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是否需要放缓

东莞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_东莞时间网
东莞日报社旗下媒体: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
十八大代表徐建华昨日启程赴京,
出发前接受本报专访
 来源:东莞时间网-东莞日报
■徐建华 本报资料图片 郑琳东 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11月8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昨日,带着东莞800多万人民和10多万名党员的殷殷期望,十八大代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正式启程赴京。袁宝成、李毓全、姚康、黄双福以及在莞的其他市委常委等市几套班子领导举行简单而隆重的欢送仪式,热烈欢送徐建华赴京参会。&&&&党的十八大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今年4月至7月,全国各选举单位分别召开党代表大会或党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2270名出席党的十八大的代表,其中广东代表69名,徐建华是我市唯一一名出席大会的代表。&&&&启程时,徐建华说,作为东莞800多万人民和10万名党员的一名代表,能够参加这次盛会,责任重大,使命神圣。党的十八大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举世瞩目,也是实行党代表任期制以后的第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我一定不辜负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重托,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到会议当中,切实履行好代表职责,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全面汇报东莞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充分反映广大党员、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认真讨论和审议大会报告,积极建言献策,为确保十八大的圆满成功作出代表应有的贡献。&&&&徐建华表示,过去十年,在中央、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东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以赴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型,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当前,全市上下正奋力推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核心任务。实现新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需要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做法。会议期间,我将认真学习好、领会好会议精神,加强与其他代表的沟通交流,多向先进发达地区学习。大会结束后,将迅速把大会的精神带回来,组织深入学习、传达和贯彻,以十八大精神指导东莞实践,为科学发展探索新路。&&&&徐建华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组织收看、学习党的十八大开幕盛况和进展,紧密结合东莞实际,推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在出发前,徐建华就当选十八大代表、东莞过去五年的成绩,当前经济形势、“三重”建设、“六个东莞”、区域发展、“三打两建”等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关注十八大&&&&焦点&&&&1&&&&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东莞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东莞也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通过改革增创体制新优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各种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东莞日报:这是您主政东莞以来首次当选全国的党代表,也是东莞唯一的十八大代表,东莞是一座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的城市,东莞的老百姓乃至市外各方都很关注,在党的十八大上,您将关注哪些话题、有什么样的期待?&&&&徐建华: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盛事,举国关注,举世瞩目,将为我国今后的发展确立新目标,指明新方向,注入新动力。结合东莞实际,我觉得有几个话题值得重点关注:&&&&一是改革开放。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东莞也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通过改革增创体制新优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各种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二是法治社会。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快法治东莞建设,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理,推动各项工作法治化,弘扬法治文明,树立法律权威,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三是转型升级。作为传统发展模式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我们必须始终深刻认识加快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紧迫性、艰巨性、长期性,坚决执行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坚持不背速度的包袱,宁愿牺牲增长速度排名,也要确保转型战略成功。&&&&四是生态文明。目前,资源环境的约束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过度消耗能源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严重制约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五是党的建设。新形势下,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必须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研判经济&&&&焦点&&&&2&&&&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平稳增长将常态化&&&&总体而言,目前我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既是复杂严峻国际经济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经济波动周期性因素的叠加反映,使我市面临着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压力。但是这也证明我市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平稳增长将常态化,转型升级仍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旋律。&&&&第四季度将进一步保持企稳温和回升的基本态势&&&&东莞日报:有人说2012年是东莞最为困难的一年,甚至超过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因为2008年,东莞只是面临海外市场萎缩的难题,但今年似乎内外需都不景气,整个宏观经济压力都很大,三个季度已经过去了,您如何看待2012年东莞经济的表现?