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的提问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A.资源配置问题B.资源利用问题C.经济体制问题D.资源的再生问题希望可以稍微解释一下,不要只有答案选项,O(∩_∩)O谢谢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A.资源配置问题B.资源利用问题C.经济体制问题D.资源的再生问题希望可以稍微解释一下,不要只有答案选项,O(∩_∩)O谢谢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A.资源配置问题B.资源利用问题C.经济体制问题D.资源的再生问题希望可以稍微解释一下,不要只有答案选项,O(∩_∩)O谢谢
问题甚好,资源配置主要针对企业研究三个问题: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如何生产所以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在西方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是先出现的,他的假设是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但事实证明不是,美国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促使了宏观经济学的出现。主要研究资源如何能够充分利用。下面谈点经济体制。硬预算约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失业,是需求不足,是如何进行扩张; 软...
C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其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主要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汇率、利率以及经济波动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国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认为,国民收入的水平,反映着整个社会生产与就业的水平。...
学得比较久了,专有名词可能有点误差,用通俗点说吧,西方经济学他们研究的立足点在于资源的稀缺性,那么他们整个研究方向都是在于如何去配置资源以达到最大的利用率互动提问一:经济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_经济学人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互动提问一:经济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第八节: 记者提问
  1.经济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t望》周刊记者:目前很多学者,包括一些长期在财经界、接触财经界的人,他们感觉到经济的理论越来越解释不了现实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了。我们应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汤敏:我想所有的经济学家从来也没敢奢想经济学能解释与解决所有的问题,在我们社会里头之所以分出经济学、社会学等各种各样学问,就是因为它们各自都有存在的意义,能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 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里头,它有各自的作用。 经济学也是各种社会科学中的一部分。在经济改革的初期,经济学可以更多地用来解释一些市场经济中问题,现在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很多社会问题需要从更多角度来解决问题,这个看法我是同意的。
  但是也不能说经济学就可以放到一边去了。 经济学解决不了社会问题了。 经济学本身它在不断发展,经济学有它的特殊角度去看问题。我觉得从这个意义出发, 经济学还是能起很重要的作用的。 当然, 仅靠经济学肯定不行,从来都不行。
【】【】【
】【】【】
不支持Flash
经济学人栏目“小狗经济”未来的四大提问 _ 财经频道 _ 东方财富网()
||||||||||||||||||||||
“小狗经济”未来的四大提问
  拆,是为了更好的建。破,是为了更好的立。在这次风暴中,如何最大可能地保障涉改涉拆人群的合法权益?如何保护好地方经济的活力?如何把龙头、大树真正培养起来?是所有人都要探索与思考的。
  争论一
  随着大批“低、小、散”、涉污染企业的关停,浙江过去为人称道的“小狗经济”模式是否到了彻底改变的时候,块状经济的生态是否还有竞争力?  此“狗”已经
  非彼“狗”了
  兰建平
  并不能说“小狗经济”因为“低、小、散”、涉污染企业的关停而变得过时以及没有竞争力。专业化的生产协作体系必须得到提升和发展,“低、小、散”企业的关停,本质上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用新产业、新技术推动原有组织的发展。此“狗”已经非彼“狗”了,目前,根据市场调查,全国有213种浙江产品在各自市场上排名前三名,怎么能说浙江经济没有竞争力?
  我们要坚信,搞市场经济,浙江人就是最强的;我们也要坚信,没有淘汰的产业,只有淘汰的企业。在义乌浙江小商品市场改革会议上,我曾强调,互联网技术不可能消灭制造业,只会将制造业变得更精准、更精致,这是我们浙江经济未来的一个走向。  呼唤小微企业工业园
  周德文
  浙江经济发展原来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企业比较“低、小、散”,这也是由浙江区域特点造成,人多地少,很多企业建在农村自留地、家族聚居地等,建设不规范,带来很多问题,造成资源浪费。现在的情况不能简单地说成“小狗经济”、块状经济就不行了,要改变了。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要改变过去企业“低、小、散”以及各自为政的局面,综合治理,建设产业园,实现产能集聚。比如温州目前在做的,建设小微企业工业园,为小微企业健全配套设施,依然能够发挥产业集聚效益。  泼“脏水”不泼“孩子”
  曾昌飚
  过去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环境污染同时进行,的确有很多问题,但是不能一棒子打死。一下子关停这么多企业,而且集中在几个行业里,这会对产业造成致命的打击,企业主无从着手,整个配套都会消失,产业链中间被截断,涉及的产业都会消失。不知不觉中,这些产业都会转移到其他地方去,那样的话,浙江地区会失去企业、失去工人、失去税收、失掉一个产业体系。关停不是根治的办法。这场“休克疗法”会不会让块状经济活不起来?“休克”之后的输血、“吸氧治疗”变的格外迫切。  利大于弊
  施保富
  温岭鞋业经过30多年的磨合、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小企业关闭后,对一些大鞋厂也有影响:原本可以外包的工序,现在都得自己做了。
  劳动力成本较低原本是国际竞争的优势,但现在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被东南亚超越,势必需要一场转型升级。
  温岭如果没有这场大火,转型升级的力度不会这么大。这次整顿后,温岭的竞争环境会好一些,因为不纳税的小企业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这些小企业关停之后,大企业的价格压力会小很多,同时也吸收一些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
  这是一场倒逼之下的转型升级,相信转型升级成功之后,温岭鞋业会更有竞争力。  争论二
  民间经济活力会不会在这场整治之后受到打击,产业链是否会遭到破坏?
