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到位的意思课文的意义…课题我喜欢的小动物作文

高中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市一般课题成果一等奖)_科研成果_科研专栏_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信息资源网
文章作者:市教科所
&&发表日期:日& 共浏览3207 次 &
出处:衢州教育科研网
&& 字体颜色:
&& 【字体:&&】&
高中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市一般课题成果一等奖)
2006年秋季,浙江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在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探索如何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说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攻坚环节,关键任务。而经济欠发达的龙游县能否顺利实施新课程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利用水平。为了确保高中历史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势在必行,但并不是开发出来的所有乡土历史课程资源都能直接影响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还要根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来进行,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形式主要有:(1)历史学科课堂教学。(2)综合实践活动课。(3)校本课程的开发。(4)整合其它学科。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龙游县;高中历史
一、选题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选题背景
课程资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随着人们对新课程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在“实施建议”中都专门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议”问题,对课程资源的概念、组成部分及其利用开发作了宏观性的阐述。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就历史课程来讲,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又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的网络、科技成果。可见可供历史教师利用和开发的课程资源是十分广泛的。
地方史课程资源以乡土历史和地方文化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乡土史主要是指县(区)及以下的地方历史,包括城市社区史和农村乡镇史,而地方文化则主要是指长期以来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主流意识以及广泛传承于民间的风俗、艺术、传闻等等。挖掘乡土历史和地方文化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一条现实途径,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这是因为:
1、就历史学科和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课程特点来说,它与乡土历史和地方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新教材体现了“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三大特点,十分强调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使之能够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在多种社会实践中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而乡土历史和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正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
2、乡土史研究目前是我国地方史研究中最薄弱的部分,一般情况下,省、市、县三级均有修史机构,已编写出各级各类新志书,而作为乡镇和社区这一级,基本上还是空白。而地方文化目前正遭遇一种尴尬的境地,随着商业文化的冲击,正在不断地消亡和流失。因此许多乡土史和地方文化资源长期处于闲置和流失状态,亟待历史教师去搜寻和整理,因此这一块可供研究的领域十分广阔。
3、乡土史和地方文化资源着眼于我们身边的人、物和事,既为我们近距离的接触历史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得整个活动可以同地方的经济建设、文化资源挖掘结合起来,可以为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服务。乡镇和社区是一个庞大的教育资源库,是一个活的博物馆。开发这一教育资源,不仅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而且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遗址的保护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因而,因地制宜地开发乡土历史和地方文化资源是相当必要的。
4、从学生学习历史的角度来看,开发利用乡土史和地方文化资源至少可以起到以下三方面的作用: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按新课程的理念,历史教科书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而乡土史和地方文化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参与等特点,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高雅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这无疑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随着新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历史教学过程才能更多地成为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③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运用各种课程资源的实际经验,去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与方法。
5、从历史教师的角度分析,由于新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次,今后历史教师也将要经常参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这些课程开发的最大难点就在于它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再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也离不开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说,现在的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重要了。而挖掘乡土历史和地方文化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最具现实意义的途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国外历史教学虽然没有提到乡土历史资源,但很重视这方面的教学,近年美国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从容易接受的家庭,邻居,社区等生活空间变化入手来按排课程,突出反映生活环境的“由近及远”,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传统模式的历史课程进行了反思,掀起了所谓的“新历史科运动”。此后对英国历史教学影响最深刻的“学校委员会历史科计划13--16”推出的新课程大纲包含四个单元,其中第四单元“历史在我们身边”设计的主题包括“乡村房屋”、“教堂建筑与陈设”、“乡村景观形成研究”、“城市的发展和建筑”等等,要求利用可以看得见的证据研究身边的历史,并且实地参观遗址。德国、加拿大等很多国家都把历史遗址、遗迹、文物等作为课程资源应用在历史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教堂来进行实地考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国内:一百年前的新学制中,就很重视乡土历史教学.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又出台了新的乡土历史教学指导性文件.2000年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规定:“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补充编写乡土史教材或当地民族史教材。”2001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要求各地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要求前提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发展校本课程,鼓励编写地方教材,“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地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 可以说纵观网上搜索的文章,有关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文章数不胜数,但可以看到的是,更多的是局限于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是以文本(乡土教材)为主要形式,实践活动的开展可有可无;乡土历史教育重知识的传授,轻情感的培养。特别是很少涉及与新历史教材的结合,即使有,也只是或偶尔提及,没有作为一个整体来写,没有一个系统开发的理念,随意性很大。成果缺乏直接的可操作性。我校是一所新兴学校,考虑到其地域特点适合学生进行挖掘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以鲜活、丰富的乡土信息来充实历史课程,故而选择这个课题必会有新的收获。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观点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课题着眼于服务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需要的宏观大背景下,本着有利于“发展教师,发展学生,”的宗旨,基于龙游县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的现实,对历史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开发和利用。
