传动方案
9 3.4.1 闭式传动9 3.4.2 带有开式齿轮的传动
10 3.5 小车运行机构的传动方案 11 第四章
桥式起重机小车的部件设计
13 4.1卷筒部件的设计 13 4.1.1 卷筒
13 4.1.2 联结盘13 4.1.3 卷筒轮毂 14 4.1.4 卷筒轴、轴承及轴承座 14 4.1.5 钢丝绳在卷筒上的固定装置14 4.2 吊钩装置的设计15 4.3 小车架的设计
16 4.3.1 小车架的设计16 4.3.2 小车架的结构17 第五章
小车运行机构的设计计算
桥式起重机箱形梁式桥架结构的设计 39 6.1 箱形梁式桥架结构的构造 39 6.1.1 桥架的总体构造39 6.1.2 箱形主梁的构造40 6.2 主梁的具体设计计算
总结和致谢词 52 参考文献 53 附录
54 翻译 1.1 学习起重机课程设计的目的 学习本课程之前,我们应通过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及其课程设计等课程内容,基本上掌握一般机器零部件的设计方法;同时去桥式起重机等典型起重机的构造型式、工作原理和机构计 1 算等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对整体起重机的主要部分进行设计,学习设计方法,熟悉零件的工艺性、机器装配和安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起重机课程设计的要求 课程设计要像正式设计一样,以高度的责任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进行设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课程设计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思想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课程设计中应深入研究现有的资料和典型结构,并充分利用国家标准规范;既不盲目抄袭,也不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应该在学习和继承的基础上调查研究,进行改造和创新。设计中还应考虑所选用的零部件工艺性要好,易拆装、检修,操作方便和使用安全。此外,还要注意减少材料的消耗,降低机器的重量和成本,为国家节省投资。 第 三 章
桥式起重机小车的总体设计
3.1 设计小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在设计桥式起重机小车时,必须力求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整台起重机厂房建筑物的配合以及小车与桥架的配合要适当。小车与桥架的互相配合,主要在于:小车轨距和桥架上的小车轨距应相同;其次,小车上的缓冲器与桥架上的挡铁位置要配合好,小车上的撞尺和桥架上的行程限位开关要配合适当。小车的平面布置愈紧凑,小车到桥架的两端愈远,起重机工作范围也就愈大。小车的高度小,相应地可以使起重机的高度减小,从而可以降低厂房建筑物的高度。 2)小车上机构的布置及同一机构中各零部件见的配合要求适当。起升机构和小车运行机构在小车架平面上的布置要合理紧凑,但二者之间的距离不应过小,否则维修不便,或造成小车架难以维持。 3) 小车车轮的轮压分布要求均匀。这样则可以获得最小的车轮轴承及轴承箱尺寸,并且使起重机桥架主梁受到均匀的轮压载荷。一般最大轮压不应超过平均轮压的20%。 4)小车架上的机构与小车架结构的配合要适当。为使小车上的起升、运行机构与小车架配合得好,要求二者之间的配合尺寸相符;联结零件要选择适当和安装方便。在设计原则上,要以机构为主,应尽量用小车架去配合机构;同时机构的布置也要尽量使钢结构的设计制造方便。 5)尽量选用标准零部件,以提高设计与制造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6)小车各部分的设计应考虑制造、安装、维修方便,要尽量在不需移动邻近部件的条件下,能将各部件拆下修理。 以上设计要求不仅是设计小车的基本要求,也是设计其他机械的基本要求。至于轮压分布均匀,则是设计起重机小车的特殊要求,应予以充分注意。 3.2 起重机小车的构造
桥式起重机小车主要由起升机构、小车运行机构和小车架三部分组成。另外,还有一些安全防护装置。 我国制造的桥式起重机的小车具有以下特征: 1)起升和运行机构由独立的部件构成。这些部件之间用补偿联轴器联系起来。齿轮联轴器补偿了转轴中心线的偏移和歪斜,这些偏差和歪斜因制造与安装不精确,以及小车架变形而产生部件间彼此位移所引起的。 2)在设计机构和小车架时,遵循了“三化”的原则。这可使零部件的互换性得到了保证,降低制造和使用维护起重机的费用,并使所需零部件的备品量减到最少。 3)小车架用钢板焊接而成,在车架上焊有底座。电动机、减速器、制动器和可拆卸的轴承座等均安装在这种底座上。为了简化车架的加工,底座的加工面应尽量布置在同一水平面或垂直面上。 4)起升机构和运行机构采用减速器式传动装置,仅在起重量较大、传动比较高、低速时才采用一级开式齿轮,而高速级仍采用减速器传动。 5)所有机构中都采用滚动轴承。卷筒和车轮安装在转轴上和转动的心轴上。 6)近年来趋向采用制动性能良好的电动液压单推杆制动器。在要求制动平稳和容易获得直流电源的地方,还可以应用直流电磁铁制动器。 为使部件容易拆装,通常将制动轮与齿轮联轴器做成一个部件。但根据结构布置需要,也可以将制动轮做为独立的零件,安装在减速器或电动机的另一轴端上。 2 7)在制造起重机时,由于对零件进行热处理,从而提高了零件表面的耐磨性,延长了使用寿命。 8)为简化起重机机构的维护工作,轴承的润滑最好采用集中润滑系统。 起重机小车除了有起升、运行机构和小车架外,还必须有必要的安全保护装置: 1)栏杆和排障板
