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 非常道 意思,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

《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它广受推崇?
请不要玄乎其玄的回答,看似什么都说了,实则什么也没说。道德经能传世必有其因。懂了就能和一般老百姓说明白,不懂,就是会挠头,推三阻四说不清楚。
按时间排序
182 个回答
大四时读《明朝那些事》,似乎是个冬日,瑟瑟发抖躲在被窝里,捧着个二手touch,对着黑夜中这唯一的方寸荧光,目不转睛。书中说到明宪宗朱见深因宠信万贵妃差点断子绝孙,后来他邂逅了看守仓库的纪姓宫女,宫女怀了后来的明孝宗朱祐樘,正是激动处,突然现出一段话: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那是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做醍醐灌顶,寒冬冷夜阻不住热血沸腾。虽无法明确言说其中道理,但只觉得它直冲到灵魂深处。既陌生又熟悉,仿佛寻找许久的故友重逢,却因近乡情怯,深情对望说不出话来。当时才疏学浅,不知此话出自道德经。只是那句“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在脑子里回响,久久不去。次日查询知其出自道德经,立刻买了一本王弼译注版本。通读下来,已如新生,虽然背不下来也一知半解,但却成了生活的信条,时时于心中回旋。若问我为什么推崇,我想大概是因为它深刻表达了一种中国人求而不得的心灵境界。先说为什么是中国人。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虽说道教和道家不同,但都以“道”为最高信仰。而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天地运转的规律。中华文明自诞生日起就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渥的自然环境而极度崇拜自然。《道德经》中感悟自天地万物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上善若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长地久”,“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等等。而道德经的精神境界大致可以用“无为而治”四字总结,也正是出于这种对自然崇拜的情节,天道有常,人的作为始终是渺小的。“曲则全,枉则直”是行事信条,凡事最怕一个“盈”字。而这种骨子里的田园牧歌和喜缺恶满的精神自祖先的血液中流淌而来,成了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的追求。再说为什么是求而不得。中国除了道家,当然还有儒家。一个出世一个入世,而后者更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遇上了“内圣外王”,于是这成了许多人的内外矛盾之处。苏州园林里的文人们闲歌赋诗时,心头或许也在仰望朝堂,否则也不会起出“拙政”这样的园名。古人不说,说当今,压力巨大,久居钢铁森林之中,谁都想着抛却尔虞我诈与明争暗夺,可又有几人能做到“夫唯不争“?任何事都是这样,越是做不到,越是向往与推崇。
当你在看被诺兰电影时前被他的粉丝分析了你要看的电影具有哪些细节,象征,印象后你还会再看吗? 至于到底为什么备受推崇,那你把道教改成儒家看看受不受推崇,再想想论语是不是也一样 。
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的思考模式是和人不一样的,祂不会同情万物,万物皆为一,无差别同等对待。或者看作为一种自然意志没有思考这回事,只是规律。天灾无差别对待动物、人、不同族群不同利益相关不同阶级和地表上的各种物质。可道德经又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上面不是万物皆为一,无差别对待,现在又说常与善人。怪怪的是吧?于是我们可以解释,天地虽然无差别对待万物,可是其有规律,规律与善人同在。只要符合这个规律,规律会无差别的给与各种阶级、种族、人品该有的反馈。而这种规律又在开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把看的人给蒙了,作者都说不能讲,讲了又也不是真的。道德经理面就是一堆这种东西。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句也很好,政治上忠言逆耳就是一种体现,还有交往中各种渣人的花言巧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为了站的比较高,一步走的比较远,垫起脚反而让自己没办法站很久,大跨步不自然的体态走路没办法走的比正常步伐远。像是资产和收入相对贫脊的上班族,想让自己看出来也高端时尚生活有质量,硬是把消费行为拉到看起来比较"高尚"的方式,他它没办法维持这种刻意"跨"出来的状态很久,没办法走的平稳和远。道德经里面对水的形容很多也很精妙像是下面这些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脑海里有没有浮现曹阿瞒的诗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道德经是很不错的,有空可以看看。
怎么保命。。。
道德经。无为,不争,不强求,不做作,不自以为是,服从客观规律,不敢为怪力乱神,常居人下,虚心而实腹,不断突破自我,考虑别人考虑不到的问题,做别人做不到而自己可做的事情,不居功,不强求圆满。不自我欺骗,时刻承认事实。。。最后,坦然接受一切结果。
不同意only xc的答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道家所谓的道是作为万物的本原,是无法言说。所以我们称它为道,其实不是给“道”的定义,跟我们称呼一只狗,一张桌子是不一样的概念。
道德经,看你怎么读,高大尚,低俗劣都行。讲下我的读法:1.第一次读,可看译文,其实,如果可以的话,直接读不看译文,你可能更有收获,这与道德经经的文字表现形式有关,你如何理解都行。如: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个人理解,低等:若真是不争,可必写天下唯与之争,其实不争只手段,其实是要争。高等:先把自己以局外人的角度看这个局的事,以不争之心观察,你会客观些。2.如果你工作,或者有社会经历,你会悟的更多。3.可以的话,每年都要读下道德经,你也会有收获。4.南怀瑾&老子他说&要看。
简单说,道德经只讲了两个字“无为”;复杂一点说,道德经讲了四个字“圣人无为”;再讲详细一点,道德经讲了七个字“圣人无为无不治”;如果还需要再具体一点,可以用14个字概括“圣人无为无不治,修身济事以为和”
《道德经》第三章最后一句话“为无为,则无不治”是对“无为”的定义,第一个“为”字是“按照.....做”的意思,“治”字是管理、治理的意思。所以,“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意思就是:按照无为做,就没有管理不好的人,就没有管理不好的事,就没有管理不好的地方。
“无为”是《道德经》的主题,“为无为,则无不治”这句话上面部分介绍“无为”的内容,“无为”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九个层次,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之治。“为无为,则无不治”这句话后面的内容讲述如何按照“无为”的方法进行全面管理。所以说《道德经》只讲了两个字“无为”。
因为篇幅所限,在这里只能简略说明,如果想了解的更详细一些,可查阅《道德经三味》--做人、做事、做管理一书,作者柴晓明,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也可以登录“老子文化申遗网”查阅《道德经三味》简介。
道德经不是一两句话说出来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的,不过你如果想了解的话可以在微信上关注鬼脚七,他的文章中有一个模块是专门讲老子智慧的,有对道德经其中的一些观点做通俗易懂的诠释,我自己也看过,也有学习过,没错,我就是七哥的真爱粉~你要是有什么其他生活中的疑问的话也可以跟他交流!
