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血洗唐人街街中餐馆有没有倒闭的

伦敦唐人街中餐馆休市 华人请愿重视劳工需求_华人_新华网
         
 您的位置:
伦敦唐人街中餐馆休市 华人请愿重视劳工需求
日 11:07:00
】 【】 【】 【】&
据英国BBC中文网消息,5月3日,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唐人街中国城聚集了近百位高呼口号的华人,这是在英国大选来临之前,英国的华人为争取权益组织的一场请愿活动。
  这是由英国公益机构Citizens UK“英国公民”发起,由华人社团以及华人和印巴籍餐饮业人士共同参与的活动。他们希望新政府考虑少数族裔移民特有的劳工需求,要求政府成立专案小组,选择性正规化对待一些地区非法劳工合法化的问题。
  当天中午12点至12点半,唐人街五十几家中餐馆停业半小时,配合这次活动在伦敦中国城的行动。华人社团也用舞龙舞狮的形式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5月3日正值英国Bank Holiday(公众假日),虽然天气阴晴不定,但仍有不少游客前往唐人街,准备在那里享用午餐。中餐馆休业半小时之际,一些游客等在参与活动的餐馆门前,活动组织者也不失时机地向他们分发传单和资料。
  主办方带领大家用粤语、普通话和英语三种不同语言呼喊的一个口号是Strangers into Citizen——陌生人成为好公民。2007年,“陌生人成为公民”运动成功说服自由民主党提出让长期居住在英国、不能遣送回国的非法移民成为公民的途径。
(责任编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在后发表评论。
只有新华网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相关报道伦敦唐人街中餐馆休市 华人请愿重视劳工需求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不支持Flash
伦敦唐人街中餐馆休市 华人请愿重视劳工需求
  中新网5月6日电据英国BBC中文网消息,5月3日,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唐人街中国城聚集了近百位高呼口号的华人,这是在英国大选来临之前,英国的华人为争取权益组织的一场请愿活动。
  这是由英国公益机构Citizens UK“英国公民”发起,由华人社团以及华人和印巴籍餐饮业人士共同参与的活动。他们希望新政府考虑少数族裔移民特有的劳工需求,要求政府成立专案小组,选择性正规化对待一些地区非法劳工合法化的问题。
  当天中午12点至12点半,唐人街五十几家中餐馆停业半小时,配合这次活动在伦敦中国城的行动。华人社团也用舞龙舞狮的形式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5月3日正值英国Bank Holiday(公众假日),虽然天气阴晴不定,但仍有不少游客前往唐人街,准备在那里享用午餐。中餐馆休业半小时之际,一些游客等在参与活动的餐馆门前,活动组织者也不失时机地向他们分发传单和资料。
  主办方带领大家用粤语、普通话和英语三种不同语言呼喊的一个口号是Strangers into Citizen――陌生人成为好公民。2007年,“陌生人成为公民”运动成功说服自由民主党提出让长期居住在英国、不能遣送回国的非法移民成为公民的途径。
电话:010-
不支持Flash走马伦敦唐人街看留学潮起潮落
版面导航 |
| 按日期查找 |
新闻检索:
走马伦敦唐人街看留学潮起潮落
    这一天我们被安排到伦敦唐人街一家中餐厅吃饭。到唐人街吃饭,一方面是为了解一解想吃中餐的馋劲,我们感觉到吃西餐,早餐还不错,中餐晚餐总有吃不饱的感觉;另一方面,也很想了解一下唐人街的情况。
    走出国门的中国人由于语言、习俗和文化等等原因,总是喜欢居住在一起,形成了唐人街或者华人区。据说,伦敦的唐人街规模算比较大。导游小册子上介绍说,伦敦的华人社区出现于19世纪,最初集中在东部船坞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迁移到市中心。算起来,伦敦唐人街已经经历了200年的风风雨雨,勤劳的华人在两个世纪里创造出了一番骄人的业绩。