栏杆用于保护维修人员的操作安全。它设置在与小车轨道相垂直的小车台面边缘上。为便于小车维修人员上下,在小车的另外两边不设栏杆。 排障板装在小车架端梁两端的车轮外边,用于推开小车轨道上可能有的障碍物,以利于小车运行。 2)限位开关
用于限制吊钩和小车架的极限位置。 在起升机构中,坠重式限位开关张在小车平台上卷筒的旁边,用于限制吊钩向上运行位置,使其不能碰到小车架上。坠重式限位开关的动作都离不开吊钩组的工作位置,它直接控制了吊钩组上升的极限位置,所以是可靠的。但是这种装置方式比较笨重。起升机构中应用的另一种限位开关是螺杆式限位开关。它安装在卷筒轴的一端,利用丝杠和螺母的相对运动来控制电路触点的闭合,而丝杠的转动系由卷筒轴通过齿轮副来驱动,并保持一定的速比关系,限位开关就通过卷筒旋转来间接地控制吊钩组上升的极限位置。 小车运行机构的行程限位开关(一共两个)安装在起重机桥架主梁的两端,位于小车一根轨道外侧的主梁盖板上。小车行程限位开关的位置要安装妥当,应考虑到小车撞尺触及限位开关使电动机断电并制动后,小车还要走异端制动行程。因此,限位开关要安装在与小车缓冲器相碰的挡铁前边的一段距离。 3)缓冲器和挡铁
用于阻止小车越轨和减少冲击,吸收小车与挡铁相撞时的动能。常用的小车缓冲器安装在小车架下面,而挡铁安装在桥架两根主梁的两端;也有将缓冲器和挡铁的位置反过来安装的。 4)超载限制器
起升机构超载限制器应保证载荷不超过其额定值的10%,工作精确度为2~3%。 3.3 起重机小车的布置方案 起重机小车的型式,依起重机主梁的不同分为单梁小车和双梁小车两种。本次课程设计的的任务是双梁桥式起重机。 双梁起重机小车应用最广的是四支点小车。具有一个起升机构的小车,小车运行机构减速器由小车架端部驱动两边主动车轮;具有两个起升机构的小车,其减速器装在车架上两主动车轮的中部,主起升机构的最后一对齿轮是开式传动,两套起升机构的制动器都装在减速器的外侧。 除了四支点小车外,还有采用三支点的小车。为保证小车的结构紧凑,两种机构的传动均采用行星齿轮减速器。 总结 经过三个多月的长时间努力,我的毕业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这是一次综合学习机械设计、电气设计、控制系统设计的设计过程。我了解和掌握了常用机械零部件、机械传动和简单机械设计过程和进行方法,同时培养了在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整体设计和零部件设计的能力及运用CAXA绘图,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为我们将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经过这次毕业设计,我深深地体会到严谨、认真、仔细、有耐心是一个机械工程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起重运输机械作为物料搬运工具,在完成一个工作过程中,一般都包括“储、装、运、卸”作业,因而对于提高生产能力,保证产品质量、减轻劳动强度、降低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加快物质周转、流通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安全生产、减少事故更有显著的作用。而在众多的起重运输机械中桥式起重机是使用面广而多的一种。通用桥式起重机一般都具有三个机构:起升机构、小车运行机构、大车运行机构。从桥式起重机的情况来看,起重机是有机械、金属结构和电气三大部分组成。机械方面是指起升、运行/变幅和旋转等机构,但不是在所有的起升机械中都同时具有这些机构,而是根据工作的需要,或多或少的具有,但起升机构是必不可少;金属结构是构成起重机械的躯体,是安装各种机构和其他全部重量的主体部分。电气是起升机械动作的动作来源,各机构都是单独驱动。 在这次设计中主要对桥式起重机的主起升机构、小车运行机构和主梁的设计,不仅从整体着眼了解起重机设计计算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还添加了一些自己在设计中查阅相关资料的心得和一些新的计算方法。 由于水平有限及所学知识无限,在设计中难免有不少错误和不足之处,还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致
词 : 在本次设计中,我得到董雪芹老师和其他几位设计知道老师的悉心指导,另外也得到本设计小组以及其他设计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才使本次设计得到圆满完成,在此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3 网上资料: 紧张而又辛苦的七周毕业设计结束了。我们快要完成老师下达给我们的任务是时候,我仿佛经历一次翻山越岭,登上了高山之巅,顿时心旷神怡,眼前豁然开朗。 毕业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这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们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地进行毕业设计,学会脚踏实地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了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实话,毕业设计真的是有点累。