  “低、小、散”并
  不代表活力  兰建平
  “低、小、散”企业、涉污染企业很多都是作坊式生产模式,利润空间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表面上看是污染在河里,本质上来说是高能耗、高浪费――这种发展模式已经落伍了。中小企业也必须朝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我们常说,创新能力不是看政府、看高校,而是看企业。中小企业主不能一味地责备和抱怨,怨天尤人,而是要知道目前浙江经济发展的形势。浙商的活力和浙商的形象不能等同于高耗能、高资源浪费的“低、小、散”企业经济模式。  “低、小、散”外迁
  不影响竞争力
  楼新有
  2010年,浦江在关停高能耗生产工艺的时候,也有许多“低、小、散”的企业外迁,同样有人担心产能外迁会影响到浦江水晶的产业链。理性来看,虽然一些产能外迁了,但这些属于落后产能,留在浦江本地的企业更新了生产工艺,采用了更先进的生产设备。与外迁的“低、小、散”相比,浦江水晶的产业链依然拥有极强的竞争力。
  今年“五水共治”的背景下,同样迁走了大批小微企业,但是自然环境、竞争环境、企业管理意识有很大的提升,对浦江、外省的产业布局也有良性的一面。长期来看,企业的现代管理、生产规范意识和企业规模上来后,浦江水晶的竞争力只会得到提升,不会被削弱。
  浦江作为一个小县城,有水晶、挂锁、绗缝三大支柱产业,同时电子商务也有所发展,但对新兴产业的吸引力远不如一二线城市。浦江借这次整治的机会,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农业、绗缝等产业的转型,将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会抑制浙江经济活力
  周德文
  现在区域之间本来竞争就很激烈,这些小微企业没有出路必然会想到外迁,那么有可能整个产业链就会往外转移。现在中西部地区本身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遗余力,这样产业外移,对浙江经济来说也没有好处。  担忧伤到浙商元气
  曾昌飚  浙商都是在磨练中成长,经过历练达到现在的程度。这次整治行为可以理解为“凤凰涅”,告诉浙商必须要开始技术上的革新。比如柯达胶卷,数码相机最先由柯达发明,但是为了固守原有格局,没有大胆革新,最终被后来者打败。浙商要引以为戒,用科技手段解决污染,比如现在采煤时产生的废气重新收集最终转化成可利用气体,这都是未来浙商的努力方向。但是,短时间密集的整治,有可能会伤到地方经济的元气。  难动温岭鞋业根基
  陈新初
  整顿不会有太大影响,也不会引起多大的混乱。温岭鞋业30多年的沉淀,温岭人有深厚的行业观察力,温岭鞋业有完整的配套,而且有优势的细分行业――童鞋。
  这些沉淀是温岭鞋业的优势,关停一批“低、小、散”,属于修枝剪叶,规范行业,动摇不了温岭鞋业的根基。
  长期效应更值得关注
  金洪清
  整治开始后,鞋企老员工流失比较多,听说温岭关停这么多企业后就纷纷改到去其他生产基地。关停“低、小、散”企业后造成了短时间内的产业链断裂,生产企业配套跟不上开工工期,一些企业被断电后一时整改难以恢复。但难熬和损失是暂时的,长远来说应该是利大于弊。
  争论三
  淘汰落后企业,政府该发挥决定性作用还是辅助性作用?
  这是市场选择的
  必然结果
  兰建平
  此次关停污染企业、“低、小、散”企业肯定会有效果,但我还是担心整治活动是老方一帖,过去就过去了,未来这些企业又要卷土重来。
  我们必须让小企业主们认识到,企业需要提高标准,必须站在一定高度上看问题。这次浦江水晶产业,涉及关停以及整改的企业达到了一万多家,都表明了这个决心。近几年,浙江省政府从提出经济转型升级再到“五水共治”,都一再表明过去粗放型、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得到转变,要还浙江一个“山清水秀”的环境。中小企业要融入这个主流价值,要认识到,不管从事何种行业、规模多大,造成资源浪费、高耗能必然被市场所淘汰,不是被政府行为淘汰,而是由市场所选择。
  政府应帮企业找出路
  周德文
  政府首先应该想到帮中小企业寻找出路,“一刀切”的行政行为过于简单化。从浙江的发展历史来讲,本身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起步;从国家的角度来说,也不可能所有产业链都是高新技术。有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被关停是正常的。但是对中小企业来说,引导他们去园区,建立标准厂房、排污设施,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依然有推动作用。
  接地气但不接天线
  曾昌飚
  一下子关停涉污染、“低、小、散”企业是“接地气,但不接天线”的做法。很多中小企业主对于新型科技不懂,只能依靠原始生产模式来经营,而且小企业接触不到高新技术,政府需要系统考虑各方面问题。  破坏了市场声誉
  杨于清
  政府要求关停企业,出于安全考虑可以理解,但从企业角度而言,关停就意味着几百万元的损失。关停直接影响到企业履行合同的能力,尤其是国外订单,老外并不管你是否受到政策影响,只看你是否按照合同履约了。
  国外订单的订金一般是30%,国内订单是20%,如果未能按照合同完成生产,要双倍赔偿;而已经生产的鞋子又堆在仓库,而且鞋型不一定适合在国内销售,加上这中间还有担保,关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链。
  温岭的出口型鞋企非常多,直接关停,影响企业甚至温岭鞋业的国际信誉,加上资金压力,处理不好就会形成出口型鞋企的倒闭风险,进而引发鞋革业的危机。政府在下达政策时也要照顾到企业现状,不能“一刀切”。
  企业需要一个消化期
  施保富
  违章建筑遍地,安全隐患丛生,这是政府平时监督缺位造成的。
  如今,政府下决心解决问题是好事情,但不能指望一次性解决这些问题。长期积累的弊病,不是一下子能改变的。还需要给企业一定的消化期。
  要彻底解决违章建筑、安全隐患,需要政府常规性、长期地对企业进行引导和监督。
  争论四
  被关停企业的利益如何保障?
