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从巴西进口大量进口的农产品是

读材料一“美国及周边地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3月14日报道,曾闻名世界的汽车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如今风光不在,濒临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被所在州政府接管的城市.材料二:(1)数字①是(山脉).(2)材料中所指底特律在图中代号为.B是美国首都.C是美国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3)图中甲是(国家).(4)美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优越,图中M为美国最大的河流(河流),由其冲积成的中央大平原是美国主要的种植业区,五大湖沿岸农业带为.(5)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输出国,但是也需要进口大量的咖啡、可可、蕉和天然橡胶等农产品.请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其进口这些农产品的原因.
提 示 请您或[登录]之后查看试题解析 惊喜:新手机注册免费送20天VIP和20个雨点!无广告查看试题解析、半价提问美国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国内园林行业网站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美国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来源:网络 &&发布日期:<font color=#ff-22
浏览次数:
摘要:绿色壁垒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用以限制他国向本国出口产品的一种主要措施,本文着重阐述了绿色壁垒的含义、形成原因,揭示了绿色壁垒主要表现形式和显性特征;通过对美国绿色壁垒体系和中国农产品出口状况的介绍,进一步分析了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的状况、特点,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和美国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绿色壁垒形式与种类。最后文章就当前我国农产品如何突破美国的绿色壁垒提出了对策,即主要从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两方面实施。
关键词:绿色壁垒 市场准入 环境标志 绿色认证
[Title] 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 that U.S.A.’s green barrier exports to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bstract] The green barrier is a kind of non-tariff trade barriers of evolving from the eighties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a kind of main measure that a lot of countries are used to restrain other country from exporting the products. The Article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the green barrier and origin, which describes the main form of the green barrier and dominance characteristic. By introducing the green barrier system in U.S.A and stat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export of China, It analyses the states, characteristics of trade friction of Sino-America agricultural products further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t also analyses the main form and kind of the green barrier in U.S.A. that influenc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export. Finally, the Article gives many measures to break through the green barrier, which include government’s behavior and enterprise’s behavior.
[Key words] Green barrier Market access Environment&Label Green authentication
一、绿色壁垒理论透析
  绿色壁垒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保护环境和保障人类与动植物安全,通过立法制定的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以限制不符合其生态环保标准的国外(地区外)产品进口,其实质是一种典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一)、绿色壁垒的渊源分析
  绿色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此后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绿色壁垒开始流行。
  绿色壁垒的兴起有其深刻的背景,绿色壁垒最初起因于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灾难。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球生态平衡日益遭到严重破坏,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成灾、水体污染、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野生动物物种大量灭绝等等,这些已严重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绿色壁垒的形成开始主要是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安全的要求,关注环境、保护地球成了人类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同时,贸易与环境亦随即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消费者环境意识提高和全球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刺激了绿色贸易的盛行,也促进了绿色壁垒的发展。
