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交配的两只七星瓢虫v2的视频

上传时间:
专辑名称:
专辑创建者:
视频数:140
播放次数:522,568,176
56官方微信
扫一扫发现精彩两只豆娘,停在我右臂上交尾 - 文化 - 长江商报官方网站
商机 无处不在
长江商报新媒体广告热线:
当前位置: > 两只豆娘,停在我右臂上交尾
两只豆娘,停在我右臂上交尾
昆虫,正面来袭
沿途对昆虫的调查也许是最不期而遇的事情,有时候它们明亮的翅膀就在远方闪烁,有时候它们向你直线扑来,噗!的一声砸在你的脸庞上,逃之夭夭。
据最新编写的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昆虫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已鉴定的昆虫种类在19目160科827种。参加本次本底资源调查的无脊椎组队员说这只是神农架地区昆虫种类的一小部分。
它门钻进杯诱的酒精瓶或者飞向夜晚的高压汞灯的概率跟撞在我们脸颊上的数目一样微乎其微。
队员们说一个普通的蚂蚁群落就存在上万只成体,昆虫的研究是纷繁而愧丽的,撞见很多有趣的昆虫是队员们最难忘的经历。
一只圣甲虫无奈的看着它的粪球大摇大摆的滚下了坡,两只豆娘在我吃饭的空隙无暇顾及的停在右臂上交配,我甚至一不小心吞进了一只鞘翅目的昆虫,它趁我张嘴呼吸的空当,飞进嘴里,被吞进肚皮。
旅途中没有比这些身长不足2公分的小家伙更让队员们爱恨难舍,它们钻进帐篷,漂在锅里,或者在花丛中起舞。
瞧!那就有只昆虫正面袭来!
本报记者 钱烨易清 采写
除署名外均由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罗春梅 供图
科考最后的一天,对于我来说所有美丽的画面似乎都已完结,随行5人是提前下山的,现实世界的烦扰在不停地叨扰让我们回去面对现实。
科考队只剩下20个人在山上摸索,距离总行程的终结还有两天,他们将翻越最后一座山脉进入猴群的领地。
我们顺着前往关门山方向的石槽河摸爬,除了水文情况,我们一行中目睹了许多昆虫的踪迹,也许是阳光明媚,它们在河床上漫无目的地爬行,等待落日的来临。
直到在木鱼的旅馆下榻,我才觉得这一段路程对于昆虫的资料搜集得太少,科考队的无脊椎动物组在整个行程曾有几次被迫退出队伍,山林险恶,在关乎生命的同时,科考的意义也就微乎其微。
我尽乎可能地去回想一路而来那些关于昆虫的精彩画面,撇开枯燥的研究不谈,回归自然界最不期而遇的美妙馈赠。
两只交尾的蜻蜓目昆虫不期而遇
除了流水声,那些鞘翅目的昆虫一直扇动着翅膀,在流水的缝隙间穿梭,神农架地区北亚热带气候飘忽不定,天空飘来几片云,气温骤降,这对长途跋涉的蜜蜂而言不是什么好消息。
一场大雨突降后,大批的蜜蜂会死在离家很远的采蜜途中。这也许是大自然生命乐章的一部分。
科考队在从官门山返回木鱼途中,沿着冰川时代剥食形成的河道前行,脚下是19亿-10亿年前形成的白云岩,它们巨大的身躯因为冰川的融化而堆积在河道中,常年河水冲刷,棱角全无。有时候队员会选取一块磨圆度高的石头装入包中带走。
行至河道弯处,两只交尾的蜻蜓目昆虫不期而遇。
在小心翼翼地接近之前,我曾担心会不会惊扰到它们,事实上它们正在进行激情的生命之舞根本没有把我放在眼里。在用两只豆大的复眼观察一阵之后,两只昆虫同时鼓动着翅膀飞到高处的华山松上,然后徐徐而下,落在那枝结满果实的草本植物之中,翩然起舞。
雌性昆虫不停地颤动它的腹部,为了很好的受精,雄性昆虫一直保持着舒适的姿势,这种交尾的奇异舞蹈在阳光明媚的8月尾末着实让人惊艳不已。
我们在路上狂奔,就这样收获一份爱情。
随着9月的到来,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逐渐加大,这些昆虫进入了最后的生命周期,昆虫组的队员在后来一直没有弄清楚这种蜻蜓目昆虫的名称,他们形容这是这个夏季末最后的疯狂之舞。
鸣虫大多时间都在流浪