然而,当我们着手清理自己的设计资料,分析数据,得出的零件实物,仔细回味这七周的心路历程,一种少有的成功喜悦即刻使我们的倦意顿消,虽然这是我刚学会走完的第一步,是我人生中的一点小小胜利,然而它令我感受到自己成熟了许多,令我有一种“春眠方觉晓”的感悟。我们清楚的意识到,做毕业设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给我们更多的是收获。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做设计是苦活但要细心;实践动手做比空想强;三个臭皮匠比上一个诸葛亮,合作精神是强大的;老师是很好的资源,要向他挖掘。 成败决定于细处。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我们做毕业设计也需要这种精神,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蚂蚁的巢穴都将会导致千里的河堤崩溃,一点的不足都会导致一个零件的报废。平时看老师们在数控机床上输入程序,对好刀,就可以把一个毛坯加工出零件了。我们会想:数控加工就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这次到我们亲手加工一套零件了,也想应该不会太难吧。事实上每一步我们都步履维艰。面对一堆堆的参数,我们需要逐一去查找,核对,算公式,从这本书上找出切削容量,切削速度,那本书又要找刀具数据,因为很多地方都没有经验,不会选取参数,如此重复,时间用了不少。人更加疲劳不堪。不知道多少次因为一个数据出错了,而全盘皆输,又要从新做过。我们是用手工输入数控车床程序的,一般的程序不会太长,人也容易大意,一不小心就出意外了,编定的程序每一个代号、数字大小在输入时都是不能改变的,一旦该变了肯定会在加工的工件上显示出来。所以我们认识到:做毕业设计是件劳力与智力结合的事,一点粗心都会导致前攻尽废,细心方能使万年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的想法、意识才是正确的。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队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普罗米修斯,对同一个零件的加工方法有不同的看法,彼此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但我们受条件限制,不能有很多时间跟毛坯提供给我们一一试验。我们只好按照自己的方法先在模拟软件上进行加工,我们再进行讨论,选取最合适的方案。数控编程是离不开的软件的,我们输入程序可以在软件上看到要加工零件的外形,测量尺寸等。有时在软件上螺纹是看不到的,但实际加工中是有的,我们不要怀疑软件出了问题,或编写的程序出了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亲手做过才知道其中的意义,做过了才知道合理否。 书是前人正确经验的总结,我们做毕业设计是离不开工具书的。它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用的知识,帮我们解决一些难题。但写书的作者所写必定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他写的设备跟自己实际工作中的不同;二,限于著书的时间背景不同于现在。例如,过去一般车床达到IT8级是精车了,但现在的数控车一般都可以达到IT8级了。一些精密加工更加高,可以达到纳米级。经验的积累固然可以从书本上学到不少,但是事非躬亲很难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别人的经验,自己要从实际出发,多点动手去做,把前人的知识经验变成自己的力量。摸着石头过河是我们初学者必须要的精神,只有自己动手了,错误的会改正,正确的继续发扬,这样才符合毕业设计的要求。 我们要把零件做到图纸上的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工艺路线,不同的路线所需要的机械设备是不同的,介于我们编写工艺路线是就要考虑现有的设备。有时选择的加工路线需要磨床,热处理等设备才可以达到零件要求的精度或强度,但我们做毕业设计,受限于学校现有的设备,譬如我们根本就没有磨床这个机器,所以要粗磨、研磨的加工路线肯定是不合实际的。做毕业设计也不能好高骛远,尽量选一些连自己都没有见过,只不过在书本上看过的或听过的加工方法,譬如超精车、研磨等。要知道加工出来的是实物零件,不是空想出来的或图纸上的,所以加工出这个零件是很关键的的一步。我们就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了解现有的机械设备,把零件用最简单的方法达到需要的工作效果。 俗语有所: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做毕业设计也需要发挥团队的精神的作用,队员之间互相合作,发挥相互 4 的特长,这样会令设计工作顺利完成而省很多时间和精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观看一个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外形是简单直观的,看不出加工它在背后做的大量工作。