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市场营销学重点理念应该成为你的核心思维方式之一

【原创】市场营销学课程总结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原创】市场营销学课程总结
上传于||文档简介
&&我​的​《​市​场​营​销​学​》​作​业​。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营销:建立属于自己的思维逻辑&&访市场营销学系张影教授
发布时间:
&&& 相信听过张影老师课的学生都会同意,那独特的&走动式教学&是多么引人入胜&&不仅走进学生的座位当中、思考当中,更走进大家心里去。没有教材,课堂投影片中也少有文字,却用足以引起共鸣的图像、影音资料和一个个案例,触动着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剑桥大学硕士、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MBA和营销博士,心理学加上营销学的专业背景,塑造出张影老师既敏锐又带着人文气质的个人形象;也不免让人好奇,这么光鲜的学历背后,张影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
&&& 怀抱着课堂中积累出的崇拜和止不住的好奇心,我们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午后,对张老师进行了专访。明亮舒适的办公室,播放着灵动迷人的爵士乐,在一个多小时的相谈甚欢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既热爱学术研究,又满腹教学热忱的思想者和践行者。原以为这篇文章应能洋洋洒洒记录张影老师丰富多彩的旅外生活,但其实访谈过程中听到更多的是老师透彻、深刻的治学理念;没有太多教条式的思想口号,反之,是从一而终的使命&&让学生建立起独立的思维体系,拥有诊断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谈营销:建立你的逻辑
&&& &学营销完全是误打误撞。&张影老师戏称。原本硕士毕业打算攻读艺术史的他,因为不懂拉丁文和希腊文,无奈作罢。最终,因为对心理学的兴趣,进入了消费者行为这个新鲜而有趣的领域。
&&& &营销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思考的习惯。&这句话无论是在营销管理的课堂上、课后的叮咛中,还是在访谈的过程里,都是张影老师不断提及的核心理念。
&&& 在他眼里,营销可以分成三个层面。首先是技术层面。比如对客户的细分,可以通过对客户行为进行量化,借助一系列计算和统计方法,加以实现。再比如价格敏感度。&我们都知道降价能促销,但是应该降多少,消费者会买多少,销量从什么地方来,这些从技术上应该是可以比较精确地计算出来的。&张老师说,技术层面是营销很重要的一部分,许多市场调查做的就是这个事情。如果想做好这个方面,可以学习统计和经济学,寻找灵感。
&&& 其次是战术问题,这是大众媒体上关于营销讲得最多的。&像所谓的事件营销、感官营销、游击队营销,&&它们见效快,大家也觉得很有意思,但它们通常依赖于个体的灵光一现。所谓的营销大师,从本质上说都是很聪明的人,他们可以看到一个机会,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把它和营销实践结合起来,效果也非常不错。但是我的课不教这个,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系统化,难以复制。市场虽然有&感觉&的成分在里面, 但是逻辑分析是基础。而我只教大家想问题、看问题的方法。&
&&& 这就涉及到营销的思维方式层面,也就是面对一个问题,从哪个角度入手去处理,需要哪些证据,寻找什么信息,用什么方法组织信息,等等。张老师表示:&大多数营销的问题都是相通的。我们可以讲产品,讲定价,他们有不同的内容,但这些都是知识层面上的问题,而在思维层面上,需要做的却都是相似的。在这些决定当中,你需要问的问题是相当一致的: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问题出在这里?有没有其它的可能性?如果有, 你是怎么排除的?如果没有, 为什么没有?你决策的基础是什么?它能不能支持你要做的决定?-- 而这个决定可以是打不打仗、求不求婚,也可以是买不买一包烟。&
&&& &只有当你自己不被这些问题问倒了,别人才问不倒你。想象一下,你需要用你的结论去说服你的投资人的时候,你希望你的逻辑是什么样的?你是希望在说话之前被自己问倒还是希望被他们问倒?&张老师说,&最刺激的事情在于,找风投、找创意,都是一个个和人沟通和讨论的过程,你需要完整的思维框架和足够的数据来支持你的每一步推论,才能有效地说服对方。方法和数据结合起来,你就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结论,它并不一定是最优的,但是在这个框架里,它是最完整和有效的。&
&&& 至于营销课应该讲到哪个层面,每个老师的看法不同,每门课的侧重点也就不同。很明显,张影老师关注的是思维方式的层面。&我有时候会讲案例,但它们只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原来这个东西是可以这样用的,他们的决策是建立在这样的思考基础之上的,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甚至不太相似的情况,都可以借鉴。案例的重点从来都不是结论,而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你用什么样的逻辑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假设一变,结论跟着变,但是中间的逻辑关系是不变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营销的几个层面是缺一不可的,不能说哪个层面是营销,哪个层面就不是营销。&