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这种生活,也许该起个名字叫流浪者之歌。
大多数鸣虫的生存时间都很短暂 ,它们通过身体某个器官的振动或者摩擦发出声响,就像我们耳熟能详的蝉一样,腹下的一对鼓膜是它们美丽的歌喉。
两个月的科考沿途总能听各个地方的鸣虫回响,从落叶林到高山草甸,即便是常年云雾缭绕的针叶林,也会鼓噪出一些鸣虫的声音。
它们大多时间是在流浪。寻找配偶,觅食,躲避杀手,或者死在路上。
队员们说影响昆虫分布的重要因素是海拔、气温与它们的食性,不过沿途观察而来,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海拔越高,虫子越少,而且体积也在减小。
我们在老君山到木城的落叶林中,经常发现会叫的螽斯,其中一只趴在假福王草的叶背上,不得不说它身体的保护色很难跟周围的绿色分辨出来,这个善于歌唱的胖家伙,骗过了我很多次。
在人们的记忆里,对于螽斯并不陌生,《国风·周南》中就写到“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祝福人们向螽斯一样多子多孙。
其实作为鸣虫,它的相貌与我们熟知的蟋蟀很像,《诗经》中亦有描写蟋蟀的“蟋蟀十月入我床下”,鸣虫的生命周期基本停滞在农历霜降之前,成虫的寿命可以度过一个夏季。
会唱歌的蝉也许是科考一路我们碰到的最常见的昆虫,它与蟋蟀一样生下来就是为了一展歌喉,唱歌的本领是为了完成交配。
相信或者不相信,这些出名的流浪歌手并没有留下什么好名声,被冠以清高的慵懒者,童话故事里早起的蜜蜂四处觅食了,那些趴在树上的蝉还在高傲地唱个不停,那只会拉小提琴的蟋蟀死在了向蚂蚁讨食的雪地里。
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描述树上的蝉时,特意为它们正名,法布尔观察到,蚂蚁为了抢食蝉在树干上钻的饮汁孔,群起而攻之。
这位歌手嚎啕着放弃了自己的领地,拱手相让甘美的树汁。
对于一只蝉来说,生命是苦难的,它们在土壤中经过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吸食树根汁液为生,等待破茧而出。而我们没有理由在夜晚躺在帐篷中去拒绝这些日夜为大地歌唱的鸣虫,也许一觉醒来它们已经死掉,在完成交配之前,这些半翅目的昆虫绝不会放弃歌唱,让生命戛然而止。
它们正在为接近的冰封期忙碌
既然那些会唱歌的半翅目昆虫在接下来的9月即将凋落,我们来观察勤恳的圣甲虫与蚂蚁吧,这些神农架昆虫家族中最底层的分解工人正在为接近的冰封期忙碌。
也许读者不会对一只蚂蚁或者圣甲虫感到陌生。
法布尔《昆虫记》中在描写圣甲虫时,手绘了一张图片,在那张图片上,他画了一只圣甲虫用自己前爪推粪球的画面。
他在后面的文字中问读者,你们看,这幅简单的素描有什么地方不妥么?
了解圣甲虫习性的读者一眼就会看出其中明显的错误,圣甲虫是用自己的后肢倒着推粪球的,它总是控制不好方向而栽跟头,在科考队扎营老君山脚下的邱家坪,一只圣甲虫从我们的帐篷边爬过,它没有推粪球而是背着一只寄生蜂的幼虫。
这只可怜的家伙很快就会死在准备冬粮的路上,被寄生蜂的幼虫啃食一空。
至于它喜欢用后脚倒推粪球的习惯,与它独特的后肢结构有关。
法布尔在仔细观察后写到圣甲虫的后肢有轴状突出,可以向车轮的轮轴一样控制粪球以此为圆心转动。
不过这种奇怪的方式还是给它带来了不少麻烦,很难控制方向,而且稍不留神比自身大两倍的粪球就沿着偏离设计的轨迹滑倒一段斜坡下去了。
那只愣头愣脑的家伙不知道借势而下,非要推上去沿着原来的方向走,它不遗余力地把粪球推上高冈然后无奈地看着它滚下来,然后义无反顾的乐此不疲。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开始。
这画面有点像荒谬的英雄——西叙弗斯,诸神惩罚他无数次的滚着石头上山然后滚下,而这只勤劳的圣甲虫就承当着这个角色。