做完这个毕业设计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工这句话的含义。做的过程我们需要查找大量的设计资料,计算每一步的数据,画大量的设计图,单凭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快速而顺利地完成的。这就需要我们互相配合,擅长画图的,安排画图;擅长编写程序,操作机床的负责加工部分;做文件数据处理的,协调每个人做好工作等。我们一一分配工作,各自把自己的任务完成。还有,很多时候我们缺乏设计经验,大家互相交流,这就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正如前人所说:当两个人交换一个苹果时,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时,得到的是两种的思想或更多的思想。今天的企业管理更强调的是团队精神,不要个人的英雄主义,我们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深刻的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同学之间也得到的很好的交流。 老师是一本活书是最好利用的资源,我们要不断在他身上进行开采,获取自己宝贵的知识。无论在做设计数据筛选,加工刀具的了解还是加工过程遇上的种种问题我们自己不能解决都需要老师的帮助。老师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过硬的实际操作经验,是我们在机械制造业中航行的指明灯,老师不会什么都帮我们亲手的去做好,他主要做的工作是引指引我们,启发我们。以他的话说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亲手帮你做好了一次,那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你们还不会解决,那不是等于不教,出去外面没有人帮你的忙此不是不会做了?你们要学会独立思考,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老师还会教导我们做机械这行业是有点危险性的,但任何危险都是操作不当造成的,机器对人是没有任何感情的,你每天给它保养,它还是冷血的不会有感情,你不小心时它还是会伤害你,所以你们就一定要小心,按照步骤使用机床。毕业设计毕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其中有苦有乐,每当我们灰心,意志消沉是得到老师的鼓励,我们都会信心大增,每当做出的成绩能换来老师一个微笑,我们都会感到心满意足,彼此的交流让我们师生的感情更融合。 人们说:美好景色在顶峰,人克服困难换来成功的喜悦才是最幸福的事。毕业设计做完了,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也尝到成功的味道,但漫漫的人生路还需继续努力。面对日趋激励的就业形势,我们相信只要学好知识技术,以一种刻苦勤劳的精神对待工作,我们定会活出不平凡的人生。以上是我们团队的毕业设计心得,略表一二。 毕业设计(论文)致谢词 毕业设计是对我们知识运用能力的一次全面的考核,也是对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次设计能够顺利完成,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母校,是她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知识的土壤,使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其次我要感谢土木与交通学院的老师们,他们不仅教会我们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且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尤其要感谢在本次设计中给与我大力支持和帮助的***老师,每有问题,老师总是耐心的解答,使我能够充满热情的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去;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他们热心的帮助,使我感到了来自兄弟姐妹的情谊;最后还要感谢相关资料的编著者和给予我们支持的社会各界人士,感谢您们为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本次设计圆满完成。 学生毕业论文致谢
多种版本 致
