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家长会发言稿老是要电子版的宝宝和家长信息,不会做,求帮助!!!

您好,欢迎使用商格里拉
欢迎来到新版商格里拉!
广告投放联系QQ:
最新加入企业
幼儿园家长应用电子名片,让每位家长都了解自己宝宝每天的动态
240){this.width=240;}" onmouseover="SAlbum(this.src);" onmouseout="HAlbum();" onclick="PAlbum(this);" id="DIMG"/>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供货总量:
发货期限: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3 天内发货
有效期至:
最后更新:
浏览次数:
&一片成名是一家专业的电子名片研发公司,借助电子名片帮助用户打进移动互联网。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一片成名就是以名片的形态,帮助各行业将自己的特色展示到大家面前。日前,一片成名幼儿园家长应用电子名片模板已经出来了,也经过大家的测试,也正式上线和大家见面了。
幼儿园电子名片模板比较清新,适合幼儿园的风格。名片模板上头像一改以外的单个头像展示,该模板可同时展示两个头像,一个是宝宝的,一个是家长的。名片上留有学校联系家长的各种联系方式和园方联系方式,方便双方联系。
&&& 家长可以通过名片上宝贝动态、家长天地了解宝宝每天的成长、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动态,也可以参与学校发起的各种亲子活动等。
&&&&幼儿园家长应用电子名片的主动权在幼儿园手中,家长从名片上了解宝宝的动态。而提供给幼儿园的后台也与一般行业的电子名片后台也有所区别,也主要体现在宝贝动态和家长天地两个栏目,后台也相对简洁很多。幼儿园留作业,宝宝做不做?
“计算、拼音各种作业,自从他上了大班,每天都要写很长时间的作业,我觉得孩子太可怜了。”自从铭铭上了幼儿园大班作业就开始多起来,铭铭妈很是着急,看着孩子每天握笔的小手很心疼,而且孩子现在因为作业也越来越不愿意上幼儿园了。到底让不让孩子做作业,铭铭妈很纠结,她向河青家长会发来了求助。
幼儿园的小朋友该不该做作业呢?什么样的作业适合3至6岁的孩子呢?请看专家的看法。记者调查留作业已成常态
其实,铭铭妈的苦恼很普遍。记者以家长的身份咨询石家庄各大幼儿园,公立幼儿园一般不留作业,即便留也多以手工、游戏等作业形式出现。而私立幼儿园从中班起就开始不定期给学生留一些需要写的家庭作业。
记者统计,幼儿园的“作业”种类还挺多,从手工制作到美术、从朗诵到算术应有尽有。不过,大部分幼儿园布置的作业都是比较简单的,一般以小手工制作或者亲子游戏为主。六成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做作业
记者在河青家长会的QQ群随机调查了50名幼儿家长,六成多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做作业。
在受访的50名家长中,有32位家长不愿意让在幼儿园的宝宝做作业,而有18位家长愿意幼儿园的老师给孩子留作业,但仅有7位家长认为留多少都可以,但孩子要有作业,另外11位家长则认为留作业也需要适量。“我家闺女才5岁,一二三四五一个写一行,真不少。”鑫鑫妈在被调查时很心疼地说。而莹莹妈妈则很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孩子所在幼儿园不留作业。
在被调查中,有的家长表示如果作业太多,孩子不愿意做就自己代劳或者和老师沟通不做作业。权威说法家长应警惕学前教育小学化
对于幼儿园的作业,石家庄市教育局幼特教处副处长刘宇兰认为,家长们对待孩子的作业应该甄别,不能一味排斥,但是一定要警惕出现学前教育小学化。她说,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于3至6岁的孩子各个阶段应该掌握的能力都有明确规定,家长们可以参考。提醒3-6岁不宜学过多“死知识”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幼教室主任刘凤华说,对于幼儿园的作业家长们要仔细甄别,只要不是一些“死知识”,家长们应该鼓励孩子。
“对于3至6岁的孩子而言,作业多以培养宝宝的动手能力、身体协调能力,锻炼宝宝的体能,激发宝宝的想象力等作业,一般会体现为手工、表演、背诵、亲子游戏等多种形式,这样的作业家长一定要支持。”刘凤华说,但如果幼儿园的作业是很多的死知识,家长可以选择不让孩子做。
他进一步解释,“对于3至6岁的宝宝,如果学习太多‘死知识’,这些条条框框会束缚他的创造力想像力发展,学得越多,思维定式越明显,孩子会感到自己容易犯错,胆子越来越小,这样的孩子将来发展后劲不足。”幼儿园作业家长不能全代劳
幼儿园的一些作业,家长是应该鼓励的,但也不能全代劳。对于作业由家长代劳。刘凤华说,“家长代劳”容易使孩子学会依赖,妨碍孩子对事物的思考和探索,家长要学会放手,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因为只有孩子亲自动手,积极参与其中,孩子才会去动脑筋琢磨、想办法解决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河北大学教师王硕旺则表示,幼儿园的作业,比如手工作业是一个幼儿园、家长、孩子三方互动交流的方式,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综合学习和实践的能力,手工作业对于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大有益处。家长大包大揽,使孩子的动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不利于孩子的未来成长,家长不可轻易忽视简单“代劳”所带来的影响。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来承担。所以,幼儿园留的一些动手作业可以父母陪同宝宝一起完成。作业影响宝宝情绪家长可沟通
那么,是不是所有幼儿园的作业都适合宝宝做呢?专家表示也不尽然,当作业影响了宝宝的情绪,使宝宝不愿意上幼儿园时,家长需要站出来和老师沟通,可以选择让孩子不做作业。“如果选择和老师沟通,不让孩子做作业,也要和孩子沟通好,不要让他觉得自己是特例。”王硕旺说,家长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对于老师留的作业,家长可以考虑以其他的方式在和宝宝游戏的时候体现,让宝宝不排斥,逐渐适应。对于3至6岁的孩子而言,养成习惯是很重要的。■文/本报记者商雅静■摄/本报记者任全军