&&&&徐建华:今年以来,面对国际经济低迷和全国、全省经济增长放缓的不利形势,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部署要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核心任务,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强力推进“三重”建设,突出推进科技与金融、产业相融合,实施水乡地区统筹发展,大力开展“三打两建”,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六个东莞”,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呈以下特点:&&&&一是经济增速逐季加快。全市生产总值3511亿元,增长3.5%,增速比一季度快2.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快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9%,比上半年加快5.1个百分点。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4%,比上半年加快2.9个百分点。其中9月工业同比增长9.5%,创5个月以来新高;8、9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均超过两位数,反映趋稳回升基础进一步巩固。另外,出口增长8%,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二是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前三季度全市合同吸收外资31.6亿美元,增长5.1%,总量基本与深圳持平;实际吸收外资约28.1亿美元,增长11.8%。新引进内资1亿元以上投资的大项目39宗,合同利用内资340亿元,增长50.5%;实际利用内资72.8亿元,增长63.5%。&&&&三是投资完成情况较好。前三季度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4.1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84.3%,比去年同期提高15.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91亿元,增长19.9%,高于投资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工业技改完成投资增长14.9%,快于全市投资平均6个百分点。&&&&四是集体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前三季度全市村组两级实现经营总收入10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9亿元,增长3.8%;两级经营纯收入57.9亿元,同比增加4.9亿元,增长9.4%。&&&&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正朝着有利于全市经济进一步企稳好转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稳增长、调结构、扶企业、强引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成效不断显现,企业应对危机信心逐步增强,经济增长动力进一步加强,第四季度经济增速将延续三季度的态势,进一步保持企稳温和回升的基本态势。&&&&经济平稳增长将常态化&&&&东莞日报:在不少人看来,目前东莞经济正处于低潮。您是如何判断东莞经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对未来一段时间东莞经济的走势,您有何研判?&&&&徐建华:总体而言,目前我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既是复杂严峻国际经济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经济波动周期性因素的叠加反映,使我市面临着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压力。&&&&但是,这也证明我市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平稳增长将常态化,转型升级仍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旋律。我们将坚定地把转型升级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打主动战、攻坚战、持久战的意识,淡化“战术胜利”,注重“战略成功”,坚持四个“忍得住”,突出“好”字当头,坚决克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理念,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努力打好加快转型升级这场硬仗。&&&&“三重”建设&&&&焦点&&&&3&&&&“三重”建设对稳定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逐步显现&&&&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带动作用增强,一批重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建设推动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三重”建设对稳定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逐步显现。&&&&“三重”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东莞日报:不少人认为,您来到东莞后,针对东莞经济面临的现实情况,开出的第一剂“药方”就是“三重”建设,目前全市的“三重”建设进展如何?&&&&徐建华:今年以来,在非常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推动“三重”建设,呈现出氛围浓厚、亮点纷呈、成效明显的特点。&&&&一是“三重”建设框架格局初步拉开。制订实施“三重”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方案,建立“三重”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领导挂钩督导“三重”建设项目制度,出台重大项目招商引资1+5系列政策,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统筹协调格局,各级各部门按照责任分工有序推进“三重”建设。&&&&二是重大项目建设进展快。1-9月,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04.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4.3%,同比增长31.7%,进度为历年来最好,有效拉动全市投资实现较快增长。1-9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2.8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比上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投资291.4亿元,同比增长19.9%,增速比上半年提高7.2个百分点。&&&&三是重大产业集聚区形势好。松山湖成功引进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台湾高科技园纳入省重大合作平台,一批台湾知名IC设计企业落户,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陆续引进10多个生物技术项目;虎门港集装箱码头已开通15条内贸航线和2条对台直航航线,立沙岛致力打造化工产业国家级研发中心集群及中试基地,保税物流中心业务范围拓展至1500多家,对周边镇街辐射力进一步增强;生态园加快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园区,广东省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正式落户;长安新区和南城国际商务区正抓紧规划编制;镇街产业集聚区整体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磁石”效应逐步显现。