①通过研究,使广大教师增强新课程理念,有机整合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关系。
②通过研究,开发具有本区特色、结合历史学科的地方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素质教育。
③通过研究,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积极探索开发和利用历史学科资源的有效途径。
④促进学生自主、互动性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形成创新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视角和重要观点
1、地方史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范围、手段及利用研究
地方史课程资源包括地方的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信息化资源为内容的各种课程资源,本课题要研究形成以书籍、实物、音像、软件、网络等为载体的地方课程资源系统,将重点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如何理性地选用、优化和整合适合本地区的地方课程资源?如何寻找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路径?等等。对于名目繁多的地方史资源,需要精心选择。要确立开发和研究的课题,这是开发地方史课程资源的前提。师生共同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地方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要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构建学校文化(特色)当作地方史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
2.地方史课程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
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程从强调教材单因素变成了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这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因此课程资源的整合提供了高质量的系统的信息化资源,在资源调用、复制和提取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本课题将研究:①地方史课程资源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形式。比如纵向整合、横向整合、替代整合等。②地方史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比如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课前导入、课中穿插、引用、课后延伸等多种方式。③地方史课程资源的教学组织的形式。如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讲座、参观、访问、学习成果展示等等。
地方史课程资源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就是将乡土课程资源与教科书的课程资源有机地组合起来,为学科教学服务,“整合”不是“拼合”,而是有机地“结合”,自然地“融合”,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现实,产生强烈的真实感、亲近感和认同感,加深对学科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提炼历史的纵深度与广阔度,形成立体的历史感受。
3、地方史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实施及整合教学的研究
地方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学生丰富自我、了解家乡,传承文化、建设家园的必然要求,而它的实施除了在国家规定课程中的渗透外,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整合,已经显得非常必要,不少学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开发和利用地方史课程资源,要为学校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提供方便,为地方课程的教学提供本土的学习内容,为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素材。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如何将地方史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实施进行有机地整合教学,形成课程的合力。
4.地方史课程的学校实施策略(模式)研究
作为一个学校层面来讲,在地方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应该如何合理地安排课程的实施?如何做到与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平衡协调发展?地方史课程的开设形式研究以及如何构建充满活力和特色鲜明的课堂?地方史课程的教学如何才能做到自主学习、参与体验、联系实际、民主平等,防止包办教学、一味传授、脱离实际和教师为尊?如何采用各种专项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使之能够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在多种社会实践中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如何对该课程的实施进行评价?等等。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力图形成一个操作性较强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学校实施模式。
5.整理和挖掘龙游县范围内的地方历史和文化资源,为学校实施历史课堂教学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提供资源文本上的支持。
在目前的情况下,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可以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开发,二是学校特别是教师个人开发以所在乡镇、社区为单位的地方课程资源。本课题将注重本区资源的地方史课程教材编写。
6.建立多媒体资源库。要研究多媒体素材资源获取与开发的途径,同时建立地方史课程资源网站。网络将成为师生开发个利用地方史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
三、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1.研究课题有前瞻性。目前,国内虽然越来越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一些教育专家对此也作了一些理论的阐述,但专门论述乡土历史和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的论述并不多见,虽然有些老师在教学中也开展了诸如考察、调查乡土历史等活动,并撰文作了介绍,但很多并没有放到课程建设的角度来论述。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来说,开发课程资源也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课题,可以预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将会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
2.研究方法有创新。即在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上采用行动研究法。
3.研究成果形式有创新。其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课题研究的成果能为我们的师生更为方便地使用,并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发挥较长时间的社会效益。
(二)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地方史课程资源以乡土历史和地方文化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乡土史主要是指县(区)及以下的地方历史,包括城市社区史和农村乡镇史,而地方文化则主要是指长期以来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主流意识以及广泛传承于民间的风俗、艺术、传闻等等。
&在保证贯彻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历史课程单一的现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真正需要,形成一种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文化氛围,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素质教育,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国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值得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它是课程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是对贯彻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积极探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开发具有本区特点的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模式的改进,积极探索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建立地方课程的方法论,为其它学科开发地方课程提供经验;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提高历史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效率、减轻课外负担,使学生有较充足的课余时间,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下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高;促进互动性学习,养成自我动手、自觉思考的学习习惯,自觉探究学习方法和规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这对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四、研究计划