  企业必须顺应市场
  兰建平
  首先要明确的是,此次整顿并非是政府逆市场操作的行为,反而是顺应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的选择,是对环境资源的修复,中小企业要思考的是如何创新以及转型升级。这虽然需要政府、社会的引导,但是关键还是企业自身行为,顺应社会需求。恩格斯说过: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将科学推向前进。现在全国各地雾霾严重,口罩都卖得脱销,企业如何能够有利于环境改善、社会和谐、科技进步,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那必然能够生存发展。创新的能力在于企业,不是政府和高校,企业家不能辜负这个时代,要发展全能企业,那就是:有文化、有历史、有需求、有品牌。
  违法收益本不应该
  给予保障
  楼新有
  关停、整治的确影响了企业以及本地居民的利益,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村民建造违章建筑,企业在民房、违章建筑内生产,随意排放污水废渣,无照经营,这些原本就是违法行为,违法的企业本就应当取缔。基于这些违法行为的收益,也就不合理了,原本就不应该有这样的利益存在。
  现在政府关停了企业,同时也在进行政策引导,比如建设园区,政府出资发展电子商务。这需要一个过渡期,过渡期内部分人的利益受到影响,难以避免。
  本应先开源后紧缩
  周德文
  此次关停其实也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小企业缺乏保护,他们的利益谁来照顾。很多中小企业都牵扯到一个家庭、甚至说一个家族的生计,简单关停不是长久之计。以前,温州也曾整顿灯具市场,结果现在温州自己没有了灯具市场,这些市场全都集聚到了广州、江苏,盲目整顿会消解行业影响力,最合适的做法还是像现在温州这样,产城结合、产融对接、建立孵化器,然后再去整改“低、小、散”企业,先开源,再落实。
  想办法让中小企业
  成为大企业股东
  曾昌飚
  我依然持一个系统发展的观点。“低、小、散”企业的问题是高浪费、高耗能、高污染,这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完全可以将“低、小、散”企业集中起来做成大企业,把“低、小、散”企业作为股东,联合经营。这样既腾出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也带来资金、设备、人员的组合,也有能力推进设备改造、技术升级,从而产生新的集聚效应,而已经造成的污染也可以进行大规模地整治。  多种渠道降低损失
  金洪青
  一时的损失难以避免。政府要尽快让符合生产要求的企业恢复生产,这点其实已经在做了,许多企业也恢复了生产。
  接下来政府要专门针对鞋业出台有关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做好引导企业转型的工作,比如小厂合并成大厂,加快园区和标准厂房的建设,解决鞋业的转型升级、破解土地等要素制约问题,引导不符合恢复生产标准的小微企业从生产转向销售。
(责任编辑:DF070)
东方财富网(&&或&&)
建议及投诉热线:021- 值班热线:021-5
东方财富产品下载专区
网友点击排行
&&&&&|&&&&|&&&&&&
证金公司申购五家公募基金主动型基金份额,共2000亿元。[]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第一名是岛崎遥香,北川景子和佐佐木希获二三名。
说已向妻子江佩蓉(Penny)与岳父、岳母、母亲道歉。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媒体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1、停车
  一位富豪到华尔街银行借了5000元贷款,借期为两周,银行贷款须有抵押,他用停在门口的劳斯莱斯做抵押。银行职员将他的劳斯莱斯停在地下车库里,然后借给富豪5000元。两周后富豪来还钱,利息共15元,银行职员发现富豪账上有几千万美元,问为啥还要借钱。富豪说:15元两周的停车场,在华尔街是永远找不到的。
  2、长线投资
  一位8岁的女孩拿着三角钱来到瓜园买瓜,瓜农见她钱太少,便想糊弄小姑娘离开,指着一个未长大的小瓜说:“三角钱只能买到那个小瓜”,女孩答应了,兴高采烈的把钱递给瓜农,瓜农很惊讶:“这个瓜还没熟,你要它怎么吃呢?”女孩:“交上钱这瓜就属于我了,等瓜长大熟了我再来取吧。”
  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由来
  这句话最早由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提出来。它的本义是即使你不用付钱吃饭,可你还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你吃这顿饭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比如谈一笔100万的生意,你把时间用于吃这顿饭,就失去了这些本来能有的价值。这是机会成本的概念,以前你知道吗?