&& (不填默认为匿名)烟台日报电子版
&&报纸电子版
宝宝坏习惯这样纠正
;&nbsp&&nbsp&&nbsp&&nbsp常听许多家长抱怨,现在这孩子真难伺弄,吃顿饭就跟打仗似的,东追西赶地喂,还时不时地和你顶撞几句,这么小的孩子事儿就这么多,长大了可怎么办呢?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多年从事幼教工作的大地幼儿园支农里分园的王萍娜园长,对此,王园长一针见血地指出,宝宝很多不好的习惯大都是由家长造成的,是家长爱子无方的结果;并且,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详细提出了下面一些切实可行的纠正宝宝坏习惯的招数。&&nbsp&&nbsp坏习惯:追着赶着喂饭&&nbsp&&nbsp很多宝宝吃饭一直是家长最头痛的事,常常一边玩一边吃两口,一顿饭吃一个多小时……&&nbsp&&nbsp专家支招:让孩子自主进餐&&nbsp&&nbsp吃饭时让宝宝随大人一起进餐,并且尽量让宝宝自己选择喜欢吃的菜,给宝宝充分的自主权,家长不必喋喋不休地干涉:“宝宝,这个好吃,多吃点,这个有营养,多吃。”并“自做多情”地帮宝宝夹菜,这些行为都会打击宝宝的积极性,影响宝宝进餐的主动性。再者,如果宝宝说吃饱了,要离开餐桌,家长即使感觉孩子吃得不多,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nbsp&&nbsp有时宝宝贪玩,该吃饭时不吃饭,这时家长要非常认真地告诉宝宝,“现在是吃饭时间,爸爸妈妈都在吃饭,你如果想吃就过来吃,如果不想吃就自己去玩,但是一会儿爸爸妈妈把饭吃完了,就没有了。”如果宝宝还是自顾玩,家长饭后不妨把饭菜收拾到宝宝看不见的地方,并且餐桌上不留任何食物,即使宝宝喊饿,也要告诉宝宝:“现在过了吃饭时间,没有饭了,等晚上再吃好吗?记住下次一定要按时吃饭啊。”这时,宝宝一般会大哭大闹要吃的,家长一定要狠下心,坚持到下顿饭。&&nbsp&&nbsp坏习惯:做事拖拉&&nbsp&&nbsp妈妈要赶时间上班,而宝宝不紧不慢,三遍五遍地催和没听见一样……&&nbsp&&nbsp专家支招: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nbsp&&nbsp宝宝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该反思的是家长,是家长在平时没有注意保护宝宝的生活规律,破坏了宝宝形成时间意识的基础。想想,当宝宝玩心过重不肯按时睡觉的时候、当宝宝早上恋床不肯起床的时候、当宝宝沉迷于电视而不肯洗漱的时候……家长是否很坚决地告诉宝宝“到睡觉时间了,该睡觉了”、“到洗漱时间了,该洗漱了”?所以,家长一定要培养宝宝的时间意识,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不能含糊,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该做的事情。当然,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家长要把握好度,让孩子在父母爱的鼓励中自愿地完成任务,而不是慑于父母的威严不得已才这样做。&&nbsp&&nbsp坏习惯:出现不文明行为&&nbsp&&nbsp这几天,不到三岁的宝宝经常突然冒出一两句脏话,弄得妈妈特没面子……&&nbsp&&nbsp专家支招:教会孩子辨别是非&&nbsp&&nbsp孩子生活在群体中,并从群体中发现各种行为,然后试图学习并模仿这些行为,进而达到语言和技能上的进步和完善。而这些行为有好有坏,孩子又缺乏辨别能力,偶尔学了一些不好的行为是很正常的。这时,家长不妨采取以下两种办法冷静处理:第一,不理睬。宝宝发现大人对他的这种行为不感兴趣,自己也会自觉无趣,时间一长便忘记了。第二,讲道理。心平气和地告诉宝宝,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我相信你是最棒的,一定能改正。先给宝宝戴一高帽,宝宝喜夸,一高兴铆着劲儿也要改。当然,大人在宝宝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同时也要教会宝宝辨别是非,让宝宝在一群榜样中选择最好的。&&nbsp&&nbsp坏习惯:不听大人话&&nbsp&&nbsp2岁多一点的宝宝特别倔,样样事情都要自己来做,对大人的指令充耳不闻,有时大人往东他非往西……&&nbsp&&nbsp专家支招:宝宝的逆反期到了&&nbsp&&nbsp逆反期是宝宝成长的一个必然过程,是宝宝独立性发展的需要,宝宝已不再满足于按照成人的指令来行动,开始出现了行动和思维的独立性。这时,家长要多从宝宝的角度看问题,对宝宝较为合理的反抗,确保没有险情时,可以睁一眼闭一眼,适当放松要求。但也不能因为逆反期的特殊性而一味地迁就宝宝,养成宝宝任性的习惯,家长要策略地坚持原则,耐心给宝宝讲道理,教会宝宝正确表达情绪,让宝宝顺利渡过逆反期。&&nbsp&&nbsp坏习惯:当众大哭大闹&&nbsp&&nbsp到超市买东西,宝宝哭着喊着要买玩具汽车……&&nbsp&&nbsp专家支招:培养宝宝自控能力&&nbsp&&nbsp玩具汽车对宝宝具有诱惑力,抗拒诱惑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自控能力可以培养。若宝宝因哭闹而得到满足,他将学会以哭闹要挟你,控制你。所以,家长一定要培养宝宝的自控能力,并在宝宝未哭闹之前适当满足他。若肯定不能满足他,就尽量不要带宝宝去超市。因为面对超市琳琅满目的诱惑,孩子若什么都不要,也非正常现象。&&nbsp&&nbsp最后,王园长提醒家长:宝宝的成长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过程,家长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哪怕你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而只有百分之一的收获,你就胜利了,你就应该表扬宝宝进步了,只有在赏识和鼓励的氛围中,宝宝才能不断进步、健康地成长。本版撰文/一君摄影/红莅鲁人
烟台日报社主办&&经营许可证:鲁B2-号&&增值许可证:鲁B2-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鲁工商广字08-1685号&&&
烟台日报社版权所有“电子宝宝”的温情何在——幼儿园“互动宝宝”会后联想
“你不想活了吧?”这是幼儿园门口一个四五岁小朋友对自己的奶奶大喊的!