这本书是围绕「道」和「德」展开的,所以在多元解读之前,得先明白二者是什么,虽然作者没按教科书写法定义,甚至表示「道」根本不可言说,但读者得自己形成一个大致能和内容关联贯通的理解,这应该是可以做到的,然后再来看各种答案和解读也才有意义。
我发现个规律,被赞的最多的回答同时也是码字最多的,不信你比对一下!
道是class 名是instance
道德经由中国最伟大的先哲老子所言,用最为贴切的文字描述了人类所处的自然世界。以道为形而上体,以德为形而下用,对造物主,时间,空间,万物,心理,生理,为人,治国,矛盾,统一,变化等都有细致入微的言释。
讲述的是形势模型与治世策略
道德经乃道家之基, 在此基础上百花争鸣。
【介绍】《道德经》讨论的问题本身其实很简单,但已经有成见的人很难明白。所以,在讨论所有的问题前,让我们首先做一个简单的思维游戏。比如有个人,他出门走在路上,前面有个坑,他没有看见,一脚踩空,掉了下去,失足前,他说了一句:“我操”,然后他就摔死了。那么,现在我的问题是,他最后说“我操”是要操谁?你不要觉得我在开玩笑,我是严肃的。他有很多可能:他操修路的,把他坑了他操天,让他运气这么不好他操自己,怎么这都没有看见他谁都没操,他只是发出了一个惊叹无论如何吧,他不是赞美上帝,他说“我操”。他已经死了,这句话已经final(终结)了,你不能把他从棺材中拉出来,问他什么意思。而且就算他没死,你把他叫回来,问他什么意思。他说他的意思就是赞美上帝,不是CNM,你也不信呐。我是什么意思呢?一句话说出来,其实可以有很多理解,文字并不具备精确传递信息的能力。除了程序员和律师等少数群体,很少人能保证自己说的东西能在一句话中被清晰传递的(程序员和律师看起来能做到这点,是因为他们严格限定了范围,说到底还是他们在其他讨论中和特定的人形成了共识),所以,单个句子的含义,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说,是没有任何保证的。有智慧的人写东西,一般不会在一两个字行间,包含天地之秘,他要通过多次从多个角度反复,才能把一个概念说明白,所以,单拿一句话,一个词出来反复寻章摘句弄学问的,大部分时候不是在寻找一篇论文的真义(虽然纯粹进行语言研究也有其意义),而在原始词句中硬“加”出意思来的(为了逼近意思换角度解读是另一个问题),那已经不是作者原来的意思了,而是解读者自己的意思而已。所以读者首先要建立这个概念:我在这里给你解释《道德经》在说什么,是为你找一个能和他的意思前后贯通的“表述含义”。而不是给你证明“这就是老子本来的意思”。我不是不知道,有人在这里又出土了什么东西,那里又发现什么通假,避讳,恶意修正等种种问题,那些不重要。在我理解的道德经的含义中,老子也不在乎,老子看的是大势,而我解释的也是这种大势,是在各种历史大潮变幻以后,在我们现在看到的《道德经》的“表述含义”。举个例子,有人会跟我掰,说“道可道,非常道”,“常”字应该是“恒”字。这对我来说,就是腐儒之见。在这个表达中,常和恒有多大区别?在这个抽象层次中,描述的高手怎么可能用精确语义嘛,他们用的是“架构含义”,也就是说,这个字即使有一定程度的偏离,也不改变它要表达的意思的。另外我也知道,把一个真诚直接的含义说出来,会踩到好多人的尾巴,因为很多人是靠着神神秘秘的曲解来树立自己的权威或者人生观的,这和偶像的作用其实没有太大区别,但那也是现实,这里不打算改变他们,我只是给真诚的,想确实通过阅读增长知识的人一个阅读的提示。大家其实不用尝试因为掌握了某个“真理”想去说服别人。我是一个程序员,我给大家说,写程序说到底是一种“说服”,只不过说服对象是“计算机”而已。而我们程序员去“说服”,那可都是要付钱的,那是一种成本,那要看你是不是要投资,好的程序员工资很高的哦。【原文解读】现在我们回到道德经全文来看,这很明显是一篇讨论治国策略的论文,因为人家明明是先讲了一番世界万物的道理,然后说圣人是怎么做的、圣人是怎么做的。这你非要给他弄出其他意思来,明显就不对了。文字这种东西,你可以别有深意,但他首先是表面的那个意思。“深意”得埋在这个意思后面。但为了论述这个策略,老子大量使用了世间常见的基础道理做铺垫,这又让它成了后世很多人进行哲学延伸的基础,并成为中国人很多哲学,策略的基础概念,所以它的基本思想,代表了中国人的基本哲学,通过我们的语言,故事,惯例等深深地刻在我们的精神基因中,所以这本书就值得每个想进一步了解自己文化的中国人去读了。好,现在我来解读一下这个论文在说什么。老子那个时代,语言概念和哲学思想极其贫乏,不像我们动不动就柏拉图、黑格尔的,所以,他首先得给自己的论述定概念。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 基本概念是一条路,引申出来就是事物延伸出去的那个轨迹,再引申就是“规律”,规律是可以被说清楚的,或者可以被跟随的,或者可以遵循的,Whatever,反正就那意思,你爱怎么理解都行。反正表面意思就是“路”是可以“被路(那样用)”的,也就是说,规律还是有的,但不是你理解的那个规律。因为如果我告诉你“现在买房可以升值”,这(姑且认为)是个规律,但如果大家都知道了,那就不一定了,规律这东西,不是没有,但都知道的时候就不是那个样,描述本身是会改变结果(不要急着给我摆乎薛定谔猫什么
的,先回来我这个讨论上下文,你越加入自己的东西,你就越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所以,要理解别人说什么,先放弃掉你的高级概念空间,退化到和别人一致的概念空间,才有“理解”可言,否则说来说去都是你自己的意思。老子明显是深谙此道的高手,你后面就会看到,老子讨论问题用的概念都是路,结,水,风箱这种人人都有认识的东西。只有如此,才有“共识”啊)。所以,道是可道的,但不是那种你想象中的静态的规律,它是演变的,depend(依赖)的,递归的。(这里请让我插入一个解释:道可道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谈“道”(规律),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是相似的,比如我们都想有钱,有人靠A方法赚钱,有人想靠B方法赚钱,有人靠C方法赚钱,假设有一个“终极方法”X,赚钱效果特别好,那么人人都可以赚很多钱了,那谁比谁赚更多呢?这好比你是上帝,你用一模一样的沙砾建一个塔,那哪颗沙子应该做塔尖,哪个沙子应该做塔基呢?——总有人(沙子)要占便宜,又沙子要倒霉的吧?否则大家都一样,上帝就只能做沙滩,不能做塔了。何况做沙滩也有人占便宜,有人倒霉啊。)名,就是名称。这里很多人会莫名其妙,好端端说“道”,扯名字干什么。这个也涉及整个讨论的基础,我们前面定义了一个名字“道”,后面还有更多的名字,这些名字看起来是那个意思,其实要看你我的认知,我说漂亮的东西叫美,那也得你认才行,你也可以把那玩意儿叫“丑”,或者其他什么“婊特服”之类的。你觉得给穷人送钱是“善良”,但也有人说,让人不劳而获,才是最大的“恶”。所以,名字这东西呢,它实实在在存在(当我们都认那个意思的时候),但实在也不是你以为的那个“必然”的意思。所以,其实名这个东西在讨论规律的时候是挺不靠谱的。比如你可以跟我说,“共产党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说怎么党员张三还贪腐呢?