  西方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体系在给人们带来极丰富的食品的同时,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如日本的米糠油事件、英国疯牛病事件和比利时鸡饲料的二恶英污染事件等。凡此种种,促使人们从自身健康和环保利益着想兴起绿色消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开始从单一追求经济效益方式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效益平衡的发展模式。据报道,80%左右的德国人在购物时考虑环保问题,77%的美国人由于企业的环保形象会影响他们的消费倾向,66%的英国人愿意付高价购买绿色产品。发达国家对衣食住行的条件、卫生和安全的要求日益严格,从国外进口的产品自不例外。发达国家消费者的绿色价值观的形成,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偏好促进了国际贸易对环保产品的崇尚,同时也为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二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以后,作为主要贸易壁垒形式的关税逐步降低,同时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也逐步拆除。因而,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的余地已经很小。于是,贸易与环境这两个原本在世界贸易史上不相干的问题被一条绿色的纽带捆绑在了一起,促进了绿色壁垒的出现。新兴的贸易保护主义者将绿色壁垒措施作为实施贸易保护的最佳选择,从而构筑起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其理由是:国际贸易应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应减少和消除污染及破坏环境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鼓励环保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推动环保市场的扩大;在遵循非歧视性原则、市场开放原则和公平原则的基础上,为了维护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任何国家都有权采取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控制甚至禁止污染环境的产品的进出口。目前,在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已成为最重要的壁垒之一。
  另外,国际环保公约和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的有关规定,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绿色法律,从客观上支持了绿色壁垒的形成。
  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大趋势下,世界贸易组织之间的关税壁垒已被大大削弱,关税的贸易保护作用不断缩小,而非关税壁垒中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的贸易限制或弱化或消失。世界贸易组织的《农产品协议》规定,在市场准入方面,非关税边境措施被关税所取代,对于这种“关税化”后的关税以及其他农产品的正常关税,发达国家分6年平均降低36%,发展中国家分10年平均降低24%,每一个税号的减让幅度对于发达国家不低于15%,发展中国家不低于10%。在这种国际背景下,绿色壁垒就自然成为各国保护国内农产品的最理想、最隐蔽、最有效的手段。由此绿色贸易保护论迅速得到流行,基本观点为:(1)国际贸易应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应减少和消除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鼓励环保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推动环保市场的扩大。(2)在遵循非歧视原则、市场开放原则和公平原则的基础上,为了维护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任何国家都有权采取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控制甚至禁止污染环境的产品出口。(3)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其计算标准应为国际标准。(4)为使世界贸易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任何国家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为借口,对企业进行’环境补贴’。(5)推行地区经济主义能使不利于环境的影响在当地直接地体现出来,这利于增加人们对环保措施的支持。’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为贸易保护主义者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当前,在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已成为最重要的壁垒之一。
(二)、绿色壁垒的主要制度安排
  在新的一轮贸易保护主义运动中,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先后出台了各种环保法规、标准、绿色标志等创新的制度安排,以期达到抑制负外部性的输入和保护国内经济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环境附加税和市场准入制度。发达国家保护环境、限制进口最早的手段是采用环境附加税,即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进口,甚至实行贸易制裁。例如美国对原油和某些进口石油化工制品课征的进口附加税的税率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出3.5美分/桶。1994年,美国环保署规定在美国九大城市出售的汽油中含有的硫、苯等有害物质必须低于一定水平,国内生产商可逐步达到有关标准,而进口汽油必须在日生效起立即达到,否则禁止进口。
  2、产品加工标准制度。产品的标准、法规是指针对有形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作出的强制性规范,政府、各标准组织、行会及其他机构都可以制定。发达国家往往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而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环保技术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的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但靠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力量很难达到这些严格的环保标准,这就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实施了《国际环境监察标准制度》,要求企业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体系,1995年开始又推行了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要求产品从生产前到制造、销售、使用以及最后的处理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而其他的国际性组织如IEC、ITU等亦在大力推行产品品质方面统一规范,各国在对产品规范进行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仍会自觉不自觉地阻碍贸易的发展。