&&& 对于从未学过营销的MBA来说,要学好营销,需要什么知识储备呢?对于这个问题,张老师表示,知识储备并不重要。&比方说一个人可以从来没做过营销,但是他总是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他需要的东西,那么他就可能成为成功的营销人,因为他知道对方要什么,怎样把自己放到对方的期待上去,把自己包装成什么样子,在什么时候说什么样的话,满足别人什么样的需求&&这就是成功的营销。
&&& 张老师认为,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习惯对自己做营销有很大的影响。哲学、人类心理学的研究,都影响着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既来自训练,也来自在互动中能够从固有的小圈子中跳出来。&市场是有它自己的逻辑的,是有规矩的。并不是你突发奇想,灵光一闪,它就发生了。&多数人总被营销活动的华丽与创意所吸引,殊不知在一项成功的营销战略背后,必须有着强大的逻辑和深刻的观察支撑。从成果回推、当个事后诸葛并不难,困难之处在于层层剖析、见微知著,从而建立起逻辑网络,未来面对高风险的难题时,我们就能抽丝剥茧、步步为营,获得成功。张影老师还透露,他未来还会给MBA开设思辨思维课程(Critical Thinking)。相信在这门课里,同学们可以获得更多的逻辑锻炼和思想碰撞。
&&& 那么,除了课堂学习和思想冲击之外,平时我们又该如何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好奇心,做学生一定要有好奇心,没有好奇心就学习不了。&张老师表示,&这更多的是一个习惯,但凡做事和听人说话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这话听起来普通,但做起来非常不容易,这个习惯是需要努力去养成的。人们喜欢听,因为听是一个很省力的过程,尤其是当所谓权威说话的时候;人们也喜欢被动地读,许多看上去很有哲理的话,我们都觉得非常受用,而没有去想想看,这句话背后的逻辑到底通不通。心灵鸡汤为什么那么火,就是这个原因。&要养成批判思考的习惯,学习怎么样判断事物间的逻辑关系。&他说,这个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却也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学会从一个被动的知识吸收者变成一个主动的处理知识的人,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 此外,刚经历过兰州之行的张老师也颇有感触地呼吁,学生们要多走、多看、多接触,从观察中学习,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获得更为深刻的体验。
&&& &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中国市场。&他说,&一个国家在运营中被做成一个市场很多时候只是为了物流、财务上的方便,但并不意味着在同样的物流和财务体系下就要用同样的市场策略。比如说,中国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渠道状况完全不一样。&实际上,中国的人口几乎相当于整个欧洲大陆的人口的两倍。&既然往巴黎卖东西和往波兰、塞尔维亚卖东西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为什么非要将中国当成一个市场来看待?并不存在一个策略,在北京上海适用,在三四线城市还同样适用。这些地方在各方面的差距可能有二三十年,营销要因地制宜。&
谈教学:学生满意最重要
&&& 在光华MBA学生圈里,张影老师颇受欢迎,有众多的&粉丝&。让许多同学印象深刻的是,张老师不仅能记住他们的名字,连工作、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也被老师关注到。张老师表示,自己愿意跟学生多交流,只有这样才知道他们想什么,才能从他们身上学东西。&学生来自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个人经验,必须在和他们的沟通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让营销的课程跟上事物的变化。就像最近上课说到的一个白酒企业的案例,就是去年从做该品牌渠道的学生那里获得的。&
&&& &学生满意是最重要的。&张老师表示,学生的需求就是学院要做的。招什么样的老师,开什么样的课,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是由学生的需求决定的。&教学和做研究不一样。可能你一辈子呆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却很难获得成果;而教学,只要你肯花时间,就能见到成果,学生是能看出来的。我们在乎学生怎么想,所以,请给我们一点时间。&张老师不无诚恳地说道。
&&& 目前,光华管理学院在教师队伍方面花了很大的功夫,每年都在不断地招聘优秀的教授。&你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光华的师资在不断地进步。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看好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前景,愿意来到中国;另一方面,光华作为一个学校,在各方面也比以前更有竞争力了。这里有很大一批研究和教学能力优秀的老师,他们吸引了更多的老师前来,让后者相信,在光华能做好研究和教学。&