你可以跟我说,“张三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只是混入党内的敌对分子”,或者“他那是为了The Greater Good(“更大的好处”),不是你想象中那种贪腐”。甚至你还可以说,“难道为人民服务就不能先贪腐吗?”。所以,如果你们没有相同的认知,这个问题没得讨论。你看知乎上那么多人在那里争得死去活来的,大部分不过在玩“名”这个游戏,懂得“道德”的道理,就会知道,如果双方不打算有相同的认知,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你不能指望交流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当然,很多人通过这种手段争取没有脑子的人,这是另一个问题)。说到底,道表达出来就是名,名可名非常名正是道可道非常道的一个重要原因。你看,这就是道德经全文讨论的基础。老子说的是:“各位观众,我们现在来谈道理啦,不过你们得搞清楚,道理这个东西,就是我们互相寻求认知上的认同,你们就不要指望和我辩论了,听得进的,咱们就讨论下去,听不进的,你就拜拜忙您的去”。老子要在这个不稳定的基础上,讨论出一番道理来。这个是理解道德经最难的地方(其实过了也很简单,这其实就好像走独木桥,你能接受“不扶栏杆我也是能走过去的”,你就能走过去,你非要找栏杆,你就只能掉下去或者爬过去),你能越过这个坎,后面的理解就好办了。老子的意思是说,道理是有的,我们确实是可以说“XXX将会YYY",但XXX和YYY是不是你理解的那个意思,那不一定,而且你说XXX一定会YYY,可能在你说之前是这样的,说完后也不一定,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规律,因为我们确实也是基于一些规律生存的。简单说,不存在绝对真理,但不表示没有绝对真理我们就不能用一些道理来指导我们的战略。明天太阳会升起来吗?鬼知道!但我们可以基于明天太阳会升起来做战略,这就是道德经全文的讨论基础。然后我们往下看: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故 常 无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欲 , 以 观 其 徼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定义道和名后,老子开始在定义了人认知中两个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有和无。你不要纠缠什么是“始”,什么是“母”。这里用了互文,他们是一个概念,是构成天地一切的基础。如果你结合后面的内容回来对照,你就会发现,这里的“天地”是精神概念,是你的认识中的一切。而出现在你的认知中的东西称为有,不出现在你认知中的东西称为无。非洲有一个猴子,你从来没有见过,也没有机会见到,和你没有任何交集,也没有人给你提起,这个猴子在你的认识中不存在,它就是无。不要跟我说这个是唯心,唯心是心想事成的,这里是从“效果”上来说的,不是跟你讨论世界的本源(你们应该注意到,老子就没兴趣讨论世界的本源,老子讨论的是你的“观感”)。如果你懂编程序,可以类比一下,进程的信息是调度器提供的,系统给他的信息可能完全是假,
但他只能当作真的一样去处理。你把网卡从他的上下文中抽走,网卡虽然存在,但进程不知道,但进程仍不能为所欲为,不能改变操作系统,面对的仍是冷冰冰的现实,访问非法内存仍然会coredump。你说进程是唯物还是唯心,我不关心。如果你不懂程序,想想《黑客帝国》那个精神世界,或者《哈利波特》最后在国王十字车站和邓不列多的精神交流。说到底,当你说出“世界”这个词的时候,说的是你脑子里的东西,如果你“感受”不到这个东西,它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实在和你关系不大。如果还想不通,也不要紧,我们后面会反复拉这个概念的。老子说,有无是一个东西,都称为玄,这又发明了一个概念。首先我们理解为什么有无是一个东西,我们说我们的概念中“无”了一只猴子,也可以说我们的概念中“有”了一个“无”猴子的空间。所以,有无实际没有本质区别,我们说这只猴子3级漂亮,也可以说,这只猴子
-3级丑,这也没有区别,所以他们同出而异名。我们给它一个新的名字,叫玄。玄是什么?玄用的是“结”的概念,就是绳结的意思。绳结的特点是什么?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拉同一个东西,越拉越紧啊。向一个方向拉,其实是向另一方用力啊。我们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不就就是这样的?你以为向一个方向用力,事情就会往那一个方向走,实际上它常常只会走向反面。而在绳结上再打结,情况就会越加的复杂(你最后都不知道你用力它会往什么方向走了),这就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的规律了,我们这个世界的“道”如此难以理解,正是因为这些规律被组合在一起啊。特别补充一下那个无欲和有欲是什么意思,“欲”是驱动力,是“想”,我去吃饭,这是事实,但背后有“我饿了,我想吃饭”这个驱动力。这引入了不确定性,因为如果你如果想的是“我饿了,但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你可能就不去吃饭了,这就让人难以估计了(这个“道”也难以描述了)。但有些东西似乎是没有驱动力的,比如水从高处往低处流,这看起来没有任何主动性,这体现为准确的规律,和主动的欲望不同。所以说,“常”,即General,一般的东西,应该是无欲的,这样体现了准确的规律,这称为妙。但从认知的角度看,“常”其实可以认为是有欲的,这个欲就是出现在我的认知空间中的期望。比如我写的这个回答,本身似乎是无欲的,但它的属性决定了他会被传播还是会被抛弃,如果它被抛弃了,他就不出现在我们的认知空间中了。如果它没有被抛弃,我就可以说,“你这个回答,肯定背后有讨好我的欲望,否则你为什么写成这样?”这没得辩,你也不知道一个人出现在你的世界中,是因为他的欲要用某种形式讨好你,还是他的妙本是如此。所以出现在我们认知空间中的所有概念(名),都有“存在下去”这个欲,所有这些概念的欲,共同决定了什么概念能留下来,什么概念会离开我的认知空间,这共同构成了我认知空间的“徼”,即边界(想象一下从望远镜中看世界,那个圆圈,就是你的徼)。世界万物,天(主宰,造物,
客观规律,Whatever)本身(也许)以妙来构造这个世界,但体现在每个人的认知中,万物都有欲望,不过看你如何理解。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是苹果的“欲”要自己“跳下来”?还是苹果的“妙”本来如此?你能证明吗?你自己都活在你的精神中,你有自己的边界了,你拿什么来判断对方的精神世界?一个心怀不轨的人,一直对你很好,期待有一天彻底让你永不翻身,在没有实现之前,他意外死了。这个人对你来说,从“欲”上判断,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这不过看你怎么想而已。有个人真心恨你,对你千般报复后,发现你是个好人,突然对你很好,他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这个世界是“集体”和“变化”的,我们不能用整体代替个体,不能用一刻代替一段时间。我们用欲来做预判,用“妙”来做“眼前此刻”的决策。这就是我们能达成的最好的决策战略了。以欲为谋,以妙为断。人不能无勇无谋,也不能多谋寡断。“有欲”的一个个个体(共同)构造