&&&&四是重大科技专项建设突破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重大新药创制、低碳技术创新与示范等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成功引进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4个,科研创新团队5个,重大科技专项的经济社会效益不断增强。&&&&五是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势头强。在9月召开的“三重”项目签约仪式上,共集中签约72个“三重”项目,全部为投资超过6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投资总额1025亿元,大大增强了“三重”建设的后劲。&&&&总之,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抓好“三重”,推动“三重”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带动作用增强,一批重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建设推动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三重”建设对稳定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逐步显现。&&&&探索分期供地制度&&&&东莞日报:有人说,东莞“三重”战略抓住了东莞经济最大的软肋,但也有人说,经过几十年粗放式开发,东莞“三重”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土地等资源瓶颈,您觉得该如何解决“三重”与土地等瓶颈之间的矛盾?&&&&徐建华:在国家收紧用地政策的前提下,土地资源瓶颈已成为制约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谁能率先找到破题方法,谁就能实现率先发展、快速发展。因此,我们主动顺应宏观形势,变被动为主动,从危机中寻找机遇,以全力推进“三重”建设为契机,千方百计加强统筹土地,突破土地瓶颈带动全局工作推进。&&&&一是加强市级统筹“三重”项目布局能力。对投资规模大、用地需求多、产业带动强的项目,由市一级统筹布局,符合四大园区产业导向的,优先放在四大园区,把好土地集约利用关。严控大地块的使用条件,成片可建设用地原则上只能用于重大项目,不允许随意拆散使用。&&&&二是优先保障重点工程用地需求。统筹年度用地指标,对重点工程用地需求予以优先保障,并预留机动指标匹配“三重”项目的不可预见性,据统计,今年年度指标80%以上用于重大项目。&&&&三是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存量。继续推进“三旧”改造,推广凤岗镇“腾笼换鸟”的做法,通过政府适时适度地让利、妥协促进形成新的利益平衡机制,腾出土地空间、引进用地量少、科技含量高、投资效益好的项目,及时把闲置的用地调整给急需动工的项目使用,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项目容积率,实现土地价值和土地效能的最大化。&&&&四是探索实行土地预出让制度和分期供地制度。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工矿仓储、交通运输、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保障性住房等5类用地,在进行报批征地或者农地转用时,提前组织实施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以加快供地速度;同时,我市将实行土地分期供应,出让方招拍挂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后,实行分期签约、分期供地、分期缴纳出让金,以有效解决以往一次性供地模式后续监管难,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闲置的问题。&&&&六个东莞&&&&焦点&&&&4&&&&营商环境营造先行一步,就能率先争取到体制机制新优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莞正是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优质的政府服务,以及大胆的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企业、要素、人才在东莞集聚,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近年来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受国家宏观政策、国内外市场环境以及自身资源瓶颈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原有的营商环境优势正在逐步弱化,营商环境建设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市城市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东莞日报: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后,东莞提出“努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重点实施“六个东莞”战略,东莞为何要如此重视营商环境?&&&&徐建华: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市场发育程度、对外开放水平、政府管理效能、干部作风状况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区域竞争逐步从硬环境的竞争转向软环境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营商环境的竞争、营商成本的竞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莞正是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优质的政府服务,以及大胆的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企业、要素、人才在东莞集聚,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近年来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受国家宏观政策、国内外市场环境以及自身资源瓶颈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原有的营商环境优势正在逐步弱化,适应国内外发展趋势的环境新优势又尚未形成,无论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是与东莞改革发展的新要求相比,营商环境建设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市城市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比如,各类收费亟待规范,一些政府部门办事效率较低,企业经营隐性成本较高,社会治安、人文环境、公共服务有待提升,等等。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促进我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从严管党治党,都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如果我们能在营商环境营造上先行一步,就能率先争取到体制机制新优势。&&&&为此,市委市政府围绕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六个东莞”&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意见》,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制订“六个东莞”建设的行动计划,各镇街、各部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构成“1+6+X”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具体来说,就是以建设平安东莞、法治东莞、信用东莞、效率东莞、活力东莞、开放东莞“六个东莞”为抓手,营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高效透明的服务环境、生机勃发的体制环境、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快形成营商环境“加一”、综合成本“减一”的优势,力争在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中走在全省前列。