  3、环境标志制度。环境标志制度也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是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图形标签,印制或粘贴在合格的商品及包装上,用以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功能符合要求,而且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处理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少,有利于资源的再生产和利用。自德国于1978年第一个实施环境标志制度(“蓝天使”计划)以来,环境标志制度发展极为迅速,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这一制度,如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方案”,日本的“生态标志”,欧盟的“欧洲环境标志”等。环境标志目前正朝着世界各国相互承认、彼此协调的方向发展。
  进口产品取得了环境标志意味着取得了进入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国家市场的“通行证”。环境标志制度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有利于环境成本内化,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本国市场及环境。但由于环境标志认证程序复杂、手续繁琐、标准严格,增加了外国厂商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成为其他国家产品进入一国市场的环境壁垒。 
  4、绿色包装和标签制度。绿色包装是指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利用,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这类产品在发达国家已广泛流行,简化包装、可再生回收再循环包装、多功能包装、以纸代塑料包装已悄然兴起。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各种法规,以规范包装材料市场。德国于1992年公布《德国包装废弃物处理法令》,日本于1991年、1992年发布并强制推行《回收条例》、《废弃物清除条例修正案》,美国也规定了废弃物处理的各项程序。这些“绿色包装”法规有利于环境保护,但同时大大增加了出口商的成本,也为这些国家制造“绿色壁垒”提供了借口。
  现有规范对商品标签也有细致的规定。例如,美国1993年修订的新《标签法》规定食品包装必须标注所含成分及其对照标准的百分含量,美国食品计划药品管理局(FDI)则要求大部分食品标明至少14种营养成分的含量。这些规定对于在此领域领先的美国制造商每年要多支出10.5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的成本负担就更为严重,对缺乏检验设备的国家而言,这些规范无疑就成为禁止进口的壁垒。
  5、绿色补贴制度。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各国政府采取干预政策,将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成本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大多无力承担环境治理的费用,政府有时不得不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这一政策又被发达国家认为有违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因而限制其产品的进口。
  6、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关贸总协定通过的《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规定各成员国政府有权采取措施,保护人类与动植物的健康,使人、畜免遭污染物、毒素、添加剂的影响,确保人类健康免遭进口动植物携带疾病而造成的伤害。为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利益,满足对此商品健康、安全等隐性需求,各国海关、商检机构都制定了不同的卫生检疫制度,对进口商品的品质进行检测和鉴定。大多数发达国家对食品、药品的进口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如食品的安全卫生指标、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细菌含量等指标的要求极为苛刻。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生产水平和生产条件的限制,许多产品达不到标准,则其出口发达国家的农产品、食品、药品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绿色壁垒的显性特征
  一般来说,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虚假性。绿色贸易壁垒一般都打着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幌子,貌似合理,实则是限制进口的不合理的制造贸易障碍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2、不平衡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已呈现极大的不平衡性。而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以其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提出过高标准,把发展的不平衡导入国际贸易领域,引致更多的不平衡。发达国家甚至提出远高于国内标准的标准,搞双重标准,这更加剧了不平衡性。
  3、隐蔽性。种种绿色贸易壁垒借环境保护之名,隐蔽于具体的贸易法规规定、国际公约的执行过程之中,成为进口国拒绝外国产品的“核武器”。
  4、广泛性。绿色保护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涉及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关商品的生产。销售方面的规定和限制,而且对那些需要达到一定安全、卫生、防污等标准的工业制成品亦产生巨大的压力。这些绿色保护措施,还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在具体实施时容易受发达国家的刁难和抵制。对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涉及面就更大更深。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国际社会组织颁布了很多保护性公约,保护的内容涉及从天上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从人类到动物,从动物到植物,从固体到液体,从液体到大气。这些都有绿色贸易壁垒幽灵的出现。
  5、坚固性。绿色贸易壁垒抓住人们把高消费质量关注生态环境的心理,根据本国市场和消费者的情况超高标准制定,先入为主,制造进口品的消费障碍,具有坚固的限制进口的堡垒作用。
  6、针对性。有些标准经过精心设计和研究,可以专门用来对某些国家的产品形成绿色绿色壁垒。如法国为了阻止英国糖果的进口而规定禁止含有红霉素的糖果进口,而英国的糖果普遍采用红霉素染色剂制造的。
  7、连锁性。绿色壁垒一旦生效,其效应较之关税壁垒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这种措施容易引起他国效仿,从一个国家扩散到多个国家,产生连锁反应。
二、美国农产品绿色壁垒体系分析
  作为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和头号科技大国,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制定了一套体系完备、规定严格的绿色壁垒体系来保护本国市场,具有较强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美国的绿色壁垒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技术法规和标准