了“无欲”的冷冰冰的“妙”,一个人选择共和党还是民主党,和这个人的个人观点有关,但这个社会选择共和党还是民主党,这是一个“妙”,没有人能左右,奥巴马不能,克林顿不能。要不要拦Google,也是各方利益共同作用的结果,习也改变不了,李也改变不了。(好吧,我们不谈政治,反正就这么个意思)你看, 老子用非常直观的感受,为我们清晰地描述了世界这个混沌系统难以理解的原因(虽然他不见懂“混沌系统”这个“名”),如果你觉得这个不够清晰,你想想你可以怎么描述这个问题。至少对我来说,他对世界的体会确实给人非常清晰的感受。但有了这些体会,你是不是就掌握天地之秘呢?不至于。如果你写过程序,你不妨想想,写调度器的就一定比写线程的高明吗?不至于,细节不同而已。但写线程实现的理解操作系统的调度策略有没有用呢?当然有用了,这还用说?如果你不写程序,也不妨类比一下,定义法律的人比作家高明吗?也不至于,虽然定义法律的人在限制作家的生活,但双方有自己的专业技能,可以达致各自的高度,但作家生活有必要理解法律的要求吗?当然有必要了。理解了这些东西,我们就很好理解后面的东西了,比如: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恒 也 。 你看,这些全部是前面的例证,大家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恶,你看见恶了,就知道,哦这是美。没有恶,什么是美?大家都知道善(好)是善,是因为有不善。你
看见一个人给老婆煮面条,你说这个人真好,那是因为你看过有人打老婆之类的。如果人人都给老婆煮面条,你说这个人真好,你这不是神经病么?……就这么回事。所以,看问题,看到一面还要看另一面,因为两面互相支持的。有了这些基本概念,老子这孙子就开始卖盐了,所以他说: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这是说,老大,你看,你要当好老大(就是“人家那些圣人”),就不要去追求美啊,善啊这些东西,因为他们是用丑啊,恶啊这些东西来铺垫的,你追越多的美,越多的善,就会制造更多的丑和恶。让这个世界自生自灭就好了。它要开始就让它开始,它要结束就让它结束。这是你最大的德,然后你才开始控制,实现你要实现的那个目标(这句话没有说出来,但肯定是要做点什么的,否则就不会有“为”和“功成”了,这个概念后面讲)。实现目标后也不要指望保持它,东西保持是保持不住的,因为你总是要“行动”,保持驱动不了行动,不断设置新的目标去行动,才会保持在那个生长的状态。(这个地方是个做事时经常用到的心法,如果有人有疑问,我可以单独拉主题来讨论)然后他就开始说了一句让“人民群众”觉得很不爽的话了: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所以说,好话不能给蠢人讲。那些满脑子大道理,“为人民服务”不倦的傻逼或者野心家看到这个就高潮。其实老子根本就没有想你那么多。他说的是,一个好老大,
不要追求贤能,如果你推出一个榜样,说这个是贤,就会有人来装相,会做事的人不多,会装B的人则很多。你喜欢小资有人去星巴克,你喜欢雷锋有人去扫大街
(还专门为此封路呢),你喜欢特立独行,有人为朋友的死掉砸掉一把琴。装,他么多么容易!所以让大家好好生活就好了,心里别那么多想法,别天天想征服世界,做点实在的东西,这样“智者”,也就是那些就指着通过做这些事来操控民意,拿点个人小资本的家伙,就无所施其技了。这纯是个管理战略,和对人民如何如何完全是两个东西,具体到具体的施政措施上,有不同的落实办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就不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请回头去看看他的总纲),是整个论述的延伸而已。你们看不懂,是因为你们蠢(后面会解释什么是蠢)。由此,老子就推出他的总体策略了,就是“无为”,他的说法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他说,天地是不会有仁爱之心的,没有对谁特别好,因为你对兔子好,对不起狼,对狼好,对不起兔子,那还是让他们该咋滴咋滴。兔子跑得不够快,就该让狼吃掉,狼跑不过兔子,就活该饿死。从而推出,你当老大的,也别做出一副善良的样子,今天爱这个,明天爱那个,躲在后面别吭声就好了。这个世界就是个大风箱,你大力推拉,里面各种风乱飞,越搞越乱(好好体会一下那种虚,但不屈的感觉,类比一下下文中关于水至柔的论叙)。你非要觉得你得努力点什么才能改变世界,这叫用战术的努力掩盖战略的懒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啊。后面的我就不解读那么多了,明白老子在讲什么,剩下的内容就是查查单字解释的问题。老子这个人,把世界的基本运行规律是看得比较清晰的,他意识到一个我们很多俗人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就是这个世界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而我们要做的是自己跑到运行规律的那个道路上,而不是试图让那个道路走到自己面前。世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天地有它内在的原理,你能改变,但要循它的那个规律来改变(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为你的力量是有限的。社会也自有他内在的原理,你也能改变,但同样要循那个规律来。大部分时候,就如同《哈利波特》里面说的,征服死亡的方法不是你躲开了死亡,复活亲人,而是你接受死亡是一个现实,并明白你最终会走向他。而所谓“大人物”(圣人),通常不是因为他们自己有巨大的力量改变世界,而是他们自己走到这个世界要走的那条道路上,他们其实更受约束啊。所以老子很推崇“水”,水至柔,简单说,你要拦住水是很容易的,你在河水中放下一只手,你就拦住一部分流水了,但这些水换个方向继续流。这就是中国人(集体)的境界(简单总结,就是“绕路走”),别他妈给老子说这说那的,老子不跟你争,换条路该干嘛干嘛。如果你敢堵住所有的路,老子看你怎么死!所以,你们不要想多了,拿着老子的观点来
谈什么无私奉献,谦虚,忍让,为国为民什么的,这就是教没脑子的俗人的,老子高傲得很,在他心目中,连给你解释的必要都没有,人家是给聪明人讲道理,傻逼永远是傻逼,不是语言可以改变的,人家才没空理你。所以,他后面还说: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