这一切看似苦难,但不代表毫无意义的荒谬。曾任BBC主持人的大卫·阿登堡说过:“如果一夜之间所有的脊椎动物从地球上消失了,世界仍会安然无恙,但如果消失的是无脊椎动物,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据统计,一切无脊柱的动物,占现存动物的90%以上。它们中大部分承当着大自然分解者的角色,当然很多我们讨厌的角色,苍蝇、蟑螂。但它们一夜之间消失,世界将被尸体与粪便掩盖。
大部分的昆虫如蚂蚁一样,靠分泌信息素沟通
阳光是这些昆虫赖以生存的能量来源,虽然神农架林区处于亚热带,但夏季的阳光让候它们避之而不及,在木城返回木鱼镇的下午,阳光划过北纬31度线,炽烈的光线烘烤着大地,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烤箱。
一群在废弃的桥墩上爬行的毛毛虫在接近40摄氏度的水泥路面上迅速死去,一只侦察蚁发现了它,并带来了它们的同伴,大群的蚂蚁与从这路过的蝴蝶幼虫发生你死我活的争斗,最后蝴蝶幼虫尸横遍野。
蚂蚁用碎石头把幼虫覆盖后,躲避炙热的阳光,慢慢啃食,在争斗中,蚂蚁会首先咬断幼虫的毛刺,以防被蜇中,这种方法确实奏效。
不过蝴蝶并非一败涂地,队员们说,在高山草甸生活一种蝴蝶,它的幼虫可以分泌类似蚂蚁幼虫的气味,而到工蚁的等同照顾,直到脱茧而出,那些养育它的工蚁都会尽职尽责。
蚂蚁的行踪是依靠分泌的信息素,一只侦察蚁边走边分泌这种物质,其他工蚁则会沿着这条路的气味找到侦查到的食物发起攻击。
昆虫的交流方式很特别,队员们说鸣虫是靠声音互相吸引,萤火虫在求偶时会改变自己光线闪烁频率,而大部分的昆虫如蚂蚁一样是分泌信息素互相沟通。
也难怪,面对体重超过自身几倍的蝴蝶幼虫,工蚁们还会一视同仁。
有时候,为了取得足够的事物,这群蚂蚁还会“圈养”一批蚜虫,担当牧羊人的角色,因为蚜虫会把多余的糖分排除体外,而蚂蚁的食物链中,糖分占了2/3。
这些蚜虫有了蚂蚁的保护,不会再被七星瓢虫当成美味吞掉。
应有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还存在昆虫与植物之间,在科考结束的那段岁月,我们在官们山石槽河的河床上发现了湖北植物资源新记录种,一种羽叶参属的木本植物,球状的花瓣聚集着大约几千只隐翅目昆虫,植物组的队员称之为系统进化。
在几千万年的生物进化中,羽叶参与这种隐翅目的昆虫达成协议,彼此提供食物与负责传粉,生死相依。
“我们需要一个标本馆
来存放这1万分标本”
罗姐在保护区上班是在当了几年的教师之后,对于昆虫还有很多搞不清楚的地方,从2005年开始,她与同事开始捕捉生存于神农架各个海拔的昆虫标本,目前堆在保护区大楼顶层已达1万多份。
鞘翅目、长翅目、竹节虫、粉蝶,还有国家二级保护昆虫:三尾凤蝶与锹尹,那只硕大的锹尹被大头针固定在泡沫板上,标签上写着“室内,手捕”,据说在自然界它可以举起比自身重十几倍的重量。
每只昆虫的背后是采集的时间、地点、编号、采集人与周围环境,随着记录海拔的升高,昆虫的体积在逐渐减小,那些披着金属光芒或者蓝色燕尾蝶的鳞片在白炽灯的照射下开始褪色。
罗姐说披着铜绿色的布甲已经完全褪色成黑壳,失去颜色后,很多蛀虫啃食掉了它们的身躯,竹节虫已经七零八落。
野外捕捉昆虫的方法很多,最开始我是被“放电影”的高压汞灯吸引,那块白布一铺,与上个世纪农村电影如出一辙。
我喜爱昆虫世界,是从法布尔的《昆虫记》读起,后来是法国那部《蝴蝶》中的一老一少,我想没有一种生物比昆虫更懂得土壤的味道与生命的短暂,毕竟它们的生活与行走在这颗星球的其他动物大相径庭。
罗姐每次整理那些成堆的标本都在寄望有个自然博物馆可以收纳这些1万份的昆虫标本,它们代表着一个忽视已久的绚丽世界,却无时无刻不存在我们的身边左右。加花瓣为微信好友Hi,这是的腾讯微博,别吝惜你的关注,赶紧登录,和TA互动吧!
正在加载...
Copyright & 1998 - 2014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星瓢虫v2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