令人心寒!
小朋友说话无心,肯定都是学来的,说着轻松,但却不知道这话语的含义和轻重!
现在的小朋友尽管一路在接受情商教育,但是心中却失去了很多温暖的情感。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已经逐渐变得稀罕,以自我为中心,动辄发脾气,争风吃醋,攀比成风,受不得半点委屈和挫折,容易放弃......这些在我们传统道德教育里被摒弃的品格,却已经成了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
除了现在年轻父母爱心泛滥,“过度教育”“跟风教育”以外,我觉的更大的原因来自电子产品和各种影视的直接影响。让我们的孩子更善于或者更着迷于人机对话而不是人人交流了!
在虚拟的世界,特别是打打杀杀的动漫世界里,谁强硬谁就能称霸谁就能说话算数谁就有权力,在各种动画中,孩子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的权利需要争取,自己的世界很宽广。越是贴近争斗博弈、贴近自我控制、贴近稀奇古怪的内容就越能与孩子引起共鸣,越是快速反应的变化越能吸引孩子的注意,与此同时,明亮艳丽的色彩哗哗的快速闪烁对孩子脆弱视力进行了无情的摧残!
手中拿着ipad、手机,抱着电脑嫣然成了孩子们崭新而必要的装备,在这个追求情商的现实世界里,我们的孩子却越发的沉迷于人机对话,从而失去了更多的人群中的乐趣和情感。
原来在于父母属于珍贵财产的电脑,现在已经沦为孩子“玩具”,划一下或者划一圈,那些大大小小的板板就会变化无穷,引人入胜,孩子从中获得的不仅是娱乐的快感,更多的是自己对这个成人世界的掌控,从此,“游戏”已经完全占领了的孩子的生活。
这个时代里,我们的宝宝成了名符其实的“电子宝宝”!
由此产生的联想,是缘于去幼儿园开了家长会,与其说是家长会,不如说是技术培训会,目的是让家长掌握即将引入的“互动宝宝”具体操作。“互动宝宝”是一个三方沟通平台,也就是想通过终端盒网络,让家长、幼儿园、孩子能够随时随刻的连接在一起。在这个培训会上,产品被广大家长所质疑,更多的家长还是推崇原来的家长联络本,还有的家长认为费用由家长承担不合理。
家长的疑问姑且不提!先说说这个平台!
这个平台的建立,让我不禁回想起世纪之交时候学校大力推崇电脑教学的运动,各个学校展开电脑课件的研发和使用,各种公开课都必须使用电脑来完成,其实因为当时技术条件有限,绝大多数的课件都不是程序,都是各种人为动画的大集合,其功能完全可以由原来的幻灯片所代替,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老师写幻灯片了,在以前,这是一项技能是要经过考核的。电脑引入课堂并不是一场革命,充其量是升级版的幻灯片,网络引入课堂才是真正的革命,不仅对学校是革命,对整个人类都是一场革命,让我们在巨大的信息洪流里沉浮,从而迷失了自己!
幻灯片,就是现在我们的家长联络本,在各种的书写过程中,多多少少是融入了双方的情感,现在年轻的老师们也非常善于用简笔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对孩子的期望鼓励,就像写书信一样,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温暖。而现在,这个本本即将面临被淘汰的局面,其美其名曰:减少老师的工作量!
在这个互动宝宝官网有一个培训视频,推广其日常使用的技巧。其中,说到宝宝入园,老师会在ipad上确认,并且还可以留下宝宝灿烂的笑脸,作为今天的瞬间!还有在课间时,如果小朋友还沉浸于情景游戏不能自拔不能听从老师引导,那么就用ipad点名引起宝宝注意,完成课间的衔接。
这些人机合作的细节让我很有些担心,老师着重于人机对话或者说依赖于对平板电脑的操作,那么对孩子的关注和情感会降低多少啊?
现在小朋友入园,会跟老师交换宝宝卡片,老师会微笑着迎接,还会给宝宝热情的拥抱,那么以后在这短暂的一两分钟里,老师忙着手持电脑追着宝宝抢镜头或者让宝宝“笑一个”留一个瞬间,那么送给孩子的拥抱和微笑还会有么?
本来孩子的各种行为在集体中都会形成挑战,没有电子设备的干扰的时候,老师会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想出对策,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跟孩子们沟通,以后有了电脑就不用了,网络平台会帮助老师完成一切,包括点名,包括用儿歌游戏吸引宝宝,其实都不用开机,只要老师手里拿着ipad,孩子们就能追着老师跑了,因为他们知道,那个板板里有很多好玩的。
另外,这个平台主推两个功能,一个是家园共建,让家长和老师亲密接触,形成无缝连接,随时掌握孩子的动向,另外一个是减少老师的工作量,消灭纸张的运用,完全实施网络办公和沟通。到底最终的效率和结果能不能实现不得而知,估计也没有人量化比较,最后形成报告给家长,但是孩子每一天的每个活动并不是很有必要让家长知道的,家长也无暇关照,即便是家长强烈要求每一分钟都能看到自己孩子的状况,那个平板真的能实现么?而且,估计节省掉的老师的工作也就是打印和装包这两项,对了,还有手写的联络本。真的能提升多少工作效率,让老师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孩子身上呢?深深表示怀疑!
再者,据说这个平台有广泛的咨询和教育信息给家长支持,其实这个并不是卖点,你提供的未必是家长关注的,家长关注的网上会有更丰富的途径来获得。
还有一个关键的是平台会提供游戏和相关早教科目的动画视频,希望家长下载跟孩子共同学习。不说现在网络上各种机构多如牛毛,都能提供或许比这个平台更丰富的内容,关键的是,这是鼓励孩子更多的运用电脑,而摒弃传统的纸张书籍,同时还扩充了他们使用的权力,因为他们会觉得这是他们的学校他们的资源,他们有权力支配!这种副作用是推波助澜的!