&&& 说到光华MBA项目,张老师认为,项目一直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不管是生源质量、学生背景、学习态度都在不断进步。&在中国做MBA项目面临的压力很大,竞争很多,这包括国内外同行的竞争。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想出国读MBA的人留在国内,把想留在国内读MBA的人吸引到光华,并与同行形成良性竞争,达到更好的发展。
&&& 光华管理学院作为国内最优秀的商学院,从成立之初起,就把国际化作为学院发展的目标之一,从教师的国际化,到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到学生交流的国际化,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中国在未来的全球社区中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对MBA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上有更高的要求,要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和眼光。对此,曾在美国高校任教的张老师表示,国际化的目标不是把中国学生变成美国学生,美国法国意大利是国际,同时越南柬埔寨埃及也是国际。我们的目标是要通过开阔学生们的视野,让我们的学生在与全球人才沟通时,知道他们从何而来,为何那样做,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并能与其进行有建设性的沟通。&这不是一个短期访问可以解决的问题。&张老师表示,&短期访问的作用只是激发同学们思考,而思考之后还有一个长期地有意识地培养跨文化思维习惯的过程。&
&&& 在光华,张老师一直给MBA国际班开设英文课,班里既有中国学生,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语言背景、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千差万别。对此,张老师再次强调&逻辑&的价值。&逻辑是超越东西方差异的,只要在逻辑上说得通,讲话、做事、做项目,你可以用任何方式,达到任何的结论。只要最后的道路能自圆其说,就能在全世界都有效地沟通。而文化差异改变的只是逻辑的前提,并不改变逻辑关系。哪怕在中国,南方和北方也有文化差异,但那并不妨碍我们进行有效地沟通&
&&& &在信息极度丰富、极易获取的今天,应该学习辨别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要学习判断信息是否可靠,这不仅仅是要看它的来源,更重要的是要看信息中的逻辑是否说得通。很多话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很能引起人的共鸣,其实逻辑完全不通,更不要说知识的正确性了。商业活动中,或者是人的所有行为中,我们都面临着有限的信息,也不能够完全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状况和我们行为的后果,我们能做的,就是有一套完整的逻辑和思维方法,然后按这一套方式去判断环境并作出在这个框架下最好的选择,从而保证我们所做的事情,在我们的系统当中,可以最大化成功的可能。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我们成功了,是最好的;如果不成功,你也可以说,在我能做的情况下,我已经做到了最好。&
&&& 这就是张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看上去少了很多理论、概念的传授,但却着实从最为基本之处出发&&逻辑思维,这才是能跟随我们一辈子的资产。
MBA中心供稿第一讲 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理念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第一讲 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理念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3.83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思维
日 08:44:19
&&&&作者:
2009年联合国制定了“数据脉动”计划,2010年英国发起了“数据权”运动、2012年美国实施了“大数据”战略,最近新加坡等提出“大数据治国”理念, “大数据”时代的序幕由此渐渐拉开。今年7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听取浪潮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汇报后指出,信息化正在全球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是一个大潮流。作为继物联网、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之后的又一个流行词汇, “大数据”的究竟是什么?大数据时代下应树立怎样的思维?大数据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反腐倡廉有什么作用?