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大学三年学习时光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亲人们,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学三年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我的母校****给了我在大学三年深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的老师和同学们三年来的关心和鼓励。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诲;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热情,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的三年充满了感动。 这次毕业论文设计我得 5篇五:学术论文引言、正文、致谢、附录的写作规范 学术论文引言、正文、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的 写作规范 1
定义 国家标准GB7713-87规定:“引言(或绪论)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已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比较短的论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着引言的效用。学位论文为了需要反映作者已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开阔的科学视野,对研究方案作了充分论证,因此有关历史回顾和前人工作的综合评述,以及理论分析等,可以单独成章,用足够的文字叙述”。 引言的目的是给出作者进行本项工作的原因,企图达到的目的。因此应给出必要的背景材料,让对这一领域并不特别熟悉的读者能够了解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意义,前人已达到的水平,已解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应用一两句话说明本文的目的和主要创新之处。引言最基本一点是介绍主要研究成果。 有的作者常常不在引言中指明他们的重要发现,或从摘要中删除那些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到论文的后部分才指明。对科技论文而言,是一种写作错误,可能使读者在了解到那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之前已停止了。引言应避免过分强调一个十分重要而涉及面广的领域,而自己仅完成了其中有限的一小部分工作。 1.2
构成与写作要求 引言的构成及写作要求见表1。2
正文 正文部分是科技论文的核心,是体现研究工作成果和学术水平的主要部分。国家标准GB7713-87对科技论文正文部分的编写格式没有明确要求和规定。科技论文的结构形式取决于科研成果的内容。不同的科研成果,需要用不同结构形式的科技论文来反映。因为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在研究方法、实验观察过程、逻辑推理、结果表现形式等方面不同。 一般来说,科技论文的内容包括:引言、原理、实验和观察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调研对象、实验和观察的数据资料结果、观点和结论等。其观点和结论是将获得的数据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技术处理,绘图列表等表达实验结果,再经过判断、归纳、推理和抽象等导出的。2.1
正文的结构与分段 国内外学术界和期刊编辑界对正文的分段,有一种“IMRAD”说法。“IMRAD”是Introduction,Material and Method,Results,and Discussion(conclusion)的首字母缩写。美国学者A.D罗伯特认为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的科技论文分段形式,依次回答了科技论文应回答的四个主要问题(以下黑体括号中的问题),适合多种专业论文的撰写,是科技论文最好的结构。 2.2
(是什么问题) 2.3
材料与方法
(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 材料包括:材料来源、性质、数量、选取和处理事项等。 ? 方法包括: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条件、测试方法等。 2.4
(你发现了些什么) 以图或表等手段整理实验结果,进行结果的分析和结果的讨论,包括:通过数理统计和误差分析说明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范围等;进行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包括不正常现象和数据的分析);结果部分的讨论(结果直接相关部分,如讨论内容涉及全篇,应留在讨论部分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在正文中说明图表的结果及其直接意义;复杂图表应指出作者强调或希望读者注意的问题。 2.5
结论或讨论