培训会后家长对平台的必要性、功能和收费问题上提出种种质疑,其实究其收费一个学期还不如小朋友一个月费用的一半,家长们纠结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这种霸王硬上弓的举措和真正的效果。
其实,我的心中也有很多疑问,但是想到金钱的比例和未来小小只有一年的学习时间,最重要的是无论我们有没有疑问,看似这项举措志在必行,如果幼儿园志在于此,我们又何必庸人自扰呢?就像园长说的那样“这是科技进步,我不能止步不前!”但是这项科技真的能实现他们和家长的愿景么?实在有待考证!
上不上系统对我已经不重要,我只是通过这个会议想到了这个话题,如今连幼儿园也倡导老师人手一个ipad了,看来,电脑已经登堂入室,堂而皇之的取代了传统的人对人的情感交流,将一切教育手段、教育资源、教育管理都通过一个小板板来实现,老师觉得顺理成章,孩子觉得理所当然。
我不想当螳臂挡车的愚蠢顽固派,科技必定改变我们的生活,我只是很怀念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达情感,让孩子感受情感,传承情感,当然还有道德,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要通过电脑才知道尊老爱幼,那么这些道德还有那么珍贵么?不就像学习一个词语一样了么?
到底是科技为我们服务,还是我们服从于科技呢?
科技,只是我们生活中众多的美好的一粟,而如今,它将主导我们的生活何去何从,将主宰我们的孩子未来世界的色彩和内容,科技是美丽的,是动人的,但是也是可怕的!而更可怕的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在将电视变为大玩具之后,又把电脑推到了的孩子的面前,从而让自己得到解脱。
任何“让孩子接触科技”都是愚蠢的借口,保护孩子的原创力,保护孩子日渐减少的想象力,保护孩子旺盛的求知欲、探索欲和冒险精神才是我们家长最紧要的工作,而不是把一个能完全扼杀这些才能的工具塞到孩子手中(当然,丝毫不反对在合理时间范围内让孩子驾驭电脑,毕竟隔绝社会与孩子的联系是最愚蠢的行为,但这并不能成为让孩子迷恋电脑的动机)!
家长们,先放下你手中的平板电脑、手机吧,带领我们的孩子用更多的时间自己制作玩具、搞搞发明创造、玩一玩竞技运动、做一些观察活动,哪怕只是跟孩子躺在一起聊聊心事,也比让孩子一心惦记和依赖电脑世界要美好温情的多!
让我们的一言一行去传承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情感,我们的道德,让我们的讲述告诉孩子不只是有未来和虚拟的世界,我们还曾经有过动人的历史,让我们的孩子心中除了游戏,除了赢,还存有更珍贵更绵长更温暖的东西!
我不主张说教,我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我们拥有ipad也很多年,我也是苹果忠实的粉丝,从小白开始,我手中也有不少苹果各时代的优秀作品。ipad对于我而言,不是玩具,是工具,不是属于孩子的,而是属于我们全家的。小小也会看一些视频,听音乐,玩一些简单的英语游戏,但是小小也曾经跟着ipad自己学会了几首英文歌,也曾经自己跟着ipad学习英语,也曾经跟着ipad学习各种时期的恐龙,还有算数,还有写字,还有画画,但是,一周累积使用时间绝不超过两个小时,我和爸爸对ipad的忽视态度,决定了小小对ipad的无所谓。
我们鼓励小小更多的时间去自己制作玩具,去看书,去画画,去运动,去找虫子,去挖石头,去种种子,去玩过家家......我们鼓励小小参加聚会,主动叫叔叔阿姨,关爱小朋友,我们鼓励小小学会使用“您”,我们鼓励小小不能轻言放!......
我们家的电视每天也是不开的,我们更愿意激发小小的听觉,而不是视觉!因为听觉会产生联想,而视觉,会禁锢想象(以后我会根据“听觉教育”再写博客)!
小小善于废物利用,善于捡东西,什么不起眼的没用的在她眼里都会变废为宝。
下边第一个是她捡的泡桐树种子回来做的手工,第二个是超市广告纸她剪来做衣服(第一套衣服),还逼着我跟她一起做衣服,她来画小人(前两个)!
导读:最新一期《大西洋月刊》于4月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是《触摸屏一代》。短短几年之间触摸设备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在即便是幼儿也开始摆弄iPad,这让许多家长忧心忡忡。iPad真的会让孩子变得孤僻么?难道看书真的就比看屏幕好么?是iPad真的会影响孩子成长,还是家长害怕改变担心落伍呢?