主要任务或具体工作
(一)调查及意义分析
笔者曾于2008年9月对我县龙游中学、龙游第二高级中学、横山中学的部分高一新生作为调查样本,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进行施测。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294份,有效问卷294份。
图1& 渴望老师课堂中多穿插乡土史内容
图2& 很渴望了解家乡的各种文化
图3& 能列举三位以上家乡名人
图4& 了解家乡的乡土历史很有意义
图2--5& 期望教师开展课外活动
图6& 能设计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
各地各类历史考试命题中,将乡土史甚至校本教材纳入考试范围的情景也会增加,利用丰富的地方史资料使其既成为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重要载体,又成为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所以,了解掌握相关方面的乡土历史知识,培养分析能力,确实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相关措施及具体做法
对于龙游县高中而言,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强课题研究,由学校教务处和教研室牵头,历史学科教研组统一部署,各年级历史学科备课组积极参与,把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总体说来,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形式主要有:
、历史学科课堂教学
从目前整体来看课堂教学具有容量大,时间经济的优点,仍成为目前我国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渠道。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如果不在这里“大动干戈”,就很难在短时期内触动教学改革的命脉。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将问题情境化,将情境生活化、将知识乡土化,通过构建学生熟识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参与,这就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课标》规定,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依据《课标》规定必修课的“教学活动建议”,设计了如下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案例,仅供参考。
教学活动建议: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
如龙游大多数学校都有利用华侨捐资建设的情况,整理侨胞捐赠公益事业的情况,以便全面了解华侨在我县教育事业中所做的贡献。龙游县华侨捐资办学情况见图3―1。
图3--1& 龙游县华侨捐资办学情况
资源来源:根据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龙游政协志》第386―389页整理得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并进一步要求:“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修”;“学校要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依据《课标》对选修课提出的“教学活动建议”, 我们设计了几项突出龙游特色,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案例,仅供参考:
教学活动建议1:搜集中外历史上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历史人物的资料,写一篇人物小传。(见附录)
教学活动建议2:收集和交流你所感兴趣的历史之谜,培养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如龙游石窟)
教学活动建议3:对居住地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考察调研,从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出发,提出保护环境和保护文物的建议和措施。
教学活动建议4:组织讨论:把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遗址等申报登录为世界遗产的特殊意义。学生展开侵华日军细菌战龙游情况调查,开展报告和讲座,最后形成一些属于自己的观点-----《历史不容忘却》: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 &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开发学习潜力,培养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效地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龙游这座开放的博物馆内,有我们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方文化资源。结合当地的实际,我们要求学生从以下乡土历史课题中进行选择,开展研究性学习,具体内容主要分为八个部分:(1)石窟文化、(2)历史事件、(3)历史人物、(4)畲族文化、(5)旅游文化、(6)民间文化、(7)商帮文化、(8)建筑文化。这些课题都很受学生的欢迎。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是由学生发现,提出历史问题-----提出设想和方案-----搜集,查阅,处理信息资料-----相关拓展研究------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激活已储知识,学习和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提出相关建议----用文字或书面表达进行交流。整个过程符合杜威的“反省思维”理论,也符合心理学上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搞这种活动从资料的收集、课题开题到结题一般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所以一学年不能搞多次。二次就差不多,使学生有搞历史研究的体验就行,对历史能入门,能了解历史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这对日后终身的学习都是有益的。另外要持续地搞,从高一到高三都有一个统筹的计划,不能凭一时兴趣搞一次,否则学生的能力提升也大多成为一句空话。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在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中,必须注意各种课程资源之间的互相整合,使教材、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甚至所在县市,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都应当成为学生历史新课程的“课堂”的一部分,这才符合实施高中新课程的要求。
环境保护是当代社会的重大课题之一。环境保护有宏观问题也有微观问题,地方史的研究应当包括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这些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关系的内容。针对历史的或现实的生存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强化环境意识的实际功效,会收到比宏观的国家史更为生动形象,带有亲临性的教育效果。例如:
我校所属环境尚好,是学习居家的好地方,然而它也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历史。以前东面有磷肥厂,空气中经常弥漫着一股恶臭,这个厂是我国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曾经为我县工业的发展作出过很大贡献,但因种种原因,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很少,已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不利于教育园区的招商引资,也不利于我县生态旅游城市的形象。所以后来在县政府县委和广大师生的努力下,撤销了磷肥厂,减缓了环境污染的影响。然而现在还存在造纸厂,环境污染仍不容忽视。为此组织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走访一些老工人,请教环保局,查找《县志》等相关资料;组织学生开展就如何珍惜现在,保护家园的大讨论。学生在这些努力的基础上还最终形成了相关的小论文。
学生们都能运用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通过活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在整个活动中,能够自己拟计划、找角度、写报告等,这些都是学生自主精神的体现,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自己是活动的主人,并最终收获了成功的喜悦。通过活动,也对综合性学习这一新的教学“空白地带”进行了探索,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历史乡土课程资源及其丰富,种类繁多,包罗万象。让学生淘尽图书馆的所有乡土资料,走遍古迹遗址是不现实的。以我县博物馆、图书馆为例,每年能去寻迹访古的学生不是很多,有的即使去了,也是走马观花,无法留下印象。可以说,博物馆、图书馆丰富的文物资源没有真正发挥它的教育作用。那么我们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辅助乡土历史教学呢?