  4、经济学笑话
  课堂上,教授讲授经济学:“何谓第一产业?喂牛,养羊。何谓第二产业?杀牛,宰羊。何谓第三产业?吃牛肉,喝羊汤。”有学生问:“那么,文化产业呢?”教授眼睛一亮:“问得好!不愧是俺的好学生。”然后回答:“所谓文化产业,就是吹牛皮,出羊相!”
  5、穷人税
  经济学上有个说法叫“穷人税”,最典型的是买彩票的人大多都是穷人(经常买彩票的兄弟不要介意),这是他们承受能力和支付能力范围以内能够实现财富剧增的少有机会,但中奖毕竟是小概率,长期以往,细水长流,出得多,进得少,就权当缴税了。
  6、帕累托分布
  把全世界每个人拥有的财富从大到小排起来,一边是一个纤细但高耸入云的头,另一边是漫长的一望无际,低矮的让人绝望的尾。这样的分布在经济学里被冠名为“帕累托分布”。
  7、无利润投资
  “请举例说明,什么叫无利润投资。”经济学教授提问。“带自己的妹妹出去玩。”一个男学生答道。
  8、幸福公式
  经济学中有个公式:幸福=效用:期望值。如果你男友发奖金,拿到1000块,可你期望他给自己买10000块的LV包,1000除以10000,幸福感只有0.1。但如果你的期望是让男友请自己吃顿200块的西餐,1000除以200,幸福感是5。要获得爱情中的幸福,最好不要让欲望影响你的生活。
  9、博弈论与追女生
  如四个男生都去追一个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搭理。这时男生再去追别的女孩,别人也不会接受,因为没人愿当次品。但是,如果他们四个先追其她女生,那个漂亮女孩就会被孤立,这时再追她就简单多了。――数学大师纳什关于博弈论最简单表述。
  10、快乐痛苦四原则
  一次捡75元,和先捡50元后捡25元,选哪个?一次丢75元,和先丢50元再丢25元,选哪个?实验证明,多数人选分开捡¥75,一起丢¥75。这就是经济学的快乐痛苦四原则:
  ①n个好消息要分开发布;
  ②n个坏消息要一起发布;
  ③一个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的好消息,分别公布;
  ④一个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的坏消息,一起公布。
  11、什么是投行?
  有一个投行菜鸟问:“什么是投行?”前辈拿了一些烂水果问他:“你打算怎么把这些水果卖出去?”菜鸟想了半天说:“我按照市场价打折处理掉。”这位前辈摇头,拿起一把水果刀,把烂水果去皮切块,弄个漂亮的水果拼盘:“这样,按照几十倍的价格卖掉”。
  12、网聊
  当你决定上网聊天,这叫创业;上来一看MM真多,这叫市场潜力大;但GG也不少,这叫竞争激烈;你决定吸引美女眼球,这叫定位;你说你又帅又有钱,这叫炒作;你问“谁想和我聊天”,这叫广告;你又问“有美女吗”,这叫市场调查;有200人同时答“我是美女”,这叫泡沫经济。
  13、经济学笑话:如果有2头母牛
  美国:卖掉1头母,买回1头公,牛群增长,效益增加,最后卖掉退休。法国:继续罢工,因为你要3头母牛。日本:创造卡通母牛,卖到全世界。德国:基因改造,母牛能活100岁,日产10桶牛奶。英国:后来都疯了。俄罗斯:数一遍,5头,再数,10头,烦,打开第3瓶伏特加……
  14、择偶观
  美国有位经济学家发表了篇论文,从交易学角度分析择偶观。假如把男人、女人分为ABCD四种优秀程度,那现在的现状就是,A男想找B女,B男想找C女,C男找D女,所以D男就剩了。反之,女人方面却不同,即是,ABCD女都想找A男。最后结果是剩下A女和D男。经济学里有个案例: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只熊,那么对手不会是熊!只要比另一个人快一步就胜利。
  股市暴跌该抄底还是割肉呢?手里的个股该何去何从?