作为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具体行动,最近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扎实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努力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水乡统筹&&&&焦点&&&&5&&&&水乡片将成为东莞&&&&乃至广东全新兴奋点&&&&我们力争通过努力,把水乡地区打造成为广东省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的示范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的特色区域和穗莞合作的重要平台,使其成为最具特色、最有魅力、最有幸福感的地方之一,为我市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探索新路、积累经验,为全市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作出贡献。&&&&水乡滞后发展的劣势日益转化为比较优势&&&&东莞日报:您很重视区域一体化发展,相对于东莞特殊的行政架构,东莞统筹水乡地区发展工作堪称是东莞区域一体化的创新探索。东莞的区域一体化为何会选择水乡地区作为突破口?&&&&徐建华:我市水乡地区位于市域西北部,地处珠三角中心腹地,是东江北干流和南支流流经区域,包括10个镇街和虎门港,总面积51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1%;2011年底常住人口15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5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9%;2011年GDP总量738亿元,仅占全市GDP总量的15%。改革开放以前,水乡地区是我市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受地势低洼、地块分割、交通不便、投资成本相对较高以及农保地政策约束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渐被我市其他片区的镇街拉开差距,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随着传统多极多维增长模式遭遇发展瓶颈以及近年省市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在水乡地区密集布局,其滞后发展的劣势日益转化为跨越发展的比较优势:&&&&一是交通优势十分明显,地处珠三角中心腹地,毗邻广州开发区,珠三角3条城际轨道线及东莞市域轨道R1线将在水乡地区望洪枢纽站交汇,加上已建、在建、拟建共6条高速公路贯穿域内。&&&&二是水乡特色明显,农田湿地成片,生态滨水空间可塑性强,水乡文化资源和休闲旅游资源丰富。&&&&三是现状开发量少,产业发展强度较低,易于转型和统筹。&&&&四是水乡地区各镇街多年坚持围绕岭南水乡文化、宜居生态、滨江新城等水乡特色的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大致趋同,而且加快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鉴于此,我们选择了将水乡地区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确保各镇街共享统筹发展的成果&&&&东莞日报:在您看来,东莞水乡统筹工作要突破的关键是什么?&&&&徐建华:由于发展水平不同,水乡地区各镇街之间、村与村之间,将会遇到许多利益平衡问题,这也是统筹水乡地区发展最为关键的问题。我们将按照共建共享原则,确保各镇街共享统筹发展的成果。&&&&一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积极开展政策研究,探索对配合统筹发展而造成财政减收镇街进行合理的财政补偿,并针对相关项目实行差别化分成政策,确保产业功能定位不同的镇街共享统筹发展的成果。&&&&二是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探索设立统筹水乡地区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国有独资或控股的投资公司,充分利用各类投融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相关领域的投资运营和开发建设。&&&&三是建立科学的评估考核机制。结合幸福东莞指标体系的建立,按照科学发展观及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制定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指标,强化发展导向。&&&&水乡将为区域发展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探路&&&&东莞日报:在东莞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版图中,东莞的水乡地区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您能给我们描绘一下东莞水乡的未来画卷吗?&&&&徐建华:我们力争通过努力,把水乡地区打造成为广东省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的示范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的特色区域和穗莞合作的重要平台,使其成为最具特色、最有魅力、最有幸福感的地方之一,为我市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探索新路、积累经验,为全市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作出贡献。&&&&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水乡地区将会成为一个特色明显、环境优美、资源节约、产业互补、利益共享的幸福和谐之区,成为东莞乃至广东又一张靓丽名片和全新兴奋点。&&&&那里既有虫鸣犬吠、小桥流水等农村田园的原始淳朴,也有车水马龙、灯火霓虹等都市社区的现代时尚;那里既有“粉墙黛瓦、桥街相连、枕河而居、小船轻摇”的旧时江南水乡水墨画卷,也有“时尚繁华、灯光璀璨、高速便捷、商贾云集”的当代清明上河图;那里既有花灯、龙舟、粤剧等历史文化身影的沉淀,也有酒吧、游艇、网球等域外风情激情绽放。在那里,古老传统因子与现代摩登元素交辉相映,自然旖旎风光与现代都市景观浑然天成,寄托和呈现的是一幅幅东莞水乡人世代为之努力的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融的乐活愿景。&&&&三打两建&&&&焦点&&&&6&&&&加快建设&&&&“两建”重点平台&&&&“三打两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在狠抓“三打”工作的同时,迅速启动、扎实推进“两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农副产品市场监管等方面探索出许多有益经验。接下来,我市将以“三打两建”工作重心转向“两建”为契机,突出重点、把握规律,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协调联动、强化宣传造势,全面推进“两建”工作深入开展。&&&&东莞日报:东莞的“三打两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省“三打两建”工作重心正更多地转向“两建”,东莞将如何全面推进“两建”工作?&&&&徐建华:“三打两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在狠抓“三打”工作的同时,迅速启动、扎实推进“两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农副产品市场监管等方面探索出许多有益经验。接下来,我市将以“三打两建”工作重心转向“两建”为契机,突出重点、把握规律,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协调联动、强化宣传造势,全面推进“两建”工作深入开展。&&&&一是推进“三打”“两建”无缝对接。认真总结和巩固“三打”成果,把“三打”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制度、措施固化下来,通过“两建”的方式形成长效机制,加快解决市场监管和社会信用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的对接,对“三打”中发现的体制机制、社会管理、法律真空等方面的问题,开展立法论证,提出立法建议,对涉及“两建”的规制进行审查、论证、梳理,对不适应形势要求的规定条文及时修订,进一步提高地方性规范文件质量。