  去年春天在加利福尼亚蒙特雷的一个海边度假村里,十几个儿童应用程序开发员聚集在一起展示他们设计的新游戏,这些游戏都需要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操作。其中一款叫Puzzingo,这是一个开发员从儿子那里获取的创作灵感,他的儿子喜欢建造东西然后毁坏。两个三十多岁的妇女焦急的等待对“Knock
Family”的反馈,这个游戏是针对1-4岁儿童开发的,其中一个人说:“我们需要确定它的难易程度是否能让孩子接受。”
  这次聚会是由长期研究儿童互动式媒体的华伦-巴克莱纳组织的,他喜欢把开发员、研究者以及对此感兴趣的人聚集到一起,参加的人有很多还是孩子,甚至有的还带着尿布。聚会的名字都是哈里-波特式的:“灰尘或魔法”,举办地是一个通风良好的石木结构礼堂,距离海边不到一英里,看上去就像巴希达-巴沙特(《哈里波特》中《魔法史》作者)演练完魔法后休息的地方。
巴克莱纳利用休息时间摆弄他的遥控直升飞机,测试能否飞到二楼,这引来一些孩子惊奇的目光,但大多数孩子不为所动,他们紧盯着大厅四周陈列的iPad或其他平板设备,就像看着开了封的糖盒一样兴奋。期间我和开发员们进行了交谈,其中几个还引用了玛利亚-蒙台梭利(著名儿童教育家)的名言:“双手是人类训练智力的最佳工具。”他们认为触摸屏时代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先进的工具。
  蒙台梭利会想到此情此景么?这三十个孩子不是在海边玩泥巴、抓石子或是挖螃蟹,他们都呆在室内,要么独处要么三两成群的对着一块小屏幕,指头戳来戳去做着蒙台梭利无法想象的事情。两个3岁女孩靠着玻璃门玩一款名叫《十只傻猩猩》的游戏,她们争吵着下一步该点哪支猩猩,而旁边的一个小男孩正用手指在平板电脑上画画。房间前边的一张老橡木桌上摆着装有各种新游戏的平板电脑,一只大个愤怒的小鸟正招呼着孩子们去测试。
  不久前人们只有电视,理论上讲它们放在父母的卧室里或锁在橱柜里。现在有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而这些东西可以在家中随意摆放。我四岁的儿子有时会对我嚷:“为什么别人都有而我没有?”在他学会说这些话的时间里,数千个针对学龄前儿童的app被开发出来。对父母而言,美国孩子在短时间内经历着令人担忧的转变,但是对孩子而言,现在用手指划一划可以做很多事情,而这些装有数千个游戏的设备尺寸和一本《晚安,月亮》差不多大。
  2011年,美国儿科协会更新了对儿童和媒体的政策。1999年时这个协会反对小于2岁的儿童看电视,他们指出根据对大脑发育的研究显示,这个年龄组的孩子更需要与父母和其他重要照护者之间直接互动。然而如今情况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们的政策也不得不随之更新。2006年,90%的父母表示他们小于2岁的孩子已经习惯使用某种电子设备。2011年的报告提到了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但是没有指出交互式应用程序。没有分析为什么父母们让孩子使用设备,也没有提到用手指戳戳点点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好处。
  我来到这个开发者大会的原因之一是希望这些痴迷于交互式媒体的父母能够帮我解答心中的疑惑,他们可能给那些无缘接触或者根本不想接触这些学术思想的美国父母提供些指导性意见,也许这个群体能比小心谨慎的儿科医生更好的解释新技术的优点。抱着这种想法我一直坚持到了午饭时间,此刻这些充满想象的开发员回归成为了普通的父母,开始喂孩子们吃东西。
  我开始和一个妇女进行交谈,她帮助开发Montessori Letter
Sounds,这是一款教学龄前儿童蒙特梭利拼写法的应用程序。她曾是教这个方法的老师,还是一个四岁孩子的母亲。而我自己也有三个孩子,他们都喜欢玩触摸屏设备。她的孩子都玩什么?我希望把她的建议带回家。
  “他们很少玩”。真的吗,为什么?“因为我不准许,一周的工作日内我们有不接触屏幕的禁令,除非明显有教育意义的。”不接触屏幕?这比很多严格控制使用平板设备家长的要求都苛刻。“他们可以在周末的时间玩,但我只批准半个小时的时间,到点必须停止。这已经足够了,那些东西刺激他们的大脑,太容易上瘾。”
  这个回答让我震惊,我决定问问其他即是父母同时又在家中有不接触屏幕禁令的开发员。一个说只有坐飞机或长途车的时候才让用,而另一个说只在周三和周末用,每次半个小时。最宽容的是每天用半个小时,和我家的规定一样。有段时间我和美国最大的儿童电子书app开发商及其家人坐在一起。他的孩子在椅子上开始哭闹,而母亲做了我们每一个人遇到这种情况时都会做的事情,在孩子前面摆了一个iPad让她看短片,孩子安静了下来而我们可以接着吃饭。我盯着这个母亲,她有些不安,连连解释到:“我们在家只让她看西班牙语的电影。”
  他们的反应正是我们这个年代家长的真实写照:科技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美国父母或多或少担心其对孩子们的影响。科技变得更加智能并没有让人们感到舒心,父母开始觉得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方面他们希望孩子能够熟练掌握数字技术,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过早过多的接触数字媒体会毁了孩子们。父母对待这些平板设备就像医生使用精密仪器,也许它们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商让他们更有竞争力,但是如果过度使用会怎样?这些孩子会不会变成呆板木讷的家伙,他们不会眼神交流,只会从平板设备里幻想着未来的女朋友?
  诺曼-洛克威尔(美国著名画家)绝不会画《戳屏幕的小男孩》,我们也不会调整想象中的完美童年来适应这些平板产品。家长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对孩子造成长久的影响,他们担心在娱乐消遣中放纵孩子,未来终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些都让他们感到内疚和困惑。目前还没有研究表明使用iPad可以让学龄前儿童更聪明或教会他们说汉语,又或者促进大脑发育。这种设备问世只有三年,专家学者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其进行研究,那么家长到底该何去何从?