  搜索微信shagualicai001,发送股票名称或你的问题给瓜哥,随时帮您解答股市疑难问题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时尚界的潘
杭州市271初中数学学案研究室主任
擅长微创手术治疗胃肠肿瘤、肥胖、糖尿病、食管返流等疾病。
旅游摄影达人
与大家交流交流股市的那些事
1290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区域经济学热点问题
区域经济学热点问题
09-04-21 &匿名提问 发布
1.国内经济持续高涨,经济成长率前三季保持两位数.2.中央银行为了控制流动性过剩,不仅大量发行央票和定向央票,并在2007年1月到9月底,5次提高存贷款利率,存款一年期利率已达3.87%。一年期贷款利率已经提到7.29%。同时还频繁使用西方国家很少使用的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工具,2007年到9月底已提高了8次,由年初的9%提高到了12.5%。3.中国股市高涨,沪市指数由年初的2200多点升到了6000多点。中国大里资金注入股市和基金市场,形成全民炒股购基的热潮。3.美国及西欧国家继续对人民币升值施压,人民币值不断攀升。4.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四在贸易国。5.房价直线上升。6.新特区--成渝新特区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落户成都、重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区域经济学的概述  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1、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3、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吮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区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呢?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最初兴起于西方国家,东欧和原苏联在60年也掀起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潮。我国则直到80年代后才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它一方面对区域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进行经济评价,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因素进行分析,更主要的是制定区域发展纲要提出科学的依据,并为区域经济建立起计量经济模型。   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有三个方面:   (1)经济背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分工不断深化,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如日本的表、里差异,美国的东北部同西部和南部的差异,英国的英格兰与苏格兰、北爱尔兰的差异以及苏联的东、西差异等;二是区域经济问题的显露,如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1933年人均收入只有168美元,不及全国平均收入的一半,英国英格兰的西北部、东北部和苏格兰失业率超过25%,威尔士失业率超过36%,而伦敦和东南英格兰的失业率不到14%。   (2)政治背景,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政府的经济职能加强,政府有能力干预区域经济发展;在东方,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政府是配置资源的主体,政府可以在区域之间配置资源,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要求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包括区域之间。   (3)科技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先进,与其他经济学科明显不同。   正是在上述三个背景下,形成了区域从制度安排看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缩小的原因 一. 东西部制度安排的差异 中国在1979后,是依靠渐进式的制度转型成功地启动了经济增长机制.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区域不均衡特征。这种不均衡首先是由于中央政府对东西部地区不同的政策供给所引起的,即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利用市场机制的“特殊”经济政策,以及进行创新探索的权力。西部地区尽管在中央政府的同意下,率先进行了许多制度变革,如较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财政包干制试点等,但这些制度变革的主要目的是局部性的调整农业生产的组织制度,以及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等,而在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有关的制度变革上,西部地区则不拥有与东部对等的来自中央政府的政策供给,这使东部地区形成了对西部地区巨大的政策优势;对这种政策优势的运用最终使东部地区形成巨大的制度优势。东部地区的制度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制度优势,即,东部地区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大大领先于西部地区,从而在资源配置的基础制度上形成了较大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在要素配置效率上具有显著的优势。二是产权制度优势,即,从整体上来看,东部地区在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上也大大领先于西部地区,从而在市场经济制度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关键配套制度——产权制度上形成了较大的优势,这种产权制度较为迅速地形成了一批对市场机会敏感的理性经济人。东部的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其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远较西部突出。三是制度创新优势。东部地区在中央政府政策倾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所形成的开放经济环境,在经济观念、新制度和投资机会等方面形成了“接触优势”;而东部地方文化中许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积极的价值观也有效地支持了对新观念、新制度和投资的积极吸纳。譬如,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南海多元产权制度的发展都得到了地方文化的支持。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促使东部地区在制度创新上表现出极大的活力,各种制度创新层出不穷,如以集体产权制度为主的苏南模式、以私有产权制度为主的温州模式、以多元产权制度结构为特征的南海模式等。反观西部地区,虽然一些地方政府也进行了一些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的制度性的变革,在个别改革中甚至是先行者,但是总的来说,却无法形成广泛的制度扩散效应,改革也无法向着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方向持久深入地进行下去。比如,四川宜宾县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前就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自觉开始对县属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将国有产权制度转变为职工持股制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而且这一改革也引发了许多产权制度改革的积极探索,但是却无法形成象东部沿海地区那样深入持久的制度创新探索,制度创新的扩散效应也不显著,导致制度变迁无法较快地在较大范围内实现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次融合。