一、大数据时代正悄然来临
今年全国两会时,“大数据” (Big data)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表明我国对大数据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信息产业发达国家,如美、英、德、日等此前已将大数据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为了国家战略。数字主权将是继边防、海防、空防之后,又一个大国博弈的空间。
(一)大数据的定义和特征
大数据并非现在才出现。中国东汉时期人口已达6千多万,这显然是一个大数据,但不是今天讨论的大数据。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为:“大数据意指一个超大、难以用现有常规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工具处理的数据集。”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报告对大数据的定义为:“大数据技术描述了一种新一代技术和构架,用于以很经济的方式、以高速的捕获、发现和分析技术,从各种超大规模的数据中提取价值。”大数据研究的目的是将数据转化为知识,探索数据的产生机制,进行预测和政策制定。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法基础上的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通过找出一个关联物并监控它,我们就能预测未来。
大数据同过去的海量数据有所区别,其基本特征可以用4个V来总结(Volume、Variety、Value和Velocity),即体量大、多样性、价值密度低和处理速度快。具体来讲,一是数据体量巨大。数据信息计量的最小基本单位是字节(Byte) ,换言之, Byte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用于计量存储容量和传输容量的一种计量单位,一个字节等于8位二进制数,在UTF-8编码中,一个英文字符等于一个字节。数据存储是以“字节”(Byte)为单位,数据传输是以“位”(bit)为单位,一个位就代表一个0或1(即二进制),每8个位(bit)组成一个字节(Byte)。8bit=1Byte,数据存储是以10进制表示,数据传输是以2进制表示,所以1KB不等于1000B,而是1KB=1024B, K是千, M是兆 ,G是吉咖, T是太拉。按信息量从小到大的顺序,单位分别是:bit、Byte、KB、MB、GB、TB、PB、EB、ZB、YB、BB、NB、DB,除了1Byte=8bit而外,后续的计量单位均按照进率次方)来计算。大数据的“大”没有精确的定义,不同的时代对应着不同的大数据规模,当前大数据的数据规模在GB、TB、PB、EB、ZB这几个规模尺度上。二是数据类型多样。现在的数据类型不仅是文本形式,更多的是图片、视频、音频、地理位置信息等多类型的数据,个性化数据占绝对多数。三是价值密度低。以视频为例,一小时的视频,在不间断的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只有一两秒。大数据分析犹如“大海捞针”。四是处理速度快。数据处理遵循“1秒定律”,需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高价值的信息。
(二)大数据的主要成因
大数据的背后推手有哪些?以下三大因素是大数据的主要成因:
第一,人类保持数据的能力增强。
1965年,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该定律认为,同一面积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一到两年将增加一倍。回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硬件技术的发展基本符合摩尔定律。以物理存储器为例,其性能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价格不断下降。1955年,IBM推出第一款商用硬盘存储器,一兆字节的存储量需要6000多美元。到2010年,一兆字节的存储量仅仅需要0.005美分。半个多世纪,存储器的价格下降了1亿倍!
预计2020年,1太硬盘的价格将下降到3美元,相当于一杯咖啡的价格。一所普通大学的图书馆,其馆藏量大约就一两个太。也就是说,到2020年,只需要花上一杯咖啡的钱,就可以把一个图书馆的全部信息拷进一个小小的硬盘。正是因为存储器的价格在半个世纪之内经历了空前绝后的下降,人类才可能以非常低廉的成本保存海量的数据,这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铺平了硬件道路,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人类生产数据的能力增强。
从2004年起,以脸谱网(Face book)、推特(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相继问世,拉开了互联网的崭新时代—2.0时代。社交媒体的问世,带来以下三大变化:
一是社交媒体把交流和协同的功能推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高度。在此之前,互联网的主要作用是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建立网站,但网站是静态的。进入Web2.0时代之后,互联网开始成为人们实时互动、交流协同的载体。日,美国弗吉尼亚州发生5.9级地震,纽约市居民首先在推特上看到这个消息,几秒钟之后,人们才感觉到地震波从震中传过来的震感。社交媒体把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带到了比地震波还快的时代!