    伦敦唐人街位于伦敦市中心最繁华的爵禄街,地处闹市的黄金地段。距离英国王室的白金汉宫和唐宁街10号的首相府都不远。据说在英国生活的华侨华人有一半生活在伦敦,唐人街是华人社交聚会的场所。
    见
    少年留学生
    中餐馆解馋
    进入唐人街,我们不忙进餐厅吃饭,先是散步参观一番。这条唐人街不算很长,大概有几百米长、几米宽,没有汽车行走,是条步行街。最引人注目的是街口有一个中国式的牌楼大门,红柱绿瓦镶金边,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是唐人街最重要的标志。牌楼顶端高悬着横额:“伦敦华埠”,两侧是一幅对联,上联是:伦肆遥临英帝苑,敦谊克绍汉天威;下联是:华堂肯构陶公业,埠物康民敏寺钟。这副对联挺有意思,是一首藏头诗,每句的头一个字连起来就是“伦敦华埠”。上联说的是唐人街位置离王宫不远,华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仁爱和平的文化精神;下联说的是华人能够像陶朱公(春秋时期的范蠡)一样善于经营发展,创造财富贡献社会好像西敏寺的钟声名声远扬。牌楼是唐人街的三景之一,其他两景分别是立在爵禄街街心石上的石狮子和新港坊的六角形凉亭。
    漫步唐人街,仿佛回到了广东城市的市街,街道两旁的装修富于民族风格。有的用彩色琉璃瓦装饰门头,有的用龙凤一类的图案作为经营的标识,更多的直接用中文写出店名。有些餐厅的门口、窗户上,或者餐厅里,挂着红灯笼、红彩绸、红色的中国结等,显得热热闹闹、喜气洋洋。
    唐人街据说有80多家餐馆,有大大小小的杂货店,还有中国银行、旅行社、理发厅、中药店、中文书店等。我注意到,逛唐人街的,不光是中国人,也有一些外国人。唐人街已成为伦敦富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旅游观光好去处,许多外国游客慕名前往,感受东方文化,品尝中国佳肴。逛街的中国人就更多了。李导游说,到唐人街就好像回到了故乡,吃吃中餐,喝喝黄酒,朋友见见面,说说国内的事,真的可以消除无尽的乡愁呢。
    我们进入一家中餐厅上到二楼,餐厅里空间不是很大,摆满了大大圆圆的中餐桌,餐桌之间挨得很近,客人多了服务员服务时来回走动都比较困难,为了尽量多做生意只好牺牲了服务质量。看来伦敦中餐厅的生意确实不错,怨不得中国人来到国外总是喜欢开餐厅。餐厅已经坐满,我们这个团20人正好坐满两桌,左右前后还有好几桌客人。我往两边看看,咦,今天情况有些不同。以往在中餐厅吃饭,遇到的基本上是旅行团,但今天几个桌子上坐的人很年轻,有的还是娃娃。他们的黑头发、黑眼睛和黄皮肤说明他们是中国人,他们的年龄说明他们是学生。怎么有这么多的少年留学生呢?他们又怎么集体来到中餐厅呢?一问李导游才知道,现在中国学生从中学开始就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了。留学生们当然也喜欢吃中餐,偶尔出来换换口味解解馋,周末经常是这样,今天恰好逢周末学生就多了。这使我大大感到惊奇:英国学费很贵,伦敦学费更是天价,据说一年需要二三十万元人民币。中学生出来留学既没有奖学金,也不可能打工赚学费,完全要靠家庭供给,国内能负担得起的家庭可能不是很多。
    我观察了一下我们旁边的几个餐桌。我右面的一张台上有五六个学生,多数是中国学生,也有欧洲学生,一个年轻的金发女教师带领着他们,一边聊天一边等上菜;左面的一张台大一些,坐着七八个男女学生,看样子全是中国留学生。他们已经吃得差不多了,正在喝茶、吃水果。我猜想着他们的情况,忍不住与他们聊起来。学生们听说我们来自广东很高兴,说他们中有几个人也是来自广东,其中一个女孩子说她家在中山,一年前出来留学,现在上高中二年级。我问她爸爸做什么工作,她笑笑没说自己的家庭情况,只是说他们的父母中企业家多……
    闻
    旅英华人
    开始说"不"
    吃完饭在回酒店的路上,我与李导游讨论起中国移民和中国留学生的情况。我问他:“阿历克斯,中国移民在伦敦情况怎么样?混得还行么?”