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他的意思是,你们这些傻逼,天天追着这个去,追着那个去,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说估计你们也不会听,你们就继续搞你的飞机去吧。反正看着你们就烦,但你们还他么是老子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行,你们牛,你们都牛,老子才是傻逼,好了吧?高兴了吧?然后你说老子这个认知形成的战略好不好呢?我不知道,按老子的概念,这个认知反正是存在中国社会数千年,还深深刻在了现在世界最大的民族的精神中,它还是一个“有”,你说它好不好?好不好老子根本不在乎,它只是“存在”。所以,你要是问,《道德经》是不是经典,该不该读,切,同样按老子的意思,你爱读不读,懒得理你。【一个小实习】基本上,写到这里,我就写完了。有人说,后面有那么多,为什么不也解读一下?你们问这个问题,说明你们还是没有读懂我前面说的,我们来实习一下吧。我们周围应该都有不少练太极拳的,据我的认识,其实大部分练太极拳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练什么,我告诉你们一个看练太极拳练得好不好的简单方法:能以手带身(即手上的动作会引发身体的移动,而不是仅做手上的动作)的,
就是懂的。以身带手的,就是装样子的。太极拳在练什么呢?太极拳践行的就是道德经里的基本道理,不是你去用力攻击对方,而是你走到适合攻击对方的位置上,
所以步法大于手法。对方来打你,你举手去挡(反过来亦然),力量源于受力点和地面之间的杠杆力,如果你能移动身体,使杠杆的力臂缩短(改变角度即可),你就占便宜了。所以在练习的时候,本质是练习每个动作做出来的时候,能否同时把身体带过去(有人说,不对,是身体带动手的动作。这个请考虑一下内家拳经,什么叫打在中(根)节,顾在稍节。在讯息万变的战斗中,你的思路(“顾”),首先是考虑立即起作用的地方,所以,脑子其实在手上的,但身体不移过去,手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脑子控制的是手,“下意识”控制的才是身体跟上。练习,练习的不是脑子——脑子你听和理解就行了,不用练习——练习练的就是下意识和对应的肌肉神经群),形成身体对手上动作的敏感,这样在实际战斗中就会占据优势。这背后的道理,和道德经基本战略是一致的:不是你用力量改变现实,而是你自己走到一个更好的地方。(其实不光太极拳如此了,你们受过相对正规的乒乓球,羽毛球,拳击等的训练的话,你就知道其实都是这样的:技术动作做出来,首先是要把自己移动到合适的位置上,只有新手才傻傻的站在那里,只凭手来完成动作)(插一句:其实任何集体,企业,社会何尝不是这样?你搞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是大脑的思考),但这个道理要可以实施,还要你的领导能明白,你的下属能明白,你周边的其他部门能明白。为学是你个人的事,但要集体接受,变成集体的行为模式,就是为道的事了。理智和下意识是要匹配才能成为“结果”的。否则你学拳,学琴,学打球,为什么不是老师给你讲就行了?)好了,现在我把这个道理说给你听了,然后假设这个观点被广为传播,大家都知道了。那么大家练习的时候可能就会都“以手带身”,这样是否就能练好太极拳呢?显然不是,因为还是那句话——装,那是多么容易呵。以手带身毕竟不是攻击力本身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太极拳引入了第二个观点——得躲起来练。自己练,求的是自己的提高,在外面练,有观众在,怎么都会求好看。据说形意拳还有打法、演法、和练法的区别,也是这个意思。求仁得仁,求装得装。每个事情都有无数个观察角度,你可以用傅立叶变换来看待声音,也可以用音高来看待声音,都是对的,但每个方向会走出不同的结果。但躲起来练,别人看不到,是不是就解决问题了呢?太极还有一个很多人都不了解的基本道理,就是一个人练和两个人打是不同的,一个人练所能达成的平衡,和两个人能达成的平衡是不一样的。但两个过程中,目的都是让力量穿过自己的身体,落到地面上,这样你总有最短的力矩,所以一个人练和两个人打,动作是不同的。拿一个人的动作放到两个人的战斗中,也是胡扯的。所以,我们又引入了第三个修正,躲起来练基本功,两个人试手,打群架练心。太极还有更多的其他道理和细节,所以教拳得师傅带着徒弟,甚至一起生活,不断细化这个交流的过程,让双方的认知达到一致(包括本身物理能力的提升,那也是认知空间的一部分)。如果你对此没有感觉,不妨考虑一下教琴,教舞蹈等,其实都是一样的。你看,这个过程中,我们从开始谈道,然后修正这个道,然后再修正修正后的道,我们在不断逼近,但我们永远都无法贴近实际的道。这个过程就是拉风箱,搅流水的过程,多言数穷,机关算尽。但我真正想请大家注意的是,你看《道德经》不要以为这个世界就是个循环,怎么努力都没有意义。这个世界是个循环没错,很多事情确实是发生了一次又一次,但这个世界从不简单循环,它是循弹簧一样的轨迹“循环上升”,我们是在通过这些循环中不断寻找Best Practice。也许这样的上升最终也是个循环,但你也看不到那天啊,你还是想“上升”的吧:)所以,懂道德经不是让你无欲无求,懂道德经是让你不要追求那种你追求不到的东西,用冷静的目光看到(个人的)“欲”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只能到哪里。它不能告诉你细节,但能告诉你战略,你不能只有战略没有细节,但同样,你也不能只有细节没有战略呐。道德经的后半部分,是在前面卖盐成功的基础上,谈具体的操作策略,如果你理解前面这一段,后面的其实不需要我来解读。而且,就如同我前面说太极,你和高个子打,与你和矮子打,整个打法就是不一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然则,老子说圣人个人修养如何如何,这和当时社会风气,经济技术发展,医疗水平之类的东西密切相关,你没得说这个是不是对的,除非你是专业的研究人员。那些用现在的情况给老子加解释的,或者根据自己理想中的社会模型来给老子找理由的,用《扒马褂》的方式给老子圆说法的,恰恰是老子眼中没脑子的俗人,他们有些只有对错,有些只有利弊,但他们都没有“现实”,他们是永远不会懂老子的。所以,我无法给大家一个完整的解释,根本就没有完整的解释。因为我们必须一起进入我们能有共识的概念空间(程序员叫Namespace),我们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对方。【扩展主题】为此,根据现在讨论区中的讨论,我们最后再走一步。我来扩展三个主题。希望对最终的理解有所帮助:
1. 井中月2. 无欲则刚