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网站,如
(衢州文化网)& (龙游人才网)& (龙游信息天地)&
(龙游政府网)& (龙游石窟旅游)等,也可教学生利用各种搜索,然后教学生怎样逐步键入关键字词进行搜索,如“龙游名人”,或直接键入想了解的信息,如“龙游道琴”。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找到所要的资料后怎样根据需要进行截取,进行下载或是另存。
、开发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其实就是三级管理体制中学校一级的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于学校的特色,要有助于促进学校文化的形成。新课改下显现的校本课程以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一种主要途径,具有“区域性、本土性”的特点。赵登明的《新课程改革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到要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地方性资源结合起来,具有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地方特色”。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利用,可以弥补学校课程资源的不足,为实施高中新课程创造一些条件。课程资源建设与课程管理对于实现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特别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校是二00四年秋季建校,属省一级综合高中,我们将“学会做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作为校训,坚持贯彻“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发展,完善人性”的教育理念。现在有三千余名学生,我校老师非常年轻,平均年龄二十八岁。据调查由于我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是当地农民的孩子,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文化背景也不理想,所以比起城里学校的老师,我们承担着远比城里教师更为艰巨的教育重任。不过孩子所在村是少数民族村的占80%,好多学生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殊的资源优势来开发校本课程,获益学生。我校的前身是龙游溪口中学,那里有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多资源共享多彩的民族风情,是畲族人的聚居地。政府坚持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方针,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组织开展少数民族书面比赛和文艺演出活动。加强畲族文化研究,申报大坂民族村的畲族婚庆表演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换言之我们可以针对本校学生的生源特殊性,积极利用本地区的少数民族地方资源来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所生活地区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情况,从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上难以满足的那部分需要。
综上所述我校如果发动历史教师组织起学生参与到对少数民族进行专题研究的课题上来,完全可以开发成为一门极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有关龙游县少数民族近年相关情况汇总,见图3―2。
图3--2& 龙游县少数民族近年相关情况
资源来源:根据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龙游政协志》第390页整理得出
、整合其他学科&&
历史学科是一门内容非常丰富的学科,中学的其他学科都与历史有直接相关的联系。人们常说: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可见历史与政治、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作为一个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历史课堂教学要注意面向现实、面向社会,将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时政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现实、关心人类社会的发展,培养对社会发展有强烈的责任感。
)与政治学科的融合
组织学生外出调查,访问,让学生亲自接触家乡开发,建设的现实情景,了解家乡人民对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旅游管理,旅游服务等社会问题,对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等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例如:针对流行的“开了一个洞,富了一个村,建了一个镇,兴了一个县”这句话,设计了如下几个探究性社会实践活动话题,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社会综合调查。
操作举要:
探究性话题一:龙游石窟的成功是怎样“富了一个村”的?(历史性话题)
探究性话题二:当前石岩背村村民有多少人从事旅游服务业工作?他们目前的年经济收入情况如何?他们的服务观念有哪些特别的地方?你对此有何感受?(现实性话题)
探究性话题三:要提高龙游石窟在国内外游客心目中的地位,必须提高旅游服务业的质量,请了解龙游石窟管理处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上有哪些值得肯定和推广的方法,措施,并提出你的建议和见解。(关注现实与未来)
探究性话题四:旅游开发,管理部门本着“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为我县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请了解他们在“洞穴自然景观”的保护上,有哪些具体的实施措施,制定了哪些法规,公约?收集景区昭示性标语广告,提出你见解,并为你所喜欢的旅游景观保护区拟一条标语广告。(洞穴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探究性话题五:龙游石窟的成功开发,推动了龙游旅游业的迅速崛起,你了解有哪些特色旅游项目吗?请对此作一简要的介绍。(关注生活)
通过类似于这样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拉近了课程与现实的距离,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自己学习生活是密切相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树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达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与地理学科的融合
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发展能力的条件,教育教学理论都证实了这一点。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所在往往是注意力的集中点。”我在教学民族关系时,告诉学生:我们龙游县溪口镇沐尘畲族自治乡是我们衢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问:我们班有没有畲族的同学?请畲族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姓氏-----雷,钟,兰等和风俗习惯,从而引出少数民族。在此基础上再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古代民族的构成,分布和中央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呢?处于激奋状态的学生带着猎奇的心情,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学习我国的民族关系。所以乡土地理能领着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与音乐学科的融合