  美国是一个标准大国,联邦政府制定的包括技术法规和政府采购细则等在内的标准有5万多个,民间标准机构、专业学会和待业协会制定的标准也有4万多个,此外,还有许多约定俗万的待业标准。美国标准体系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结构的分散化。联邦政府负责制定的一些强制性标准,主要涉及制造业、交通、环保、食品和药品等行业。例如,美国FDA制定了包括《联邦食品、药品及化妆品法案》、《合理包装与标签法案》、《控制辐射与健康安全法案》和《茶叶进口法案》等法律法规对进口产品实行严格管理。而大部分标准是所谓“自愿标准”,即由民间标准机构、专业学会和行业协会制定并颁布,由企业界自愿采纳。美国的民间标准机构多达400多个,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则负责对自愿标准体制进行协调,协会本身并不制定标准。也就是说,实际上美国并没有一个专门机构主导标准的制定与推广。这种高度分散的体制造成的结果是技术标准极其繁杂,向美国出口某些产品可能会涉及到几个甚至十几个由不同机构制定的相关法规或标准,有的是政府的强制性规定,更多的是自愿标准,这就大大增加了出口难度。
  美国在不断加强本国技术标准的同时,还注重有意识地对其标准战略进行调整。2000年,美国国家标准协会颁布了《国家标准战略》,大力推进本国技术标准的国际化。由于技术标准在当前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国际竞争实际上已演变为标准之争,美国的这一标准战略调整不仅可以通过“标准先行”实现对国际市场的控制,而且还可以达到打破欧盟和日本等国的绿色壁垒限制的目的。
(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和合格评定程序
  美国目前有55种认证体系,如产品安全认证UL、军用认证MIL、联邦通讯认证FCC等具有较大影响的认证体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L认证,是美国消费者产品委员会裁决产品是否符合安全规则时的主要依据,美国许多州发布的有关法令中都明确规定,在涉及安全的产品上,必须贴有UL标志,否则将取缔生产、经销和进口,外国产品必须通过UL认证后才能顺利地进入美国市场。美国质量认证与合格评定同样采取自由分散的体制,不存在统一的国家质量认证与合格评定管理机构,政府部门、地方政府机构以及民间组织都可以开展质量认证和合格评定工作,但对于进口产品,美国往往利用安全、卫生检疫及各种包装、标签规定进行严格检查。由于美国普采用所谓“第三方评定”体制,即由独立实验室和测评机构等对有关产品是否符合特定标准或技术规定进行确认,因此质量认证和合格评定体制的主体是专门从事测试认证的独立实验室。独立实验室的联合组织“美国独立实验委员会”目前有400多个会员,测试认证在美国已形成一个很大的产业,每年营业额在100亿美元以上。美国标准协会的作用则是认定和核准各独立实验室的资格,或指定某些实验室作为行业合格评定的特许实验室,使得这些实验颁布的证书具有行业认证效力。由于美国的标准本来就复杂繁多而且苛刻,再加上复杂的质量认证和合格评定体系,对于那些想进入美国市场的外国公司来说,由美国指定实验室进行检测将大大增加时间和贸易成本,进入美国市场的难度增加。
(三)、产品包装与标签规定
  美国是世界上食品标签与包装法规最为完善与严格的国家,而且还积极致力于新法规的研究与制定,在法规更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美国于1992年5月起又规定所有的包装食品包括全部进口食品都必须强制使用新的标签,但新鲜肉类、家禽、鱼类和果菜可暂不使用,食品中防腐剂、品质改良剂、合成色素等食品添加剂必须在食品成份内容中详细列明经政府批准使用的专用名称。1995年9月,美国FDA又颁布《营养标签和指导法令》,要求销售的强化食品必须加附营养标签,营养标签上应包括营养成份与效果声明。另外,新法令对标签的形式、字体大小、线条粗细等内容都作了具体规定。美国严格的食品标签与包装制度给外国企业甚至本国企业构成了极大的成本压力。仅以食品标签为例,美国FDA要求大部分食品必须标明至少14种营养成份的含量,美国生产商为此就要每年多支出10.5亿美元,对大多数不具备条件进行食品分析的国家而言,这无疑相当于进口禁止措施。另外美国积极环境标志制度,要求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其生产、使用、消费以及处理过程都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损害。1998年美国有36个州联合立法,要求在塑料制品、包装袋、容器上使用绿色标志,还要求使用“再生标志”,表明可重复使用、再生使用。1995年6月美国FDA又规定,凡出口到美国的鱼类及其制品必须贴上有美方证明的来自未污染水域的标签,这些法规都大大增加了进口成本。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
(一)、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基本状况
  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虽然不断遭遇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1、出口总额显著增长,进口总额微增,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272.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其中,农产品出口160.9亿美元,增长13%;进口111.4亿美元,增长4%。农产品贸易顺差扩大到49.5亿美元,增长40.8%。
&&&&2、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进口减少 月,我国粮食出口1252万吨,增长62%;油料出口(主要是大豆和油菜籽)107万吨,增长17%。棉花、食糖虽然进出口双增长,但出口增幅远远高于进口增幅,棉花出口增长138%、进口增长61%;食糖出口增长95%、进口增长1.4%。粮食出口增长主要是玉米和小麦出口大幅度增加所致。我国成为小麦的阶段性净出口国,而且首次出口食用小麦,一改以往小麦出口以饲用小麦为主的历史,说明我国小麦的品质正在提高。粮食进口减少主要是玉米、大米和大麦进口减少所致。
  3、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不断遭遇“绿色壁垒”,除畜产品外,蔬菜、水果和水产品出口均增长 月,蔬菜出口422万吨,增长18%;进口8.4万吨,下降6%。水果出口170万吨,增长34%;进口86万吨,增长6%。2002年受欧盟全面禁止进口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影响,我国畜产品出口减少。1~11月畜产品出口25.5亿美元,下降4.4%;进口19.2亿美元,增长6%。我国水产品出口虽然因“氯霉素”事件而受到欧盟的限制,但是水产品出口总额仍然保持了增长势头,1~11月出口190万吨,增长6%;进口229.5万吨,增长11%。
  4、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市场份额发生较大变化 除欧洲和非洲外,我国农产品对其他各洲出口均增长,尤其是对亚洲和北美洲的快速增长成为2002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亮点。欧洲是我国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市场,受欧盟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性食品进口的影响,1~11月对欧洲出口2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3亿美元。但是我国农产品市场在其他各洲实现了增长。对亚洲和北美洲出口额达到116亿美元和16.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5亿美元和3.9亿美元。