3. 德者,人之所欲1. 井中月讨论中,包括不少人私信我,问我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我的答案可能会让你很惊讶。我觉得我说的就是老子表面上说的那个意思,我第一次读就知道了他在说这个啊(当然要查一些字词的解释)。你们可能没有注意,这个世界上很多人的思维模式本来就是这样的,我觉得老子只是很自然地说了我本来就感觉到,但没有能够表达出来的意思而已啊(关键是我说的你也不信:))。而我完全相信,我们周围还有很多人也能感受到这个意思,只是不一定有人有机会,或者和你有共同名称空间可以给你们解释清楚而已。比如,我知道一个看懂这个意思的人,黄易。你们看过他的《大唐双龙传》吗?那是个YY小说,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是很深的,你们注意到书中两位主角武功的进步历程了吗?他们总的来说经过了三重境界,第一重:井中月/星变/棋弈/梵我如一;第二重:入微;第三重:当时此刻/旁观者。我们先不说其他两个,就说第一个境界,什么是“井中月”,井比喻你的心灵,月表示现实(妙),当我们的心灵可以感受外界的一切状态,预期一切变化,我们就把这个世界(当时对你有影响的一切概念)掌握在自己手上了。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境界:你坐在月亮底下,流水自然在你眼前流过,月光洒在水面上,树影投射在你的眼前,几颗石头在流水的冲击下一点点移动,你看着它们一动一动,然后它就翻了个身,随流水去了……这些都在你的预期中,即使你闭上眼睛,它们仍能在你的脑海中复现。它们本来就是那样的,不会因为你“喜欢”这块石头,所以他们就不动了,不会因为你不喜欢阴影,阴影就不投射进来了,不会因为流水中有灰尘,月光就不照射在它上面了……你不改变任何东西,所以你才是完全自由的,因为你不用纠结什么东西,能得到的自然就得到了,得不到的本来就得不到,那又什么好说的?现在你站起来,你就站起来了,你坐下去,你就坐下去了,你放声高歌,你就放声高歌了,你不用小心翼翼,担心你自己“破坏这个美好的意境”,你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这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这就叫梵我如一。说到底,你接受了这个世界的全部“本来面目”,然后你的精神就自由了,你可以干你真的想干的一切,而不会被“这里怎么不是这样的呢?快快变成这样啊”这样的念头所束缚。但我们身边,其实大部分人,即使受过很多教育,他们都无法把自己从自己加入的东西中解脱出来。我有个原来很尊重的中学老师,她对教育工作充满了热情,我工作后有一次找我去给她的学生交流一下。我就讲了些怎么学习之类的东西。结果大群学生更喜欢来问我“你觉得我们怎么避免被现在的政治教育洗脑”之类的问题,我也不好意思打击他们,所以简单给他们说“谁也无法避免被洗脑的”,其实以我这样的毒嘴,我更想说的是“就你们现在的水平,哪里有脑子给人洗啊”。后来我跟这个老师谈起这个问题,她说,对,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我就评价说,老师应该教导的是知识,不是人生观,人生观是知识和经验的结晶,不是教育出来的。结果一番讨论下来,这个老师从此就恨起我来了。其实无论怎么说,这个老师都是不错的人,我后悔死了,根本不应该跟她谈这么深入的问题。所以想想,我们身边其实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人,正如老子说的,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是啊,你们都是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我是被洗脑的,我哪敢说我不是啊。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啊。你看现在出书谈老子的,老要纠结老子是站在人民群众一边的,还是站在残暴的统治者一边的。靠,旁边一堆虎视眈眈的“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代表”盯着呢。把这个“欲”加进去,你还想保持“井中月”的境界?所以,说到底,我们这种讨论也就只能在我们这些小众中间交流交流,冷暖自知。前面这个例子是针对强者的,其实弱者也好不到哪里去。原来这个主题下排第一的“不二公子”的答案,就是这种代表,看起来他从道德经找到了力量,但其实他看到的不是《道德经》,他看到的只是他自己的欲望。他一开始就存了一个给自己的不如意找理由的心了,如果他看的不是《道德经》,而是《金刚经》,我估计他得到的东西是一样的,他不在乎妙,他把现实和他的欲望搅在一起了。欲望会蒙蔽你的眼睛的,无知的人常常看到的是欲望的样子,不是现实的样子。而所谓井中月的世界,就是没有你自己的世界,而要让人稳住一个这样的状态下,是要智慧(成本)的。我们说远一点。这个问题的技术核心在哪里呢?请允许我用程序来做个比喻(非程序员其实是可以看懂的,就是个英语的判断句),井中月的境界是要对多个外界输入进行判断,这个判断过程的代码量是比较大的,简单说,它的判断过程是:switch(events) {case e1: ...case e2: ...case e3: ......default: ...}而一般人的判断是很简单的,他们的判断过程是:if(good_or_bad(events) {...}else {...}你看,这个过程(函数)多短!短意味着两个东西,一个是实时性高,一个是占用的运行Cache小。所以你看见小孩看电影都喜欢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个判断链最简单了。而我们大部分人并不比小孩好多少,他们的判断模型仍是这样的,他们活着自己的世界中,对身边发生的事实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概按他们固有的模型去理解。归根结底一句话,他们就是懒。思维上的懒。这和他们本身是否强势,什么地位,其实是关系不大的。所以我也给这个定了一个名字,我把这称为“蠢”。蠢人看问题,需要简化模型,需要分背景和主题。而这个世界并非如此。想想太极图,这是在白色背景上画了一个黑色的图案还是在黑色的背景上画了一个白色的图案?其实无所谓的,反正黑色的地方就是黑色的,白色的地方就是白色的,这才是对这个问题的正确认识。这就是井中月的境界。2. 无欲则刚井中月的境界,就是无欲的境界。但既然无欲了为什么会刚呢?其实这句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少欲则刚”。我有一个目标要达到,我坚持这个目标,放弃其他无所谓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上,我就显得强大无比。这就是无欲则刚。我学拳的时候,我比我的老师壮一大圈,和他掰手腕分分钟碾压他,但和他动手,他轻轻松松就把我放倒了。我把交手过程拍下来,慢动作看,其实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只是我总是用了多余的力而不自知,而他轻松就找到一个位置压上来了。我对付没有经验的人也一样。力量不在于你用的多少力,而是你这些力到底用来解决多少个问题。其实这一点也是很难做到的,很多时候,你以为你要的不多,其实你要得很多。比如,你说,“我只是要有钱”,其实你很可能不是要有钱,你要的是:a.
有钱人被人尊重c.
没有贼惦记d.
买得到东西e.
有穷人被我帮扶f.
儿子孝顺g.