二是社交媒体推动数据总量骤然增加。由于社交媒体的横空出世,人类自己开始在互联网上生产数据,例如发推特、微博和微信,记录各自的活动和行为,全世界的网民都是数据的生产者,每个网民都犹如一个信息系统、一个传感器,不断地制造数据,这引发了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庞大的数据爆炸。2012年,乔治敦大学的教授李塔鲁考察了推特上产生的数据量,他做出估算说,过去50年,《纽约时报》总共产生了30亿个单词的信息量,现在仅仅一天,推特上就产生了80亿个单词的信息量。也就是说,如今一天产生的数据总量相当于《纽约时报》100多年产生的数据总量。
数据量的增长到现在,已经不是以我们所熟知的多少G和多少T来描述了,而是以P(1千T),E(1百万T)或Z(10亿T)为计量单位。百度对此给予了更形象的描述。仅其新首页导航每天就要从超过1.5PB的数据中进行挖掘,这些数据如果打印出来将超过5千亿张A4纸,摞起来会超过4万公里高,接近地球同步卫星轨道长度,平铺可以铺满海南岛。而2020年新增的数字信息将是2009年的近45倍。如今,只需要两天就能创造出自文明诞生以来到2003年所产生的数据总量。
三是社交媒体使人类的数据世界更为复杂。数据包含两类数据: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在大家发的微博中,你的带图片、他的带视频,大小、结构完全不一样。因为没有严整的结构,在社交媒体上产生的数据,也被称为非结构化数据。目前全世界的数据大约75%都是非结构化数据。这部分数据的处理,远比结构严整的数据困难。
第三,人类使用数据的能力增强。
大数据之大,不仅在于其大容量,更在于其大价值。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使用数据的能力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
这种突破集中表现在数据挖掘上。数据挖掘是指通过特定的算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自动分析,从而揭示数据当中隐藏的规律和趋势,即在大量的数据当中发现新知识,为决策者提供参考。数据挖掘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人类能够不断设计出更强大的模式识别算法。正是通过数据挖掘,各大商家谱写了不少点“数”成金的传奇故事。例如沃尔玛通过捆绑“啤酒和尿布”提高销量。阿里巴巴等凭借长期以来积累的用户资金流水记录,涉足金融领域,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判断用户的信用资质,决定是否为其发放贷款。
2014年1月,美国的电子零售巨头亚马逊宣布了一项新的专利:“预判发货”。即在网购时,顾客还没有下单,亚马逊就将包裹寄出。这种顾客未动、包裹先行的做法,核心技术还是数据挖掘。发货的根据是顾客以前的消费记录、搜索记录以及顾客的心愿,甚至包括用户的鼠标在某个商品页面上停留的时间。微软纽约研究院经济学家大卫·罗斯柴尔德利用大数据准确预测了2014年第86届奥斯卡24个奖项中的21个奖项。 2012年,他正确预测了美国51个行政区中50个总统大选的结果……结果就在大数据中,惊喜已死。
(三)大数据的应用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大数据的处理分析正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结点。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社交网络、数字家庭、电子商务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态,这些应用不断产生大数据。云计算为这些海量、多样化的大数据提供存储和运算平台。通过对不同来源数据的管理、处理、分析与优化,将结果反馈到上述应用中,将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第二,大数据是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的新引擎。
大数据时代,面向大数据市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会不断涌现。在硬件与集成设备领域,大数据将对芯片、存储产业产生重要影响,将催生一体化数据存储处理服务器、内存计算等市场。在软件与服务领域,大数据将引发数据快速处理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和软件产品的发展。
第三,大数据利用将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各行各业的决策正在从“业务驱动” 转变“数据驱动”。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使零售商实时掌握市场动态并迅速做出应对;可以为商家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营销策略提供决策支持;可以帮助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及时和个性化的服务;在医疗领域,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和药物有效性;在公共事业领域,大数据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开始得以发挥。
第四,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的方法手段将发生重大改变。
抽样调查是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但在大数据时代,不需要通过抽样,而是通过实时监测、跟踪研究对象在互联网上产生的海量行为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提出研究结论和对策。
(四)大数据与反腐倡廉
大数据反腐,是指利用强大的数据库支持反腐的各个环节,实现精准预测和发布。具有以下重要价值:
第一,大数据为网络反腐提供便利的“信息来源”。