  2011年,教育家兼科技小说作家马克-普伦斯基创造了“数字原住民”一词,用于形容在充斥着电脑、电子游戏以及其他高科技环境下长大的第一代孩子。然而到2010年4月iPad问世后,这个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尽管此前iPhone已经开始影响孩子,但是它的屏幕太小,因此幼儿无法准确方便的进行操作。另外父母通常会保管自己的手机,并把它们放在口袋或者手提包里。iPad个头大而且成像效果更好,并被全家使用。研究儿童媒体的专家立刻意识到iPad将改变世界。
  此前,孩子需要父母来教他们如何使用鼠标或遥控器,并告诉他们手上进行的操作和屏幕上发生事情之间的联系,而这一切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即便对幼儿来说,在iPad上这种联系也是显而易见的。触摸技术和摇拨浪鼓或踢倒一摞砖的逻辑是一样的,只要孩子用手扫过,变化就会立刻发生。每个阶段的幼儿都拥有了心理学家杰姆斯-布鲁纳所说的“动作表征”能力,他们区分事物不是通过语言或符号而是利用手势,比如用抓住想象中的杯子放到嘴边代表想要喝水,他们的手成为了思想的延伸。
  我有两个大一点的孩子,他们属于早期的数字原住民。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会使用键盘和鼠标并在习惯了使用笔记本电脑后入学。而最小的孩子则完全不同,iPad问世时他还不到2岁。当他拿到iPad后就立刻玩起了《会说话的小河马》,这是我大儿子下载的。小河马会重复你说的话,并作出各种反应。比如我儿子说自己的名,小河马会重复,他戳小河马,这只小河马会哈哈大笑。儿子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一遍又一遍的玩。
很快他发现了别的游戏,而Duck Duck
Moose开发的Old
MacDonald是他的最爱。最初孩子不会调整图像大小,不知道突然弹出提示的意思,但几周后他就全明白了。我必须承认看着还带尿布的孩子目的性这么强,又如此能干确实非常诡异,他的样子就像在思考自己的未来。理论上所这个iPad是我的,但实际是这个孩子的。
  为了让孩子安静或是开心,在没有深思熟虑以及考虑孩子们感受的情况下,父母就把这些设备交给了孩子。根据琼甘兹库尼中心的研究显示,到2010年,有三分之二的4-7岁儿童使用iPhone,大多数手机是从家庭成员那里借来的。这个中心的研究员用“反转效应”来形容给予和拒绝之间的灰色地带。
  市场很快注意到了这个效应和因此产生的商机。2008年苹果的App
Store开张后,每天至少有数十个游戏上线,一年则有上千个。在巴克莱纳职业生涯的头23年,他一直努力把所有儿童游戏都呈现在他的刊物《儿童科技评论》上。然而现在已经不可能了,iTune上有40000个儿童游戏,而Google
Play上还有上千个。在iTune的交易目录下,大部分热卖的app都是针对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的。随着这些针对儿童的游戏不断增加,这种反转效应开始让很多父母感到不安。
  《华盛顿邮报》记者本-沃尔森最近对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戴安娜-雷曼解释了他为什么不让儿子接触iPad的原因,他说:“当他玩iPad的时候,叫他的名字他根本没有反应,甚至在他面前晃手也没用,总之对外界充耳不闻。我们把iPad拿开,他才会注意到我们,因此尽管iPad确实让孩子对字母和数字产生了兴趣,但我们还是决定不让他继续玩。”
大多数父母都有同感,也许这个孩子五分钟前还在沙发上乱蹦乱跳,现在突然安静下来紧盯着屏幕。在《心灵危机:为什么孩子不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一书中作者简-希里甚至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名字:僵尸效应,她认为通过让观众精神恍惚,电视可能抑制大脑活动。
  随着越来越多的屏幕进入家庭,很多研究者担心它们会使得我们的大脑变得更加恍惚。一系列研究表明,当我们看电视的时候大脑主要释放慢
脑波,也就是说此时我们并不清醒,非常类似于做白日梦。这些发现大部分被科学界否定了,但仍有人坚持认为看电视时的精神活动就像盯着一面空白的墙。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的希瑟-科考瑞恩认为这种比喻是不恰当的,他认为看电视时的生理状态就和读书时一样。
  因为交互式媒体出现不久,所以现存的大部分研究都只关注儿童和电视的关系。麻省大学儿童媒体专家丹-安德森说:“目前人们普遍认同至少两岁半的儿童在看电视时已经有了认知行为。”80年代时安德森曾对挑选了100名儿童对僵尸理论进检验。首先他给2-5岁年龄组的儿童看修改过的《芝麻街》:他把其中一些场景随机排列,同时倒着或者用希腊语说里面的台词,然后修改过的部分和未编辑部分拼在一起让孩子们看,当看到修改过的部分时,孩子们更容易走神,并抱怨电视坏了。
安德森随后对6-24个月的孩子做了同样的实验,这次他选择了《天线宝宝》。6-12个月的孩子无法分辨,但是18个月大的孩子则开始坐立不安,而24个月的孩子直接按照设定的程序关掉了电视。
  安德森的一系列实验表明,即便很小的孩子也有判断能力,看电视时他们并没有脑死亡,而是不断分析所看的东西并将其于自己认识的世界进行对比。安德森说:“30年过去了,现在我们知道孩子可以处理大量数据并进行推理,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他们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专家从未否定同家长的互动对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电视的作用。如果一个孩子只看电视而不同大人接触,那肯定有问题,但是如果拿看电视和玩玩具进行对比,就很难做出判断,因为如果正确的使用电视,也会对孩子有很大帮助。
  儿童是如何体验电子媒体的,这些媒体对儿童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80年代以来研究者和电视节目制作者进行了多次磋商改进节目内容,通过跟踪儿童的对节目的反映,他们已经制定了一些特定的准则来提高儿童的参与度:为了保证儿童跟得上进度,故事应该是线性的,尽量少用切出镜头和间歇性拍摄法,语言要简洁并要不断重复。
最好的例子就是尼克幼儿频道年播放的《蓝色斑点狗》,每一季都是由史蒂夫和一支蓝色的卡通狗共同解决一个难题。史蒂夫语速慢并面带微笑,他不断重复单词,并把它们写在便签上。这个节目最大的创新就是“暂停”,当史蒂夫问一个问题时就会暂停大约五秒钟,以便观众喊出答案。当孩子们觉得自己是其中一个角色的时候,当他们觉得自己确实帮助了史蒂夫和蓝色斑点狗后,参与度将大大提高。长期研究表明,两岁半以上儿童如果坚持看这个节目两年以上,他们的弹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大大提高。