(二)、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中国农业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农业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际上是分散小生产的传统农业与规模化大农场的现代农业、精耕细作式的劳动密集型农业与机械化生产的资金技术密集型农业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依靠规模经营和机械化、农业技术开发等措施,使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大增,成本降低,价格低廉,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处于不利地位。而在蔬菜、水果和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方面,我国的竞争优势则比较明显。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长期是顺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类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逐年增加,而这一成绩是在进口国很高的农产品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之下取得的。近年来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今后还会进一步发展。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产品出口要方便得多,即使是西欧和美国那些与我国竞争的农产品,也不一定能够居于优势。因为,他们的劳动力成本高昂,现在的出口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保护取得的。
  大量研究表明,增加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扩大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可以获得大量贸易收益,面向国际市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潜力巨大。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水果、蔬菜、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以充分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所提供的经济机会,有效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同时实现农业的结构调整和高级化。
  综合分析,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水果。我国是世界果品生产大国,水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5%。其中,苹果、梨产量居世界之首,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33%和44%,柑桔为世界第三,占世界总产量的10%。我国苹果、梨、柑桔的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40%一70%。近年我国水果出口尚不足国内产量的2%,扩大出口前景广阔。
  二是蔬菜。与粮食作物相比,蔬菜产品单位价值产出所需土地投入只有10%一30%,而劳动力需求则是粮食的4—5倍,日、韩、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等是重要的蔬菜消费市场,我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出口又具区位优势,蔬菜出口也具有较大潜力。
  三是园艺作物和花卉。我国具有种质、气候、劳动力、花卉文化等资源优势,国内价格一般要比国际市场价格低20%一30%,是扩大出口新的增长点。
  四是水产品。我国人均占有水产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0公斤,水产品以养殖为主,价格比国际市场低30%左右。
  五是畜产品。我国牛肉、猪肉的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0%左右,西装鸡价格虽高于国际市场,但经过人工分割、精加工后,也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只要认真按国际标准来生产,潜在的优势就可以得到有效发挥。此外,由于种植习惯以及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我国在杂粮、土特产、中草药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四、美国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一)、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
  农业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2%,就业人口占总就业的2.3%。但由于劳动生产率非常高,农产品除了满足国内市场外,主要是面向国际市场。出口占农业收入的21%和美国全部出口价值的8%。美国的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盈余状态。2002年出口价值547亿美元,进口价值为420亿美元,贸易顺差127亿美元,对平衡商品贸易逆差起到积极的作用。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占全球出口份额的19%。其中肉类、棉花、谷物、油籽等产品出口都在全球的20%-50%以上;进口仅次于欧盟,占全球进口的14%。
  从90年代初至今,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增长了1.5倍,进口增长了2.7倍。中国是美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位居第五。2002年,美国向中国出口20.7亿美元,主要是大宗农产品,例如大豆和谷物等;从中国进口为10.0亿美元,主要是消费类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肉类和加工制品。按照中国统计,2002年中国对美国出口16.3亿美元,美国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第四大市场。中国从美国进口15亿美元(1-11月),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
  中国加入WTO为中美两国进一步加深农产品贸易提供了契机。美国把中国看作是对美国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市场,打开中国市场对扩大美国农产品出口关系重大。而中国也把向美国出口中国具有优势的蔬菜水果和加工农产品等当作在新形势下扩大出口的手段。但是,入世以来,双方的贸易金额并未出现料想中的那种大升大降,贸易摩擦也并未随之减少。和全球其他国家一样,由于农产品贸易的敏感性,中美两国并未放弃最大限度地利用游戏规则,加强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并限制进口。在全球逐步削减农产品关税之后,利用检验检疫手段和对国内农业提供支持成为全球农产品贸易最主要的非关税壁垒。中美贸易也不例外,集中体现了这样的特点,成为全球农产品贸易摩擦的一个微缩景观。