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很多地方政府在其自身利益追求、中央政府的政策供给制约,以及各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下,很难广泛突破传统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主动进行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为目标的制度创新,从而造成制度供给不足。 东西部之间由政策供给不均衡引起的区域间制度变迁的不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中央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1)东西部之间制度发展的不均衡局面,改变了其各自的要素供给特征和要素配置效率,促使国外和落后地区的生产要素流入资源配置效率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其要素供给,成功地启动了经济高速增长机制,其结果必然是在“回波效应”产生之前,形成不断扩大的地区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地区二元经济结构的持续强化中有较大的政策和制度因素,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至今仍然没有出现明显的回波效应,这将使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面临缺乏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来代替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作用的局面;如果这样的话,中国将不能持续地、充分地利用其劳动力丰富的要素禀赋结构优势,可能导致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局面不能持续下去。收入分配的区域性不公正,以及对新经济增长点的需求,已经促使中央政府改变过去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正在逐步向实现区域间经济的相对均衡发展转化。客观地分析,这一转化是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时势”所造成的,说明了中国的经济制度的变迁具有一定的自然演化性质,也就是说,这种制度变迁的发生很难去刻意“安排”。(2)正如前述,中央政府不均衡的区域经济政策对造成东西部之间政府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创新能力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中央政府不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向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化不但需要中央政府在财政、金融等政策上向西部供给一些倾斜性的政策,如增加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的供给等,而且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提高西部地方政府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创新能力;如果西部地方政府没有较强的制度创新能力,中央政府的倾斜性的财政投资和信贷投资将不可能对西部的经济增长产生根本性影响,这些投资也可能将面临低效率、甚至是浪费的结局。因此,我们看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中央政府最初向东部地区倾斜的的各项经济政策也逐步向西部地区供给;至今,在中央政府的政策供给层面上,几乎已经不存在区域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区域间的经济竞争促使西部地方政府不断提高自身的制度创新能力。从目前来看,东西部之间政府的制度创新能力在不断缩小,但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应该从前述东部地区的“接触优势”,以及制度创新与西部地方政府之间利益追求的关联度还不够高来解释。当然,政府的制度创新积极性与其利益追求具有较大的关联度,意味着如果政治权力能够通过经济制度的创新而得到较大的利益,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积极性就较高,但这种创新积极性会对经济制度的演化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即导致中国的经济制度向权贵资本主义演化。目前这一演化不管是在东部还是西部都具有趋势性,这种趋势性表明,中央政府需要表现出新的制度创新能力,从政治制度的变革入手供给更严格更完整的产权保护、法治和经济自由等经济增长的制度要素,并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入手,创造严格的权力制衡机制,从而克服权贵资本主义的制度演进格局。从这一角度来分析,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将地方与中央的制度创新结合起来,并以中央政府层面上统一的制度创新为主。 具体分析,目前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制度差异和区别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供给与制度变迁的差异 1.从制度供给来看。就制度经济学假设而言,稀缺性是非常基础的。如果没有稀缺性,追求效率就没有必要,制度也就不知为何物。事实上,制度在供给上也是稀缺的,所以才会导致制度在区际间不平衡,速率、密度不均衡,制度层次的不一致。 (1)制度供给区际间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的大部分制度供给基本上是先在东部试点,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小型国有企业出售、量化给企业职工、个人资本控股、兼并国有企业)然后逐步向中部和西部推广;有些制度只允许东部地方存在,如分配制度东部可以不按照人事劳动部门核定的工资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按要素进行分配。但是西部在分配激励制度上没有自主权,国家长期没有松口,直到十五大之后,才与东部有了同样的分配权。 (2)制度供给速率不均衡。速率不均衡是指东部制度供给的速度快,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制度供给,而且还会有超越国家允许限度的制度供给,这种制度供给不是中央政府的主动安排,而是地方政府的自主行为,大部分都得到了中央的默许或肯定,正因为东部地方政府具有这种特殊的制度供给权利,就能保证制度供给满足制度需求,而西部地区因缺乏这种制度安排的特权,制度供给的速率必然较慢。 (3)制度供给的密度不均衡。所谓制度供给的密度就是有的地方制度供给比较密,有的地方比较稀,有的时段比较密,有的时段比较稀;有的制度体系供给比较密,有的制度体系供给比较稀。从我国来看就是东部比较密,中西部比较稀;东部内生的需求诱性制度变迁较多,西部外生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较多。 (4)制度供给层次上不一致(核心和外围)。西部有些制度只出台了核心制度,而其它配套制度没有及时跟上,如农村经济制度变迁,西部在很长时间就是单一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有些是只有配套制度,没有核心制度,如企业制度改革,中央不断安排了如劳动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但是核心制度---产权制度却迟迟没有出台(直到中共十五大),而东部核心制度与配套制度基本比较适应、出台也比较及时,不存在核心制度与配套制度脱节的现象。 2.从制度变迁方式的来看。所谓制度变迁,即是以新的制度替代原来的或者说旧的制度。从长期来看,制度变迁是总会发生的,因为在长期里影响制度变迁的诸多因素总是发生变化的。制度要发生变迁,所获得的利益必须要能弥补这种成本而有余。制度变迁大致可以分为诱制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诱致性变迁是指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而引起的,由于技术的改变,生产力的发展,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以及其他制度安排的改变而引发的制度不均衡,出现了新的获利机会,从而导致的一种自发性的制度变迁。 (1)东部地区由于其“接触优势”和地方文化的原因,在实质上是对发达的市场经济实行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必然会对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产生较为强烈的自发需求,再加上中央政府赋予其较大的制度创新空间,其制度变迁就表现出较大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性质,即为响应由于开放而带来的新的获利机会而进行的制度创新;在稀缺性普遍存在的历史阶段,也由于对发达市场经济的开放所形成的获利机会必须以市场经济制度来“捕获”,这种制度演进方式的自发性质将保证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演化和发展;当然,由于改革的急迫性和改革的历史条件的制约,许多改革都有地方政府的参与、甚至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因此,东部的制度变革并不具有纯粹的诱致性变迁性质,其重要结果之一就是,东部地区市场经济制度的演进也没有摆脱权贵资本主义的因素,尽管这种结局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与东部相比较而言,西部地区制度变革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性质,要么是西部地方政府看到东部制度创新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于是就尽力模仿,要么就是国家从上自下的强制推行。 如果说,东部地区的制度演进方式中的诱致性导致其制度演进方向的市场经济性,而其中不可避免的政府参与则使这种市场经济具有权力参与性,因而使其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中也有许多不良因素的话,但这一演进格局毕竟保证了其经济制度比较迅速地实现了市场化转型;从政府的层面上来说,由于政府自身的利益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之间较早就建立起了实质性的联系,也从政治上保证了市场化发展的政治性的“路径依赖”。反观西部,其制度变迁中较大的强制性表明改革在较大程度上并非响应新的获利机会的带有自发性的行为,其制度变革的动机和目的最初往往只是为了解决一些急迫的经济和社会难局,如巨大的就业压力、严重的经济困境及其带来的社会和政治压力等,并不一定具有市场经济指向;加之西部地方政府由于缺乏“接触优势”和中央政府与东部对等的政策供给等因素,往往不可能充分认识到其利益与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甚至即使认识到了,也缺乏区位条件、政策条件来建立起这种联系,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早中期,政府自身的利益往往与保持旧体制更为密切一些。 (2)从制度利用的效率上来看,东西部地区存在制度利用上的重大差异,东部地区对制度的实际充分利用率要远远大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制度经济价值所产生的经济绩效要远远高于西部地区。这种制度绩效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不同的制度演进格局所产生的制度本身的差异上。在稀缺性的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已为人类的经济史证明最能有效解决稀缺性问题的制度安排,必然比其它制度安排具有更高的经济绩效。尽管东西部的经济制度最终都是向着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发展,但其演进的速度、完善和发展的程度,以及其配套的各种制度如产权制度、规则体系等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的程度具有较大的差异,并使东西部之间在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发展绩效上表现出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长期经济增长水平、国内外投资引诱等方面。 (二)制度创新的差异 制度的作用是两面的,它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是有限度的。。所以一旦有了制度,那么制度同时也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不利的影响,因为制度是歧视性的,制度对经济活动的规制与约束会“遗漏”掉许多创新和新的获利的空间。所以这从这点看,制度的创新同样会影响地区的经济增长。 制度上要创新,就需要调动经济最基层的当事人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最了解自己也最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同时,当他们发现了现有体制的“漏洞”或者所谓“不完善”的地方的时候,应该允许甚至鼓励他们充分捕捉由这种体制“漏洞”所提供的获利机会。无论是技术还是制度上的突破与创新往往就是这样发生的。 在制度创新的制度上,有两方面因素值得考虑。首先从国家和地区角度来看,东部在制度上的优势,说到底就是具有制度创新的制度,也就是说,一方面国家推行所谓的“向东倾斜梯度推进战略”,赋予了东部可以自主的进行制度探索的权力,并在财政、税收、外资利用、价格、信贷等方面给予相应的特殊制度优惠;另一方面东部自身具有内生需求型的制度创新机制,而且创新收益往往又大于创新成本,创新的成果基本上可以收归地区所有。而西部因为不在国家允许的制度创新区域,而且创新的所得也不能全部收归地方所有,因此西部没有制度创新的动力,当然就不会存在制度创新的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也是先放开意识形态相对比较弱的东部农村,再逐步放开意识形态比较浓的西部农村,先在意识形态相对比较淡的东部国有企业进行制度试点或者优先制度安排,然后再对意识形态比较浓的西部国有企业进行推广或者强制推行。 同时,在区域发展的制度创新上,东西部地区也差异很大。旧体制下,一个地区的发展,主要决定于国家的预算投资及相应的人力物力投入。从7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区域开发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包括: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设立沿海开放区,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各类经济开发区。从各类国家级开发区的空间分布看,沿海地区最多,共有360个,占全国85.3%,而西部地区则只有26个,占全国的6.2%。 各类开发区特别是经济特区,一般都是划定一块区域,在区域内实行有别于区外的特殊政策和管理方式 ,以吸引外商投资为主,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出口加工以及开展进出口贸易;同时,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和国际惯例,创办和经营企业,追求高品质和高效率。这种制度创新实质上是为这些开发区所在地区创立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为该地区经济带来旧体制中所不具备的强大的发展活力和推动力。深圳从小渔村到现代化大都市的蜕变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相比之下,西部地区这种制度创新太少。 其次,西部地区思想观念、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我们称它为“观念约束力”或“意识约束力”。客观地说,西部地区确有一批思想解放、开拓进取之士,但从整体上讲,确实要比东部保守一些。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种“群体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商品经济意识淡薄,墨守成规,害怕风险,从而产生了畏难情绪,觉得这也困难、那也困难,无形中产生了一种“等、靠、要”的思想,等上面给政策,靠东部来支援,要银行给贷款,构成了一种封闭内向的文化意识圈,形成了一种群体性的思维定势。这就是之所以我国西部的改革实践总比东部“慢三拍”,即使国家给了相应的发展政策,这种守旧不敢革新的思想却束缚了人们的手脚。我国东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西部,主要一点就在于东部地区具有较强的开放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够较顺利地接受新思想、新观念。 二. 东西部制度安排差异的原因 近年来,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对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发展差距的扩大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是改革以来国家政策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结果;另一种观点则强调自然和历史因素的重要影响。笔者认为,东西部地区的差距与世界各国区域发展有着共性,如资源、技术、产业等结构因素的影响,更有与本国改革与发展中独特的制度和政策背景。