由阎肃和孟庆云两位专家作词、作曲的浙西地区首曲县歌《龙游宝地》既深刻反映了龙游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又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歌词大众化、通俗化,旋律悠扬、动听,学生喜闻乐唱。&& 在有趣味的歌唱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领悟,自己的品味,从而对歌曲中提供的情境,产生了一种形象的感受,真正成了课堂的小主人!唱响县歌,不仅仅对进一步宣传龙游、推荐龙游、展示龙游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知龙游、爱龙游、建龙游”的热情与干劲,这就自然而然地促使学生学好乡土历史。
总之广大历史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认清学科特点,因地、因时、因人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发与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六、研究的收获和思考
为了了解种种途径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否做到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是否加深了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难易程度是否适中,能否对学生历史学习有所启发等,我们设计了《主题活动反馈意见调查统计表》,让学生在每一次的教学实践活动之后进行填写,在调查表中我们设计了8个问题,针对每一个命题均设置了“非常满意”、“满意”、“不确定”、“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五个意见选项,以5-1分为序,依次计分。
此次调查对象是龙二高高一(14)班,本调查表发放50份,回收45分,有效问卷45分,调查结果见附件。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奥秘的兴趣
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曾说:只有现实生活中兴趣,方能使人去研究过去的事实。乡土史的教学一般而言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更觉轻松自在,学习的兴趣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的前提,是发展能力的条件,有了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而学习和研究又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探究,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激发学生强烈的热爱家乡的感情
道德性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特性之一,乡土历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历史常识教学,最易于具体,形象,生动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首先要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爱国必须爱乡”。因为“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所以让学生多了解大量的地方史,多了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会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感情,决心为祖国繁荣昌盛奋发学习,努力进取。
(三)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比如让学生搜集一些历史资料编成故事在课堂上讲,结合重大纪念活动举办一些以乡土历史内容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板报比赛,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小论文等,虽然,他们的观点不一定成熟,但是,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锻炼了实践能力。
(四)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考古信息和史学动态
今天发生的事就是明天的历史,社会现实是历史的自然延伸。历史是文明的积淀,史料是历史的承载。乡土史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先贤懿德,延续灿烂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载体。
同时在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
1.一些家长和群众不予以支持,甚至还大加阻挠,不让学生参加,认为“浪费时间,高考又不考这个”;个别群众也加以阻挠,不让学生拍照,甚至发生了不愉快的争执。其实教师除了面临来自社会的不理解和不配合以外,还有来自学校的评价机制的压力。笔者曾作过对“在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您认为最大的困难或挑战是什么?”的调结果见图7。
图7&& 课程改革的困难
746%教师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了一批课程资源,而结果这些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却被领导、被家长、被社会认为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意义不大,是在浪费时间,就会挫伤教师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的积极性的。
2.学生的合作意识欠缺。在每次分组问题上,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行分组。但渐渐地发现,学生自发组合的小组显得很不均衡,有的小组力量比较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比较突出,活动的效果明显;而有的小组由于成员素质参差不齐,活动一度陷入“僵局”。因此,在综合性学习中,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提高,教师应该对学生分组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梳理,保证学生素质的综合互补,力求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凸现学习活动的价值。
3.经费难以保障,学校建设尚欠完善。每次要开展活动,经费先由学生自行解决,往往到后来由老师出才能勉强保证活动的完成。由此,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如果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次数增加、持续的时间延长,那么活动的经费问题就会突出。龙游县是一个农村大县,是经济欠发达县,地方财力有限。目前,我县中学普遍来说资金紧张,特别是我校负债1个亿,地处郊区,硬件不是特别过关,面临周六研究性学习课需要指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时,不可能保证学生每人一机,效果大打折扣。学校更不可能去负担要求较大的经济投入的实践活动。如果将学生带到校外进行实地考察,既耗课时又要顾及学生安全等考虑,领导往往不予批准。因此,为了保证活动能取得实效,学校应该加快发展速度,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加大图书馆建设,更新计算机设备,为今后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
七、研究基础与条件
&本课题组成员实力雄厚,教师进修学校的商祝泉老师学识精湛,理论水平高,待人热情,乐于助人。负责人陈月霞老师已有近10年的工作经历,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比较容易进行适当的改革,另本课题参与者陈红英老师撰写的《凸现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获得了龙游县2007年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姜新建老师所承担的县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度立项课题《情商教育的案例开展与实践研究》于2007年12月通过县级鉴定,研究成果获一等奖,这些都为我们的本课题研究打下了基础。
八、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九、参考文献
[1] .[M].:,2003.