(这些发现有什么科学意义) 讨论部分也称结论或建议,其目的是综合说明全文结果的科学意义,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写得象法律条文,即只有一种解释,不能模棱两可,不用“大概”、“也许”、“可能”等词。结论应简练,不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可得如下结论” 等废话。结论要注意分寸,不要夸大其词,牵强附会;不要自我评价,如“本研究结果属国内首创”等。结果和讨论可合在一起写,没有讨论和建议时不要勉强拼凑。讨论的内容包括: ? 本文的创新处(得出了什么规律性东西,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 ? 与有关文献比较
(有何不同结果、解释、补充、修正、发展或否定); ? 如实指出实验例外结果,无法解释的异常情况等; ? 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或一些可能的发展和应用。
致谢 致谢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一般应单独成段放在“结论或讨论”之后,参考文献之前。编写致谢时不要直书其名,应加上“某教授”、“某博士”等敬称。如: ? 本研究得到XXX教授、XXX 博士的帮助,谨致谢意 。 ? 试验工作是 XXX单位完成的,XXX工程师,XXX师傅承担了大量试验,对他们谨致谢意。
参考文献格式规范标准 4.1
参考文献的重要性 ? 深度。 ? ? ? 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论文的起点和方便论文作者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方便读者检索和查找有关资料。 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计量学研究。 4.2
著录体系和著录格式参考文献种类和著录项目很多,全部记住无必要,必要时可查阅有关国家标准、作者须知、投稿目标期刊近期论文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何标注正文中所引用参考文献和著录文后参考文献表,具有世界影响的是如下3种规定:温哥华宣言 、Ciba基金会建议、美国化学文摘规定。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表位于“致谢”之后,“附录”之前。参考文献标注著录有如下4种体系: 著者-出版年体系(Harvard体系) (较为科学合理) 顺序编码体系
(中国最常用) 数字字母混合体系 出版年顺序体系 4.2.1
著者-出版年体系 4.2.1.1
正文中引用文献的标注方法: 被引用的著者姓之后,紧接圆括号标注文献出版年代(只标注著者姓无法识别时,可标注著者姓名。中国人用全名)。 如: ? 李薰(1964)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十年来的冶金科技发展时指出,? ? 或提及成果时,在其后用圆括号同时标注著者姓(名)和出版年,二者间用逗号隔开。如: 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十年来的冶金科技发展一文(李薰,1964)中指出,? 早期的研究者(Abbey,1956;Smith,1963)已经获得? 在论述山西?的遗迹时(德日进、杨钟健,1929)? ? 引用相同著者同一年出版的多篇文献时,在出版年后分别用小写正体a,b,c?区别。如: 由这些信息源(Farnfield,1974a)到采纳新名词的建议( Farnfield,1974b),? ? 引用多著者的文献,只标注第一著者,后加“et al.”。如: 前人的工作(Smith et al.,1981)认为? ? 引用多篇文献,按出版年由近至远依序排列排注。如: 早期研究工作者(Green,1928;Smith,1922)已经得出? 4.2.1.2
文后参考文献表著录方法 文后参考文献表中首先按文种集中,然后按著者姓名的字母顺序和年代排列参考文献表。中文著者按拼音排列。如: [1]李薰.十年来中国冶金科学技术大的发展[J].金属学报,2. [2]谭炳煜.怎样撰写科学论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59. [3]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C]//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 具体参考本网站投稿规范中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4.2.2
顺序编码体系 4.2.2.1
正文中引用文献的标注方法 在引用文献的著者姓名或成果内容的右上角,用方括号标注阿拉伯数字编排序号,依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列出。 如:?,表明已低到2 500 m的高度[2],?。文献[2]指出,此高度已低到2 500 m。早期的研究结果[2,4,6-9] 表明,?。 4.2.2.2
文后参考文献表的著录方法 按中引用的顺序号排列参考文献,不按著者,不分语种。参考文献的序号编码不加方括号,其后也不加“.”。多著者时,著者间用“,”隔开,只列前3人,后加“等(et al.)”。 具体参考本网站投稿规范中参考文献著录要求。4.3
选择参考文献技巧 所引用文献应是与论文主题密切相关的、最主要的文献。反映论文研究的基础和科学依据,反映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严谨的科学态度。因为编辑在初审时对文稿的参考文献进行的分析,是决定论文取舍的因素,因此,掌握选择参考文献技巧是必要的。选择参考文献应考虑引用量、语种、出版时间、来源和著者等5个方面。 4.3.1