  经过百年的发展,美国有关农产品检验检疫的机构和措施都已相当完备。其职责首先是保障公民的食品安全。但是随全球农产品关税壁垒的逐步拆除,检验检疫措施同时被巧妙地利用来限制农产品的进口。过于复杂的检验检疫程序、缺乏科学依据的检验检疫标准,或对检验检疫的过度使用乃至歧视性做法,以及繁杂的标签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农产品进口的成本,限制了正常贸易,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它虽然不直接限制出口,但是对出口造成了比通常更多的障碍,实际上起到限制出口的效果。由于美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技术措施非常先进,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利用进行检验检疫措施,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相对要容易得多。多年来,中国对美出口的水果、盆景、水产品等方面都碰到各类严格标准及其实施程序的限制。从美国方面来看,近年来对中国食品和动植物检验检疫的抱怨也逐渐增加,认为中国设置了不合理的检验检疫标准。这说明,检验检疫措施正日益成为主导中美农产品贸易战的主要方面。
  中国入世两年,最受美国关注的另外两个问题是中国采用有争议的转基因生物标准和关于农产品关税配额的发放。对于后者,美国认为中国并未完全按照在WTO的承诺开放农产品市场。由于中国采用不合理的进口许可证程序、配额的分配量不切实际,以及关税配额的分配和管理缺乏透明度,使美国出口商,尤其棉花产品的出口商,在进入市场方面受到阻碍。
  在中美两国政治意愿的推动下,从月,美国对华出口农产品29亿美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102% 。其中大豆出口达到创纪录的12亿美元,棉花出口3.37亿美元,同比增长478% 。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但是从历史至今,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农业一直是接受政府支持最多的部门之一。政府对农业生产提供的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起到保障农业生产、压低国际市场价格,从而提高美国产品竞争力的作用。这一点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它们严重依赖农业,但是美国对国内农业的补贴进一步加强了美国本已具有竞争实力的产品的竞争力。这一点也影响到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对中国出口形成长期压力。美国国会2002年通过的《2002年农业法》不仅增加了补贴力度,而且扩大了补贴范围。它增加了80%的补贴,使补贴额达到年均190亿美元。补贴的范围除原来的粮棉等产品外,又增加了大豆、油料、花生、羊毛、马海毛、蜂蜜和其它干豆类等。新农业法贸易保护倾向的加强为全球农产品市场开放树立了危险的样板。
  虽然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潜力巨大,但是可以预计,开放市场的道路并不平坦。在全球,实现农产品自由贸易的路程还将崎岖而漫长。虽然农产品削减关税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成效,但是新的贸易壁垒形势还在形成演变。而中美作为全球的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在农业领域的贸易也将在动态的摩擦中发展,目的是保护各自的本国市场,开拓对外贸易,同时保障与农产品生产相关的国内经济和政治利益。
(二)、中美农产品贸易特点分析
  1、进口增长迅速,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中美农产品贸易持续增长。2001年、2002年和2003年贸易总额分别为34.83亿美元、43.97亿美元和71.1亿美元。其中出口增幅分别为6.7%、13.8%和25.2%,进口增幅分别为10.4%、35.3%和84.2%,进口增长明显高于出口增长,贸易逆差逐年扩大。年我对美农产品贸易逆差分别为4.4亿美元、5.37亿美元、10.43亿美元和29.1亿美元。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是进口大豆。
  2、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占主要地位
  在我国从美进口农产品中,土地密集型产品如大豆、小麦占绝对重要地位,它们的进口量大,金额多,增长迅速。在2003年进口总额50.1亿美元中,仅大豆一项进口金额就达29亿美元,占进口总金额的58%。大豆进口连年增长,2003年同比增长2.26倍。这一贸易特点反映了中美两国农产品生产的一些特点:我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紧张;美国土地资源丰富,农产品生产过剩且大量出口。大豆成为最主要进口农产品还有国内需求增长、平衡进出口贸易等原因。
  3、出口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为主
  我国向美出口农产品呈现出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为主、出口量迅速增加的特点。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如水果、蔬菜、养殖虾和加工农产品如鲜榨果汁、蔬菜汁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2.8%,蔬菜汁和水果汁以及加工蔬菜出口年增长幅度都在50%以上。这类农产品的出口既有效利用了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又充分利用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应该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方向和长期保持的特点。
  4、技术贸易壁垒成为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的最主要原因
&  在中美农产品贸易中以防止病虫害传播为目的的绿色壁垒阻碍贸易的情况表现得尤为突出,成为两国农产品贸易摩擦的最主要原因。如2003年美FDA以食品安全原因为由拒绝我625批次的农产品入境。美还以两国法规体系不等效为借口,拒绝进口我熟制禽肉制品。2004年美以平衡贸易、增加向中国出口为由要求我取消对美疯牛病和禽流感的禁令,为此副部长级以上的交涉就达6次之多。另外,在转基因农产品安全问题和向我出口大豆检疫问题上,美甚至联合巴西、阿根廷协调一致对我施压,要求开放市场,增加进口。检验检疫和转基因农产品安全问题从未象现在这样对两国农产品贸易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引起广泛和高层的关注。
(三)、影响我国农产品对美国出口的绿色壁垒分析
  在中国受绿色壁垒限制的出口企业中,40%的企业受欧盟限制,27%受美国限制,若单独从国家来看,无疑美国已成为中国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最大国家.美国的绿色壁垒体系覆盖范围广,法规体系复杂,执法体系严谨,单边主义色彩鲜明。美国对食品、药品和化妆品及动植物的进口检验特别严格,机构齐全,专业人员队伍庞大,程度严密,因而构成对进口国特别是中国重大的障碍。美国表面上极力倡导贸易自由化,但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许多农产品过剩。为了将国内过剩的农产品抛向国际市场和阻止国外价格低廉的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美国设置标准极为苛刻的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体系,具有较强的保护主义色彩。中国农产品出口面对的美国绿色性贸易壁垒,主要体现在严格的检验、检疫、认证、标准手段和措施上,大致分为四种情况:
  1、食品安全、动植物检验和检疫法规