[2] .[M].:1992.
[3] .[M].:1992.
[4] .[M].2002.
[5] .[M].2003.
[6] [M].:,2000,11.
[7] . [M].2004.
[9] .[M].2001.
[10] .[M].2000.
[11] .[M].2000.
[12] ,,.[M].:2002.
[13] ,.[M].:,2003,9.
[14] .[J].2003,6.
[15] , [M].2000,6.
[16] .[M].2005.
[18] .[M].:,1989.
[19] .[J].19955
[20] [J].19964
[21].[J]. ,2004,01.
为了了解你们学习乡土历史的情况,我们编制了这份调查问卷,需要你仔细回忆自己的真实情况,并仔细填写答题纸上的相关内容。每一个同学的认真回答,都关系到整个调查的客观性与真实性,相信每个同学都会以严谨的态度,耐心完成这件与你们密切相关的事情。
对你的支持与合作,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祝你学习进步!
& 龙游籍历史文化名人活动方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龙游籍历史名人余绍宋和华岗的生平和主要事迹以及在中国近代文化上突出的历史地位。
过程和方法:通过调查、访问和网上搜索等多种渠道收集历史人物的信息资料,在师生的互动和交流中走近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自豪感以及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增进学习的动力,学习先人的严谨治学和刻苦敬业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余绍宋和华岗成长历程和杰出成就。
三、教学安排
两课时(不包括课外时间)
四、教学设计
1、发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龙游籍名人,尤其是近现代家乡名人的了解。
2、参观龙游民居苑、余绍宋、华岗故居,感受先哲文化气息。
3、开设讲座,利用2节课的时间,介绍余绍宋和华岗的生平和主要事迹以及在中国近代文化上突出的历史地位。
4、组织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5、走访龙游县档案局,条件允许的话走访衢州市档案局或做一些故人采访。
6、组织学生讨论,主题“向余绍宋(华岗)学习什么?”;“为家乡争光贴彩,我能做些什么?”
7、发动学生探索收集更多的龙游籍历史或现代名人名家资料,并做相互交流。
2002年初春,新建的龙游荣昌广场,一尊半身铜像矗立在青松翠柏之间,他就是中共早期党员、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新中国成立后首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的华岗。华岗在青年时代,曾长期从事共青团的工作,担任过共青团浙江省委第一任书记,江苏、河北团省委书记,团中央宣传部长,《列宁青年》主编等职,是我国早期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
在几十年的革命岁月中,华岗同志不仅是一位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也是一位勤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和社会科学家,是革命干部和知识分子的良师益友。他一生在实际工作和学术研究上都有很大的成绩,为革命和学术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历史自有评说
华岗同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在教育和学术上作出卓越成就的一生。他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作风民主、平易近人。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心耿耿的高尚品德和革命精神,以及他勤奋创新的治学态度,都是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仰的。华岗同志忠于党、忠于革命,他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也是历尽千辛万苦、备受摧残迫害的一生。华岗同志不愧为我们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坚强的革命战士。
华岗同志不仅是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也是一个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学识渊博的学者。他勤奋学习马列主义,刻苦钻研学术,经常到深夜不肯休息。为了革命和教育的需要,编写了中国大革命史、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社会发展史纲、苏联外交史、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五四运动史、中国历史的翻案、目前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任务、鲁迅思想的逻辑发展、辨证唯物论大纲等著作,撰写了大量政治、理论和学术论文。其中中国大革命史、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和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还被译成日文和俄文出版。
华岗同志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充满信心,一直保持着革命者的乐观精神,即使被诬陷关押在监狱中,经常要受审讯、罚劳役,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他仍表示只要有一口气,也要为革命做点工作,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还写下了几十万字的遗著。狱中不准他用钢笔,他就用毛笔,不准他写政治性的文字,他就写文学、科学和哲学方面的文字。他写了科学的分类、自然科学发展史纲要、美学论要、列宁表述“辩证法十六个要素”试释、规律论等文稿。这些文稿,思考精深,见解独特,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他晚年心血的结晶。