……好了,先这样吧,其实我一时也举不出好的例子。但细想想,我们大多数时候是不是要了很多?我们多少人在单位里既不肯冒险,又不要加班,也要每天晚上睡个好觉,老板要赏识,同事要尊重,客户要预约,工作要刚刚和你的知识水平匹配……这么多的欲望,你就挑一个,就要这个就好了,这你不刚也得刚。挑一个实际的欲望这个问题其实没有表面那么简单,不是你说你要什么,就是你的欲望的。你说你要权势,那是不是找群演员,配合你一呼百应那个感觉,你的愿望就实现了呢?很多人得到一些东西后觉得空空荡荡的,非常失落,那时他又该后悔了。老子说绝学无忧,是说你明白只是那东西本来就那样,不会觉得“哎呀,就差一点点”,然后死追死追,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了。例如,本回答的讨论中有人提到,既然交流是不可靠的,那么每个人对《道德经》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所有理解都是对的。这句话表面上说是没有错的,你自己感觉好就好了。你的世界中,只有你的《道德经》,但你肯定那真的是你要的?实际上很多时候,你还希望你的世界和妙是一致的,很多人到三观被毁的时候,觉得好像世界末日了,那你真的觉得你可以一直活在你的世界中?你今天在一个人群中讨论《道德经》,得到一片认同,明天在另一个人群中讨论,得到一片反对,哪个是对的?那就要看你看重哪个人群的了。所以,分解一下你的欲望,认清楚自己,这是很重要的。你要练习这样的思维,我想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方法。如果你是程序员,我推荐你好好画画DFD和ER图,这个东西现在基本上被UML代替了,但本质是这两个东西。特别是DFD,我不知道有多少程序员真的知道怎么画DFD,而不是把它当成了流程图(或者顺序图)。DFD是那种把物理世界彻底分离到逻辑世界的工具,让你认清什么东西属于物理世界,什么属于精神世界,并让你看到精神世界的成本在什么地方。我相信每个行业都有这样的东西。比如导演知道如何运用镜头可以突出自己要突出的角色(即使这个角色不在镜头的中心),编辑知道怎么制造一个话题可以赢得关注,等等。所以我一直给年轻人(我不老,我是说那些刚刚开始工作的人)的建议都是,先把你的眼前工作做好,然后再想改变世界,你眼前的工作上,就蕴藏着这个世界的真理。3. 德者,人之所欲也有人说,《道德经》其实是道经和德经的合体。两者相对独立。我反正是一点都看不出来。老子全篇其实也没有专门对“德”进行定义,但既然老子认为一切是这个世界的本来样子,就不会有“好坏”的明确区分。那么德到底是什么?其实《素书》上有个更清楚的解释(可以和道德经的含义对上):“德者, 人之所得, 使万物各得其所欲”,简单说,“德”,就是大家都想要的东西。大家都想的,就是德,大家都讨厌的,就是失德。你们看中国历史,其实就是要看懂一句话:“X某何德何能……”,什么是德,什么是能?德就是你在那个位置上,大家有饭吃,有酒喝,能找个妹子滚床单,比自己在那个位置上还好。(“能”是你保持在那个位置上的具体技巧,你有心对大家好,但不能平衡多方力量,一转眼就被颠下来了,再有德都没有用)而《道德经》所说的德,都是教你怎么找到这样的位置的。所以《道德经》才说柔的人反而能居上,刚的人总是垫底,因为本来物性就是如此啊。你啥都要按你的做,和你不同意见的人怎么活?这个组织的输出难道靠你一个人搞定?作为一个圣人,其实就是处于利益的交集点,你说修长城,有的人安全了,有的人辛苦了,有的人牺牲了,有的人中饱私囊,有的人趁机鼓动民心起义……。你说不修,问题也是一样的。你的主题是存在,无爱无恨,只为组织之存亡,从而做更大的事。(其实这种生活挺憋屈的,我特不喜欢,但做事就会如此,人因为组织所以强大,同时因为组织所以束缚。这个事情就是物性,我们无可奈何。这就更要求你能正确定义你自己的欲了)。我最近听有人说,“为什么电影分级制度这么容易搞的东西政府不好好搞一下”。你也不想想,你肯搞吗?这种事情,搞成搞不成都是一堆骂街,(相信我,得便宜的是不会坚定地站出来说你好的),倒霉的时候有人肯挺身而出撑这个负责搞的人?你天天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的时候,能否想想你自己是否在你自己的事情上那么有担当?就不说远,就说你的本职工作,你跳出来担当了吗?一个组织中,真有担当的人是很少的。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什么是“地狱”?“功也在我,罪也在我”啊。按佛教的观点,我自己打坐修炼,获得真快乐,我为什么要去普度众生?搅和他们这些烂事?但菩萨明白,打坐修炼,只是下乘,只有搅和这些烂事,才能获得大智慧,才真正理解这个世界,所以他们要通过做事(搅和)来修行,所以才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不是“伟大”,这是修行的必经之道。为什么大隐隐于朝?你身上都没有巨大的利益经过,你说你hold得住你的内心?那不是修炼,那是自大好吧?说远了,说到底,大部分时候,我们说德,说的都是组织利益的要求,而处于利益中心的人,就好像脚踏几条快速行驶的快艇,一个不好就自己掉水里或者被撕裂,如何正确找到众人之所欲,然后保持在那上面,就是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集体的德)。这个观点,用于个人是一样的。你毕竟不是一个人活着。就算你只是一个扫大街的(没有职业歧视的意思,但实际情况是这个职业在我们这个社会地位不高),老板要求你每天扫两次,大家看老板不在都只扫一次。而你兢兢业业,你就扫两次。同事人人恨你,没事给你两句风凉话,你平时就算偶尔要找个人帮忙临时带个小孩也没人理你。你要讨好老板,老板一时半刻也看不见。你只是“只求心安”,但人人中伤,你是否真的心安?你要改变这个社会不守信的风气,但你这样也不见得能改变什么……铅华洗尽,你是否还能固守初衷?那就要问问你内心最深处的欲是什么了。什么是真正能让你快乐的,什么是你不在乎的。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都要你拿灵魂