  美国制定了完整的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这些法律既规范着国内农产品生产加工,同时也将不符合标准的国外产品挡在了国门之外。比如,美国就有《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联邦肉类检验法》、《蛋类产品检验法》、《家禽食品检验法》、《食品质量保护法》、《公共卫生服务法》、《婴儿药法》、《茶叶进口法》、《婴儿食品法》等,构成了严密的食品安全保护法规网,对进口农产品的认证、包装、标识及检测、检验方法作了详细的规定。据了解,由于各种原因,每月被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扣留的各国进口商品平均高达3500批左右,如1989年FDA发现中国蘑菇罐头中存在葡萄球菌肠毒素污染而自动扣留了中国的蘑菇罐头。对进口食品的管理除了市场抽样外,主要在口岸检验,不符合要求的将被扣留,然后以改进、退回或销毁等方式处理。中国从1987年以来,每年被美国海关扣留的食品批次中,25%左右是由于标签不符合“美国食品标签法”的规定,另有约8%的批次是因使用了未经FDA认可的添加剂。
  1973年,美国FDA首次将“危害分析及关键点控制”(HPCCP)应用于罐头食品加工中,旨在确保从食品原料至最后消费的整个食品链过程的安全卫生。美国FDAl995年颁布的《加工和进口水产品安全卫生程序》规定,凡出口美国的水产品,其生产加工企业都必须实施HACCP体系,并在美国官方机构注册。美国于1997年12月在食品加工中引/KHACCP管理体系,禁止进口未实施HACCP的水产品和肉类食品,要求所有对美国出口的水产品、肉类产品企业必须获得HACCP的认证资格。2001年1月,美国FDAX.颁布新法规,对果蔬汁产品实施HACCPP管理,这是美国继水产、肉类和乳制品后又一强制实施HACCP管理的产品。美国是中国最大的果汁输出市场,中国浓缩果汁加工量约每年20万t左右,出口占生产总量的85%,FDA颁布的这一新法规必然对中国浓缩果汁向美国的出口产生影响。目前,美国已将这一原理应用于食品、药物、化妆品、洗涤用品等产品。
  2002年5月,美国FDA宣布中国蜂蜜氯霉素残留检测限为0.31μg/kg,并有可能提高到0.1μ/kg。受此影响,中国蜂蜜2002年对美出口约7614t,比上年下降52.35%,出口额约809万美元,下降43.56%。
  2、质量标准、食品标签和包装要求
  目前美国仍然在不断升级质量检验标准,检测项目也越来越多。美国是世界上食品标签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之一,食品标签多达22种,且逐年修订补充。美国要求所有包装食品应有食品标签,强化食品还要有营养标签,必须标明至少14种营养成分的含量,据估计,仅此一项就使美国加工企业每年多支出10.5亿美元,显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无力负担这一费用。
  日前,美国农业部作出规定,对有机食品实行标签制度。凡是有机程度达到或超过95%的食品,都可贴上一个印有英文“有机”和“美国农业部”字样的绿色圆形标记。有机程度在70%-95%之间的食品,不能贴专门标记,但可在标签上注明本产品“包含有机成分”。食品是否具备贴上有机食品标签的资格,需经美国农业部批准的专门机构认证。新标签制度受到美国农业和食品零售业人士的欢迎。然而,对其他国家的农产品出口商来说,则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绿色壁垒。据报道,丹麦等一些欧洲出口商已对此作出了反应,认为本国一些小农场将无法满足美国极其严格的有机食品新标准,其对美有机农产品的出口可能会因此而受到重创。
  1997年9月,美国农业部以中国商品使用未经处理的木质包装,将亚洲的光肩星天牛带入美国境内为由,要求从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华物的木质包装实施特殊的检疫要求,此举大大增加了中国出口商的成本。这些“绿色包装”法规,虽然有利于环境保护,但却为发达国家制造“绿色壁垒”提供了可能。它们借口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品包装不符合其要求而限制进口,由此引起的贸易摩擦不断。
  3、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要求
  这部分绿色壁垒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绿色包装与标签要求、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美国于1988年开始实行环境标志制度,有36个州联合立法,在塑料制品、包装袋、容器上使用绿色标志,还率先使用“再生标志”,说明它可重复回收,再生使用。
  美国FDA规定,从日起,凡是出口到美国的鱼类及其制品,都必须贴上有美方证明的来自未污染水域的标签。目前,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挪威、瑞典、法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于协调一致,相互承认。它犹如无形的层层屏障,使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步履维艰,甚至受到巨大冲击。
  1995年,美国FDA宣布对中国的虾类制品实行“自动扣留”,其原因是中国的渔船上没有安装海龟逃生装置,危害海龟的生存,致使中国冻龙虾出口额由1995年的1203.9万美元减少到1997年的23.8万美元。
  4、绿色补贴
  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美国等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却因此提高。更为严重的是,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企业本身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政府为此有时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但发达国家却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补贴”违反WTO的规定,以此为由限制其产品进口。例如,美国就以环境保护补贴为由,对来自巴西的人造橡胶鞋和来自加拿大的速冻猪肉提出了反补贴起诉。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这种“绿色补贴”壁垒有日益增加的趋势。美国在1999年和2000年对中国苹果汁进行了反倾销调查,当此措施难以有效限制进口时,目前又提出了108种农药残留含量限制要求。
五、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主要对策
  对于中国农产品突破美国绿色壁垒的措施,应从政府和企业两个不同的层面上来说明。
(一)、政府行为
  1、尽快建立和完善对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预警机制
  无论是主要发达国家或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本国贸易伙伴绿色壁垒措施的跟踪报告和研究,有的已建立起成熟的预警机制,赢得了应对绿色壁垒的主动权。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做法,加强通报咨询网站建设,建立国外特别是美国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及时向中国涉外出口企业提供WTO/绿色壁垒通报、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法规、国际上技术贸易措施的发展动态等有关信息,使他们做好防范工作,采取积极措施,突破美国的技术壁垒。
  2、构建中国的国际贸易绿色壁垒体系
  中国应参照国际规范建立自己的绿色壁垒体系,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保护国家的生态和经济安全,保护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合理有效地保护国内弱质产业;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中国国内企业加强对绿色壁垒的认识,改进生产以适应各种先进标准。更重要的是,通过构筑中国自己的绿色壁垒体系,防止某些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利用加工贸易和投资向中国转移高污染产业,使外国慑于报复的可能,减少歧视性的技术规定。