华岗同志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生活简朴,平易近人,作风民主,刚直不阿。他在历史上曾反对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受到王明不公正的处罚,撤销他新华日报总编辑的职务,但他仍然坚持真理、坚持斗争。华岗同志资格老而不倚老卖老,造诣深而不自以为是。在几十年的当中,不管职务高低,党分配的工作他都愉快接受,从不计较个人的地位、待遇;不论讨论工作和研究学术,都是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出现,决不独断专行、以势压人,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华岗同志对党内的错误路线,敢于坚决进行斗争;对革命同志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不同观点,又善于讲明道理,当他的正确意见不被别人采纳时,总是耐心细致的进行说服教育,做到以理服人。华岗同志在长期的工作和斗争中,尽管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但比起他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则是很次要的方面,而且一旦发现和认识了错误,就能坚决改正。
“首先是战士,其次才是学者”。华岗是一名战士,忠诚的战士。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他一生不移的信仰是共产主义,是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幸福。在艰苦卓绝的年代,他为之奋斗;在建国后和平时期,他继续着他的奋斗,为着中华民族的幸福。他深知,教育对于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意味着什么,人才和科学对一个落后贫穷的民族意味着什么。他呼唤,他呐喊,他呕心历血,他担当风险,甘愿献出自由,甚至生命。当我们再一次凝视着他在大革命的年代为自己选择的笔名,华岗,那分明是他的一生的写照:坚如磐石的品格,中华民族的脊梁。这就是华岗。
其实他离我们并不远,他就在我们身边。他那震撼人心的精神和品格来自于他的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有了这样的信念,就可以有华岗一样的胸怀,华岗一样的品格。
面对华岗,让我们每一个人都重新审视自己,审视我们的信念,我们的责任,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让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
学习华岗,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我们的每一点工作做起,以他那样对事业的热爱,以他那样对事业的激情。
继承华岗,让勇敢地担当民族复兴之重任成为所有人共同的信念。或许我们不能象他那样成为民族的精英,但我们应该有象他一样的信念和追求。做民族的中坚,做社会的中坚,成为每一个学子的成长奋斗目标。
C&&&&&&&&&&&&&&&&&&&&&
分析如下:
从对全县20多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参与课程改革的态度、对课程理念的理解等方面做过问卷统计,不难看出,好多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是有了一定的转变。但从下图
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最需要20%
&& 《关于龙游古民居现状的调查》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辉煌的古民居、叶氏建筑群
二、过程与方法
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分成三个调查小组:图书馆查阅资料小组、实地拍摄古民居小组、上网搜索古民居资料小组,并一一推选组长,指导各小组拟定调查计划,要求进行明确分工。然后学生在县政协委员陈老师的带领下对叶氏古建筑群等古建筑群进行实地考察,更具针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挖掘龙游古民居独特的历史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2、通过调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收获成功的喜悦。
3、通过调查,培养学生表达、倾听、合作、沟通等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叶氏古建筑群等的重点介绍。
教学难点:探讨其社会特色、形成的社会原因与社会效果。
导入:“东游西游不如龙游”,教师向学生讲解龙游古民居的相关知识,并出示龙游古民居的图片资料,以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
一、首先给学生创造展示成果,发表观点的机会
1、举行古民居图片资料成果展,“辉煌的古民居”,由一名学生负责组织课堂展示程序。
2、召开“龙游古民居现状调查”结题汇报会。由各小组负责人作结题汇报。教师可以作为一名旁听者,但要做好笔记,将学生收集的一些重要内容和观点记录下来,以便后面的讨论进行。教师尽量将有关理论知识尽量与学生收集的资料联系在一起。教室的座位可以以展示小组为单位摆放。
二、辉煌的古民居
龙游历史悠久,有2225年的建县历史,是浙江省的古城之一;文化璀灿,尤以石窟文化、姑蔑文化、龙游商帮文化、古建筑文化、龙文化、民俗文化等六大文化主体最为著名。全县有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县境内有保存完好、文物价值高的明清古民居300多幢。荟萃县境内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文化内涵古建筑的龙游民居苑,集文物保护、文化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古民居作为龙游的一大区域文化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龙游是全国最早设县建制的县份之一,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地面地下极为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明、清建筑中的府第、民居、宗祠、戏台和店铺等,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和多项学术研究及较高的文物价值,可说是无价之宝。据普查资料表明:明、清传统民居中有特色的建筑302座,经国家、省、市专家们复查,认定其中明代建筑40座,清代建筑60余座。数量之多、完整性及独有的砖雕特色等,均系江南古代建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龙游古民居体现了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特点?