    李导游回答说:“中国移民来英国开始不行,语言不过关,也没有创业资金,没有办法融入英国的主流社会。他们只有依靠老乡帮忙,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找不到工作,只能开餐厅或是杂货店,做中国人的生意,慢慢进行积累。这样慢慢形成了一些唐人街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伦敦唐人街一样。这种情况在移民的第二第三代就开始发生变化。华人有一个很好的传统,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也不光是华人,凡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许多国家的移民群体都有这个特点。第一代移民为了生存只能出苦力,但是为了改变现状、出人头地,必须抓好子女的教育。这一点比英国本土的白人要好。有关机构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数据显示,移民族群孩子的上学率比白种人高16%,成绩也要好一些。中国移民孩子的成绩最好。在上大学方面,情况也是这样。在处于工作年龄的人群中,努力攻读学位的中国人占22%,印度人占10%,白种英国人只占5%。移民子女语言没有问题,又受到良好的教育,素质大大提高,他们就不愿意再开餐厅、开杂货店了,更愿意到大公司当白领,向往到新闻媒体、信息技术等行业工作……”
    我又问:“英国人对中国移民怎么看,歧视不歧视呢?”
    李导游回答说:“很歧视!英国有些人认为中国人穷,素质低,从心眼里看不起。他们嘲笑外来移民的雄心和梦想。处处限制移民发展,对你不理不睬,任其自生自灭。但是中国人很聪明,很勤奋,能吃苦,慢慢就发展起来了,家境变得比较富裕,实现了自己的英国梦,对英国社会作出了贡献。这样一来,英国人的看法就不同了。外国人很现实,是势利眼,佩服强者,折服有钱人,尊重成功者。如果你在社会上立住脚了,有钱了,事业成功了,英国人对你就另眼相看了。”
    我又问:“在英国的华人多不多?”
    李导游答:“不少。华人人口增长迅速。”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报告,英格兰在年间,白人在减少非白人人口在增加。白人总人数为4280万,减少了10.03万;而非白人增加了50万,总数达到710万。其中华人增长最快,在年间每年增长11%,现在约有40万人左右。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生,多数学生学成回国前都愿意在英国工作一段时间获得一些工作经验;其他是经济移民和劳工,其中也有一些非法移民。(《参考消息》.)
    英国政府对这种情况产生了担心,开始采取限制措施。英国政府2005年推出《移民、庇护和国籍法》(简称《移民法》草案)。对移民和签证手续作出重大调整。其中包括将目前实施的各类签证统一改为计分制,所有签证申请分为4类:高技术人员、技术人员、低技术人才、学生和专业人员。而有权申请永久居留权的只有前两类。申请永久居留权的年限也由现在的4年改为5年,即持高技术和技术人员签证者必须在英国合法居住5年才可申请永久居留权。不仅如此,在英国就学与工作者若申请签证延期遭到拒绝后则不再有机会上诉,只能中断学业和手头工作离开英国;雇主若被查出雇用非法移民则面临罚款和两年监禁。显然,草案涉及人员已超出狭义的“移民”范畴,持学生和工作签证来英国的人都在受影响之列。
    英国政府的这一做法引起了华人社会的强烈反应。向来不太关心政治的华人这一次行动起来了。英国上议院的议员们不仅轮番接到华人的抗议电话和书信,还不得不在议会辩论时首次接待了10位华人旁听。华人群体数月来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一定成果。一些议员表示要考虑修改条款。这次请愿活动启发了华人的思维方式,华人社团逐渐意识到“我们能改变现状,向政府说不”。旅英华人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第一次团结成一股政治力量站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参考消息》.)
    惊
    中国留学生一年学费达200亿元
    我又问李导游关于中国留学生的情况。他说:“英国的中国留学生比较多,可能是外国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的。英国由于人口少,一段时间里教育事业不景气。英国的学校大部分是寄宿学校,学生人数从1985年的12.6万减少到2002年的6.9万,很多学校快维持不下去了。几年前中国留学生开始大量涌入英国,给英国送来大把大把的钞票,救活了许多英国学校。据伦敦市高等教育委员会统计,1997年中国大陆到英国就读的大学本科生人数只有2500多人,2002年是1.77万人,2003年一下子上涨到了3.2万人。学年度,在英国高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数达到4.14万名,其中6300人在伦敦学习,约占伦敦高校所有国际学生的1/10,是最大的外国学生群体,占到海外学生的40%左右。如果再加上在语言学校、中学和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的人数,旅英的中国学生人数有近8万人。每个寄宿生平均每年要向学校交纳1.8万英镑,你算算吧,中国大陆学生每年交了多少钱?交了5.76亿元英镑,按1英镑约等于14元人民币计算,就是80多亿元人民币!”