  但是对于幼儿情况则有些不同。研究者认为小于两岁半的儿童会呈现出“视频致呆”现象,也就是说他们更容易处理真人而不是视频上的人传递的信息。范德堡大学发展心理学家Georgene
Troseth做个这样一个实验,一些孩子通过监视器观看隔壁房间的人藏一个玩具狗,而另一些孩子则透过玻璃看这一过程,后一批孩子总能轻松的找到玩具,而前一批则需要更多的时间。
  对此人们首先会想到幼儿没有驾驭符号性表象的认知能力,但是对于这个特殊发展阶段还有另一种解释,幼儿有能力寻找研究者所说的“社会相关性信息”。他们通过观察人和物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在真实生活中新鲜的草有清香,当问问题时大人会对孩子笑或给予反馈,但这些在看电视的时候不会发生。电视是静态的,缺乏对孩子至关重要的东西,Troseth称之为“双向信息交流”。
  2004年Troseth又进行了一次实验,这次她做了一些改动。首先把玩具狗换成了玩具猪,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视频中和孩子们互动的环节。幼儿和家长被带到一个房间中,在这里可以通过监视器看到研究人员,研究人员在另一个房间里,也可以通过监视器看到孩子。在藏小猪之前,研究人员开始和孩子进行互动。她和孩子们玩《西蒙说》游戏并邀请他们一起唱儿歌,她还让孩子们在凳子下面找一个便贴。她给孩子们的印象是电视里的人可以和他们沟通,而她所说的事情必须和孩子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然后研究人员开始藏小猪,这之后回到屏幕前告诉孩子如何去找。这种沟通足以抵消“视频致呆”,大多数参与这个实验的孩子都能找到玩具。
  《蓝色斑点狗》是成功的,它让孩子误认为停顿是史蒂夫对他们做出了反应,而终极目标是屏幕上的人可以即刻做出反应,当孩子做一个动作后,屏幕上的角色会立刻跳舞、大笑或者回答问题。比如当我儿子吉迪恩对会说话的小河马讲话时,每次都会得到回复。孩子会被这种互动吸引,这将是他们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尽管它不是美国儿科协会希望的理想社交伙伴,当然也不是父母或照护者,但它却可以满足我们对屏幕形象的要求,因此儿童媒体研究者对iPad的潜力充满期待。
  受乔治城大学儿童媒体中心主任桑德拉-卡尔夫特的委派,两名研究者来到我家对吉迪恩进行试验,他们带来了一个有橘红色套子的iPad,而吉迪恩很快就被它吸引了。研究者希望通过这个试验了解儿童是否更倾向于从喜爱或信赖的渠道获取信息。在研究者的示意下,吉迪恩点开了用于测试的app。
  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个外貌像袋鼠的小狗,它的名字叫DoDo,这个名字在儿童世界里一文不名,地位相当于午夜电视剧里跑龙套的演员,吉迪恩肯定不知道它。随后程序有介绍了埃尔默(芝麻街中的人物),埃尔默边挥手边和孩子打招呼,吉迪恩愉快的做了回应。
  这时一个图像出现在屏幕上,程序问道:“这是什么?”(其实是个香蕉)。DoDo说:“这是香蕉。”而埃尔默说:“这是葡萄。”这时我心里会心的笑了,我的孩子一定会给这对研究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知道香蕉是什么样。然而吉迪恩却选了埃尔默。据我所知他从没看过《芝麻街》,也没喜欢过埃尔默玩具,然而他却选择了幼儿界里的超级偶像,很显然某种东西让埃尔默变得更权威,他和埃尔默的关系比他所知道的真相更重要。随着游戏的继续当埃尔默把桔子说成是梨的时候,吉迪恩依然同意。后来当两个角色给出一个陌生水果的名字后,尽管DoDo更可信,但吉迪恩还是选择埃尔默。
  事实上吉迪恩只是个例。去年夏天卡尔夫特和她的团队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情况下32个月大的孩子在选择埃尔默和DoDo谁说真话时,对于不确定的答案,他们都会选择相信之前被证实可靠的角色。卡尔夫特说这表明幼儿在运用科技方面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她认为点击屏幕、获得反馈并及时纠正是有教育意义的,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正确的信息。
  卡尔夫特对科技持平衡的观点:她的办公室摆满了各种书籍,而她也常常用纸笔打草稿,但她同时也对iPad对孩子的影响十分感兴趣。她告诉我:“有人说我们在拿孩子做实验,但是我个人认为,事实已经发生,我们无法回头了。儿童接触各种媒体的时间越来越糟,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技术的优点。我不是盲目乐观的人,相反我非常现实,我观察孩子们的所作所为,然后寻找最适合他们的方式。”
  卡尔夫特的团队还试图解决其他一系列问题:孩子能从iPad上学到知识么?他们所学的能转换到真实世界么?这种互动对学习有什么影响?家庭在孩子通过iPad进行学习中该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很重要也非常有意义,可都是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我认为这么多儿童app被归入iTune教育项下是为了减少家长的负罪感,它们应该被归入“儿童游戏”项目,而这些游戏应该像游戏公司Toca
Boca设计的产品。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埃米尔-欧梅尔和贝宁-杰弗里。欧梅尔是交互式设计专家,他说自己是个永远长不大的人。直到现在他还喜欢超级英雄、玩乐高玩具和看动画片,他说自己宁愿和孩子们玩游戏也不想和大人多说一句话。杰弗里则是这家公司战略师和发言人。
  2010年底这二人开始考虑进军儿童app市场。欧梅尔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那时市场上的app都缺乏教育性,不能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寻找创新灵感的过程中他无意读了《玩耍的力量》这本书。书中这样写道:在成人世界,特别是商业和创新领域,是什么让B同学比A同学更强?为了创新,一个人必须有冒险和娱乐精神。他需要不断试验并承受失败的风险,同时在需要的时候有毅力从头再来并善于吸取教训。他还需要有强大的内心朝最终目标不懈努力,但最重要的是他必须拥有玩耍的能力。
  欧梅尔和杰弗里考察了50年代所有轰动一时的玩具,他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点:这些玩具都没有你死我活的敌我斗争,都不会创造一个把成人排除在外的儿童世界,它们的设计都充满了家庭乐趣。而且这些玩具也不会特意要教会孩子什么东西,只是为了让他们开心。