中国工程院李国杰院士指出,“数据背后是网络,网络背后是人,研究网络数据实际上是研究人组成的社会网络”。大数据为网络反腐提供了一个非常庞大并且可以便利索取的“数据库”和“信息来源”,这使得网络犹如一个巨大的“信息蓄水池”。尽管这些信息是碎片化并且是无序排列的,但是可以通过设置“关键词”等形式,将大数据变成小数据,从而使得信息有序排列,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在“杨达才事件”中,以“杨达才、安监局”为关键词,就可以获取大量相关的信息。利用搜索、社交网络、网络新闻等互联网服务中的语义分析和关键词分析,掌握各地区腐败轻重程度、廉洁指数、市民抱怨度、市民对政府的满意度等,为反腐败和廉政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第二,大数据刺激并鼓励网民的“掏粪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闻界以杂志为主体掀起了一场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这就是著名的“掏粪运动”。这一名称源于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在大数据时代,“掏粪运动”有越演越烈之势。正是因为网民围观以及他们的“掏粪运动”,一件普通的事件也容易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拔出萝卜带出泥”。 “杨达才事件”,是一个微笑引发的腐败案。一张再普通不过的新闻图片,被细心的“信息搬运工”发现,这位官员竟然在车祸现场微笑。旋即引起网民围观,继而被扒出佩戴多款价值不菲的名表,又因回应言辞欠妥陷入诚信危机,再因眼镜、皮带等昂贵饰物被接连曝光催生腐败疑云,直至因涉嫌严重违纪被撤职。
第三,大数据破解信息不对称的监督难题。
反腐败之难,难在信息不对称。运用大数据反腐败,就像开在马路上的汽车,任何行驶的蛛丝马迹都逃不脱电子警察的法眼,从而真正做到全员监控、全程监控、全方位监控,实现可记录、可追溯、可查究。在全民围观时代,现实中再强势的官员也会变成弱势。官员不恰当的言行举止,都有可能引发网络围观效应,瞬间激起网民“拍砖”热情,在虚拟社区形成巨大的舆论漩涡,并投射到现实社会中去。
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立全国性的官员资产纪录大数据库。因为贪官可以通过白手套和假的身份文件持有资产,因此可以仿效英国的电子护 照,在身份证和户口当中植入记录指纹信息的电子芯片,这样一来资产就和独一无二的指纹对应起来,再加上数据挖掘技术,贪官的财产就无处遁形。
人民币冠字号码记录跟踪系统开始应用于反腐败。该系统是一种ATM现金循环保障方案,通过实时监控交易和钞票冠字号码,一方面,可以帮助银行解决自助设备现金循环出现的伪钞纠纷、金额纠纷;另一方面,每个人正常所得工资及收入,其人民币冠字号码都很清楚,那么非法所得就是人民币冠字号码异常,这些人民币是谁的,到了谁手中,谁在哪里使用,都很清楚,因此谁在行贿、受贿,就一目了然,因为有人民币号码作证,人民币就是“跟踪器”,现金行贿就难以进行!
二、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和理念
(一)何谓“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一个多元概念。一般认为,互联网思维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本质是发散的非线性思维。这一概念是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2011年在《中国互联网创业的三个新机会》的演讲中最早提出的。
(二)互联网思维的特点
互联网思维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民主、开放、平等”。
什么叫民主?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对市场来说,过去,主要是企业说了算;现在,用户也能说了算。过去,主要是老板说了算;现在,员工也能说了算。主要让用户和员工说了算,而不是主要让企业和老板说了算,这是对整个企业运作思维的彻底颠覆。互联网时代为什么要让用户说了算?不是因为企业的境界更高了,而是因为用户的权力更大了。今天,用户在微博、微信上的自由表达和随手转发,可让企业一夜爆红,也可让企业瞬间贬值。 在这个用户说了算的时代,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全方位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企业必须让更懂得用户情况的一线员工说了算,让他们拥有更根本性的自主决策权。企业内部管理的思维,要相应的从控制思维,变成放权思维。而整个的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必然需要做颠覆性改变。
什么叫开放?开放就是打破边界。外部的资源可以顺畅地进来,内部的资源可以顺畅地出去。过去,我们常常讲整合资源。什么叫整合资源?就是设法把资源拿过来,为我所有甚至为我独享。但现在,我们要讲聚散资源。什么叫聚散资源?就是需要的时候,资源都可以顺畅进来,不需要的时候,资源就自然散去。无论是资源的进来还是出去,都是自由的。所以,未来所有的企业,无论大小,都将是平台型企业,是资源聚散的平台。
什么叫平等?平等就是没有等级之分、没有主仆之别,大家相互尊重、相互依赖、谁也离不开谁。网络是没有层级之分的,虽然网络上的节点有大小的不同,但是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是一个中心。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是中心。企业和用户的关系,是平等的。互联网时代的用户,将不仅仅是产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他们还会参与到包括产品研发在内的整个制造流程当中去。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也是平等的。工业时代,员工是从属于流水线生产和金字塔结构的,因为机器比人更重要,团队的纪律性也远比个人的创造性重要。但互联网时代,人的创造性变得空前的重要。