去换结果的,你真的明白什么是担当吗?说到底,我们说修德,就是要自己明白,什么东西是你能改变的,什么东西是物性,是妙,不是你应该左右的。你能从这个角度看“德”,你就处于井中月的状态。如果你沉溺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还来问“为什么我不随地吐痰,不抽烟,不包小三,漂亮妹子却不来找我”——你这种蠢蛋要漂亮妹子就不“道德”,你省省吧。三个扩展主题说完,最后做一个总结吧。讨论中,有人总结说“原来‘理解《道德经》’是种天赋”。这个完全不是我的意思。我觉得我能理解《道德经》(姑且认为能),重点来自三个工作经验:1. 软件架构设计2. 内家拳练习3. 项目立项其中,软件构架设计让我切身体会到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分野和各自的成本,特别是让我清晰看到了精神世界也是高成本的(程序员全部工作量都在开发精神世界的东西,而程序员是很贵的,工作效率还特低)。内家拳的练习让我体会到“改变位置”对形成攻击力的影响有多大,让我明白为什么很多事情不可强求。项目立项,我要在一个2个小时的演讲中,同时说服市场部,客户,律师,财务,各级管理层。为此,我常常用一年的时间做预沟通,这也让我清晰看到人和人交流的成本在哪里,知道欲望是如何影响组织决策的。我想说的是,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源自我的实际经验,不是源自我的天赋。你们是否还记得《基督山伯爵》中的一段对话?:神甫笑了。“嗨,我的孩子,”他说道,“人类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在我教会您数学,物理,历史和我会讲的三四种现代语言后,您就掌握我所知道的一切了;不过,所有这些知识,我大约需要两年的时间从我的脑子里取出来灌进您的脑子里。”“两年!”唐泰斯说道,“你以为用两年的时间我就能学会所有的这些东西了?”“要说应用,还不行,要说原理,行了,学不等于知嘛;本来就分会实干的和会思考的两种人:记忆造就前者,哲学制造后者。”“难道不能学哲学吗?”“哲学是学不到的;哲学是天才所应用的既得知识的总和;哲学就是基督升天时踩在脚下的那片绚丽的祥云”所以,哲学是不能教的。这个论断同样适用于《道德经》。我们都想花点小聪明,学习一两个思维的小技巧,掌握天地之秘。你也不想想,如果天地之秘是这么容易被掌握的,早就成了我们人类的Best Practice了,轮得到你来耍小聪明?而且,你也不要对哲学期待太多。哲学给你的是雄鹰的翅膀,你可以飞在天上,看到苍茫大地(的概况),但你要吃要喝,你还是得扑下来,和悍狮恶狼抢食,和山鸡土狗共处。翅膀是让你扑下来扑得更准而已。没有给你什么保证的。所以我总认为,作为老师(父母,导师,Whatever),你就不应该教人家“人生观”,这个东西是不能教的。教人这个东西,特别是充满热诚地教人这个东西,既无耻,又无知。因为这几乎就是一种逼迫啊。这是用自己的概念空间去压迫别人的概念空间啊。我的拳术老师教我拳术的时候,都不说教我什么的,他是用充满好奇的语气说:“看看你这样的大个子能练成个什么东西出来”。我教我小孩,也从来不教他怎么做人的。我只说,我有我的底线,我有我的人生观和经验。我是我,我是你世界中的一个概念,但你的世界中不仅仅有我,我代替不了你生活和体会。我和你面对的这个生活一样,我也会发脾气,使性子,会对人好,对人坏,我不用掩饰什么,我更不用学什么育儿大道理,我都已经给你这个世界了,还能给你什么更好的东西吗?我给了你我的生物基因,你和我一同生活,我也给了你我的精神基因。你就是我在这个世界的延续,而你最后能从这个世界得到什么,就不是我可以控制的了。我连自己都控制不了,我还能控制你?我们每个人都在构成这个世界的不同部分,我们谁都代表不了,我们希望我们有一个更好的共同的“徼”,善莫大焉了。-Kenneth Lee
(2014-12月初稿)这个主题如果再补充就削弱表现力了,其实后面的不少单点还是挺有意思的,我找别的地方写吧:6. 关于"我操"故事的进一步解释:7. 关于井中月:7. 关于“眼前此刻”心法:最后,如果您这些都能理解了,可以考虑看一下这个高级的解读(没有工作和社会经验的学生就不要强求了):【关于转载】1. 本文允许转载,前提为:a) 保持本文的完整性b) 保持本文的签名(Kenneth Lee)2. 转载建议a) 建议转载时索引本文的原始链接,因为我只更新这个链接。而本文的目的是“为道日损”,就是想获取反对意见从而不断改进b) 不建议转载到讨论《道德经》本身的群中,这个文档不是写给研究道德经的人看的,当然,真的学术研究者指点我非常感激,但估计人家看不上我。而那些借道德经玩神/玄学和自我解脱的,我又看不上他们。何况不居所以不去,讨论什么得不到什么。c) 本文更愿意被分享到讨论做事本身的群中,比如软件构架设计的讨论群中,在这个领域我有充分的专业自信,其他的,我想也有机会给人以启发。对于没有做过事的,这个解读能帮的忙非常有限。谢谢。
有人说他是修仙的真经,有人说他是修身的益友,有人说他是治国的良方,有人说他是为人的准则。它包罗万象,却空如无物。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读懂的默默践行,半懂的以教为学。它行文看似飘忽,却句句直至要害。没有道德经,便没有“见性成佛,直指人心”的禅宗没有道德经,便没有“致良知”的阳明心学我们一声追求的道,或称之为真理、宇宙法则等等,早已被古人概括了。这本书你不该在一帆风顺时看,而应在处处碰壁,万念俱灰时,一个字一个字读,用心读,读出泪水,读出悔恨,读出希望,读出笃定。要读此书,你应放下所有琐事,点上一首古琴曲,只留一盏灯,一个人,一本书。佛说,色即是空,所以要放下,所以佛是出世学儒说,君君臣臣,所以要克己复礼,这是入世学而道德经既可出亦可入,所以有人拿它炼丹,有人用来静坐,有人用来治国用兵,有人用来修身。道家与其他家有共通之处,甚至是某些的发源有无相生;(佛家)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儒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法家)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兵家)个人认为道德经的核心:道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德上善若水和光同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为而不争------同理:无为而无不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曲则全上面每句话都可以写成一本厚书。现在市面比较推崇的注解是南怀瑾的《老子他说》,供参考。个人认为,最好的注解是自己的经历和反思。--------道德经是囊括万物的学问,半懂的以教为学,其实也是说我自己,说实话我能看懂的不过万分之一,写这个答案无非是给自己巩固之用,更多的是期待喜欢道德经的人都能学以致用,保持内心的平静,通过《道德经》的指导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再多讲都是废话,所以概括下来,仍然是那句话:道德经什么都没讲,道德经什么都讲了。
辩证看问题从反面突破兵书我总结一些毛泽东以 不敢为天下先 打败蒋介石
其实是《德道经》,你想弄明白就弄不明白了。
高一的时候看《道德经》,引为知己。然后,以为我师。然后,此是我神。然后,此是道,在我手。超越了二元的对立,分开了三世的平等。在矛盾之上,在矛盾之中。明明渺小如尘埃,却被全宇宙钟爱。明明柔弱如水,却携天倾之力。无声处起惊雷,不得闻。于淤泥中俯视万物,于王座上托起苍生。喧嚣和吵杂都是它激起的尘埃的光影。一切都是痕迹。语言道断,多言数穷。这就是一个悖论,而它在其中,在其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可道 非常道 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