&&&&二是完善“两建”工作制度设计。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编制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五年建设规划,细化“两建”工作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形成机制。借鉴“三打”工作的成功经验,探索实行市领导分点包干、挂牌督办制度,每项试点工作由1名市领导挂帅督导。推行常态化的督查考核通报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的作用,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多手段的监督机制,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追究失职。&&&&三是深化重点领域“两建”工作。以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全面铺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为契机,严格市场后续监管,按照“谁许可、谁监管、谁负责”及行业管理原则,明晰各个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建立起与新登记制度相适应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等的行业自律作用,做好企业“宽进”后的“严管”工作,确保企业“进得来、留得住、管得好”。&&&&四是加快建设“两建”重点平台。一是建立东莞社会信用体系大平台。以人行东莞中心支行的征信系统为基础,完善信贷征信系统数据保障机制,推广使用信用报告,提高征信系统服务水平,结合东莞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企业信贷征信系统的效能。二是打造东莞市场监管信息共享大平台。以电子政务办的市场监管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撑,加快全市统一的企业交换信息平台的开发步伐,以工商登记数据为基础,及时采集各部门的许可、监管和处罚信息,实现监管信息共享、资源互通、监管互动,形成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机制。&&&&五是强化“两建”工作宣传造势。加大两大体系建设、试点建设的宣传力度,及时发布“两建”动态信息、工作亮点,做好“两建”试点工作进展情况的宣传报道,推广成功经验和典型,为推进“两建”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建立“两建”工作宣传长效机制,全方位、多层次报道“两建”工作进展情况和积极成效,营造人人讲信用、事事守规矩的社会信用和诚信营商氛围。&&&过去五年:&&&&东莞发展&再上新台阶&&&&如何看待东莞过去几年的发展?徐建华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他说,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东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东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为动力,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决策部署,全力以赴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型,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徐建华用6点来概括过去五年的突出成绩:&&&&一是科学发展有效推进。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分别突破4700亿元、1600亿元、800亿元、1300亿美元、6600亿元,是2007年的1.4倍、1.3倍、1.6倍、1.3倍、1.8倍;人均GDP比2007年增长21.6%;每平方公里GDP产出从1.28亿元增加至1.92亿元;单位生产总值地耗、能耗、电耗分别下降30%、15.3%、20.4%。2011年度,我市节能减排考核成绩位居全省首位。在2008年、2009年、2010年全省市厅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考评中,东莞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三名。&&&&二是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三次产业结构从2007年的0.4:55.5:44.1调整为2011年的0.4:49.9:49.7,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61.6%、42.2%、28.8%,比2008年提高0.8、1.1、5.2个百分点。2011年全市外资企业国内销售额比2007年增长72.3%,占内外销总额的比重比2007年提高6.7个百分点;ODM+OBM混合生产模式企业产品出口总值占比达45%。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莞生态产业园升格为省级园区并成为广东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东莞成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两个试点城市之一。&&&&三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11年全市研发投入达到71.6亿元,是2007年的3.77倍。全市各类科技创新型企业超过380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分别达415家和852家,比2008年增加81家和378家。2008年以来全市外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433家,比2007年底增加424家。省认定的创新科研团队数量位居全省第二。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2007年增长57.5%。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24454件和19353件,位居全省第三和第二,是2007年的1.77倍和2.87倍。全市32个镇街有18个被认定为省专业镇。我市成为全省首批省部产学研合作示范市。&&&&四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五年来市财政投入688亿元用于民生建设,占同期市财政支出的53.5%。2011年最低工资标准比2007年提高66.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7年增长46.2%和45%。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07年的21545元,增加到2011年的27495元,增长27.6%。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从2007年的54辆增加到2011年的80辆。&&&&五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音乐剧之都建设成效显著,公共文化设施在国内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以来我市创作的各类文化艺术作品共获国际奖项2项、国家级奖项15项、省级奖项275项,莞产原创作品先后获得文华大奖特别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重大文化奖项,被确立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六是城市品牌不断提升。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最关爱民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澳媒调侃阿博特普京尴尬相遇——习近平称赞梁振英——高校出版《男生安全手册》称——环球时报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