参考文献的数量 参考文献的数量根据论文类型、科学研究状况、学科发展概况而定。一般而言,新兴学科论文引文有限。成熟基础科学,如果引文有限,那么就难以说明作者对学科发展状况进行深入了解。专业性强的综述、评论引文较多。一篇论文需列多少参考文献,不同国家、不同期刊、不同学科要求不同。1987年统计入选SCI的每篇文章的平均引文20.8篇。 4.3.2
参考文献的语种 语种分布是反映作者对当前学科研究现状掌握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参考文献全部为中文,或外文文献很少,那么编辑在初审时会意识到该论文作者可能只对国内该学科的研究现状有所了解,多为国内研究水平,只有及时掌握学科的国际研究动态,才能真正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参考一定量的外文文献是写出优秀论文的前提之一。 4.3.3
参考文献的出版时间 学术论文所附参考文献一般以从事科研时期内的文献为主,多为3-6年内,超过8年的文献很少。情报综述类2-3年或更近,情报综述类论文的参考文献如多在3-4年则论文发表意义不大。某些学科的经典理论则多不受时间限制。 4.3.4
参考文献的影响 在国际、国内有一批期刊只刊登学术水平高、具有较好创新性的文章,如果一篇论文所附这种优秀期刊的文献信息很少或最新文献很少,说明该作者较少参阅那些高水平的、真正有价值的文献,这类论文的层次不会太高。有的编辑对作者引用水平不高、影响不大期刊上的文献本身的可靠性表示怀疑。 4.3.5
参考文献的作者 各学科领域都有一批公认的著名专家、教授,他们多是本学科的权威。他们及其科研集体常占领该科学的前沿,他们之间竞争激烈,成果丰厚。如参考文献多出自他们之手,至少说明作者对该学科前沿有所掌握。 4.4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常见错误 4.4.1
错误观点和做法 有的作者不列参考文献。有的作者认为,参考文献列得多,表示面宽,所以把自己见过的文献统统列出,其中一些连作者自己都可能已感到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有的作者写作过程中没有记录参考文献的名称、出处,查补工作量大,抄录一些同类书目了事。有的参考文献过于简单,往往列上一两个同行皆知的大部头书名。有的作者列出的参考文献,而审稿人明知作者无法获取该参考文献,所以拒绝评审。 4.4.2
著录格式错误 此外,参考文献表中的文献序号不加括号,其后空1格。作者少于或等于3个时应全部列出,多于3个时,应写出前3个再加上“等” (或et al.)字,“等”字前加逗号。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著录法(参见署名和地址编写部分)。外国人的名字部分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而空半格。参考文献的编写要特别注意各期刊社的作者须知。著录的参考文献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主要的(新的)文献。参考文献包括正文中引用文献和文后(末)参考文献表。文后参考文献表又分为2种:一种是把正文中引用过的参考文献编制的文后参考文献表,即“references”。另一种是作者阅读的参考文献表,即“bibliographic references”。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其他部分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反映科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体现科学的继承性,为科技论文提供文献依据,体现了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避免剽窃抄袭之嫌。作者借用引用文献可精练文字、压缩篇幅。读者可从中获取论文中提及而未展开的更广泛的相关资料线索。审稿者、编辑者可用于初步评估论文水平和决定论文取舍。情报工作者用其编制引文索引等检索工具,进行引文分析。 见表2。 注。脚注用加半圆括号的阿拉伯数置于需注释词或句子的右上角,脚注内容置于本页地脚,即本页左下用短细线(1/4版面宽)与正文分开。 5
附录 附录是论文的附件,不是论文必要组成部分,一般列于参考文献之后。除确有特殊需要外,一般以不设附录为好。 5.1
附录的形式 ? 补充有关数据、图、表、照片或其它辅助性材料; ? 设备、技术、计算机程序、数学推导、结构图、统计表等。 5.2
附录的书写 在参考文献后,依次用大写正体A B C等编号 如:附录A,表B1。每一个附录另起一行(参见GB7714-87)。相关热词搜索:
[论文致谢绪论]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论文致谢】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池锝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计监督体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