  2011年二人发布了Toca茶话会,这个游戏和真的茶话会差不多。iPad的功能就像一个没有腿的茶桌,孩子邀请客人各坐一边,客人可能就是他的毛绒玩具。各就各位后活动开始,首先选择桌布,然后选择盘子、杯子和食物。游戏中的食物主要是巧克力蛋糕、甜甜圈或者曲奇之类的东西,喝茶或者倒茶的时候,水很容易溢出来,这也是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的。最后会出现一个充满泡沫的水槽,孩子必须自己洗碗,这也是乐趣的一部分。这个游戏即可以平淡无奇也可以充满刺激,关键看你怎么玩了。欧梅尔和杰弗里知道有些父母不喜欢这个游戏,但是大部分孩子都乐在其中,因为这个游戏非常需要想象力。这种游戏没有输赢没有奖励,就像在海边玩沙子,你可能只玩五分钟,但也可能一直玩下去。
  推出Toca茶话会后,他们很快又开发了Toca美发沙龙,现在它仍是我印象里最有意思的游戏。这个沙龙不第五大道上的spa,它装修简单墙上还有裂缝。它的宗旨不是美丽而是颠覆,因为剪发绝对不是幼儿该做的事。选择一个样貌古怪的人或者生物,你可以剪发、染发甚至植发,总之用你的方法处理他的头发。这个游戏中吹风机是关键,它产生的效果就像Tadao
Cern工作室的Blow Job画像,通过强风把人的面部变得扭曲。2011年8月,Toca
Boca发布了美发沙龙游戏,并提供两周的免费下载,第一周下载量就超过了100万次,Toca Boca因此一炮打响,现在很多Toca
Boca的游戏都是教育app中最受欢迎的。
  在蒙特雷,我和杰弗里进行了交谈,他说:“这些游戏有教育意义么?这只是父母的看法,在草坪上跑来跑去就有教育意义么?孩子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不能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谈话过程中两个小女孩正在玩Toca的茶话会,其中一个非常淘气抢走了所有的巧克力蛋糕,把茶撒的到处都是,而她的朋友则规规矩矩,最后还帮助洗餐具。她们是不是该在沙滩上晒太阳呢?也许是,但是日子还长她们迟早会出去玩。
  写这篇报道的过程中,我下载了数十个app给我的孩子玩。她们不关心这些app是否有教育意义,只关心它们是不是好玩。我没有推荐,但吉迪恩还是选择了一个叫LetterSchool的游戏,这个游戏教你如何更有效的写字母,而且比任何我建议的书法教科书都更有想象力。他还喜欢Toca
Boca的游戏,大儿子喜欢The
Numberlys,而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切绳子游戏,我认为这个游戏也许教会了他们一些物理原理,但是我该想这么多么?既然我喜欢玩,为什么他们不可以?
  每一种新媒体刚出现的时候,都会被谴责为是对年轻人的威胁。纸质小说绘摧毁他们的灵魂,电视将伤害他们的眼睛而电子游戏会让孩子们变得更暴力。每一个都被说成浪费孩子们的时间,这些时间该被用来学历史,和朋友玩耍或者在沙滩上玩沙子。而我们现在则担心孩子长时间盯着屏幕可能伤害他们的大脑。人们担心电视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但它与我们所知道的症状完全不符,这种担心的依据只是个别批评性的报道。
  一个更大的问题是美国儿童该如何使用时间。美国儿科协会的报告认为这是一个零和博弈:多看一个小时的电视,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就少一个小时。然而父母应该知道生活不是这样,每天都有足够的时间上学、玩游戏与父母相处。有些人总是盯着屏幕,其他什么事都不想做,专家说过度玩电子游戏确实是个问题,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瘾,就算是的话也只是很少一些人的问题。如果你的孩子有这样的迹象,你是能知道的。我的一个孩子就有这种趋势,所以我对他设立了更严格的限制,他也清楚其中的原因。
  对于如何使用电子媒体,丽莎-格恩西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想法:内容、环境以及你的孩子。她设定了一系列问题,你认为内容合适么?盯着屏幕的时间只是孩子与你及外边世界接触时间的一小部分么?她建议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回答这些问题。格恩西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家长对媒体的态度很容易影响到孩子。如果他们认为盯着屏幕就像吃垃圾食品或者是在美容院看杂志一样,只是打发时间的话,这种态度很容易遗传给下一代。
  作家马克-普伦斯基说:“这场战争已经结束了,新一代获得了胜利。”普伦斯基7岁的儿子可以看书和电视,玩乐高玩具和Wii,普伦斯基对这些东西一视同仁。他告诉我,他的儿子玩一个新的app几个小时候就会腻,于是他让孩子看电视,尽管自己都觉得这些节目是垃圾,比如《海绵宝宝》。但有时他也会用海绵宝宝和帕特里克的关系还教育孩子,告诉他友谊的重要性。他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屏幕的时代,尤其对孩子而言。你喜欢他们看书却不喜欢他们盯着屏幕,这完全是一种偏见,我们其实是害怕改变,害怕自己跟不上时代。”
  普伦斯基的观点深深触动了我。难道看书就比盯着屏幕好么?我的女儿总是看书而不和外界接触,而儿子却通过玩Wii结识了很多朋友。我必须承认,我对《海绵宝宝》也曾持有相同的态度,很长时间里不许孩子们看,但有一天当认真看过一集后,我意识到确实可以用这个节目来教育孩子。在我采访了普伦斯基后,我决定做一个实验。六个月的时间里我也像普伦斯基一样,iPad、乐高玩具还有遥控汽车,孩子想玩就玩。
  第一天吉迪恩试探着问我可不可以玩iPad,当时已经早上8点,我们正准备出发去幼儿园。我说可以,45分钟的时间里,他坐在椅子上全神贯注的玩游戏,这期间我要给他穿衣服,收拾书包,最后终于错过了早餐,这些实在让人无法忍受。接下去的一周都是这样,吉迪恩从早到晚抱着iPad不放。然而10天后,他就把iPad的遗忘了,就像其他玩具一样,他把iPad丢在床底,连着六周时间碰也没碰。
  现在他偶尔会用iPad,当在学校学习写字时,他开始玩LetterSchool。几星期前他的哥哥帮他一起搞定了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这也许不会超出诺曼-洛克威尔的承受范围,他肯定会画两个玩iPad的小孩子,他们在屏幕上指指点点,最后终于成功的写了一个Z。(鹿城/编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家长会发言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