因为本文主要从制度方面来说明东西部经济的差异,所以认为引起东西部制度安排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向东倾斜梯度推进战略”的误区 “梯度推进战略”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健全、宏观调控机制完善、宏观调控手段配套的条件下,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自80年代中期实施以来,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其原有的较强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人才基础等社会条件,促使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机制、宏观调控职能尚不完善,配套措施跟不上,导致西部地区大量的资源、资金、技术、高素质人才等均向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率高、基础设施完善的东部发达地区转移;梯度推进战略却遇到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资金短缺、科技水平较低、劳动力素质较差,因而经济效益明显偏低等不利因素的制约而受挫,不仅东部地区资金、技术、人才扩散不到西部地区,相反,西部地区原本就十分短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大量资源也向东部流去,从而失去了经济起飞的一次良好机遇,使得东西部差距越来越大。 2.制度上的非公平竞争 东西部地区制度安排的初始条件完全不同。不相同的初始条件自然会有不同的制度需求和不同的制度创新。西部由于区位条件、自然资源、交通通讯以及社会发育程度和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远远落后于东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发展并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完全不具备“公平竞争”的条件。所以在制度需求环境和实施环境上,东部地区都明显优于西部地区。同时在政府的职能和绩效评价方面,东部地区的领导设计、安排与传统制度相悖的制度就是制度创新,若西部地区的领导率先设计、安排与传统制度相悖的制度就是“乱搞”,在东部地区实施效果很好的制度安排在西部地区却具有低效性。另外,西部地区由于贫困和和地域偏远,使得内部交流十分困难,物流、信息流无法畅通,这使制度创新由于不具备基本条件而变得成本极其高昂。 3.东部经济自主性和区域经济独特性,拉大了东西部地区的制度差距。 东部地区在制度安排上有自主优势、需求优势,同时东部还有抓制度机遇和制度利用上的优势。新制度的安排或者超前安排,使得东部地区在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发展速度、要素配置与新经济增点的生成及对周边经济的带动、要素边际报酬水平及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等方面已远远高于西部。 4.“改革滞后”和“体制制约”的影响 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是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部地区总是等到东部地区的每一项改革措施搞得差不多了,钱也赚得鼓鼓的了,才明白过来开始起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西部地区“改革总是慢三拍,步子总是短三尺”。这种“慢三拍,短三尺”的现状,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丧失了很多机遇,终于使得西部地区人民逐步认识到:只有通过加快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设,才能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否则,即使是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的出台,也会由于“改革滞后”、“体制制约”而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 缩小东西部制度差异的措施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一定程度地赋予了西部地区一定的特殊权利。同时对于西部来讲,也不可能完全照搬那些使得东部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制度安排。所以缩小东西部制度安排的措施,也应当因地制宜。 1.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向东倾斜梯度推进战略”不利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弥补战略的不完善性,就应该实施优势互补发展战略,改变单纯向东倾斜的做法。在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实施区域经济优势发展战略和流域发展战略,由此来改善西部地区的生产条件和投资环境,奠定西部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以增强西部地区的开放度和世界各国的联系。 2.进一步分权的可能性 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援助,从狭义上看主要是“给钱给物”,而从广义上还应包括“给政策”。这种“给政策”的重要内容,就是国家赋予西部地区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调控权。由于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中央政府所不可替代的角色,某些经济调控一定程度上的“区域化”,有助于调动西部各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增强了西部地区自身发展的努力。但与地方政府所承担的发展地区经济的责任相比,地方政府拥有的经济权限还显得欠缺,而且权限分配也不平衡,沿海一些省市的调控权要多于西部。因此,有必要探索进一步分权的可能性。包括地方税管理权、地方融资权、项目审批权和边境贸易管理权。 3.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针对西部地区“改革滞后”和“体制制约”的弊端,应加快西部地区的改革步伐,尽快培育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东部地区特别是江苏苏南模式地区在体制改革和新体制建设方面积累下了很多成功经验,其最根本最核心的就是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把企业搞活,建设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经济主体。西部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吸取东部地区的经验,以更快更稳健的步子推进和深化改革。 4.空间组织形式的创新 8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有一个最突出的原因,就是借鉴国际经验,设立了经济特区这种新型的空间组织形式。其主要创新在于,在一个局部的地域范围,划出一块地方,国家赋予其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现在加快西部发展,虽然已不可能照搬经济特区这种形式,但仍然需要在空间组织形式上开拓创新。对于西部来讲,可以考虑两种空间组织形式,一种是突出产业特色的资源开发特区;另一种是突出边贸带动的边境自由贸易区。 5.区域发展的制度保障 借鉴各国区域政策经验,有效地促进西部落后的地区发展还必须要有制度上的保障。包括建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在组织管理机构方面,为使国家西部发展政策得以有效实施,设立西部地区发展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西部地区发展规划和具体政策等等。同时,为保持国家西部发展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还应制定西部地区开发法,以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地区的居民应当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基本一致的生活水准;逐步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是政府和全体公民应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 此外,我们认为,西部地区不能仅仅从与东部的制度发展的比较中来确定制度创新的目标;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比较普遍地具有“权贵资本主义”的制度演进背景,这是中国今后需要化费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成本才能克服的不健康的制度演进趋势。因此,在推动西部的制度创新过程中,必须依据具有国际性的普遍结论,加强对产权制度、法治与经济自由的制度供给能力,从而从根本上造就西部经济发展的良好的制度环境。这些制度供给只能寄望于政治制度的改革。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0部必读的经济学经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