    “有没有这么多呀?夸张了吧?”我有点不相信。
    “不止!光是我就知道好几个学校都是这样。伦敦商学院是全英学费最高的学校,中国内地的学生比例位居第一。诺丁汉大学在英国大学中排名前20位,该大学8000多名本科生中,有1000名来自中国大陆。莱斯特大学以航天和分子生物研究著称,这个学校中读本科的海外学生中有22%来自中国内地。就连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剑桥大学都开始眼红起来,学校董事会提出一项建议,以后招收的海外学生比例将超过本国学生的比例,因为海外学生比本国学生每年多交纳近1万英镑的学杂费……中国驻英国使馆教育参赞王永达估计,如果算上在英国就读研究生的学生,中国大陆目前在英国大学学习的学生总数可能在6万~7万人。再加上中学生,数字还要多,中国学生一年交给英国的学费说不定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太惊人了!”我失声叫起来。我想起了自己读过的一篇文章中说,早在1999年6月,英国首相布莱尔就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英国要在5年内夺得全球高等教育1/4的市场份额。而由于潜在的庞大市场,中国被英国政府列为重点开发教育出口市场的首位。在英国一年就可以读完硕士,这种“短、平、快”的教育模式,迎合了急功近利的心理,也顺应了中国大陆人才市场对文凭和学历的片面追求。在留英的中国学生中,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越差的大学,中国人越多,只要交钱就能上”。(《参考消息》.)
    李导游接着又说:“当然,中国学生留学的费用也不是全靠家中给,英国为鼓励留学生设立了一些奖学金,例如,英国外交部设立了‘志奋领’奖学金、英国贸工部设立了‘多萝西·霍奇金研究生奖’奖学金等,中国的学生成绩好,获得奖学金的人数最多,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重点资助留学生的国家之一。此外,也有一些学生靠打工和做生意赚钱……”
    但是情况开始发生变化。2006年中国留英学生数量锐减。英国高等院校招生局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申请攻读大学本科学位的中国学生下降了13.6%,为2766人。过去10年,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从1%剧增到17%。英国专家认为,留英中国学生的大幅减少被认为可能会成为一种永久性的趋势,中国留学生人数长达10年的增长趋势因此将被扭转。英国文化协会专家戴维·格拉多尔指出,“其他国家去中国留学的人数现在已经超过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了。”(《参考消息》.)
    喜
    唐诗亮相
    伦敦地铁
    还有消息说,英国开始出现了学中文热潮。据英国国家语言中心2005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在1190所接受调查的中学里,有22所中学开设中文课,占总数的2%。学中文的英国学生大幅增加。2000年只有2233名英国学生在中学毕业考试中报考中文水平测试。但到2004年,报考中文的学生已增长到3726名。布赖顿学院是首家将中文列为13~18岁学生的必修课的英国学校。从2006年9月起,该校所有学生必须学一年中文,课程安排为每周一次。学生们不仅要学说汉语,还要学习用中文读写。布赖顿学院院长理查德·凯恩斯说,决定让本校学生学中文是为了让学生做好“应对21世纪种种现实情况的准备”。英国文化委员会日发表了一份题为《英语下一步》的报告指出,鉴于英语正在成为一种全球化语言,英国学生应该加强包括汉语、西班牙语等外语的学习,以增加国际竞争力。这份报告认为,目前英语作为全球主导语言的局面将不利于英国未来的政治、经济。只会说英语的英国大学毕业生在与其他国家掌握多种语言的年轻人竞争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职位时将不再拥有优势。英国广播公司发表了一篇题为《中文是我们要学的语言》的文章。政府将中文列入国家外语教育计划之内。这一计划为外语学习者提供分阶段的外语水平测试,并向通过水平测试的人颁发资格证书。此外,英国文化协会也发起一个推动中文教学的计划,安排中文教师到英国交流,为英国中学设立中文课提供援助。(《参考消息》.)