(三)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理念
互联网思维由以下八个核心理念构成:
第一,用户思维。
互联网思维最重要的,就是用户思维。即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从整个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只有深度理解用户才能生存。没有认同,就没有合同。要遵循三个法则:一是得“屌丝”者得天下。成功的互联网产品都抓住了“屌丝群体”、“草根一族”的需求。二是兜售参与感。按需定制和在用户的参与中去优化产品。三是体验至上。用户体验从细节开始,让用户有所感知,并超出用户预期,带来惊喜。用户思维体系涵盖了最经典的品牌营销的Who-What-How模型,Who,目标消费者——“屌丝”;What,消费者需求——兜售参与感;How,怎样实现——全程用户体验至上。
第二,简约思维。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用户的耐心越来越不足,所以,必须在短时间内抓住他。要遵循两个法则:一是专注。专注才有力量,才能做到极致。苹果就是典型的例子,1997年苹果接近破产,乔帮主回归,砍掉了70%产品线,重点开发4款产品,使得苹果扭亏为盈,起死回生。即使到了5S,iPhone也只有5款。二是简约。在产品设计方面,要做减法。外观要简洁,内在的操作流程要简化。Google首页永远都是清爽的界面,苹果的外观、特斯拉汽车的外观,都是这样的设计。
第三,极致思维。
极致思维,就是把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超越用户预期。要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尖叫,意味着必须把产品做到极致,超越用户想象使其惊叫。有三个方法:第一,“需求要抓得准”(痛点,痒点或兴奋点);第二,“自己要逼得狠”(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第三,“管理要盯得紧”(得产品得天下)。服务即营销。为顾客制造惊喜。站在顾客角度提供细致的个性化服务。
第四,迭代思维。
这是一种以人为核心、反复、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允许有所不足,不断试错,在持续迭代中完善产品。有两个要点,一个“微”,一个“快”。小处着眼,微创新。“微”,要从细微的用户需求入手,贴近用户心理,在用户参与和反馈中逐步改进。“可能你觉得是一个不起眼的点,但是用户可能觉得很重要”。二是精益创业,快速迭代。“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有快速地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反应,产品才更容易贴近消费者。
第五,流量思维。
流量意味着体量,体量意味着份量。“目光聚集之处,金钱必将追随”,流量即金钱,流量即入口,流量的价值不必多言。要遵循两个法则:一是免费是为了更好地收费。二是坚持到质变的“临界点”。任何一个互联网产品,只要用户活跃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产生质变,从而带来商机或价值。
第六,社会化思维。
社会化商业的核心是网,公司面对的客户以网的形式存在,这将改变企业生产、销售、营销等整个形态。要遵循两个法则:一是利用好社会化媒体。二是众包协作。众包是以“蜂群思维”和层级架构为核心的互联网协作模式。要思考如何利用外脑,不用招募,便可“天下贤才入吾彀中”。
第七,平台思维。
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平台模式最有可能成就产业巨头。全球最大的100家企业里,有60家企业的主要收入来自平台商业模式,包括苹果、谷歌等。要遵循三个法则:一是打造多方共赢的生态圈。二是善用现有平台。三是让企业成为员工的平台。让员工成为真正的“创业者”,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
第八,跨界思维。
随着互联网和新科技的发展,很多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互联网企业的触角已无孔不入,如零售、图书、金融、电信、娱乐、交通、媒体等等。遵循两个法则:一是携“用户”以令诸侯。二是大胆颠覆式创新。一个真正厉害的企业,一定是手握用户和数据资源,敢于跨界创新的组织。
三、互联网思维的应用
目前,脱胎于互联网行业的“互联网思维”,正把影响力触角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
(一)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经济
互联网经济是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在当今发展阶段主要包括电子商务、即时通讯、搜索引擎和网络游戏四大类型。互联网经济是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经济现象。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同时,中国网站数量为320万个,全国使用互联网办公的企业比例达83.2%。
2013年中国网络经济整体规模已达到6004.1亿元,同比增长50.9%。 以电子商务为例,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10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超过1.8万亿元,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零售国。互联网经济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用户体验至上。第二个特点是基于免费的商业模式。第三个特点是价值链创新。互联网免费的商业模式,本质上讲是通过免费获取巨大的用户群,然后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价值链。