答:住宅的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龙游人们对土地的依恋,养成了安土重迁的心态,安分守己的个性,善于适应不良的环境,却缺少开拓新天地的主动性。
门卫大宅和庭院深深的居住风俗透露出其保守的个性,但又非常重视邻里关系,民间的自发防卫措施。
2、这种“特点”对龙游近代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国学大师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的话:低水准的必需经济,对人生是有其积极价值的,可是不必须的超水准经济,却对人生并无积极价值。不仅如此,甚至可成为无作用,无价值,更甚则可产生一些反作用与反价值。此种经济,只提高了人的欲望,但并不即是提高了人生。照人生理想言,经济无限向上,并不即是人生的无限向上。抑且领导人生向上者,应非经济,而实别有所在。此一观点,实乃中国人对于经济同题之一项传统观点,其在中国经济史之发展过程中,甚属重要。。。。。。。若使物质经济常追随于人生欲望之后,而亦求其无限提高,此将使人生永成一无限。无限向前,却是无限的不满足,与无限的无休止。此将是人生之苦痛与祸害,决非人生之幸福与理想。故领导人向前者,应属之于道德与礼义,不应属之于欲望与经济。人之种种欲望与物质经济,同须受人生理想与道德之领导。
中国近百年的衣食住行是在吸收和扬弃的过程中,按照中国人民自身的生活逻辑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的,其变迁是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5000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今天的中国,现在的中国已发展成一个强大富饶的多文化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中国正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着自己,而这5000年的文化也将中国的文化带上了这个舞台。
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叶氏建筑群
当是“日事与侈靡”和“渐以雕琢相尚”的产物和标本。整座建筑傍山建造,坐东朝西,占地面积达4500平方米,由五幢主体建筑构成,现尚存三幢,各幢建筑以大门额坊上的砖雕匾额题字为名,分别为“芝兰入室”,“环堵生春”,“荆花永茂”等,均为前厅后楼结构,各幢建筑既自成一体,又由甬道,庭院,池塘,花园等串成一体,主次分明而又互相呼应,体现出我国古代社会大家庭长幼有序聚族而居的方法情感和礼乐气氛。“芝兰入室”是中心建筑,占地394?7平方米,呈“三进两明堂”格局,牛脚透雕人物山水,亭台水树。其余两幢均为三间“两搭厢”式样,整个建筑气势宏大,组合巧妙,结构严谨。藻井、梁柱、走马楼及窗根等无不精雕细刻描全家彩,最不同凡响的是门楼装饰,门楼为重搪结构,石质墙基上刻有花乌走兽浮雕,门面均用雕花砖砌成。不仅有柱、梳、斗拱等仿木构件,还有大量“八洞神仙”、“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等装饰图案。不管是砖、木、石,也不管是门窗、藻井,还是影壁、或浮雕、或镶嵌或彩绘、或镂空、有的繁复,有的洗练,有的空灵,有的凝重,构筑起一个完全艺术化了的居住空间,强烈地凸现出先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叶氏建筑群建于清中期,为当时该村叶氏家族的始迁祖所建。世迁祖,原籍在和三门源一山之隔的寿昌县,在原籍还有一个弟弟,兄弟二人都是靠长途贩运起家的富商,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和增加经营中的机动性,所以就由老大来这里定居,作为与外界的联系设一个据点。世迁祖有儿子五个,于是就造了五座主体建筑,五个儿子每人一幢,其中以老大叶鹤天的“芝兰入室”最为精致。世迁祖为了使自己的商业活动得到官方的庇护,曾于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为叶鹤天捐了一个“贡生”的头衔,他的住屋自然也就更气派了。当时造这一组建筑工程长达7年,仅仅那些木构件的雕刻就化了三年时间,所耗费的钱财之巨不想想像,用现代的眼光来衡量,如果把这笔钱用于扩大再生产,该有多少收益?最终又能造成多少叶氏建筑群?庭院深深深几许?如此的华屋美居又将消磨掉人们多少的豪气和壮志!盛极而衰,荣耀盖世之时,却潜伏着衰败的征兆。
龙游古建筑数量多,品类全以自成特色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而受到上级文物考古部门和专家的高度重现。肃穆的厅堂、雅致的民居点缀于青山秀水之间,构成了富有特色的景观和文化氛围。梁架结构注意审美效果和科学原理的协调统一,建筑内容空间布局的艺术处理和利用外部地形配合有着别具匠心的安排,在建筑物形体外貌及斗拱,门窗,藻井等细部的装饰上更是运用石雕、木雕、砖雕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手法、表现出细腻隽农的审美旨趣。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我将课堂交给了学生。事前将学生按座位分成了学习小组,然后分配每个小组利用周末时间通过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等媒体的找寻和浏览,找到有关龙游古民居的相关资料,并制作课件。
但是,我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在寻找资料、图片时不能紧扣教材内容,找到大量与教材内容无关的资源;学生制作课件的水平参差不齐等等。年县二等奖)
&? [<font color=#8]
&? [<font color=#2]
&? [<font color=#7]
&? [<font color=#8]
&? [<font color=#1]
&? 没有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喜欢 的文章

 

随机推荐