    我后来又听到一个消息,2006年2月开始,中国唐诗佳句亮相伦敦地铁,被译成英文的中国古代大诗人的绝世佳句出现在具有140年历史的伦敦地铁站台和车厢里,其中有杜甫的《春夜喜雨》、李白的《送友人》、白居易的《红鹦鹉(商山路逢)》等。同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和布莱克等人诗句中文版也将亮相东方明珠上海的地铁。(《深圳晚报》.)
        这种新情况引起了我的思索,我在想这种现象意味着什么呢?到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减少,到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增加;在中国青年人学习英语和其他外语劲头越来越足的同时,外国人尤其是欧美国家的人开始对学习中文产生了兴趣,其中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这是不是意味着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中华民族开始复兴,中国文明开始重新对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呢?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曾经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之一,对世界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近代中国国力衰败,文化的辐射力、吸引力越来越小;相反,强势的欧美文明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吸引世界各国的学子大量到欧美国家留学。现在情况如果真的像英国专家们认为的中国留学生的减少将成为永久的趋势,而世界各国的学子到中国留学变成热潮。这是不是中华文明再次成为文化力强、吸引力大的信号和标志呢?这种情况真叫人高兴。
    奇
    他乡喜遇
    深圳小友
    晚上我们回到酒店,遇到了一位来自深圳的留学生,给了我们一个惊喜。留学生名叫汪之涵,21岁,年轻、帅气,让人喜欢。他的父亲是我的老乡兼老朋友。小汪在深圳上中学时学习成绩很好,17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在深圳熟人间引起了轰动。我不知道老汪的儿子现在来到英国留学,突然相遇心中不知有多高兴。我们的团友也都很兴奋,说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春雨,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今天虽然遇到的是“故知的儿子”,但是在英国这样遥远的地方相遇,实在是太巧、太难得了。大家坐在一起亲切地聊起来。聊过才知道,小汪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又取得了优异成绩。清华与英国剑桥大学之间有毕业生交流计划。因此小汪毕业后,考入了剑桥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博士连读。我们到伦敦时,小汪也才刚到1个多月。
    我们出发时,小汪的父母想子心切,就委托我们的一位团友给他儿子带来一个装有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的包裹。小汪来酒店是来取包裹的。小汪白天上课没有时间,只能晚上来。学校离我们住的酒店很远,小汪晚上回去不方便,就在酒店房间里凑合着过了一夜,大家聊得比较晚。
    听小汪介绍,剑桥大学成立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世界一流的大学。学校给他们提供的生活条件很好,一人一间住房。学杂费是15万元,加上租房伙食费等,一年的费用20多万元人民币,这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好在小汪由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申请到了奖学金。本来奖学金是够用的,但是由于英国近年来经济不景气,奖学金只给了正常标准的一半多,这样一来还需要家里给一些补贴。小汪硕博连读,按计划3年后他就可以拿到博士文凭。第二天早晨没吃早餐小汪就要赶回学校上课。大家分别与他合影留念。有人说要用这个合影照片回去激励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也争取出国留学深造成为人才。
    看到这种情况我心中产生了一些感动。小汪以优秀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现在又考入世界一流的剑桥大学读博士。他在这里会接受世界最好质量的教育,学习到世界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
    小汪是深圳,是中国的好孩子、好学生,使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深深地为他祝福。学成以后他将是电子工业方面的栋梁之才,希望小汪能够为祖国,为民族作出大贡献。
    伦敦唐人街有一个中国式的牌楼大门,红柱绿瓦镶金边,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牌楼顶端高悬着横额:“伦敦华埠”。
    唐人街已成为伦敦富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旅游观光好去处,许多外国游客慕名前往,感受东方文化,品尝中国佳肴。
    
var temp1;
strt=document.getElementById('titletemp').innerHTML;
document.write("
Copyright(C), Shenzhen Press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养生图片信息
乐园图片信息
扮靓图片信息
爱好图片信息
网购图片信息
24小时更新
第四页第三页第二页第一页
电话:5 手机: 备案号:粤ICP备号
QQ在线服务: 邮箱:babsoft@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西丽镇桃源街道办事处长源社区5栋602
CopyRight , www.babsoft.net, Inc.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纽约唐人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