  3、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督检测检验体系、论证体系、执法体系、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出口支持和服务体系;对畜牧、水产、水果、蔬菜、花卉、烟草等出口产品的卫生安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结合中国实际,制订新的卫生安全标准,发布供出口企业参考的国际标准。
  4、实施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认证制度
  认证是证明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管理体系符合某种标准、法规的合格评定程序。现在通过产品认证实验室认可途径获取IS09000系列质量标准、IS014000环境管理系统的审核注册,已经成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中国政府应广泛宣传,大力推广ISO系列国际性标准的认证,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相关认证。
(二)、企业行为
  1、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全面实施绿色战略
  依靠中国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生产国外很少生产或根本不生产的农产品,抓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品大做文章,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突破绿色壁垒将大有裨益。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尽相同,土壤、大气以及水域等地理环境或生产条件也不完全相同,生产的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各具特色,比如美国的脐橙、中国东北的大豆等等。以中草药为例,美国不生产中草药,而对中草药的市场需求又相对较为旺盛,一般不会对这类农产品实施苛刻的技术性措施。
  2、改进出口农产品包装,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针对中国当前出口农产品存在的包装材料落后,不易处理,可回收率低,对进口国的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中国相关行业、企业应当加强出口商品包装材料、包装容器,包装方法的研究,密切注意国际市场商品包装的特点、发展趋势和有关包装的法律,尤其要加快无公害、少污染、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包装材料的开发利用。在可能的条件下适当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生产先进和高级的包装材料,适应国际市场对高级包装材料的要求。
  同时出口加工企业应当按照美国对包装标签标识规定,对出口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标识,减少因包装不符而出口受阻现象的发生。
  3、积极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策略,绕过美国绿色壁垒
  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积极开展对美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对此,中国对美出口农产品企业可以在美国开办独资、合资生产企业的形式,不仅可以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当地人才,紧跟国际消费潮流,而且可以利用美国在资金、某些原材料上的价格优势,节约运输成本等多项成本。另外,企业还可以采用劳务输出、技术输出等方式,实施“走出去”战略,在美就地生产、加工农产品,变“销地”为“产地”,绕开美国绿色壁垒。
主要参考文献:
[1]杨亚琴:《当前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与我国外贸战略选择》,《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25-27页
[2]苑春强:《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外贸战略》,《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2期11-13页
[3]王林生:《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10期15-17页
[4] P professor Farnsworth rah. The Opening of Japan’s R ice M market [J]. Po literal Science, : P22~ 23
[5]王金南著:《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55至158页
[6]叶汝求等著:《环境与贸易》,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23至235页
[7]徐更生:美国农业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05至317页
[8]金祥荣、田青、陆菁菁等著:贸易保护制度的经济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67至351页
[9]王珍:中国农村反贫困经济学,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5至49页
[10]陈芬森: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业市场竞争策略,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1年第57至113页
[11]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第2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117至131页
[12]翁鸣、陈劲松:中国农业竞争力,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第67至127页
[13]秦富:国外农业支持政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第152至177页
责任编辑:中华园林网&
【】【】【】【】  && 
中华园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华园林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华园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华园林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华园林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华园林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华园林网联系。
Copyright & 2005 -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园林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西进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