面对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快速发展,企业家及其团队要进行互联网思维切换。最为重要的是“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厂商为中心”,需求分析要抓住用户的痛点、痒点、兴奋点,产品开发要让用户深度参与而不是闭门造车,注重用户体验而不仅仅是产品功能等。
(二)互联网思维与政府转型
政府不仅担负着引导互联网健康发展的职能,更要深入其中了解互联网、运用互联网,用互联网思维指导日常工作,推动政府职能转型,大力实施数据治国和数据强国战略。从政治层面来讲,大数据可以帮助政府实现三大价值:第一,透明的政府。大数据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要建设开放的政府,这是大数据对于政府最核心的价值。第二,智慧的政府。大数据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公众在想什么,需求什么。通过让政府变得更加智慧,从而提升执政水平。第三,负责任的政府。通过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树立更好的政府形象。
在大数据时代,各级政府要树立以下“五个意识”。
第一,数据即财富意识。
“大数据”之大,不仅仅意味着数据之多,还意味着每个数据都能在互联网上获得生命、产生智能,散发活力和光彩。人类可以分析和使用的数据在大量增加,通过这些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人类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数据将和企业的固定资产、人力资源一样,成为生产过程中的基本要素。
第二,数据即权利意识。
“大数据”时代,“数据权”可以有效地反映社会民主和政府开放的程度。公众向政府要求更多的民主,越来越多的政府逐步将数字权利与其他财产权等有形公民权利放在一个“权利篮子”里提供给公众,公众有获取任何不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数据的权利,因为他们提供了数据这种资产。2010年1月,英国政府数据开放网站(Data.Gov.uk)上线,同年5月,卡梅伦首相提出了“数据权”(Right to Data)的概念,他指出“数据权是信息时代每一个公民都拥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并承诺要在全社会普及数据权。
第三,快速迭代意识。
从项目的草稿版本开始,一直到最终版本结束,中途随着逐步完善而产生的各个版本称之为迭代。迭代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逼近所需目标或结果。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称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这是一个试错和探索的过程。政府办事,以往的观念是任何事情都要十全十美,方方面面考虑周到才着手去干。现在,按照迭代理论,只要大方向看准了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干起来比什么都重要,而不是讨论什么概念更重要。
第四,数据治理意识。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更开放的社会、一个权力更分散的社会、一个网状的大社会。信息技术尤其是电子政务治理方式,促进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治理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等途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权力多中心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主体多元化、结构网络化、过程互动化和方式协调化的诉求。“大数据”时代要对数据进行治理,而非管理,避免出现数据的独享、集中和单向性,充分体现社会的开放性、权力的多中心和双向互动特性。
第五,个性服务意识。
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根据用户过去的行为模式预测其信息的需要,为其配送个性化的信息,未来的语义网更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智能网络平台。政府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移动政务、政府微博等多种方式提供的信息公开、在线服务和互动服务都强调了个人化的特色,网站向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微博向群体特征明显的受众群提供主题比较鲜明的服务。
中国的大数据开发更重要的是意识革命。要求打破小数据时代的结构性样本分析的局限,完全颠覆存在数百年的因果理念,转而寻求大数据海洋里的相关性。第一,我国在数据的开放性、流动性、交互性上还远远不足。第二,在数据处理上的技术仍然不成熟。三,从政府层面来讲,信息公开并不理想。第四,数据的真实性也有问题,因为假数据比没数据对社会的危害还要大。第五,非结构数据的不足。
大数据给中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正如《智慧政府:大数据治国时代的来临》一书所说,“大数据要求颠覆传统的、线性的、自上而下的决策过程,建立一个非线性的、去中心化的、自下而上的、发现群体智慧的方案编制模式。”这就要求政府更多地利用民众的智慧,让公众真切地参与到执政过程中,做到真正的政府公开,科学执政。
总之,大数据和互联网思维为我们走群众路线,推进治理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供了战略导向、技术手段和实现途径,值得高度重视和科学把握。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网站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场营销学重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